米的楷书写法 米字的行书

发布日期:2024-10-03         作者:千千百科网

  米字旁在不同的字里有没有不同的写法,米字做偏旁的时候写法均是相同的,但是米字做偏旁的时候与写“米”字是不同的。

  米字旁由右点、撇点、短横、垂露竖、长撇和右点组合成的。字旁常用字有粒、粮、粉、粗等,大都与粮食和庄稼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与米字有三点不同:

  一是米字旁横略短,左低右高斜度稍大一些。

  二是米字旁最后一笔是点画,米字是捺。

  三是米字旁整体瘦长收缩一些。如下图所示:

  书写米字旁的方法:

  1、在左上格的位置写个点,然后在右边写一个撇,由重到轻。

  2、在横线偏上一点的位置写一个横,然后在点和撇的中间写一个竖。?

  3、在横竖交叉的位置起笔,在左下方写个撇,稍微长一点,右下方位置写个点,由轻到重。

  书写米字旁的注意事项:

  米字旁的楷书写法中,首先要注意各笔画之间的高矮关系,而右侧基本对齐。在行书中,末点省略,左下撇收笔向右上带出,呼应右边部件,这是第一种处理方式。第二种,改变笔顺,先竖后横,横撇连,撇画收笔同样向右上带出,呼应右边部件。

米字的行书

  1)米字行书的几种写法

  米字的德彪钢笔行书写法

  米字的方正硬笔行书简体写法

  米字的经典繁行书写法

  米字的全新硬笔行书简写法

  米字的叶根友毛笔行书简体写法

  2)行书的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米字格练字写法

  米字格练字写法有三种,分别是竖中线,可用来作为写竖画的参考、横中线,可用来作为写横画时的参考、右斜线和左斜线主要用来做撇画、捺画、竖钩和竖提走向的参考。

一、竖中线,可用来作为写竖画的参考

  竖中线,可用来作为写竖笔时的参照。更重要的作用是检查每个字左右是否对称,中心是否平稳。在楷书中绝大部分竖是绝对垂直的,也就是和竖中线平行。竖画写不直,那请对照竖中线不断调整角度。

二、横中线,可用来作为写横画时的参考

  横中线可用来参考横划的角度是否合理。比如横划并不是绝对水平,我们在横中线左边起笔写长横,略微抗肩。最后在右边,看长横抗肩的角度是否合适,能否留出一个笔尖的空间。横中线还可以用来检查字的上下部分安排是否合适。

三、右斜线和左斜线主要用来做撇画、捺画、竖钩和竖提走向的参考

  对于初学者,可以说,一般的撇划、正捺、竖钩、竖提的走向都是45度,大致和左右斜线平行。但撇画一般都略带弧度,捺画的捺脚处有变向,这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字结构复杂,字的部件或是扁字、或是长字、字的撇捺角度会发生变化。

米字的笔顺正确的写法

  米字的笔顺正确的写法是点、撇、横、竖、撇、捺。

如下:

  1.米(拼音:m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象形字。其本义指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子实,假借指长度单位。“米”是汉字部首之一,从米字旁的汉字多与粮食作物有关,如:糕、粒、粟、糙、粉、粥、糊、粮、糖等。

  2.象形字。像一堆米粒之形。原像在一横的上下各有三点,各个点都像米粒之形。后来上下中间的两点都变成长竖,又后来两个长竖连在一起,与原有的一横交叉成十字形。楷书化后,下面左右的两点分别变成了一撇一捺,本义是去掉皮的粮食作物的子实。

  3.后词义泛化,指所有脱去皮的籽粒,如花生米。又引申指像细米一样的绣纹,还引申作量词,表示少量。?部曰。粟、嘉谷实也。嘉谷者、禾黍也。实当作人。粟举连秠者言之。米则秠中之人。如果实之有人也。果人之字古书皆作人。金刻本艸尙无作仁者。

  4.至明刻乃尽改为仁。郑注冢宰职。九谷不言粟。注仓人掌粟入之藏云。九谷尽藏焉。以粟为主。粟正谓禾黍也。禾者、民食之大同。黍者、食之所贵。故皆曰嘉谷。其去秠存人曰米。因以为凡谷人之名。是故禾黍曰米。稻稷麦苽亦曰米。

  5.舍人注所谓六米也。六米即膳夫、食医之食用六谷也。宾客之车米、筥米。丧纪之饭米。不外黍粱稻稷四者。凡谷必中有人而後谓之秀。故秀从禾人。《广韵》《正韵》莫礼切。《集韵》《韵会》母礼切。?弥上声。《说文》: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注:穬,颗粒也。

  6.十,其稃汇开而米见也。八八米之形。郑康成诗笺:米之率,粝十,?九,?八,侍御七。《周礼·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注:九谷六米。疏:九谷六米者,九谷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与小豆、小麦三者无米,故云九谷六米。

  好了,今天关于“米的楷书写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米的楷书写法”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