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字行草写法 怎样识读草书

发布日期:2024-10-03         作者:千千百科网

  问题一:王羲之百字的行书写法 王羲之行书之中没有“疆”字。给个赵孟\的供你参考,风格应该差不多。

   问题二:百字有几种写法 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问题三:百福具臻四字的草书怎样写 如下图所示

   问题四:王羲之行书版百字怎么写 望采纳

   问题五:怎么写好行书? 行书技法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

   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

   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

   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如下页。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

   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

   了点画的附钩和挑,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

   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

   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

   潇洒。如: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

   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

   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

   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

   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

   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

   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

   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如

   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

   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

   法。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

   如: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

   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

   态。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

   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

   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

   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

   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

   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

   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

   见不鲜的。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

   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

   问题六:书法的感受两百字左右. --学习书法的体会

   对书法的热爱,我练习了大约十几年的书法;正因为喜欢书法艺术,并且希望进一步感受美,感受水墨线条以及字型结构的艺术魅力,我来到了考场;提升自我的素质,把书法的美传播给更多的朋友们,我选择书法学习。

   我知道,如果写书法的学习体会,从很多方面可以写。譬如:字之结构,行文布局,碑帖历史渊源,古今书论……但是,此刻我感觉到,书法不仅仅是一门技法,它是体现和体会着的美的艺术形式。通过书法这一载体,创作者和欣赏者互相获得了美。而这不同层次的美,又反映了彼此之间的修养和心境。对书法学习的体会我想从两个层次来描述。即书法的艺术美和书法的境界修养。以下就是我的一些肤浅的书法学习体会。

   书法的艺术性

   艺术是人类的创造物。书法作品有着实用性和表现力。从象形文字到草书,我们的汉字经过了一系列的抽象。古人变革书体最首要的目的就是实用和方便。书体的演变存在着继承与创新。创新性是艺术得以发展的动力之一。从纵向来说,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即联系又有着巨大的差异。每种书体存在着不同的章法。从横向来讲,每一种书体又存在着不同的风格。就楷书而言,最著名的几种风格要数颜欧柳赵。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书体和字体的横纵向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书体和字体从实用角度来说体现了一种规范性。比如说学习写字当然是选择好的范本进行临摹。好的范本作为规范被继承下来。这样淘汰了一些相对差的字体。所以中国书法从实用美学角度创造出了一些用笔技法和间架结构。虽然这些给人感觉相对教条,但是它为我们写好书法,欣赏书法提供了一些依据。

   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除了表达内容也表达内容之外的一些信息。我喜欢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颜字的风格是大气磅礴。体现着盛唐的气魄。我们知道这篇祭文稿祭奠的是书家的侄子,而作者当时正作为集结各路英雄的盟主与叛军安禄山作战。他的侄子正是在与叛军作战中战死沙场。此时作者有着三种情感。对失去侄儿的悲痛,对叛军的痛恨,对战胜叛军的足够信心。这些情感全都寄托于这篇著名的文稿,同时也反映在文稿的书法艺术性中。我们可以从他的这篇名作内容和书法中感受到了他感情的汪洋恣肆。成为“天下第二行书”一点也不夸张。正是通过书法的实用性和表现性推动了书法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情感。通过创作书法和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达到互相沟通的艺术效果。

   书法美的认识

   美是一种感受。在书法中,不同书体和字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不同类别的美。《颜勤礼碑》,我感觉到雄健之美。字不大,但是饱满,充实,仿佛雄健的盛唐武士,威严敦厚。唐人书《灵飞经》给人以娟美秀丽的感觉,仿佛出水芙蓉。而张旭的狂草又有舞蹈的动感。有些书法作品运用了枯笔,给人以沧桑之美。仿佛一棵老树,历经了风霜,虽然树枝有着种种班驳,但是还是在枯笔中体现着顽强……人们欣赏着不同的美,带来了不同的美的感受。

   书法与心境的关系

   书法的确是靠练出来的。元朝赵子昂日书万字。而练字过程中就会有感受。不管性格外向还是内向,只要拿起笔,就要把心与书融合一起。现代社会十分浮躁,诱惑也多。从事的事情很多。书法创作如果存在一点杂念,可能就会影响到书法作品的气韵。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行书作品中的至尊。我认为魏晋时期的文人有着一种逍遥,一种天性的解放。竹林七贤在会稽山吟诗对联,游玩山水,喝酒畅谈。没有这样的心情解放,没有宽松的心境,也就没有这千古名篇《兰亭序》,也就没有“天下第一行书”。虽然看不到王羲之的真迹,但可以从双钩的《神龙兰亭序》中依稀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一种畅快淋漓的感受。这种感受通过文字书法传递了一千多年。而且永远传递下去。有着怎样的心......>>

   问题七:书法是怎样炼成的作文两百字 书法,是汉字的精髓。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与驰骋。

   自从五年级开办练习书法的活动以来,我们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有许多同学写地字还真是非常漂亮呢!

   在我一开始练习书法的时候,我可不耐烦了,心想:我以后又不当书法教师,把书法练习得这么优秀干吗?再说,写书法时要把手臂悬起来,那多累呀。加上挺起腰来,那我不成了“苦力”啦?于是,每次交书法作业,我总是草草了事,每次也总得个“差”,最好的那次还就算“良”了。也就因为这样,所以我才会对书法丧失了信心。

   但是,后来当老师每每念到得“优”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没有我,我就觉得别人能写得好,我怎么会写不好呢?我可不应该自暴自弃。于是,我便从此打消了自暴自弃的念头。每次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作业,我总是先临摹好字帖上的字后再用毛笔蘸上墨汁写,这样,就会把字写得端端正正了。

怎样识读草书

  而且,据说能否辨草、识草也是体现书家层次的一个标准。所以,我把我个人对草书的识读心得奉献给大家。当然,作为对基础知识和方法的介绍,也主要针对多数刚入门的书法爱好者,我将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和介绍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

  在书法作品中,草书极富艺术性,最能发挥、宣泄书家感情,所以,草书使很多人喜欢。但是,草书因其笔画的省简、符号化,字形夸张、变形、变异及笔势连绵、映带,这就使没有草书知识的人不易识读,就是学过草书的人也不一定对每个草字都一眼就认识,有的字还要通过对句子、语境、上下文意思的理解才能辨识。这样,也因此影响了作品韵味和作品精神内涵的更好传达。了解草书的人都知道,在书法诸体中,最难的莫过草书,难写难认。 其实,草书并非任意的“弯弯绕”乱画一通,而是有着非常严格的法度,规律。了解这些法度和规律,对不识草书的人有着很好的帮助。

  先谈谈其法度规律及识读草书的简单方法:

  一是符号化。很多部首演变成“草符”,如草头成了两点一横,三点水成了一点一挑,单人旁、双人旁,言旁等偏旁成了一竖挑,寸、刀、口等部首成了一弯,右耳刀,月字旁成了两弯一点,左耳旁、贝旁成了一折竖提,而相对的两点能代口旁或其他偏旁等等。

  还有一些整个字草化变异的,如书、乐、为、发、东等字,大家在日常书写中都已习惯,这些字认起来不难;但对一些日常不常用或很少看见的一类整字变异或草化的如:真、幸、甚、等、欲、敢、听、叔等字及一些难“认”的草符,这相对于我们日常见惯的楷、行等书体那变异是很大的。

  二是省简。古人对草书定性是“略举大较,仿佛若斯”,这翻译过来就是我们说的省简。东汉人赵壹在其《非草书》中说:“(草书是)删难省繁,损复为草,务取易为易知,临时从宜”的。可见当时草书还有一定的实用性,而且较简略,(否则,恐怕难以流传)试想,如不“删难省繁”岂能“易为易知”?所以,草书结字还要强调“省简”,一是省简偏旁部首。如前所说,原来四画的“草头”,简为两点一短横,左耳或贝字简为一个反写的丁字(折竖提),口字旁省为两个相对的横点,而字、雨字、南字等省了或变异了左竖或中心笔画,常字省了中心的口和竖,四横点省为一横等等多种多样的省简。 再就是省简笔画,如天字,省成了有弯折的三小横,使字差不多省简了人旁和其中的口。业(本文举例,都是指现在所说的繁体)顶上变成了三点,中部省了两点,省简笔画的字是很多的。而且,很多字不仅省简了笔画,部首,而且省简演化成了固定符号,如言符、水符、口符等。(要注意,本文提到的横、竖笔画,如无特别说明的,一般都指草书笔画,并非横平竖直的楷书笔画)

  三是连绵,草书的笔画或字与字之间是用牵丝(牵连映带)来连接的,除去这些牵连,(映带没有实笔,只有气势呼应。)就能看出笔画了。另外要注意,有很多笔画还变化为弯折、圆转、连接,上画带下代下画等,而并非一律的牵丝映带。但一般说牵丝比笔画要细,要轻,更虚。在笔画与笔画和字与字间都有大量的牵连现象,有的会偶尔断开,有的一连就是几个字甚至一行一连到底。这些都应在观看或学习中认真逐步体会。

  至于“代”,其实这不用严格划分出来,符号化其实就是“代”,所以这“代“也应包含在”变“中。比如,上面说的固定符号,(一般通称草符)言符、水符、口符及包耳符、邑符,月符、立刀符、草头符……以及一横代四点,两点代口等,这些草符都是以符号代偏旁部首、代整字,甚至一符代多种,如“挑”既代言旁,也代单人,双人等,至于整体变异草化的,就是一个符号代一个字了。

  对这些草化变异,省简,牵连,代替的方法和形态有所认识了解,要“认”草书也就不是难事了。

  还有一种简便的“认”草书的方法,这就是运用对古典诗词的熟悉和了解。因为,一般书法作品都喜欢采用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为内容,你不要烦也不要怕那看着如一团乱麻的“天书”,只要有耐心地逐行逐字循迹辩认,就会发现不管怎样草,总是有迹可寻的。这样去“认”一件草书作品,只要你能认得其中一字或几字,就能试着读通一句,推而广之,就能“认”完全篇。比如,你对“空山新雨后”一句中的山、新、后等字认得,(因这几字在草书中变化不大或草法常见)这就能“认”出空、雨二字,“认”得了“空山新雨后”就能“认”出后面那句“天气晚来秋”,在这句中除了天字草化大些,其他都不难。虽然,在实际的草书作品中,远比这复杂,但你运用自己了解的一些草书规律和知识,结合对古典诗词的熟悉了解,那就远远胜过盲人摸象,由此,逐渐地“认”完整首诗词或全篇就变得容易多了。要是能多看多读,久而久之,这样,能认得的草体字就越积累越多,识读草书这道坎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当然,一种书体的形成是长期的,草书历史已有千多年,历代写草书的人也多,这就同其他艺术一样,也有多种流派,写法;而且草书是一门竭力夸张,甚至随作者兴致、才情发挥的艺术,或因书写者文化素质的不同以及书写习惯,再则书家也因追求变化和避免雷同,也就会出现有的同一字有不同的写法的情况,这也是不言而喻和能够理解的。不过,万变不离其宗,而且草法是经长期有依据的字形演变、约定俗成的,只要多看多记,对其中的一些变化和异同是能领会的。

  当然,如手边有关于草书的工具书,那就更好了,如《草诀歌》、《草字汇》、《草字编》、《草书要领》及现代的各种《草书字典》、《常用六千行草字汇编》、《草书异体字汇编》以及一些古代名家的草书字帖如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多种字帖,孙过庭的《书谱》、张旭、怀素、黄庭坚等书法家的多种字帖等等。逐篇、逐行、逐字查对认读,(现代印刷的书或帖,几乎都有释文)这样就“认”得更多、更快。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初学者应重点学习的字帖,很多人都推荐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孙过庭的《书谱》,这两帖结字简约,几无冗繁笔画,且草法完备,很适宜初学。再就是《草诀歌》(也叫《王羲之草诀歌》或《草诀百韵歌》),该书采用口诀形式,顺口好记,共编撰了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长短分知去,微茫看每安”以及“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等二百余句口诀,汇集了近千字的草法。此书对草书启蒙有很大好处,因其好记好认,建议学习书法尤其是学草书的人都要学习《草诀歌》。

  当然,在学习识读草书的同时,能了解一些草书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也会对辨草、识草有一定好处。

  应说明的是,古代文字改革,几乎都是自然的渐变,虽曾有过统一文字的法令,但相对今天也不同。因此,我们还要去认识和学习一些繁体字和异体字。在规范简化字中,有很多却又是从传统的草书中选出,特别是那些易识的、公认的、笔画省简了的草体字楷化后作为规范简化字来颁布通用的,这个问题也应有所了解。

  我们所说的草书,是指多少年来有演化过程,有来绪,祖先们约定俗成,已成定规的,传承下来的公认的书体,绝不是随意乱画的“弯弯绕”!因此,写草书绝不能想当然的乱画。否则,正如俗话说:“草书脱了体,神仙也认不得”!

如何学好行草书法

  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祖国独有的汉字的线条组合和建筑结构,以及我们祖先独创的毛笔、墨汁、砚台、宣纸即“文房四宝”书写工具和材料,还有历代文人墨客遗存至今的碑刻和法帖,让书法在我们民族艺术的殿堂里,熠熠生辉!在新的世纪,在电脑信息时代,书法艺术依然枝繁叶茂,生生不息。从改革开放初期兴起的书法热,至今不衰,而且更加高涨。越来越多的朋友在生活舒适的今天,开始关注和染指书法艺术。那么怎么样才能学习好书法呢 ?我以为: 第一、要有良好的心态。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学习书法,首先要热爱书法艺术,要培育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兴趣,就是持久的兴趣,有志者里常志,而不是心血来潮的五分钟热血,更不能浅尝则止。既然学习它,就要迷上它,掌握它。就要深入地、仔细地研究,琢磨,就要临池不辍,就要爱不释手。所谓端正学习态度,就是克服急功近利和畏难情绪。以平常心态,来玩书法。作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镶嵌在生命里。有人问我都是什么时间写字呀?我其实不好回答,书法已经融合在我的生活里,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了,这就好比那些喜欢麻将牌的朋友,家里一定有麻将桌,麻将牌,也一定有大块时间聚来哥们姐妹打麻将一样。因此,热爱、兴趣、是最重要的。你只要真的热爱,你就一定能舍得工夫去追逐,就一定能通过日积月累,摘取书法艺术宝库中自己喜爱的璀璨明珠。 第二、要循序渐进。学习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而且开始往往也是比较容易,而越是深入,越是艰辛。所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初学者尤其要克服急功近利,希望走捷径渴求速成的心理。须知任何一门学问或者艺术都是要循着其特有的规律,逐步了解掌握的。就字体来说,一般先学楷书(也有从隶体入手的),再学行书及其它字体。楷书点画分明,结构平稳,用笔方法齐备,便于学习。因此,先学楷书是符合学习规律的。当然,先学楷书,并不是说,等到楷书学好了,才能学行、草。一般地说,楷书基本笔法和结构方法较为熟练后,即可学习行、草书。楷书与行、草书交替学习,还可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就某一字体来说,先学笔画,再学笔顺、偏旁、部首及结构。以楷书为例,笔画是楷书的基本部分,犹如“机器”上的“零部件”,先有“零部件”才好组装“机器”;掌握或基本掌握楷书的笔画后,才能再按笔画顺序组合偏旁部首,以至完整的独体或合体结构的汉字。当然,先学笔画,并不是说,等到笔画学好了再学写字。一般地说,从笔画入手,更符合学习规律;而在学习偏旁部首和结体的过程中,又可进一步掌握笔画的写法。就字的大小来说,先学写大楷,后学写小楷。先学写大楷,好处有三:1、大楷笔画较粗、较长,书写时,起笔、行笔、收笔的步骤比较明显,便于理解,宜于练习,如有病笔也显露得较清楚,易于纠正。2、先学写大楷,有利于锻炼腕力和臂力。3、先学写结构开张的大楷,待结体基本法则掌握后,再缩小就不难了。若先写小楷,则容易养成拘谨的习气,放大写反而写不好。就专与博的关系来说,先专学一体,后博学多家。先从一体入手,集中精力,把运笔和结构特点掌握好,领悟精神,融会贯通,就能举一反三,再学同一字体的其它风格或别的字体也就不难了。初学就想“博”,必定贪多嚼不烂;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今天学“柳”,明天学“颜”,也必定欲速而不达。博学多家,要以专学一体,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为前提。古今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一不是在专学的基础上再集众家之长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第三、要持之以恒。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当然不是短时间就能学好的。书法的基本功,包括动手能力、鉴赏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等。在学习过程中,能不能长期坚持勤学苦练,是决定每个学书者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过刻苦磨砺,是决不会有什么“妙手”和“神来之笔”的。被尊为“书圣”的晋代王羲之,以至唐宋各名家,哪一个不是持之以恒苦练数十年才成功的呢?“墨池”“笔冢 (zhǒng)”等等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说明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苦练和有恒。在当代,像古人那样勤学苦练而卓有成就的也不乏其人。我国第一个书法教授、中国书协副主席尉天池就是其中之一。他六岁受家教而开始学习书法,50年代初期在师范学校读书时,练习书法自觉而刻苦,后来进南京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执教书法期间,他先后师承著名书法家沈子善先生、书法大师林散之先生,至今数十年如一日,博习精研篆、隶、草、楷、行诸体,尤其擅长行、草书,自成“苍劲浑厚、潇洒豪放、秀逸清奇”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前人和今人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学习书法,就要以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只要方法对头,日复一日,年复一日,苦练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另: 临摹与创作是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两个阶段。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一个书法家不是从“临摹-创作-再临摹-再创作”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中艰难地走过来的。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高级艺术。它具有诗歌的神韵,图画的灿烂,音乐的旋律,建筑的造型,舞蹈的姿态,雕塑的立体感。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它呢?现就如何学好书法略谈浅见。一、掌握学期书法的要领1、执笔法晋代书法家卫夫人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可见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对于学习书法是十分重要的。执笔法包括要求、要领和书字执法三方面。要求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指实就是执笔的手指实实在在地将笔杆稳健地约束住,但不能执“死”,指不实,运笔势必乏力;掌虚,就是指提笔的手心要空虚,其中空隙,形如握卵,如果掌心不虚,笔杆势必被执死,使运笔受阻;掌竖,就是书写是手掌竖起,尽量做到与笔杆平行而且同垂与纸面。这样笔锋才正,锋正才能四面势起,写出丰润有力的笔画;腕平,指书写时,肘腕并起,与桌面保持平行,书写时候才能挥洒自如。要领包括笔杆垂直和运动灵活两方面。笔杆垂直是指执笔写字时,要使笔杆与纸面始终保持最大限度的垂直状态,因为这样下墨快,使书写出来的点面线条有力度,有立体感;要做到运动灵活,关键是要避免将笔杆执得过紧,不致造成僵死的情况;五字指法,是指:按、压、钩、顶、抵,在此不做详细的分析。2、运笔方法所谓运笔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写字者运用臂、肘、腕、指来指挥手中的毛笔,按照合理的行笔轨道、速度、力度,提按而塑造的笔画方法。学习书法的成功与否和掌握运笔的深浅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勤学苦练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要学会临帖与读帖相结合的方法。临帖有对临与背临两种,读帖则是分析字帖的笔画、结体、用笔的轻重、轻慢和方圆、曲直、枯涩、浓淡等,分析结构的松紧、纵横、偏正、主次等。三、循序渐进1、先学楷书,后学行草2、先学大字,后学小字3、先专后博四、书外工夫书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我们在除学好书法的结体、用笔外,还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艺术修养。一个人的个性、气质,往往最容易在他写字的风格中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办事马虎、处事不实,那么他所写的字也免不了轻浮、潦草等不良习惯。

草字有几种写法

  草字有几种写法如下:

  “艹”横画稍短,两竖居中,稍向中斜。“曰”上宽下窄,横画平行,间距均匀。下横宜长,竖画正中直下。

造句:

  1、黄,草字当头,扎根大地;俭,一生布衣,俭以养廉。

  2、实验班的语文老师举例说,“苒苒物华休”的“苒”字,很多学生常忘记写草字头,于是老师提醒,“苒”指植物茂盛,有了草字头才能代表植物的存在。

  3、在下杨将,草字非民(非洲难民!呵呵,恶搞一同学),信州人氏。

  4、小弟莫凡,草字文修,未请教兄台高姓大名。

  5、冯掌柜名叫‘冯薙’,是草字头下面一个雉鸠的‘雉’;他弟弟名叫‘冯荠’,是草字头下面一个齐国的‘齐’字。

  6、小生姓袁名凡,草字梦倾,不知姑娘如何称呼?

  7、我名叫刘修,修身齐家的修,草字德然,便是涿县人。

  8、我是草民,草字头里贴地而行。

  9、旧时人们在提到自己的字的时候,往往用“草字”两个字表示谦虚.

  10、字不好,便将挪字的提手旁移至顶上,变成个草字头,以盼草长根茂、繁衍生息,于是便有了罗溪这个名字。

  11、不久午餐就送来了,当时他正埋头于一本满是潦草字迹的记事簿。

  12、吴江周正卿,草字务德,见过仁兄。

  13、早晨我醒来时发现我梳妆台的镜子上用红色唇膏写着几行草字:“不要忘了,当残缺的美丽离你远去,随之而来是圆满的美将垂青于你。”。

  14、章草字字独立,又字字不同,因此练习这种字体往往需要先到字帖上找字,仔细临摹、布局,最后才能落笔成章。

  15、我真的叫苟圣,把小狗的狗字去掉左边的偏旁,然后在右边的句字上加个草字头,圣是齐天大圣的圣。

  16、‘我想,您勤民爱子,不如我就叫,秦子茗,子是爱子的子,民吗就用上草字头下面是名字的茗,好不好。

  17、反之,如果使用含胶重的墨写草字,一是笔拉不开,粘连得厉害,二是写几画墨就干了,很难控制好笔锋,也会影响创作或书写时的情绪。

  18、吕姑娘,上次崂山分别之后,家慈才将我的大名相告,我姓沈,草字君山。

  19、看痕迹并非精细打磨,而是似乎用利器刺上去的,也不知这坚硬光滑而又易碎的玉佩上,怎能用利器刻上这气势非凡的两个草字,行天。

  20、答:汉字中有一些部首是代表一定意义的,例如“草字头”的字很多都跟植物有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部首都有意义。

文字演变用草书怎么写出来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故有此别论。

   郑板桥善六分半书,是书法中的一种字体,是成份较多的一种“杂体”,郑板桥集篆、隶、行楷八分于一炉,意在八分和篆、隶、行楷之间,故自称“六分半书”。清朝蒋士铨赞郑板桥书法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这是说郑板桥的隶楷参半成六分半书,笔法中间以画法行之。

   明朝宋啬《书法论贯》提出事艺书法,须明确“十二门”要点,即:一、澄神,二、执笔,三、用腕,四、正锋,五、临摹,六、结构,七、方圆,八、疏密,九、迟速,十、纯熟,十一、气韵,十二、统论。俱采前人之精论,集以供学书者参悟。

   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草书形成于汉代,从汉到唐,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如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和孙过庭《书谱》,狂草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再”字用草书怎么写?

  “再”字用草书如上图所示,其他书法家如下图所示:

  [拼音] :[zài]

  [释义] :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有时又指多次,也表示重复或继续,多指未然还表示承接前一个动作。

  [造句] :

  1、老师一再嘱咐我们,上窗台擦玻璃一定要加小心。

  2、老师一再叮嘱我们,过马路要注意安全。

  3、同学们一再要求多开展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

  4、尽管老师一再强调要仔细审题,他还是看错了一道题。

  5、李老师要求调转工作,校长一再挽留。

  [词组] :

  (1)再拜

  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2)再不

  要不;要不然.

  (3)再分

  但凡;要是

  [出处] :再刺再宥再赦。《周礼·司刺》

草书符号有哪些?

  草书没有符号,草书是一种字体。草写的书体。它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草书的写法

  为了便捷书写,经过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尤其是在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民间流行的草字的数量逐渐增多,写法逐渐统一,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终于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那便是章草,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今草,狭意的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

  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发展

  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也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

  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

  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得不比楷书晚),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较难辨认。草书符号的整理可以查阅《标准草书》。

  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词联”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常见词组)写成一个符号。

  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顿首”“涅槃”等都有草书词联符号。

  现代人学习草书一般以今草为起点。普遍认同的草书写法有于右任先生编著的标准草书(有同名字帖)。

  好了,今天关于“又字行草写法”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又字行草写法”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