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楷书写法 楷书横的写法

发布日期:2024-10-08         作者:千千百科网

  楷书写法如下:

  一是点的写法。古人称点为侧,即不是正势而是侧势,用笔时斜下笔,笔锋侧向左,笔肚子向右,逆锋入笔往右按,它的形态像一只鸟在翻身往上飞(图2)。这只是指一般的写法,并不是一切有中心点的字都必定这样写,还要看字的结构不同而用不同的写法。

  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之”、“信”、“交”、“字”、“充”等字的中心点,结构不同,写法也各异。这里讲的点的写法,是古人对一般的中心点的审美理解和它的用笔方法,如鸟的翻身,又像从空中落下的陨石的形态。

  二是横画的写法。古人称横画的写法为勒,像 “悬崖勒马”,即是说,下笔时要逆入后往下顿,然后平拉向右运行,收笔停顿时,即勒住回锋收笔。在往右运行时要有一种涩劲,像“千里阵云”(图3)。

  但因每个书法家字的风格不一样,虽然都是这种用笔,由于逆入、下按、停顿、回锋微妙的变化,往右运行时曲直粗细的不同,就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如以颜、柳、欧、赵四家的横画写法比较,就可看出这种写法上的微妙变化,以及所造成风格的不同。

  三是竖画的写法。古人称竖画为弩。竖画的上下头有曲势,不能直上直下,运笔时笔逆锋向上往左后往右顿笔再往下运行。在往下运行时,笔杆因用力自然微倾前而成涩笔,收笔时停顿回锋收笔,竖画的入笔和收笔都是上逆下逆如弩的两端造成逆势,不过收笔时有“悬针”、“垂露”两种笔法。

  所谓 “悬针”笔指的如悬吊着的针头。收笔时笔锋一直往下收锋,越来越细,收笔时暗回锋如针尖。“垂露”则收笔时如露珠,收锋下按时间稍长,回锋明显(图4)。

楷书横的写法

  楷书技法 横的写法

  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笔、行笔、收笔。横画也不例外,由于起笔的方式不同,又有圆笔和方笔之分。

  一、圆笔横的写法

  以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三”字为例,它们的上横部是典型的圆笔横画。它的书写方法如下:

  ① 向右上逆锋起笔;② 提笔圆转;③ 中锋向右行笔;④ 提笔圆转;⑤ 回锋收笔。

  为什么要逆锋起笔且要回锋收笔?写横画中锋运笔不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两头是尖的,古人将它称为“枣核”。不完美、不含蓄。

  圆头横如果没有①后两步,就难成其为“圆头”。

  然而,仅有①、②和行笔③就将毛笔直接提起离开纸面,就会出现有些地方有墨。有些地方没有墨的“折木”的现象。“折木”是横画的病笔。④、⑤收笔的目的是为了将“折木”部分填满写实,而不是为了收笔而收笔。

  初学者在写圆笔横画时,即使按上述步骤写,还是难写出像字帖上那样的横画来,往往在横画的两头出现如哑铃一般的大墨团。造成这一弊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 对元书纸的吸水性能掌握不够,笔上的墨蘸得太多、太饱,一下笔,墨就涨出来了,形成大墨团。

  (2) 书写速度太慢,加上起笔和收笔的地方都有逆锋、回锋的往复动作。

  (3) 有的家长、老师要求孩子练字起笔时将笔在纸上顿几下,到收笔时再将笔顿几下。只知道起收笔的动作,不知道起收笔的目的,顿出了两个大疙瘩来。

  (4) 起笔逆锋或收笔回锋时幅度过大,按笔过重,甚至将笔肚子也当作笔锋逆进去了,这样在起笔、收笔时将笔转一大圈子,当然会在笔画的两头大出许多来。其实,所谓逆锋、回锋的“锋”,是笔尖上的那么一丁点的地方。逆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笔画外有尖锋的外露,因此,逆锋和回锋的动作要小,速度要快。

  (5) 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提笔”,被忽略了,特别在最后的④⑤要提笔、圆转、收笔。如果没有提笔,笔仍处于下按下的状态就回转、收笔,必然会出现大墨团。

  二、方笔横的写法

  以柳体“一”字和颜体“五’字为例。它们是典型的方笔横画。书写的方法如下:

  ① 切笔直下;② 提笔;③ 折锋后中锋行笔;④ 向右上提笔;⑤ 顿笔;⑥ 提笔、圆转收笔。

  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棱角处就是露锋的一种表现。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坚”。

  这时实际上笔毫是倒下去的,笔锋在上,笔肚子在下,如果直接右行写横画,势必出现偏锋,所以紧接着就是提笔②,这个在切笔直下处原地提笔十分重要,它是使笔毫转变成中锋运笔的关键。这一点,明代的董其昌早已在他的书论中阐明:“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发笔处就是起笔的地方,就要把笔提起来;“不使其自堰”,就是不让它偏锋运笔。因此可以说“提笔”是下一步运笔的关键,也是中锋运笔的前提,提笔以后是折锋右行。所谓折锋,是指笔锋毫面的折换。譬如切笔直下是用“南面”的笔毫,提笔折锋后用”东面”的笔毫中锋书写横画。折锋也是转换成中锋运笔的一种手段,古称为“翻折”。

  初学提笔折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笔挺起来的程度恰到好处。提不到位,笔锋仍处于偏锋状态;提过了头,又会出现起笔切下的墨痕大、中锋行笔的笔道细,被称之为“钉头”的病笔;提笔不够或不提笔,横画的上方露出直下起笔的锋尖,是古人称之为“喙”(hui如鸟的嘴巴)的病笔。古代书法家要求写毛笔字横画要“左去喙,右去吻”,说的就是要藏锋起笔,去除如鸟嘴一样的“喙”;收笔提笔藏锋,去掉如嘴巴一样的或“折木”等缺陷的“吻”。

  横画除了方笔、圆笔之外还有一种,起笔不是切笔直下而是逆锋,属于逆锋起笔的方笔。其书写方法是在方笔切笔直下起笔之前加进逆锋起笔即可,这里不另赘述。

  方笔、圆笔的起笔方法是各种书体和各种笔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之一。康有为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可见方笔、圆笔的重要。我们将楷书根画的方笔、圆笔写熟练了,其他笔画的方圆写法无不相类,也很容易过关。此关一过,以后不论写

  行书还是草书,其方笔、圆笔也都以此法人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学楷书的缘故之一。

  三、横的主次及态势

  横画有主笔、次笔的区分。如“三”字和“五”字的底横均为主笔,其他的横画为次笔。我们将这两个字的横画主笔和次笔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主笔长、次笔短,主笔重轻起伏大。次笔变化小,尤其是起笔、收笔,主笔强调,次笔马虎。譬如,主笔横画的收笔,与次笔相比多一顿笔的动作。

  横画除了有主次之分外,还有态势的变化。它不是平直如尺,而是有一定的斜势和俯仰的态势变化。不同的字和不同位置的横画其态势也各不相同,因字而异,不可生搬硬套,须掌握其一般的规律。

  (一)横的斜势

  横画是有一定斜势的。如果每横都平直无变化,那么这个字必然僵硬死板,缺乏生气。因此,颜真卿、柳公权及历代众多楷书大家的作品中的根画都有一定的斜势。一般横画的斜势都是以左低右高的形式出现。这与从古到今强调写毛笔字要用右手执笔有关。因为以右手手腕为圆心、以手掌为半径写一横画,必然会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并形成带有一定弧度偏势的横画。因此,这一横画的态势是自然的,是右手握笔的必然结果。

  一般楷书横画的倾斜度往往与水平线呈5度左右的夹角。正因为这左低右高的斜势,使字体形成略微左倾的态势,从而产生一些动感。

  (二)横的俯势

  以柳体“三”字的底横为例,横呈中间拱、两头低的态势,叫俯势,也叫“覆势”。“覆”,底朝天往下盖的意思。也就是说,其态势像是一只底朝天的盘子。如果在“三”字下横底部画一直线,就会发现横的两端基本呈水平状态。这就告诉我们‘三”字下横虽有斜势,且中拱,但支撑点仍然是很平稳的。

  (三)横画的仰势

  与俯势相反的是仰势。柳体“三’字的上横就是仰势。它的中间呈微微的凹陷状,好像一只能承接雨露的浅盆。柳体字在一个字里如果出现两个以上的横画时,往往仰势的横画在这个字的上方,平势的横画在中间,俯势的横画在下面或底部,但主笔根画一般均为俯势。颜体横画也有此特性,不过不若柳体那么明显,相对而言,颜体横画趋于平缓。

  根画的俯仰之势是否有一定的规律,能否任意摆布呢?这恐怕跟字形的安稳与美观、合理有一定的关系。譬如同样写一个“二”字,它的两个横画的俯仰可有四组变化:

  (1)上仰下仰。两个横画均为仰势,下底呈圆弧状态,如不倒翁一般。使人觉得这个字很容易摇晃。不稳定。

  (2)上俯下俯。两个横画均为俯势,重心是平稳了,但两个横画同向平行的弧形态势,给人以重复雷同的感觉,不够完美。

  (3)上俯下仰。上横是俯势,下横是仰势,重心不稳。

  (4)上仰下俯。上横仰势,下横俯势,这一组应该说是最合理的搭配。这种组合既能重心平稳,又有势态的变化,既安稳又美观,故成为历代书家经常采用的态势,也是横画俯仰规律的体现。

  四、横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一)柴担

  “柴担”是指俯势横画写得过于弯曲,如挑担时的扁担——两头抵、中间拱。

  形成原因:俯势横画的弧度是很小的,如果起伏过大,走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必然显得软弱无力。

  纠正方法:将所写的病笔横画与字帖上的横画仔细加以对照,减小弧度起伏。具体一点说,假设横画的起笔到落笔有一根中心线的话,俯势弧度的笔画下边不能离开中心线,保持平稳。横要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平中要有态势变化,没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就缺少果敢的力度。

  (二)骨节

  “骨节”是指横画起笔、收笔处粗壮如肉骨头。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圆笔横的写法。

  (三)折木

  “折木”是指横画收笔处呈折断的木片状。

  形成原因:收笔时,缺少提笔回锋的运作。

  纠正方法:注意在收笔前提笔、圆转并回锋,参见圆笔横的写法。

  (四)鸟喙

  “鸟喙”指横的起笔处呈上翘的鸟嘴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方笔横的写法。

  (五)钉头

  “钉头”指横的起笔呈钉头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方笔横的写法。

  (六)蜂腰

  “蜂腰”指横画的中间部分太细,如蜜蜂的腰那样。

  形成原因:写横画行笔到中段时提笔太高,即提笔幅度过大,使笔画过细。

  纠正方法:写横画到中间行笔时稍作提笔,但要注意适度。

  (七)算子

  “算子”是古代计数用的筹码,这里指方笔横画过于方整刻板,如僵死的竹片、木块一样,缺少变化。

  形成原因:运笔没有提拔起伏,一味地平移。

  纠正方法:加强起笔、收笔和提按的起伏动作及斜势,使其富有变化。

"春"字的行书写法是什么?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1、起源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

  (1)据张怀瓘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

  (2)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2、书写特点

  (1)用笔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2)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3、发展及特征

  行书这种字体,不像草书那么潦草,介于草书与正楷之间,也不像楷书端端正正。

  行书是继草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体。简而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像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据《书断》行书绪论中说是刘德升所创作,又据书家评传,云:在米芾的《清和帖》中,“倾”“仰”二字相连,都是“单人旁”,却处理手法不一:“倾”字为左中右结构,中、右两部分分量较重,故“单人旁”较粗重,竖笔加长,以求相称。“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此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还有一说法是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隶各种字体,并不像楷书那样中规中矩、拘于守正;行书也不像草书那样点画勾连、放纵不拘,清晰易于辨识。

  行书首先是书写方便:行书对楷书的部分做了简化处理,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其次笔法流动自如: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一下再写戈勾;也可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体态变化多:由于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因此其活动范围广,一个字会有好多种写法,变化多。如“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工整有致,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书写时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所以用以草稿、信函、随笔等,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是古今人士学习书法,特别重视此种字体,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字体。因此,项穆《书法雅言》概括说:“真则端楷为本,作者不易速工;草则简纵居多,见者亦难便晓。不真不草,行书出焉。”行书中最着名的当数王羲之的“兰亭序”,虽是一份草稿,但可作行楷书的代表,其用笔灵动秀活,结体欹侧多姿,布白参差错落,而单字基本独立;在唐代受到唐太宗的喜爱,在遗诏中将原本跟他随葬,现在存世的只有摹本。

  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行书可以分为真行、行草两个层面。真行是比较规整近似于真书的行书。据唐代张怀的《书议》记:“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真行”亦称“楷行”、“行楷”。世间以王羲之为“真行”第一人。而行草:比较流动,近于草书的行书。亦称“行草”。但“行草”与“草行”难以细分,习惯上经常混用。宋代苏东坡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行书之“行”就作行走解。行书其实没有严格规范,可工整,也可放轶。明代项目《书法雅言》这样表述:“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清代刘熙载也有所修正说:“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其中《得示帖》可谓行草之典型,其中常有草字结法,且字与字之间每有连绵牵带,风格奔放。

  字体演变是本着实用为目的,力求方笔快捷,省时省力。然而,草书过分的简笔使人很难看懂,因此减低了它的实用性,才有了行书出头的机会。可以说,每一种新产生的字体都比旧体向这个方向更靠近了一步。写行书确实比草(章)书、八分要简便一些,又接近正体字,比较易认一些,所以这种字体一直到今天还为大家所用,也是所用的范围最广的一种。这就是为什么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新的字体流行起来的原因。这新的流行字体就是行书。字的主要目的到底还是为了用,美的欣赏则是附着上去的。

4、创作要求

  首先要懂得鉴赏或创作的要求。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即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古人云:"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神韵为上,形质次之。"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力求达到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墨色美,神韵为上。

  其次要认认真真临摹,学会正确用笔,又要敢于突破。临摹要选好名贤妙迹,从读临碑帖中体验古人的心律、节奏、气韵。得之于心,施之于手。主帖要反复读、临,主要是解决笔法、用笔、结体问题。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要发展。从"走进去"再"走出来",从形似到神似,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所谓"采百家花,酿自家蜜"。

  再次,在创作前要充分酝酿。借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等创作构思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对每个字的结体要认真考虑,尽量不出现类同的字或笔画;对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样,但在书写时思绪又不能受其束缚;运笔要讲究节奏、力度,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

5、行书以何为贵

  南宋姜夔《续书谱·行书》曰:"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苦不相远。'《兰亭序》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稼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按语:行书结字必须具之动势。方法一,加大横、竖画的倾抖度,增强整个字的动势;二把方形的字倾料成料边形,从险势中增强字的动势;三采用歌正相依手法,使字体活泼稳定又不东倒西歪;四采用虚实对比手法,使字体取得动而平衡的要求。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字的大小、布白、虚实、粗细、枯润变化及其用笔特点,这样写出来的行书自然会有动势。同时由于行书运笔的节奏比较快,所以要特别注意笔调的沉着功夫,要纵得出,擒得定,拓得开,留得住。切忌流滑而犯尖薄虚浮之病,特别是写长撇、悬针等出锋之笔,收笔时要尖锐饱满,富有力度和余势,不可势尽力竭,打头鼠尾满纸皆是,作虚尖飘忽之状。

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钢笔楷书是按照钢笔书法特有的运笔方法和规范而书写的端端正正、一丝不苟的正体字。

   楷书又叫正书、真书,是因为它作为汉字书写的楷模而得名。它融实用性、艺术性于一身,是学好各种书体的基础。张敬言说:“初学者,先学真书,若不先学真书,便学纵体为宗主,后却学正体,难成矣。”黄希生说:“学书先务正楷,端正匀停,因后破体。”苏东坡则有更形象的比喻:“真为立行为行,草如走。”其意思是学习书法,就好比人学走路,楷书似人站立,行书犹如行走,草书则像奔跑。学习钢笔书法也是如此,须从楷书人手,打好基础,才能循序渐进,创造发展钢笔书法艺术。

   第一节 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学习钢笔楷书,应首先掌握钢笔楷书的基本笔画。汉字的基本笔画由点、横、竖、撇、捺、钩、折、挑(或提)八笔组成。由于这八种基本笔画在具体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又分别具有不同的形态。这些基本笔画在书法上的位置,就如同一座高楼大厦中的砖瓦、梁柱,只有大小、厚薄、粗细、长短合度适宜,建起来的房屋才牢固、美观。因此,只有在基本笔画上下功夫,才能写出仪态万千的美的字形来。

   一、点

   点,在字中就像人的眼睛,是神采的体现,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点可以分布在一个字的各个部位,可以说是汉字中变化最多的笔画。无论哪一种点,都要注意厚实有力,沉着雄浑,笔画小,运笔速度可稍快。在一个字中,点与其他部件一般是分离关系。各种点的写法是一样的,只有大小、方向不同而已。

   点的种类划分很多,这里我们把钢笔楷书的点分为右点、左点、长点三种,其他形态的点可以由此举一反三。

   1.右点(又称侧点)

   (1)写法要点:下笔较轻,然后渐重,向右下侧顿笔,最后向左下方回锋收笔。

   (2)病笔:下笔重或轻重不分,收笔向左下方钩出或竹节式。

   2.左点(又称垂点)

   (1)写法要点:下笔较轻,逐渐由轻到重向左下方按笔,最后顿笔向上挑呈回锋收笔。

   (2)病笔:轻重不分,取势不当,出现短竖式或对钩式。

   3.长点(近于反捺)

   (1)写法要点:起笔写法与右点相同,只是中间部分行笔用力并向右下方侧锋按笔,使笔画逐渐加粗,整体取势略呈弧形。

   (2)病笔:收笔向左出锋,整体取势过大。

  二、横

   钢笔楷书的横画主要有两种,即长横和短横。长横与短横的划分没有绝对标准,主要根据字的整体结构的需要和变化来决定横画的长短。

   1.长横

   (1)写法要点:向右下呈45。角轻落笔,然后轻提并均匀行驶,行笔接近右端时,边行笔边逐渐加力按笔,接近终端,略向右下方顿笔回锋。长横的运笔应是两端略重而缓,中间稍轻而快,其笔势应是两端略粗,中间稍细略微向上呈拱状。

   (2)病笔:下笔、收笔轻重不分出现木棍式;下笔、收笔只注意顿笔,而中间行笔轻浮出现柴担式;取拱势过大出现凸式。

   2.短横

   (1)写法要点:短横一般写成左轻右重的左尖横,并且向右上取势,有的向右上取斜势更大,如“尧”等。写法是下笔稍轻,然后向右上方行笔,逐渐加力按笔,使笔画均匀加粗至终端轻顿回锋收笔。

   (2)病笔:下笔轻重出现右尖横;下笔、收笔轻重一致出现木节式;过于平直显得呆板。

  三、竖

   钢笔字的竖画主要有悬针、垂露和短竖三种,凡竖画在左旁者用“垂露竖”,而绝不可用“悬针竖”;凡一个字最后一笔是竖画的用“悬针竖”,根据字的需要也可写成“垂露竖”,如“甲”;凡下用横托的中间之竖或有“U”下旁的两端竖用短竖,形体一般短粗,用在字中间且带横托的短竖要略呈右弓状。短竖一般不垂直,而悬针竖、垂露竖必须垂直,且挺拔有力。短竖在汉字结构中分布的位置不同,所以,它的形态多异,因此,在书写时必须注意因字取势,切忌千字一面。

   1.悬针竖

   (1)写法要点:起笔右侧式顿笔,然后稍微提笔顺势下行,中间蓄势,再快速出锋呈悬针状。整个笔画要求写得圆满丰润,露锋不宜过长过细。

   (2)病笔:下笔不顿笔,中间用力,出锋较快,出现粗肚尖头状;顿笔后,提笔下行过快,露锋过长形成鼠尾状;均匀用力,起笔、收笔不分,出现木棍状。

   2.垂露竖

   (1)写法要点:起笔与悬针竖相同,行笔至中间用力稍轻,使中间部分略微细一些,行笔到下端后稍用力顿笔回锋收笔,切记垂露竖要写得挺拔有力。

   (2)病笔:起笔顿笔过重,形成针头式;回锋方向向左上,出现钩状,失去了垂露竖的含蓄。

   3.短竖

   短竖形状很多,归结起来有三种:尖垂露,多用于字的左边,其形态是下部向字心倾斜,如“里”字的第一笔;短中竖,多用于字的中间部位,如“志”;短垂露竖,其形态是下部稍左倾斜,多用于字的右边,如“山”。

   (1)写法要点:尖垂露起笔较轻,边向右微倾边行笔,笔画由细到粗,至终端回锋收笔。短中竖与垂露竖起笔相同,但收笔不回锋,要求形短体壮,或略右弓形。短垂露竖起笔、收笔与垂露竖相同,只是下部向左略微倾斜,且粗壮有力。

   (2)病笔:起笔取势过大形如拐棍;或斜直倾向,显得生硬。

  四、撇

   撇的种类大体分为直撇与弧撇两类。由于撇的斜度、长度与弧度不同,而产生了各种形态不同的撇法,名称因形而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即短撇、平撇、斜撇、竖撇。书写撇画时要求取势准确、运笔明快、柔中有刚、干净利落。

   1.短撇(又称短直撇)

   (1)写法要点:起笔稍重,从右上向左下,顿笔后迅速向左下撇出,运笔明快锋利,要求快而有节,犹如飞鸟啄食,以疾取胜。

   (2)病笔:顿笔后行笔而无节形成鼠尾;顿笔后行笔拖拉形成斜棍。

   2.平撇

   (1)写法要点:落笔稍顿,顺势向左方掠出,行笔比短撇缓,画末尾如剑锋锐利。

   (2)病笔:取势不当,中间行笔轻浮出现钉头;或者行笔快而无节出现鼠尾。

   3.斜撇(又称长撇)

   (1)写法要点:轻笔起笔或稍顿起笔,然后顺势向左下方缓行蓄势,最后迅速提笔出锋,整个笔画中间部分略向右下弓。要求力送笔尖,以轻疾取胜。

   (2)病笔:运笔过于僵死出现僵直笔画;出锋弯曲无力,未能力到笔端。

   4.竖撇

   (1)写法要点:竖撇取势较直,轻斜顿,顺势向下缓行蓄势,然后圆转向左迅速掠过,整个笔画成竖弧形,撇尾要饱满潇洒。

   (2)病笔:撇下部转弯过于僵硬,出现明显转折或过于轻飘或软而无力。

  五、捺

   捺有斜捺、平捺和反捺三种,斜捺据字的需要又有长、短之分,捺画主要是撑握行笔的提按和波浪起状的取势,书写时要注意提按结合,姿势多变。

   1.斜捺 (1)写法要点:起笔宜轻,且略微向上滑动,然后一边向右下方行笔,一边按笔,使笔画由细均匀加粗,至捺脚处顿笔,转向右逐渐提笔出锋。整个斜捺取势要一波三折,斜捺一般与斜撇相呼应,其斜度多为45度。

   (2)病笔:没有掌握一波三折的取势,起笔直向右下行笔,出现直劲状;或弯曲度过大,出现曲棍状。

   2.平捺

   平捺与斜捺的写法基本相同,的区别是斜捺取斜势较大,而平捺取斜势较小,几乎接近平势,一般在15。左右,大都用于“走之”旁。

   (1)写法要点:起笔稍轻(或稍重)并提笔向右上微仰再转笔向右下行,而渐加力使笔画逐渐加粗,至捺脚处,稍驻作顿,蓄势提笔向右出锋捺出,捺尾丰润且较长。整体上看要有水波起伏之状。

   (2)病笔:取势过平或上仰弧度过大;或到捺脚处向右猛用力,像镰刀掠出去。

   3.反捺

   反捺的写法由长点变化而来。反捺有时作长点的写法;有时在长点的基础上尾部略向左下取势。凡字有两捺笔者,一般有一笔用反捺。究竟哪一捺写成反捺,要根据具体的字而定,如“食”字的第二笔要写成斜捺,而末笔要写反捺,不可颠倒,因为“人”作头的字均为覆盖字,若两捺写法交换位置,则又不符合覆盖的原则;有时为取姿态,单捺的字也写成反捺,如“香”“歌”等。

  六、钩

   钢笔字钩画,由于在字的结构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成了钩的方向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横钩、竖钩、斜钩、弧钩、卧钩、竖弯钩、竖右钩、矮折钩等。书写时要求出锋快,干净利落,形似鹰嘴。

   1.横钩

   (1)写法要点:起笔与长横相同,行笔到钩处,先向右上略提笔,然后顿笔蓄势,再轻提笔向左下方向快速钩出,钩不宜长。

   (2)病笔:钩处提按过大或没有提按动作,不注意钩前的蓄势。

   2.竖钩

   (1)写法要点:写法与垂露竖相同,起笔右斜侧顿,然后提笔顺势向下并逐渐提笔,使笔画由粗变细,至钩处再变粗,中间宜向左微拱,使竖画显得挺拔有力,钩前要蓄势,提笔并翻转笔锋向左上快速钩出,钩不宜过长。

   (2)病笔:起笔不顿笔、竖过直,显得僵硬。

   3.斜钩(又称戈字钩)

   斜钩的关键在于钩的弯度,弯度过大,则显得软弱无力;弯度太小,则又显得挺硬而乏力 .感。所以,书写时应注意弯度圆而劲,斜度随字形而定。斜钩的整体形态一般写得较长。

   (1)写法要点:起笔稍重,然后逐渐提笔,使笔面渐细,并向右下微弯而行,至钩处稍驻蓄势向右斜上钩出,钩宜小不宜大。

   (2)病笔:斜钩整体形态较短,钩的取向不当。

   4.弧钩

   弧钩实际上就是竖弯钩的起笔略伸向左作弧形长颈,从整体上看像人的驼背状。常用于书写“豕”、“象”、“家”以及反犬旁等字。

   (1)写法要点:起笔要轻,然后徐徐向右下作弧形,要曲中有直,至钩处顿笔蓄势,迅速向左上提笔出锋,使钩笔短而健。

   (2)病笔:驼背处不圆滑或弯曲度过大,显得无力。

   5.卧钩(又称心字钩)

   (1)写法要点:轻起笔,然后边行边按笔,使笔画渐粗,并呈下弧状,至出钩处略顿笔后翻笔向左上快速出锋,钩不宜大。

   (2)病笔:下弯弧度大或平拖无弧状或写成竖弯钩或出钩的取向不当。

   6.竖弯钩

   (1)写法要点:起笔与竖画相同,行至折笔处,轻笔圆转向右徐行,并渐稍加力,至钩处稍驻蓄势,轻快地垂直向上挑出,钩宜小且饱满。要求底部圆中求平。

   (2)病笔:竖弯处呈直角状或底部呈水平状或钩取向左上方向,显得呆板无韵味。

   7.竖右钩(又称右上钩)

   (1)写法要点:起笔稍重或轻笔,然后均匀向下行笔,使整个笔画向右微拱,至钩处向左稍宕,稍顿笔后再向右上方向挑出,钩宜大不宜小。

   (2)病笔:竖写得过于直并且钩小,显得呆。

   8.矮折钩

   (1)写法要点:横画略呈拱形,折处稍顿笔,然后向左略倾斜行笔,斜竖略呈右拱状,至钩处稍驻提笔向左上出锋,钩宜小。

   (2)病笔:横平竖直,折处呈直角。

  七、折

   钢笔字的折画大体有横折、竖折、斜折、撇折四种。

   1.横折

   写法要点:起笔略轻,至折处要稍驻后向右上微昂再顿笔转锋向下或左下行笔。

   2.竖折

   写法要点:起笔略轻,下行笔渐稍微左倾,至折处稍顿后再折笔向右行笔,折角呈85度,折后的横微上拱。

   3.斜折

   写法要点:起笔与撇画相同,至撇端翻笔折锋向右下,边行笔边按笔,使笔画渐粗,呈向右上微拱形,最后左上回锋收笔。

   4.撇折

   写法要点:起笔与撇画相同,至撇端稍顿笔后,翻笔向右上轻决挑出(或向右上横出回锋)。

  八、挑

   挑画实际上是短撇的反方向写法。由于挑画在汉字结构中有各种不同的斜度,所以,就出现了长挑、短挑、平挑几种姿态,但写法都是一样的。这里讲一下挑画的共同特点。

   写法要点:起笔用力稍向右下顿,然后向右上提笔,要轻而疾。要求势足,切忌轻飘。

书字的写法

  书字的写法介绍如下:

  1、“书”字的行书写法:

  2、“书”字的草书写法:

  3、“书”字的楷书写法:

  4、“书”字的隶属写法:

  5、“书”字的篆书写法:

  书的基本解释:

  书[ shū ]?

  1、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

  2、信?:书信。

  3、文件?:证书。

  4、写字或写的字?:书法。

  5、写文章?:罄竹难书。

  6、字体?:草书。

  7、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书,箸也。从聿,者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书,以竹筷为笔。字形采用“聿”作边旁,采用“者”作声旁。

  相关词语解释:

  1、史书[shǐ shū]?

  记载历史的书籍。

  2、书信[shū xìn]?

  信常有书信往来。

  3、书籍[shū jí]?

  装订成册的著作。

  4、书眉[shū méi]?

  为便于读者翻检,在书页上端所印的书名、篇章、标题和页码等。也指正文上端的空白部分。

  5、楷书[kǎi shū]?

  也叫正书、正楷、真书。汉字字体之一。由隶书演变而来,字体方正,结构匀称,笔画工整。始于东汉末年,通行至今。

楷书、隶书、行书、草书有何区别?

  1、来源不同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行书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2、风格特点不同

  楷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总体风格是严整壮阔而又舒展灵动。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3、分类不同

  楷书分为大楷和小楷。大楷:?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小楷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生动之致。

  隶书在演变过程中,可分为:古隶、今隶、秦隶、汉隶、佐书、八分、草隶、魏隶等。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章草始于篆书向隶书演化的过程中,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狂草字的写法和今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写得狂放,连带、省略更多,最能体现书者狂放的性情。、

  百度百科-楷书

  百度百科-隶书

  百度百科-行书

  百度百科-草书

云的楷书写法

  云的楷书写法为:横、横、撇折、点。

  一、云字概述

  云字拼音是yún,部首是一,总笔画是4画。云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二、厶”,五行属水。云字造字法是象形。《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云”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是云彩。这个意义后作“云”。

  二、组词和解释

  1、翻云覆雨

  翻覆:翻转。翻过去是云;翻过来是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权术和手段。

  2、平步青云

  平:平稳;稳当;步:行步;走上;登上;青云:青天。比喻官位很高。比喻一下子轻易地登上了很高的官位。旧时用以形容科举及第;或陡然富贵。

  3、壮志凌云

  宏伟的志向直上云宵(凌:升上)。形容志向十分远大。

云字例句:

  1、天上的云彩的颜色可真多。这一片是红的,像火;那一片是绿的,像玉。

  2、夏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湖水轻轻地流着。同时太阳把她那美丽的赤红色,换成了迷人的橙红色,云彩像是被火烧着了似的。太阳升起后,草丛中便发出了各种各样的虫类的歌声,这是很有意思的。

  3、云彩不知躲进了哪里?除了东方跃出的朝阳,就算西边那几颗微弱的星星还留在天空。

  4、忽然,天边的一丝云彩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仿佛给它披上了一件随风飘逸的披风。但是它似乎不要,努力挣脱掉身上那件‘碍手碍脚’的衣裳。

  5、天上的云彩形状可真多,瞧!还有的像大象,长着长鼻子,正在吸水。

  6、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宽阔无边。

  7、她啊,柳叶眉,水灵灵的大眼睛,樱桃小嘴。从她那大眼睛里仿佛能看出天有多么的蓝,云彩有多么的白。她还扎着个马尾辫,走起路来那马尾辫就有节奏的随着脚步晃起来。

  好了,今天关于“翻楷书写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翻楷书写法”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A+
标签: 翻楷书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