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皇字写法 国字有几种写法?

发布日期:2024-10-06         作者:千千百科网

  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 (前221年)

  秦王政灭六国后把全国定名为秦,国都定于咸阳。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统管一郡的重大事务。秦始皇建立的这一套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可是,匈奴人的骑兵却经常侵扰北部边境地区,严重地威胁着秦王朝的安全。秦始皇委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打败了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虽然耗费了大量财物,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侵的积极作用。

  主要角色更多 >

  蒙恬

  秦始皇

  事件内容

  详情内容

  秦王政灭六国后把全国定名为秦,国都定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如再延用过去“王”的称号就不能显示成功,传之后世,便于群臣商议,更换名号。

  李斯等人说:“过去五帝管理的地方,也不过一千里大。如今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王比五帝强多了!古时有天皇、地皇、人皇,人皇最高贵。大王就称做人皇吧!”

  秦王政对人皇还不满足,就将三皇中的“皇”字和五帝中的“帝”字加起来,称为皇帝。他认为秦朝从自己开始称帝,会二世、三世,至于万世永远传下去,于是便自称“始皇帝”,后来人们就称他为秦始皇了。

  统一以后,天下应当如何治理?丞相王绾对秦始皇说:“六国诸侯刚刚被灭不久,原先的燕国、齐国、楚国离咱们的京城都很远,如果不在那里分封王侯,恐怕那些地方很难控制得住,您不如把几个皇子分封到那些地方去做王,协助陛下统治天下。”

  迁尉李斯反对王绾分封的建议,他说:“当年周武王得到天下以后,曾经大封子弟功臣为诸侯,后来诸侯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如今陛下统一了天下,可以在全国设置郡县。子弟功臣多多赏赐些赋税钱财,不要分封诸侯,这样就容易控制啦!”

  秦始皇决定采纳李斯的意见,他说:“以往天下苦战不休,都是因为分封诸侯王的缘故。现在天下安定了,再分封诸侯王,又将会种下战争的祸根。我认为廷尉的建议是对的。”于是秦始皇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每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个官长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监。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统管一郡的重大事务。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军队由他统领。郡监执行监察方面的事情。

  地方上的治理办法确定了,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也逐渐定型。秦始皇规定中央朝廷里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内史等几个重要的官职,协助皇帝治理国家。丞相设两个:左丞相和右丞相,都是皇帝的助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负责掌管重要的文书监察;太尉主要掌管军队;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租税收入和国家的财政开支。所有这些官员都归皇帝任免和调动,从国库里领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袭。

  秦始皇建立的这一套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后来各个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大体上是在秦制的基础上逐步演变的。

  战国时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货币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但是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都不相同,齐国的货币样子像刀,赵国的货币样子像铲;货币计算的单位也不一致。秦始皇规定:以后一律使用圆形方孔、每个重半两的铜钱,各国的旧货币全都作废,不许再在市面上流通。

  原先六国的度量衡也是不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等,也不大一样。在一个国家买一尺布,到另一个国家也许只能算八寸。在这个国家买一斗米,到那个国家就成了九升。度量衡这样乱,和一个统一国家的政权当然不相适应,对人们的生活也太不方便了。

  秦始皇下令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全国的尺寸、升斗斤两都得一律,这就克服了过去那种换算混乱的局面。

  原先六国的车辆和道路也各不相同,车辆有大有小,道路有宽有窄。在统一的局面下,这样也显得太不方便了。于是秦始皇又下令,一要“车同轨”,二要修驰道。“车同轨”就是规定车轴上两个轮子间的距离,一律都定为六尺。修驰道就是修筑从京城咸阳到全国各个重要地方的大路。大路路面一律宽五十步(每步六尺),路的两旁每隔三丈种上一棵青松。修了这样的驰道,全国的交通就方便得多了,也便利了各地之间的文化往来与经济联系。

  战国时期的文字也是不统一的。同一个字的写法不尽相同,状各异,笔画有多有少。统一以后,这种情况对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都是一大障碍。所以秦始皇又下了“书同文”的命令。“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的意思,政府规定了一种叫做小篆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后来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成一种比小篆更便于书写的字体,叫做隶书。隶书跟现在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自从秦国兼并六国以后,中原地区比较平定。可是,匈奴人的骑兵却经常侵扰北部边境地区,严重地威胁着秦王朝的安全。秦始皇委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打败了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秦始皇决定采用修筑长城的办法,把匈奴骑兵永远隔离在边界的北面。秦始皇下令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民夫,让蒙恬担任总指挥,这一次修筑长城,除了要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还要新造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到东面的辽东,连成一条万里长城。修筑万里长城,虽然耗费了大量财物,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侵的积极作用。这座举世闻名的长城,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历史的象征。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所实行的废分封设郡县,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等,都是有利于加强全国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这是秦始皇的巨大功绩。

国字有几种写法?

  国字的写法如下图所示:

  一、国的释义

  1、国家。

  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

  3、在一国内最好的。

  二、字源解说

  始见于商代。本义指疆域,地域。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后泛指国家。也指国都。

  三、组词

  国画、王国、外国、国际、国家等。

扩展资料:

  一、国画 [ guó huà ]?

  我国传统的绘画(区别于“西洋画”)。

  二、王国 [ wáng guó ]?

  1、以国王为国家元首的国家,如丹麦王国、尼泊尔王国。

  2、比喻管辖的范围或某种境界。

  3、比喻某种特色或事物占主导地位的领域。

  三、外国 [ wài guó ]?

  本国以外的国家。

  四、国际 [ guó jì ]?

  1、属性词。国与国之间;世界各国之间。

  2、指世界或世界各国。

  五、国家 [ guó jiā ]?

  1、一个国家政权所领有的区域。

  2、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对被统治阶级施用暴力的机器。由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

秦国时期芈字的写法

  小篆 xiǎo zhuàn:书体名。秦统一天下後,因各国语言文字互异,始皇为使文字规范化,遂令丞相李斯等人,在大篆的基础上,加以省改,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的标准字体。小篆字体较大篆字体简化、整齐。今存於世的秦泰山、琅琊台两块残石,稍可见小篆风貌。

  亦称为”秦篆“。

北魏时期的文字怎么写

  北魏平城砖瓦文及其书法

  大而分之,北魏平城砖瓦文字无非是两大类,一是砖文,二是瓦文。细而类之,砖文、瓦文又各可分为模制和铭刻两种。兹分述之。

  1.砖文模制类:

  主要发现于北魏太和年间的贵族墓的砖壁上。迄今已经发现的有两种。一种系1965年出土于大同市区东南六公里石家寨村的司马金龙墓的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司马金龙与其妻钦文姬辰的合葬墓的带字墓砖。砖长33厘米,宽16.5厘米,厚6厘米。文字一律在砖的小侧面上,长16.5厘米,宽6厘米,可见此墓墓壁凡有文字处皆以丁砖垒砌。砖文为“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10字。所见几例,可分为三种格式。(1)横式右起。(2)横式左起。(3)竖式右起。这几种格式大抵因砌砖时或卧或立而异,亦因其在墓室中所处位置不同而异。立式者有无左起者,因未睹实物,不敢妄断。另外一种模制类砖文是1993年在大同市西南32公 里的怀仁县北七里寨村(现属朔州市)的丹阳王墓发现的。这是一处一正室、二侧室、一前室的豪华型砖构墓葬。墓道饰以壁画,地面铺以双虎团莲纹和花草纹砖

  (这样纹式的砖也有立表于墓壁者),墓室则多以胡服供养排俑、忍冬纹、龙雀纹等各种纹饰的墓砖砌之。文字砖只是其中一种。此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5·5厘

  米。砖文皆为“丹扬王墓砖”五字。这两种模制砖文,都是肃穆峻整的隶书。唯“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起落处多用方笔,更显厚重,“寿”字的写法更是令人称 绝。此砖似与《司马金龙墓表》、《墓铭》出自同一书家之手。“丹扬王墓砖”则以圆笔为主,“墓”字的开张,“砖”字末笔的左斜和方折楷化都有可取之处,惟

  在整体上显得僵直了些。

  2.砖

  文铭刻类:这几年在大同市见到的有七种(不包括砖志)。计有“宿光明冢”,“王羌仁冢”、“王礼斑妻舆”、“王斑”残砖、“尉娘”砖、“苟黑”砖和“赵 胡”砖。出土地大抵都在距今大同城三四公里的南半圈,西起电焊器材厂南到冯庄、智家堡东迄沙岭村。从时间上又可分为前期后期两组。前期组,“宿光明冢”

  砖,长28厘米,宽l5.5厘米。四字上顶下空,随意为之。每个字大小比较均匀,笔道也算整齐,多以复刀作圆笔。“王羌仁冢”砖,比“宿砖”略小,长26厘米,宽13厘米,四字竖排,上松下紧,愈下愈大。“王”字缩手敛足,“冢”字可边可沿,“羌”字则无拘无束。此砖刀法粗疏,首尾不回不护,山野气十足。比之以上二砖,“王礼斑妻舆”要算是精心之作了。砖长27厘米,宽13.5厘 米,大小与“王羌仁冢”砖相仿佛。此砖无论书手还是刻工均在前二种之上。书体应是隶书,点画浑厚沉稳,“礼”用别体,“示”旁信手添笔为“衣”。“舆”之末笔,变捺为挑,妙趣自见。尤其是“礼”、“斑”、“妻”等字的几个原有的或添加的点,刻意剜圆,极具装饰效果。“王斑”残砖,宽达16厘米,长不可测。此砖与“王礼斑妻舆”砖当为同圹中物,但却是更具急就意味的不经意之作。关于“王礼斑妻舆”和“王斑”残砖,我已专文考证其砖成文于明元帝永兴元年(409),墓主为乐浪王氏。[2]这一类铭刻墓砖文大多是急就而成,可谓砖不择精,文不思工也。书体大多以楷隶为之,书风高古朴茂,野趣横生,当是北魏文成帝前物。后一组“尉娘”、“苟黑”和“赵胡”三种墓砖,都是2006年在城东南四公里沙岭新村工地出土的。墓砖大小在30~31×15.5~16×4.5~5cm。“尉娘”为魏楷书体,其书宽博雍容,铁画银钩,存篆籀笔致;筋骨精劲,血脉通达,有“郑文公碑”风骨。以书风观之,此砖应为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以后所刻。墓主人尉娘姓氏已由尉迟改为尉。“苟黑”为民间俗隶,草率、稚拙,其功用惟在志墓耳。苟姓应为代姓若干氏所改,时间应与“尉娘”砖相仿,下方自左至右不规则的刻文:“廿”“四月”“四日”,极有可能是太和二十年(496)四月四日,应是此苟黑的入窆时间。“赵胡”二字,赵近楷书,胡为不带波磔的隶书,书体率意而不苟且,令人生爱。墓砖右下部相迭的六横,以一中竖直穿,第一横加竖为“十”,第二横加竖与左右二点为“六”,下四横加竖与最上部左右二点为“年”,总起来可辨读为“十六年”三字。左下之“□申”似为“壬申”纪年的缩写。太和十六年(492)正是太岁壬申,可见辨识不谬。

  举报 | 2011-09-06 11:03回复

  13南北

  进士8

  4楼

  3.瓦文模制类:

  大同地区发现的北魏平城时期模制瓦文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瓦当,一种是戳记瓦文。文字瓦当已发现十多种。方山永固陵计有文明太后永固陵前的“万岁 富贵”、“忠贤永贵”、“长乐富□”、“福”字残文当、“流”字残当;魏孝文帝虚宫有另一式的“富贵万岁”,雀羽格四字残当。云冈石窟上方遗址屡见有“传

  祚无穷”瓦当。2002年以后大同操场城北魏宫城遗址陆续出土有“大代万岁”、“皇魏万岁”、“皇万岁年”、“长寿永□”、“皇祚永延”、“寿贵”等吉语瓦当。这些瓦当上可以辨认 的文字,大多是隶书,有的稍用篆法,有的略呈楷意,与汉代的此类瓦当文书风一脉相承。“富贵万岁”瓦当,是平城太和中文字瓦当的大宗。在大同附近一处北魏

  瓦窑遗址,我们看到的“富贵万岁”瓦当,形制、大小、书风因模而别。永固陵前的“忠贤永贵”瓦当,直径是16厘米,字体属隶书而用篆法者,其中的“永”字本来就是篆书,“贤”字也呈篆书笔意。操场城西街的“皇魏万岁”瓦当也颇显篆意,而“寿贵”当则全为李斯法了。“福”字残文瓦当,书风与“忠贤永贵”大体相同。2000年我在方山孝文虚宫发现的雀羽格四字残文瓦当,直径14厘米,模制时已脱去表层,依稀可辨一个皇字。直至2004年5月“皇魏万岁”瓦当在操场城西街舒欣园建筑工地面世,方知此当与出自操场城东街北魏1号遗址的“皇□□岁”残当都是“皇魏万岁”四字,惟凤尾界格或三条或二条略有不同。“传祚无穷”瓦当,直径为15.5~16厘米,书体简洁生动,为北魏平城瓦文中的上乘之作,大同市这几年已难见完品,但在一些有关著作中尤其是日人的著作中却多见著录。[3]幸好2008年秋山西省考古所又在云冈窟顶发现几枚完好者。“大代万岁”瓦当,是北魏平城瓦当中的精品。其直径竟有20.5厘米,字体整肃大方,横笔左方右挑之势,颇类阳高县出土的延兴六年(公元476年) 的陈永夫妇墓砖铭风格。它的宽博大度,令人感受到了都城文化的气息,更反映了北魏平城时期的盛世气象。这种瓦当虽在操场城街多次出现,但皆残缺不全。完整者只有大同市考古所张畅耕先生收集的一枚。北魏窑场有一残块,是笔者从现场收集的标本,中央乳钉改为团莲,字、格大小、制作精良皆不逊于前者,可惜只存一 “大”、一“莲”、一“钉”了。

  戳记瓦文,是指l995至1996年 在北魏明堂遗址出土的板瓦瓦面和筒瓦扣尾上模印的戳记。在明堂两处遗址发现这样的戳记瓦文共有三种,分别是“皇”字戳、“莫问”戳,这是表示工程的性质和机密程度的。“范太”戳,为工匠范太、范黑太的签名戳。戳文或为篆书,如“皇”字,或为楷化隶书,如“范太”。此类戳记书风雄强厚重,同样透露着一种时代 精神。2003年操场1城号址也出土过一枚带有戳记的瓦块,但由于照片失真,难辨为何字了。

  举报 | 2011-09-06 11:06回复

  13南北

  进士8

  5楼

  瓦当“大代万岁”: 拓跋鲜卑代国

  (本吧阅读参考:/f?kz=1128328643)

  举报 | 2011-09-06 11:13回复

  13南北

  进士8

  6楼

  举报 | 2011-09-06 11:15回复

  13南北

  进士8

  7楼

  举报 | 2011-09-06 11:17回复

  13南北

  进士8

  8楼

  4.瓦文铭刻类:

  仍以北魏明堂瓦刻文为代表。关于明堂瓦刻文字,笔者已作过专门介绍,[4]此处仅择要言其大略。明堂发掘过程中,笔者看到的瓦文有一二百种。这些刻文的时间当在太和十年(486)到太和十五年(491)。 其书体可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诸体皆备。隶书有“李”、“侯”、“勋”、“子”、“受”、“定”、“阿仁”等;楷书有“丰”、“卅”、“保奴”“范黑太”等;行书如“廿二”、“买德”、“永德”、“天牛”等;草书有“根”、“科”、“七桃”以及个别“李”字。以书手之优劣看,有原本是书法能手而沦为工 匠的,如“子”、“勋”、“道”、“廿二”、“人”等字的书者;有才气很高的民间书手,如“奴”、“侯”、“兴”、“知”、“根”、“定”、“受”、“香

  卢”、“阿仁”、“阿兴”等字的书者;也有几不能成字者,如“察”字的书者便是。以其书写工具看,有用铁木硬锐器刻划者,如“侯”、“李”、“范黑太” 等,有用手指直接刻写的,如“根”、有的“兴”、“生”等。以其功用看,有作为工程性质及密级标志的,如“莫问”手写体;有记工匠名姓以明确责任的,如

  “侯”、“李”、“道”、“根”、“奴”、“兴兵”、“七桃”、“天牛”、“买德”、“阿仁”、“阿兴”、“香卢”、“孙贵”等;有记数的,如“廿”、 “卅”、“七头”、“十头”、“十七头”、“百又十九”等;有表验收把关的,如“知”、“定”、“受”等。

  2003年操场城东街1号 遗址出土的则有“高”、“茹”、“成”、“次”、“田”、“万”、“和”、“兰”、“文”、“齐”、“常”、“杨”、“阳”、“洛”、“弘”、“虎”、“拔”、“护”、“及”、“得”、“午”、“偘”“德”、“清”、“众”、“少”、“冬”、““市”、“生”、“荃”、“奴”、“儃”、“僧”、“自”、 “受”、“俟”、“鸟”、“伏”、“伏盖”、“天”、“天保”、“伯龙”、“买尔”、“六日”、“1个”、“非”(或三〢三)、“Ⅲ三”等等。

  显然前面部分是制瓦工匠之姓氏,高姓、齐姓已见于明堂遗址。值得注意的是“和”、“兰”、“文”、 “茹”等应为“文(勿)忸于”、 “素和”、“乌洛兰”、“普陋茹”等代北姓氏的简写。中间部分或全或简,都是工人之名。而“伏盖”、以及“受洛拔”、“惠也拔”等也皆为胡名。后面部分记数者已见于明堂,而记时者则为首见。

及的写法

  ?“及”的笔画顺序是:撇、横折折撇、捺。

  及,读作jí,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此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本义是追赶上,抓住;引申为到达、连及等义。

  康熙字典

  子集下又字部及·康熙笔画:4·部外笔画:2

  〔古文〕?《唐韵》:其立切。《集韵》《韵会》极入切。《正韵》:忌立切,?琴入声。《说文》:逮也。从又从人。徐曰:及,捕人也。会意。《广韵》:至也。

  又《韵会》:旁及,覃被也。《诗·大雅》:覃及鬼方。《周颂》:燕及皇天。

  又《增韵》:连累也。《左传·隐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又兼与之辞。《左传·宣七年》:与谋曰及。

  又《後汉·党锢传》:张俭等八人为八及,言能导人追宗也。

  又《韵补》:叶极业切。《诗·大雅》:征夫捷捷,每怀靡及。

  说文解字

  逮也。从又从人。乁,古文及。《秦刻石》及如此。?,亦古文及。?,亦古文及。巨立切。注:徐锴曰:“及前人也。”?

  说文解字注

  (及)逮也。辵部逮、及也。从又人。及前人也。巨立切。七部。

  古文及,句。《秦刻石》及如此。今载史记者、《琅邪台刻石》云:泽及牛马。《碣石刻石》云: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按,李斯作小篆,而刻石仍不废古文也。

谁能告诉我“既”和“即”两个字的古汉语写法和意思。

  即<动>

  (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同本义

  即,就食也。——《说文》

  席末取粮即稻。——《仪礼·公食礼》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易·鼎》。高亨注:“《说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义。”

  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

  将即席。——《礼记·曲礼》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卫风·氓》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范缜《神灭论》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柳宗元《童区寄传》

  又如:若即若离

  登上;走上

  公即位。——《春秋·桓公元年》

  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即阼(即位。皇帝登极叫即阼。因古时新天子登基,有升登东阶而主祭的仪式,所以叫即阼。阼:东阶);即真(正式就皇帝位。后世以官职由代理而改为实授,也称即真);即禽(打猎,在野外猎取禽兽);即祚(皇席即位登基)

  即<连>虽然

  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西厢记诸宫调》

  假若

  即有不称。(如果不能称将军之职。意即打败仗。)——汉·刘向《列女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汉·贾谊《论积贮疏》

  即使

  公子即合符。(即,即使。)——《史记·魏公子列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汉·贾谊《论积贮疏》

  即谋单于。——东汉·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即捕得三两头。——《聊斋志异·促织》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即或

  同“则”。那就

  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死即已。——《史记·陈涉世家》

  死即举大名。

  即更刮目相待。(即,就。)——《资治通鉴·汉纪》

  即<介>

  就在某时某处;乘,趁

  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史记·项羽本纪》

  即时诛灭。——《汉书·李广苏建传》

  即如前年…一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即忙(连忙;赶紧);即拜(就在所在地授予官职);即早(及早;趁早)

  当

  即此风云佳,孤觞聊可命。——南朝齐·谢朓《赋贫民田》

  又如:即此(就此;只此)

  即<副>

  一…就 。如:气断即死;闻过即改

  随之立刻就 。如:降即免死;即早(及早,趁早)

  立刻,当即

  王即临之。——晋·干宝《搜神记》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处即刺杀虎。——《世说新语·自新》

  即书诗四句。——宋·王安石《伤仲永》

  又如:即速(立刻;赶快)

  那就是说,那就是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此爱汝。——清·林觉民《与妻书》

  即如忠烈遗骸。——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身外即战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即是

  即<名>

  目前,现在 。如:即目(眼前所见);即事诗(以眼前事物为题材的诗)

  今,当天 。如:即今(如今);即目(如今)

  既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同本义

  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

  不拜既爵。——《义礼·乡饮酒礼》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王充《论衡》

  完毕;完了

  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毕也。”

  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谷梁传》

  既月。——《虞书》

  董泽之蒲可胜既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薮泽肆既。——《国语·周语》

  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庄子·应帝王》

  又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意指万事皆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既

  <副>已经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战国策·燕策》

  既克。——《左传·庄公十年》

  既其出。——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既加冠。——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

  既泣之三日。——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又如:既成(已经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宾客称主人优厚待客的客气话)

  不久;随即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

  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盐铁论·毁学》

  既<连>

  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既以(既然已经);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都表示:既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不然的话)

  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

  屈平既嫉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烛头烬

  左手执烛,右手折即。——《管子》

  姓

更在田字格的正确写法

  gēng gèng 部 首 一 笔 画 7 五 行 木 繁 体 更 五 笔 GJQI

  笔顺 : ? ? ? ? ? ? ?

  名称 : 横、 竖、 横折、 横、 横、 撇、 捺、

  基本释义

  已与权威书籍校验

  [ gēng ]

  1.改变;改换:~改。~换。

  2.经历:少(shào)不~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

  3.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半夜。

  [ gèng ]

  1.副词。

  2.更加;越发:~好地为人民服务。

  3.再:~上一层楼。

  百度汉语 AI让学习更简单 立即下载

  详细释义

  更 [gèng]

  〈副〉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更 [gēng]

  〈动〉

  (形声。从攴( pū),“更”的小篆形是个形声字。丙声。 本义:改变)

  同本义

  〈名〉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更鼓 [watchman's drum]

  量词。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组词

  更加 更好 更迭 更正 更次 起更 更定 更动 打更 更深 更易 更换 更其 更番 更多

  相关谜语

  谜语猜猜猜等你来挑战

  “更”为谜底的谜语

  1.一一入史册(打一字一一)

  2.有人便是(打一字)

  百科释义

  报错

  更,gēng ,从丙从攴( pū),。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以攴使之万物成(丙)也。(动〉(1) 形声。从攴( pū),“更”的小篆形是个形声字。丙声。 本义:改变。(2) 同本义,改变。更,改也。——《说文》1.旧时一夜分成五更, 每更大约两小时。2.姓氏。更 [gèng]1.更加。2.再,又。 further; still further; furthermore:

  查看百科

  注:百科释义来自于百度百科,由网友自行编辑。

  App内打开

  首页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李斯皇字写法”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