愠字的写法 不温不火的意思

发布日期:2024-10-05         作者:千千百科网

  1.楷书写法:

  2.行书写法:

  3.草书写法:

  4.篆书写法:

  5.隶书写法: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词意:

  ①本义,动词:在庆祝中欢笑,本义由“嘻”代替

  ②形容词:可庆贺的,得意的,快乐的。

  组词:喜剧、喜乐、喜悦 、喜气 、 喜事 、喜雨 、喜冲冲喜洋洋、喜滋滋

  例句:

  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礼记 ? 檀弓》

  释义:人的喜愠之情,分别有不同的层次:喜有陶、咏、犹、舞;愠有戚、叹、辟、踊。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诗 ? 小雅 ? 菁菁》

  释义: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小洲。已经见到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悠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 ? 范仲淹《岳阳楼记》

  释义: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③动词:爱,欢迎。?

  组词:喜爱、喜好、喜欢、喜新厌旧

  例句:

  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汉书 ? 黄霸传》?

  释义:黄霸年轻时学习律度法令,喜欢做官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记 ? 货殖列传》?

  释义:(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

  宽仁喜儒术。——《淮南子 ? 宪王钦传》

  释义:宪王宽厚仁爱,喜欢儒学。

  ④名词:可庆贺的事。

  组词:喜报,喜酒, 喜出望外 ,双喜临门

  ⑤副词:高兴地,乐意地。

  组词:喜闻乐见、喜笑颜开、喜看稻菽千重浪

  字源解说:

  “喜”是“嘻”的本字,喜的甲骨文,表示人们在庆祝活动中欢笑,有的甲骨文强调庆典中的鼓乐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喜”的“欢笑”本义消失后再加“口”另造“嘻”代替。

不温不火的意思

  “不温不火”意思是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

  1980年以后“不温不火”的用例逐渐多见,逐渐跟“不愠不火”并行使用。因为字形有了变化,照着“温”的字面意义,旧瓶装新酒,人们按照一般人通常的理解,对“不温不火”的语义进行了改造,赋予它性格温和义和销售行情不火爆义。

  不温不火造句:

  1、他无关没有峥嵘的特色,谈吐不温不火,很少让身体语言拔刀相助。

  2、绿树成阴五彩缤纷的夏景固然迷人,可是气温不温不火的秋色,也带给人凉爽的感受。

  3、羊羔绒外套这两年虽然一直不温不火,却是明星和街拍达人们钟爱的单品。

“不温不火”、“不瘟不火”与“不愠不火”比较:

  1、“不温不火”、“不瘟不火”与“不愠不火”为相近的词。

  2、“不温不火”、“不瘟不火”都有人使用,相关的还有“不愠不火”,它们的共同意义是“不过火”。  “不温不火”是指“不升温,也不过火”。

  3、“不瘟不火”是指“不沉闷,也不过火”。(此写法的不瘟不火不能使用于描述销售情况等,只能用于表演。高考要求。)

  4、“不愠不火”是指“不发火”。

  5、“不温不火”最常用,使用范围宽,“不瘟不火”、“不愠不火”较少使用。注意“愠”读yùn,不读wēn。

薰风解愠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薰风解愠

   标准发音:xūn fēng jiě yùn

   繁体写法:薰风解愠

   薰风解愠是什么意思:薰风:和煦的风;愠:怨恨。温和的`风可消除心头的烦恼

   薰风解愠成语接龙:忧心如薰 → 薰风解愠 → 无龙龙了

   用法分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解 ① jiě 解除 解渴;② jiè 解元 押解③ xiè 解县 解不开。

   出处说明:《孔子家语·辩乐》:“昔日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薰风解愠的造句示例:

   宋·柳永《永遇乐》词:“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

翻译《躁急自败》

  原文

  庚寅冬,予自小港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

  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译文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出发,打算到蛟川县城去,让书童用夹书的木板捆着书跟着我。

  当时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云雾环绕着山林。看看离城还有两里左右,便向摆渡的人问道:“还能赶得上南门开吗?”船夫仔细看了看书童,回答道:“慢慢地前行,还能在城门开着时赶到;走得快了,(在走到之前)城门就关闭了。”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

  (我)快步赶路,走到了一半路程时,书童摔了一跤,木简断了,书也洒落了一地,小书童哭都来不及,立即从地上爬起来。等我们收拾好书,把书捆好继续前进,城门已经关上了。

  我心里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摆渡的人所说的话非常接近真理。天下因为急躁而导致自己失败,到了傍晚而没有找到住宿的地方的人,大概就像我这种情况吧!真的就是我这种情况啊!

  注释

  ①注音:

  阖 hé 予愠 yùn 趋 qū 行束 shù 断书崩 bēng

  ②释义:

  庚寅:清顺治七年(1650年)

  蛟川:旧注说:“按浙江镇海县东海中有蛟门山,蛟川当即指镇海。”

  自:从。

  渡者:摆渡的人。

  束:捆扎

  从:跟随

  孰:仔细。

  阖:关门。

  趋:急行。

  牡:当动词,上锁。

  徐:缓慢地。

  行:前进

  及:达到。

  爽然:豁然开朗。

  穷:穷尽。

  躁急:性急,不冷静。

  愠:恼怒,发怒,生气。

  萦:萦绕。

  小奚:小书童。奚,古代奴隶的一种。

  其犹是也夫:大概就像这样的吧!

  以木简束书:用木板夹住书。

  熟视:仔细地看。

  整理总结

  一、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写作者带着书童赶路。

  这一层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庚寅冬)、地点(小港)、人物(“予”与小奚)、事件(予自欲入蛟川城)。记叙要素,清楚明了。

  第二层:(从“时西日沉山”到“而前门已牡下矣”)写作者不听“渡者”之言,导致没能赶在关城门之前进城的经过。

  “西日沉山,晚烟萦树”说明天时已晚,可离城还有“二里许”,时间很紧迫。于是,便有了“问渡者”及“渡者”的奇怪回答:“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可是,作者并没有因“渡者”答话的奇怪而细加思考,反而“愠为戏”,坚持“趋行”,结果,“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第三层:(从“予爽然”到文末)写作者的感悟–––“躁急自败”。

  这一层,作者将自己赶路之事推及到生活中所有类似的事情,揭示出“躁急自败”,欲速则不达的生活哲理。文中连说两遍“其犹是也夫”,是为了强调“躁急自败”的道理,表达了作者极其懊悔、惭愧,感悟至深的心情。

  二、写法探究

  1、本文文笔流畅,语重心长,生动的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

  ①设置悬念,文有曲折。

  本文两次设悬:先讲述自己在赶路时所遇上的怪事:天色已晚,渡者不劝“予”“速进”,反说“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这是为什么呢?此为悬念一,后来又说予“趋行”,“而前门已牡下矣”,为什么作者加快脚步,却依然没能进城呢?此为悬念二,这就为后文“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的感悟做了铺垫,在制造悬念的过程中逐步解开了悬念,自然地揭示出“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的主旨。

  ②描写生动,言简意深。

  本文不足150字,却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带小童“以木简束书”赶路的一段生活经历,揭示出“躁急自败”,欲速则不达的生活哲理。文章叙述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得明明白白。文中也不乏生动的描写,“西日沉山,晚烟萦树”一句渲染环境,突出天色已晚,为作者的询问和赶路做铺垫。“熟视”一词描绘出“渡者”仔细打量小童时的神态和心理。而“予愠为戏,趋行”则将作者恼怒的心境和赶路的动作描写得惟妙惟肖。更妙的是作者将赶路这件生活小事阐发为耐人深思的哲理。为什么作者加快脚步,却依然没能进城呢?是因为他过于急躁而脱离了实际情况,所以才会出现“束断书崩”的意外,导致了最终的失败。那些因为急躁而忘记了客观情况,最终走向失败的人,不也是这样的吗?作者以一件小事引发“躁急自败”的哲理,叙事简洁,却韵味无穷。

  2.价值探讨

  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旋律,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当代青少年心态浮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或表现为遇事冲动,急躁而简单地处理学习或工作中的困难;或表现为急功近利,不愿做长期的艰苦的努力。这篇课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告诫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快”与“慢”。渡者的“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这句话,看似奇怪,不可理喻,细细品味,却充满了辩证法;“快”中寓“慢”,“慢”中有“快”,“慢”与“快”不仅在行动,更在心态。作者正是因为没有品出话中的哲理,甚至“愠为戏”而不听,坚持“趋行”,才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所以说,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不急躁行事,否则,将“急躁自败”,“欲速则不达”。以此推广开来,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最终目的是想告诉我们:生活充满了辩证法。所以,我们应养成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辩证地处理生活中的快与慢、多与少、福与祸、得与失等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做生活的主人。

  当然,学习作者善于从生活小事中探寻生活的哲理,以此警醒自己,也是本文的价值之一。

  3.寓意探究

  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自己的一次赶路经历,引发出“躁急自败”的哲理,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躁,否则“欲速则不达”。遇事急躁鲁莽,就会给自己招来失败。

  4.用自己的话或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欲速则不达

  呵呵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楼主进步哈

悦字最漂亮的写法图

  悦字最漂亮的写法图如下:

  悦字笔顺:点、点、竖、点、撇、竖、横折、横、撇、竖弯钩

悦基本释义

  1、高兴;愉快:喜~。不~。和颜~色。

  2、使愉快:~耳。~目。

  3、姓。

详细字义

  1、悦 yuè <形>悦,犹说也,拭也,解脱也。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说文系传统论》

  2、“说”、“悦”古今字

  客见太子有悦色也。——枚乘《七发》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孙子》

  桓侯又不悦。——《韩非子·喻老》

  张飞等不悦。——《三国志·诸葛亮传》

  权大悦。——《资治通鉴》

  3、又如:悦心(愉悦心情);悦情(欢乐之情);悦笑(欢乐笑谑);悦喜(喜悦);悦畅(和畅,欢畅);悦乐(快乐);悦泽(光润悦目);心悦诚服。

动词详细解释悦 yuè?

  1、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 [heartily?admire]悦,服也。——《尔雅·释诂》。义疏:“孟子所谓‘中心悦而诚服’是也。”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

  2、又如:悦仁服德

  3、喜,喜欢 [like]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悦亲戚之情话。——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又如:悦义(爱慕道义);悦慕(爱慕敬慕)

  5、乐于 [be happy to]。如:悦附(乐于归附);悦使(乐于效劳);悦随(乐于随从);悦谕(乐于接受);悦劝(乐地接受教化);悦赖(悦服信赖);悦伏(同悦服)

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翻译

  题库内容:

  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

  成语出处: 《后汉书·桓谭传》:“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唐·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 不得而知 焉。”

  成语例句: 从未到过广西,所以谁做了广西政府的“高等 顾问 ”等等,我 不得而知 。

  注音: ㄅㄨˋ ㄉㄜˊ ㄦˊ ㄓㄧ

  不得而知的近义词: 一无所知 什么都不知道。《红楼梦》第九十回:“那 雪雁 此时只打量 黛玉 心中一无所知了。” 鲁迅 《花边文学 不知所以 不知事情的缘由,感到疑惑

  不得而知的反义词: 洞若观火 形容对事物观察得清楚明白,就像看火一样 老祖台察吏安民,洞若观火。清? 钱谦益《致郎 了如指掌 形容对情况极为清楚 对他们的活动,他完全了如指掌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用于不知道某事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unable to find out

  日语翻译: 知(し)るよしがない

  其他翻译: <德>uber etwas nicht informiet sein <von etwas keine ahnung haben><法>ne pouvoir,être incapable de savoir

  成语谜语: 失晓

  读音注意: 得,不能读作“děi”。

  写法注意: 知,不能写作“矢”。

论语20则翻译

  一、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二、问题研究

  《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

  今天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论语》全书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们只选录10章,而且全是短章,这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样来选篇才符合“古为今用”的原则。至于个别条件较好的教学班愿意多读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学生负担。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两章。作这样划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全面地看待课文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可以取消的,无妨将它并入思想品德修养的范围,第8、10两章同时列入第二、三两个方面,就是这个意思。

  教读这十章,要认真研究格言的教学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无疑都是格言,最后一章形式上是对话体,其实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讲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为“反刍”创造条件;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师可以据此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这是编者的一点希望。

  练习说明

  一 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译格言跟译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准确的风格,不随便增减词语。

  答案参见“有关资料”中的译文。应注意的是,有些词语历来有多种解释,例如“三省”,一说“多次反省”,一说“以三件事检查自己”。又如“殆”,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险”,“有害”,但课本取后一义。“弘毅”,有合解为“刚强”的,也有分解为“宽广”和“刚强”的。教师只宜任选一种,不宜作比较、分辨。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应注意的是,孔子用这句话给“恕”字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此题又是示例性的,其余各章也可仿此进行讨论。

  三 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略)

  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

  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不要求在讨论中解决所有的问题。

  以上是基本设想。再提几点建议:

  一、要讲究导入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词语或故事说起,自然说到孔子这个人和《论语》一书:如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时间不超过5分钟。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十分必要,也可用讲故事的形式,而将知识性的内容渗进其中。

  三、在教读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讲点故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学有所得。

  例如学“温故”一章,无妨先问学生:“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算不算好老师?”由此自然导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观点,最后再落实到“知新”二字,并就此略作发挥。

  又如,课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贡,这在孔门七十二贤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讲讲有关他们的事迹(如“曾参杀人”“子路盛服见孔子”“子贡游说五国之君”等),也可引发学生的兴趣,但要讲得十分简明,每事一分钟讲完即可。

  四、向课外延伸:可指定《论语》中某几篇,让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也可用教师读学生听的办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诲人不倦”,第7章有“举一反三”,第19章有“发愤忘食”。

  有关资料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三、孔门弟子简介(引号中语皆出自《史记》)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子贡:“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齐田常欲伐鲁,孔子思求他国援兵,诸弟子皆请行,孔子独许子贡。

  3.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颜回死后,他成为孔子的继承人。

  四、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今天关于“愠字的写法”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愠字的写法”,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A+
标签: 愠字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