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行书写法 立墓碑是特别有讲究的,孝男孝孙的名字是否能刻?

发布日期:2024-09-30         作者:千千百科网

  给父母立墓碑的写法是如下:

  1、格式、内容齐全? ,墓碑碑文由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而内容基本上包括墓主的基本信息(如姓名、籍贯等),立碑人以及立碑时间。

  2、碑文须简洁明了? ,碑文用来记述父母亲的生平,看似简单却也不简单。碑文忌繁琐,宜简洁。为自己的父母写碑文,最好省去细节。纵然父母亲的一生有很多值得铭记的地方,但能够让后人纪念的最好方式是记住他们的生平。

  3、立碑人的信息一定要完整? ,墓碑上有立碑人的信息,目的是为了让后代在看墓碑信息时能够了解逝者及其后代,这一点在很多地区特别的重要。

  4、父母合葬碑文的样式及写法会与单人墓碑碑文写法略有不同。合葬墓碑碑文主要有碑名、逝者的生卒日期、立碑人、立碑时间等,这都是比较基础的,需要注意的是碑文上名字的写法。

  5、父母合葬碑文一般会遇到一方在世,但是又想百年后给合葬,碑会先立着,这种时候,在世一方的名字可以选择刻上去,或者不刻上去。刻上去的话,名字的颜色要区分开,生者的名字需要描黑。

  6、大部分区域的习惯是,如果是生者一般名字不上色或者上红色,过世的人名一般涂金色或者黑色为主,不刻名字则需要预留位置,方便后面雕刻上名字。

立墓碑是特别有讲究的,孝男孝孙的名字是否能刻?

  当然是可以的。

  墓碑,是祭奠死者常用的殡葬用品之一。在墓碑上刻字,刻什么内容,怎么刻,是有非常严格的讲究。这不仅是传统的殡葬文化,也关系到孝道。

  墓碑的刻字,主要有碑文格式、碑文内容和字体颜色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并且严格遵循原则,不能随意更改。

一、碑文格式。

  碑文格式,是指碑文正文内容的位置、排版和大小。

  1、位置,是根据阴宅测量的丁兰尺而确定。丁兰尺,长一尺二寸八分,约38.78公分,丁兰尺的刻度分为10个大刻度,分别写着:财、失、兴、死、官、义、苦、旺、害、丁十个大字。

  其中,财,兴,官,义,旺,丁为吉利刻度,分别位于刻度的1,3,5,6,8,10的刻度上,且每个大刻度还有很多小刻度。如财下面,分福星、及第、旺财和登科四个刻度。

  用丁兰尺从墓碑最左边或者最右边(左右方向根据碑文书写顺序而定,一般古代墓碑为从右往左,现代墓碑为从左往右写)的地方开始测量,刻字的位置,要对应在好的刻度上,然后对碑文进行左右定位。

  2、排版,墓碑文字上下定位和左右定位不同,上下定位讲究天地留一寸,所以上下部分测量之时一定要从上到下,预留一寸后开始测量,让好的刻度对应文字的起始部分。如文字起始部位,均在好刻度上,就可以进行纵向定位。

  3、大小,字体的大小,在定位过程中,根据位置的定位,结合碑文字数进行确定。

二、碑文内容。

  碑文,就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主要有生卒日期、正文、落款三个部分组成。

  1、生卒日期,一般居于墓碑右上侧,排列有同列和同排两种,同列时,生辰在前,卒期在后;同排时,生辰居右,卒期居左。字体大小,要小于正文。生卒日期的写法并不固定,可以按农历或公历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只写年月日,不写时辰。

  生前有重大社会贡献和地位者,可在生卒日期的下面,另起行简要表述生平事迹。

  2、正文,写法非常讲究,必须是在墓碑正中心的位置,也是碑文的核心部分。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为父亲立碑,内容为“先考”张**老大人之墓。若是母亲,则为“先妣”李**老孺人之墓。父母合墓的,上面居中是“先”字,父亲名字在右,母亲名字在左,下面居中是“之墓”二字。在新视点,也可以用“慈”字代替“先”字。

  祖父以上,按照对应称呼执行。如祖辈名声显赫,可把“先”改为“显”字。如显高祖考张**老大人之墓。

  3、落款,包含立碑人和立碑日期两个部分。立碑人,讲究辈分和长幼顺序,辈分高的居上,辈分低的居下,同辈分,年长者居右,年幼者居左。立碑一般是儿子立碑,儿媳名字在左边或下面。

  如是一个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立碑,内容为“孝”居中,男XXX在右,媳XXX在左;孙子的名字父亲的下面另起行,为孙男XXX、孙女XXX。

  如有几个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立碑,先按长幼从右朝左排儿子名字,对应儿媳名字在儿子的下面。另起行,是孙子辈的名字,不对应其父母,按先排列男孩,再排列女孩,年长在右,年幼居左。

  立碑人还讲究异姓不上碑,所以女婿,舅侄,入赘别家的儿子都不可以写在墓碑上。

  落款日期,在立碑人下面,如人数太多,可另起一列,在左边,用农历或公历均可,但要保持统一。

  同时,墓碑字数,也有讲究,一般有一列字数和总体字数两种,成为合生老。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就是符合生老规则。具体做法,按“生,老,病,死,苦”五字依次循环排列,“生”、“老”为吉,“病”、“死”、“苦”为不吉之数,所以每一行字数保证在“1,2,6,7,11,12,16,17……”为佳。总体字数,也遵守这个规则。

  如不能保证,则可以加入对联、立碑时间、家乡、墓志铭等内容,让整体字数符合合生老规则。

三、字体颜色。

  墓碑字体,也有很多的讲究,不是什么样的字体或颜色,都可以刻在墓碑上。

  1、字体。墓碑是庄重而严肃的,字体要清晰端庄,一目了然。一般使用魏碑、隶书、楷书、宋体和黑体等文字来刻写,而不会使用篆书、草书、行书、行草等。

  墓碑对刻字深度,也有讲究。俗语说入木三分,对于石头,也是一样。正文部分,字体比较大,应不低于三分。字体越深,表达对先辈的思念越浓烈,孝心越真挚。

  2、颜色。字体颜色,一般有黑色、白色、金色和红色四种。黑色和白色,针对不同墓碑材料。如白色的墓碑,要把字体加工成黑色;而黑色墓碑,会把字加工成白色。这种做法,是为了形成视觉差,让文字看起来更加清晰。黑白色,本是哀思之色,最为常见。

  现代的墓碑,使用金色居多,主要是金色会让墓碑看起来更加高档。金色表示富贵荣华之意,也表达一种尊贵的身份。当然,也蕴含着对于逝者的祈愿。

  在墓碑上,还有红色的文字,有两个作用,一是年代久的墓碑,已经褪色,可以把文字描红,让碑文看起来更加清晰;二是立碑人这部分,都要全部描红,以示与逝去的人有所区别。

结语。

  在新时代,有的墓碑碑文使用横碑,这个在碑文上要与竖碑有所区别。

  横碑,卒年日期在最上方,中间是正文,下面是立碑人和日期。文字排版是从左至右,不是从右朝左,所有的顺序都是以左为尊,与竖碑相反。

丛字的行书怎么写

  丛字的行书(如图)

  一、释义

  1、聚集:~生。~集。

  2、生长在一起的草木:草~。树~。

  3、泛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东西:人~。论~。刀~剑树。

  4、用于聚集生长在一起的草木:一~杂草。

  5、姓。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丛,聚也。从丵,取声。 ?

  白话版《说文解字》:丛,聚集。字形采用“丵”作边旁,“取”作声旁。

  三、字形演变(如图)

  四、造字本义

  动词,奴隶聚集在一起劳作。

扩展资料

  组词:草丛、丛书、丛林、花丛、丛冢、丛脞、丛谈、丛刻、丛莽、丛山、丛生、林丛、丛刊、丛葬

  一、丛书[cóng shū]?

  根据一定目的和使用对象,选择若干种书编在一起,在一个总名称下出版的一套书。有综合性的,也有专科性或专题性的。

  二、丛葬[cóng zàng]?

  许多尸体合葬在一起:罹难同胞数十人~于此。

  三、笙丛[shēng cóng]?

  形容笙管排列密集,发音和谐。喻人之相协,感情融洽。

  四、群丛[qún cóng]?

  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为同类群落的联合。

  五、丛考[cóng kǎo]?

  综合各种信息和资料来推求。

行书的宅怎么写

  宅字行书写法有21种,具体如下:

  宅,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zhái,指的是住所,房子(多指较大的),住宅;内宅;葬地,墓穴:宅兆(坟墓的四界)。宅可作动词, 居住,如,宅土(居住在平地上;所居住的土地)。

  1.住所,房子(多指较大的):住~。内~(指住宅内女眷的住处)。~门。~邸。~第。

  2.葬地,墓穴:~兆(坟墓的四界)。

  3.居住:~心仁厚(居心仁义厚道)。

给老人送花圈,怎样写挽联?

  花圈挽联格式:

  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字体较大)

  1.上联右上,用较小字写,"悼念(逝者名字)"、"沉痛悼念(逝者名字)"或"(逝者名字)千古";

  2.下联左下,用较小字写,"(名字)敬挽"、"(名字)泣挽"、"(名字)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一、挽联的内容

  上联有称呼在前和在后两种:称呼+名字千古和悼念称呼+名字,这两种是最常见的。通常还有男灵佑,女仙逝。

  下联格式则都是称呼在前:称呼+名字上挽、称呼+名字敬挽、称呼+名字拜挽、称呼+名字泣挽、称呼+名字顿首、称呼+名字拜挽等。当然在这种基本的格式下,是可以适当的进行词语的选择的比如:敬爱的雷锋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某某小学某某班敬挽。能真挚体现心中的感情就好,但是选词要严肃。

  上面提到的称呼指的是逝者和你的关系。

  二、挽联在花圈上的贴法

  面对着花圈上联在右,下联在左。这是因为挽联有上下句句意之分所以不能贴错。挽联有上下句之分,所以要注意上下句的内容。上句是表达对某某人的悼念,故去者的名字出现在上联。下联是体现某某人赠送的花圈表达的哀念,赠送花圈者名字出现在下联。

  三、、花圈

  花圈通常是在参加逝者遗体的告别仪式时、参加葬礼或者清明扫墓的时候经常会送上一种祭奠之物,用以缅怀故人,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悼念。

  在花圈上面写上挽联,用来简单表达对逝者的纪念,并且注明谁赠送的花圈,又叫挽带。因为各地风俗的差异化,也都略有不同。

  四、书写要求

  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布上,也可以写在上长幅白纸上。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需要特别注意写挽联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如果写上去的文字有错误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也会影响我们生者对逝者诚挚的敬意。

  五、对于不同用途的花圈的挽联写法

  1.普通祭奠花圈花篮挽联右边一般用:悼念(逝者名字)、沉痛悼念(逝者名字)千古、哀悼(逝者名字)千古、(逝者名字)安息、(逝者名字)仙逝、(逝者名字)一路走好等。

  左联:(名字)敬挽、(名字)拜挽、(名字)泣挽、(名字)叩挽、(名字)顿首、(名字)拜挽、(名字)哀献等。

  2.基督教徒花圈花篮挽联右联:(逝者名字)安息主怀。

  左联:(名字)敬挽、(名字)携全家敬挽。

  3.直系隔代长辈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⑴右联:奶奶我们永远爱您

  左联:全体孙辈携重孙叩拜

  ⑵右联: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

  左联:长孙(名字)携重孙叩拜

  4.公墓烈士陵园纪念碑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⑴右联: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左联:(名字)敬献

  ⑵右联:革命先烈名垂青史

  左联:(名字)敬献

  5.单位送员工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⑴单位送男员工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悼念(逝者名字)千古

  左联:(名字)敬挽

  ⑵单位送女员工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悼念(逝者名字)音容宛在

  左联:(名字)敬挽

  6.儿女给父亲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严父(逝者名字)大人逝世

  左联:不孝儿(名字)跪拜

  7.儿女给母亲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慈母(逝者名字)孺人逝世

  左联:子女(名字)+配偶(名字)携全家跪拜

  8.学生给老师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逝者名字)老师千古

  左联:某届某班全体敬挽

   

  写挽联的一些小贴士:

  1、称谓,称谓指的是赠送花圈的人与逝者的关系。所以称谓就可以按照亲属关系、朋友、同事、师生关系等等即可。

  2、写署名的时候,一种是个人署名,一种是集体署名。个人署名是是关系+署名。集体可以是单位名。如果是家庭,可以是家中长者或者家长名字携全家敬挽:称呼(指的是你和逝者的关系)+某某携全家敬挽。

  3、挽联的书写采取白底黑字的形式,字体工整统一就行了。注意下联在书写的时候要比上联低一两个字,切记!

王羲之的行书特点是什么?

  王羲之的书法线条之中很多是以提按为主,偶尔会运用绞转笔法,在转折的地方用笔干脆利落,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之感,显示出王羲之非凡的运笔技巧。

  王羲之的行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运用隶书的笔法写行书,从他的集字书法之中可以看出,他的行书很多以中锋行笔,而篆书用笔一大特点就是笔笔中锋,所以他的行书之中的转折接近于平动使转,所以他的书法之中线条充实厚重。

  王羲之行书之中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章法精湛,王羲之的书法流畅飘逸,但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呼应紧密,整幅书法带有一气呵成之感。

扩展资料:

  墓址

  王羲之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辞官,迁来金庭,晚年即在金庭养老,直至去世,也安葬在此。现有王氏后嗣于清代所建之家庙——金庭观,观右有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

  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尽头处便是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本身并不大,墓的制式与谢安墓相仿,也是青石条围沿一土堆,类似杭州岳飞墓。墓前有大碑,镌刻《兰亭序》全文,碑体有些风化斑驳,许多地方字迹洇漫,只能依稀辨识。

"春"字的行书写法是什么?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1、起源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

  (1)据张怀瓘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

  (2)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2、书写特点

  (1)用笔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2)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3、发展及特征

  行书这种字体,不像草书那么潦草,介于草书与正楷之间,也不像楷书端端正正。

  行书是继草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体。简而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像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据《书断》行书绪论中说是刘德升所创作,又据书家评传,云:在米芾的《清和帖》中,“倾”“仰”二字相连,都是“单人旁”,却处理手法不一:“倾”字为左中右结构,中、右两部分分量较重,故“单人旁”较粗重,竖笔加长,以求相称。“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此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还有一说法是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隶各种字体,并不像楷书那样中规中矩、拘于守正;行书也不像草书那样点画勾连、放纵不拘,清晰易于辨识。

  行书首先是书写方便:行书对楷书的部分做了简化处理,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其次笔法流动自如: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一下再写戈勾;也可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体态变化多:由于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因此其活动范围广,一个字会有好多种写法,变化多。如“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工整有致,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书写时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所以用以草稿、信函、随笔等,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是古今人士学习书法,特别重视此种字体,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字体。因此,项穆《书法雅言》概括说:“真则端楷为本,作者不易速工;草则简纵居多,见者亦难便晓。不真不草,行书出焉。”行书中最着名的当数王羲之的“兰亭序”,虽是一份草稿,但可作行楷书的代表,其用笔灵动秀活,结体欹侧多姿,布白参差错落,而单字基本独立;在唐代受到唐太宗的喜爱,在遗诏中将原本跟他随葬,现在存世的只有摹本。

  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行书可以分为真行、行草两个层面。真行是比较规整近似于真书的行书。据唐代张怀的《书议》记:“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真行”亦称“楷行”、“行楷”。世间以王羲之为“真行”第一人。而行草:比较流动,近于草书的行书。亦称“行草”。但“行草”与“草行”难以细分,习惯上经常混用。宋代苏东坡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行书之“行”就作行走解。行书其实没有严格规范,可工整,也可放轶。明代项目《书法雅言》这样表述:“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清代刘熙载也有所修正说:“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其中《得示帖》可谓行草之典型,其中常有草字结法,且字与字之间每有连绵牵带,风格奔放。

  字体演变是本着实用为目的,力求方笔快捷,省时省力。然而,草书过分的简笔使人很难看懂,因此减低了它的实用性,才有了行书出头的机会。可以说,每一种新产生的字体都比旧体向这个方向更靠近了一步。写行书确实比草(章)书、八分要简便一些,又接近正体字,比较易认一些,所以这种字体一直到今天还为大家所用,也是所用的范围最广的一种。这就是为什么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新的字体流行起来的原因。这新的流行字体就是行书。字的主要目的到底还是为了用,美的欣赏则是附着上去的。

4、创作要求

  首先要懂得鉴赏或创作的要求。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即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古人云:"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神韵为上,形质次之。"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力求达到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墨色美,神韵为上。

  其次要认认真真临摹,学会正确用笔,又要敢于突破。临摹要选好名贤妙迹,从读临碑帖中体验古人的心律、节奏、气韵。得之于心,施之于手。主帖要反复读、临,主要是解决笔法、用笔、结体问题。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要发展。从"走进去"再"走出来",从形似到神似,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所谓"采百家花,酿自家蜜"。

  再次,在创作前要充分酝酿。借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等创作构思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对每个字的结体要认真考虑,尽量不出现类同的字或笔画;对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样,但在书写时思绪又不能受其束缚;运笔要讲究节奏、力度,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

5、行书以何为贵

  南宋姜夔《续书谱·行书》曰:"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苦不相远。'《兰亭序》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稼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按语:行书结字必须具之动势。方法一,加大横、竖画的倾抖度,增强整个字的动势;二把方形的字倾料成料边形,从险势中增强字的动势;三采用歌正相依手法,使字体活泼稳定又不东倒西歪;四采用虚实对比手法,使字体取得动而平衡的要求。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字的大小、布白、虚实、粗细、枯润变化及其用笔特点,这样写出来的行书自然会有动势。同时由于行书运笔的节奏比较快,所以要特别注意笔调的沉着功夫,要纵得出,擒得定,拓得开,留得住。切忌流滑而犯尖薄虚浮之病,特别是写长撇、悬针等出锋之笔,收笔时要尖锐饱满,富有力度和余势,不可势尽力竭,打头鼠尾满纸皆是,作虚尖飘忽之状。

  好了,关于“葬行书写法”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葬行书写法”,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A+
标签: 葬行书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