礴篆书写法 邓石如最好的篆书

发布日期:2024-09-26         作者:千千百科网

  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是从两个大方面来看的:一是书法基本功。书法中内涵的基本功如何又是由以下两点决定的:第一,看字体间架结构的基本功怎样。写毛笔字,一个字的间架结构写不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字意,从而影响到书法的审美价值。一个字的间架搭好,这个字的字体也就确定了。“真、草、隶、篆”,不同字体有不同的间架结构。每个书法家在字体上求变,首先是在前人书体的间架结构上求变。李斯在史籀大篆字体的间架结构上求变,创造了小篆字体的间架结构;程邈在前人书体的间架结构上求变,而成隶书。王羲之也是在前人书体的间架结构上求变,而大成楷书、行书、草书。他书写的字体间架结构就非常美。后世的大多书法家都在他的间架结构上求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个用毛笔写字的人,连字最基本的间架结构都写不好,那他就成不了书法家。

  “真、草、隶、篆”,每种字体都有自己的行笔的法则。行笔法则变了,字体也跟着有所变化,也许新的、更好的、具有审美性的字体就产生了。我们赏析一幅书法的好坏一定要从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去看,看起笔是否有力,行笔用力是否均匀流畅,在写点、横、折、竖、勾、撇、捺、提等笔划时,是否符合这种字体的行笔法则,这些行笔法则都是前辈大书法家千锤百炼出来的。每个大书法家在行笔都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其写的每一笔划都有功力,都有审美价值。书法

  家在行笔上没有功力、没有审美价值的笔划叫“败笔”。所以书法家不可不以前人好的行笔法则为学习基础,练好书法行笔中每一笔的基本功。有的毛笔字,从纸的正面看有字,从纸的背面看无字,说明写字人行笔无力不能力透纸背。有的毛笔字,从纸的背后看笔划断续,说明写字人行笔用力不均匀。如“大”字,从纸背后看,起笔处是点,收笔处是点,交叉处是点,整个字的背面是6个点,这就是行笔用力不均匀所致。明末清初的王铎,被日本人称为中国清朝草书“书圣”,他的书画作品在拍卖市场中也有较高的价位,但他的书法行笔中有很多毛病,让人觉得书法不够精。明朝詹景凤的字,写得就很精到,败笔很少。

  二看内涵的语言。书法语言又包含以下5点:第1点,书法中是否有文学的内涵。好的书法作品不但每个字都体现着该字的字意,而且通篇都反映出文章的含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通篇文字不但映射出字体的美,而且还反映着文章的美,把文字的美和文章的美都内涵在书法作品中。苏东坡的书法作品《赤壁赋》也是这样。这些书法作品被称为“文人字”。我们看一件书法作品时常评曰:“这是文人字”、“这是书家字”、“这是匠人字”。这是由于写字人的文学水平不一样,反映在字上,字中表现出的内涵不一样、所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读好的书法作品给人的思想以驰骋的余地,让人欣赏书法就像是在欣赏诗词,因为书法本身就是思想的写照。读文征明的书法作品就像读田园诗,会勾起对田园的联想。读毛泽东、郭沬若的书法作品也都会给人以诗词的联想。第3点,书法作品中是否内涵音乐的韵律。好的书法作品中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结构都有音乐的韵律,你读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就仿佛感到世界上最雄壮的交响乐在奏鸣。第4点,书法中是否内涵着画的意境。“字画本一体”,字乃抽象的画,好的书法作品充分展示着画的意境。第5点,书法中内涵的势态。书法中内涵的势态包括大气还是小气,是潇洒、飘逸还是拘谨,是格调高雅还是低俗,是厚重还是轻浮等等。这些统统和书法家的品格有关,俗话说“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书法大气磅礴,这是由大政治家的气魄所决定的。王羲之的字潇洒飘逸,颜真卿的字厚重,文征明的字格调高雅。总之,书法作品所涵盖的丰富语言,从某一角度来说,应是书法家人格的写照。

邓石如最好的篆书

  邓石如最好的篆书:六条屏《白氏草堂记》纸本。

  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因避清仁宗讳,遂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怀宁(今安徽安庆)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碑学大师。少好刻石,弱冠谒江宁梅镠,梅家多藏金石善本,尽出与石如,使专摹习。

  客梅氏八年,学既成,又客于两江总督毕沅幕府。三年后辞归。工书法、篆刻。书工各体,以篆、隶为最精,颇得古法,兼融各家之长,形成独特风格。清李兆洛谓其书“真气弥满,楷则俱备,其手之所运,心之所追,绝去时俗,同符古初,津梁后生,一代宗仰。”

代表作品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也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楷书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欧阳询父子体势,笔法斩钉截铁,结字紧密,得踔厉风发之势。

国庆篆书书法作品

  国庆篆书书法作品如下:

  1.《七律·长征》一蓑烟雨任平生,十万株杏花吹满城。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国庆节的由来和意义

  国庆节是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设立的节日。每年的10月1日,全国人民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国庆节象征着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也是追忆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刻。

  二、国庆节书法作品赏析

  1.《祖国之光》-邓小平

  书法作品以行书或楷书形式创作,将“祖国之光”四个字用笔力雄健、遒劲有力的笔法展现出来,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2.《山河壮丽》-柳公权

  此作品以草书形式书写,将“山河壮丽”四个字书写得奔放、激昂,给人一种豪迈和壮丽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三、国庆节古诗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

  1.灵动婉约:古诗作品在表达内容时往往运用优美、婉约的词语和句式,给人以灵动飘逸之感。

  2.笔力磅礴:书法作品常采用豪放大气的笔法,以粗细相间、柔中带刚的笔画勾勒出独特的艺术韵味。

  3.内涵丰富:古诗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描绘了大自然、社会风貌等各种景观,以及对国家、人民的感慨与嘉赞。

  四、国庆节古诗书法作品的传承与保护

  1.加强文化教育:通过开展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提高人们对国庆节古诗书法作品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举办展览和比赛:定期组织古诗书法作品的展览和比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创作和研究,推动其艺术水平的提高。

  3.技艺传帮带:通过专业艺术家与年轻一代的交流互动,传授技艺和艺术理念,培养新一代的古诗书法艺术人才。

什么是篆书?

  从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书法角度来说,属于文字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包括书法家因个人风格而形成的书体),有如下字体: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简书

  隶书

  章草

  行书

  今草

  魏碑

  楷书

  狂草

  行草

  以上字体大致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但是书法史上归纳起来,总分为五种字体,称五体书,即:

  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包括简帛书

  真(楷)——包括魏碑

  行

  草——包括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

  宋后,因活字印刷的发明,产生了用于印刷的专用字体——宋体

  像现在的很多美术字体都是近现代人逐渐发明的。

  1.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2.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书同文」。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后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秦「书同文」之后,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直系血亲,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3.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4.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小篆的风格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在激荡着战国诸子奔肆思想和飘散着魏晋儒士藻雪风骨的翰墨中,简书无疑是其高古、朴茂的代表。

  5.简书

  什麽是简书?简单说,简书就是写在“简”上的文字。战国至魏晋时代有种书法,是写在形状狭而长的竹、木书写材料上的。竹制的称简;木制的称牍,或札,二者统称为“简”。简书一般用汉隶或汉隶的变体书写;又由于简书盛行于秦汉和魏晋时期,因此,简书也称汉简。李商隐《筹笔驿》有“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的句子。可见简书高古不群、神圣凛然,是一种不轻易使用和很讲究的古老书写形式。

  前人说,简书是征役时,临行告诫的文书;又说,简书是国家有急难,用以求救的文书。其实,前人的这两种解释都不大准确,他们说的都是简书的用途,及书写内容上的区别,与书写形式无关。实际,所谓简书,就是书法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只是比较古老罢了。

  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有清先生以擅简书著称当今书坛。他的简书,如同他的人品、性格,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敦实,又有现代文化的开张、爽快;既有秦钟汉鼎的凝重、磅礴,又有诗经楚辞的飘逸、灵动。欣赏他的简书,真得能读出“缩将百尺苍鳞鬣,石破涛飞纸上来”(郭风惠《题秦仲文画松》)的隽永韵味。

  6.隶书

  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隶与篆又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吴云∶

  “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隶书的演变——隶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7.章草

  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8.行书

  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9.今草

  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

  10. 魏碑

  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11.楷书

  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12.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狂草,书法中的表现主义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

  13.行草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四字成语篆书书法作品

  1. 成语篆书书法作品欣赏

   一、甲骨文笔见刀痕,清丽挺秀。

   但求凝重,敦实雄厚,见刀见笔,洒脱天然。二、金文大小纵横,胸无成规,参差错落。

   三、小篆藏锋逆入,笔画园润,整齐划一。四、蚕无二设、燕不双飞,骨肉匀适,波磔分明。

   五、楷书字占一格,笔画标准,字型规范,向背有序,疏密有度,意断笔连。六、行书非真非草,离方循园,化繁为简,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拨,前后顾盼,遥相呼应。

   开合驰张,参差有趣七、草书章草:大小仿佛,字距均匀,行间清晰,补列整齐。今草:略举大较,仿佛若斯,重按轻转,《入笔》顺风而起,《收笔》信锋所趋张芝的逛草: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王导的草书:风棱载蓄,高致有余。王羲之的草书:笔笔有格,规矩俨然,气韵连绵,任意恣肆,天然有致。

   还有很多,不一一撰述。

2. 书法4字成语大全

   高峰坠石、风姿多变、正中寓欹、有力雄劲、差错有致、清雅秀媚、雷霆万钧、刚柔拙巧、类流而畅、龙威虎震、转意迭出、飘逸清秀、端庄淡雅、雄浑豪放、运笔简洁、绵里裹铁、圆转流畅、自然天成、细腻丰富、倚侧秀逸、秀丽疏朗、天然真趣、厚重健实、朴拙雄浑、险峻之势、笔力险劲、遒劲有力、博采众长、隽永俊秀、率真拙朴、雄强伟状、浑厚有力、龙飞凤舞、气韵生动、功力深厚、灵动流逸、矫若惊龙、气势磅礴、浑然天成、华美自然、千里阵云、自成天趣、赏心悦目、大气磅礴、雍容大度、风格秀媚、峻宕雄伟、神气畅然、简淡秀润、苍劲有力、清新率真、结构紧密、挺拔刚劲、传世佳作、自然舒展、雄浑苍劲、行云流水、运笔秀巧、气韵流畅、潇洒俊逸、平和畅达、铁画银钩、栩栩如生、圆浑流畅、简远平和、挥洒自如、筋骨俱备、紧中见放、笔力劲挺、收放有度、灵动秀气、酣畅潇洒、遒媚劲健、结体秀美、独具个性、紧密险峻、俊逸高雅、入木三分茂密丰满、丰厚雍容、灵动潇洒、笔走龙蛇、柔中带刚、刚健质朴、力透纸背、凝重朴拙、圆转回环、刚劲有力、酣畅淋漓、潇洒奔放、流畅蕴藉、刚劲挺拔,险峻疏朗、刚柔结合、外师造化。

3. 四字成语适合书法作品

   源远流长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解释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出处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褒义。多用于历史事物的来历、由来等。一般作为谓语、定语。

   正音长;不能读作“zhǎnɡ”。

   辨形源;不能写作“原”。

   近义词源源不绝、源源不断、源源而来

   反义词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例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可谓~。

4. 小篆成语书法作品欣赏

   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齐威王当上国王后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喜欢听别人弹琴。邹忌携琴前去拜见齐威王,就是光说不弹,并把不弹琴的道理与治国联系起来,使齐威王明白治国的道理,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国。邹忌以自身形象影响齐威王有自知之明

   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

   一刀两断

   一刀两断的意思是: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之后,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威胁刘家天下,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而保主公刘邦的,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5. 书法作品中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横扫千军、笔走龙蛇 、蚕头燕尾、丰筋多力 、铁画银钩 、仙露明珠、宁静致远 、气韵生动、雄浑豪放、率真拙朴、独具个性、酣畅潇洒、天然真趣、正中寓欹、紧中见放、传世佳作、俊逸高雅、华美自然、流畅蕴藉、飘逸清秀、凝重朴拙、端庄淡雅、清新率真,险峻疏朗、雷霆万钧、龙威虎震、有力雄劲、雄浑苍劲、刚柔拙巧、圆浑流畅、筋骨俱备、自成天趣、差错有致、收放有度、秀丽疏朗、紧密险峻、倚侧秀逸、潇洒俊逸、挺拔刚劲、刚劲有力、苍劲有力、结构紧密、龙飞凤舞、风格秀媚、笔走龙蛇、矫若惊龙、笔力劲挺、笔力险劲、险峻之势、刚劲挺拔、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刚柔结合、神气畅然、运笔简洁、运笔秀巧、行云流水、挥洒自如、酣畅淋漓、赏心悦目、清雅秀媚等等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

   惠风和畅是指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

   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横扫千军 形容诗文、书法等气势宏伟、气魄很大

   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蚕头燕尾 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

   丰筋多力 比喻字体结构坚实而丰满,笔力强劲有余.

   矫若惊龙 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力透纸背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

   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铁画银钩 形容书法刚键柔美.

   仙露明珠 形容书法秀逸圆润.

   遒劲有力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

书法作品?篆书欣赏《吴昌硕石鼓文》

   《吴昌硕石鼓文》

  吴昌硕 (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别号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

   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 “诗、书、画、印” 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集有《缶庐集》。

   吴昌硕的楷书,始学颜鲁公,隶习汉代石刻,篆学石鼓文。行书学黄庭坚、王铎。

   吴昌硕书法作品,以篆书、行草为主,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变长,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有篆书痕迹,将篆书、隶书溶为一体,形成自己书法的独特面貌。

   吴昌硕隶书,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

   中年以后,博览众多金石原件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 数十年间,反复钻研,故所书石鼓文,凝练遒劲,风格独特。

   60岁后 所书石鼓文尤精,圆熟精悍。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

   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西泠印社记》 是吴昌硕71岁时,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而书写的碑文,辞章与书法俱佳,是吴昌硕人书俱老时期小篆艺术风范的杰作。

  《石鼓文》 为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刻于 十个鼓形石上,故得名。每石有一首四言诗,内容是咏秦国君游猎之事,所以“石鼓文”又称“猎码”文字。

   原石高约三尺,径二尺许。由于屡经兵火摧残,风雨侵蚀,故而漫漉颇甚。其中一石在宋代被改凿为白,另一石也不存一字。据郭沫若统计, 《石鼓文》字形完全的有465字。

   《石鼓文》线条较金文更匀整圆润,字形结构较甲骨文、金文简单,整齐而略呈长方,平行线条多作排列装饰。严谨茂密,用笔圆劲挺拔,笔道道劲凝重,字距、行距开阔均衡,疏朗如晴空星月,字大逾寸,气韵淳古,雄强浑厚,朴茂自然,颇受历代大家推崇,是入手大篆的极佳范本。

   明朱简“印章要论”说:“石鼓文,是古今第一法” 。

   数千年书史中,对《石鼓文》临习最多、最深且最有独到之处的,当数吴昌硕。大凡评说吴昌硕,都要提到他临的《石鼓文》 。

   《石鼓文》 成全了吴昌硕,吴昌硕也使《石鼓文》的艺术价值,得以发扬光大。

   从表现上看,吴昌硕《石鼓文》是以临摹形式出现的,但很少有人以欣赏临作的眼光来看待他的《石鼓文》。应说吴昌硕的 《石鼓文》,是一种有凭据的创作,体现了吴昌硕对《石鼓文》独到的理解。与其说临,不如说创。

   吴昌硕75岁时所作,和原版《石鼓文》面目已相差很大,既有古典形态,又有自家面目。

   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字形上,由原版的略呈长方变成长方形;

   长宽比例,接近黄金分割,为最佳结构形态;

   线条上,由原版的平稳沉实,变成了笔意流转、天趣飞动,线条圆润扎实,无草率油滑之意。

  策书线条,有残破感,具金石气。

   结构上,由原来的平正之姿,转化为高低不平之势,字字飞动,呼之欲出。

   空间分制,打破均衡,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用笔上,老辣苍迈,万毫齐力,充满霸悍之气。

   用墨上,有浓枯湿润之分。这是吴昌硕借古开今的成功尝试。

   篆书属静态体势,吴昌硕将篆书写得具有飞动之感、抒情之意,令后辈钦敬不已。

   《石鼓文》的起、收笔很有特点也很关键。

   吴昌硕《石鼓文》中起笔和收笔,都是自然落笔和提笔,很少有刻意逆锋的动作,体现了吴昌硕自然落笔的特点。

   但马宗霍《赛岳楼笔谈》中也多有批评,认为吴昌硕用画大白菜方法来写书,篆法扫地而村气满纸。其收笔自然露锋。

  吴昌硕一生,以诗、书、画、印”四绝”名震海内外。他先学印,再学诗、书,后学画,最后将四者融会贯通,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书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并独立发挥自己的个性与特长。从而在书、画、印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可谓画中有书、印,印中有书、画,且各有诗情意境。

   他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强烈的艺术特征,那就是“气势磅礴,魄力雄伟,用笔豪放,墨色浓重,于浑朴中见华滋,与厚重中寓灵动”(刘江”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将伟大的民族精神,质朴的时代风貌,憨厚的个人品格融会其中。

   吴昌硕青少年时期多以临摹楷书为主,先从颜体入手,后沉 迷于魏晋钟繇小楷,注重用笔的含蓄和结字的浑朴内蕴,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青少年时期他游学于杭州、湖州、苏州,因结识杨 见山便对篆隶浸染较多,先得杨见山指导,继而受杨沂孙影响, 之后受邓石如、吴让之等书家笔法的影响很大,曾临摹过大量的 汉碑,如《嵩山石刻》、《张迁碑》、《石门颂》、《祀山公山 碑》等等。晚岁喜写《散氏盘》等青铜铭文,但对其篆书影响最 大的还是他一生反复临写体悟的《石鼓文》。吴昌硕早期篆书尚未脱时人影响。

清代篆书大家有哪些

  篆书发展到清代又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清代碑学之风大盛,取法秦汉,一改唐代以后篆书因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

  1、邓石如

  篆书自斯冰之后,衰落又是千余年,而邓石如非但振起千年之衰,而且立刻将之提升到至今不能超越的高度。后人学篆书者,莫不从中取法,几乎忘记千年前有李阳冰的存在。

  而究其振兴之源,便是以隶笔写篆的伟大创举,彻底扫清了前人对篆笔法的误解。邓石如的篆书,兼有李斯的端严和李阳冰的流美,而绵密雄强在晚年的白氏草堂记里达到极致。

  邓石如篆书公众号:墨客书院书法入门基本常识谈清代邓石如小篆的基本特点(附课程视频)

  2、吴让之

  吴让之是包世臣的弟子而私淑于邓石如,与邓石如相比,吴让之的篆书体格更加修长,雄强不及而显得更加都雅飘逸。如果把乃师比作中年文士,则吴让之篆书可以为翩翩之佳公子也。

  3、赵之谦

  赵之谦以北碑之雄强霸悍的笔法,书写跌宕婉媚之风情。如果说篆书在邓石如吴让之的手里还是带有构图因素的庙堂庄严的艺术,则赵之谦真正把它带入了书写的时代。

  从赵之谦始,书法的各种笔法无不可在篆书中应用。

  4、徐三庚

  徐三庚的书体比之赵之谦更进一步,可以形之曰:妖冶逼人。

  而徐三庚的成就与其本源,一妖媚,一奇伟,粗看不免有云泥之别。然而细观之,则方圆体势虽别,而奇瑰夺目者同,看徐三庚笔意之纵横,结体之奇变,经营之大胆,足以令同时代人惊心动魄。乃知徐三庚学天发神谶之凌厉无前,不在笔端,而在胸中也。

  5、吴昌硕

  吴昌硕是与邓石如相等的又一高峰。

  篆至吴昌硕而一变,随着金石考古之学的发展,篆书取法的目标从秦汉上溯至战国乃至西周,吴昌硕师法石鼓文,去其端庄而倍其雄肆,去其规整而倍其错落,去其工巧而倍其磅礴,遂成一代巨匠。在吴昌硕的天才之下,典雅与磅礴,整饬与奇变,可以并行而不悖,正是其不可及之处。

  6、吴大徵

  吴大澄是金石考古家,对于各种古文字研究甚深,他的篆书自然有一种金石气。吴大澄以方笔取势,行笔运转,一笔不苟,质朴匀整,气势堂堂,仿佛青铜铸就。

  好了,今天关于“礴篆书写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礴篆书写法”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A+
标签: 礴篆书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