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坤字怎么写好看的东西 坤
============================================
您的问题,我的回答,感谢有这样的交集
阁下的满意,阁下的采纳,将是我坚持百度答题的动力
问题二:坤字怎么写好看刘小芬怎么写好看 [坤]和[刘小芬]的写法。
问题三:坤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坤字的详细解释
坤
kūn
名
(形声。从土,申声。本义:八卦之一,象征地)
地,大地〖earth〗
坤,地也,易之卦也。――《说文》
坤,土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坤也者,地也。――《易?说卦》
山岳河渎,皆坤之灵。――《宋书?乐志》
又如:坤元(坤的元始之德,指大地资生万物之德);坤母(地;火);坤后(地);坤珍(象征大地的符瑞);坤轴(想像中的地轴);坤维(地维。指大地的四方);坤仪(大地。同坤舆)
《易》卦名〖oneoftheEightDiagramsrepresentingtheearth〗
八卦之一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易?说卦》
又如:坤卦(八卦之一,代表地);坤乾(古书名。阴阳之书)
六十四卦之一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坤?象》
问题四:张字和坤字怎么写好看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写时两部分要紧凑,右部竖提为主笔要挺拔伸展,捺的收笔要高于竖提。
问题五:“坤”怎么写才好看 斜着写
问题六:坤字繁体字怎么写 繁体字是指汉字简化后被简化字所代替的原来笔画较多的汉字,以国务院2013年6月5日公布实施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之一〈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为最新规范,在该对照表中“坤”字没有对应的繁体字,何来简繁之说。“坤”是传承字,并不是什么繁体字或简化字。
问题七:坤字钢笔草书怎么写
问题八:肖松坤 连笔字怎么写 5分 [肖、松、坤]几个字的硬笔连笔写法。
如图所示:
台语文言文
1. 闽南语大全
闽南语,起源于闽南地区。
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适用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和海陆丰地区、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系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
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
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河洛话等;在台湾亦被称为台语(台湾闽南语)、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人称说明:侬为“人”的语读:相当于普通话的“人家”。
此一汉字传至日本,为天皇、后普通为年长者所用第一人称,侬(わし)。此外,可以当第三人称不特定之单复数。
予=余=于=我/吾。余予于我训读皆同,“吾”为形声字。
文读为ngo,语读为go。《论语》孔子也自称为吾。
而更常见“我”goa,近代用法。“你”字的右半,正是“尔”字的简化或草书,汝和女在表第二人称时通同,如《论语》:“今女画。”
的女就是你的意思,而女字在闽南语中也是这二种读法。您。
今普通话仅解作第二人称敬语。《诗经》里所有的“伊”都是指“他”。
生、先生:日语、韩语亦保留“先生”用法;而一般人称后之さん,正是汉字“生”之古音。“张生”指张先生;“张先生”指张老师,一些学有专精者,前辈,如医生,教师,律师……等。
之:普通话的这,直到明代以前的中文,还是用“之”表普通话的“这”。最古老的可追溯到《诗经》:“之子于归”(这小孩出嫁)牙、齿:人、草食动物口内者称齿。
如马齿、齿科大夫(非牙科大夫),齿膏(非牙膏);其他动物、山精鬼魅、幼兽,小孩或横生于口外,尖利者,称牙。如暴牙(乱长的),象牙(生长在口外)溺/屎溺:溺者,尿也。
《庄子》:“道在屎溺。”时间:夜半、日出、早时/早食(早亦作蚤),晡时/晡食(指下午)、日落(白话常讲“日头落山”)、黄昏、宴时/宴食/暗时/暗食(晚上)……等词。
《淮南子.天文训》十时辰制,《隋书.天文志》或汉代官方十二时辰制,都可以看到这些名称。其他如,中昼(中午)。
空间:用字有严格区分。顶/上。
“顶”指物之上缘,“上”指物之上方或上半部。如,头顶,山顶,水上(通常指高于水面如沿岸),水面上或水顶(桥起诸水顶),树顶,身上,身躯顶,天顶,底/脚。
“底”指物之下缘,“脚”指物之下方或下半部。如,脚底,山脚,水底,树脚(如讲树底是指根部之下),井底(某一空间之最下处),手底(也指可直接掌握的资源),手下(大至归我所管领者,不如手底强烈。)
奥(最深处)。
如村奥(最里村。)、奥万大,奥深水。
地名:闽南地区常见地名用字。埔(平原),坑/湖(低势低者,称湖不一定有水:很多是古时有水,如今没水。)
坪(坡势缓者,或小高原)庄(村落);寮(临时塔建的棚屋,如草寮,工寮。),茨(原指茅屋,今多作“厝”,指房子,同客家人称“屋”者,常冠姓于前,如陈茨/陈厝,指陈姓人家的房子/房子聚落。)
社(部落祭祀处而形成的聚落。台湾多为原平埔族居地)崎(山坡),崁(平面上突起如阶梯的地势)港(不限河溪大小,多为古早泊船,或作交易处。
今不一定有水。),洲(河道沙积地)田/塍(农地)营/宿/镇/锋/冲(昌)/劲(台湾地区多为郑成功父子布军处)门/口(如:鹿耳门,郑成功登台处,为一海口)驿:车站。
驿头(车站),驿夫(车夫),驿长(站长)。客家话,日语,韩语也表留此用古语。
忝:疲也。普通话谓之“累”。
《诗经.小宛篇》:“无忝尔所生” (不要累了你的父母)。(参陈冠学《高阶标准台语字典》)寒/冷:普通话混用。
日语、韩语亦保留此一用法。 环境自然施于我者,如天气,称寒,如“冬天会寒”;形容物之温度,称冷,如“冷霜霜”,“脚尾手尾冷”。
热/烧:同上。天气热,滚水烧。
细腻:腻,音同“二”。小心也。
如,细腻行兮(小心走嘿)。身:闽语称“怀孕”皆为“有身”,而“身”字于甲骨文中即画一个人腹中有物。
食具:以煮食用具为例,古代称为“釜”的,北方人、官话语区称为“锅”,粤语和客家话称“镬”,闽语称为“鼎”。闽语以“鼎”作“釜”至少保存了西汉尚可了解的一种用法。
丁邦新:〈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区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页203-206。箸:Ti, Tu。
筷子。日语汉字同。
衫:衣也。由上而下穿者,不论是否及于下半身,都一定叫衫。
如长衫(长袍)。荦确/偻佝/……:凡颠沛不平貌,皆称“loko”。
loko马(骑起来会让人跳脚的马),荦确石(见于韩愈 一诗,台湾澎湖多见,今多表音为老咕石),荦确糜(烂泥巴)。糜:粥也,稀泥貌者也可称之。
如晋惠帝:“何不食肉糜?”,荦确糜(烂泥巴)。滥/烂:普通话全混用为“烂”滥(lam阳去),普通话作“烂”,充数貌,暗指品质不良,甚至可能是水货,如成语“滥竽充数”,之台电视滥滥(这台电视品质不好);烂(。
2. 说闽南话的地方学生学文言文很容易吗语言学家李如龙说“说闽南话的人学文言文占了一些便宜。比方,《孔雀东南飞》里的“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唐诗的“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用闽南话一读就很容易理解。至于押韵和对节律的理解,就更不用说了。全国统一高考以后,南方的学生古文题都答得比北方学生好,但是作文的分数却不高,因为他们用方言思维,普通话说不好。但是论研究方言与古汉语的关系,却是南方学生要便当得多。”
我知道闽南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所以学习古文相对容易一些。
3. 求以下80个汉字闽南语读音允un2文bun5遵tsun祖tsor2训hun3,钦khim武bu2大tai7君kun胜sing3。顺sun7道to7宜gi5逢hong5吉kit,师su良liong5善sien7用iong7晟sing7。
高ko瞻tsiam祁ki5见kien3佑iu7,厚hor7载tsai3翊ik8常siong5由iu5。慈tsu5和ho5怡i5伯pik仲tiong7,简kan2靖tsing7迪tik8先sien猷iu5。
徽hui音im膺ing彦gan7誉i7,定ting7干kan3企khi3禋in雍iong5。崇tsong5礼le2原guan5谘tsu访hong2,宽khuan镕iong5喜hi2贲hun7从tsiong5。
琼khing5芝tsi弥bi5宇u2宙tiu7,硕sik器khi3聿ut8琳lim5琚ki。启khe2龄ling5蒙bong5颂siong7体the2,嘉ka历lik8协hiap8铭bing5图tor5。
闽南语文言文
1. 说闽南话的地方学生学文言文很容易吗
语言学家李如龙说“说闽南话的人学文言文占了一些便宜。比方,《孔雀东南飞》里的“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唐诗的“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用闽南话一读就很容易理解。至于押韵和对节律的理解,就更不用说了。全国统一高考以后,南方的学生古文题都答得比北方学生好,但是作文的分数却不高,因为他们用方言思维,普通话说不好。但是论研究方言与古汉语的关系,却是南方学生要便当得多。”
我知道闽南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所以学习古文相对容易一些。
2. 闽南语大全闽南语,起源于闽南地区。
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适用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和海陆丰地区、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系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
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
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河洛话等;在台湾亦被称为台语(台湾闽南语)、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人称说明:侬为“人”的语读:相当于普通话的“人家”。
此一汉字传至日本,为天皇、后普通为年长者所用第一人称,侬(わし)。此外,可以当第三人称不特定之单复数。
予=余=于=我/吾。余予于我训读皆同,“吾”为形声字。
文读为ngo,语读为go。《论语》孔子也自称为吾。
而更常见“我”goa,近代用法。“你”字的右半,正是“尔”字的简化或草书,汝和女在表第二人称时通同,如《论语》:“今女画。”
的女就是你的意思,而女字在闽南语中也是这二种读法。您。
今普通话仅解作第二人称敬语。《诗经》里所有的“伊”都是指“他”。
生、先生:日语、韩语亦保留“先生”用法;而一般人称后之さん,正是汉字“生”之古音。“张生”指张先生;“张先生”指张老师,一些学有专精者,前辈,如医生,教师,律师……等。
之:普通话的这,直到明代以前的中文,还是用“之”表普通话的“这”。最古老的可追溯到《诗经》:“之子于归”(这小孩出嫁)牙、齿:人、草食动物口内者称齿。
如马齿、齿科大夫(非牙科大夫),齿膏(非牙膏);其他动物、山精鬼魅、幼兽,小孩或横生于口外,尖利者,称牙。如暴牙(乱长的),象牙(生长在口外)溺/屎溺:溺者,尿也。
《庄子》:“道在屎溺。”时间:夜半、日出、早时/早食(早亦作蚤),晡时/晡食(指下午)、日落(白话常讲“日头落山”)、黄昏、宴时/宴食/暗时/暗食(晚上)……等词。
《淮南子.天文训》十时辰制,《隋书.天文志》或汉代官方十二时辰制,都可以看到这些名称。其他如,中昼(中午)。
空间:用字有严格区分。顶/上。
“顶”指物之上缘,“上”指物之上方或上半部。如,头顶,山顶,水上(通常指高于水面如沿岸),水面上或水顶(桥起诸水顶),树顶,身上,身躯顶,天顶,底/脚。
“底”指物之下缘,“脚”指物之下方或下半部。如,脚底,山脚,水底,树脚(如讲树底是指根部之下),井底(某一空间之最下处),手底(也指可直接掌握的资源),手下(大至归我所管领者,不如手底强烈。)
奥(最深处)。
如村奥(最里村。)、奥万大,奥深水。
地名:闽南地区常见地名用字。埔(平原),坑/湖(低势低者,称湖不一定有水:很多是古时有水,如今没水。)
坪(坡势缓者,或小高原)庄(村落);寮(临时塔建的棚屋,如草寮,工寮。),茨(原指茅屋,今多作“厝”,指房子,同客家人称“屋”者,常冠姓于前,如陈茨/陈厝,指陈姓人家的房子/房子聚落。)
社(部落祭祀处而形成的聚落。台湾多为原平埔族居地)崎(山坡),崁(平面上突起如阶梯的地势)港(不限河溪大小,多为古早泊船,或作交易处。
今不一定有水。),洲(河道沙积地)田/塍(农地)营/宿/镇/锋/冲(昌)/劲(台湾地区多为郑成功父子布军处)门/口(如:鹿耳门,郑成功登台处,为一海口)驿:车站。
驿头(车站),驿夫(车夫),驿长(站长)。客家话,日语,韩语也表留此用古语。
忝:疲也。普通话谓之“累”。
《诗经.小宛篇》:“无忝尔所生” (不要累了你的父母)。(参陈冠学《高阶标准台语字典》)寒/冷:普通话混用。
日语、韩语亦保留此一用法。 环境自然施于我者,如天气,称寒,如“冬天会寒”;形容物之温度,称冷,如“冷霜霜”,“脚尾手尾冷”。
热/烧:同上。天气热,滚水烧。
细腻:腻,音同“二”。小心也。
如,细腻行兮(小心走嘿)。身:闽语称“怀孕”皆为“有身”,而“身”字于甲骨文中即画一个人腹中有物。
食具:以煮食用具为例,古代称为“釜”的,北方人、官话语区称为“锅”,粤语和客家话称“镬”,闽语称为“鼎”。闽语以“鼎”作“釜”至少保存了西汉尚可了解的一种用法。
丁邦新:〈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区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页203-206。箸:Ti, Tu。
筷子。日语汉字同。
衫:衣也。由上而下穿者,不论是否及于下半身,都一定叫衫。
如长衫(长袍)。荦确/偻佝/……:凡颠沛不平貌,皆称“loko”。
loko马(骑起来会让人跳脚的马),荦确石(见于韩愈 一诗,台湾澎湖多见,今多表音为老咕石),荦确糜(烂泥巴)。糜:粥也,稀泥貌者也可称之。
如晋惠帝:“何不食肉糜?”,荦确糜(烂泥巴)。滥/烂:普通话全混用为“烂”滥(lam阳去),普通话作“烂”,充数貌,暗指品质不良,甚至可能是水货,如成语“滥竽充数”,之台电视滥滥(这台电视品质不好);烂(。
3. 闽南话的有自己的文字吗闽南话的有自己的文字,叫闽南字。
闽南字:台闽字主要流通于闽南语的通行区,中国福建省南部、浙江省南部、台湾省、东南亚等地。然而,于闽南语流行的地区,台闽字却常被华语借音字所代替。
不过,台湾省 *** 于西元2009年9月中旬发布了台闽字700个推荐用字后,台闽字正式有了规范,也渐渐受到重视。
扩展资料:
闽南语,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现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分布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及广东粤东、粤西地区、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有7000多万人。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
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
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河洛话(古代河南话)、学佬话等;
在台湾亦被称为台语、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
在学术上以泉州话作为标准腔,即使在闽南语口音不同的地方,高甲戏、梨园戏、南音也仍以古代泉州府城腔进行演唱,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还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2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外太空知音了。
关于秦朝[急]
fei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度量衡,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一生功绩卓著。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暴君,实行暴政,秦仅二世而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迷离身世
秦始皇,姓嬴,名政,是秦国秦庄襄王之子。但是,关于嬴政的身世,还有另一种说法。
公元前259年,秦国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的平原君向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求救。在魏、楚两国的帮助下,赵国打败了秦国。按照惯例,秦国必须从王子、王孙中选派一人到邯郸做人质。这样,秦国把异人送到赵国,异人到达邯郸时,有很多人围观,其中一人看到异人后,说:“此奇货可居!”说这话的正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商人吕不韦。
吕不韦是卫国人,后来在韩国经商致富,家累千金,这次是从阳翟来邯郸,结果遇见异人。于是,吕不韦主动结交异人,并献金五百以供异人生活之需。
此时,吕不韦府中有一美女赵姬,深得吕不韦宠爱,并已有身孕。在一次晚宴中,赵姬献舞敬酒,被异人看中。吕不韦忍痛割爱,将赵姬献给异人。
赵姬嫁给异人后,深受异人宠爱,但是对自己已有身孕一事,从未透露过半点。直到后来,赵姬生下一子,是为嬴政。
这种说法主要是来自于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吕不韦列传》。但是,有许多学者,如汤聘尹、王世贞、郭沫若等,都对这一看法提出质疑。因此,秦始皇的身世,至今仍是一个谜。
二、统一中国
公元前247年,做了三年秦王的庄襄王去世,13岁的嬴政即位。当时,吕不韦因为有庄襄王与赵姬的双重关系而在朝中握有重权。因为嬴政年少,不能处理政事,致使吕不韦以相国身份专权,并被尊为“仲父”。秦王嬴政处于傀儡的地位。
1平定内乱
公元前239年,嬴政命其弟成率兵进攻赵国,成趁机发动兵变,结果被嬴政派兵平定,并将成及其部下全部处死。嬴政初步巩固了王位。
公元前238年,嬴政年满22岁,已经长大成人,应该加冕亲政,但是,朝中形势却对嬴政极为不利。
嬴政即位时,其母赵姬不过30岁左右,而吕不韦又大权在握,加上嬴政年少无知,于是吕不韦与太后赵姬重温旧情,时时出入宫闱之中。
但是,吕不韦的最终目标是要窃取秦国的王位,而自己与赵姬的私情一旦泄露,将面临灭顶之灾。这样,吕不韦经过深思熟虑,想出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为赵姬找一个能替代他的男人。于是,吕不韦找来一个名叫 的市井无赖,把他献给太后。
身强力壮,精于房术,太后对他宠幸无比。不久,太后怀有身孕。为了避人耳目,太后借口避灾,搬到大郑宫居住。的权势也因太后的宠幸而日增,并被封为长信侯。
天长日久,嬴政也对太后*秽之事有所了解。在加冕礼前,曾有人将此事密报于嬴政,嬴政密令追查,结果属实。
耳目众多,得知秦王嬴政追查自己后,慌忙发动叛乱,企图另立新君代替嬴政。但是嬴政早有准备,很快平定了叛乱,并加冕亲政。
一事使吕不韦受到牵连,公元前237年,嬴政免除吕不韦相国之职,剥夺了其军政大权。第二年,吕不韦饮鸩自杀。至此,嬴政彻底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为其统一六国作好了准备。
2横扫六国
嬴政在亲政后,用了大约九年的时间,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对六国的斗争也由先前的蚕食变为吞并。他根据李斯的建议,确立了“先取韩,以恐他国”的策略。从公元前230年起,嬴政全面发动了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
战国后期,七雄中只有赵国是可以勉强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但是公元前262年的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实力大损,其他国家更加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嬴政亲政,更把削弱赵国的军事实力作为统一的重要一步,并于公元前236年和公元前232年先后两次进攻赵国,但由于赵国大将李牧的英明指挥而没有成功,不过也使赵国的实力大为削弱。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令内史腾率领大军转而进攻韩国,韩国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抵抗,就被秦军迅速攻下其都城新郑,并俘虏了韩王安。韩国灭亡,秦国在此设颍川郡。
第二年,即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率兵从上党进攻赵国,赵国仍然由李牧率兵抵抗,双方相持达一年之久。于是秦国使用反间计,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向赵王诬陷李牧,结果李牧被罢,后被处死。这样,赵国无人可以统兵抗敌,于是,王翦在公元前228年俘虏赵王,并攻入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灭亡。
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派王翦、王贲进攻燕国,攻陷燕国都城蓟,燕王逃往辽东郡。
公元前225年,嬴政派王贲率兵将魏国都城大梁包围。王贲采取水攻的策略,把黄河与大沟的水引入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墙塌陷,魏王出城投降,魏国灭亡。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派王翦进攻楚国,俘虏楚王负刍,而楚国大将项燕又立昌文君为楚王。第二年,王翦、蒙武再次大败楚军,杀死昌文君,项燕自杀。
山东五国的先后灭亡,意味着齐国末日的来临。公元前221年,刚灭掉燕王喜班师回朝的秦国大将王贲,奉嬴政之命率军进攻齐国。同样,秦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攻下齐国都城临淄,齐国灭亡。
短短十年,秦王嬴政消灭了其他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确立皇权
1自称始皇
秦朝以前,统治者最高的称号是王。商、周时君主都称为王。后来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诸侯国君也相继称王。但是,经过十年左右的兼并,其他六国的国王都成了阶下囚。秦王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深感“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地位。于是,秦王下令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伐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于是王绾、冯劫、李斯等人与博古通今的博士们商议后,对秦王嬴政说:“以前五帝时,不过统治方圆千里之地,而且周边的少数部落只是时向时离,但是天子也没有办法。现在,陛下兴义兵,平定天下,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功业,三皇五帝也没法与陛下相比,所以请陛下尊称秦皇,自称为朕,命令称为诏。”但嬴政认为应采用上古帝位号,称“皇帝”,并立即制命天下。在制命中,嬴政决定自称始皇帝,后世继承皇位者以数计,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这样,秦始皇就成为秦王嬴政的称号,皇帝也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为了神化皇权,秦始皇在议定帝号后,还规定了玉玺制度。由秦始皇下诏,李斯书写,后由工匠制成的玉玺,上面勾交五条龙,方四寸,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成为皇权的象征。
2设立三公九卿
在确定皇帝的称号后,秦始皇为了加强集权,对原来的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进行了变革,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吏都由皇帝任命。
秦朝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长,它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秦丞相多设左、右二人。秦朝建立之初,分别以隗状、王绾为左、右丞相,后来则有右丞相冯去疾和左丞相李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不但丞相的任免完全由皇帝决定,而且各项政事的处理,也完全取决于皇帝,丞相并无决断之权。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工作,同时还要帮助丞相处理政事。在秦朝以前就有御史一职,但只是很低微的一种官职,秦始皇为了牵制相权,加强监察,于是改设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太尉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军事事务,是中央政府中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在战时有领兵作战的权力,但是没有权力调兵,军队的调动权只属于皇帝一人。
在三公下,秦朝还没有九卿(但是数目不只是九),分掌朝廷和国家的不同行政事务,分别受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领导,并直接听命于皇帝。秦朝的九卿主要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舆马的太仆、掌刑辟的廷尉、掌诸义蛮夷的典客、掌亲属的宗正、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的少府、掌列侯的中丞、掌皇后太子家的詹事。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行政机构,是秦朝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是绝对听命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关。
3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在地方上的统治方式是推行郡县制,不再实行分封制。
在统一之初,秦朝曾经发生过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众臣赞同以分封制度实行统治,惟有李斯持异议,他指出:“周文武所封弟子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根据李斯的建议,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上郡、巴郡、汉中、蜀郡、河山、陇西等三十六郡,后又随着边疆的开拓,增设了南海、桂林、象郡等,至秦灭亡,秦共设置过四十八郡。
郡是秦朝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主要官吏有郡守、郡尉、监察史。郡守是一郡的行政长官,其职责是掌管一郡的民政、司法、监察乃至财政、军事等,以及维护地方统治秩序。郡尉辅助郡守并分管一郡的军事,监察史负责监察百姓及地方官吏。
县是秦朝在郡之下设置的第二级行政机构。县的官吏主要有县令、县丞、县尉及户“史”。县令是一县的行政长官,负责治理全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丞。县丞主要负责司法,县尉则负责军事。在县令、县丞、县尉下设的令史、丞史、尉史,则是其下属的办事小吏。
郡县制的推行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郡守、县令的任免仍须由皇帝决定。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2节 秦始皇嬴政(2)
四、焚书坑儒
为加强皇权,秦始皇加强了思想控制,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中举行盛大宴会,庆祝寿诞,参加宴会的有文武百官及博士七十人。
宴会上,博士们都向秦始皇祝寿,仆射周青臣首先祝颂道:“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对于周青臣这番歌功颂德之辞,秦始皇十分高兴。这时博士齐人淳于越则奏道:“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这样,淳于越就再次提出了分封制的问题。于是秦始皇命众臣对淳于越的观点进行讨论。此时已担任丞相的李斯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统治方法,这些儒生借古非今,使得百姓的思想混乱。因此,李斯向秦始皇建议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下令在全国“焚书”。第二年,秦始皇又进行了坑儒。
秦始皇坑儒是由几个方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
随着统一大业的完成,秦始皇祈求长生的欲望越来越强。早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来到齐国故地,齐地的方士徐投秦始皇所好,告诉秦始皇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并宣称只要挑选数千名童男、童女,乘几十艘大船,带足礼物,便可入海求见仙人。秦始皇竟信以为真,随即按徐所说的去做,结果徐率船东渡,却一去不回。
后来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卢生去寻找仙人及长生不老的仙药,但是卢生仍旧是空手而归,卢生还以谎言蒙骗秦始皇说:“臣等寻仙求药,因为有妨碍的东西,所以常常不能遇到。只要皇帝时常秘密出行,居地无人知晓,真人就会到来,长生之药便可求得。”秦始皇对卢生的话信以为真,并说:“朕十分仰慕真人!”还按照卢生的话去做。但是卢生等人还是没有找到仙药,他们知道不可能永远隐瞒欺骗下去,于是便四处散布流言,说仙药求不得是因为秦始皇独断专权,性格暴躁。然后卢生等带着骗取到的钱财偷偷地逃离咸阳。
秦始皇见卢生等人寻求仙药长久不得,心中生疑,但是因为寻求仙药之事早已天下皆知,而且秦始皇也自称“真人”,所以仍希望会找到仙药。可是,卢生等的出逃使得咸阳百姓议论纷纷,秦始皇知道后,大怒,说:“朕先前收尽天下不用的书,尽毁去;然后召集天下方士儒生,优待他们,以求太平,炼寻仙药,可是徐等人竟一去不回,卢生等人还在背后诽谤朕,妖言惑众,朕要一一查问卢生在咸阳的同伙。”于是秦始皇下令审讯儒生,这些人互相告发,共查得四百六十人,全部被活埋于咸阳城外的骊山温谷。所以,骊山温谷也叫坑儒谷,据说到现在这个地方的土全部都是红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是,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则是一次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到来。
五、统一规制
秦国是消灭其他六国而统一起来的,但是由 于七雄并立时间长久,各国在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维护统一,实行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措施。
1统一文字
汉字产生后,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急剧变化,各地文字的形体和读音都有所不同,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当时,同样的字,不同的国家往往写法不同。典型的例子是“马”的诸多字形:在齐国有三种写法;在楚、燕国有另外两种的写法;在韩、赵、魏,还有两种不同的写法。这不但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各地人民间的交流,而且给秦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于公元前221年发布“书同文”的诏令,规定以秦国小篆为统一书体,与小篆不同者全都废掉。为了在其他六国推广小篆字,秦始皇命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书写《乏颉》、《爰历》、《博学》三篇,作为文字范本。
李斯等人所书的小篆字范,其实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文字自然发展的一次总结,尽管上述三篇范本早已失传,但是小篆被大量使用在秦始皇出巡时的纪事石刻中。据记载,这些石刻大多是李斯的手笔,其中《泰山刻石》存有九字。《峄山刻石》有南唐的摹本,《台刻石》尚存八十六字。这些小篆字形结构有较大的变化: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划匀称,很明显地纠正了六国文字结构繁杂、难写难认的缺点。
在秦朝,除了小篆以外,还流行一种比小篆更为简易的隶书。这种字体,以前认为是程邈创造的,但是实际上是人们在抄写公文狱讼时,仓促中用不规则的草书篆体,渐渐创造出来的。这种“草篆”最初主要由狱吏使用于德隶,所以叫隶书。秦始皇对隶书也进行了整理,经过整理后的隶书,笔划直线方折、结构平整、书写方便,不仅民间使用甚广,而且各级政府的官方文体也多用隶书,只有少数重要诏书除外。
秦始皇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此,汉字的结构基本定型。
2统一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的国家,铸币也往往不同。但是,铜币已成为当时流通领域里的主要货币,各国的铜币在形状、大小、轻重以及计算单位上却有很大差异。从形状上看,当时各国的铜币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圆钱、铜贝四类。布币的形状类似金属农具(布),主要在赵、魏、韩等国使用。刀币的形状象刀,主要在齐、燕、赵国流通。圆钱,分为外圆内有方孔和圆孔两种,主要是在秦、东周、西周以及赵、魏的黄河沿岸地区使用。铜贝,形状类似海贝,俗称“蚁鼻钱”,主要是在楚国使用。
币制的不统一,严重阻碍着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所以,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项:首先将铸币权收归国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铸币,对于私自铸币者,不仅没收其所铸钱币,还要拘捕和严惩私自铸币者;其次,明确规定货币种类。秦朝的法定货币为黄金和铜钱,黄金属于上币,铜钱属于下币。铜钱为圆形方孔钱,上面铸有“半两”的字样,每钱重十二铢;再次是废除原来六国使用的布币、刀币、铜贝等各种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等充当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消除了各地区间的币制上的不统一状态,秦王朝制定的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二千多年。
3统一度量衡
秦统一前,各国的度量衡十分混乱,计量单位不统一。单以长度而论就有数种传世铜尺可以为证,如长沙楚国铜尺两边长度分别为22.7厘米和22.3厘米;安徽寿县楚铜尺长为22.5厘米;洛阳金村铜尺长22.1厘米。1尺的长度相差多达0.6厘米。在量制方面,各国的差异更大,齐国自田氏以来,实行以升、豆、登、种为单位,即“五升为豆,各自其五以登于釜,十釜为种”。而魏国则以益、斗、斛为单位。至于衡制方面则更加混乱,单位名称差别更大。楚国的衡器是天平砝码,以铢、两、斤为单位;赵国则以镒、为单位;东周、西周以孚、为单位。
度量衡是商品交换中所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国家收取赋税的重要标准。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以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其他六国的度量衡器。具体措施是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全文刻在新制作的度量衡标准器上。这样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标准器,又可以宣传秦始皇的功绩。统一后,秦朝的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以十为进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桶(斛)为单位,也是十进制;衡制方面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进位是二十四铢为一两,一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维护中国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3节 秦始皇嬴政(3)
六、开疆拓土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先秦时就存在着众多的 民族。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南伐越族,北击匈奴,并通西南夷,不断开疆拓土,创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南征百越
在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一带,很早就有一个人数众多的民族,即越族。越族部属众多,而且部落差异很大,又称作“百越”。依据其分布地区不同,可分为于越、闽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八部分。
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后,随即进行大规模征服岭南的军事行动,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兵分五路,统率五十万大军进攻南方。兵达南岭后,遭到了南越和西瓯的顽强抵抗。越人利用对地形熟悉的优势,逃入林中,与秦军周旋,秦军习惯于在中原开阔地区作战,不习惯于在密林中作战,因而伤亡较大。
比这更严重的是秦军的后勤补给,南方河流纵横交错,秦军面对这种情况,不知所措,这给粮草供应造成了极大困难。
为了解决粮草运输问题,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派监御史禄负责开凿灵渠,这条灵渠开凿于今天广西自治区的兴安县,因此也被称作兴安运河。灵渠是由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梁和北梁等工程构成的。铧嘴是用巨石叠砌而成,修建在湘江中的分水坝,是灵渠的关键。南北梁长34公里,是灵渠的主体部分。灵渠的开凿,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大约在公元前219年,灵渠修建完工,从而解决了秦军的军粮运输问题。秦军攻势猛烈,很快于公元前214年攻占岭南,并在这里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基本上统一了岭南。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将中原五十万罪犯流放到岭南地区,与越族杂居。另外,还一再大批迁徙刑徒和内地人民到岭南屯戍垦殖,这对于开发岭南、促进民族融合有极其积极的意义。
2北击匈奴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勇猛善战。他们主要游牧于蒙古高原和南至阴山、北抵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战国时期,随着匈奴的逐渐强大,再加上中原地区七雄纷争,所以匈奴贵族常率兵南下侵扰、掠夺财物。至秦朝建立时,匈奴已占领了自阳山至“河南地”的广大地区,并继续南下侵扰。这对秦王朝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在完成统一六国的战争后,秦朝初创,国力不足以应付大规模的战争。于是,秦始皇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命蒙恬、王离加强对北边的屯戍。公元前215年,经过五六年的准备,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当时匈奴的首领是头曼单于。蒙恬的第一个目标是收复“河南地”,他采用集中兵力、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法,很快收复了“河南地”和榆中。公元前214年,蒙恬率军渡过黄河,大规模进攻匈奴,头曼单于难以抵挡,只好北移,蒙恬乘机率军占领了高阙、阳山、北假等地。秦政府一方面在这些地区设置四十四个县,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还大量迁徙刑徒,并鼓励一般民众移居边地。
秦朝反击匈奴的胜利,是匈奴贵族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河套地区的广大人民在很长时间内有了安定的环境。这对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巩固抗击匈奴取得的胜利成果,秦始皇又命蒙恬负责修建了秦长城。
3修建长城
长城,最初在战国时即已开始修建,当时,赵、魏、燕、齐、秦等国都曾修建过长城,以作为防御工事。对于长城的防御功能,秦始皇深有体会,因此,为防御匈奴再次南侵,他决定继续修建规模更大的长城。
秦朝的长城是在连接了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加以增筑的。公元前214年,蒙恬在夺回“河南地”及榆中后,就开始在北边沿黄河修筑长城。此后,大规模的修筑完全展开,经过数十万民夫的日夜劳作,历时几年之久,长城终于建成。
秦长城主要由三段构成。西北段,西起临洮,即今甘肃岷县,东至九原,即今天的包头市西北。北段,从高阙至代郡,即今河北蔚县。东北段,从代郡到辽东碣石,总长达五千余公里。
长城作为古代军事建筑工程的杰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长城的修建在当时给劳动人民造成了沉重的徭役和负担。因此,民间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孟姜女的丈夫杞良在当时被秦政府强行拉去修长城,杞良不堪承受沉重的劳役折磨,于是冒死逃跑,结果被抓回,活活打死,尸体被筑在长城城墙中。孟姜女千里寻夫来到长城,听说丈夫已死,于是痛哭十天,结果长城城墙倒塌,露出累累白骨。孟姜女无法辨认,于是刺破手指,将血滴在白骨上,并说:“若是杞良的骨头,血就渗入。”这样,孟姜女找到了丈夫的尸骨,并带回安葬。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反映了修建长城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
七、始皇暴政
强大的秦王朝从建立到灭亡不过几十年,秦 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始皇的暴政,这主要体现在赋役和刑罚两方面。
1赋役沉重
秦始皇时期,征收的赋税十分沉重。秦朝的赋税可分为田税、口赋两种,据汉代董仲舒所言,秦朝赋税“二十倍于古”。
另外,秦朝的徭役更是十分繁重。秦朝规定:一般人民从15岁开始服役,至60岁。一生中须正率一年,屯戍一年,每年还要更卒一个月。
秦始皇不断大兴土木,在咸阳及别的地方修建宫殿,其中以阿房宫的修建为最。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仍感到已有的宫殿太小,于是决定修建阿房宫。阿房宫规模庞大,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宫中可容纳万人,其宫殿之高,可以将高五丈的旗杆竖于其中。在南山上的山峰之顶还建筑了门阙,这是建在宫殿之前的建筑物。另外,还要修建复道。所以后来唐代诗人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规模作了较详细的描绘:“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涪,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慢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阿房宫作为秦始皇举行朝会、庆典、议决国家大事的场所,其设计自然要体现其身为皇帝的尊贵。
秦始皇不仅活着要享尽人间富贵,而且死后仍要穷奢极侈。他为自己在骊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墓。在他即位之初,就开始为自己修墓,统一六国后,更役使数十万人继续营造,其陵高为120多米,周长2167米,陵下则“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宫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也”。除陵墓主体外,还有许多作为陪葬的工程。兵马俑和铜赤马的出土即可作为明证。至今已发掘了三个秦兵马俑坑,出土的兵俑与真人大小差不多,造型生动、神态逼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据统计,秦朝人口约有两千万,每年服徭役的就达二百多万人,由此可见秦朝徭役之重。
2严刑苛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山东六国的贵族与百姓,特别是原来六国的旧贵族,反秦情绪尤为强烈。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采用严厉的镇压手法,实行严峻的刑罚。其名目繁多
请教闽南语里的人称代词和常用语
人称:
第一人称为goa或go,ngo:可写作余/吾/我。古文可以看到这样的演进过程。首先是余/予,其语音为“吾”。“吾”为形声字。文读为ngo,语读为go。《论语》孔子也自称为吾。现在更常见“我”goa,近代用法。
第二称li或lu:女/汝/你/尔。。值得一提的是,“你”字的右半,正是“尔”字的简化或草书,汝和女在表第二人称时通同,如《论语》:“今女画。”的女就是你的意思,而女字在闽南语中也是这二种读法。
第二人称复数:您。今普通话解作你的敬语。出于“你等”或“你人”。
第三人称:伊(第三人称)。《诗经》里所有的“伊”都是指“他”。
第三人称复数:ing。出于“伊等”或“伊人”(潮州话仍保留伊人的用法)表示。
生/先生:日语、韩语亦保留“先生”用法;而一般人称后之さん,正是汉字“生”之古音。“张生”指张先生;“张先生”指张老师,一些学有专精者,前辈,如医生,教师,律师辩护师……等。
之:普通话的这,直到明代以前的中文,还是用“之”表这。最古老的可追溯到《诗经》:“之子于归”(这小孩出嫁)
牙、齿:人、草食动物口内者称齿。如马齿、齿科大夫(非牙科大夫),齿膏(非牙膏);其他动物、山精鬼魅、幼兽,小孩或横生于口外,尖利者,称牙。如暴牙(乱长的),象牙(生长在口外)
溺/屎溺:溺者,尿也。《庄子》:“道在屎溺。”
时间:夜半、日出、早时/早食(早亦作蚤),晡时/晡食(指下午)、日落(白话常讲“日头落山”)、黄昏、宴时/宴食/暗时/暗食(晚上)……等词。《淮南子.天文训》十时辰制,《隋书.天文志》或汉代官方十二时辰制,都可以看到这些名称。其他如,中昼(中午)。
空间:
顶(物之上方)。如,山顶(山上)
脚(物之下缘)。如,树脚(树下),山脚(山下)
底(物之下方)。如,水底(水里最下处)
奥(最深处)。如村奥(最里村。)
地名:闽南地区常见地名用字。
埔(平原),坑/湖(低势低者,称湖不一定有水:很多是古时有水,现在没水。),坪(坡势缓者,或小高原)
庄(村落);寮(临时塔建的棚屋,如草寮,工寮。),茨(原指茅屋,今多作“厝”,指房子,客家人称“屋”者,常冠姓于前,如陈茨/陈厝,指陈姓人家的房子/房子聚落。) 社(部落祭祀处而形成的聚落。台湾地区多为原平埔族居地)
崎(山坡),崁(平面上突起如阶梯的地势)
港(不限河溪大小,多为古早泊船,或作交易处。今不一定有水。)
田/塍,农地。
洲:河道沙积地。
营/宿/镇/锋/冲(昌)/劲:台湾地区多为郑成功父子布军处。
门:入城/海/山口。如:鹿耳门(郑成功登台处,为一海口)
忝:疲也。普通话谓之“累”。《诗经.小宛篇》:“无忝尔所生” (不要累了你的父母)。(参陈冠学《高阶标准台语字典》)
寒/冷:普通话混用。日语、韩语亦保留此一用法。 环境自然施于我者,如天气,称寒,如“冬天会寒”;
形容物之温度,称冷,如“冷霜霜”,“脚尾手尾冷”。
热/烧:同上。天气热,滚水烧。
细腻:腻,音同“二”。小心也。如,细腻行兮(小心走嘿)。
身:闽语称“怀孕”皆为“有身”,而“身”字于甲骨文中即画一个人腹中有物。
食具:以煮食用具为例,古代称为“釜”的,北方人、官话语区称为“锅”,粤语和客家话称“镬”,闽语称为“鼎”。闽语以“鼎”作“釜”至少保存了西汉尚可了解的一种用法。丁邦新:〈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区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页203-206。
著:Ti, Tu。筷子。日语汉字同。
衫:衣也。由上而下穿者,不论是否及于下半身,都一定叫衫。如长衫(长袍)。
荦确/偻佝/……:凡颠沛不平貌,皆称“loko”。loko马(骑起来会让人跳脚的马),荦确石(见于韩愈<山石>一诗,台湾澎湖多见,今多表音为老咕石),荦确糜(烂泥巴)。
糜:粥也,稀泥貌者也可称之。如晋惠帝:“何不食肉糜?”,荦确糜(烂泥巴)。
滥/烂:普通话全混用为“烂”
滥(lam阳去),普通话作“烂”,充数貌,暗指品质不良,甚至可能是水货,如成语“滥芋充数”,之台电视滥滥(这台电视品质不好);
烂(luan),指腐败貌。如豆腐烂矣(腐败了)。
狡狯:之个子(囝)诚狡狯也。(这小孩很不听话,不受教,顽皮。)
悾/悾悾:心思空空,傻瓜。《论语》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倒置词:
其次,如“衫裤”“人客”“趁钱”“眠床”“精肉”“滚水”等等都是唐宋以来 (中古汉语时代) 的用词。[衫裤、人客、滚水,也见于粤语]
闽南语一些构词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反,但是和古汉语相同,例如“鸭母”“风台”“人客”“亲堂”“骹手”等。
表动物之性别及物之阴阳者,以“公/母”表二,如鸡母,狗公。
表本源及衍生者,以“母/子”表示:如钱母(母钱也,即本钱),钱子囝(利息)。股母(股本),股子囝(股息)。
其他:惯习,顸颟,千秋,偻伛,闹热,童乩,气力,弃嫌,退后,序先,第(dai上声)先,塞鼻,寸尺,冒仿,青红灯(红绿灯),板模,胃肠,慢且,头前,久长,出外,心内,加添,养饲,落衰,菜蔬,延迟,利便,缘投,运命,进前,绍介(介绍,都有人用),臭酸,姑磨(今台湾地区多俗写为龟毛),吓惊or吓恐(恐惊古音同),夜半,布帆/布蓬,暝日(暝为夜的意思),
动词:
臆:猜测也。《论语》子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
落:离开交通工具、交通动线,往下之动作,都称“落”。落车(下车),落轿(下轿);落崎(下坡);落山(下山);落高速公路(下高速公路)。日韩语也表留此汉字表意。
宰:杀也。口语多用宰。宰猪、宰人。
斟酌:小心,计较,深虑专心也。加斟酌兮(多注意多考虑专心一点)。
熟悉:认识也。悉音sai。如,王生你有熟悉无?(你认识王先生吗?)
斗:聚也。二人斗阵行(二人一起走。)
企:立也,如企鹅(站起来的鹅),企壁(卖身女),企起来(站起来。),音khia。
行、走:日韩语也表留此汉字表意。
行:今普通话之“走”,古谓之“行”也。如普通话的走路,闽南语叫“行路”(行之于路),
走:急行也,即普通话的“跑”,古语谓之“走”也。而闽南语里的“走路”,字面为“奔跑于路”,而且有“逃跑”、“逃亡”之义。如暴走。
痹痹惙(扯):颤抖也。日韩语也表留此汉字“痹”表微颤和麻木之意。
彳亍:左足为彳,右足为亍,彳亍指前行,有漫无目的行走,或游戏之意。如小明去公园内彳亍。
名词动词化或形容词化:天光(天亮),车二箱来(用车子载二箱来),泉药水(喷药水)。
副词/助动词/其他:
诸:语音同“猪”或“著”,“之于”也。之味药子已经加诸内也(这味药加到里面了。)
若:
似也,同“如”。若行若走(又走又跑。),音na。
如何也(类英文的how),通“偌”。若大?(多大),若济(多少?),各地口音有Goa, Noa, Na等。亦可通“如”也。
诚/真:
诚在古文中履见不鲜,亦可作“成”,诚大也(真的很大啊)
名词或名词化形容词多用“真”。如真红,真白,真男子汉。
上/至/大,在古文中表“最”、“极致”、“无可取代”之意。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封号:至圣,上圣,大圣。闽语天天在用,
上+形容词:表 最+形容词。如上好(最好);上大(最大),上寒(最冷)。 至(语音为Chia)+形容词:表“这么+形容词”。如:至好(这么好),至大(这么大);至寒(这么冷)。
大+形容词:表 很+形容词。如:大厌头(超级不识相),大猪头(超级笨蛋),大好人。
著,是也。普通话对错的对,闽语称“著”,表说中了,讲对了。如,著也(对啊)。而闽语的“对”,是相对,根据之本意。如,对奖,对之个开始算(从这个开始算)。
著,得也,中也,同“得”;得者,取也。著奖/得奖(中奖),拍著后壁(打中了后面)。
按:根据也。按之个开始算(从这个开始算),按刑法规定(根据法律规定,台湾法学界常用。)。
焉耳?/安尔/安耳:这样子(而已)。焉/安,相当于英文的how。
《孟子.梁惠王》:“尽心焉耳”(尽心这样而已)。
话不是焉(安)耳(尔)?讲(话不是这样子讲)。
有:(参丁邦新:〈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区域史的研究〉,《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页206。) 可以加在形容词之前以加强语气:
之(tsit)粒西瓜有大(这个西瓜真大)
之(tsit)个囝仔有勇(这个孩子真勇敢)
这种用法跟《诗经》里“有”字的用法非常接近: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有蕡=真大)
《小雅.白华》:有扁斯石,履之卑兮。(有扁=真扁)
加:
kha+形容词:如“加少”指“变得比较少”
《孟子.梁惠王篇》:“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者又加少矣”。
疑问词:
底:何也。指何,或是何处。底事(何事),底人(何人/那里人),底时(何时),………音:Ti或To, Te
甚:通什么的“什”。甚人(谁),甚事(什么事/什么关系)……。
今天关于“釜草书写法”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釜草书写法”,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