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篆书写法 横折弯的字有哪些?

发布日期:2024-09-24         作者:千千百科网

  梅花篆字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商朝时的古陶器上,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汉代,梅花篆字就成了收藏佳品。它的发展历经了商、汉、梅花篆字瓷板画唐、宋、元、明、清七朝的风雨沉浮,这颗璀璨的民间艺术魂宝,却渐渐不为人知了,能写出梅花篆字的人更是寥若晨星。它以"远看为花,近看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融为一体,字体刚劲有力"为特点。古人爱梅、赏字的习惯,赋予

  了"梅花篆字"遒劲、淡雅的文化内涵,也使之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一块活化石。在我国出土的商朝残存的古陶器上,就发现刻有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汉代梅花篆字已成为人们欣赏收臧的佳品,当时名声显赫的著名书法家林和靖曾留下《省躬识诫庞增抗极》的名帖。到了唐朝李世民即位后,在长安出现了"梅花大盗"闹京都的事件,皇宫中的玉玺被盗,现场留书梅花三朵。案件始终悬而未决,皇帝大怒之下,将全国所有能写梅花篆字的艺人一律缉拿斩杀,后来家中凡藏有参加香港拍卖会资料?梅花篆字的人为免招杀身之祸,也纷纷举火焚之。直到元明时期,梅花篆字才重见天日。由于篆字能识辨者本来就不多,加上梅花点缀,就更加生涩难懂了,所以也一直充满神秘感。历史上有关它的记载并不多,大部份都是民间传说。我国最早的梅花作品,为南北朝

  张僧繇《咏梅图》,宋代宋雪岩之《梅花喜神谱》,明代沈襄之《梅谱》,清代"八大山人"、"杨州八怪"乃至近现代吴昌硕、徐悲鸿等大家有历史可考的是明武宗年间,被人们认为是历史十大罪人之一的大奸臣刘瑾能用双手书写,其他记载要么出现在民间传说里,要么出现小说故事中。评书《杨家将》夜审潘洪一段,就提到过寇准会写;《三国演义》中也曾提到徐庶的老娘也会写;国粹京剧《陈三两爬堂》中的

  陈三两也能双手书写。

  2015年一月二十四日,苏工刺绣版"梅花篆字"面世。梅花篆字雕刻在和田玉器

  梅花大师王洪军在日本

  折叠编辑本段李淑萍

  陈三两是业内人员公认的梅花篆字大家,原名李淑萍,祖籍山东惠民县辛店镇李家寨村人,明朝正德年间举人李经九之女。李经九夫妇被宦官刘瑾谋害,而后她隐姓埋名,取名陈三两。"陈三两"不仅文章写得好,还能双手同写梅花篆字,当时在武定周边县无人不晓。她乐善好施,口碑极佳,曾收落魄书生陈奎为义弟,拿出私蓄资助陈奎食宿,并亲自教他读书作文,后来陈奎中了状元。到了晚年,"陈三两"又用积蓄创办"福利院",收养了不少孤儿。其中有一郭姓儿童特别聪明,"陈三两"不仅教他学文识字,还亲手教他"梅花篆字"。"陈三两"是梅花篆书大家,经她七、八年的精心传授,《梅花篆字》在夜晚紫光灯照射下这个孩子深得其真传。长大走出福利院后,利用他学得的梅花篆字技艺走街串巷,以卖字养家糊口,并将这一书法艺术一代一代传了下来。"陈三两"去世时84岁,从当时的富春院到东关外她的墓地约有三华里,送葬的人们成百上千,都是自发赶来的。这个郭姓孩子不但亲自为陈三两送终出殡,每逢年节还要祭奠扫墓,亦可谓尽了孝道。"陈三两"的事迹在其故后亦被搬上**、电视、戏剧舞台,通过京剧、蒲剧、曲剧、豫剧、越剧、河北梆子等多种剧种传唱至今。

  折叠郭敬斋

  郭氏将"梅花篆字"传至十二世孙郭敬斋号、文山时,因正值民国战乱时期,民不聊生,他遂又以卖字画求生。有一年,郭敬斋来到中原古城蕲县街头,饿着肚子连摆了三天的地摊,无人问津,分文未进。在那个时代人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哪有闲情雅致去买字画,悬于家中欣赏呢?那天晚上无处藏身的郭敬斋就躲到王家大门屋檐下避风御寒,夜里竟被冻僵门外。

  祁县镇志记载梅花篆字历史渊源王从彬先生早晨推开大门,却发现一个中年男子蜷缩门前,已冻僵昏厥。他赶忙喊来家人,把中年男子抬到床上,加衣盖被,熬药喂饭。中年男子慢慢苏醒过来。郭敬斋苏醒过来才知缘由。得知救命恩人名叫王从彬,出身富贵家庭,读过私塾,后来在当地当过教书先生,也是一介文人,两人谈得很是投机。为了报答王从彬的救命之恩,郭敬斋决定将祖辈从陈三两那儿学得"梅花篆字"传授给他。王从彬听了很是高兴,天天跟着郭敬斋研磨临帖,潜心钻研。过了足足半年之久,王从彬的梅花篆字技艺已是出神入化,挥洒自如,郭敬斋也就此告辞还乡了。

  折叠王从彬

  梅花篆字传人-王从彬先生为了报答王先生的救命之恩,郭敬斋就把祖传的梅花篆字写法,全部传授给了王从彬。并告诉他:这梅花篆字是祖上所传,先辈曾拜陈三两为师学习这门技艺。虽不被世人所器重,郭家却是视为传家之宝,辈辈传承下来。王从彬先生也不是一个张扬的人,学会梅花篆字后很少示人,只是在农闲之时写上几幅自娱自乐,也从未收徒授艺。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年事已高的王从彬觉得自己写了大半辈子的梅花篆字不能失传,得找个合适的人选传下去才对。他思来想去,认为自己的侄子王洪军自幼聪颖好学,把他叫到身边,说出了心里话。

  折叠王洪军

  王洪军王洪军参加中国精神座谈会在钓鱼台国宾馆先生,出生于六十年代初期在宿州古城蕲县一乡村。洪军先生幼时,家父遭受文革风雨洗礼,一穷二白。1980年5月,受父亲教导自学医学,承包土地12亩,却喜好丹青,四处涂鸦。一墙之隔的大伯王从彬,已是耄耋老人,体弱多病,儿女又不在身边,小洪军常常帮着老人打水扫院,下地割麦种豆,忙得不亦乐乎。王从彬老先生看到小洪军天资聪颖,又喜欢写写画画,终于有一天,他把小洪军拉到屋里,说:"洪儿,大伯教你写梅花篆字吧。"小洪军高兴得手舞足蹈,喜不自禁。此时"文革"结束不久,舞勺之年的王洪军正式拜王从彬老先生为师,研习梅花篆字,这一写就是三十多个春秋。

  王洪军的确没有辜负他大伯的一片苦心,在老人的精心指导下,书法技艺长进很快,没几年工夫就掌握了书写梅花篆字的要领,并且带着这门精湛艺术走进了大学,进而走上了工作岗位。他已是安徽省宿州市公安局的骨干民警,

  宿州市禁毒宣传日和局长合影

  仍是忙里偷闲,刻苦研习书法技艺。梅花篆字在法国卢浮宫展览王洪军的"梅花篆字"就是在篆字的基础上,将梅花镶在字中,使篆字和梅花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远观为花,近看是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相融"的独特艺术效果。他决心进一步钻研"陈三两"的梅花篆字,不断创新,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与点画之间,施美与花枝之中,展风神气韵之美。为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清大师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洪军先生谦虚地向前辈大师学习,融会贯通,勤奋好学,看病为主、闲余习字、忙时种田,几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推陈出新,他吸取传统梅花篆字的精髓,容入现代审美情趣,将生涩难懂的篆字转换成易于辨认的现代汉字,将梅花的枝干穿插字里行间,然后在所书篆字周边或疏或密,圈点上不同角度的梅花作点缀,使原本显得呆板单调的梅花篆字,愈发的风姿摇曳,婀娜多姿。王洪军夫妇在新闻发布会和陈玉兰、李芳合影为了画好梅花,洪军先生深入生活,同时还从传统的国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师古而不泥。将梅花篆字的艺术推向高峰,他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登门求画的络绎不绝。

  洪军先生部分作品在人民大会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展览馆展出并被收藏。王洪军和大衣哥(朱之文)合影王洪军和历恩海、马牧合影传略被《当代名人艺术大典》《世界艺术家传略》《中国中华魂》《国际墨海精英精品集》120家辞典收录

  。2008年10月28日,应邀参加"首届中日友好文化交流",出访日本,授于"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特使"称号。2009年6月28日,应邀出席英、德、法、瑞典中欧多国文化艺术交流展,反响强烈,特授"梅中藏书大师"称号。曾多次应文化部邀请出访: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奥地利、日本等26个国家和地区。授予"中欧友好文化交流特使""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特使""东方梅中藏字"。

  合并图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任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联合国书法家理事、2013年度中国十大杰出创意大师,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专利权。

  艺术家年鉴:

  1996年7月,荣获全国中和杯二等奖,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荣获中国人民艺术奖。

  1997年应文化部邀请出席「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

  2000年应文化部邀请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2000年当代中国精神座谈会」,作品在人民大会堂展出荣获艺术价值认证书,受到李瑞环等国家***的接见、题词

  2000年作品编入《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

  2000年7月,被郭煌艺术研究院吸收为会员,作品被研究院美术馆收藏王洪军为获得世锦赛奥运会冠军潘晓婷颁奖

  2000年8月,列入《中国文化名人大写真》美术家卷

  2000年9月,经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质量部认定评审已加入ISC2000、2001、2002、2003年艺术质量价值评审网络体系,中国文化部首选入网书画家之一。

  2003年获中华国宝奖,列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2周年「中华魂」书画集

  2004年载入《中国***人格言选集》、《中华杰出人物》

  2005年荣获《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展览全国三等奖,作品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展出并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2006年8月8日,被评为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

  梅花篆字,获得外观专利证

  2009年在中欧第九届友好文化交流活动中,其梅花篆字作品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展出并被收藏,王洪军荣获「中欧友好文化特史」和「东方梅中藏字大师」称号

  2009年8月,赴港澳出席香港回归12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纪念活动,其作品由香港和澳门美术馆收藏

  2009年10月,荣获「世界百位杰出艺术名家」称号

  2010年5月,作品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并收藏

  2011年2月,被聘为台北故宫书画院终身客座教授

  2011年10月,赴俄罗斯出席首届中俄文化交流展,作品在圣彼得堡宫展出并收藏,获中俄友好文化交流特使奖

  2011年9月,获杰出人类贡献奖,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大师知名艺术家称号

  2011年11月,作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获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号码:ZL201130398400.X;ZL201130398390.X;ZL2011303963.X.

  2013年,荣获中国十大杰出创意大师

  作品在卢浮宫展出

  2013年7月,荣获"梅花篆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奖

  2013年11月15日做客中央电视台《影响力对话》栏目专题报道

横折弯的字有哪些?

  横折弯的字有:朵、沿、殳、疫、

  1、朵

  读音为duǒ,最初见于说文时代,本义为树木的枝叶、花实下垂的样子,是一个象形字。在小篆文中,其字形像是一棵植物,上面为下垂的叶子或花朵或果实,下边则是植物的茎、根、叶。基本含义为植物的花或苞,如花朵;引申含义为动,如朵颐;姓。

  2、沿

  读音为yán,初见于《说文》中,会意字。篆书之形像河流,表示顺流而下。“沿”的基本含义为顺着,照着,如沿岸、沿海;引申含义为因袭相传,如沿革、沿习。

  3、殳

  读音为shū,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殳”是古代兵器名,以竹或木制成,长一丈二尺,一端有棱,无刃。“殳”的基本含义为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引申含义为戟柄;古八体书之一,如殳书。

  4、疫

  读音为yì,最早见于《说文》时代,形声字,疒表意,篆书像一张病床。疫的基本含义为瘟役,如时疫、疫死。疫的引申含义为疫鬼,古代迷信称施瘟疫的鬼,如疫神。

  5、铅

  一种金属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是Pb,是原子量最大的非放射性元素。铅是柔软和延展性强的弱金属,有毒,也是重金属。铅原本的颜色为青白色,在空气中表面很快被一层暗灰色的氧化物覆盖。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图12)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文化,还是中国汉字这一庞大的复杂语言文字符号系统,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

  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

  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同时,我们也想了很多。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对于外语好的个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费劲。但要他翻译出来,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学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像历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一样,彻底消失了。最好的选择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那样,以少数擅长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普及。只有这样,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语进行高效率的思考、创新。

  汉语现在在英语面前面临的困境是:基于这个语言的文明正处于高峰期——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那样,是处于经失落的静态文明;也不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兰文明。现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思想依然在英语世界产生,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4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所以,现在并不能简单地因为学习英语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就不该学英语了。光学好英语是不够的,全民学英语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质,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从利马窦、徐光启向中国传播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算起,已经几百年了;如果从鸦片战争,从林则徐翻译西方书籍、报纸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到现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当代的中国,应该正处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转折关头。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学习英语,与翻译并重;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用母语思考、创新。提高科研、新闻等行业从业者的英语水平,与普及基础教育,普及先进科学文化思想并重。不应该在中国把英语变成象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那样的“贵族语言”。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中国文字的演变是跳跃式的,是华丽的,是耐人寻味的,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中国人创造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也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编辑]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编辑]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编辑]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编辑]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编辑]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编辑]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编辑]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的字

大家帮看看这个篆书什么字?

  上面不是字,叫花押款。

  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款”、“图案款”等,是刻划在瓷器底面的一种非文字图案标记。

  “花押”谐音“画押”,本来指的是在文书契约上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当做一种取信于人的凭证。唐代时候,就已出现画押,到了元代发展兴盛,此后清康熙、 雍正年间甚为流行。清朝初期的民窑产瓷器多采用花押款代替年好款,这和当时官方规定有很大关系,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 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

  明清时期,花押款纹样题材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佛教图案、道教图案、动植物图案、博古图案、豆腐干图案及四朵花图案。

怎样区分字体 如怎么分别篆体 宋体 等的字帖

  字体这东西也说不明白呀,只能靠你自己看了。给你一个可以在线看字体的网站!查一下你想看的文字相应的字体什么样子吧!

  篆体 /soft/1128.htm

  一,最早的货币: 贝币.

  夏商以来,贝壳为主要货币形式,中原地区主要是货贝,拟枣贝,绶贝等海贝的贝壳,长宽在3x2厘米之内,以朋为单位,十贝为一朋,大的绶贝两个贝为一朋.多在背后穿孔,随着交换活动的增多,逐渐出现仿贝,有铜,骨,石,蚌等种.战国时出现有字的贝形铜币.

  在边远地区如云南,贝币至清朝仍在使用,

  二,先秦铜币:这段时期中国铜铸币走向成熟.

  1,布币: 在春秋战国时期布币种类很多,最初是从农具铲演化而来的铜铸币,最早铲形币保留铜铲的特点,取形于使用的工具,春秋时期缩小为空首货币,一般长9.3—10.1厘米,重22.5—35.5克,根据铲身分平肩斜肩和耸肩三种形式.

  2,刀币:主要是燕的刀币和齐的大刀币, ,除此之外,在战国时期赵国还铸有小直刀,刀形平直薄小.

  燕的刀币分针首刀币和尖首刀币, 针首刀币刀尖尖锐,柄端有环,长在14-16.5厘米宽在1.9-2.2厘米,重15.5-18克.尖首刀币较大,有的铸有文字,如刀,化等.

  齐的大刀币体型大,早期背部轮廓中断,币面文字多为地名加法化,按字数分六字刀,五字刀,四字刀,三字刀.

  3,圜钱:战国中期以后,各国开始铸造圆形圆孔的圜钱.各国大小不一,重量不等.不一一叙述.

  三,秦汉铜币:

  1,秦汉半两: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废除六国货币,统一铸圆形方孔半两钱,重十二铢,奠定了铜铸币的基础, 圆形方孔钱直至清末才被无孔园钱代替,秦时半两钱数量很多,但与汉代半两钱较难区分.西汉初,刘邦允许民间私自铸钱,致使半两钱泛滥,小且轻.如榆树之荚,故称榆荚,至公元前186年,方禁止,高后时行八铢钱,既钱重八铢,文曰半两,文帝时再次允许民间私自铸钱,但已有称钱衡对钱币制作质量加以控制, 此时钱重四铢,钱文仍是半两.

  2,两汉五铢: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半两钱,行五铢钱,法定每枚重五铢,钱文为五铢两字,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使用最长的货币,至唐,约700余年. 五铢钱钱文只有五铢两个篆字,形状都是圆形方孔.

  3,新莽钱币:为了挽救社会危机,对货币进行四次改制,钱币种类繁多,其中六泉十布成组成套,有极高收藏价值.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的货币:

  由于此时期前后共有30多政权,所以钱币种类多,且比值混乱,三国时曹魏基本沿用五铢钱,魏五铢钱径2.5厘米.蜀汉虽铸过直百五铢,但还以五铢钱为基本单位,蜀五铢较小,直径2厘米.晋朝沿用汉魏五铢,直径1.9厘米左右. 至隋朝是最后一个铸五铢钱的朝代.,公元581年,隋文帝下令,设置标准钱样,新钱文曰五铢,重如其文.

  其余钱币如孙吴铸大钱,目前以见大泉五百, 大泉当千, 大泉两千, 大泉五千四种.后赵铸丰货铜币,成汉铸汉兴钱,大夏铸大夏钱,南朝的四铢钱,北朝的布泉等,货币当时处于混乱之中.

  五,唐五代铜币

  1.开元通宝:公元621年,唐废隋五铢,行开元通宝钱,为书法家欧阳询书写,钱径八分,十枚为一两,年号冠在通宝之前,在这之前,铜币都是以本身重量为钱文, 开元通宝脱离了本身重量的束缚,开创了我国货币文字的特点.并且规定了铸钱时金属成分的比例,在唐300年间为主要货币,流通海外. 开元钱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年号钱:在货币经济或政府财政发生困难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如武则天时的乾封泉宝,安史之乱的乾元重宝,德宗时的建中通宝等.

  3,五代十国钱币:又一个混乱时期,钱币品种繁多,大小质量不一,以至有些钱币所属还存在争议.不一一介绍.

  六,两宋铜钱:宋代钱币以年号为钱文,称年号钱,每种钱上字体又有草,隶,真等各种字体,同一年号又分元宝,通宝,重宝之分,所以宋币种类最繁,版别最多.

  1.北宋铜钱:宋太祖于公元960年铸宋元通宝,多用铸铁钱印范用的母钱,非常少见.宋太宗铸太平通宝,是第一个以年号为钱文面的年号钱,淳化年间,太宗亲书钱文,有真,行,草体,开钱文使用草书的先河,由不同书法的钱组成对钱,曾开始与五代,而宋朝则开始于太宗.总之,北宋35个年号,铸钱30种,类别无法统计,此时期铜钱精好,尤以神宗朝的元丰,元佑,徽宗朝的崇宁,大观为最.是历代钱币中最美观的.

  比较罕见的几种,有以真书为钱文的淳化元宝,由于淳字三点水较近,叫缩水淳化。皇宋通宝有真篆两种字体,其中一种篆书,书法奇特,称九叠篆。铜的熙凝重宝为母钱,俗称铁母。绍圣年间平钱为隶书的罕见。元符重宝篆书宝内有两个王字,称双王宝。崇宁通宝是徽宗亲书瘦金体钱文。宋钦宗在位一年既被金兵掳去,其所铸靖康通宝和靖康元宝数量很少,为珍品,

  2,南宋铜钱:公元1127年,宋高宗铸建炎既绍兴钱,至1180年,停止铸造对钱,钱文一律为真书,这种制度一直施行至宋亡, 钱文的字体的规范,成为书法世上的宋体字.在钱文统一之后出现的有篆书隶书字体的钱,多为铁母,此间除少数精品外,总体质量不如北宋,另外宋末临时所造钱牌比较罕见.

  精品如绍熙通宝,背面有(定三)(春三)字。庆元通宝背面上(川),左右(三六)字。同安监嘉定三年的嘉定通宝,背面上(同)下(三)字。

  七,辽西夏金元铜币:此类钱币流传下来很少,非常珍贵.

  1,辽:据说没有年号前就已铸币,但有很大争论,较统一的认为太宗天显年间所铸天显通宝是辽最早年号钱,一枚在日本,一枚据说在德国.

  2,西夏:目前以见品种只有十几种,最早西夏币为西夏文的福盛宝钱,由于西夏币数量很少,所以非常珍贵。

  3,金:公元1115年建朝,最初使用宋辽旧钱,和纸币,公元1156-1160年正式铸正隆元宝平钱,1161年铸的大定通宝,其钱文对元及明初的钱文产生影响。这其中还有刘豫所建齐(金支持的傀儡政权)铸的阜昌钱,契丹人反金称帝所铸天正钱,都罕见。

  4,元及起义军:元最初也使用纸币,其所铸铜币大多为庙宇钱,真正流通的只有中统,至元,元贞,大德,至大,至正六个年号的若干品种。张士诚建大周,铸天佑通宝,韩林建宋铸龙凤通宝。徐寿辉铸天启,天定通宝。陈友谅建汉,铸大义通宝。朱元璋于公元1361年铸大中通宝,数量最多。

  八,明清铜钱:由于明清皇帝每人只有一个年号,钱币种类并不多。铜钱改成制钱,前朝旧币使用需折扣。

  1,明,南明,及明末起义军:公元1368年,明建立,按大中通宝铸洪武通宝,明初发行量很大,永乐通宝有大小字等版本,其中小子永乐通宝为珍品,明朝为推行钞法,铜铸钱数量下降,南明诸王中,福王铸弘光通宝,唐王铸隆武通宝,永明王铸永历通宝。李自成铸永昌通宝,张献中在成都铸大顺通宝。

  2,清及三藩:清入关前努尔哈赤就铸满文天命汗钱及汉文天命通宝。顺治年间的顺治通宝数量很多。康熙通宝分各省铸造和户部铸造两种,其中户部宝泉局所铸有一种熙字少一竖,即所谓罗汉钱。乾隆五年之前的钱色黄,以后的钱发青**,叫青钱。咸丰时期铸造局增多,咸丰制钱从一文到当千,共15级,是货币史上最复杂的一种。咸丰后,由于辛酉政变,祺祥年号仅三个月就改元同治,所以祺祥钱数量少,且都为样钱。宣统年间机制无孔铜元开始取代制钱。清代祖钱母钱和样钱遗留下来较前代要多。

  三藩中吴三桂铸过利用通宝和昭武通宝。耿精忠铸裕民通宝。

  3,太平天国:公元1853年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曾铸太平天国,天国太平,太平圣宝,天国圣宝,天国通宝等钱,小刀会及天地会也曾铸钱,这些制钱虽然稀少珍贵,但当时就有仿制品及造伪品,故很难区分。

  4,铜元:公元1900年,广东造币局正式制造圆形无孔铜元,一枚值制钱十枚,到1911年清亡,所造铜元分两类,一元宝,一大清铜币。清铜元版别繁多,面文差异明显,其背面的龙纹及形状,云朵的数量更有讲究,从中仔细甄别,方能找到珍品。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朵篆书写法”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A+
标签: 朵篆书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