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骨文。
2、金文,篆书,隶书。
3、楷书,行书,草书和标准宋体。
我们从当代印刷体、电脑体中一眼看出,“德”字的“心”上面有一横,似乎没什么争议的。但是,我们在字帖里或观赏书法作品的时候,所看到的“德”字却基本都是没有横的。
“德”字的写法,字中少一横或多一横,其原因并不简单,它反映了这个字在我国文字书写史中的演变过程。除甲骨文较难搜索外,“德”字最早的写法,见于周代的青铜器《麦彝》,“双人旁”的半边,只写个“四”字,上无“十”下无“一”无“心”。
在西周晚期的《毛公鼎》中,其写法已与后代的写法相近,但“德”字中间无一横。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德”字中间无一横的写法都一贯未变。
唐高祖李渊曾写过一篇《为男世民祈疾疏》,其中“合家大小福德”的“德”字中间即无一横。此碑文拓片现收入《中国书法史国录》中。从历代经典书法碑帖中发现,楷书偶有横画(比如颜真卿等),行书几乎见不到有横。
可见,“德”字中间多写一横,在唐中期始见。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学秦小篆变势变体,在他书写的篆书《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间添写了一横。
这是“德”字有一横的始见。李阳冰这个“小动作”,可视作“始作俑者”,不久书法家史惟则在《荐福寺碑》中,
“德”字也加了一横。于是,中唐时期,篆书中出现了 “德”字加了一横的写法,只是书法中出现标新的异体,在典章文献中并不通用,如唐碑《郭府君墓志碑》,字体为楷书,写“大唐武德七年”,“德”字中无一横,可认为这是唐代通行文字书写的范例。
德字有多少种写法呢?
有8种。德字写法有以下几种:
1、甲骨文。
2、金文,篆书,隶书。
3、楷书,行书,草书和标准宋体。
组词:
离心离德
[lí xīn lí dé]?
集体中的人思想不统一,行动不一致。
美德
[měi dé]?
(名)美好高尚的品德:传统~。
德育
[dé yù]?
(名)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以德服人
[yǐ dé fú rén]?
用德行让人信服。
“德”有几种写法。。。。。
发音:dé
五笔笔划:TFL
① 好的品行:~才兼备。
② 道德: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
③信念:同心同~
“德”,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 ”字中的““形符号,表示道路,“”则表示用眼睛直视前望。两形会意,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在西周金文中,“”字在直下又添加了一个心的象形,强调了不仅要按目光直视,走通行大路的准则去行,而且必须这样去想。这就是周人对“德”的发展,从而使“德”的字面中,含有正直、公开以及去行、去想四层意义。《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德”用作动词,则指恩惠,如《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
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人“制礼作乐”,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为文明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在后世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了展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种流派道德理论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这些美德成为中国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传,在今天依然发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彩。
书法中“德”到底四下面有没有一横?
“德”字正确写法见上图,下面是有一横的。“德”字释义
德,由彳(chi)、惪(悳:十、目、一、心)组成。
彳: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小步也,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惪(悳):外得於人,内得於己也。从直从心。
十,指代直线,正确的标的方向。
目,十下是一双眼睛,表示目光瞄准、直射之意。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心,一下面是心,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
德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德字最漂亮的写法
关于德字最漂亮的写法分享如下:有朋友问:德字有几种写法?我的回答是:广义上每个字都有成千上万种写法,因为每个人每次写的都不一样,不同的字体也有非常多的写法。从狭义上回答的话就是字体或笔画减省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写法。
之所以常常有人问德字有几种写法,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德字的现代写法与古代写法有所不同,学习起来会有所困扰。
比如很多人看到清华大学的校训中的“德”字没有一横,马上就说这个德字写错了怎么还摆在这里做校训,从而怀疑清华大学的人不够细心
那么,清华大学校训中的“德”字是否写错了呢?嘉强下面就带大家一起从古到今,从篆书到楷书、隶书、行书和草书来欣赏一下“德”字的各种写法,相信看完此文,你对“德”字的写法就不会有疑惑了。
我们从文字的始祖甲骨文开始,在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字外部是“行”字,“行”字是象形字,是指交叉的道路,正如我们现在的十字路。
在甲骨文“德”字的中间是眼睛的形象,眼睛上面还画了一条直线,表示人在走路时要看清方向,走在路的中间,以免碰到杂物或摔跤。
到了周朝的金文,则在眼睛的下面加了一个“心”字,意思也很明显,就是不仅要眼正,心也要正,虽然眼睛直盯前方,但心猿意马的话,还是容易出事的。
我们从上面的“德”字的写法中可以看出,“德”字外部的"行"字由完整的左右两边变成只有一边,由复杂变成了简单。
我们再来看看“德”字隶书的写法,上图中第一个是帛书中的写法,也是汉代隶书的手写体,心字的最后一笔比较夸张,说明书法的审美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们也可以看到,“德”字左边的双从旁也有写成单人旁的时候,后面的两个隶书中间也加了一横画。
上面篆书和隶书中间有一横画的清代人写的,我们再来看看魏碑中“德”字写法。
魏碑是南北朝的字体,嘉强在查找时发现从南北朝开始“德”字中间就有了一横画。就是上图中的第三个字。
好了,今天关于德的楷书写法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德的楷书写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德的楷书写法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