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的草书写法 马文俊草书||《李贺南园十三首》,笔法遒劲,笔势连绵。

发布日期:2024-09-25         作者:千千百科网

  草书“禧”字如图。

  读音[ xǐ ]

  释义:

  (旧读xī)福,吉祥。

  喜庆。

  组词

  新禧、福禧、鸿禧、祝禧、嘉禧 、千禧 、年禧 、福禄寿禧、恭贺新禧、千禧一代。

  例句:

  雇主们用不同的叫法称呼他们"y一代"或"千禧一代"但一致认为,他们是有史以来最骄纵的雇员,目空一切。

  就是这几位被人讥为乳臭未干的年轻人,想出了解决千禧危机的方法。

  她认为千禧虫会摧毁文明;真是杞人忧天!

  新禧已到,向你问好。祝你:笑口常开,快乐每分每秒;开心播报,时时喜上眉梢;如愿之年,事事如意顺好;万千祝福,礼到意到福到!元旦快乐!

  天搭鹊桥,人间巧奇,一对鸳鸯,恰逢新禧,花开成双,喜接连理,甜甜蜜蜜,百年夫妻,天喜,地喜,人也喜,物喜,事喜,样样喜。

  龙腾虎跃贺新禧,建党九十周年日;华夏大地喜欢颜,旷古丰碑百世垂;科学发展多迅猛,与时俱进展朝晖;五十六族舞翩跹,祖国四季皆似锦!

  恭贺新禧,并祝你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新年到,财气、喜气、福气、运气四大祥和之气,恭贺新禧,祝君新年快乐,财运亨通,喜从天降,快乐幸福,好运连连,健康平安!

  除夕之夜,鞭炮齐鸣,欢歌笑语,恭贺新禧,愿君好运,万事如意,新春快乐,吉祥平安,兔年幸福,健康顺心,心想事成,万事大吉!

  因为皇帝太小,所以由慈禧太后摄政。

马文俊草书||《李贺南园十三首》,笔法遒劲,笔势连绵。

  导读:

   ? 《南园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这十三首诗或写景,或抒情,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抒发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叹,语言清新,诗情隽永,耐人寻味。同时这组诗是了解、研究李贺居乡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南园十三首》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0卷。

  马文俊草书||《李贺南园十三首》赏析:

  李贺南园十三首原文: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其一)

   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吴王八茧蚕。(其二)

   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其三)

   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其四)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其五)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其六)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其七)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其八)

   泉沙软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泻酒木栏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其九)

   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其十)

   长峦谷口倚嵇家,白昼千峰老翠华。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牵苔絮长莼花。(其十一)

   松溪黑水新龙卵,桂洞生硝旧马牙。谁遣虞卿裁道帔,轻绡一匹染朝霞。(其十二)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其十三)

  马文俊,字邑德,祖籍山东临朐,擅长草书,致力于草书字法的研究和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书法创作中走的是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路子,不断努力探索,既尊重传统,充分展现传统书法的韵味,并融合了现代书法的审美情趣,推陈出新,博采众长,让书法作品更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追求具有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经行书怎么写

  经行书怎么写

   如图 米芾的行书

   行楷经济经字怎么写

   行楷经济经字怎么写。

   如下:

   经的草书怎么写

   如图(名家手迹22款,点选看大图)

  经字的行书草书小篆,隶书金文甲骨文。

   草,行,隶,篆。希望满意。

   黎字用经典繁行书怎么写

   如图:

   怎样把顾仲安的钢笔行书字练习好,有什么经验?

   我高二时同桌给了我一本顾仲安的字帖,一看就喜欢上了,然后就开始练老顾的字,到现在偶尔也会练练。写了5年,虽然不能说如何如何的好看,但稍微有点心得。老顾的字是很有特点的,你开始学的话开始就学他的笔锋,一些简单又广泛的字或常用的偏旁开始,比如‘口’,草字头,宝盖头,提手旁,走字底,怎样横,怎样撇,捺等等。还是要对着字帖多练。这些学会了,就能举一反三,稍微有点顾氏字型的样子了。然后差不多了自己写的也有感觉,就能写出一副有老顾样子,但又不一样的属于自己的漂亮字了。

   我在找一种字型,书写方式跟截图差不多,但要粗点和小点,截图的字型是经典行书,求大神帮助

   华文行楷

   书写经典众心向党的书法怎么写

   自己多多练习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楷书书法怎么写

   我不知道你是要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几个字的写法呢,还是整篇心经的写法。

   另外我觉得写心经的笔其实也很重要,建议你找这个文章读读《中国十大毛笔品牌(附毛笔的挑选及保养方法)》,我感觉受益匪浅。

   经过的“经”,行楷怎么写好看

   这是荆霄鹏的行楷经字

如何学好行草书?

  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绝大多数人和我都认为初学者要以楷书为基础,但也有人认为应从隶书学起。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将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

  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頫的某些楷书碑字。

  有些初学者急于练习行书、草书,由于没有楷书的基本功力,虽然写得“龙飞凤舞”,但没有字型的基本规矩和点划的基本功力,结果事倍功半,走了弯路。

  楷书练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临贴,其实临哪本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碑贴,颜、欧、柳、赵、庞中华、司马彦的字帖都不错都可以,但在购买碑贴的时候尽量购买质量较好的字贴。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行书的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行书创作时的要求:

  首先要懂得鉴赏或创作的要求。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即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古人云:“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神韵为上,形质次之。”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力求达到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墨色美,神韵为上。

  其次要认认真真临摹,学会正确用笔,又要敢于突破。临摹要选好名贤妙迹,从读临碑帖中体验古人的心律、节奏、气韵。得之于心,施之于手。主帖要反复读、临,主要是解决笔法、用笔、结体问题。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要发展。从“走进去”再“走出来”,从形似到神似,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所谓“采百家花,酿自家蜜”。

  再次,在创作前要充分酝酿。借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等创作构思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对每个字的结体要认真考虑,尽量不出现类同的字或笔画;对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样,但在书写时思绪又不能受其束缚;运笔要讲究节奏、力度,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

  (1)错落大小:由于“放纵体势”,行书单字的高矮、宽窄、面积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因此行书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由于一行字的字数不固定,便容许写得很长;由于横向有一定的伸展余地,便容许写得很宽。这样,行书在字型结构方面便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2)调整轻重:“平衡”是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须学会调整轻重。

  (3)左右挥洒:汉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们向左右挥洒,不仅使字的神采得以展现,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行间的错落穿插,还能有效的调整轻重。因而“左右挥洒”成为行书布局的常用方式。

  (4)上下贯穿:贯穿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5)力求和谐:以上四点是行书布局谋篇的具体方法,“和谐”则是布局谋篇的整天要求。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寡,都是一个统一体,和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笔触和谐统一、间白和谐统一、风格和谐统一、字体和谐统一。

梅字草书怎么写

  梅字草书写法如下:

  梅,柟也。可食。从木,每声。——《说文》 案:《汉语大字典》袖珍本第545页:梅,1.柟,即楠。2.果木名。蔷薇科。落叶乔木,也少有灌木。早春开花,气味清香。核果近球形,可生食,味极酸,也可以制成蜜饯及果酱等。3.梅树的果实称酸果,即酸梅子。其木多梅梓。――《山海经·中山经》

当代草书“南林北李”是哪两位书家?

  当代草书有两位重量级书家,一位是林散之,一位是李志敏,两人并称“南林北李”。两人虽风格迥异、取法不同,却都在汲取传统基础上形成自己面目,创造了新的书体形式和草书风貌,值得书法理论界研究和借鉴。

  林散之早年师从黄宾虹,学习山水画;李志敏早年求学武昌艺专,专攻北派山水,两人均有深厚的中国山水画造诣。林散之擅长小草,以汉碑入草,有当代草圣之说;李志敏擅长狂草,以北碑入草,是引碑入草开创者。林散之草书为飘逸之美,李志敏草书为苍茫之美,两者刚柔互补,各得千秋,凸显“南林北李”的双峰对弈。林散之生前说过:“我只和古人争地位”;李志敏生前说过:“我不在乎现在,在乎三百年后”。

  启功先生说过:林散之为诗、书、画“当代三绝”;启功先生也说过:“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篱。而李志敏先生对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方向。”赵朴初先生曾诗赞林散之:“万里行程万卷书,精思博学复奚如?蚕丝蜂蜜诚良喻,岁月功深化境初”;赵朴初先生也曾感慨地说:“我是先见李志敏其书,后见其人。最初看到他的草书时,觉得实在难以认读,并略显生涩。可放在一边,偶然再来观时却感佩其点画老辣苍劲,不乏神来之笔。故仔细端赏,甚感神品也!”

  日本著名书法家青山杉雨先生评价林散之:“草圣遗法在此翁”;法籍华裔书法理论家熊秉明先生评价李志敏:“当代书法要从碑帖结合上找出路,狂草就应该像李志敏先生这样写,引碑入草价值不容低估。”

草书是书法艺术最高表现形式吗

  草书是书法艺术最高表现形式吗?

  近在某书法网站得读署名为jlhnz先生的《米芾于草无所建树,原因何在?》一短文,文称:“关于米芾写不好草书的原因,全集米芾卷作品考释《张颠贴》后有一个解释:‘独守唐人笔札’,‘意格’固已‘枉劣’,然即守晋人却又‘时代压之,不能高古’,则奈书家何?有唐非晋,风气丕变,若不因时而动,恐张颠未至宋已湮没不闻矣。元章于草无所建树,岂有他哉!

  行草书这一概念,一直以来被普通使用着。刘熙载就说:‘行,固草之属也。’近代以来有人对行草进行了区分。如张宗祥就质疑行草‘何得合一炉而冶之’。米芾行书震烁千古,草书却不能大成,也可以证明行、草书的创作规范是不同的。

  《海岳名言》中推崇篆籀‘灵活圆备,各各自足’,这大概是米芾的一个审美理想吧。物有偏至,米芾行书八面出锋,却写不好草书,是不是这‘各各自足’在一方面成全了他,在另一方面又制约了他?”

  对此,我当即回复了这样一句话:“米芾不写草书是为了写好、写绝行书。他不写草书才成就了他的史名。”

  后来jlhnz先生又复云:“米芾不是不想写草书,而是写不好,不得已才放弃了。”我再复云:“不写草书不是‘不得已’,而是善学。能有行书标程百代就是书坛豪杰。写草书可成名家,不写草书也同样可成名家。要言之,正、草、隶、篆各成体系,无贵贱之别。”

  我之所以将这一题目拈出来,不独是jlhnz先生有这一看法,而是因为在以草书为衡量书法艺术的高下、优劣的习惯准则影响下,很大程度上禁锢和左右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并导致了一窝蜂肆意挥毫草书这一无“草”不成书的怪现象,而且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

  不知从何时开始就有了以草书有没有成就来衡量书法家的历史地位的习惯。这固然是因为也不知是何时何人讲了“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这句话,不写草书或写不好草书在书法家行列中就成了不是书法艺术最高艺术形式的表现者。滑稽的是,这把“规尺”非但拿来丈量今人,同时也拿去丈量古人。而且评头论足起来还真是煞有介事和头头是道,于是乎持此“规尺”者就是书学的最高明的人了。

  我对“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这一说有这样一补充,即:如果在句尾加上“之一”两个字似乎还有那么一点道理。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句话是不科学的。所谓“最高表现形式”可能不单单是指哪一种书体(如:正、草、隶、篆、行。),准确地说应该是书家对他所擅长的书体书写的表现形式(手段)和达到的高度。如果硬要陷于并纠缠于“最高表现形式”是特指某种书体而言,而且像丈量米芾那样去丈量其它古人,那么王羲之“书圣”之名就该让位于张旭和怀素了,非但如此,秦篆汉隶、颜、柳、欧等“于草无所建树”者,也就顺理成章的被列入“次高”或“不高”的表现形式(范畴)了。如此一说,“时代压之,不能高古”真不知该作何种解释?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秦汉以后诸家“于篆、隶无所建树,岂有他哉”了呢?再延深推之,宋人擅词也是“时代压之,不能高古”

  “于诗无所建树,岂有他哉”!或云:“宋人不是不想写诗,而是写不好,不得已才放弃了”呢?尽管宋人的词“震烁千古”

  ,“则奈词家何?”,却因诗“不能大成”或曰词不是最高表现形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遗憾呢?要言之,书法的正、草、隶、篆、行,一如文学的诗、词、歌、赋。其本身无高下之分,贵贱之别。最终表现形式的决定因素是人,是人的表现手段决定其高下。

  “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这一说所形成的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书法狂热所兴起的病态龙飞凤舞格局使得稍后的“回归传统”是那样的步履艰难,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片面而又固执的醉心于“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这一偏颇之见,正是导致当今书坛既看不到值得玩味的草书,也压根儿见不到可以悬壁的正楷、篆、隶书作现象的关键所在。篆书自黄宾虹之后几乎成了绝响,行书至今还没有一人能与沈伊默、白蕉可以比肩者,草书到了林散之就划上了句号,而于隶书这一档就好象邓石如及其徒子徒孙“卸装”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登场一样,极为冷清,楷书就更不用说了,要怪也只能怪颜、柳、欧把楷书的“专利”买断的时间也太长了,因此也实在苦了今天“囊中羞涩”的我们无力跟他们去“谈心”。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有理由“嘲笑”他们一番,尽管他们的楷书“震烁千古”,可他们“于草无所建树”,究其“无奈”和“无能”也系“时代压之,不能高古”。

  因此,他们“写不好草书,是不是这‘各各自足’在一方面成全了他(们),在另一方面又制约了他(们)?” 他们“不是不想写草书,而是写不好,不得已才放弃了。”

  记得林散之先生有诗云“于今解得玄机秘,笑把浮名让世人。”(《申江春怀呈宾虹夫子》)今天能看到的也就是那些颇负“浮名”的世人了-动辄笔走龙蛇的书法家和动辄口若悬河、信口雌黄、站着说话不嫌腰酸的书法评论家。

  当然,我无意将当今一些不正常的风气全归于“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这一说上,书坛令人担忧的问题还很多。但事实上这一谬误“深入人心”和“深得人心”的程度,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的。对“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之说地热衷追逐和肆意渲染,究其原因是因为草书的龙飞凤舞的表现形式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里既是可以跃跃欲试,又是可以立马奏效的。因此,忙于功利者喜之、无心功课者喜之、虚张声势者喜之、装神弄鬼者喜之、胸无点墨者喜之、糊涂胆大者喜之、招摇过市者喜之、附庸风雅者喜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我们稍稍留意一下整个大宋王朝(960—1279)三百一十九年的时间里究竟出了几位于草书有所建树的草书大家的历史现实,再面对我们今天庞大的笔走龙蛇、龙飞凤舞的书坛状况,是否有所反思呢?

  相对于当代的书坛,于草书建树卓著的要数林散之先生了。可是是什么样的经历成就了林散之先生的大名呢?这一答案只要查看一下林先生在其《林散之书画集》(上海美术出版社1981年11月版)所作的《自序》便可了解。林先生称:“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以后学草书。”具体又表现在“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矣。……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颐养之深,酝酿之久,而始成功。由递变而非突变,突变则败也。”今天颇负“盛名”的草书大家们比之林散之先生不知作何等观?

  对待历代书法家,黄宾虹先生尝称:“古今大家,成就不同,要皆无病,肥瘦异制,各有专美。”信为学人之言。

  关于学书法,林散之先生有几句话还是值得细细体会的。现摘录于下,以作本文的结束语。

  古人云:业精于壹荒于乱。古代大书家只专一两种,怕分散精力。不能见异思迁,浅尝辄止。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颜、柳、李他们汉碑、篆书等都不写,怕分散精力。欧阳修原也学画,后来就不把画丢了。多而荒,不要好奇。

  欧阳修青年时代诗、文、书、画样样学。有人说你这样不精一项是不行的。于是,他便专攻诗、文,成了大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精。因此,学要专一。

  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汉碑,晋人就不学了,练功夫是可以的;楷书学宋人的就很好,楷书是很难的,学好不容易。

  人无万能,不可能样样好。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不能见异思迁,要见一行爱一行。学好一门就不容易!

  怀素只以草书闻名。东坡学颜,妙在能出,能变,他只写行、楷;米南宫未必不会篆隶,只写行,草

  也不多;沈尹默工一体而成名。欧阳公大才,诗、文、书、画皆通,后遵友人劝告,专攻诗文,以文为主,后成为八大家之一。

  得古人一、二种名帖,锲而不舍,可望成功。涉猎过广,一行不精,也难有成就。王夫之说:“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蜜的草书写法”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