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字行书写法 古代著名行书大家有哪些?谢谢

发布日期:2024-09-25         作者:千千百科网

  最漂亮的行书字体有:

  1、《兰亭序》

  由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写,是《兰亭集序》的序言,因其用笔规范、结构严谨、字形优美、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而闻名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学习行书的最佳范本之一。

  2、《祭侄文稿》

  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写,颜氏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於翰墨,本卷最为论书者所乐举,乍看凌乱,越看越能觉出其美,能看出文字之美,行笔之情,能看出他当时心情之悲怆,情绪之激荡。

  3、《松风阁诗帖》

  由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所写。用笔方折,下笔平和沉稳,纵横挥洒之意跃然纸上,而点画热遒劲,结构紧凑,开张之势最为明显。

  4、《蒙诏帖》

  由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所写,此贴为柳公权写的一通信札,告诉对方自己年老体衰,能力有限,虽然有个闲官职位,可也不能为别人办什么大事,请谅解自己的难处。用笔较雄畅,结字亦尚稳妥。

  5、《赤壁怀古词》

  由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写,其用笔圆润流畅,结构舒展大方,字形优美多变,是学习行书的经典之一。

  6、《富春山居图》

  由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写,其用笔清新淡雅、自然流畅,结构疏密有致、字形飘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7、《蜀素帖》

  由宋代书法家米芾所写,是米芾早年的力作,用笔的快慢、轻重、起收及转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结体偏纵长倾侧,表现灵动。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写法,极尽变化之能事。

  这些作品都是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每个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美感,欣赏和学习它们可以让人领略到行书的魅力。

古代著名行书大家有哪些?谢谢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 王羲之的《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唐朝 颜真卿的《祭侄稿》

  在唐朝两大书法家呗成为“草圣”:宰相张旭、和尚怀素。

  草书十大家

  一、张芝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二、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三、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四、孙过庭

   孙过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书断》),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宋高宗评述:“《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可见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他还书有《千字文》、《景福殿赋》等。他的名迹《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评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有影印本出版。《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五、张旭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六、怀素

   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七、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八、董其昌

   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华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为华亭县地,清属松江府。华亭、云间、松江、上海、娄县俱为一地)。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九、王铎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福王南京称制等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大学士,擢礼部尚书。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并、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尤擅书法,行草宗二王,正书师钟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拟山园法帖》,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顺治三年(1646)作《渔舟萧闲图》,收入《历代名贤画粹》;顺治七年(1650)作《雪景山水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顺治八年(1651)罢官归里,作《兰石图》卷、《山水卷》,分别收入《新版世界美术全集》、《支那名画宝鉴》。顺治九年卒,享年六十一岁,谥文安。

   王铎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十、傅山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岁),字青主,号真山,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是我国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医学家。傅山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开始中落。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与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独傅山自幼聪敏,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继承家学,并发扬光大,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作,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宋代文人喜欢用生辟的字眼和典故,傅山也是如此。他学富五车,积学深厚,又颇具个性,加之书法界有了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和倪元璐等诸名家的影响,傅山的书法更是具有一种奇特的怪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书品推崇倍至,简直是五体投地。他写大字喜用颜体,如《集古梅花诗》,就是写小楷也用颜体,如《逍遥游》。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他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

   傅山草书的线条和语言上有很多自己的东西,连绵气息排山倒海,情感比王铎更充沛。他以大草形式写行草,增加了联绵的线条与组合,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

米芾的四字成语行书作品

  1. 米芾作品中茜字的行书写法

   一、1、米芾作品中“茜”字的行书写法:

   2、简介:

   米芾,原名黻,元祐六年,以后改作芾,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人称“米南宫”、“米颠”。

   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自四面。

   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

  

   米芾于真、楷、篆、隶不基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

   以米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

   米芾书法与“苏、黄、蔡”并称“宋四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3、米芾行书部分字帖:

   二、其他行书写法

   1、硬笔行书简体

   2、游狼美钢行书

2. 米芾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有哪些

   米芾在“宋四家”中以行书著称,他的行书深受“二王”和苏轼的影响,自成一家。

   米芾书法如行云流水,字形跌宕起伏。他的代表性作品是《蜀素帖》和《苕 溪诗卷》等。

   《蜀素帖》书写在绫上,运笔变化多端,潇洒自如,隐见王献之的笔意, 算得上是米芾行书中最好的作品。《苕溪诗帖》是书写于纸上的六首自作诗,该帖行笔沉稳,挥洒自如,也是米芾的行书代表作之一。

   米芾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较多, 如《大行皇后挽词》、《群玉堂述书帖》、《吴江舟中诗》、《复官帖》、《珊瑚帖》、《寒光帖》、《叔晦帖》、《真酥帖》、《紫金研帖》等。

3. 四字成语适合书法作品

   源远流长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解释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出处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褒义。多用于历史事物的来历、由来等。一般作为谓语、定语。

   正音长;不能读作“zhǎnɡ”。

   辨形源;不能写作“原”。

   近义词源源不绝、源源不断、源源而来

   反义词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例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可谓~。

4.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善长那种字体啊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 (今江苏镇江) 。

   曾任校书郎 、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欧阳询、柳公权 ,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

   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 、《 草书九帖 》、《 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

   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

   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

   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

   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

   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

   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

   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

   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

   “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

   (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

   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 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

   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的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

   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

   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

   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

   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目前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

   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请问这是什么字体。

  这个是钢笔字的行书。

  行书可以分为行楷和行草,行楷就是比较工整,更接近于楷书的行书;行草就是比较接近草书的行书。你发的这个基本属于行楷范畴的了。

  汉字的行书、草书都有固定的写法,不是自己随便连笔写就行的事,所以,想学习行书就要按照规范的写法去写、去练,行书也有自己独特的练习方法,找两本行书字帖练练吧,坚持才有收效,一些偏旁部首的写法都是相同、相通的,每天学会一个字,一年下来就会大不相同,而且会形成自己的行书风格。

   这篇属于行楷

   这篇属于行草(跟你发的那个风格比较像)

  补充一句:行书的行楷、行草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只是约定俗成的叫法。

  另外:我发的这两篇字帖,第一篇是田英章的《钢笔书法习字帖》,第二篇是沈鸿根的《钢笔字快写》,供参考。

觉的行草书写法

  觉的行草书写法: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扩展知识行书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书法起源

  1、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清宋曹云:“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

  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

  2、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简化字都有什么?

  9、元朝赵孟頫用过:来、给、诸、惮、质、丧、将、门、壶、设、请、绝、违。

  10、明朝董其昌用过:记、为、将、纳、缉、于、万、证、盖、萧、顾、楼、赋、长、与、谓、览、尽、时、诸、谱、传。

  11、清朝郑板桥用过:问、觉、尽、梦、诗、来、绸、缪、潍、为、两、现、画、闻、壮、剑、红、饭、贾、见、语、状、胆、尔、阅、词、缓、继、应、给、证、宽、讯、说、请、违、麦、随、时、课、该、调、结、约、对、详、诉、贤、险、赋、蒋、学、劲。

百字草书怎么写?

  问题一:王羲之百字的行书写法 王羲之行书之中没有“疆”字。给个赵孟\的供你参考,风格应该差不多。

   问题二:百字有几种写法 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问题三:百福具臻四字的草书怎样写 如下图所示

   问题四:王羲之行书版百字怎么写 望采纳

   问题五:怎么写好行书? 行书技法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

   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

   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

   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如下页。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

   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

   了点画的附钩和挑,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

   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

   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

   潇洒。如: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

   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

   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

   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

   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

   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

   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

   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如

   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

   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

   法。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

   如: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

   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

   态。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

   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

   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

   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

   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

   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

   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

   见不鲜的。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

   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

   问题六:书法的感受两百字左右. --学习书法的体会

   对书法的热爱,我练习了大约十几年的书法;正因为喜欢书法艺术,并且希望进一步感受美,感受水墨线条以及字型结构的艺术魅力,我来到了考场;提升自我的素质,把书法的美传播给更多的朋友们,我选择书法学习。

   我知道,如果写书法的学习体会,从很多方面可以写。譬如:字之结构,行文布局,碑帖历史渊源,古今书论……但是,此刻我感觉到,书法不仅仅是一门技法,它是体现和体会着的美的艺术形式。通过书法这一载体,创作者和欣赏者互相获得了美。而这不同层次的美,又反映了彼此之间的修养和心境。对书法学习的体会我想从两个层次来描述。即书法的艺术美和书法的境界修养。以下就是我的一些肤浅的书法学习体会。

   书法的艺术性

   艺术是人类的创造物。书法作品有着实用性和表现力。从象形文字到草书,我们的汉字经过了一系列的抽象。古人变革书体最首要的目的就是实用和方便。书体的演变存在着继承与创新。创新性是艺术得以发展的动力之一。从纵向来说,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即联系又有着巨大的差异。每种书体存在着不同的章法。从横向来讲,每一种书体又存在着不同的风格。就楷书而言,最著名的几种风格要数颜欧柳赵。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书体和字体的横纵向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书体和字体从实用角度来说体现了一种规范性。比如说学习写字当然是选择好的范本进行临摹。好的范本作为规范被继承下来。这样淘汰了一些相对差的字体。所以中国书法从实用美学角度创造出了一些用笔技法和间架结构。虽然这些给人感觉相对教条,但是它为我们写好书法,欣赏书法提供了一些依据。

   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除了表达内容也表达内容之外的一些信息。我喜欢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颜字的风格是大气磅礴。体现着盛唐的气魄。我们知道这篇祭文稿祭奠的是书家的侄子,而作者当时正作为集结各路英雄的盟主与叛军安禄山作战。他的侄子正是在与叛军作战中战死沙场。此时作者有着三种情感。对失去侄儿的悲痛,对叛军的痛恨,对战胜叛军的足够信心。这些情感全都寄托于这篇著名的文稿,同时也反映在文稿的书法艺术性中。我们可以从他的这篇名作内容和书法中感受到了他感情的汪洋恣肆。成为“天下第二行书”一点也不夸张。正是通过书法的实用性和表现性推动了书法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情感。通过创作书法和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达到互相沟通的艺术效果。

   书法美的认识

   美是一种感受。在书法中,不同书体和字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不同类别的美。《颜勤礼碑》,我感觉到雄健之美。字不大,但是饱满,充实,仿佛雄健的盛唐武士,威严敦厚。唐人书《灵飞经》给人以娟美秀丽的感觉,仿佛出水芙蓉。而张旭的狂草又有舞蹈的动感。有些书法作品运用了枯笔,给人以沧桑之美。仿佛一棵老树,历经了风霜,虽然树枝有着种种班驳,但是还是在枯笔中体现着顽强……人们欣赏着不同的美,带来了不同的美的感受。

   书法与心境的关系

   书法的确是靠练出来的。元朝赵子昂日书万字。而练字过程中就会有感受。不管性格外向还是内向,只要拿起笔,就要把心与书融合一起。现代社会十分浮躁,诱惑也多。从事的事情很多。书法创作如果存在一点杂念,可能就会影响到书法作品的气韵。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行书作品中的至尊。我认为魏晋时期的文人有着一种逍遥,一种天性的解放。竹林七贤在会稽山吟诗对联,游玩山水,喝酒畅谈。没有这样的心情解放,没有宽松的心境,也就没有这千古名篇《兰亭序》,也就没有“天下第一行书”。虽然看不到王羲之的真迹,但可以从双钩的《神龙兰亭序》中依稀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一种畅快淋漓的感受。这种感受通过文字书法传递了一千多年。而且永远传递下去。有着怎样的心......>>

   问题七:书法是怎样炼成的作文两百字 书法,是汉字的精髓。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与驰骋。

   自从五年级开办练习书法的活动以来,我们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有许多同学写地字还真是非常漂亮呢!

   在我一开始练习书法的时候,我可不耐烦了,心想:我以后又不当书法教师,把书法练习得这么优秀干吗?再说,写书法时要把手臂悬起来,那多累呀。加上挺起腰来,那我不成了“苦力”啦?于是,每次交书法作业,我总是草草了事,每次也总得个“差”,最好的那次还就算“良”了。也就因为这样,所以我才会对书法丧失了信心。

   但是,后来当老师每每念到得“优”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没有我,我就觉得别人能写得好,我怎么会写不好呢?我可不应该自暴自弃。于是,我便从此打消了自暴自弃的念头。每次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作业,我总是先临摹好字帖上的字后再用毛笔蘸上墨汁写,这样,就会把字写得端端正正了。

汤字行书怎么写?

  汤字行书行草的写法如下图:

  汤字行书行楷的写法如下图:

  拼音:tāngshāng?

  部首:氵

  笔画:6

  五笔:INRT

  释义:

  [ tāng ]

  1.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也指烹调后以汁液为主的副食:米~。姜~。煲~。

  2.开水;热水:赴~蹈火。

  3.中药方剂。用水煎服:茵陈~。

  4.也叫成汤、唐、大乙。商朝第一个君主。夏桀残酷暴虐,人民反对,诸侯叛离。汤起兵灭夏,约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都亳(今河南商丘)。

  [ shāng ]

  〔汤汤〕水流大而急。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汤药[tāng yào]?

  汤剂。

  《水浒传》第二一回:“却从县前过,见一碗灯明,看时,却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

  2.熬汤[āo tāng]?

  煮物制汤。如:把肉骨头拿去熬汤。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舅爷!你叫俺素芳婶子给富农女人熬汤去吗?”

3.泡汤[pào tāng]?

  〈方〉落空:计划~了。

  《收获》1981年第4期:“呸!书蠹头,你放心,妈那病死不了!房子的事再不抓紧倒真要泡汤了。”

  4.汤锅[tāng guō]?

  屠宰牲畜时烧热水煺毛的大型锅。也借指屠宰场。

  峻青 《海啸》第二章七:“反正早晚把你送到汤锅子上去就是了,你就放心吧。”

  5.黄汤[huáng tāng]?

  指黄酒(骂人喝酒时说):你少灌点儿~吧!

  《人民文学》1981年第7期:“二十八号线路和一片宽阔的苞米地都泡在黄汤里。”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觉字行书写法”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