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的草书写法 草的笔顺怎么写的

发布日期:2024-09-18         作者:千千百科网

  成字历代名家名帖的草书写法如下

  含成字的成语及解释:

  1、一事无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马到成功: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3、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

  4、弄巧成拙: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5、木已成舟:树木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6、百炼成钢:比喻经过长期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7、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

  8、波澜老成:形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9、成王败寇:成功的人称王称帝,失败者沦为草寇。

  10、成仁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含成字的例句: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广场上鸽子特多,成千成百,所以又称鸽子广场。

  3、当我看到你疲惫的身躯、失落的表情时,我在心底成千成百次地骂自己。

  4、"同舟共济"这个成语比喻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

  5、大海无语,却静静容纳白川;江河无语,却默默奔向海洋;小溪无语,却袅袅回集成河。

  6、偶尔的良性的争执是必要的。某种程度上,争论能够解决一些琐事以避免它们集成大问题。但同样,在争吵中发泄愤怒是人类情绪构成中非常正常的一部分。你的恋爱关系必须足够强韧,能够包容真实的你而不仅是你好的方面。

  7、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8、深圳市金得利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的集成电路分销商、代理商。原在汕头市展销专柜、经过累年开拓、拥有丰富的经验。

  9、整个控制系统均为数字集成化,各种保护动作速度快,整机的故障率低,寿命长。

  10、中国的古圣先贤用成语流传很多智慧给下一代的人。

草的笔顺怎么写的

  草的笔顺是横, 竖, 竖, 竖, 横折, 横, 横, 横, 竖。

  草

  拼音: cǎo?

  部 首:艹

  笔 画 :9

  基本释义:

  1.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野~。

  2.指用作燃料、饲料等的稻、麦之类的茎和叶:稻~。

  3.旧指山野、民间:~贼。

  4.雌性的(多指家畜或家禽):~驴。

  5.草率;不细致:潦~。

  6.文字书写形式的名称。a)汉字形体的一种:~书。真~隶篆。b)拼音字母的手写体:大~。

  7.初步的;非正式的(文稿):~案。

  8.起草:~拟。

  相关组词:

  花草?草原?草书?起草?草木?草绿

扩展资料

  1、起草

  拼音:[qǐ cǎo]?

  解释:打草稿:~文件。这个报告是谁起的草?

  2、草木

  拼音:[cǎo mù]?

  解释: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3、草绿

  拼音:[cǎo lǜ]?

  解释:绿而略黄的颜色。

  4、百草

  拼音:[bǎi cǎo]?

  解释:各种草类。亦指各种花木。

  5、干草

  拼音:[gān cǎo]?

  解释:晒干的草,有时特指晒干的谷草。

草字在田字格的写法

  草字在田字格的写法如下:

  草:[ cǎo ]?

  部首:艹 笔画:9 五行:木 五笔:AJJ

  基本解释

  1.?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野~。茅~。水~。花~。~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原。~坪。~行露宿。~菅人命。

  2.?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料。柴~。稻~。

  3.?粗糙,不细致?:~率(shuài)。~鄙(粗野朴陋)。~具(粗劣的食物)。

  4.?汉字的一种书体?:~书。~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体(a.指汉字草书;b.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

  5.?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拟。~诏(为皇帝草拟诏书)。

  6.?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野。~莽。~寇。~贼。

  7.?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鸡。

  1,依草附木[ yī cǎo fù mù ]

  原指鬼神有所依凭,擅作威福。后比喻凭借他人势力,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别人。

  2,衰草[ shuāi cǎo ]

  干枯的草

  3,十步芳草[ shí bù fāng cǎo ]

  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4,寸草不留[ cùn cǎo bù liú ]

  连小草也不留下。 比喻搞得精光,一无所剩。

  5,草木皆兵[ cǎo mù jiē bīng ]

  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胡公石《论于右任与标准草书》

  鲵影萍踪收集整理

  (2019年2月10日己亥岁正月初六)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

  于右任与标准草书

   文/胡公石

  中国书法中的草书是一种重要书体,它不仅形体活泼,利于抒情,艺术价值很高,而且书写简便。但是由于历来草书不能统一,无一定的规范;字的来源不同,制作的方法各异,所以一字多种写法,一些部位相同的字往往不能类推,以及符号的滥用,书写随意缭绕,任意驰聘和简化,使字形难以识别和应用。于先生曾说:“以王氏之多才,为风气之领导,景从既广,研讨弥笃,一字组织有多至数十式,如《淳化阁帖》所示者,创作精神之惊人,可以想见。或谓当时作家,自矜博瞻,故生变化,以兢新赏;实则流传笔札皆为试验之作,未及检定耳![1]众所周知,标准草书是于右任先生倡导的,也就是说,把中国具有两千余年历史的书体——草书,怎样使它由繁而简,由难而易,由苦而乐,由纷歧而趋于统一,由虚玄而归实用。这就是最终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将草书进行系统的整理。

  一、创立标准草书社

   由于提倡者和演习者心理与方法的错误,从古至今关于草书的字典文籍异常浩繁,唐宋以来不下二十余种。这些草书著作,或喜自我作师,以一人之法示于天下,或提供一字多式,显示博学,令人无所适从,偶有说明,也只能作为一个字或几个字的笺注,在草书的形联微妙之处,缺乏详尽的阐述。简言之,当时的草书组织系统远未完密,其结构规律尚未被认识。其他如写草书者单纯为美艺而忽略实用,喜作神秘的渲染而不讲究实际,以狂怪鸣高,以难识难写脱离人民大众为荣,这都阻碍了草书这种书体在群众中普及,使它无法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于先生认为:“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3]而我国文字繁杂,笔画部首繁多,难认难写,识难用迟,所以为了“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全民族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之急务欤!”[4]

  因此,他萌发创立“标准草书”之念想,经过几年的准备,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于先生组织几位有志于草书研究的同志在上海成立了“标准草书社”,于先生任社长,并亲自主持工作。“整理那千头万绪、茫茫无所归的中国草书”。并在上海各报刊登徵集草书告白,广泛蒐集前代草书家的书作、论著,潜心于书理、书法的研究。仅历代碑刻拓本和墨迹本《千字文》就收集到一百多种,以备研究之用。先生于公务之外全身心地投入到“标准草书”的创立中去,“疾劳未之或忘”。当时的主要成员有刘延涛、刘海天、曹明为、李生芳等几位。刘延涛先生年最长,负责资料的徵集、整理和选字工作,还有《草书月刊》的主编之责。“标准草书社”机构的成立,为实现草书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组织的保证。一九三二年五月,我拜于先生为师。一九三五年夏,我从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草书社工作,主要参与了选字与释例的工作。现在上海书店印行的第六次本《释例》中的红字都是我当时书写的。还有几位先生另有专职。总之,草书社的成立与全体同仁的团结一致,勤勤恳恳的工作,发挥了标准草书社同仁的群体力量和智慧,为出版草书范本《千字文》打下了基础,为于先生创立和推广普及标准草书的宏伟蓝图铺平了道路。

  二、标准草书的制作原理

   草书有三系: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先生谓:“解散隶体粗书之者也,”认为其法具有三长:“利用符号;字字独立;一字万同。”

  今草,先生谓:“继章草而改进者,”称其法为“重形联,去波磔,符号之用加多,使转之运益敏,大令所谓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者,最为得之。”

  狂草,先生则直呼为“草书中之美术品也。”赞其神妙之处为“重词联,师自然,以诡异鸣高,以博变为能。”[5]

   先生最初拟以章草作为“标准草书”的“母本”,但因其“字字独立”、“一字万同”,“然全体繁难之字,简单化者不过十之三、四,其于赴急应速之旨,固未达也。”章草的有些字也不能谨守“一字万同”(同即标准)的原则,最终经对章草进行一番考究后,认为其书不适为“标准草书”之“母本”。遂更改计划,和“标准草书社”的同仁从广为蒐集的“二王”草书中,寻觅探求,择其善者而用之,比较、考证和注释。于“二王”法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标准草书”的原始雏形。于右任提倡“标准草书”的目的是为了向广大国民推广使用,因此他认为“标准草书”的创立必须要以实用为重,艺美为次。经过对“二王”法帖研究取舍而形成的“标准草书”,又反复推敲,感到形体虽美,但并不实用,本末倒置与初衷相违,而后来的书家中还有更进步的书写方法。于是又推翻基于“二王”草书的“标准草书”雏形,总结失败的教训,扩大选字范围,制订出“标准草书”的四大原则: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将“标准草书”真正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隋唐以来,草书者率从千文习起,因之草书名家多有千文传世,故草书社选标准之字,不能不求之于历来草圣,更不能不先之于草圣千文。”[6]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草书进行了比较研究。千字文是历代草书家最关注、最着力的课题,“名家聚会,各献其长”,便于各家名迹之间的比较而择优淘劣;再者“千字文”字数之多,常用字已占大半,作者定一,读者可以举一反三,以少胜多,以点带面,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全社同事用数年时间广求历代草圣遗迹数百种上千个版本,对草书作了一番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对前人每一个字的结构,体形以及不同部位的部首,将其草写方法进行分析,在前人积累的零散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共同“代表符号”在草书中的重大作用,解开了草书古今难传之谜,揭示了草书制作和普及的秘诀。一九三六年六月在上海编定并出版了《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就是从各朝代、各区域作者的数十万字的草书作品中筛选出来比较理想的一千多字。共参阅了历代四十三位书家的六十三个版本的千字文作品,其中最知名的如智永、怀素、欧阳询、虞世南、贺知章、孙过庭、鲜于枢、邢侗、王宠、米芾、董其昌、陈淳、文璧等。参考的其它草书作品,上自西汉、下迄近代,时间跨度千余年,约有一百五十位书家的数百部作品,其中既有草书大家的名品,也有一些尚不见经传的一般书家的作品。名家如王义之、王献之、张芝、崔援、杜预、钟繇、智永、怀素、颜真卿、米芾、蔡襄、黄道周、岳飞、张旭等。书圣王义之的作品收集了一百余帖,入选千字文的有一百零五帖,除《兰亭序》、《草诀歌》、《圣教序》、《十七帖》、《洛神赋》等常见的名著外,还有大量的今人罕见的书圣法帖。徵集资料的丰富,使选字具有坚实的基础,从而使研究具有深度:“草书大家及其名品的参考及选择,使其研究成果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具有高品味,而众多书家及其作品的参与,又使其研究具有了普及性与大众性。”[7]在制作过程中,对于一字多形、结构各异的各家草书进行比较、归类、筛选、定型。当时的摄影技术还不发达和精湛,所以采用了用透明纸衬以灯光的响榻技术——双钩空心字的办法,把各种字帖的字双钩,然后分类进行同字整理、比较,再开会集体审查、讨论,淘汰不合原则的字,按四项原则选用适合之字,多取较早作者的创始字。“标准草书”的制作是在前人研究积累的大量资料和零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方法,即以“代表符号”为经,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原则为纬,经集体的研究讨论而创制的。它自成体系,蕴含着严格而科学的草书妙理和规律。

  于右任主持的“标准草书社”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将《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编竣,由上海汉文正楷书局付印五百本行世,作徵求意见之用。该书由“于右任选字,周伯敏、杨天骥、刘海天、刘延涛、曹明为、李生芳、胡公石编校。”于老亲自作序,以叙研究经过。《标准草书·凡例》由于老述意、刘延涛笔录。标准草书“发千余年不传之秘,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账。”[8],为书法艺术,为民族利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九三七年,《标准草书》第二次修订本完成,甫欲付印。因抗战爆发未及印行,社址被日寇侵占,先生历年收购的草书资料亦多失去。一九三八年《标准草书》第二次本交香港中华书局重以厘订付印三百本。以后的第三至第六次修订本,在大陆刊印完成。第七次至第九次的修订本及第十次本,是在台湾出版发行的。一九六七年的第十次本发行时,于老已经于三年前逝世了。

  三、标准草书的意义及其影响

  标准草书问世以后,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我国书法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靳志先生曾作《题于右任标准草书四律》,称其“假借近求非杜撰,形联巧构是天工。”别裁伪体分明甚,心苦良工只自知。”[9]靳志先生对标准草书的高度评价,使于先生如获知己,非常欣慰。他回信说:“《标准草书》四律读之再四,真觉此时代无第二人能为之者也。”[10] 对他的这一诗作,尤其是对书学的研究和分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九四0年,在重庆上清寺陶园(监察院院址)的一次诗会上,章士钊诗曰:“标准奇自伯夷手,人化书法看齐名。”沉尹默《标准草书》诗云:“高论尝闻静安寺,整齐百体删草字。……美观实用兼有之……爱此标准草书名。”都盛赞于先生创立标准草书对发展书法艺术作出的重大贡献。

  于先生于一九四四年[11] 及一九六一年[12]两次作《百字令·题<标准草书>》,修改后的词曰:“草书重整,是中华文化复兴先务,……符号神奇,髯翁发见,标准思传付,敬招同志来为学术开路。”于先生从书法史的高度对标准草书的形成作了一个总结的评价,并对标准草书在学术上的提高和发展倾注了殷切的希望。

  于先生自己身体力行,书写和推广标准草书。一九三四年七月书写的《孙总理在黄埔军官学校告别辞》刻石十二块,全文近六千字,嵌于南京东郊风景区灵谷塔的四至二层的四面墻上,书法洒脱娟秀,错落有致,辚辚满石,为于先生早期“标准草书”的代表钜作。一九四0年书写的《杨仁天先生墓志铭》,一九四三年书写的《王陆一墓志铭》,都是在他创立《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多年之后所书,更显炉火纯青,雄浑奇掘,仪态万方。《心经》、《正气歌》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具有非常高超的艺术价值。晚年在台湾也留下了不少标准草书的代表作品。《标准草书》能够在社会上广为应用,于先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这是广大世人所推崇和敬重的。

  据刘延涛先生回忆,于先生常与亲友谈,他生平只作了三件与人民有益的事:即在原籍三原办了个“民治学校”,“斗口农场”和创立“标准草书”[13],这是他的自谦之辞,在其暮年犹期期以标准草书为念,足见其重视的程度。一九五七年,他作五律《赠刘延涛三首》,自注曰:“望其以标准草书之利益再告世人。”可见其殷切之心情。他在诗中还写道:“标准草书行,文字自改造。子与我合作,举世称美好……”回忆了刘延涛等先生与他携手合作的情况与标准草书的功利。一九五五年,他在《题刘延涛草书通论》诗中说:“草圣联辉事已奇,多君十载共艰危。春风海上仇书日,夜雨渝中避乱时。”回顾了他和刘先生在标准草书研究和推广中携手合作的深情厚谊。又以“理有相通期必至,史无前例费深思。定知再造山河后,珍重光阴或赖之。”寄托对刘先生等后辈继续推广标准草书的期望。刘延涛先生的杰作《草书通论》在我国书法史上是一部空前的系统的名著,特别是通过实践到理论,再实践,再不断地丰富理论的科学方法,也是标准草书成长与茁壮的过程,不啻为我国标准草书的一部全史,为我们研究标准草书的珍贵信史。

   于先生创立“标准草书”,其贡献有三:一、在历代各家草书作品中精选集字,标出出处,给形体无定的草书定了型;二、将历代草书作品“偶加排比”,归纳了草书的构造规律,将代表两个以上部首的符号归类,建立了“代表符号”,给形体无定的草书定了型、归了类。使习草者能触类旁通,于平易中得“前人所谓草书妙理。”三、总结归纳古今草书书理和自己的书法经验。他认为书法和绘画一样“其无定法,而有定理。”他强调传统的书学理论,重视“意在笔先”、“万毫齐力”,点画“变化”、首尾相应、上下相接(“应接”),避免漫无限制的相交(“忌交”),避免行笔触与末锋触(“忌触”),避免眼圈多“如绳萦蛇绾令人生厌”(“忌眼多”)、避免“线的平行”和“部的平行”(忌平行)[16]。标准草书问世以后,在社会上,特别是在中国书法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有影响有成就的书法家、诗人纷纷赞誉外,还在海内外广为流传。仅上海书店以第六次本为底本,从1983年至1992年就印刷了六次,累计43.5万册,巴蜀书社1986年、1992年两次印刷,未记册数,可见流传之广。

  于先生呕心沥血所研创的标准草书,还需要我辈不断地丰富与完善。他虚怀若谷地说:“这只是一个蓝图,伟大的建筑还要国人共同努力呢!”[15]

  注:

   [1]、[3]、[4]、[5]、[6] 引自于右任《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自序》。[2]见拙著《标准草书字汇·自序》。

   [7]引自郭恒《于右任标准草书的选题走向》,刊《青少年书法报》总381期。

   [8]引自《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刘延涛后叙一》。

   [9 靳志诗刊于《书学》杂志第三期。

   [10]见《河南书法》,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6月版,该版无页码。[11]、[12]“草书文字中华民族自强工具,……”一首庞齐编著《于右任诗歌萃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注为一九四四年作;《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第六次修订本扉页落款为“三十七年三月”,故当为一九四八年三月书。

   [13]见刘延涛先生编注的《于右任先生诗集》。

   [14]见《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第六次修订本(1948年)《附录·略 论书理》。

   [15]引自《标准草书千字文》第十次本(1969年)刘延涛先生《后叙二》。

林散之草书欣赏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林散之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林散之草书,希望对你有用!

林散之草书欣赏

  

   林散之草书1

  

   林散之草书2

  

   林散之草书3

  

   林散之草书4

   林散之先生人物生平

   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 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方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

   1934年,林散之三十七岁。遵黄宾虹教导,为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两百首。次年撰成《漫游小记》,连载于上海《旅行杂志》。1936年游虞山、扬州等地。1937年游黄山,得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

   1938年,家乡为日寇侵占,林散之举家逃难,数年间,随身携诗稿、碑帖与笔墨纸砚,流浪中仍作诗书画不辍。1945年抗战胜利,他不胜慨叹,曾作诗十九首记之。

   解放后,林散之于1951年被选为江浦县人代会,作为国家干部在江浦工作、生活了十二年。其间于1956年出任江浦县副县长,1958年当选为南京市政协,1959年当选为江苏省政协 委员。1963年,他正欲退休时,江苏省国画院聘其为专职画师,迁居南京,与画家钱松岩同住一幢两层楼房,林宅在楼下。从此,专心书画创作,成果日丰。

   1966年林散之六十九岁时,夫人病逝,林悲拗万分,顿使双耳失聪。是年,?“”?运动爆发,林孤身一人在南京生活,来往于南京、扬州、乌江儿女间,如此经历了七年的流浪生活。1970年春节除夕,他在乌江镇浴池洗澡,不慎跌人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四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因自号?半残老人?。

   1972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评选中,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 词?清平乐会昌》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书名初震。是时他七十五岁。次年元月,《人民中国》第一号出版,其作品单独列于特辑首页,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此后,日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对其书推崇备至。是年3月,他自江浦重返南京。

   1975年,他应荣宝斋之邀去北京,以其诗集《江上诗存》手稿奉请赵朴初、启功教正。赵为作颂诗,启为撰序文,给予极高赞誉。 四年后,南京教师进修学院为之刊印三千册,从此流传海内外!

   由于林散之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重大的社会影响, 1978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书名大震后,他创作更勤,应人索请或参加展览,大量作品流传四方。全国第一、二、三、四届书法展,他均出以精品。此外,1980年,先后在南京、合肥举办个人书画展,展出作品一百四十件。1982年,又在南京举办其祖孙三代书画展。

   数年间,林散之又创作了多幅巨制。如1980年他八十三岁时以丈二宣整幅作草书横披《自作诗?论书》,雄肆苍浑。1987年他九十岁时又以丈二宣整张作行草书条幅《自作诗?看长江大桥工程》,端秀苍劲。同年又为峨嵋山重修金顶书?金顶?二字,字径约二尺。又为福建妈祖庙以隶书写?和平女神海峡之岛?八个大字,每字均用整张四尺宣写成。其巨作之雄风雅韵,感人至深,叹为观止。

   197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其草书毛主席《水调歌头?重上 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合册。1981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画集》。1985年,安徽黄山书社出版《林散之诗书画 选集》,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法选集》。1986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其草书《论书诗卷》。

   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拜访林散之,团长、日本书坛巨孹青山杉雨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同年,北京《了望》 周刊四十七期发表《草圣遗风在此翁》评介文章。林散之?当代草圣?之称从此传颂四方。

   林散之暮年患脑动脉及全身主动脉硬化,多次住院疗养,每当稍有好转,他便吟诗或作书、作画。1988年九十一岁时,他向故乡江浦县捐献历年书法精品一百七十件、画四十幅及所藏古砚两方,江浦县为建书画陈列馆于求雨山

   1989年7月病重。10月,病情进一步恶化。他自知命数将尽,一天上午起床后突要纸笔,写下?生天成佛?四字。至12月6日,与世长辞,终年九十二岁。

满江红 草书字帖

  .词牌名称 编辑本义项满江红百科名片

   岳飞塑像满江红,著名的词牌名之一。传唱最广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诶”。更是经典之作。另外,苏轼、毛泽东、辛弃疾等大家的《满江红》词也非常著名。

  目录

  词牌简介

  词牌格律

  典范词作

   编辑本段词牌简介

  词学全书填词名解:“唐《冥音录》载

  曲名﹝上江虹﹞,后转二字,得今名。”按万氏《词律》,引《冥音录》作﹝ 上江红﹞。但“上”谐作“满”,音殊不类。考《本草纲目》有“满江红”水草,为浮游水面之细小植物;一名芽胞果。想唐宋时,民间已有此种名称之水草,随取入词,未可知也。或以董谷《碧里杂存》载有“满江红”为江淮船名;则故事始自明太祖,当非词名所本也。

  编辑本段词牌格律

  《乐章集》、《清真集》入“仙吕调”。宋以来作者多以柳永词为准。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一般例用入声韵。声情激越,宜抒豪壮情感和恢张襟抱。亦可酌增衬字。姜夔改作平韵,附着于后,则情调俱变。 双调九十三字,前阕四仄韵,后句五仄韵,前阕五六句,后阕七八句要对仗。后阕起始两个三字句也用对仗,此调例用入声韵脚。具体如下: 例词:北宋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韵)。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中中仄,平仄仄(韵)。 桐江好,烟漠漠。 平仄仄,平平仄(韵)。 波似染,山如削。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1]

  编辑本段典范词作

   黄东雷书法《岳飞 满江红》

  满江红·怒发冲冠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南宋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城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北宋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原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满江红·雨夜抒怀 (作者:李敬) 四十年来,经风雨,不改名节。 历沧桑,长歌当哭,壮志如铁。 十载寒窗仰圣贤, 万里豪情同日月。 怀众生、何惧商旅苦?慈悲切。 魏武操,程公节。 中山泪,翼王血。 轮回处,伤心千古离别。 欲挽银河洗国耻, 扫除红魔补天裂。 朝圣王,不负当年誓、男儿血! 满江红·皎皎昆仑 李叔同(弘一法师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 看叶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 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 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 聂政死,尸骸暴。 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 魂魄化作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 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满江红·沧海横流 郭沫若 当代·郭沫若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 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 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铄? 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 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 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满江红 当代·郁达夫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 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 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 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 会稽耻,终须雪。 楚三户,教秦灭。 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 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满江红·劲节刚姿 宋赵希蓬 劲节刚姿,谁与比、岁寒松柏?几度欲、排云呈腹,叩头流血。杜老爱君□谩苦,贾生流涕衣空湿。为国家、仔细计安危,渊然识。 英雄士,非全阙。东南富,尤难匹。却甘心修好,无心逐此!螳怒空横林影臂,鹰扬不展秋空翼。但只将南北限藩篱,长江隔! 满江红·万恨千愁 北宋柳永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始终。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 添伤感,将何计。 空只恁,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 满江红·飘尽寒梅 宋张先 飘尽寒梅,笑粉蝶游蜂未觉。渐迤逦、水明山秀,暖生帘幕。过雨小桃红未透,舞烟新柳青犹弱。记画桥深处水边亭,曾偷约。 多少恨,今犹昨;愁和闷,都忘却。拚从前烂醉,被花迷著。晴鸽试铃风力软,雏莺弄舌春寒薄。但只愁、锦绣闹妆时,东风恶。 满江红·拂拭残碑 明文征明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满江红·贺王宣子产湖南寇 南宋辛弃疾 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白羽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猩鼯泣。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 三万卷,龙韬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出。待刻公、勋业到□云浯溪石。 满江红·送汤朝美自便归金坛 南宋辛弃疾 瘴雨蛮烟,十年梦、尊前休说。春正好、故园桃李,待君花发。儿女灯前和泪拜,鸡豚社里归时节。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心如铁。 治国手,封侯骨。腾汗漫,排阊阖。待十分做了,诗书勋业。常日念君归去好,而今却恨中年别。笑江头、明月更多情,今宵缺。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南宋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满江红·中秋寄远 南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常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满江红·建康史致道留守席上赋 南宋辛弃疾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 南宋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南宋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拆。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 南宋辛弃疾 湖海平生,算不负、苍髯如戟。闻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长策。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便凤凰、飞诏下天来,催归急。 车马路,儿童泣。风雨暗,旌旗湿。看野梅官柳,东风消息。莫向蔗庵追语笑,只今松竹无颜色。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南宋辛弃疾 笑拍洪崖,问千丈、翠岩谁削。依旧是、西风白马,北村南郭。似整复斜僧屋乱,欲吞还吐林烟薄。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呼斗酒,同君酌。□小隐,寻幽约。且丁宁休负,北山猿鹤。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正仰看、飞鸟却应人,回头错。 满江红·病中俞山甫教授访别,病起寄之 南宋辛弃疾 曲几蒲团,方丈里、君来问疾。更夜雨、匆匆别去,一杯南北。万事莫侵闲鬓发,百年正要佳眠食。最难忘、此语重殷勤,千金直。 西崦路,东岩石。携手处,今陈迹。望重来犹有,旧盟如日。莫信蓬莱风浪隔,垂天自有扶摇力。对梅花、一夜苦相思,无消息。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峨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燕子楼中 南宋文天祥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 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 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满江红·试问琵琶 南宋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 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两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满江红·酹酒天山 南宋文天祥 酹酒天山,今方许、征鞍少歇。凭铁◇、千磨百炼,丈夫功烈。 整顿乾坤非异事,云开万里歌明月。笑向来、和议总蛙鸣,何关切。 铙吹动,袍生雪。军威壮,笳声灭。念祖宗养士,忍教残缺。 洛鼎无亏谁敢问,幕南薄薄膻腥血。快三朝、慈孝格天心,安陵阙。 满江红·太液芙蓉 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 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 千古恨,凭谁说? 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 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 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满江红-试问神州 天中雁 试问神州,普天下,安存气节?最可笑,清宫秽史,世人贪悦! 剃发易裳千古耻,屠城灭汉山河血。到而今,痴女梦萦回,思穿越。 多少恨,声悲咽。哀华夏,传承绝。愧对生平志,妄称豪杰。 精鸟誓平东海祸,老龟愿补云天裂。唤吾辈,兴国定乾坤,锥心切。

三国时期司马懿草书十七字内容

  kuso向司马懿《阿史病转差帖》诠释·驳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读者你)如有脑洞,欢迎交流。如(和历史)有雷同,纯属巧合。

  首先给大家推荐原文。来,请你们登陆学校买下的知网公共账号,下载这片论文:

  ki.net/magazine/Article/XCSZ201303016.htm

  这十七个字就是大书法家胡昭最得意的门生,历史著名奸臣司马懿给后人留下来的唯一的书法作品。

  (ps右边的文字是后人加的……嗯因为司马懿从没这么自称过。如果你见到的版本写着“魏大将军司马懿书”,那也是后人加的。)

  司马懿:孔明先生,徒弟对不起你!臣写的隶书和行书,连带着章草,都被文帝他家熊孩子烧给文帝了啊!

  虽然博主并没有证据,还是请广大读者相信,司马懿最擅长的是隶书,再其次是行书和章草,草书他怎的是不行啊!

  这还是他留下的唯二的作品之一。另一件作品是《过温歌》,他在公元238年出兵辽东之前写下的诗句:

  《晋书·宣帝纪》: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出西明门。诏弟孚、子师送过温,赐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农以下皆往会焉。见父老故旧,宴饮累日。帝叹息,怅然有感,为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曹丕:卧槽!你好意思说你是三国第二大诗人曹子桓最喜欢的大臣吗!你看看你这写得什么玩意!

  那么这十七个字写的是什么呢?

  就如同原作者说的,首先让我们随便列举两篇释文来看。

  其一,《洒脱奔放的司马懿书法》释文为:?“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外曹尚患,之白,书法。”①?解释此

  十七字时这样写道:?“这是司马懿的《阿史病转差贴》,这应该是司马懿询问别人的纸条,所以运笔随意。”

  曹丕:卧槽!洒脱奔放的司马懿哎?大家快来看啊!哎呀爹也你从坟里爬出来了?好吧咱们一起来看啊!长文季重你们也快来啊!元仲你快去喊一下子元子上,还有安世桃符!!司马懿他洒脱奔放了!!!!

  其二,清代严可均辑《全晋文》中这样解释:“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外曹尚书云得法。”注以为虞松作,今编入《三国文》。这里没有作解释,同时把原十七个字,解释成十六个字。

  我们总结一下两种翻译,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十七个字的内容大概写的是”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外曹尚书之白书法“。

  什么这也算结论?这当然算结论了,因为博主根本就不懂书法完全不认识上面写的神马字嘛!(书和患这里,两个版本稍有不同,于此相比,我更加好奇,卧槽”曹“字写成那熊样你们是怎么达成一致的?!

  然后我们来看看原《诠释》里面的解释:

  笔者经过认真地思索、琢磨,并在与几位资深书画家沟通之后,认为对《阿史病转差贴》这样解释比较正确:?“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列曹尚书,之白书法。”

  下边就作逐字逐句的解释,并在解释后译成现代白话,供读者评点。

  就“之”字而言,有多种解释,在这里应作句首虚词,无实际所指。

  “白”字在这里应解释为说明、陈述、告知、表白,如果是下级向上级或长辈说明情况,应该是“禀报”。

  “阿史”,即司马懿谦称。因司马懿曾任丞相府长史,又为督军御史中丞。“阿”字即对长史的谦称,也就是司马懿说“我”的意思。连起来看,也就是:?阿史(?我)?。

  如果把“之白阿史”四个字连起来解释,就是,阿史(?我向你)?禀报。

  “病”:?即(?我)?病了。“转”“(?你?)?交?待?(?给?我?的)?,“差”:?差?事。“未”:?(?我)?没能(?完成)

  连起来看,即是:?“(?我)?病了,(?你)?交给(?我的)差事?,(?我)?没能(?完成)?。”

  “皆”:?全?部?(?资?料)?。“列”:?陈?列。引?申:?放在,放置在。“曹尚书”:?指曹?(?爽)?尚书?(?那里)?。

  “之白书法”:?以书写的方式向你禀报。

  如果把这十七个字连起来解释应该这样来理解:“阿史(?我向你)?禀报,(?我现在有)?病,(?你)?转(?交给我的差事)?,(?我)?未(?能完成)?,全部(?资料都放在)?曹尚书(?那里)?,(?特)?书写(?此条)?,(?向你)禀报。”

  然后,在此基础上,原作者脑洞大开,脑补了这样一个内容:

  ”为了不和曹爽正面冲突,魏正始八年( 247 年)?司马懿称自己有病,不问政事。

  就在此时,吴兵分三路来攻。曹爽十分无奈,又很害怕,只好派人请太傅司马懿,说是商量紧急军情。司马懿推说有病,难以入朝。曹爽没有办法,只得求小皇帝曹芳下旨,曹芳便将有关战事情况下旨转交给司马懿,想让司马懿分析军情,拿出作战方案。当小皇帝曹芳催问此事时,司马懿便写此便条回复。这张便条,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阿史病转差贴》,其内容就是前面讲到的:?“阿史(?我向你)?禀报,(?我现在有)?病,(?你)?转(?交给我的差事)?这个差应该从括号里出来,(?我)?未(?能完成)?,全部(?资料都放在)?曹尚书(?那里)?,(?特)?书写(?此条)?,(?向你)?禀报。”这与史籍记载是完全相吻合的。史籍上是这样记载的,当曹芳下旨召见太傅司马懿来见时,司马懿回复说:“一切军情委托曹大将军处置,等我病体稍好一些,再去朝见。”此后,曹爽多次派人拿着诏书去见司马懿,司马懿见时机成熟,在谋划战事时,表示要亲自披挂上阵,曹芳、曹爽都很愿意。司马懿便借此打仗之机,重掌军权,并伺机诛杀了曹爽。“

  对于这样一条解释,我首先忍不住要说:

  当天晚上曹芳肯定去曹家的宗庙里哭他二大爷了……

”卧槽吴国打过来了!二大爷你亲爱的司马懿就给朕写了十七个字的病假条!!!!!!!!二大爷你确定他对你是真爱?“

按:曹芳出身成谜,据说是曹丕同父同母的弟弟曹彰(曹家老三,也是曹植同父同母的哥哥)的儿子……所以曹丕作为曹彰的二哥(曹丕是嫡长子是因为曹操和刘氏所生的长子曹昂在宛城之战中阵亡了。刘夫人早亡,卫夫人抚养了曹昂,又在曹昂死后与曹操离婚了,曹丕曹彰曹植的生母尹夫人才成为了正室),真是他二大爷……

  首先我要非常严肃地给司马懿正个名:他对曹芳的二大爷确实是真爱。

  公元247年,吴国没有兵分三路打魏国。孙权那时候已经老糊涂了,正忙着大兴土木呢……

  史书记载,赤乌十年(247)二月,吴帝孙权以建业宫原为权之将军府,材柱均细,并皆腐烂,乃诏徙武昌宫殿木材砖瓦修缮建业宫。有司奏谓武昌宫已二十八年,其材恐不堪用,以伐取新材为宜。权谓大禹以卑宫为美,时军事未已,所在多赋,若再逼伐,妨损农桑,徙武昌材瓦,自可用也。乃徙居南宫。三月,改作太初宫。令诸将及州郡皆义作(义务劳动)。

  吴国攻打魏国是哪一年呢?是公元241年。(把1看成7原作者你的眼神真是和我有一拼啊……)

  公元241年(正始二年)四月,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卫将军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前将军朱然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祖中。

  明帝是在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正月去世的,当年司马懿就被改封为没有实权的太傅,虽然还没装病,但和僵尸也没什么太大区别。我们将作者的眼歪忽略不计,看看241年司马懿是如何对待吴国的进犯的。他是写了17个字的病假条就甩手掌柜啥都不管了么?

  《晋书·帝纪一》记载:二年夏五月,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骘掠柤中,帝请自讨之。议者咸言,贼远来围樊,不可卒拔。挫于坚城之下,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之。帝曰:“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场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六月,乃督诸军南征,车驾送出津阳门。帝以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休战士,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吴军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天子遣侍中常侍劳军于宛。

  无良翻译:

  朝中大臣都认为,敌兵远来攻坚,一时半会是打不死的。他们就像土匪一样,魏国应该任他们烧杀劫掠,时间久了,他们自然会走。司马懿坚决不同意:“你们这些熊包,只觉得安坐朝堂舒适美好,完全不顾边境人民的苦难,也忘记了先帝一统天下的志向。我可怜的小二丕可是死前最后一个冬天还奋战在江边战场上啊!”于是他自请领兵前去阻挡。他吸取曹丕死掉的教训先挑衅试探敌人,然后又屯兵修养,鼓舞士气。吴军也是一群一吓就跑的熊包,司马懿追击他们杀了不少人,反而从来犯的土匪那里抢到了物资。

  《晋书》是唐朝人写的,其真实性堪比志怪小说,不能全信,司马懿反抢了土匪这一点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241年司马懿在吴国来犯时领兵作战并且获胜了。

  这样一来,笔者成功洗白了司马懿对曹丕的那点儿充满悲哀和失落的爱慕之情。

  接着引起博主注意的就是:”阿史“这个自称。

  大家都知道,司马懿刚出山时是在曹操手下工作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曹操手下,最大的官就是和别人一同担任丞相主簿。

  220年正月,曹操死后,曹丕继曹操为丞相、魏王,司马懿转丞相长史。

  同年十月,曹丕受禅称帝,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221年,由于曹丕放弃了对吴国开战,紧接着就免去了司马懿的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没有战争的时候,所有与部队相关的权利,曹丕都牢牢抓在手心里。)

  丞相长史和御史中丞,这是司马懿一生中担任过的唯二的两个名字里有”史“字的官职。

  试想,当你已经是中学生的时候,你还自称小学生的话,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仅仅是奇怪而已啦,因为我再也没搜到别的自称阿史的病假条……一搜阿史全是唐朝的”阿史那“简直不能更焦心……

  紧接着,代入高平陵事变的背景,博主发现了更多的奇怪之处:

  曹爽任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待我一一解释这个官职:大将军是官职,假节钺就是相当于尚方宝剑,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武将?“假节”的话,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左请示、右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士卒。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曹爽就是中央军委主席。然后重点来了……

  录尚书事。

  官名。初置时称“领尚书事”。汉昭帝初立,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是为此官之始。东汉永平十八年(75),章帝初即位,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用“录”代“领”始此。录为总领之意。录、领职事相近,而权位更重。后东汉每帝即位,常置太傅、录尚书事。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曾录尚书事。魏、晋后,掌大权之大臣每带录尚书事名号。南朝宋孝武帝时曾停设,孝武帝死后复置,录尚书事通常以他官兼领,南齐始有单拜录尚书事者。北朝亦有此官,北齐称录尚书,位尚书令上,隋废。

  也就是说,录尚书事在魏晋是一种兼任,官职不是尚书,但是尚书(东汉到曹魏,尚书就是政府,它从匈奴的贺礼到旱涝灾害再到笔墨用度,么都管)的事情都归他管。司马懿任太傅,名正言顺,也可以录尚书事。

  接着我们来看《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曹爽任命丁谧、何晏、邓飏等人为尚书,让他们只向自己一个人奏事,凡事不经过司马懿就作出决定。

  ”丁谧画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於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

  司马懿:尚书好像是六百石的官啊,全国太守一抓比新中国的省长都多,他们每人月入两千石……我在给皇帝的病假条上称曹爽为尚书,可是给人家降了好大的官,这会被人从病床上捉起来痛揍吧……

  接着我们继续关注曹尚书这个话题。要说是委托某事,应当是委托给尚书令。曹魏的尚书令,曹操时期是杨彪(196曹操迎汉帝入许都,罢免了他)-荀彧(212因病去世,或言被曹操毒死)-荀攸(214病死)-博主不知道了(220曹丕继位)-桓阶(223因病去世)-博主又不知道了

  在博主已知的曹魏的尚书里,确实没有姓曹的。

  我不知道书法名家是怎么认出那个抽象的曹字来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为天子讳……

  我们来看一下,曹尚书的曹一定是姓吗?

  不,曹在魏晋,相当于清宫戏里面的”部“。

  《汉官仪》曰:“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

  东汉政悉归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见重要,其主客尚书令至成为总揽事权的贵官。时尚书分掌各曹,官名只称尚书,不冠以某曹名义。汉灵帝任梁鹄为选部尚书,始用曹名。魏有五曹,晋增为六曹。后尚书台改名尚书省,曹改称部,列曹(各部)尚书遂为贵官。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相当于现代的中央政府的部长)。尚书在隋、唐正三品。尚书在明正二品。

  还有个小问题:

  写字条断句,把最重要的断句处,第二句话的第一个字放在第一行的最下面这他妈人干事儿?一共17个字,司马懿第一行写了9个,第二行写了8个,是为了让后人断句的时候把好不容易挤在第一行的字放回第二行的?!

  综上所述:

  我觉得这应该是220年司马懿写给某人的病假条。假如这个某人是指的阿丕,那么条上的内容是:

  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外曹尚书,之白,书法。

  阿史:管他是丞相长史还是御史中丞

  未皆:做了一半了还没有完成

  外:外做动词用,相当于外发。尚书台都是外官,不能够进入宫中(相对于黄门侍郎、侍中、中常侍、散骑常侍等等这种可以进入禁宫大门但又不是太监的内臣而言),司马懿跟曹丕那么熟,即使220他还不是侍中,肯定也能进入禁中……

  曹尚书:常侍曹尚书,专门管跟丞相御史有关的事儿。另外科普一下当时的办事模式。曹魏对于尚书台是很信任的。政令嘛,都是要走很长一串的。尚书台收了消息,自己看完了发相关官员,官员附上意见发回尚书台,尚书台发给皇帝,皇帝一时兴起又另找了几个大臣来看,大臣们签名之后都发尚书台,尚书台汇总整理一下,(当然不排除曹爽可以抽调几条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再发给皇帝,皇帝最后写了个敕就算准了,再发回尚书台让他们找该跑腿的人找专门的人去实施。

  连起来看,这张字条的大意就是这样的:

  我说啊,臣病了,你交代的事情我做了一半了还没有完成,我这一关(管他是长史还是御史)算是过了,已经签好了名向外发回了曹尚书处,你看完之后要是准了那就算了你自己再送尚书台吧,你看完之后要是还想找我,对不起我怕传染你就不理你了。再见!

  好了,今天关于“寇的草书写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寇的草书写法”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