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的草书写法 沧字草书

发布日期:2024-09-22         作者:千千百科网

  1955年之前,用的都是繁体字。

  三国,东汉的时候文字肯定都是汉字,篆书,隶书,楷书,草书都有!

  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大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

  《后汉书·舆服志》上说: 法冠,:一曰柱后〈惠文冠〉。高五寸,以?为展筒,铁柱 卷,执法者服之。 武冠,也称"繁冠"。它原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王冠,秦攻 破赵国以后,即以其冠赐近臣。因其形制似弁且又较之高大,故 又称"武弁"、"大冠",后为汉代武将之冠。宫中侍从也戴此冠,但 须另加黄金挡,附蝉为文,貂尾为饰。故又称之为"貂蝉冠"。对 其形制,《汉官仪》云: 貂蝉冠,侍中中常侍服黄金?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侍 中插左、常侍插右。① 方山冠,与进贤冠相似。它用五彩(青、赤、皂、白、黄)?制 作。是汉代歌舞、乐人的服饰,一般只在祭祀宗庙或作《五行》舞 时服用它。蔡邕在《独断》云: 方山冠以五采?为之,汉祠宗庙、大享、八月乐、五行舞 人服之。衣冠各从其行之色,如其方色而舞焉。 巧士冠,冠"高五寸,要后相通,似高山冠而小"。(蔡邕《独 断》)它是汉代皇帝在举行郊天大礼时,浩大的卤簿仪仗队伍中, 靠近皇帝左右的侍从官人的冠服。对其形制,《后汉书·舆服 志》载称: 巧士冠,前高七寸,要后相通,直竖。不常服,唯郊天,黄 门从官四人冠之,在卤簿中,次乘舆车前,以备宦者四星 云。③ 却非冠,"制似长冠,卫士服之"。④而聂崇义的《三礼图》记 载,却非冠高三寸,是汉代宫殿门吏、仆射之人所服用的冠。 却敌冠,它类似进贤冠,其形制为"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 高三寸"。⑤它是汉代卫士的冠服。 樊哙冠,此冠的得名,有一段故事。汉高祖刘邦赴鸿门宴,遇 险被忠心刘邦的武将樊哙鼎力相救,使高祖得以脱身逃命。刘邦 登位后,即照樊哙救他时所使用的?的形状制成冠,并以樊哙之 名命名。在汉代,它用作殿门卫士的冠服,以示勇猛无敌。对其 具体形制和使用,史载: 樊哙冠,汉将樊哙造次所冠,以入项羽军。广九寸,高七 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冕。司马殿门大难卫士服之。① 在《后汉书·舆服志》中,还记录了一种冠,名为"术氏冠", 其形制为:"前圆,吴制,差池逦迤四重。"据说此冠也是赵武灵 王所喜好的冠类之一。但这种冠,在汉代只作为文献收录,而未 被施用过。 通过对汉代百官冠类的形制、规仪的论述,可以看出,它具 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在冠类的制作与使用上,表现出鲜明的封 建等级性和帝王的权威性。

   二是汉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里, 所确立的"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指导思想,在冠类服饰上得以 充分体现,并作为完善、实施封建礼制的重要手段。三是通过对 柱后法冠和武弁大冠形制、使用的介绍,得以窥知汉代统治者继 承秦制,强烈的"天下独尊"的文化占有心理。 ②官服类服饰。 由于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故各项制 度得以进一步规范化。其中,自春秋时代以来所形成的各种官员 服制,特别是礼服制度,不仅在汉代得以恢复、发展和完备,而且 有的达于鼎盛状态。 根据有关文献与出土汉简记载,汉代官员的主要服饰有袍、 深衣、单衣、、襦、?等。并有出土实物映证。 深衣和袍服,是汉代官员常用的服饰。汉代深衣的形制基本 恢复了周代传统的礼制形式,仍为交领右衽,曲裾,上衣下裳相 连接,下裳用12幅而成。但此时的深衣从袖子上看,较为肥大, 身部、腰部紧身。

   在使用上,也有一些新的规定:一是汉代深衣除 官员在平时作为一种礼服穿戴外,首次将它作为一种官服,被正 式归入品官服饰序列。二是"五行"学说的盛行,对汉代深衣的服 制,具有一定的影响。"五行"是将金、木、水、火、土用来分别代表 一年的时气,而再分别用颜色来表现在服饰上。汉代的深衣服制 规定,春天用青色,从立春之日开始着青色的深衣;至立夏换朱 赤......夏天服用朱赤,季夏服**,秋天服白色,而冬天则服皂 包。规定的五种时气颜色,一般是官员在与之颜色相对应的时节 大典祭祀时服用,平日官员处理政事时,则用皂色深衣。 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人物吊画上所绘妇女穿饰的深衣 看,这时的深衣确实考究,除袖子宽松肥大外,深衣上所绘图形 也极为复杂工整。另外,在流行程度上也超过了春秋战国时期, 这不仅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十几件完整衣服中,有六七成 是深衣可以看出,而且从同墓出土的吊画、木俑有不尹自着深衣 的形象,也可以得到证实。 与深衣同样十分受汉代人青睐的礼服形式,就是袍服。袍服 创制于何时,目前尚无材料证实。据《中华古今注》说: "袍者自有虞氏即有之",故《国语》曰:"袍以朝见之 也。"① 按此说法,袍的出现,当与深衣相前后。但此后的800年间,深衣 的影响,却远比袍服大得多。这可能与袍服使用的习惯和功能有 关。先秦时期,袍一般不作礼服,故在做工、用料上较其他服饰为 差。《论语》称:"子曰:衣敝?袍。"说明袍是用一种劣质棉絮, 夹杂在里表之间而制成的。因此,袍服在周代时都是官员作衬衣 或燕居时所用服的。《诗经·无衣》篇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①又,《后汉书·舆服志》也说:"袍者,或 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说明袍在当时是不能当作外衣 或礼服使用的。 如前所述,袍是用一种面料(绢)和粗劣棉絮制成的衬衣,或 家居常服,理所当然就不能登大雅之堂。那么,汉代为何突然盛 行袍服,一定会有更深刻的原因。通过有关材料分析,我们认为, 可能与秦代时政及产生的结果大有关系。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 积极推行的一条重要国策治道便是"灭去礼学"。此前,许多服 饰制度均是按周礼制定的,如冕服等即是如此。秦代对礼学、礼 制的废除,必然会给服制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造成大量原有 的礼制、官服制度的废弃,在这种状况下,秦统治者为应急之需, 遂将袍服改进,定为当时的官服,以表明与前代礼制服饰的彻底 决裂。

   因此,《中华古今注》才说:"秦始皇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 人白袍。"④这表明,袍服是此时被正式确定为官服的。汉朝建立 以后,在儒学的影响下,其服制在恢复古已有之的各种礼服的同 时,秦的许多服饰也自然会被传承下来,袍服便是传承的官服服 饰之一。所以《后汉书·舆服志》记载, 通天冠,......乘舆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 色。 今下至贱更小史,旨通制袍,单衣,缘隶领袖中衣,为朝 服云。

   另外,袍服之所以能在较短时期内广泛普及,还有一个原 因:即它一旦为多数人服用,人们便会逐步发现,与类似的传统 服装深衣相较,它形制既多(如有棉袍,更有各种质料的单袍), 且制作工艺简便易学,穿服时,又有舒适、实用等优点。所以,这 或许是导致深衣由高潮渐趋衰落,渐被袍服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单衣,也是汉代十分流行,仅次于深衣和袍的一种礼服。它 是用单层丝帛或麻布做成的中长衣。与袍服相较,它稍短,无内 中的衬里(袍服有衬里)。汉代,上自天子、文武百官,下至庶民, 皆可穿服。它的形制,是在深衣形制基础上,予以改进而成的,也 是上下连属,分为"直裾单衣"与"曲裾单衣"两种。天子和大臣的 单衣,多在祭祀时与冕服共同服用,形成套装。一般是在祭祀时, 将单衣穿于冕服之内,为白色,其领子高出冕衣。其他文武百官, 既可为祭服中单,又可作为朝服使用。 ,据颜师古《汉书·何并传》注解释是曲裾单衣。许慎 在《说文解字·衣部》中却认为,是直裾。由此可知,第一, 是单衣的一种。第二,它有曲据与直据两种样式。70年代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士的文物,也表明檐榆在西汉时确实存 在上述这两种式样。在西汉初期,檐榆是不能作为一种正式礼 服使用的,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云:"元朔三年,武安侯坐 衣入宫,不敬。"司马贞索隐云:"谓非正朝衣,若妇 人服也"。而武安侯正是因为穿此衣朝见汉武帝,犯了对天子 不敬之嫌而被治罪免官的。实际主,当时多为妇女所穿,男 子偶穿此衣,不仅会遭非议,更会受人讥笑,何况朝臣去见天子 呢。但时过境迁,到西汉稍晚时,却是不分男女,均穿了。

   《汉书·隽不疑传》称:汉昭帝"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棋车,建 黄挠,衣黄檐榆,着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①东汉时,风尚 变化更大,《东观汉记》载:"耿纯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皆衣缭 、绛巾,奉迎上。"可见,耿纯公然率二千衣着檐榆的宗族 宾客,往迎皇上,表明此举非但不失礼,而且为时人所尚。制作 檐榆的材料,有嫌吊、锦厨、兽皮数种。官员除祭祀外,常朝礼见 时可穿它作为礼服,平日家居时也可穿服它。 ③其他类官服服饰。 楠,是一种比袍服稍单的服装。汉代史游的《急就篇》载称: "袍糯表里曲领?"颜师古注说="长衣曰袍,下至足附z短衣为 襦,自膝以上。"它一般与裤挎配套而服。《礼记·内则》有"衣 不帛襦?"④的记载。汉代,该服饰有为大族子弟所用者,如《汉 书·叙传》有"在于绮襦纨绔之间"的话,颜师古注说:"纨素 也,绮,今细绫也。并贵戚子弟之服。"它也有耕作之人穿服的,但 在质料和颜色上与前者有明显区分,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短糯 多用本色麻布制做,这是由于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散民不 敢服杂色"的缘故.农民服用糯服,一般很素朴、简单,没有装 饰,目的是便于生产劳作。四川成都宝成铁路线出土的汉代农民 形象的陶俑衣饰,就是短襦衣饰的艺术再现。 ?,通"绔",是裤子形成过程中的称法。早期的裤子没有膝 以上的部分。《说文解字》称:"绔,胫衣也。"①膝以上部分,是用 裳裙围住的,这种穿戴多为庶民的服法。《中华古今注》记载: ?盖古之裳也,周式王以布帛为之,名曰褶。敬王以缯 为之,名曰?,但不缝口而已,庶人衣服也。 到汉代时,裤子的样式已基本完备,它有前后裆,但不缝合,而是 以带来束合,当时称之为"穷?"。《汉书·外戚传》云: 霍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 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 除这种形式的裤外,还有一种叫"?"的短裤,与现在的内衣短 裤颇类似。这就是《急就篇》中所说的:"袷?褶"。颜师古注 说:"?......合?谓之?,最亲身者也。"④可见这种短裤是合裆 的,它在形式上已经完全接近于后来的裤子了。.

   佩绶,随着汉代社会的逐渐稳定,生产不断发展,商业随之 活跃起来。于是,一些商贾在经济上,慢慢地从庶民阶层中分离 出来。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还很卑贱,但在家居服饰上,却不断 违反禁令,经常将帝王高官才能享用的精美锦绣,别作他用,或 直接用于服饰,使得仅凭服饰很难完全分辨官位的高低。有鉴于 此,汉代服制,又规定了官员的佩饰制度,较为典型的佩饰为"组 缓,,之制。当时,凡有官爵的人,须将一条三米左右长的经编带状 织物折叠起来,挂在腰边,名叫"组绶"。并且以它的不同颜色、长 短和头绪多少来区分等级。《汉书·舆服志》说,"诸侯王赤绶", "长二丈一尺,三百首";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长二丈一尺, 二百四十首";"公、侯、将军紫绶,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 服紫绶"。①九卿以下的小吏,从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起始, 逐次递减,最少到带长一丈二尺,无首。其中,绶与官印一起,统 一由朝廷颁发,又称之为"印绶",贮藏于皮革做成的"绶囊"之 中,佩于腰间,叫做"?囊",因?囊在腰间一侧,故又称之为"旁 囊"。囊上绣以纹样,东汉时期多以虎头纹样为主,故也称之"虎 头绶囊"。 ④鞋履类服饰。 在秦汉时期不断发展、衍化出来的新服饰中,汉代的鞋履样 式和形制,有了空前的发展,颇具特色。这些鞋履,不仅质地不 同,样式各异,加工考究,而且名称也各不相同。

   《急就篇》载:"旃 袭蛮夷民。"颜师古注说:",胡履之缺前雍者是也。',该 书又云:"履赢?贫。"颜师古注为:"絮,圆头掩上之履也。" 同书又称:"?角。"颜师古注文称:"絮,为韦履头滚而兑平 底也。"还说:"履舄?衰?缎到?。"颜师古注文释说:"极,生革之 履也。"这些记载,虽不能完全说是汉代人所用的履,但证实汉代 的鞋履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既有简朴一般的青麻素丝之履,也 有装饰华丽、做工精细的绣履。故此,《汉书·食货志》所云的"乘 坚策肥,履丝曳缩"。就是用原色绢制成的,当属简朴一般的用 鞋。而《汉宫春色》一书中所说的"足践远游之绣履,'的鞋远较前 者更为讲究。 汉代鞋履样式虽多,但在穿着上却极为讲究。如革履皮靴多 为文官武将所穿。《汉书·郑崇传》载称: 郑崇为尚书,仆射数谏诤,每闻曳革履,土笑曰z我识郑 尚书履声。

   可见,这种革履不仅为朝中显官所穿用,而且上朝时皇帝竟能闻 其履声,而辨其人。另外,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汉墓军俑,脚上 穿的靴,其式样似应为革靴。一般兵士,脚上则以圆头鞋和草鞋 外加行藤〈绑腿〉穿着为多,以利于行军作战。在山东沂南汉墓画 像石上的武士像和甘肃武威出土的文物、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 的西汉彩绘武俑中,均有圆头鞋和草鞋出现。而那些加工讲究的 绣鞋小履,多为宫中侍女文武官员及大家女子穿用。据桓宽的 《盐铁论》说:"古者庶人鹿非草芰缩丝......,今富者婢妾韦 沓丝履。"而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基中,便出土了一双较 为精细的镶花边的歧头青丝履鞋,从而使这一记载得到了实物 映证。此外,这种绣鞋小履,少数奴姆也有穿用的,但多在买卖奴 婢的市场上见到,为的是使被卖奴婢妆饰出众,可待大贵富豪之 家以高价买去。 3.魏晋南北朝冠服与文化特色。 公元220--58l年,是中国历史上以动乱变异著称的魏晋南 北朝时期。在此350余年的时间里,不仅北方与南方战争频繁, 政权屡屡更迭,彼此争夺不断,而且整个社会从政治、经济到各 阶层的精神与物质文化生活,均处在动荡之中。 由于战争的多年延续,兵员和劳力的消长、补充,成了北方 各国统治者政权生命长短的重要因素,故对人口的争夺日趋激 烈,使得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广大汉族、匈奴、羯、羌、鲜卑、乌桓等 民族人民,在武力的威逼下,经常不得不背井离乡,,生活流离不 定,经常是刚被驱赶到函谷关东,忽又迁往关西,时而又从关西 被迫迁往关东。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迁食,一方面使各族人民在饱 尝战争惊恐的同时,财产损失也颇为惨重;另一方面,在这种特 定的时代背景、生存环境下,却也加速和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 间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共同的命运、处境和遭遇,大大增强了各 族人民之间对时代、环境的理性共识,彼此之间的民族隔阂、差 活习尚上的差异、民族文化心理上的鸿沟,得以较快消失与填 平,从而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人民间的联系和往来。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之后,这里便逐渐出现了各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这种民族大融合,除了血缘融合(如通婚)外,伴之而来的, 还包含了民族习惯、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等方面。其中,以服饰的 穿戴表现得最为直观,以至对后来的政治生活也产生了重大而 深刻的影响。在这一历史时期,服饰的主要特征是"上简下丰" 即上身着装较汉代紧身,而下身着的挎和裙则日趋加大。这主 要是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影响的结果。此外,北方少数民族服饰 对汉族服饰的影响,还在多方面、大范围内表现出来,这是因为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胡服),具有简捷、明快、实用、方便等特 点,较之汉族自两汉以来流传下来的深衣、袍服更为实用、更易 于加工制作、更便于日常生活与劳作。所以,胡服的广泛应用,当 是从下层民间开始的。同时,汉族的传统文化和服饰礼仪,对各 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也是明显而巨大的。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对 中原汉族历史文化颇有兴趣,十分崇尚,常与朝中的汉人儒士相 往来会聚,论评礼乐、政治,他客观地看到了北魏拓跋人与中原 汉族之间的文化差距,毅然决定推行汉化改革。在太和十年(公 元486年)时,帝王开始服用褒冕,并在迁都洛阳以后,进行了大 规模全面的变俗、改官制服的汉化改革,以至于在北方的汉族士 大夫看来,南朝已不是什么正统所在了,而认为只有在北魏统治 下的中原,才是正宗的汉族封建文化中心,z甚至在南方的汉族地 主阶层中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持相同看法。这正如北魏士族杨 元慎所称颂的那样: 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迹;礼乐宪章之盛,凌为王而 独高。① 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对政治影响之深、波及面之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大大加速了服饰文化的发 展,由动乱趋定,由变异趋同,冠服趋一,到袍、饰趋谐的过程。这 种定同一谐,既非全盘"胡化",更非全盘"汉化"。它是各民族在 以汉族服饰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互相融汇,创造的具有新的特 色和时代气息的硕果。 北方各民族服饰文化的融合发展,使得服饰朝着实用的方 向不断迈进。因此,这种新的服饰很快为人们所接受,不论文武 百官还是庶民百姓竞相穿服,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装束,进而为 隋唐时期独树一帜的服饰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 流、民间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交汇,也大为加强,并向着中国 化、本土化、世俗化的方向趋近。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 中,也得以生动具体的体现。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政治割据黑暗,政权的更迭频仍和纷乱 等原因,较之统一盛世,官民普遍存在政治、文化心理上的失衡 状态和朝不保夕的苟安心情,结果竟使诸多文人、仕者追求奇特 效应、没落颓唐意境,在服饰、衣着习俗上,常视怪诞为雅尚、甚 至将病态当为时髦,出现了许许多多荒唐可笑的装束,可视为逆 向的怪胎。它的出现,则与玄学、神学的泛滥,传统封建伦理的倾 斜,文化心态的变异和异化,有着难解之缘。 (1)魏晋冠服。

   自三国至魏晋,上层统治者的冠服依旧承袭汉制,天子在典 礼祭祀时服用冕服,平时上朝或宴居时,则服以通天冠和介帻。 介帻是汉时一度时兴的首服,多为卑贱者所服。据刘?《汉官仪》 说:"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服也。"①只因"汉元帝?有壮 发,始引帻服之"。从此,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庶民百姓,不分贵 贱,皆可服用。规定文吏服介帻,武官服平上帻。《晋书·舆服 志》载: 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汉注曰,冠进贤者宜长耳,今介 帻也。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帻也。 介帻服文吏,平上帻服武官也。童子帻无屋者,示未成 人也。 又有赤帻,骑吏、武吏、乘舆鼓吹所服。救日蚀,文武官 皆免冠着帻,对朝服,示武威也。 魏武帝时,规定官员在庆吊时服用。 皇太子、公卿文武百官,除在典礼祭祀时,按官爵职位高低, 论级服冕配章以外,文官服进贤冠,也是按官爵号的不同,在冠 梁上各有差异。《晋书·舆服志》称: 进贤冠,古缁布遗象也,斯盖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 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汾、三梁、二梁、一梁。 人主元服,始加缁布,则冠五梁进贤。 三公及封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则冠三梁。 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内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则 冠两梁。

   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 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门郎、小史、并冠一梁。① 漆纱笼冠,是晋代承袭汉时的又一典型官员冠式,它别名很 多,一名"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一名 笼冠,即古之惠文冠"。具体形制是在小冠上加一纱帽罩之。与 之相应的服装是,上身着朱衣,下身着大口裤。梁时?褚元日作 诗说:"帽上著笼冠,裤上著朱衣。"指的就是这种服饰。据《晋书 ·舆服志》记载:笼冠: 为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则加金 ?,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 湖南长沙金盆岭西晋墓出土的陶俑中,就有一个头戴笼冠,身着 小袖衣、大口裤的骑俑,它与梁人的诗句,完全相符。 高山冠,是魏晋承汉制而沿用的一种官员冠类。汉代,它有 时为天子所服,形似通天冠和远游冠。到魏明帝时,令改莫形,天 子不再服用,成为一般官员的首服。 此外,《晋书·舆服志》记载的冠类还有:长冠、方山冠、巧士 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术氏冠、?冠等。弁冠则有:皮弁、韦 弁、爵弁三种。它们都是承袭前代服制而定的百官冠服制度中, 不同形制的冠弁。 巾,原本是地位低微、无冠的庶民成年后的首服,但自东汉 末年至三国魏晋时期,各类巾子不断出现,并且风靡一时。历史 上有名的"黄巾军",就是因佩戴黄巾著称的。

   幅巾,是东汉流行的一种以葛布扎头束发的巾子。《后汉书 ·鲍永传》注说: 幅市,谓不著冠,但幅巾束发也。① 汉末多由王公贵族、地位显赫之士服用,以示其有雅士风度。晋 代傅玄著《傅子》一书说:"汉未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魏 晋时期,此巾也多为玉公雅士和失意文人戴用,如《竹林七贤与 荣启期图》的画中,山涛所戴之巾,即为幅巾。 纶巾,是三国时期,较为讲究的一种巾饰,据后世文献资料 记载,蜀国丞相诸葛亮遇有出使、指挥征战等重要场合时经常穿 戴此巾,并且手中常拿一羽扇,于是"羽扇纶巾"成了诸葛亮的代 名词。迄明代干脆称之为"诸葛巾",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巾 的形制,保留着幅巾的基本特征,是用细葛布制成的。《语林》一 书说: 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治军滑滨,克日交战,宣王戎服莅 事,使人视武侯一一独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摩三军。② ?,是魏武帝始创的类似皮弁的一种便帽。

   《晋书·五行志》 载称: 魏武帝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始拟古皮弁裁兼岛为白 帕,以易旧服。 贵贱皆按不同颜色论等服用,帝王服白?。到晋代时,遂将白? 定为丧礼时的帝王之服。

沧字草书

  在书写沧字的草书需要:了解基本知识、学习正确的笔画顺序、练习书写流畅度、注意保持草书的特点、多观摩优秀作品。

  了解基本知识:在学习沧字草书之前,了解草书的基本知识是很重要的。了解草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基本特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沧字草书。

  学习正确的笔画顺序: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练、连续流畅,学习正确的笔画顺序非常重要。掌握每个笔画的起始、结束位置和运笔顺序,可以保持连贯性和准确性。

  练习书写流畅度:草书注重笔画的流畅和连贯,练习书写的流畅度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先用铅笔或练习纸勾勒出字形,再利用毛笔或字帖进行练习和书写,逐渐提高书写的流畅度。

  注意保持草书的特点:草书追求简练和速度,在书写沧字时,要注意保持草书的特点。遵循书写顺序和流畅度,不要过于拘泥于字形的细节,而是注重整体的效果。

  多观摩优秀作品:学习草书可以通过观摩优秀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可以参考书法大师的作品,学习他们的笔法和风格,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沧组词造句

  沧桑:岁月的沧桑使他变得成熟而坚强。

  沧海:站在沧海之滨,我感受到了无尽的宽广和深远。

  沧热:夏日的阳光炽热,让人感到沧热难耐。

  沧洲:那座小岛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沧洲之上。

  沧茫:远处的山峦在雾霭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沧茫的感觉。

  沧波:湖面上的微风吹起了一阵阵涟漪,泛起了层层沧波。

  沧流:大江奔流不息,永远都是沧流悠悠。

  沧江:沧江滚滚向前,奔腾不息,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

寻草书怎么写

  寻草书写法如下:

  横折、横、横、横、竖钩、点

  寻字组词:思寻、相寻、寻逐、寻幽、推寻、详寻、研寻、蹑寻、栖寻、侵寻、切寻、寻胜、寻景、寻猜、寻理、寻诗、寻机、寻索、寻访、寻问、寻芳、寻玩、寻觅、寻案、寻衅、寻戴、寻环、抓寻、追寻、阻寻、一寻、找寻、斟寻、寻非、寻俗、寻情、寻戈、寻人、寻味、寻履、寻取、寻讨、寻求、寻摸、寻短、寻声、寻尺、寻蹑、寻思、寻仇、寻见、寻常。

  寻造句:

  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

  2、寻芳归去马蹄骄,惆怅云山路已遥。可有轻雷惊蛱蝶,一鞭残照总无聊。

  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5、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

  6、爱过知情重,醉过才知酒浓,谁来真心寻芳丛?女人如花花似梦?红颜定格,只为女人的艳丽,红颜定格,开在心里的女人花。若是你闻过花香浓,请别问花儿是为谁开?

  7、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冯延巳

  8、月圆听风清,宇静寻芳情,十五佳境。且看知音犹在,老友喜相逢。风雪蒙,泪烛明。盼佳人,歌舞升平。念今宵夜浓,诚邀玉兔,下凡祈恒梦。

谁可提供有关于兰花的诗词和简短的佳句?

  兰为王者香

  这是孔子说的

  是我记的

  下面是抄的:

  周 易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孔 丘《猗兰操》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陶渊明《幽兰》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屈 原《九歌》

  绿叶兮素权,芳菲菲兮龚余。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离骚》

  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佩......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张 衡《怨 篇》

  猗猗秋兰,植彼中阿。

  有馥其芳,有黄其葩。

  虽曰幽深,厥美弥嘉。

  之子云远,我劳如何。

  释无可《咏兰》

  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

  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

  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

  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

  李德裕《花药栏》(花药四时相续,常可留玩)

  蕙草春已碧,兰花秋更红。

  四时发英艳,三径满芳丛。

  秀色濯清露,鲜辉摇惠风。

  王孙未知返,幽赏竟谁同。

  陈 陶《种兰》

  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

  春风长养深,枝叶趁人长。

  智水润其根,仁锄护其芳。

  蒿藜不生地,恶鸟弓已藏。

  椒桂夹四隅,茅茨居中央。

  左邻桃花岛,右接莲子塘。

  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

  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肠。

  幽人饥如何,采兰充糇粮。

  幽人渴如何,酝兰为酒浆。

  地无青苗租,白日如散王。

  不尝仙人药,端坐红霞房。

  日夕望美人,佩花正煌煌。

  美人久不来,佩花徒生光。

  刈获及葳蕤,无令见雪霜。

  清芬信神鬼,一叶岂可忘。

  举头愧青天,鼓腹咏时康。

  下有贤公卿,上有圣明王。

  无阶答风雨,愿献兰一筐。

  杜 牧《蕲州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和令狐侍御赏蕙草》

  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

  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

  温庭筠《兰》

  芃余昔自西滨,得兰数本,移热于庭,亦既愈岁,而芃然蕃殖。自余游者,未始以芳草为遇矣,因悲夫物有厌常而返,不若混然者有之焉,遂寄情于此

  寓赏本殊致,意幽非我情。

  吾常有疏浅,外物无重轻。

  各言艺幽深,彼美香素茎。

  岂为赏者设,自保孤根生。

  易地无赤株,丽土亦同荣。

  赏际林壑近,泛馀烟露清。

  余怀既郁陶,尔类徒纵横。

  妍媸苟不信,宠辱何为惊。

  真隐谅无迹,激时犹简名。

  幽丛霭绿畹,岂必怀归耕。

  唐彦谦《兰》(二首)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

  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

  黄 滔 《芳草》

  泽国多芳草,年年长自春。

  应从屈平后,更苦不归人。

  张友正《春草凝露》

  苍苍芳草色,含露对青春。

  已赖阳和长,仍渐润泽频。

  日临残未滴,风度欲成津。

  蕙叶垂偏重,兰丛洗转新。

  将行愁浥迳,欲采畏濡身。

  独爱池塘畔,清华远袭人。

  崔 涂《幽兰》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

  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韩 偓《偶题》

  俟时轻进固相妨,实行丹心仗彼苍。

  萧艾转肥兰蕙瘦,可能天亦妒馨香。

  孙 顾《清露被皋兰》

  九皋兰叶茂,八月露华清。

  稍与秋阴合,还将晓色并。

  向空罗细影,临水泫微明。

  的砾添幽兴,芊绵动远情。

  夕芳人未采,初降鹤先惊。

  为感生成蕙,心同葵藿倾。

  赵元淑《闻杨炯幽兰之歌作》

  昔闻兰叶据龙图,复道兰林引凤雏。

  鸿归燕去紫茎歇,露往霜来绿叶枯。

  贯休《书陈处士屋壁》

  有叟傲尧日,发白肌肤红。

  妻子亦读书,种兰清溪东。

  白云有奇色,紫桂含天风。

  那应迎鹤书,肯羡于洞洪。

  《秋望寄王使君》

  静蹑红兰径,凭高旷望时。

  无端求句苦,永日壑风吹。

  大月生峰角,残霞在树枝。

  只应刘越曰,清啸正相宜。

  李世民《芳兰》

  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赋得花庭雾》

  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

  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

  还当杂行雨,仿佛隐遥空。

  上官仪《假作幽兰诗》

  日月虽不照,馨香要自丰。

  有怨生幽地,无由逐远风。

  李 峤《兰》

  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

  英浮汉家酒,雪俪楚王琴。

  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

  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

  王 勃《春兰》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直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陈子昂《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张九龄《园中时蔬尽皆锄理唯秋兰数本委而不顾彼虽一物有足悲者遂赋二章》

  场藿已成岁,园葵亦向阳。

  兰时独不偶,露节渐无芳。

  旨异菁为蓄,甘非蔗有浆。

  人多利一饱,谁复惜馨香。

  幸得不锄去,孤苗守旧根。

  无心羡旨蓄,岂欲近名园。

  遇赏宁充佩,为生莫碍门,

  幽林芳意在,非是为人论。

  《咏 兰》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李 白《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赠友人 三首其一》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

  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

  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

  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

  《于五松山赠南陵赞府》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贺兰进明《古意》

  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幽林。

  采采欲为赠,何人是同心。

  日暮徒盈抱,徘徊幽思深。

  慨然纫杂佩,重奏丘中琴。

  牟 融《山寺律僧画兰竹图》

  偶来绝顶兴无穷,独有山僧笔最工。

  绿径日长袁户在,紫荃秋晚谢庭空。

  离花影度湘江月,遗佩香生洛浦风。

  欲结岁寒盟不去,忘机相对画图中。

  韩 愈《猗兰操》(一曰幽兰操 孔子伤不逢时作)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刘禹锡《令孤相公见示新栽蕙兰二草之什兼命同作》

  上国庭前草,移来汉水浔。

  朱门虽易地,玉树有馀阴。

  艳彩凝还泛,清香绝复寻。

  光华童子佩,柔软美人心。

  惜晚含远思,赏幽空独吟。

  寄言知音者,一奏风中琴。

  白居易《问友》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

  根亥相交长,茎叶相附荣。

  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

  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元 稹《春别》

  幽芳本未阑,君去蕙花残。

  河汉秋期远,关山世路难。

  云屏留粉絮,风幌引香兰。

  肠断回文锦,春深独自看。

  宋 朝

  范成大《次韵温伯种兰》

  灵均堕荒寒,采采纫兰手。

  九畹不留客,高丘一回首。

  峥嵘路孔棘,凄怆肘生柳。

  逐令此粲者,永与穷愁友。

  不如汤子远,情事只诗酒。

  但知爱国香,此外付乌有。

  栽培带苔藓,披拂护尘垢。

  孤芳亦有遇,洒濯居座右。

  君看深林下,埋没随藜莠。

  朱 熹《秋兰已悴以其根归学古》

  秋至百草晦,寂寞寒露滋。

  兰皋一以悴,芜秽不能治。

  端居念离索,无以遗所思。

  愿言托孤根,岁晏以为期。

  《咏 蕙》

  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

  《兰 涧》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

  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兰》

  去岁,蒙学古分惠兰花清赏,既歇复以根丛归之故畹,而学古预有今岁之约,近闻颇已著花,辄赋小诗以寻前约。

  秋兰递初馥,芳意满冲襟。

  想子空斋里,凄凉楚客心。

  夕风生远思,晨露洒中林。

  颇忆孤根在,幽期得重寻。

  《兰》

  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

  刘克庄《咏兰》

  萧艾荣枯各有意,深藏芳洁欲奚为。

  世间鼻孔无凭托,且伴幽窗读楚辞。

  《兰》(二首)

  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

  开处何妨依藓砌,折来未肯恋金瓶。

  孤高可把供诗卷,素淡堪移入卧屏。

  莫笑门无佳子弟,数枝濯濯映阶庭。

  两盆去岁共移来,一置雕阑一委苔。

  我拙扶持令叶瘦,君能调护遣花开。

  隶人挑蠹巡千匝,稚子浇泉走几回。

  亦欲效颦耘小圃,地荒终恐费栽培。

  赵以夫《咏兰》

  一朵俄生几案光,尚如逸士气昂藏。

  秋风试与平章看,何事当时林下香。

  王 柏《兰》

  早受樵人贡,春兰访旧盟。

  谢庭夸瑞物,楚泽撷芳名。

  苍玉裁圭影,紫檀含露英。

  奚奴培护巧,苔藓日菁菁。

  方 岳《买兰》

  几人曾识离骚面,说与兰花枉自开。

  却是樵夫生鼻孔,担头带得入城来。

  赵孟坚《题兰》

  六月衡湘署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

  陈 旋《题画兰》

  九畹光风转,重岩坠露香。

  紫宫祠太乙,瑶席荐琼芳。

  释道潜《吟兰》

  阴崖月窟得芳丛,满屋归来夸所逢。

  净扫幽径植藓墀,紫茎绿叶弄奇姿。

  疏帘风暖日华薄,芳馥满怀君自知。

  真山民《春日》

  韶光今几许,我欲问流莺。

  花影扫不去,草根锄又生。

  心安诸妄息,身老万缘轻。

  正是春风好,幽兰不肯争。

  郑思肖《墨兰》

  钟得至清气,精神欲照人。

  抱香怀古意,恋国忆前身。

  空色微开晓,晴光淡弄春。

  凄凉如怨望,今日有遗民。

  周竹坡《兰》

  艺兰当九畹,兰生香满路。

  纫君身上衣,光明夺缣素。

  孤芳一衰歇,凋零湿秋露。

  佩服得君子,亦足慰迟暮。

  张 咏《萧兰》

  种萧芳兰中,萧生兰亦瘁。

  它日秋风来,萧兰一齐败。

  自古贤者心,所忧在民泰。

  不复梦周公,中夜独慷慨。

  丁 谓《兰》

  彼羡南陔子,其谁粉署郎。

  渥丹承露彩,绀绿泛风光。

  屡结骚人佩,时飘郑国香。

  何须寻九畹,十步即芬芳。

  梅尧臣《兰》

  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

  萧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馨袭衣美。

  文彦博《幽兰》

  燕姞梦魂唯是见,谢家庭户本来多。

  好将绿叶亲芳穗,莫把清芬借败荷。

  避世已为骚客佩,绕梁还入郢人歌。

  虽然九畹能香国,不奈三秋鹈鴂何。

  王安石《朱朝议移法云兰》

  幽兰有佳气,千载閟山阿。

  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闼婆。

  杨 杰《春兰》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蕙 花》

  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

  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词中。

  王 令《蔬兰》

  晓折寒蔬野圃间,荒林深处有芳兰。

  世无贤士纫为佩,犹有幽人日取餐。

  苏 轼《题杨次公春兰》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前四句为杨杰诗。

  苏 辙《次韵答人幽兰》

  幽花耿耿意羞春,纫佩何人香满身。

  一寸芳心须自保,长松百尺有为薪。

  《幽兰花》(二首)

  李径桃蹊次第开,穠香百和袭人来。

  春风欲擅秋风巧,催出幽兰继落梅。

  珍重幽兰开一枝,清香耿耿听犹疑。

  定应欲较香高下,故取群芳竞发时。

  《种兰》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 更邻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阴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惠 洪《早春》

  山中春尚浅,风物丽烟光。

  涧草殷勤绿,岩花造次香。

  浮根争附络,细叶正商量。

  好在幽兰径,无人亦自芳。

  朱淑真《乞兰》

  幽芳别得化工栽,红紫纷纷莫与偕。

  珍重故人培养厚,真香独许寄庭阶。

  杨万里《咏兰》

  健碧缤缤叶,斑红浅浅芳。

  幽香空自秘,风肯秘幽香。

  《兰花》

  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

  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

  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

  江篱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

  陆 游《兰》

  南岩路最近,饭已时散策。

  香来知有兰,遽求乃弗获。

  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

  无心托阶庭,当门任君锄。

  薛季宣《种兰》

  兰生林樾间,清芬倍幽远。

  野人坐官曹,兹意极不浅。

  西窗蔽斜日,松钗架春晚。

  墙阴莳花木,憔悴根日损。

  植此山国香,坐与前事反。

  扶疏可纫佩,心绪端有本。

  芽生仅盈坛,高风成九畹。

  群芳颜色好,祗自夸园苑。

  何如淡嚼蜡,草莽曾谁混。

  对我静无言,忘形如莽篿。

  《刈兰》

  东畹刈真香,静院参瓶水。

  高远不胜情,时逐微风起。

  和雨翦闲庭,谁作骚人语。

  记得旧家山,香来无觅处。

  明 朝

  文 彭《兰竹卷》

  西斋半日雨浪浪,雨过新梢出短墙。

  尘土不飞人迹断,碧阴添得晚窗凉。

  王谷祥《兰》

  绿叶转光风,紫英泛清馥。

  不受当门锄,托根在空谷。

  文 嘉《蕙》

  清风从东来,幽香忽西去。

  欲以寄所思,所思在何处。

  《兰》

  幽兰奕奕吐奇芳,风度深大泛远香。

  大似清真古君子,闭门高誉不能藏。

  徐 渭《墨兰》

  醉抹醒涂总是春,百花枝上缀精神。

  自从画取湘兰后,更不闲题与别人。

  《题兰竹》

  兰与竹相并,非关调不同。

  氤氲香不远,聊为引清风。

  《题水仙兰花》

  水仙开最晚,何事伴兰苕?

  亦如摩诘叟,雪里画芭蕉。

  《兰》

  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一篮不值五文钱。

  《写兰与某子》(仙华其号也)

  仙华学杜诗,其词拙而古。

  如我写兰竹,无媚有清苦。

  《兰谷歌》

  句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

  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

  吾越兰谱本如此,只今春来稽山里,

  兰花兰叶垂云紫。

  近闻楚国之黄州,雄山绝谷通金牛,

  苍苍元气秘不得,一夫大嗓鸣天球。

  门人归来对我说,正是刘君称彦哲,

  于世百物无所耽,谷里种兰盈百叶。

  有时几案拂玉光,镇夜管毫僭蕊芒,

  古来楚越本接疆,不待风吹两国香。

  《兰》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景翩翩《紫兰》

  碧玉参差簇紫英,当年剩有国香名。

  风前漫结幽人佩,澧浦春深寄未成。

  陈继儒《王楚玉画兰》

  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

  只恐樵人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

  李日华《兰竹》

  江南四月雨晴时,兰吐幽香竹弄姿。

  蝴蝶不来黄鸟睡,小窗风卷落花丝。

  《兰》

  燕泥欲堕湿凝香,楚畹经过斗蝶忙。

  如何东家入幽梦,尽教芳意着新妆。

  李肇亨《竹下倚兰》

  翠织罘罳绿烟密,唇膏珠露香欲滴。

  骖鸾舞鹄仙洞来,不与人间斗颜色。

  《兰石》

  蓦然香来我自知,山斋半雨半晴时。

  却思摩诘黄磁斗,曾向春前发几枝。

  胡应麟《猗兰操》

  泛泛崇兰,在彼空谷。

  以芬以芬,达于平陆。

  大国之香,薄言掇之,以遗明王。

  以遗明王,畴适逢自。

  岁月行暮,芬芳将逝。

  芬芳爰逝,羌不留神。

  忡忡我心,曷维其忧。

  《拟古》

  采采丛兰花,美人隔江沚。

  褰裳涉其波,舟楫谁为理。

  回风动罗裳,日暮聊徙倚。

  安得双鸳鸯,衔到箧中绮。

  《寓怀》

  崇兰处深谷,绿叶凌朝阳。

  回风一披拂,百里传芬芳。

  惜哉丛 林下,无人知国香。

  烨烨桃李树,托根歧路傍。

  飞花落闺闼,弄影临华堂。

  讵以盛衰故,易此贞素常。

  不见西山老,食薇终首阳。

  《题画》

  亭亭卧幽谷,冉冉回阳春。

  日暮馨香发,持将赠远人。

  《兰》

  瑶琴月下弹,罗带风前解。

  大似薛家娘,幽香匀素彩。

  《滋兰室》

  移将九畹芬,散植雕楹畔。

  悠然丈室中,如坐潇湘岸。

  《兰薄》

  采采幽兰花,清香畏零落。

  何处佳人来,含情坐林薄。

  《题松茂兰馨图二十韵有序》

  蔡启明先生,家大人同榜也,年七秩初度,称觞者四集而适,以是日举家孙姻友,咸传诧以为希遘;爰绘松茂兰馨图,而索余赋之。

  霁日明松桧,光风毓蕙兰。

  一弧悬海上,双舄堕云端。

  殿宇金茎矗,庭阶玉树团。

  丹膏凝琥珀,翠萼绽琅玕。

  五粒垂山径,孤根翳石坛。

  沅湘思楚客,泰岱觅秦官。

  劲节回春意,幽芳袭岁寒。

  亭亭标院落,冉冉拂栏杆。

  突兀朝霞映,纷披夕露?。

  当风旗猎猎,杂雨佩珊珊。

  鸑鷟文犹贵,熊罴梦未阑。

  燕台新骥足,渭渚旧渔竿。

  象纬中天谪,波涛弱水残。

  含饴呈极乐,设醴助清欢。

  火枣频餐易,冰桃再得难。

  后堂罗管龠,中路集衣冠。

  北极催纶诰,南冥兆羽翰。

  青云传上国,紫气接长安。

  奕叶清芬播,茏葱瑞霭蟠。

  云礽八千祀,绛阙下还丹。

  朱 耷《兰石》

  王孙书画出天姿,恸忆承平鬓欲丝。

  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

  《石涛画墨兰》

  南北宗开无法说,画图一向泼云烟。

  如何七十光年纪,梦得兰花淮水边。

  释迁俊《题画兰》

  绿叶微风际,清香小雨馀。

  湘江春水阔,悉杀楚三闾。

  杨文聪舟过虎丘,月生索余作兰卷,走笔图之,并题其后。诗中之画耶,画中之人耶,唯月生自参之。

  枯毫开数亩,指指生春风。

  参差各异状,花叶随西东。

  淡者若苦禅,性定水石中。

  狂者若名士,傲僻羞雷同。

  亦者妩媚姿,美人临青铜。

  蛾眉远于秋,素妆如书空。

  性情等山理,盘礴图修容,

  国得与国色,皆有千秋功。

  方治尧《兰阴山》

  纷纷游妓荐江苹,暗祝江神站水滨。

  斗草撷兰应待伴,桃花留与踏歌人。

  鲍宴和《和廷秀山人题兰》

  绝谷穷源惠风和,幽兰灿发蕤丛苕。

  山人所献置阑下,朝溉暮观精勤调。

  娟娟净质世稀少,香逾梅花风味多。

  诗出先生高胸臆,字珠词玉重金貂。

  清姿妙态虽画得,泪溢寒窗濡轻绡。

  欲写草书芬馥句,牧羊山少吴公樵。

  深居非是求显达,岁晚山空甘寂寥。

  根植紫泥素抱节。兰花映向不凌凋。

  宋玄僖《兰谷 为王遁庵作》

  中谷见芳草,令人忆沅湘。

  沅湘不可往,极目烟尘黄。

  独醒一何苦,佩服垂幽光。

  怀人千载下,楚越远相望。

  《兰室》

  幽人种芳草,宛在书室前。

  天香熏夕寝,琴曲人春弦。

  耿耿同心友,飘飘遗世贤。

  相逢曾解佩,山泽往来便。

  《蕙花图》

  香飘百亩正茵氲,作赋灵均岂厌闻。

  我爱南风吹汝急,参差花叶总成文。

  贝 琼《兰》

  丛兰何青青,罗生满中泽。

  阿那风叶翻,葳蕤露房拆。

  芳洁终自持,光荣谅谁饰。

  勿为时所化,岁晚同荆棘。

  朱 右《题画兰》

  九畹香清雾气寒,三湘月落泪痕乾。

  楚天空阔秋无际,谁复行吟泽畔看。

  宋 濂《兰花篇》

  延佑戊午年赋,时予始九岁。屡焚旧诗,而此特以幼作存,今复录之。

  阳和煦九畹,晴芬溢青兰。

  潜姿发玄麝,幽葩凝紫檀。

  绿萝托芳邻,白谷挹高寒。

  玄圣未成调,湘累久长叹。

  绿蔎虽外蔽,贞洁终能完。

  岂知生平心,卒获君子观。

  杂以青瑶芝,承以白玉盘。

  灵风晓方荐,清露夜初溥。

  此时不见知,骈罗混荒菅。

  春风桃杏华,烂若霞绮攒。

  徒媚夸毗子,千金买歌欢。

  弃之不彼即,要使中心安。

  愿结美人佩,把玩日忘餐。

  释宗泐《题兰》

  溪寺曾栽数十丛,紫茎绿叶领春风。

  年来萧艾过三尺,白首看图似梦中。

  叶子奇《塘上闻兰香》

  大谷空无人,芝兰花自香。

  寻根竟不见,茅草如人长。

  高 启《题王翰林所藏画兰》

  春到怀王旧渚宫,沙棠舟去水烟空。

  孤丛不有幽香发,应没江边百草中。

  刘 溥《兰竹画》

  湘江雨晴白云湿,湘妃愁抱香兰泣。

  望望夫君去不还,佩珠落尽无人拾。

  碧天秋冷明月多,千里洞庭横白波。

  请君莫唱竹枝曲,水远山长其奈何。

  朱瞻基《漪兰操》

  昔孔子自卫反鲁,隐居谷中,见兰之茂与众草为伍,自伤不逢时而托为此操。予虑在野之贤有未出者,故拟作篇。

  兰生幽谷兮,晔晔其芳。

  贤人在野兮,其道则光。

  嗟兰之茂兮,众草为伍。

  於乎贤人兮,汝其予辅。

  史 鉴《子昂兰》

  国香零落佩纕空,芳草青青合故宫,

  谁道有人和泪写,托根无地怨东风。

  李东阳《观画兰有感》

  春风吹香出芳林,丛兰开傍西岩阴。

  几回欲采意不适,路转溪回山更深。

  虚堂披图对幽襟,忽如揽衣度崎坎。

  杏坛尼父去已远,湘江屈原空独沉。

  我方挥弦坐微吟,微吟未成日将晚。

  冰箱欲来侵九畹,兰兮兰兮竟谁管。

  文徵明《兰》(二首)

  叶?东风翠带斜,白云根底茁红芽。

  山中谁得称君子,满地无名野草花。

  纤纤小雨作轻寒,最好疏篁带雨看。

  正似美人无俗韵,清风徐洒碧琅玕。

  《建兰》

  灵根珍重自瓯东,绀碧吹香玉两丛。

  和露纫为湘水佩,临风如到蕊珠宫。

  谁言别有幽贞在,我已相忘臭味中。

  老去相如才思减,临窗欲赋不能工。

  《泽兰图》

  草堂安得有琳琅,傍案漪兰奕叶光。

  千里故人来解佩,一窗幽意自生香。

  梦回凉月瓯江远,思入风云楚畹长。

  渐觉不闻馀馥在,始知身境两相忘。

  陈道复《幽兰》

  翠带何飘遥,紫茎多馥郁。

  佳人千里心,日暮倚空谷。

  《墨兰》

  楚畹兰芽茁,分来结好盟。

  茶杯轻渥处,觉有暗香生。

  余同麓《咏兰》 (三首)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开。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百草千花日夜新,此君竹下始知春。

  虽无艳色如娇女,自有幽香似德人。

  何处幽香扑酒樽,洲中杜若畹中荪。

  纫来为佩裁为服,不许瓷施挂荜门。

庆的草书是什么?怎么写?

  庆的草书写法如下图所示:

  一、庆的释义

  1、庆祝;庆贺。

  2、值得庆祝的周年纪念日。

  二、笔顺

  点、横、撇、横、撇、捺。

  组词

  一、吉庆 [ jí qìng ]?

  吉利喜庆。

  二、嘉庆 [ jiā qìng ]?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公元1796—1820)。

  三、节庆 [ jié qìng ]?

  节日;庆祝日。

  四、大庆 [ dà qìng ]?

  市名。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滨洲、通让铁路交会处。

  五、庆幸 [ qìng xìng ]?

  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

  好了,今天关于“滨的草书写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滨的草书写法”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