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环保的诗词或文言文,不要太长了,10句左右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2. 文言文《吕氏春秋》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原文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译文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原文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译文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望采纳
3. 要吕氏春秋的短篇文言文 越多越好1、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哲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讽刺那些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主观判断的人
加点字
过:经过 方:正在,正要 引:牵,拉 故:原因,缘故 善:擅长,善于 虽:即使 岂:难道,反问句式。 遽(jù):就,遂 任:处理
悖(bèi):荒谬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判断句)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问题。
涉:渡 坠:落 遽:急忙,快 契:用刀刻 是:这 惑:糊涂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3、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循表夜涉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作了标记,澭水暴涨,楚国人不知道,按照标记夜里渡河,淹死者一千多人,军队惊叫发出的声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先前标记的时候可以通过,现在水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标记通过,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寓意
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讽刺那些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4. 急求《吕氏春秋》中一篇古文的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去取水,所以时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奔波。以后他们家自己挖了一口井,于是对别人说:“我们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个人。”有人听了这句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 于是全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把它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起这件事。姓丁的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家里多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这个故事说明传言易讹,所以凡是要亲自调查,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轻信传言,否则会造成视听混乱。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听到任何传闻后,都要动脑想一想,有必要时,就亲自考察一下它是否符合实际,不可盲目信从,也不要当“小广播”,以防上当受骗。
5. 古文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 授课学案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孝行浏览第一,原句应为:因此,残疾人是不正确的方法的情况下,隐瞒窜待处理。
翻译如下:。
/>所以,正确的方法的人没有遇到的时间,到处都是神秘的藏伏在劳动增加肌肉,等待时机。[附录原来完整的论文和参考当被问及原文:三曰:圣人的事情,可能会减慢,快速,像已故的速度时,王季历困了。
了,国王文的痛苦,不忘记羑里丑陋的,当你是没有确定的结果也。王武事,夙夜不懈,也没有忘记的王门的屈辱。
成立12年,提出甲子的事情。当固体不容易得到的。
太公望东夷人,要设置的我,没有它的主人。听说文王贤,所以渔船上的渭河到谷其安的观点。
伍子胥王,而不是顾客的话汪栽光的看到邪恶它的外观,不听他的讲话。关闭请王子郎广,汪资逛说:“它的外观,适当的无梭甚至是邪恶的。
闻到客户的伍子胥,伍子胥说:“这是很容易的,它也愿意让王子居住在课堂上沉重的窗帘,体现在它的服装,如果手,王子说承诺。半伍子胥说,汪资光举帷,中风的人坐在他们的手;说完成表示大汪资光。
的伍子胥认为吴王子郎广谁必须解决在野外养殖。七年,汪紫光代表的吴Wangliao的是国王。
任何子胥,子胥修复的法律制度下良性选举实践残疾,学习战斗。六年来,和那么胜利楚俞博引用。
九战9胜,追北千里达。逃离之王是与,他曾应。
临推出的宫殿,300鞭京平的坟墓。乡的养殖,不,忘记了他父亲的世仇,直到。
墨田鸽子,俞坚李勤墟王,住宿秦3有以见饱耳福了。关的话中的楚楚地看到。
“楚王说,将军节如琴。要看到,被告人秦惠王说:“路楚乎?”附近的内在很远很远的国家,而近。
反之亦然。汤雾阴,没有周杰不是;周婕的时候,没有唐吴吟,也不成。
圣徒们看到,如果步骤影子不能离开你。因此,残疾没有遇到合适的方式,隐匿子窜,处理未决。
对此,皇帝从布衣钱程来自世界各地,从卑微的职级和文件王万尺嗯报道,从每个人。因此,圣人是昂贵的,只有当的水冻结的方形固体后稷,后稷是春天种植的种子。
的敌人,虽然智利没有遇到的反应。方形叶滋整天采矿和我做不知道,都下秋霜,所有的森林都瘦。
物质的难度,不是在小企业知道的时候。郑 *** 的困难,患有狂犬病的狗的狗崩溃; - 高,困难的国家,失去了牛崩溃了。
众随之而来的杀子正,高国。的时间,唱歌的狗牛犹他的人,条件差不多快人唱?饥饿马应马厩,哞课程不楚饥饿的狗吗?应酒窖,哞课程。
无骨还骨楚,移动不被禁止的。中国的混乱,哞当然,没有圣人;渐显人,不能结束。
它的质心在世界上的所谓的和平?齐东帝被困,而鲁取徐州,邯郸守陵被困的人,并保护到需要的茧子的。的丘露薇的罚款,并大国是沮丧,当的情况下。
以滋阴主要的莱斯担心牵手,乱世时的男人。天的时间,很快就停留的时候,而不是工人,事情的。
问:的圣徒东西,似乎很慢,什么都不做,而实际速度非常快,要取得成功,等待时机。王季的日历事务的辛劳亡,周文王是很痛苦的,他们也没有忘记耻辱羑里城需要在密封逮捕。
因此,有没有十字军东征周,因为时间还不成熟。吴旺商纣的事,从早晨到晚上鼻子的磨刀石,他也没有忘记文王被骂的在玉门耻辱。
武王宝座12年,终于在甲子日击败尹六月的时间是不容易得到的。太公望的东夷人,他要放下世界,但不英明的君主,他听到文王先明,捕鱼渭水边,以观察文王。
伍子胥的品德想象中的吴Wangliao,但我没有看到有关于伍子胥的情况下,一个门客汪栽桄的,看到的汪资桄的伍子胥不喜欢他的长相,但他不听他拒绝了。门客要求 - 汪资广为什么王子郎广说:“他看起来正是我特别讨厌。”
门客的事情告诉伍子胥,吴说:“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紫光,我坐在教室的两层窗帘,只露出衣物和双手。,请让我借此与他交谈。
“汪资光同意。伍子胥谈话,谈的一半左右,王紫光掀起窗帘,握着他的手,然后坐下来与他。
伍子胥完成后,汪资犷很高兴。伍子胥享吴,王紫光必须去经过半年回来以后在小镇Q养殖。
七年后,的汪栽桄的取代Wangliao吴当国王。他的任命伍子胥,伍子胥因此,理顺他的法度,提升的良性,简选定的精锐部队,演习战斗。
年,之前的失败在柏林举行了楚国的的9战9胜,超过一千年前赶上楚的击败了军队追逐。Chuzhao王的状态逃离的和吴年6月莹杜然后占领。
个人拍摄宫殿楚伍子胥鞭打下300平王楚墓,报道了弑父杀兄报仇,他以前养殖,不要忘了弑父报仇,而是在等待的机会。墨家有个叫田鸠想象王秦桧,秦花了三年年,但不能看到。
客人告诉这种情况下,楚去看楚田鸽王。楚喜欢上了他,并让他去秦给了他的性格部分。
他去秦国,看景辉也告诉别人说:“看的方式来秦惠王,竟然是第一个楚国的啊!”已经有从收盘价的,而不是疏远了,离得足够远,但接近。时机也是这一点。
商朝末年,周武王有德无周杰道的时间不能成就王业,周杰道的时间,商朝,周武王为良性,也成就王业。圣人和时序关系,就像是身体不能分开一样行走的影子。
所以,正确的方法与残疾人没有遇到机会时,到处都是神秘的藏伏,增加肌肉的辛劳,等待机会。的时候,一些从平民成为皇帝,王子和世。
6. 《吕氏春秋》中的古文帮忙翻译一下刻舟求剑
翻译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故事大意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语
刻舟求剑
含义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7. 文言文翻译《吕氏春秋》非不贤也。
曰。先王之法,有人增补,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本来可以长寿的人,下药也要千变万化,而法令制度不变,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主张,反对泥古不化和墨守成法,岂不太难了吗,为其不可得而法,没有损益的先王之法是不是可以效法呢?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不也是很糊涂吗、生动有力。
再用大家熟知的医病一事作比喻,就有些象这种情况,审察当今就可以推知古代,不亦感乎,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 原文 凡先王之法。
故释先王之成法,今水已变而益多矣?以此任物。 第四自然段紧承上文;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经乎上世而来者也,说明人们是能够察己知人,作者先假设“弗损益”这个事实。
然后得出结论——“故释先王之成法、第六两个自然段中又讲了两个故事,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然后直说“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在韩非以前。 总观第一部分。
文章以讲故事的方式从反面向读者说明了察今的重要性,如果认为先王之法曾有过好效果而硬搬古法,(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因时而治法。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不能只图求古,阶级社会中法令制度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用古已有之的事实充实了自己变法的根据。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畏其势耳,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论世之事,世变则法变。这个故事说明了情况是不断变化的?那就是从人出发。
赏析 《察今》的思想和艺术 卫思捍 王刘纯 《察今》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犹若不可得而法。损益之后的先王之法不可效法。
由于十二纪分述四季十二个月的时令和行事,所以书名叫“春秋”。这里“虽”当“即使”讲,人们有的增补它。
他使这些食客各抒所闻。澭水暴益,人或益之,进步的。
尝一块肉,生平不详?虽人弗捐益?结论是“虽人弗损益、农及阴阳家等,语言流畅自然。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用了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不察今的害处,有似于此。
因为古今为法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六论,亦必悖矣,至今仍不失其劝戒教育作用,告诉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时已徙矣,鱼鳖之藏也,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前进了一步?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
再用日常生活中三件推理正确的事实作例证,婴儿啼,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可分为两部分,还是不能取法它。 上边两个自然段从理论上说明了时代在变化?因为从古到今,从流传下来的先王之法和推知的古代社会情况也就自然地知道了古人为法的道理。
有道之士,结构组织严谨。社会不同了,药亦万变,这样寻找宝剑,犹若不可法——释先王之成法,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
世易时移,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 据说秦始皇八年(公元前二三九年)。
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病变则药变。作者开始就辩证地说明立法和变化的重要性——无法则乱,人也,为了加强国力。
以此为治。明白事理的人,时代改变了,当时的情况不可能随着法令制度一同传下来,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吕不韦厚相结纳、其子未必善游的道理人人都懂:“诱以为时人非不能也,有针对性地说明一个问题。
然后作者又指出明晓事理,因而取法它,也能提出“释先王之成法,“世易时移。譬之若良医,说服力强。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而法其所以为法”,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当客观现实已经改变的时候,是以人为根据的(实际上,人或损之。 《吕氏春秋》的内容以儒: 尘世流沙 2006-11-4 11。
吕不韦。故事讽刺了那些不能因时制宜的迂腐的人,作者并没有直接点出“察今”的论题,是一个假设性的关联词语,法虽今而在,作出一个让步。
文章开篇就用一个设问句——“上胡不法先王之法:说明变法的重要——用喻证法从正面证明变法的重要——用例证法说明变法是古已有之的事,兼收并蓄。”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回答说。
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守法而弗变则悖。为了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何也。因此,提出“不期修古。
总观第二部分。故曰,胡可得而法,以今知古,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不期乎骥骜:“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而法其所以为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夫成功名者,怎么能够取法它呢,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前三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变法者因时而化、《刻舟求剑》,先王的法令制度是切合于当时的实际情况的;非务相反也,今为殇子矣,犹若不可得而法”;又因为有“八览”,而法其所以为法——提出“察今”的主张——用故事证明察今的重要,古人也称这部书叫《吕览》,哪又是因为什么呢。病症变了而药不变,而法不徙。
其父善游,那么古代圣贤的法令在古代虽然起过很好的作用,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而人们却没有明察情况: 尘世流沙 2006-11-4 11。古代和。
8. 选自《吕氏春秋.本味》的文言文有哪些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译:
总是期待:常冀。误以为:错感。这次会不一样:此存异。结果……:末……。过了几年呢:数载。还是没有:依旧无。所谓的永恒:语之恒。还不是:岂非。对你的缘分吗:于汝之缘乎。再一次:又。剩下我一个:留余一。最后:终。当我以为:余觉。自己找到了真爱:己觅至纯爱。却:然。到此为止:至此止。
“总是期待,误以为这次会不一样,结果……过了几年呢,还是没有所谓的永恒。结果……还不是对你的缘分吗?再一次剩下我一个。最后……最后……最后……当我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结果……又……结果……却到此为止……”这句话翻译成文言文可以是:常冀,错感此存异,末……数载,依旧无语之恒,末……岂非于汝缘乎?又留余一也。终……终……终……余觉己觅至纯爱,末……再……末……然至此止也。
9. 吕氏春秋两则文言文翻译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引婴投江”译文
有个过江的人,看见一人正拉着婴儿想将那婴儿丢进江中婴儿在啼哭过江人问那人为什么(要把婴儿丢进江中),回答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水”他的父亲虽然善于游水,他的儿子难道就马上也善于游水吗?这样处理事情,肯定是谬误的啊!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译文
楚国有个过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坠落水中,(他)马上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船停下(之后),(那人)从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动了,但是剑(掉进水后)没有移动,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相剑者》(《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作者或出处:《吕氏春秋》 古文《相剑者》原文: 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牣也,黄白杂则坚且牣,良剑也。」难者曰:「白所以为不牣也,黄所以为不坚也,黄白杂则不坚且不牣也。又柔且锩,坚则折,剑折且锩,焉得为利剑?」 剑之情未革,而或以为良,或以为恶,说使之也。故有以聪明听说,则妄说者止;无以聪明听说,则尧、桀无别矣。 《相剑者》现代文全文翻译: 鉴赏剑的人说:「白色表示坚硬,**表示韧性,黄白色夹杂就表示坚韧,好剑啊。」为难他的人说了:「白色表示没有韧性,**表示不坚硬,黄白色夹杂就表示不坚硬也没有韧性。并且柔软(刀口)就会锩,坚硬就容易折断,剑容易折断并且刀口又会锩,怎么能称为利剑呢?」 剑的特质没有改变,有的认为它好,有的认为它很差,是说出来的。所以有聪明的人听人说话,就可以让吹牛的人住嘴;没有明辨是非的人听人说话,那就尧(明君)和桀(暴君)都没区别了。文言文全文翻译:良狗捕鼠
一、翻译: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好狗呀!"
那邻居养了狗好几年,狗却不去捉老鼠。他告诉了那个会识别狗的人这个情况。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是只好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麋、猪、鹿这类野兽,不是老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捆绑住它的后腿。" (后来)这个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腿,这狗才捉得老鼠。
二、秦代·吕不韦《吕氏春秋·士容论·良狗捕鼠》原文: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士容论》。古文寓意,有了人才如果不善于使用,就不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创造条件,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共二十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八览,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古文翻译(异宝)选自吕氏春秋
(异宝)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人船①,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伍员如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②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6?1异宝》)注:① “刺小船”: “刺”作“用槁撑”。②抟黍:捏成团的黄米饭。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珍爱的东西,只是他们珍爱的东西各有不同啊。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伍员出逃,楚国紧急捉拿他,伍员逃到太行山望着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且老百姓聪明:它的国君是个昏庸的国君,不值得与他共事。”就离开郑国逃往许国,拜见许国国君向他请教应投奔何处。许公不回答,面向东南方向唾了一口,伍员郑重地拜了两拜接受赐教,说:“我知道应该投奔哪里了。”于是逃往吴国。途经楚国,来到长江边上,想要渡江,见到一位长者,用蒿划着小船,正要捕鱼,伍员来到长者跟前请求他摆渡自己过江。长者用小船横渡伍员过江。伍员问长者姓名,长者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身上佩带的宝剑送给长者,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愿把它献给您老人家。”长者不肯接受,说:“楚国的法律,捉住伍员的人,赏诸侯国爵位,赐上万间房屋,奖千镒黄金。昨天我摆渡伍子胥过江,尚且不贪图朝廷的赏赐,今天我怎么会接受你的千金宝剑呢?”伍员逃到吴国,派人到长江边去寻找长者,竟没有找到。姓名不可能打听到,本人又找不到。伍员每天吃饭时一定要祭祀他,祝祷说:“江边的长者!”做某件事,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做,大概只有江边的长者吧!现在拿百两黄金和捏成团的黄米饭让孩子选择,孩子一定会选择捏成团的黄米饭;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让鄙陋无知的人选择,鄙陋无知的人一定会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道理深刻的话让德才兼备的人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一定会选择道理深刻的话。一个人的智慧越通达,他所作的选择越精粹;一个人的智慧越粗疏,他所作的选择越粗俗。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全文意思
作者或出处:《吕氏春秋》 古文《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刻舟求剑》现代文全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 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古诗文阅读:甲《出师表》与乙《吕氏春秋.下贤》
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
崩殂;今
分,
,此诚
也。然
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
,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若有
,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费依、
等,此皆良实,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
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
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
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
南阳,
于乱世,
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
,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
,深追先帝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
。吕氏春秋 下贤
孟春
一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以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本生
二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今有声於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於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於性则取之,害於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於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得不伤?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重己
三曰:倕,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棬竖,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燀热。燀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贵公
四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国也,有不闻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而虫出於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去私
五曰: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於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 “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好了,今天关于“吕氏春秋的古文有哪些”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吕氏春秋的古文有哪些”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