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平凉的诗句有哪些 诗句中有“天高云淡望断事”的诗词有哪些?

发布日期:2024-10-04         作者:千千百科网

  1. 关于平凉的诗句

   关于平凉的诗句 1. 赞美崆峒山诗词

   关于赞美崆峒山诗词:

   1、《边城落日》

   作者:骆宾王(初唐诗人)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解释:紫色的要塞在沙漠的北面,**的河水向东流去。一清早离开故里,去追寻那万里的黄沙。河流中到处是积累的岩石,崆峒的山路一眼望不到头。君恩如何才能报答,只能凭借着我手中的雌雄双剑。

   2、《广成子洞》

   作者:游师雄(宋代诗人)

   昔闻广成子,不为外虏役。

   轩辕屈至尊,稽颡请所益。

   至今洞犹存,峭壁宛遗迹。

   解释:从前听说广成子,不为外奴所役。轩辕放下天下至尊的身份,叩头来到此处请求可以得到一些帮助。到现在洞还在,悬崖峭壁宛如古时留下的遗迹历历在目。

   3、《赠黔南贾使君》

   作者:谭嗣同(清代诗人)

   落落崆峒一大儒,四方心逸忆江湖。

   东南赖有林君林君,万里清风去不孤。

   解释:磊磊落落的出自崆峒的满腹才学的人,心中安逸又不免想念江湖中事。在东南方有林君复在那,远去万里只有清风相伴也不觉孤独。

   4、《赠张相镐二首》

   作者:李白(唐代诗人)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解释:我的本家原是陇西人,祖先为汉边将,传说是李广。功绩谋略高盖天地,英名高飞青云之上。艰苦百战竟然没有封侯,少壮之时颇为惆怅。世传崆峒山的人勇猛善战,气激云霄,秋风悲壮。

   5、《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

   作者:夏元鼎(宋代诗人)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解释:到崆峒山访问道士来到了湖湘边, 我读了万卷诗书越读越感觉愚鲁。 踏破了铁鞋也寻不到的诗情灵感, 实践中得来竟全然不费什么功夫。

   2. 描写平凉风景的一段话大约100字

   万物葱绿的春天过去了,弹指一挥间。

   6月22日到了,太阳直射立于北回归线,夏天这个流火的季节又来到了。夏天是个变脸的季节,它时而哭,时而笑。

   一会儿晴空万里,碧空如洗,天高云淡,骄阳似火;一会儿天低云暗,乌云密布,狂风怒吼;一会天公大发雷霆,电闪雷鸣;一会瓢泼大雨,倾盆滂沱,;一会儿潇潇雨歇,虹桥飞架南北。夏天就如同孩子的脸一般,没有征兆地变换着。

   夏天是一个突飞猛进的季节。一切都在肆无忌惮地疯长,尤其是那夏天的绿色,又浓又深,霸占得漫山遍野,虽然是映衬着花朵,但事实上却是绿肥红瘦。

   雨后春笋一夜间冒出大地,竹子快速成长,关节胀得直响,原上芳草萋萋离离,林间参天大树又增加了一圈年轮。

   3. 平凉名字的由来和哪位皇帝有关

   平凉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公元358年,秦符坚欲讨前凉,于高平镇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得名。平凉城历史稍晚一些,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平凉县移治古塞城(今平凉市),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二百十一九年。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移行渭州于平凉,宋沿而不改。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平章李思齐命部将袁亨增修平凉城,分城为南北二城。明代,因韩王就藩,平凉城开始大规模建设。《古今图书集成》平凉府城池考:“平凉府城池,唐德宗令刘昌增筑,元末李思齐部将袁亨分南北二城,明洪武六年总兵官平凉侯费聚复修如旧,周九里三十步,高四丈,池深四丈,门四。东曰和阳,南曰万安,西曰来远,北曰北定。按府志,南枕南山,东距浚谷百跬,而近北跨柳泉去泾里许,西当乾河溪流之衡,去泾三里,圆九里有奇。西广而东隘,北高而南卑,横长而纵短。”这段记载与赵时春的《平凉府志》吻和。

诗句中有“天高云淡望断事”的诗词有哪些?

  该诗句出自于著名诗人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

  全文如下:

  《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创作背景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文学赏析

  《清平乐·六盘山》是红军摧毁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翻越六盘山高峰,胜利在望时写下的词章。这首词既抒发了毛泽东及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的英雄气概,又表达了他们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

  上阕表明当时的战斗决心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秋高气爽,万里晴空飘浮着几缕淡淡的白云,伫立山顶,极目凝望着南飞的大雁直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两句词看似写景,实则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情怀,既有登高望远吞吐山河的豪迈,又有追

  随大雁,遥想战友、亲人的柔情。因为雁阵飞往的地方,正是诗人刚离开不久的革命摇篮——井冈山,那里有几经战斗开辟出来的广大革命根据地,有和红军心连心的革命人民,有留在那里继续斗争的战友何叔衡、瞿秋白、陈毅等,也有诗人的亲人毛泽覃,他心爱的幼子也寄养在那里,后来不知去向。所有这一切,足以令人魂牵梦绕,南飞的大雁啊,你能带去诗人的问候与思念吗?你能把长征胜利的喜悦带回南方吗?这两句词可谓触景生情,在对自然景物的白描中,蕴藏着诗人对战友和亲人的款款深情,耐人寻味。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指抗日前线,红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向陕北根据地,向抗日前线进军,掐指算来,红军北上的行程竟有二万多里。在当时的形势下,不奔赴抗日前线,不到长城,算什么英雄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是回顾长征的光辉历程,在过去的一年中,红军既要与雪山草地、激流险滩、严寒酷暑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又要与一路上围追堵截的敌人周旋、战斗,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中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然而诗人仅用了“屈指”二字,于轻描淡写中流露出红军对漫漫险途等闲视之的英雄气概。这两句词重在抒写革命者从容豪迈、不畏艰难困苦、投身抗日前线的英雄本色。

  下阕展现革命前景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如火的红旗,飘扬在高高的六盘山顶,烘托出红军将士的胜利喜悦。“红旗”作为革命的象征,在毛泽东诗词中反复出现:“山下旌旗在望”;“红旗跃过汀江”;“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风卷红旗过大关”;“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泽东及其率领的工农红军扛着这面红旗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胜利,今天,这面红旗历经枪林弹雨,更加鲜艳地招展在六盘山顶,它预示着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将翻开新的一页。

  “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凭中国工农红军保存着的有生力量,一定会打倒蒋介石的反动政权。毛泽东极其正确地判断出当时的形势,“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时局的特点,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虽然这时红军已从三十万人减少到不足三万人,但由于路线正确,数量上暂时减少了,质量上却比过去更强大了。有了经过锻炼的中国***,又有了经过锻炼的红军,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歼灭呢!即使是凶神恶煞般的蒋介石,也最终会被革命力量打倒。这两句词不但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誓言,而且也是作者对依靠革命力量推翻反动势力的前景展望,表现了高度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这首词上下两阕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言志,结构对称、美观。上下两阕相对独立又紧紧相连,上阕写眼前长征的胜利,抒发红军将士的英勇斗志。下阕进一步联想,放眼将来,抒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气概。作者的视角由近及远,作者的情感由喜悦到高亢、激昂,结构紧密,又不显拥挤,语言浅近清新,却又耐人寻味。

  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宛若一幅壮美的诗情画。其景,明媚夺目,其情,摧人振奋。诗人运用了借喻手法,“长缨”喻指革命武装力量,“苍龙”借指蒋介石,诗人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以武装的革命打败武装的反革命这一思想内容。最后一句“何时缚住苍龙?”以诘问的笔法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度,增强词的韵味。在遣词上,可谓字斟句酌,非常讲究,如“望断南飞雁”的“断”和“飞”,使整首词神采飞扬,“一语为千万言所托命”,让人顿生无穷遐想。又如“屈指行程二万”一句,于娓言细语中蕴含了多少道不完的艰辛,又表现了诗人何等旷达高远的胸襟嗔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品味愈久愈能领悟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再如“漫卷”一词,营造了一幅浪漫欢腾的景象,使人们感受到峥嵘岁月中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在手”与“缚住”更是表现出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的气魄。

名家点评

  郭沫若:此诗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整诗洋溢着革命胜利的豪情,应用高亢雄壮的语气,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抒发了“长缨在手”定当“缚住苍龙”的革命豪情。

崆峒的诗句崆峒的诗句是什么

  崆峒的诗句有:倚天长剑著崆峒,坐思崆峒间。

  崆峒的诗句有:丹谶名崆峒,何必崆峒始是山。注音是:ㄎㄨㄥㄊㄨㄥ_。结构是:崆(左右结构)峒(左右结构)。拼音是:kōngtóng。

  崆峒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崆峒kōngtóng。1._矫诟仕唷2._好谏蕉3._赶缮健

  二、引证解释

  ⒈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相传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也称空同、空桐。参阅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八·汝州》。引《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史记·五帝本纪》:“_黄帝_西至于空桐,登_头。”南朝梁沉约《为武帝与谢_敕》:“羲轩邈矣,古今事殊,不获总驾崆峒,依风问道。”后亦以指仙山。唐曹唐《仙都即景》诗:“旌节暗迎归碧落,笙歌遥听隔崆峒。”宋沉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真宗皇帝伏愿登御崆峒,从游汗漫,锡羡上灵之福,延洪后嗣之休。”一说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山。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南。唐舒元舆《桥山怀古》诗:“襄城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崆峒求道失遗迹,荆山铸鼎_荒丘。”⒉山名。在山西临汾市南。《山海经·海内东经》:“温水出崆峒。引崆峒山在临汾南。”⒊山名。在江西赣县南。引元刘_《隐居通议·骈俪三》:“崆峒对耸,章贡交流。”⒋古人认为北极星居天之中,斗极之下是空桐(崆峒);洛阳据地之中,故以崆峒代指洛阳。引唐李贺《仁和里杂叙皇甫_》诗:“明朝下元_西道,崆峒叙别长如天。”⒌山高峻貌。引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水声幽咽,山势崆峒。”唐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李子别上国,南山崆峒春。”⒍山洞;洞窟。引唐王化清《游石室新记》:“高要郡北十五里有石室,诡_万状,崆峒其中。”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蹬倚_壁,壁石皆崆峒,木根穿隙缘窍。”⒎宽敞空阔。引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从门隙内窥,洞甚崆峒,而路无由入。”⒏形容声音洪大。引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山下有水穴东北向,潴水甚满,而内声崆峒。”

  三、网络解释

  崆峒(汉语词汇)崆峒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kōnɡtónɡ,意思是山高峻貌。

  关于崆峒的诗词

  《崆峒山·轩辕胜迹入苍凉》《道情偈·崆峒老人专一一》《崆峒山·云根秀出碧芙蓉》

  关于崆峒的成语

  草庐三顾不齿于人沉博绝丽绸缪束薪疮痍满目仓皇出逃不为已甚长夜漫漫参差不齐吹弹得破

  关于崆峒的词语

  仓皇出逃吹弹得破不为已甚不期而然成人之美不齿于人不名一钱绸缪束薪草庐三顾伯道无儿

  关于崆峒的造句

  1、其次,本文构建了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价值分类系统。

  2、那乔冽八岁好使弄棒,偶游崆峒山,遇异人传授幻术,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

  3、游览崆峒山,乘客大多沿后山修筑的的公路乘车至中台。

  4、王子枫依言上香后,只见香炉后金筒飞起,从中飞出一签,上写风自崆峒起,中。

  5、为了配套崆峒山旅游,古镇已经有暖锅、古玩字画等商家入驻,外观似古时客栈的旅馆也为旅途中的人带来别样的旅行记忆。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崆峒的详细信息

杜甫《洗兵马》诗词赏析

   洗兵马

   唐代:杜甫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

   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鹤禁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

   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

   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注释

   诸将:指王李俶、郭子仪等将士。

   山东:此指河北一带,华山以东地区。

   清昼同:昼夜频传,见得捷报完全可信。

   邺城:相州,今河南安阳。

   河:指黄河。

   一苇过:一芦苇可航,形容官军渡河极易。

   胡:指叛将史思明等。

   命在破竹中:指叛军之破灭已近在眼前。

   祗残:只剩。

   独任:只任用。

   朔方:指节度使郭子仪的朔方军士。

   汗血马:一种产于边地的宝马。

   葡萄宫:汉代上林苑,代指唐宣政殿。

   喂肉:此处二字描状生动,客观铺陈而又略寓讽刺朝廷借用回纥兵之意。

   清海岱:就是清除了山东一带的叛军。

   仙仗:皇帝的仪仗。

   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西。

   笛里关山月:笛声里奏着关山月的益调。关山月为汉乐府横吹曲名,为军乐、战歌。

   万国:即万方。

   草木风:这里有草木皆兵之意。两句提醒肃宗不要忘记苦战的将士,想到人民所受的苦难。

   成王:指太子李俶,收复两京的主帅。

   心转小:转而变得小心谨慎。

   郭相:郭子仪。

   司徒:指检校司徒李光弼。

   清鉴:识见明察。李光弼治军严,曾预料史思明诈降,终久必反,故说他清鉴悬明镜。

   尚书:指兵部尚书王思礼。

   气:气度。

   秋天杳:形容如秋空般明朗高远。

   二三豪俊:指李傲、郭子仪、李光弼等。

   为时出:应运而生。

   济时:救济时危。

   了:完毕。

   冠冕:指上朝的群臣。

   入:指进入皇宫。

   正耐:正相称。

   烟花:指朝贺时点燃的香烟。

   鹤架:太子的车。

   凤辇:天子之车。

   问寝:问候起居。

   龙楼:皇帝住处,此处指唐玄宗的住地。

   攀龙附凤:这里指攀附肃宗和张淑妃的李辅国等。靠其有拥戴肃宗之功,回京后气焰极高。

   化为侯王:形容肃宗封官之滥。当时肃宗大肆加封跟从玄宗入蜀和跟肃宗在灵武的扈从之臣。

   汝等:斥骂的称呼,指李辅国辈。

   蒙帝力:仰仗了天子的力量。

   时:时运。

   夸身强:夸耀自己有什么大本事。

   萧丞相:汉代萧何,此指房琯。

   张子房:汉代张良,此指张镐。

   征起:被征召而起来做官。

   风云会:风云际会。*时明君与贤臣的遇合。

   扶颠:扶持国家的颠危。张镐曾预料史思明的诈降。两京收复,张镐出力颇多。

   青袍白马:把安史之乱喻梁武帝时的侯景之乱。侯景作乱,部下皆骑自马,穿青衣。

   更何有:是说不难平定。

   后汉今周:用周、汉中兴之主汉光武帝和周宣王比拟唐肃宗。

   再昌:中兴。

   寸地尺天:指全国各地。

   白环:传说中西王母朝虞舜时献的宝物。

   银瓮:《孝经援神契》载:神灵滋液有银瓮,不汲自满,传说王者刑罚得当,则银瓮出。

   紫芝曲:秦末号称”四皓“的四隐士所作。

   解:懂得。

   望望:望了又望。当时正遇春旱,农民盼雨。两句表现了作者忧民之心。

   河清颂:即宋文帝元嘉时鲍照所作《河清颂》。

   淇:淇水,在邺城附近。

   淇上健儿:指围攻邺城的士卒。

   城南思妇:泛指将士的妻子。

   天河:即银河。

   洗甲兵:传说武王伐纣,遇大雨,武王曰:此天洗甲兵。

   赏析

   现代的读者接触古诗,常常认为具有现实批判性的作品名篇很多,而“颂”体诗歌难得佳作。杜甫《洗兵马》是个例外。诗中有句说“词人解撰河清颂”(424—453年期间,即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河、济俱清,鲍照作《河清颂》赞美),这首诗本身就可说是热情洋溢的《河清颂》。

   第一段(从“中兴诸将收山东”至“万*前草木风”)以歌颂战局的神变开端。唐室在中兴诸将的努力下,已光复华山以东包括河北大片土地,捷报昼夜频传。三句借用以说克敌极易,安史乱军的覆灭已成“破竹”之势。当时,安庆绪困守邺城,所以说“祗残邺城不日得”。复兴大业与善任将帅关系很大,“独任朔方无限功”既是肯定与赞扬当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平叛战争中的地位和功绩,又是表达一种意愿,希望朝廷信赖诸将,以奏光复无限之功。以上有很多叙述的地方,“京师”二句则描绘了两个显示胜利喜庆气氛的画面:长安街上出入的官员们,都骑着产于边地的名马,春风得意;助战有功的回纥兵则在“蒲萄宫”备受款待,大吃大喝。“餧(喂)肉”二字描状生动,客观铺写中略微寓含讽意。从“捷书夜报”句至此,句句申明战争克捷的意思,节奏急促,几乎使读者应接不暇,也犹如带有破竹之势。以下意思略微转折,“已喜皇威清海岱”一句结束上面的意思,当时河北尚未完全克复,说“清海岱”显得用词有分寸;“常思仙仗过崆峒”一句启下,意在警告唐肃宗居安思危,勿忘当初“銮舆播迁”、往来于崆峒山的艰难日子。紧接以“三年笛里”一联,极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安史之乱三年来,笛咽关山,兵惊草木,人民饱受乱离的痛苦。此联连同上联,抚今追昔,痛定思痛,淋漓悲壮,在欢快的用词中小作波折,而不一味流走,极尽抑扬顿挫的情致,将作者激动而复杂的心情写出。

   第二段(从“成王功大心转小”到“鸡鸣问寝龙楼晓”)逆接开篇“中兴诸将”四字,以铺张排比句式,对李豫、郭子仪等人致词赞美。“成王”收复两京时为天下兵马元帅,“功大心转小”,赞颂其成大功后更加小心谨慎。随后盛赞郭子仪的谋略、司徒李光弼的明察、尚书王思礼的高远气度。四句中,前两句平直叙来,后两句略作譬喻,铺述排比中有变化。赞语既切合各人身份事迹,又表达出对光复大业卓有贡献的“豪俊”的钦仰。“二三豪俊为时出”,总束前意,说他们本来就是为重整乾坤,应运而生的。“东走无复”以下六句承接“整顿乾坤济时了”而展开描写,从普天下的喜庆写到宫禁中的新气象,调子轻快:做官的人弹冠庆贺,不必弃官避乱;平民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如鸟归巢;春天的繁华景象正随朝仪之再整而重新回到宫禁,天子与上皇也能实施“昏定晨省”的宫廷故事。上上下下都是一派熙洽气象。

   第三段(从“攀龙附凤势莫当”至“后汉今周喜再昌”)一开头就揭示一种政治弊端:朝廷赏爵太滥,许多投机者无功受禄,一时有“天下尽化为侯王”之虞。“汝等”二句即对此辈作申斥语,声调一变而为愤激。继而又将张镐、房琯等作为上述腐朽势力的对立面来歌颂,声调复转为轻快,这样一张一弛,极富擒纵唱叹之致。“青袍白马”句以南朝北来降将侯景来对比安史之乱中的叛将,说明叛将不堪一击;“后汉今周”句则以周、汉的中兴比喻时局。当时,房琯、张镐都已经罢相,诗人希望朝廷能复用他们,所以特加表彰,与赞扬“中兴诸将”互为表里。张镐于758年(乾元元年)五月罢相,改任荆王府长史。这里说“幕下复用”,措意深婉。这一段表明杜甫的政治眼光。

   第四段(从“寸地尺天皆入贡”到篇终)先用六句申明“后汉今周喜再昌”之意,说四方皆来入贡,海内遍呈祥瑞,举国称贺。以下继续说:隐士们也不必再避乱遁世,文人们都在大写歌颂诗文。至此,诗人是“颂其已然”,同时他又并未忘记民生忧患,从而又“祷其将然”:时值春耕逢旱,农夫盼雨;而“健儿”、“思妇”还未得团圆,社会的安定,生产的恢复,均有赖战争的最后胜利。诗人勉励围困邺城的“淇上健儿”要“归莫懒”,寄托着希望他们早日成功的殷勤之意。这几句话虽不多,却唱出诗人对人民的关切,表明他是把战争胜利作为安定社会与发展生产的重要前提来歌颂的。正由于这样,诗人在篇末唱出了他的强烈愿望和诗章的音:“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这首诗的基调是歌颂祝愿性的,热烈欢畅,兴致淋漓,将诗人那种热切关怀国家命运、充满乐观信念的感情传达出来了,是一曲展望胜利的颂歌。诗中对大好形势下出现的某些不良现象也有批评和忧虑,但并不影响诗人对整体形势的兴奋与乐观。诗章以宏亮的声调,壮丽的词句,浪漫夸张的语气,表达了极大的喜悦和歌颂。杜甫的诗原本以“沉郁”的诗风见称,而此篇是杜甫古风中的别调。

   从艺术形式看,采用了华丽严整、兼有古近体之长的“四杰体”。词藻富赡,对偶工整,用典精切,气势雄浑阔大,与诗歌表达的喜庆内容完全相宜。诗的韵脚,逐段平仄互换;声调上忽疾忽徐,忽翕忽张,热情奔放中富有顿挫之致,词句清丽而能有苍劲之气,诗句跌宕生姿,大大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平凉 ① 李攀龙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

  

  小题1: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先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

  小题2:用典的手法,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却又叹息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

  

  试题分析:略

关于儿童放牧的诗句

  1.描写放牧的古诗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赠野童唐·韦庄羡尔无知野性真,乱搔蓬发笑看人.闲冲暮雨骑牛去,肯问中兴社稷臣.牧童唐·栖蟾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牧童词唐·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司家截尔头上角!”牧童词唐·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牧童唐·隐峦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朝阳未出众山晴,露滴蓑衣犹半湿.二月三月时,平原草初绿.三个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笛声才一举,众稚齐歌舞.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2.描写儿童放牧归来吃晚饭不脱衣服睡觉的诗句和儿童借风使船的诗句

   《牧童》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释义;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释义: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扩展资料:

   1、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

   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

   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2、诗人在1192年乘舟路过安仁县(现在的江西省余江县)时,看到两个孩童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诗人被孩童的稚气和可爱行为感染,从而创作了此诗。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

   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百度百科——牧童 (吕岩的诗)

   百度百科——舟过安仁

3.形容儿童放牛的诗词有哪些

   1,《牧牛儿》宋代:陆游

   溪深不须忧,吴牛自能浮。

   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

   寒雨山陂远,参差烟树晚。

   闻笛翁出迎,儿归牛入圈。

   白话文释义:不必要担忧那深不见底的溪流,骑着牛儿自能安然度过。牧童骑在牛背上,安稳地像乘船一样。寒风细雨中,从远方的山坡中望见,参差的烟雾弥漫的树林中,牧童骑着牛,老翁听到笛声出来迎牧童,牧童归来牛儿入牛圈。

   2,《村行》唐代: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白话文释义:仲春时节我经过南阳县西,村庄里的桑树都长出了嫩芽。和风吹拂着依依垂柳,点点细雨滴在曲折的池塘上。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着红裙的少女隔着篱笆偷偷张望。我走进农家脱下半湿的衣裳,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我。

   3,《牧牛儿》宋代:陆游

   南村牧牛儿,赤脚踏牛立,

   衣穿江风冷,笠败山雨急。

   白话文释义:南边村中有个放牛的牧童,他赤脚站在黄牛上。身上的衣着抵挡不住寒冷的江风,头上的斗笠也破烂不堪,抵不住山间急骤的雨。

   4,《所见》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白话文释义:放牛的孩子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5,《题竹石牧牛》宋代:黄庭坚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白话文释义: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4.古代诗词中描写儿童或童年趣事的诗句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伦,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5.描写儿童天真无邪的诗句有哪些

   1、《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2、《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牧竖》

   唐代:崔道融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译文: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放牧时卧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玩耍。

   5、《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6.描写儿童悠闲自在的古诗

   清平乐.村居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田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poem/0/poem_43.shtml

   小儿垂钓

   选自《全唐诗》

   作者:唐 胡令能

   小儿垂钓古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7.体现儿童活泼可爱都诗句有哪些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崆峒山的诗词崆峒山的诗词是什么

  崆峒山的诗词有:《崆峒山图为横溪翁赋》《崆峒山·矗地弥天道气屯》。

  崆峒山的诗词有:《崆峒山·轩辕胜迹入苍凉》《崆峒山·云根秀出碧芙蓉》。拼音是:kōngtóngshān。结构是:崆(左右结构)峒(左右结构)山(独体结构)。注音是:ㄎㄨㄥㄊㄨㄥ_ㄕㄢ。

  崆峒山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二、国语词典

  山名:(1)_位于河南省临汝县西南。(2)_位于江西省赣县南。(3)_位于甘肃省平凉县西,泾水发源地。(4)_位于甘肃省高台县西。(5)_位于四川省平武县西。

  三、网络解释

  崆峒山(甘肃平凉崆峒山)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总面积83.6平方千米。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崆峒武术更是被誉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自1994年以来,崆峒山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和“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桂冠。

  关于崆峒山的诗句

  崆峒山北面为向崆峒山试道赤霞夹日崆峒山

  关于崆峒山的成语

  拔山盖世功若丘山笃定泰山半壁山河这山望着那山高大山小山巴山越岭宝山空回堆积如山翻山越岭

  关于崆峒山的词语

  笃定泰山功若丘山巴山越岭翻山越岭中山狼宝山空回半壁山河堆积如山山陵崩拔山盖世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崆峒山的详细信息

崆峒山诗句

  崆峒山诗句如下:

  1、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2、昔闻广成子,不为外虏役。轩辕屈至尊,稽颡请所益。至今洞犹存,峭壁宛遗迹。

  3、落落崆峒一大儒,四方心逸忆江湖。东南赖有林君林君,万里清风去不孤。

  4、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5、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

  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崆峒武术被誉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

地形地貌

  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在中世纪发生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中,使今崆峒山及东北、西南一带产生了一个山间盆地,雨水不断冲刷的黏土、砂石积聚到盆地中沉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被胶结成紫红色砾石,称为崆峒山砾岩。

  到了侏罗纪初期,这个区域又受到地质运动的作用,产生许多新的沟谷和山峰,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流水切割,形成了各种奇特秀丽的丹霞地貌。崆峒山的丹霞地貌丰富多彩,以顶平、身陡、麓缓为基本特征,并且它还是所发现的时代最古老的紫红色岩层所形成的丹霞地貌。

牧童 古诗的意思

  意思是: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全文: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出自:唐代·吕岩《牧童》

扩展资料

  背景: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赏析:“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今天关于“有关平凉的诗句有哪些”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有关平凉的诗句有哪些”,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