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李十三陈分别是哪些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戏状况?

发布日期:2024-10-02         作者:千千百科网

  1、穆桂英挂帅

  讲的是北宋年间杨家将的事,唱的是报国忠君的大戏,那一年,杨家将屡次击溃辽军,保住了大宋朝的大好河山,天下太平二十余载。怎奈昏君无道,听信奸佞谗言,佘太君携子孙辞官河东,这一去就是二十余年。

  不久,辽东安王起兵造反,率军侵犯边关,边关告急,佘太君听说后,曾派杨洪去探军情。虽然此时的天波府没有兵权,辞官回乡,但是佘太君一直心系国家。杨洪回来之后,禀报军情,佘太君听说后心里非常担心,不知道是何人领兵作战。

  于是把杨宗保,穆桂英等人召集起来商讨如何应对,众人商议之后,决定派遣文广、金花进入汴京城内打探。文广、金花进入汴京城内,正看见张贴皇榜,校场比武点兵,两人商量后便进入了校场。这时候主持点兵工作的正是坚持王强,他有自己的小算盘,想要他的儿子王伦做将军。

  2、对花枪

  讲的是隋朝末年,罗艺少年时,进京赴考,途中病在姜家集,被姜桂芝父亲救回家中,并让女儿姜桂芝向罗艺传授姜家花枪,二人一同练习花枪,彼此爱慕,由姜父做主,结为夫妻,一年后,罗艺再次赴京应试时姜桂芝已身怀有孕。

  离别后,音讯难通,姜桂芝父母亡故,携子离开家乡,流落在龙口村,隋朝战乱四起,罗艺投奔瓦岗寨,又娶秦氏,生子罗成。四十年后,瓦岗寨史大奈,责于秦氏和儿子罗成,又怕在众人面前有失自己长者尊严。

  3、花木兰

  讲的是北朝时番邦犯境,边关告急。花木兰的父亲列名征兵军帖。木兰虑及老父体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决定女扮男装,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从军。木兰辞别双亲,披星戴月,快马加鞭,奔赴边关。

  途中,她还结识了几个朋友,全是应征入伍的战士,相伴同行。他们在接近前线时,忽闻战鼓齐鸣,杀声震天,魏军正与敌兵交战,突力子等三人夹战魏军贺元帅,木兰一马当先,杀退敌人。从此,她便得到贺元帅的赏识。

  戎马倥偬,十二年过去,身经百战的木兰已晋升为将军。某夜,木兰外出巡营,忽听群鸟飞鸣,她料想必是敌兵前来偷袭,惊起宿鸟。便禀告元帅,建议四面埋伏,智擒敌酋。果然,敌军中计,突力子被擒。

  元帅拟为木兰封官进爵,并把爱女许与将军。木兰不慕官爵,更不能与元帅之女成婚,只求赐与千里马,回故乡探亲。木兰返回桑梓,脱去战时袍,换上旧时装。朝廷册封木兰为尚书郎,元帅率领众将,抬着礼物,亲临花家,请见花木力将军。

  木兰出堂,相见之下,元帅惊讶不已。于是,木兰细述从军经过,元帅盛赞木兰不愧是一位巾帼英雄。

  4、三上轿

  讲的是明万历中期,首相张居正之子张秉仁见同窗李通妻崔氏貌美,心怀不良,邀李赴宴,将其毒死。李父鸣官,知府黄成玉畏张之势,断崔氏为张妾。

  崔氏先索压轿银三千两以养公婆。再约事三件,一请知府为媒,二要新人房中免去灯火,三要张秉仁披麻载孝为李送葬。张皆从之。

  将上轿,不忍离公婆,幼子;上而复下者凡三,最后决别而去。夜入洞房刺杀张秉仁遂自刎身亡。《三上轿》正是崔秀英怀揣利刃,哭别李桐灵堂、公婆、娇儿的场面。抓住“三哭三别”的刚烈不屈,唱腔表演愈发悲壮感人。

  5、桃花庵

  豫剧《桃花庵》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许多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都曾演唱过此剧。其中,尤以桑振君大师的演唱别具一格。该剧充分体现了桑派艺术“口伶齿利,字乖音巧”的演唱风格和闪、滑、抢、离的演唱技巧,成为桑派的优秀代表剧目之一。

  讲的是一段跨越十六年时间的悲欢离合故事。九尽春回之时,窦氏登门楼思念自己十余年前离家的丈夫张才,恰逢知府苏昆之子宝玉经过门前,窦氏因其酷似丈夫张才,便把他认为义子。时光荏苒。

  四年后的一天,贫婆王桑氏长街叫卖衣衫,窦氏认出此衫乃是张才之物,一再逼问,王桑氏道出实情。原来旧衣来自虎丘山桃花庵女道姑陈妙善处。窦氏遂与小郎以烧香为名前往桃花庵中。在庵中,窦氏探问妙善,妙善极力隐瞒。

  窦氏又设计与妙善结为金兰,将她请至家中。在窦氏的旁敲侧击、一再追问下,妙善只得道出当年隐情。原来十余年前,张才虎丘逛会偶遇妙善,两情相悦,在桃花庵内成就鱼水之欢。不料三月后,张才染病身亡,妙善也身怀有孕。

  产下男婴。妙善托贫婆王桑氏将男婴送与他人,并且用张才的外衣包裹着婴儿。道出实情后,窦氏与妙善尽弃前嫌,两人又从王桑氏口中得知,知府之子便是当年她转送的男婴,也就是四年前窦氏认下的义子宝玉。此刻,宝玉高中状元。

  窦氏与妙善到苏府认子,苏夫人不允。三人争执起来。宝玉深明大义,生养之恩皆不敢忘,于是一子认下三母,一家团圆,皆大欢喜。由于几位主要演员的唱功和表演功底十分深厚,嗓音清脆、明亮、甜润、俏丽,且随着剧情时而婉转、时而高亢。

  时而紧张,时而松缓,或如泣如诉,或如珠玉落盘,清脆分明,掷地有声。尤其是苗文华扮演的窦氏,扮相俊美,举致优雅,持重大方,风格委婉俏丽,一亮相便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叫好。

  她的演唱委婉细腻、字乖韵巧,以情传声,声情并茂,使观众能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引起共鸣。再加上剧情的辗转起伏,丝丝入扣,深深吸引着观众,精彩之处不时爆发阵阵掌声。

  百度百科-穆桂英挂帅

  百度百科-花木兰

  百度百科-桃花庵

  百度百科-三上轿

  百度百科-对花枪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戏状况?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影戏研究沉寂无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才逐步恢复相关学术活动。这二十年出现的文章与著作在数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公开发表的文章达210余篇(其中有许多是属于报道性文章),是前此文章总数的两倍③,著作20余部(含未公开发行的)。毋庸讳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影戏的主体性还缺乏足够的尊重,这种尴尬局面此时开始得以扭转。一方面,影戏的纵向研究得到拓展和深入,形成了一系列专题性研究成果。如影戏的起源与形成、影偶造型,影戏唱腔、音乐、影卷以及影戏与宗教、民俗的关系等。另一方面,扩大了研究的横向面,学者们立足于全国的影戏,不再局限于某些个案的考察。

  影戏的本源始终是治影戏史者无法回避的课题。江玉祥的《中国影戏探源》(《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第2期)认为:“中国的影戏不是舶来品,它就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它是汲取了道士方术的‘弄影还魂术’,变文的影像配说、唱、乐的形式,以传奇文为剧本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新型综合艺术。形成时间大约在唐代开元、天宝以后。”赵建新的《中国影戏溯源》(《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提出:“俗讲之于影戏,其作用的主要方面还在于‘演故事’一途。影戏‘借灯显影’的形式在受立铺挂像启发的同时,更直接的来源当为‘影灯’(或曰‘灯影’)。”此外,丁言昭的《木偶、皮影和宗教文化》、张晋元的《皮影戏的渊源与流播》等文章均涉及到这一课题的探讨。

  影偶的造型非常丰富,它蕴含着丰厚的民间文化信息,成为工艺美术研究者关注的一大焦点。魏力群的《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通过考察我国皮影造型的演化,认为皮影“在造型风格上,早期皮影有着相对的一致性。明清以后,以河北滦州和陕西华县为中心形成了北方皮影和西部皮影两大区域流派,影人造型也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江玉祥的《略谈皮影的造型特征》(《文史杂志》1997年第2期)归纳出中国皮影的四大造型特点:合理的变形性、大胆的夸张性、巧妙的象征性、雅朴的装饰性。毛本华的《桐柏皮影造型》、张谷良的《海宁皮影戏的起源与造型艺术》、刘小娟的《皮影雕刻艺术》等文章均就皮影造型有所探讨和介绍。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以皮影造型为研究主体的专著,如刘小娟的《皮影》(1998)、王韵凤的《腾冲皮影戏》(1998)、马德昌的《皮影艺术的魅力》(1994)等。

  影戏音乐唱腔的研究也非常活跃,尤其是区域性皮影唱腔的介绍较多。这方面的专著有:刘荣德、石玉琢编著的《乐亭影戏音乐概论》(1991),韩琢收集整理的《凌源皮影音乐简介》(1984年),王威信编著的《辽南皮影戏音乐》(1989),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的《河南地方戏曲音乐汇编·灵宝皮影戏音乐资料》(1988年)。这些著作大都为基层文化部门的工作者编写的,理论色彩不强,但其材料具有较强的原创性。

  影戏剧本亦受到专门的关注与探讨。如陈忆苏(台湾)的《复兴阁皮影戏剧本研究》(1981年,未见)、简涛《山东皮影戏〈八仙过海〉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 2)、王泽庆的《抄本皮影戏〈西厢记〉浅析》(《河东戏曲文物》1990. 6)、魏力群的《滦州影卷》(《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4)等。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庞建春的硕士论文《河北东部皮影戏影卷研究——影卷〈五锋会〉的现代民间传承与表演》(1999. 5)。该文以《五锋会》为个案,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了滦州影卷口头传承的特征。文章涉及影卷的基本形制、影卷的现代传承与演出形态等。研究者的田野作业方法及其对影卷的民俗学阐发值得我们借鉴。

  影戏艺人及戏班的专题性研究为者寥寥。李十三史料研究组编,高泽、王禾、辛景生执笔的《李十三评传》(1987)一书以丰赡的史料考述了清代乾嘉时期陕西著名作家李芳桂的生平行状和他创作的影戏剧本。此外韩琢编著的《凌源皮影艺人小传》(1998)亦存留有大量的艺人史料。真正从学理上来考察艺人和戏班的是台湾的学者,如石光生的《张德成艺人研究》(未见)与金清海的硕士论文《合兴皮影戏团研究》(1998. 6)。后者在田野访谈的基础上进行戏班的个案分析,论述了戏团的历史与现状、舞台生活艺术以及戏团的影卷。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文本形式均为影戏班社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范本。

  值得注意的是该期出现了一批综合性研究专著和史料性读物,在更加广阔的层面介绍和研究了我国影戏。江玉祥的《中国影戏》(1992)和《中国影戏与民俗》(1999)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采取历史、文学、民俗、宗教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影戏的历史源流、流派、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是迄今为止首次全面介绍和探讨我国影戏的专著,也是作者长期田野调查的结果。另外尚有刘庆丰编著的《皮影史料》(1986. 12)、崔永平的《怎样演皮影》(1987),四川南充地区文化局编的《川北皮影戏》(1989)、魏革新的《乐亭皮影》(乐亭文史第五辑,1990),秦振安的《中国影戏之主流——滦州影》(1991. 1),赵建新编著《陇东南影子戏初编》(1995. 5)等著作从各自的角度对影戏进行了阐释。

  由上所述,不仅滦州影戏得到进一步的探讨和推介,其他区域如四川、东北、甘肃、河南、陕西等地的影戏亦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影戏资料建设、戏剧本体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的探索上也获得长足的进展。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尽管文章的绝对数量较多,真正有学术分量的仍为少数。从戏剧戏曲学的角度来看,许多核心问题依然没有突破。该期以民俗学、工艺美术学的学者成就较大,治戏曲史者明显缺席,尤其缺乏大家的参与,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总之,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断探索,二十世纪的影戏研究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均得到极大的拓展。从对滦州影戏的集中关注逐渐扩大到其他区域的影戏;从对影戏一般性的描述扩展至发生与流变、艺术特质、生存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讨论。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文献法,开始走向田野,尝试运用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手段来考察影戏。然而,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首先是学术观念的滞后。长期以来,人们囿于传统的戏剧史观,大多侧重于汉族城市戏曲的研究,而对包括影戏在内的民间戏剧没有给予应有的学术关怀。尤其在八、九十年代,戏曲史论界基本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民俗学、工艺美术学等领域的学者们却有所作为。与此相关的是研究方法上的缺陷。自三十年代以来,史论界总体上是借鉴和沿袭传统戏曲的研究套路,以考镜源流、叙述史实为研究指向;尽管后期有所矫正,但尚未形成契合影戏特征的成熟的研究模式。影戏不仅具有戏剧层面的特殊性;作为民间戏剧,它已融入普通民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诉求之中,是一种活态的、生活的艺术。同时,影戏又具有很大的文化包容性,融合了民俗、宗教、音乐、美术等诸多文化因子,是民间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如果不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依循传统的思维惯性显然难以建立有效的研究机制。

陈再道的人物轶事

   陈再道年幼父母双亡,由叔父带大,性顽劣,恶作剧闻名乡里。某日,有富家车水育秧,陈再道于水田旁佯装摸鱼,暗挖一洞穴通田外。富家抽水一日,竟不能盈田,甚纳闷。又某日,陈再道上山砍柴,口渴难耐,遂拔田中萝卜吃,而后将萝卜秧原样载泥中。数日后,萝卜秧黄叶枯,田主竟误以为地蚕所咬。

  红军时期某日,敌追击红军于木兰山,陈再道背500块银圆随部队撤退。将军负重而行,力渐不支。敌将近,陈再道忽佯装摔倒,丢钱袋于一水潭中,遂跃起急奔,脱险。当日夜,潜回摔倒处,入潭摸钱袋返,500银圆,一块不少。 陈再道,本姓程。小时候,因听长辈谬传九李十三陈,都是一家人可以不分姓氏,他信以为真。加之麻城方言中程、陈读音不分,参军时被人笔误为陈姓,由此沿用不改。红军时期,有老乡发现这个错误,劝他改过来。他根本就不想在宗族姓氏等小事上花心思,说:姓什么还不是要提着脑袋干革命?到了晚年,有人和他调侃说:你的大号搞错了,错的好哦,这样阎王找不到你本人,你就要多活百儿八十岁了!陈再道道:么能那样紧活,能活过八十就心满意足了。再多活就是白吃人民的粮食,白花国家的钱!。

  陈再道不修边幅,开会时还常以双腿蹲踞椅上,有时一屁股坐桌上。 东纵在以南宫为中心发展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陈再道司令员坚持对土匪及游杂武装,根据不同对象,采取政治争取为主,分化瓦解和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区别对待。在八路军政治宣传工作的感召下,有些游杂武装投向八路军,不再为非作歹,被八路军收编改造。如当时冀南最大的两股地方武装——段海州和赵云祥两部,各有四五千人。为团结和争取他们抗日,陈再道司令员邀请段、赵二人进行当面会商,向他们宣传***的团结抗日主张和各项方针政策,经过争取教育,他们接受了陈再道提出的成立军政委员会统辖冀南各部队的建议,并推举陈再道为该委员会的主任。从而争取了赵云祥,收编了段海州部为“抗日青年纵队”。此外,还收编威县民团为“冀南抗日游击独立第二师”等。这对于打开冀南抗日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许多土匪和游杂武装弃暗投明,与八路军合作抗日或被八路军收编改造。

对联的写法

  第一节 集句式

  集句,就是把他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联句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集句是对联和一种特殊创作方法。原句,对于作者来说,只是一种备用材料。作者根据自己的主题需要,经过思考、选择,把两个不相干的句子配成对联。这也是一种创作。

  集句主要有五种:

  1、整联集句

  风定花犹落(王安石)

  鸟鸣山更幽(王籍)

  举杯邀明月;(李白)

  放眼看青山。(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

  2、半联集句

  一副联有半联是集句,半联是自己新创作的,如:

  三顾频烦天下计;(杜甫句)

  一番晤对古今情。(董必武题隆中武候祠)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陶行知题晓庄学校)

  3、半截集句式

  对联有半截是集诗句或典故,大部分是自己创作。如:北京通县河楼,昔日清人程德润一联:

  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阳无限好,对燕去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

  “高处不胜寒”出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夕阳无限好”出于李商隐《乐游源》诗。

  4、改字集句

  改动原诗句中的个别字,而不损旧意或反生新意,这种方式叫改字集句式。如:

  莫愁前路无知已;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联集唐代高适《别懂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句。下联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无”字改为“多”。这一字之改,其妙无穷。

  5、漏字集句

  漏字集句,故意把原句的某些字漏掉,如:

  醉翁之意不在;

  君子之交淡如;

  这副联上联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故意把“酒”字漏掉。下联出自《庄子?山水》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故意把“水”漏掉。

  第 二节 摘句式

  摘句,就是直接摘取他人诗中的偶句化成对联。如:

  山重水覆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

  第三节 脱化式

  脱化式,又叫翻新,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诗词文中的句子略以改动,推出新意出来,成为新对联。

  1、诗词脱化式。就是把诗词中的句子,略加改造,翻新成对联。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句,后人将之改成副联,题目于同乡会馆:

  身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相识倍相亲。

  他把原句中的“独”字改为“身”字,把“佳节”改为“相识”,“思”字改为“相”字,这么一改,有了新意,题目于同乡会馆,十分恰当。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五十一岁时,曾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成一副励志联: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有人将杜甫《寄李十三白二十韵》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句,改成副笔店联:

  落处惊风雨;

  挥来泣鬼神。

  作者将原诗中的“笔”字隐去,加了一个“处”字,把“诗成”改为为“挥来”,既保持了原诗的风格,又增加了动感,读来颇有兴趣。

  2、对联脱化。就是将已成对联脱化为新联。如:

  昔日有一副名联为: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有一年,一位半文盲的财主为其母亲祝寿,将这副联的“人”改为“妈”,“福”字改为“爹”,然后贴在门口:

  天增岁月妈增寿;

  春满乾坤爹满门。

  如此一改,就成了天下的一个大笑料。

  把原联中的“两”改为“三”字,把“南腔北调”改为“千锤百炼”,有了新意,符合铁匠身份。明代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早些年,有人因有情绪,改为:

  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

  家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后来胡耀邦知道后,认为此联境界太低,遂改为:

  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

  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

  这样一改,有了新意,鼓励大家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奋勇当先。可惜有失律之处。1987年初,北京东城区少儿图书馆举办了读书征联活动,帽儿小学郑伟同学又改成:

  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悦耳;

  口试笔试模拟试,试试惊心。

  这样一改,写出了学生的喜和忧,另有一番新意。

  3、对联加字脱化。在原联的基础上,增加字,以达新意。如:从前有个穷秀才写了这样一副联:

  行勤俭事;

  过冷清年。

  有人知他底细,便在他的对联前面加了两个字,成为:

  早行勤俭事;

  免过冷清年。

  这样一改,对联新意立见。

  生意人最爱用的一副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改革开放后,有人在此联前面加了几个字,成为:

  旭日融融,生意兴隆通四海;

  春风袅袅,财源茂盛达三江。

  这样一改,具有时代气息了。

  、改标点脱化式。在对联中移动或改动标点符号,使联意发生改变。

  从前,有个不得人心有财主,在春节到来之时,请了一位秀才帮他写两副对联。这位先生想:他平时对人很不好,这时玩弄他一回。这位先生便表面欣然答应,帮他写好的对联: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写好后,读给财主听: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财主听了,很高兴。叫家人贴上。第二天,有个和尚来化缘,得到这副联后,哈哈大笑,笑后念到: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财主一听,不觉大怒。马上叫人撕了。

  5、换位脱化式。在原来的句子中变动字的位置使对联的意义发生改变。如: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后来清代名人纪晓岚因对榨取钱财的庸医非常愤恨,于是就用孟浩然的诗句,通过换位手法,改成如下这副联,讽刺庸医: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真是巧妙。

  1、一联单换,即两联中只有一联有换位。如: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这副对联中,下联没有换位,而上联中的“梅黄”,将“黄梅”换位成“梅黄”,以对“李白”。

  2、各联自换,即上下联均有换位,但都只在本联内进行。如: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上联“十八”恰好是“八十”换位而成,“十八公”即“松”字;下联中“重九”,也换位成“九重”,与之前后相对,非常贴切。

  3、两联互换,这种换位又叫“异位互重”,即上下联都用了同一个字或者词,但在相应的位置上交叉相对。如:

  子将父作马;

  父望子成龙。

  下联中的“父”与“子”就是上联中“子”与“父”的换位。再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是林森挽孙中山的联。下联中的“千古”与“一人”是上联中的“一人”与“千古”的换位,意思却各不相同。再如:

  过苦年,苦年过,过年苦,苦过年,年去年来今变古;

  读好书,好书读,读书好,好读书,书田书舍子而孙。

  此是钟耘舫所题,反复换位,每换位一次,就出一层新意。再如:

  寸管难书三尺意;

  三尺常对寸管情。

  此联中“寸管”与“三尺”在上下联中互换,各言其事。

  第四节 创新式

  创新,就是自己动手创作对联。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一、对句

  对句,就是应对。即由甲方出句,向社会征求对句。这种方式目前应用得非常广泛。每年各级各类征联都不少。大家都不陌生了。2003年到2004年,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交流”节目,每周六都有一次。

  《邓刚教女》一期节目观众对下联获奖名单(2003--10--19年)

  上联:父子情深远近高低风景

  手足义重炎凉冷暖人生

  师生谊厚古今中外美谈

  家国任重兴衰荣辱沧桑

  人生梦远离合聚散时分

  二、定题创作

  征联活动中,有一种规定范围、主题的征联,这就是定题创作。

  北京饭店百年庆典一等奖联:

  老店新容,常为五星争绚丽;

  古都名秀,再从百岁续辉煌。(陈凯)

  三、自由创作

  就是根据对联的特点,自己自由创作的对联,这种方式不受约束,灵活性大。这是对联的最常见的创作方式。 如:延庆2005年迎春主题征联大赛获奖名单及作品

  一等奖:(10副)

  诚信如山知进退

  虚怀若谷纳乾坤

  (苗云泽河北省)

  雄鸡一二声人间尽晓

  瑞雪七八片天下皆春

  (王景延庆县)

  宏观调控猴年收硕果

  深化改革鸡岁上新阶

  (刘连璧石景山区)

  奔小康干群共驰千里马

  创大业城乡同上一层楼

  (赵士春怀柔区)

  多子多孙多苦累何来福寿

  少生少育少分神自有芳春

  (杨永来平谷区)

  科技兴农五谷丰登山水绿

  乡村通路千商汇集市场红

  (金庆祜崇文区)

  厚意浓情手机传话三千里

  新风泽雨网络订单亿万元

  (赵春明延庆县)

  灶王神位请出老户宅门第

  电话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孟广臣延庆县)

  农村农业农民三农瑞兆三春喜

  盛世盛情盛景万户祥集万象兴

  (彭善民顺义区)

  大棚种植嫩枝悬花绿瓜溢翠迎春笑

  细水滴灌青藤结果红柿飘香斗艳来

  (叶学中石景山区)

  这些获奖作品,内容健康,突出主题,含义深刻,内容新颖,遣词造句准确,意境优美,充分反映出中国近年来,农村面貌的新变化:到处是设施农业,农家有了手机、小车、高楼等现代生活新时尚。

清流关,高君佩是怎样打败罗英的

  李存孝是罗贯中的另一部小说《残唐五代演义》主角,在评书中上联系唐末,下连续北宋名将——杨家、高家等的祖宗。这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武力之强,堪比说唐!

  李存孝原名安敬思,被李克用收为第十三个义子,所以又称十三太保李存孝或者我们简称李十三,史书记载“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李克用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

  今天武侠**小说中有一种功法‘十三太保横练’的硬功法传说就是李存孝传下来的。

  在小说和评书里李十三相当于另一个李元霸,不但远远凌驾于天下第二的‘铁枪王’王彦章,而且也创造了和李元霸一样恐怖的杀戮奇迹!

  首先他带领三千军队攻击有城池护防的60万黄巢军,在一开始,三千军队就全军覆没,只剩下李十三和十三家将,但李存孝硬生生带领十三人(这十三人武艺一般)打垮了60万黄巢军,并且一路追杀到长安,最后靠一己之力逼黄巢(那也是天下头几位的高手)自杀,灭掉黄巢建立的一个国家,前后历时不过两天两夜,逐敌千里,杀戮不下百万人!

  这就是十三太保攻长安的故事!

  最后他的两个义兄设计下毒酒灌倒他,用五牛争身,但五头牛也拉不动他,(这里特地提到李十三有四象不过之力,和李元霸相等,超过五万斤)这时候天上飞来一个神仙,说:铁石精,你如果不归位,玉帝就把位子给我了!

  李存孝急了:我走还不行吗?

  灵魂归天后,肉身也就被车裂了。

  这时候,天下第二的铁枪王王彦章才敢出山!

  好了,今天关于“九李十三陈分别是哪些”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九李十三陈分别是哪些”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