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
1、《题竹石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题画兰》:“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3、《题画山水》:“山水有清音,得之在怀抱。高歌放四肢,颓然任颠倒。”
4、《题自画墨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5、《题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二、特点
1、构图新奇:石涛的构图往往别出心裁,善于运用独特的视角和构图方式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空间感。
2、笔墨淋漓:石涛的笔墨运用灵活自如,线条流畅而富有变化,墨色浓淡相宜,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3、意境深邃:石涛的绘画意境深邃,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4、风格多样:石涛的绘画风格多样,既有工细严谨的作品,也有豪放奔放的作品,表现出他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尝试。
三、影响
1、笔墨技法:石涛的笔墨运用灵活自如,线条流畅而富有变化,墨色浓淡相宜,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他的笔墨技法对后世画家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对“扬州八怪”和海派画家的影响更为明显。
2、构图技法:石涛的构图往往别出心裁,善于运用独特的视角和构图方式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空间感。他的构图技法对后世画家的构图思路和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意境表现:石涛的绘画意境深邃,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他的意境表现对后世画家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风格创新:石涛的绘画风格多样,既有工细严谨的作品,也有豪放奔放的作品,表现出他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尝试。他的风格创新对后世画家的艺术创新和风格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扬州八怪的艺术造诣
继四僧画家之后,又崛起一个革新画派扬州八怪。实际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重要的画家并不止八人,约有十六、七人,八并非确数。按最早的记载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鳝、李方膺、汪士慎、高翔和罗聘。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个性很强,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
金农(14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
黄慎(16871768)字恭懋,号瘿瓢,福建宁化人。他幼时家贫,学怀素书法获益,以草书入画,自创风格,擅长粗笔写意,人物画造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为题材,也有不少反映社会下层人物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图》、《苏武牧羊图》等。
李鳝(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他从小喜爱绘画,十六岁时就有了名气。他曾经作过山东滕州知县。他受徐谓、石涛影响较大,画风粗放,不拘法度,泼墨淋漓,设色清雅,以水墨融成奇趣。作品有《秋葵图》、《松柏兰石图》。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人。曾任县令、知府约二十年,和金农、郑燮交谊甚笃,善画松、竹、梅、兰,晚年专门画梅自喻。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此幅梅花又一般,并无曲笔要人看。画家不解随时俗,毫气横行列笔端。他的作品有《游鱼图》、《潇湘风竹图》等。
高翔(16881753),字凤翰,号西唐,扬州人。高翔生活清苦,性格孤傲,一生敬佩石涛,善画山水、花鸟,喜画疏枝梅花,作品有《弹指阁图》等。
汪士慎(1685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休宁人。幼时家贫,居扬州卖画为生,安贫乐道,精研艺术,擅画梅。他与金农、高翔、罗聘被时人称四大画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图》等。
罗聘(17331799),字循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他是金农的弟子,在八怪中,年辈最小,但见识很高,落笔不凡。他终生不仕,以卖画为生,一生潦倒。作品有《鬼趣图》、《醉钟馗图》等。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济灾民,得罪上司,愤然辞官,居扬州卖画为生。他思想特别活跃,颇有创见,诗出画造诣俱高,擅画竹、兰、石。他还创造了一种集真、草、隶、篆于一体的.六分半书体。人称乱石铺街体。他是一个有很强人民性的画家,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扬州八怪有相近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他们大多出身于知识阶层,有的终生不仕,有的经过科举从政,一度出任小官,却又先后被黜或辞职,终以卖画为生。他们生活比较清苦,深知官场的腐败,形成了蔑视权贵,行为狂放的性格,借助书画抒发内心的愤懑。
他们的艺术大都取材花鸟,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他们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传统美学规范,带有某些反传统的意义,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他们并不能够被完全理解,甚至被视为左道旁门,而受到非议。其实,正是他们开创了画坛上新的局面,为花鸟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开一代风气的杜甫题画诗
诗圣杜甫,为我国诗学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人所共知,有口皆碑。专门评论杜诗的著作,不胜枚举,多种文学史、诗史都有专章详细论述。这里,主要论述他在题咏画艺方面的重大成就。杜甫是诗人,不是画家,但是他与唐代许多名画家交往密切,有条件观赏到许多名画,有着较高的绘画艺术鉴赏能力,为他写好题画诗、论画诗,融通诗画艺术,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良好的艺术环境。天宝年间,他与王维、郑虁、刘单等人有过交往,安史乱中,他避地西蜀,结交蜀地画家王宰、曹霸、韦偃等人,题写了二十余首优秀的题画诗篇,构想奇特超绝,章法纵横跌宕、气势雄浑激荡,“后人往往宗之”,开启了后代题画诗的无数法门,影响极为深远。综观杜甫题咏绘画的诗篇, 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专门题咏某一位画家的某一幅画作,是典型的题画诗,如《画鹰》《戏为韦偃双松图歌》;二,泛咏画家画艺,是为论画诗,如《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三,用诗歌咏写画家的生活、思想,如《醉时歌赠广文馆博士》《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等。其中,题画诗、论画诗的成就最大,在唐宋时代,无人可与伦比,素为大家所传诵。
杜甫在诗画融通史上的地位,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一曾说:
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
方氏说杜甫是题画诗的开创者,未免失当。从我国题画诗的发展历史考察,唐以前,已经有题画诗出现,但还处于草创阶段,艺术上很不成熟,如晋代桃叶《答王团扇歌三首》,齐代丘巨源《咏七宝扇诗》。至北周庾信出,《咏画屏风二十五首》,题咏屏风上的画作,题画的宗旨比较明确,对画面的描写也比较细致。到了唐代,题画诗渐趋成熟,宋之问的《咏省壁画鹤》,题咏薛稷的鹤画;徐安贞的《题襄阳图》,题咏自己画的《襄阳图》;李颀《李兵曹壁画山水各赋得桂水帆》,题咏李兵曹(名未详)的山水壁画;王维的《崔兴宗 *** 咏》,题咏自己为崔兴宗画的肖像画,梁锽《观王美人海图障子》,题咏女画家王美人的《海图障子》,都是符合题画诗艺术特质的作品。比杜甫年长的李白,写过不少题画诗,将自然美与绘画美相结合,将绘画美与诗艺美相绾通,将画境与诗境相浑融,是初盛唐时代题画诗人中艺术造诣较高的一位。可见,在杜甫生前,题画诗的发展渐趋成熟,杜甫并不是题画诗的开创者。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杜甫写作的题画诗,数量最多,艺术造诣最高,取得的艺术成就最大,开一代风气,后人往往宗尚之。他的题画诗、论画诗,具有如下五大审美特征:
首先,运用歌行体写作题画诗。
杜甫喜用歌行体写作题画诗、论画诗,如《天育骠骑图歌》《题李尊师双松图歌》《画鹘行》《姜楚公画角鹰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这种诗歌体式,便于铺陈其事而歌唱之,句式自由、开合多变,行笔舒卷自如,易于描写、表情、达意。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是一篇代表作,全诗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章法跌宕纵横,气势动荡,波澜迭起,以学书衬丹青,以写貌衬画马,以真马衬画马,以弟子韩干衬曹霸,以昔盛衬今衰,“多少事实,多少议论,多少顿挫,俱在尺幅中”(杨伦《杜诗镜诠》引张场庵语)。申涵光甚至说他是“古今题画第一手”(仇兆鳌《杜诗详注》引)。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也使用歌行体,全篇共分六层诗意:开端四句,第一层,写画;“画师亦无数”以下六句,第二层,赞赏画家;“得非玄圃裂”以下八句,第三层,写画兼赞画艺;“野亭春还杂花远”以下六句,第四层,描写画面景物;“刘侯天机精”以下八句,第五层,赞赏画家兼写画;最后四句,第六层,赞赏画艺。诗人并不是采用描写画面加赞赏画艺这种常见的方式,而是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层层深入,极意铺陈,诗意反转多变,开合自如,诗味浓郁醇厚,增添了无穷的艺术感染力。黄生《杜诗说》:“写画与赞赏,分作数层说,反复浓至。”他的评语,恰切地说出杜甫题画歌行体的妙处。
其次,不粘煞画面发论。
杜甫题画,不粘着画面发论,常常以画作真,或以真作画,变化莫测,庶几能融会诗情画意,写出无限感慨来。《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诗先从真鹰写入,中四句,描写画上苍鹰之逼真,画之神采毕现,尾联又由真鹰生发感慨,想象鹰击凡鸟作结。“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态,一齐揭出”(浦起龙《读杜心解》语),此即不粘不脱的美学特征。诚如吴瞻泰评论那样:“若写鹰,却又不是写鹰,若写画鹰,却又若 *** 鹰,变幻无可端倪。”(《杜诗提要》卷七)
《韦讽录事宅观曹霸将军画马图》,是诸多题写马画诗中很有特色的一首: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马脑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盌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近时郭家师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这首诗,将画马与真马交替描写,反复转换,不粘煞画面上马的形象,从而发出议论,写出曹霸今昔荣枯的迅变和唐王朝兴衰的世运。刘凤诰《杜工部诗话》卷三:“篇中就马之盛衰,想国之盛衰,不胜其痛。”
杜甫开创的这种艺术手法,后人往往仿效之。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一云:“其法全在不粘在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
其三,赞画兼赞画家。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四句诗,先赞画家王宰,极写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其下七句,即是“留真迹”的具体内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写画面,极赞其画之壮美。吴瞻泰《杜诗提要》卷六说:“描 *** 实鉴人,平心静气以求,风雅绝伦,而画师身分亦跃跃纸上。”通过画面山水的描写,而画师精心构思的情状,也随之而出,所以金圣叹赞曰:“不惟写妙画,兼写王宰妙士来。”(《才子杜甫解》卷二)
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正是一首赞画兼赞画家的典型例证。“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诗句先正面称赞刘单,作画时“能融心神”,重视笔墨功夫“重毫素”,画艺高超绝伦,在无数画师中,他是难得遇到的好手。接着,再以隋代画家杨契丹,当代画家祁岳、郑虔作陪衬,凸现刘单的画艺高妙。又云:“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诗人进一步夸赞画家刘单酷爱绘画艺术,他的两个儿子心灵手巧,能在画上补缀老树、山僧、童子。夸赞儿子,目的还在于称赞刘单的画艺。
杜甫这种赞画兼赞画家、“写画与赞赏”并举的例子,还很多,如《画鹘行》《题壁上韦偃画马歌》《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读者可以细细参悟。
其四,使笔如画,句句着画。
杜甫诗本身富有画意,具有“诗中有画”的审美特征。宋代画家郭熙曾撷出杜诗中“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的诗句,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这种“诗中有画”的诗句,在杜甫集中可以随手拈来,如《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旅夜书怀》:“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种审美特征,早被前代诗论家发见并标举出来。如《虁州歌十绝句》:“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绵绣悬。”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诗可作画。青红层叠,楼榭参差,不嫌山体之孤峻矣。”又如《野老》:“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估客船随返照来。”黄生《杜诗说》卷九:“前幅摹晚景,真是诗中有画。”后代许多画家,都喜用杜甫诗意作画,如杜堇《古贤诗意图》、周臣《柴门送客图》、张崖《杜甫诗意图》等。
杜甫正是使用富有画意的诗笔来题画,从而形成他的题画诗“使笔如画、句句着画”的审美特征。清方薰《山静居论画》就指出过这一特征,说:“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
杜甫《画鹰》诗,首联就题写,形容画鹰栩栩如生。颔联紧承,具体描写画鹰灵动的神态,如同真鹰一般。颈联仍就“画作殊”着笔,写画鹰之气势,呼之欲出。尾联,诗人由画鹰转入真鹰,发出“击凡鸟”的艺术意想。这首题画诗,句句写鹰,处处不离画,在工整严谨的格律中,诗笔灵活飞动。金圣叹《才人杜诗解》卷一:“句句是鹰,句句是画。”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GA996论此诗:“命意精警,句句不脱画字。”确是切中肯綮的品评。
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诗的中间十二句:
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
直讶松杉冷,兼疑菱荇香。
雪云虚点缀,沙草得微茫。
岭雁随毫末,川蜺饮练光。
霏红洲蕊乱,拂黛石萝长。
谷暗非关雨,枫丹不必霜。
细细分别描写画面各处景物,以真境作画境,句句写画,却又不见画字。《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卷一一:“此篇句句首画意,政似未离本处。”刘濬《杜诗集评》卷一三引查慎行评曰:“山水分对,妙在句句是画图。山水并起,以下句句分承。”
其五,以画法为诗法。
以画法为诗法,是一种标志题画诗异于普通诗篇的独特表现技法,反映出题画诗的艺术特质。而最早运用这种技法的人,便是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是运用画法写作题画诗的代表性作品。王嗣奭《杜臆》做过如下分析:
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动,天机盎然,此其气韵也。如“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已而忽入“满城风雨”,已而忽入两儿挥洒,飞腾顿挫,不知所自来,此其骨法也。至末因貌得山僧,忽转到若耶、云门,青鞋布袜,阕然而止,总得画法经营之妙。而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诗中有画,信然!
王氏说得很有道理,刘凤诰《杜工部诗话》卷三,亦主其说,谓“通篇以画法为诗法”。吴瞻泰《杜诗提要》卷五说:“来时以真入画,逝时以画入真,灵变生动,云烟缥缈,亦正与画法相似。”画论家们异口同声地称许杜甫的这种技法。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全诗章法跌宕顿挫,波澜迭起,首尾完整,前后呼应,用绘画中以宾衬主的方法,作为诗法。叶燮对此诗也有详尽的分析,以画法来分析杜诗的章法。《原诗·外篇》:
盖将军丹青是主,先以学书作宾;转韵画马是主,又先以画功臣作宾,章法经营,极奇而整。……然后咏叹将军善画,包罗收拾,以感慨系之篇终焉。章法如此,极森严,极整暇。
杜甫深谙画家三昧,所以能写出“摹写丹青之绝特”(浦起龙《读杜心解》语)的题画诗来。叶氏用画法分析杜诗的章法,才能将杜甫“以画法为诗法”的题诗特征充分表现出来。
杜甫题画诗的很多艺术技法,前所未有,开出无数法门。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卷六说:“题画诗自少陵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杜甫继承了前代和同时代诗人写作题画诗的创作经验和优良传统,加以发扬光大,创新变化,开创出许多融通诗画艺术的独特技巧,开出新境界,开一代风气,成为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四论《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说:“昔人论此诗,为宋人咏画之祖。”刘凤诰《杜工部诗话》也说此诗“开宋人咏画之祖”,极大地推动我国题画诗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后代诗画融通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郑燮 为什么被称为“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诗书画三绝
书法艺术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如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说苏东坡喜用宣城诸葛氏齐锋笔,写起来十分如意,后来改用别的笔,就手心不相应。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这件作晶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准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娄神。
绘画艺术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①瘦劲竹子画: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等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当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影片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诗题,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再有几幅是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类似的还有《墨竹图》《竹图》,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出“立根原在乱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②峰石图
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柱石图》中的石头,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画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诗画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数法门。”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
③兰花图: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又如:有的借一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荆棘丛兰石图》题画诗云:“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另一幅《荆棘丛兰石图》题云:“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历经磨练,方成英雄”的宽宏大量之胸怀,读画者亦受益匪浅。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纵观郑板桥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我们不难看出,他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
④题画诗: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款已脱传统国画以及“文人画”题款、题诗的窠臼,特别是郑板桥将书法与画糅合在一起,还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关系不分割。如《兰石图》,郑板桥别具匠心地将诗句用书法的形式,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大大小小,东倒西歪,犹如“乱石铺街”地题于石壁上,代替了画石所需的皴法,产生了节奏美、韵律美,又恰到好外地表现了石头的立体感、肌理美,比单纯用皴法表现立体感更具有意趣。这倒成了不可或缺的表现方法,既深刻揭示兰花特征,寓意高尚人品的意境美,又有书法艺术替代皴法的艺术美。让人在观画时既享受到画境、诗境的意境美,又能享受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中。另在许多兰竹石的画幅上,他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所谓行款得体,即是视画面的实际,进行构思,讲究构图的形式美,因而他将题画诗或长题于侧,或短题于上下,或纵题、或横题、或斜题、或贯穿于兰竹之间、藤叶之间,断断续续地题,观其形态,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欣赏每幅画中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将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题与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
今天关于“写题画诗的高手有哪些”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