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我并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下的垫子,南市买驾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北市买驾牲口的鞭子。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木兰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的门,坐我西阁的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 唧唧(jī jī):织布机的声音。
2.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suō)子。
3. 惟:同“唯”。只。
4. 军贴:军中的文告。
5. 可汗(kè hán):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怡者的称号。
6.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7. 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8. 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9.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0. 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1. 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
12. 朝、旦:早晨。
13.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4.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5.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战争。
16.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过。
17.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18.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十二转为最高的功勋。
19.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20.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1. 不用:不愿做。
22.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23. 郭:外城。
24. 扶将:扶持。
25.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26. 霍霍(huò huò):磨刀的声音。
27. 著:穿。
28.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29. 帖花黄: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30. 火伴:同“伙伴”。同伍的上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31.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32.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傍地走,并排跑。
《木兰诗》全文
木兰诗》原文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ē),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shì)买(mǎi)鞍(ān)貉(mò),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cè)勋(xūn)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z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huáng)。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中国北朝长篇叙事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辞》。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后收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一般认为是北魏与柔然战争中民间创作的作品。关于木兰其人其事,文献虽有种种记载,但均属民间传说。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荣立赫赫战功后重返故乡的故事。塑造了木兰朴素善良、骁勇刚强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慕荣利的崇高品德,充满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全诗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精心选材,中心突出,繁简得当,语言刚健质朴,风格粗犷豪放,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木兰诗》写了一个光辉的艺术形象。我们不必把这个故事当成真人真事来考证。但有些研究者对这篇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地点的考证,我们大体是同意的:它即使经过唐人的修改,但应该是产生于北朝的西魏或较前些的北魏。这一时代的清况,有几点是可以确定的:
(一)当时的中国是封建社会,无论南朝或北朝,都有整套的束缚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的封建社教;
(二)当时战争频仍,在沙场战死的,兵慌马乱时被屠杀、被折磨死的,当然都是人民;
(三)当时的赋税、徭役,特别是军事徭役,极为苛重,民不聊生。
总之,这是鲁迅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①在这样的时代中,有《《木兰诗》所描写的木兰的形象,应该说是一个女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呢?
第一,木兰是一个经常“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在父亲年老,小弟年幼,也就是都不能去服兵役,而又被迫不得不去服兵役的情况下,她毅然决定冒着双重的危险——兵凶战危和乔装可能被识破的危险,女扮男装去代父从军,这当然是英雄行为。征兵征到了老年人,木兰对这样的情况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于是以自己的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英雄行为来保全年老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到木兰的舍己为人和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
第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傅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就在那么紧张的情势下,万里行军,到了苦寒的边塞,参加了长期的酷烈的战斗。她终于坚持过来,而且胜利归来了。这更是木兰的非常勇敢、非常坚毅的优秀品质的突出表现。
第三,木兰在胜利之后,“不愿尚书郎”,只愿“还故乡”,这同样是英雄行为。她充满着劳动人民的骄傲,完全轻视封建时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东西——做官。作为劳动人民的木兰的这一见解,是大大高过于很多满腹诗书的人们的。
第四,木兰回家以后,也就是说,她已实现了自己的保全老父幼弟的志愿以后,就像过去勇敢地换上男装一样,她也爽快地仍旧换上女装。她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也丝毫不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和过去一样的普通妇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切,她觉得多么熟悉,又多么平常!这都表现了一个劳动人民的英雄人物的表里如一、质朴谦逊的本色。
鲁迅说:“战士的日常生活,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②这句话,对于理解木兰这一英雄形象,也是有启发作用的。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木兰身上有中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高尚精神品质的集中表现。她是英雄人物,是人民理想中的女性的化身。木兰的形象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作品中出色的艺术形象之一。
我们必须明白,《木兰诗》的出现,木兰形象的出现,有巨大的历史社会意义。像木兰这样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是史无前例的。在《木兰诗》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是没有用肯定的、赞美的态度创造出来的正面的女性形象,但创造出这样出色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并当成和男人相同甚至超过男人的英雄人物来歌颂,就我们接触到的资料,还不曾有过。因此,木兰形象的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中是第一次显示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男女平等的观念。这在客观上是对男性中心的封建社会的一个抗议。这抗议,即还比较微弱,但它是最先出现的,因而仍然是十分重要,十分可贵的。
在当时,这已经是萌芽状态的新事物了:木兰的形象的描写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样的生活真理:木兰是女人,是一个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的女人,她没有任何属于脆弱者一类的因素;她能够完成最艰巨的工作——包括百战沙场那样的当时人们一向认为女人不能够做的工作;她还是在缺乏一般条件(还得扮男装)的情况下担任这项工作的,而且完成得比男人更好。这不是向封建社会的男性中心的思想投出了结实的一样吗?
人民创造了木兰的形象,也是把她当作劳动人民的代表的。那时的劳动人民(包括男人和女人)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木兰的形象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社会,对时代的愿望和要求,也表示了他们对社会、对时代的抗议。木兰形象的创造带有浪漫主义的傅奇色彩,但思想情感是健康的,这样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从木兰形象中显示出来的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抗议,是深深地生根于现实的。木兰,她要求劳动,她回到家里,即刻恢复了原来的面目,这表明她对原来的劳动生活的热爱;完全可以想到,她又将不倦地“当户织”了。木兰,她要求过和平生活,她希望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在战争结束后,她什么都不要,只求有“千里足”很快地送她“还故乡”;她爱家乡,她爱家乡的亲人,她爱家乡的和平生活。木兰,她从军是为了代替年老的父亲,为了争取和平劳动的生活。在诗的开头,从她对战争所带给人民、带给她一家的灾害的忧虑中,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抗议。可以说,人民的作者创造了木兰,正寄托了在当时可能有的合理的生活理想。高尔基说:“虽然民谣底作者们生活得很艰苦,他们的苦痛的奴隶劳动曾经被剥削者夺去了意义,以及他们个人的生活是无权利和无保障的。但是不管这一切,这个集团可以说是特别意识到自己的不朽并且深信他们能战胜一切仇视他们的力量的。”④这也符合中国民歌——特别是像《木兰诗》这样的民歌的情况。
《木兰诗》也像一切民歌一样,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它是明朗的、愉快的、健康的。民歌的优良传统在《木兰诗》中得到很集中的体现。可以说,《木兰诗》是劳动人民生活理想胜利的喜剧。《木兰诗》的开头几句确是写木兰的忧虑,但这是真实地揭示了木兰那种“肠一日而九回”的精神状态,使人更深刻地体会到她的代父从军行为的难能可贵的正义性。“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从这里,我们体会到的是那种类似“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慷慨悲壮的意境和氛围;而这些,显然地正和那些“朔气傅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描写一样,都是为了衬托木兰的慨然离家、战胜酷寒、“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那样的英雄气概的。正是这些描写使我们特别鲜明地感受到木兰那种慷慨、悲壮、勇敢、坚毅的精神状态。至于描写木兰回家时的快乐、热闹的场面,更不用说了。高尔基说:“民谣是与悲观主义完全绝缘的。”②鲁迅也说,民间文学是“刚健清新③”的。这些意见,对于《木兰诗》来说,也是恰当的。
①《灯下漫笔》,见《坟》。
②《(这也是生活)……》,见《且介亭杂文末编》。
①、②《苏联的文学》曹葆华泽。
③《门外文谈》,见《且介亭杂文》。
一、唧唧复唧唧
1.叹息声
“唧唧”是可以作为虫声的,然而这一句除非依照《古文苑》作“促织何唧唧”才行。现在通行各本却都作“唧唧复唧唧”,因此虫声的说法在本诗里就无根。
以“唧唧”为机杼声,前人从来没有这种说法。机杼声该作“轧轧”或“札札”。《五灯会元》“妇摇机轧轧”和《古诗十九首》的“札札弄机杼”是其证。
以“唧唧”为叹声,在古人作品里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张祜《捉搦歌》:“窗中女子声唧唧。”孙樵《兴元新路记》:“朝廷有窃窃之议,道路有唧唧之叹。”但有人觉得,“唧唧”不象叹息声。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怀疑。古汉语的叹词在声理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噫”、“猗”、“嘻”、“嘻”、“呜呼”、“于乎”、“吁”、“唉”、“吓”诸词,声音都比较高;另一类是“咨”、“嗞”、“赍咨”、“嗟”、“嗟嗟”、“啧啧”、“唧唧”诸词,声音都比较低。后一类的字都是一声之转,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我们对于“咨”“嗟”是叹息声从无疑问,那末对于“唧唧”作叹息声也就用不着怀疑了。
也有人认为第四句才说到叹息,而第一句就先说叹息的象声词“唧唧”,似乎文理不大顺。实际上,先写“唧唧”的声音,而后叙述事实,加以说明,不但没有文理不顺之嫌,而且委婉曲折,意境极佳;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叹息声突出,才能创造高度的忧愁沉闷的气氛。这就比解作机杼声的先说木兰织布很响,后来才停下机声,发出叹息,这样平铺直叙的写法高明得多。以“不闻”与“惟闻”对照,“不闻”是根本听不到,不是忽然停了;“惟闻”底下才是所听到的唯一的声音。所以“唧唧”不但不应解作明说了“不闻”的机杼声,就是解作虫声,也是跟“惟”字抵触的。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跟下面的“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句法大致相同。“不闻”底下是意念中的声音,“惟闻”“但闻”底下才是实际上的声音。实际上的声音才用“唧唧”、“溅溅”、“啾啾”去形容它。意念中的声音,是实际所“不闻”,就没有加以形容的必要了。至于“溅溅”、“啾啾”,放在“黄河流水声”、“燕山胡骑声”下面,“唧唧”却放在“女叹息”前头,而且是隔了两句的前头,这就是前面说过的是有意把它突出,来创造气氛的。
--鲍幼文《谈<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载《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
宋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中的《木兰诗》,这一句写作“唧唧何力力”。按“力力”二字,历来作“叹息”解,例如晋明帝太宁年间童谣:“恻恻力力,放马南山。”北朝乐府民歌《地驱乐歌辞》:“恻恻力力,念君无极。”以后《古文苑》中的《木兰诗》这一句,编者将“唧唧”误以为促织叫声,改为“促织何唧唧”,是无根据的。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2.是起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象“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载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编者按:我们倾向第二说。“唧唧复唧唧”同“敕敕何力力”一样,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有时除为了押韵之类原因外,同下文并没有什么意思上的关联。如《诗经·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皆是。现代民歌仍有类似情况,如陕北《信天游》:“打碗碗花开就地红,为啥他富咱们穷?”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百灵子雀雀百灵子蛋,崔二爷家住死羊湾。”等等。但解为叹息声或虫声也能言之成理,很难断言孰是孰非。
二、“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作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 是前后矛盾了吗?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三、“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四句中的三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策勋十二转”只是言木兰记功次数之多,也不能理解为木兰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同上
四、阿爷无大儿
“阿爷”一作“阿耶”,“耶”即“爷”字的省略,从“耶”声。“阿”,今天解释为亲热的称呼,唐以前则多为对长者的尊称,例如南齐郁林王萧昭业称他的叔祖母庚氏为“阿婆”(《南齐书·郁林王纪》)。
--窦虫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五、愿为市鞍马
有些词语系受习惯支配,在有的地方就不能照其本义来解释。“愿为市鞍马”中的“愿为”只是“愿”的意思,“为”只不过是一个习惯上的衬字。如强把“愿为”解释作“愿意这样做”反而显得累赘。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忆见寄》诗中“若为看去乱乡愁”的“若为”,就只是“若”的意思。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编者按:所引杜诗中的“若为”应作“怎堪”解。“为市”二字联读,作“市”解,似更佳。
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古汉语中不但有“虚数”,还有“虚位”。“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古汉语中这种用法是常见的,如《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东、西、南、北”,《孔雀东南飞》中的“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的“左、右”等,这些方位词便都是“虚位”。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项习惯上的法则。
--同上
七、“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也有的本子作“黑山头”)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里的两个“旦辞”和“暮宿”,若照实算来,木兰辞乡别亲到达前线只不过两天的时间,这就与后文中“万里赴戎机”的“万里”矛盾了,两天怎么能行万里远呢?其实这些都是夸张。前者是形容从征之紧迫,后者是形容征途之遥远,均不得落实了去算帐。
--同上
八、策勋十二转
课本的注释是:“记功很多次。策勋,记 功。转,次的意思。”这里把“勋”解释为“功”,“转”解释为“次”,是不对的。
那么,“勋”和“转”在产生《木兰辞》的那个时代是指的什么呢?《旧唐书·职官志》指出:“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十分清楚,“勋”在北朝末期是表示战功等级的专用术语,在北朝末期和隋朝都是只具有战功才能获得勋级的赏赐,这就是所谓“本以酬战士”的意思。“其后渐及朝流”则是指到了唐以后才以勋级赏赐文官。隋在吏部分别设有“司勋侍郎”和“考功侍郎”,唐在吏部亦分别设有“司勋郎中”和“考功郎中”。所谓“考功侍郎”的职守不是考核战功,而是对平时工作的审定。据《通典》载,隋朝“考功侍郎”“考课之法有四: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另外还有“二十七最……”所有这些都不涉及战争。而《新唐书·百官志》里对获得某一勋级需要在战争中作出何种努力都规定得十分详细。可见,“勋”和“功”在当时都是各自有它特殊含义的。
据此可知,“勋”只有解释为“战功”或者“军功”才是准确的。
课本把“转”解释为“次”那就错得更远了。我们先比较一下和产生《木兰辞》时代相同的人的一段话。北周宇文邕在灭北齐以后,俘获了曾使他在河阴受挫的傅伏时有一段对话:周主“又问曰:‘前救河阴得何赏?’对曰:‘蒙一转,授特进、永昌郡公。’”(《资治通鉴》卷173)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对“转”加的注是:“勋级曰转”。所以,所谓“蒙一转”就是受到提高一级勋级的奖励。非常清楚,“转”就是战功的等级。当时每一勋级都有它的名称,比如北周就有“上开府仪同三司”等十一种勋级名称。所以根据战功大小,一次不仅可以加一“转”(勋级一级),也可以加若干“转”,也就是一次提升若干级。《北史·李穆传》就有“以穆劳同破邺城第一勋,加三转”的记载。因此,“策勋十二转”并不是一次就对木兰记很多次功,而是确定木兰战功的勋级时,一下就提升很多级。象这样讲,就和下一句“赏赐百千强“贯通一气了。因为北朝确定战功时,往往伴随着实物和货币奖励,所以,提升了木兰的勋级,接着就给她物质奖励,然后才又升迁她的职务。在南北朝那种踵得踵失时期,战争、武力是获取权力和财富的重要手段,所以战功成为物质利益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条件,那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诗中“策勋”以下四句可以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赏赐的实际程序。
到了宋、元以后,“转”字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专指战功勋级的迁升引申为一般官职的提升和调动。“迁转”之说,宋以后就大量出现了。这种 词义的转移和北朝时期作为专门术语的含义之间是有着清晰可寻的演变痕迹的。
北大编写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对“策勋”句的解释虽然比较正确,但它认为“军功加一等官爵也随升一等,谓之一转”的说法也是过于笼统和不够准确的。据《新唐书·百官志序》载:唐的官制“大体皆沿隋故……其辨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勋、有阶……”。而隋又从周制,根据《通典》的叙述来看,从北周到隋、唐是因袭一贯的。因而唐代的“品”、“爵”、“勋”、“阶”显然是分属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当然存在着一定联系。《唐六典》载:“凡勋十有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这里“上柱国”是勋级,“正二品”是“品”的级。“品”是随着“勋”的升降而浮动的,但是,爵位却不是每个获得勋级的人都具有的。因此,“勋”和“官(职守)爵(爵位)”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如果象《参考资料》的注释说得那样绝对,就不太妥当了。假使不给该句附加“官爵”这一层意思,而只是简明扼要地指出:“勋”就是战功,“转”就是战功的等级,这样反倒更加一目了然、明白易懂些。
--陈宜民《关于<木兰辞>的“勋”“转”辨疑》,载《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
九、明驼
前人解释“明驼”为骆驼(《酉阳杂俎》),此说不妥。
按《说文》段注:“按驲为尊者之传,用车;则遽为卑者之传,用骑。”“单骑”为“驿”、“驿”谓“马”,所谓“置驿”,“俗用骆驿”。
由“骆驿”之俗称,相传至唐,“驿置有明驼使”,专作军机传递之用,所使牲口,并非骆驼,而是快马。
木兰不受官职,自谓卑者,所以只求天子之“驿置”,以单骑送她回故乡。在这里,“明驼”即指“俗用骆驿”,或经唐人润色而据“明驼使”所改易。总之,木兰所要借的,是驿站的快马,而不是骆驼。
如果以“明驼”为一种千里马的名称,那就可能是“明题”(白额)的音转,因而谓之“旳颡”亦可。
--张忠松《中学古文疑义试析》,载武汉师院《中学语文》1978年第3期
对“明驼”二字,旧注多沿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解释:“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这说法不能解决问题。另有两说可以参考:一说“明驼”是唐驿使名。“唐制,驿置有明驼使,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三十)传唐杨贵妃为安禄山送荔枝,曾违制擅发明驼。另一说据内蒙人民传称,古有专用于喜庆佳节的骆驼,躯体精壮,平时善为饲养,用时盛饰珠彩,称之为“明驼”(参见《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有哪些形容战争的古诗词
关于战争的诗句整理如下:
1、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2、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3、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
4、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古意》
5、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佚名《击鼓》
6、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四首》
7、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8、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沈_期《杂诗三首·其三》
9、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张玉娘《从军行》
10、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
11、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九首》
12、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13、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陆游《关山月》
14、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1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佚名《木兰诗/木兰辞》
16、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17、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18、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曹植《白马篇》
19、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20、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王维《少年行四首》
21、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
2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
23、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王维《少年行四首》
24、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李白《胡无人》
25、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26、与子同袍。——佚名《秦风·无衣》
27、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卢思道《从军行》
28、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29、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30、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31、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陆游《关山月》
32、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许浑《塞下曲》
33、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34、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佚名《伯兮》
35、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吕氏春秋·纪·孟秋纪》
36、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李白《北风行》
37、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王维《少年行四首》
38、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9、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0、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杜甫《悲青坂》
41、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42、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43、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44、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45、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杜甫《悲陈陶》
46、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47、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4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9、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50、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题乌江亭》
5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3、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54、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
55、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5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7、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从军行》
58、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59、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王昌龄《出塞二首》
60、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王昌龄《出塞二首》
61、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6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6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64、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
65、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66、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征人怨/征怨》
67、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篇》
68、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69、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李白《从军行》
70、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吴子·论将》
7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7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3、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李益《塞下曲》
74、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75、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76、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兵势篇》
77、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李白《塞下曲六首》
78、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虞姬《和项王歌》
7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80、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击鼓》
8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82、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8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8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8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8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7、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
88、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高适《登百丈峰二首》
89、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李世民《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90、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91、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蔡琰《悲愤诗》
92、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93、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一》
94、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曹植《白马篇》
95、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李颀《古塞下曲》
96、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李白《塞下曲六首》
97、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王昌龄《从军行二首》
98、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元稹《田家词/田家行》
99、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00、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徐陵《关山月》
101、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陆游《胡无人》
102、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
10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104、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老将行》
10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10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107、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08、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
109、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孙子兵法·军形篇》
110、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孙膑兵法·月战》
111、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李白《战城南》
112、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
113、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11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5、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屈原《国殇》
116、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佚名《秦风·无衣》
117、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18、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19、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
120、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
121、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122、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123、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元好问《岐阳三首》
124、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125、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朱厚_《送毛伯温》
126、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原《国殇》
127、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_《吊万人冢》
128、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刘因《观梅有感》
129、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130、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佚名《战城南》
131、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13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133、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134、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李颀《古意》
135、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13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佚名《木兰诗/木兰辞》
137、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8、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
139、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140、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贺《南园十三首》
14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佚名《木兰诗/木兰辞》
142、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143、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
144、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五首》
145、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146、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14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48、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149、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50、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151、兵家胜败真常事,卷甲重来未可知。——《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15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53、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吴子·治兵》
154、壮岁旌旗拥万夫,锦_突骑渡江初。——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155、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严遂成《三垂冈》
156、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157、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张籍《没蕃故人》
158、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59、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160、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马戴《出塞词》
161、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李梦阳《秋望》
162、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王维《少年行四首》
16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164、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甫《洗兵马》
165、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
166、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马戴《出塞词》
167、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李白《塞下曲六首》
168、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曹操《蒿里行》
169、燕兵夜_银胡_,汉箭朝飞金仆姑。——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170、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171、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
172、戎衣不脱随霜雪,汗马骖单长被铁。——李昂《从军行》
173、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74、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李白《战城南》
175、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76、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177、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屈原《国殇》
178、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_兮击鸣鼓。——屈原《国殇》
179、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李白《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180、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温庭筠《过五丈原/经五丈原》
181、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薛逢《凉州词》
182、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卢纶《晚次鄂州》
183、边庭飘_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高适《燕歌行》
184、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王_《塞上曲》
185、_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高适《燕歌行》
186、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187、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国殇》
188、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李颀《古意》
189、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李白《发白马》
190、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191、前年伐月支,城上没全师。——张籍《没蕃故人》
192、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李白《塞下曲六首》
193、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李白《塞上曲》
194、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杜甫《岁暮》
195、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196、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197、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198、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
199、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曹操《蒿里行》
200、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李白《古风·其十九》
关于投笔从戎的诗句诗句
1. 关于投笔从戎的诗句
关于投笔从戎的诗句 1. 弃笔从戎的诗句
从军行 唐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一句) 望蓟门 唐 祖咏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这句话的意思是: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吴钩,去收取那被藩镇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男儿应是重危行,其让儒冠误此生。-----这句话出自 国民革命军的从军歌,算不上是古诗词。
2. 《后汉书 班超转》中描写投笔从戎的语句
《后汉书·班超传》: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3. 投笔从戎的历史人物是谁
投笔从戎---班超
约法三章---刘邦,不是商鞅
完璧归赵---蔺相如
闻鸡起舞---祖逖
描写“月”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写友情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带”鸟”的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带“雨”的诗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带“山”字的诗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带“花”的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寺桃花》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带有戎字的古诗都有哪些”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