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的考点有哪些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24-09-26         作者:千千百科网

  文言文其实不难、三道选择题、两句翻译。(我们这里是这么考的)\x0d\先说选择吧、第一道考实词:四个选项、你把它给你的意思代回原文、看看通不通顺。针对这道题、你就积累诗词吧、除非你的文言文感觉很好。要知道、高考语文所考的内容一定是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就比如他可能在背诵默写篇目范围外的一些课文中的不经意间的一个位置挑出一个实词考你什么苏武传、什么陈情表、什么孔雀东南飞(偏义副词什么的)。记住、他不会考你不知道的、就算有不知道的、剩下的三个你一定学过、只不过可能你没印象而已。\x0d\第二道考的就是挑事件、就比如什么“直接表现XXX骁勇善战的是”“表现XXX怎样怎样性格的是”等等。这个就看你的理解能力了、不过这个不难真的、只要你文言文不算很差、就应该能选对。\x0d\第三道也是找事(理解题)。这个题就是看你对全文事件的理解了、他可能把时间或地点或人物悄悄给你换了什么的、这个你只要仔细一点就可以不错。\x0d\选择题的正答率就是题海战术虐出来的(把感觉虐出来、最后生成条件反射)\x0d\最后就是翻译了、翻译吧...翻译有翻译的采分点、采分点对了、句子大体上没有什么毛病就可以得满了。关于翻译、我建议你没必要玩题海、首先把课本上的实词弄会、然后你在做文言文的时候、千万别做完就完了、一篇文言文、5道题、但是重要的却不是题答得对不对、而是文言文本身、它的用处还是很大的、你不能局限于这篇文言文考的翻译我会了就完了、要是下次还是这篇文言文、但是翻译换成别的句子、你就好傻眼了、所以你明白我的意思了么?把做过的文言文拿出来翻译(翻译有用的、什么介绍他小时候家里怎样就不用了、翻译内些跟传主关系较大的语言、行为什么的)。我还是内句话、他不会考你没学过的、都是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x0d\希望我这些对你能有些用处吧、我也是高三生哦、一起努力吧~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1

   一、 文言文的“一体四面”

   我们平常所说的“古文”,指的是古代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代白话文。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一)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文言有一套相当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文言与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

   (二)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就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与“文学”是统一的。

   “文章”是指其功能。有些在当时有明确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答司马谏议书》等;有些是载道,如《劝学》、《师说》、《病梅馆记》等;有些是言志,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等。言志与载道的作品有游记散文、抒情小品,也有主旋律。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

   (三)“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

   文言文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展开:

   1、文言。它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如《劝学》借重比喻论证,《师说》借重类比论证,都体现出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

   3、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这是显见的文化,对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而言,不是主要的方面。

   4、文言文所传达的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面。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学习文言文,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二、文言文教学的要领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一体四面,指引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曾得出如下结论:

   1、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

   2、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与载道。

   3、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

   4、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

   这些结论,把我们指引到“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和“所言志所载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而这些要落实到理解和感受“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文言。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找到这样的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文的字词句,处理原则如下:

   1、放过。文言文中的字词语句,不需要特别处理。这样有两种情况: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

   2、突出。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予以突出。

   3、 深入。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有两种情况:第一,集中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

   4、分离。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在“古代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

   (三)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

   文言文阅读教学,当然需要学习文言的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文言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讲解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要防止为“讲知识”而“讲知识”的倾向。

   (四)适时适地使用“翻译”方法

   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这是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方法。适时适地使用,可以促成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适时适地,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把文言文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

   2、多数情况下,对重要字词作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作翻译。

   3、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文言特殊句法的语句。

   4、对需要“深入”处理的语句,翻译至多只是个教学的起点,往往无需翻译(也翻译不出)。有时,翻译了反而有害。

   (五)强调“诵读”,意在玩味

   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与“背诵”是两项有区别的学习活动。

   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诵读”包含“背诵”,但能背出,不等于“诵读”;“诵读”也不一定要延伸到“默写出”。“诵读‘与记背、默写有联系,但不完全是一回事。滋味索然,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不是真正意义的“诵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简析:

   本节课共选七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一篇课内(《杨氏之子》),六篇课外,分别讲述了杨氏之子、曹冲、司马光、王戎、谢道韫、陈元方、孔融这七个孩子的聪明故事。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初步掌握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一篇带多篇,课内带课外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从而获得启迪,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的语言文化。

   2、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

   4、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思维敏捷,观察仔细,勤于动脑,从而获得启迪,在生活中也要试着做一名“智童”。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

   2、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从而获得启迪,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杨氏之子》《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孔融妙对》七篇文言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温故而知新……)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从学生积累的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熟悉句子的意思,在不经意间走近本课的学习,让他们感觉文言文并不遥远、陌生,产生阅读期待,快乐地开始了本堂课的学习之旅。)

   二、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五年级时,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言文,里面讲到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反应敏捷、口齿伶俐,这个孩子是谁呢?

   (课件出示:《杨氏之子》)

   2、齐读,交流:

   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具体表现在哪儿?他的回答妙在何处?

   孩子们,你们是如何读懂文言文的呢?(相机板书学法)

   像这样“甚聪惠”的孩子,我们可以称之为“智童”。(板书),在我国古代,这样的“智童”还有很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再去认识几个这样的孩子吧。

   (设计意图:用学过的课文导入新课,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开始为原则,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为目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简单的学习氛围。)

   三、分层推进,阅读体会

   (一)指导阅读《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1、阅读指导。

   一读,读正确。(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明文意。(自由读,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读,悟智慧。(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孩子智慧的句子,想想给你什么启示。)

   四读,品韵味。(吟咏诵读,读出韵味。)

   2、小组阅读后交流,师相机指导。

   3、小结阅读方法,指导填写阅读表。

   (设计意图:用耳熟能详的故事,“扶”着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有章可循,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自主阅读《王戎识李》、《谢道韫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孔融妙对》

   1、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后面这四篇文章,并填写阅读表格。

   2、学生汇报交流阅读情况,教师相机写板书。

   (设计意图:给足阅读的时间,“放”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的模式,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四、梳理比较、归纳提升

   1、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这七篇文言文,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①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文中的主人公都是小孩子;都通过一件事情来体现主人公的“智”;主人公的智慧和后天的勤奋努力不可分……)

   ②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文章的出处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智”:有的通过语言,有的通过行动……,主人公“智”的表现不一样:有的思维敏捷、言语巧妙,有的善于观察、方法独特,有的急中生智、解救伙伴,有的观察仔细、推理正确,有的才华出众、妙作比喻,有的守信守礼、聪明机智……)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篇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学生读完这七篇文言文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七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它们的异同,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读了七篇文言文,收获颇丰,感觉文言文非常有意思。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再找一些这样的文章来读,如《中华经典诵读文库》等,继续感受文言之韵吧。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3

   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注释

   2. 联系上下文

   二、生活中的种种智慧:

   逻辑推理 2. 以理服人

   三、群文阅读资料:

   (一)道旁李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同游玩。看见路边有李树结了很多李子, 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孩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摘李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过来,尝一尝,的确是这样。

   注释:

   (1)王戎:字浚( j ùn)冲,西晋时人,竹林七贤之一。

   ⑵尝:曾经。

   ⑶诸:许多。

   ⑷游:游玩。

   (5)折枝:压断枝条。

   (6)竞:争着。

   (7)走:跑。

   ⑻信然:的确这样。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 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注释:

   ⑴陈太丘:即陈寔( 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 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三)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 意所及,有若成人。时孙权尝 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 “置象于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太祖 悦,即施行焉。

   翻译: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当时孙权送来一头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这头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 可众大臣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没过船痕迹的地方刻上记号,称实物装上船,那么比较之下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立刻按照这个办法实施行动。

   注释:

   (1)生:长到。

   (2)智:智慧。

   (3)意:意识。

   (4)若:相比。

   (5)尝:曾经。

   (6)致:送

   ( 7)欲:想要

   ( 8)访:询问。

   (9)群下:手下群臣。

   (10)咸:都

   ( 11)理:办法,道理。

   (12)置:安放。

   (13)物:实物。

   (14)校:通“较”,比较。

   (15)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

   (16)悦:高兴,开心。

   (17)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四)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 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注释:

   ⑴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⑵甚:很,非常。

   ⑶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⑷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廷尉。人称“孔廷尉”。

   ⑸诣:拜访,拜见。

   ⑹乃:就,于是。闻:听说。

   ⑺设:摆放,摆设。

   ⑻示:给看。

   (9) 未:没有

   (10) 夫子:旧时对

   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12)禽:鸟。

   四、小组合作要求(时间8-10 分钟)

   在组长指定下,成员依次发言交流,全员参与。

   针对组内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整理。

   得出最终结论,并完善阅读记录卡

   阅读记录卡篇目体现主人公智慧的原句相应解释及所用方法简练概括主人公的智慧共同点道旁李树语言形式:

   文章内容:

   写作手法:陈太丘与友期行曹冲称象杨氏之子归结点

   一.疏通文言文文意的方法总结:

   二.生活中的智慧的方法总结:

   五、拓展训练(阅读时间 5 分钟)

   1.运用多种文言文学习方法,疏通文意口头翻译。

   2. 开动脑筋,运用智慧 .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

   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三、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

   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了解中考考题

   2005年广州实验区中考题:

   14比较《公输》和《曹刿论战》:这两个文段都涉及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来,2分;叙述恰当,2分。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2005年广州非实验区中考题:

   14比较《公输》和《曹刿论战》:这两个文段都涉及战争,在《曹刿论战》文段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公输》文段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工攻打宋国的决定的?

   参考答案:

   1)鲁国依靠曹刿沉着、果断(正确)地指挥,最终获得战争胜利。

   2)楚王知道宋国已做好了充分地抵御准备,攻打宋国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放弃了进攻宋国的决定。

   五、复习方法:结合考点、疏理课文、归类比较

   复习内容:

   1、战争治国篇

   2、写景抒怀篇

   3、阐明事理篇

   4、托物言志篇

   六、分别从比较点来进行学习活动。

   比较点:人物形象(身份、语言、行为、特点)

   思想内容(A思想、观点;B内容方面: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1、人物形象:

   比较下列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治国篇”:邹忌和诸葛亮(提示:从身份、劝谏方式、行为等来谈)

   同:A身份:都身为臣相;B行为:都在向自己的君王提出治国的主张;

   不同:A身份:虽两人都是臣相,但诸葛亮比邹忌更有地位,因为诸葛亮是后主刘禅的相父。B劝谏方式上:邹忌采用委婉进谏的方式来劝谏齐王采纳自己的建议;而诸葛亮采用直接进谏的方式,向后主刘禅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

   “战争篇”和“治国篇”:邹忌与墨子(提示:从身份、劝谏方式和行为、特点来等谈)

   同:A身份:都身为不同国家的臣子;B行为:都理据充分地成功说服了自己想要劝谏的人;C都是爱国忠君之士。不同:A面对的对象不同:邹忌面对的是自己的君王即齐王;墨子面对的是他国的君王即楚王、他国的臣相即公输盘。B劝谏的方式不同:邹忌借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设喻,采用委婉归劝的方式让齐王接纳自己的建议;墨子采用类比、设喻和展示实力的方法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劝谏。

   2、从思想内容上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思想、观点;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战争篇”:《公输》和《唐睢》(提示:从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来谈)

   同:A都是涉及战争的;B起因:都是弱小国家受到强大国家的挑战;C结果:都是派使者出访并成功阻止对方的进攻;D思想:都不主张大国对小国的“不义”之战。不同:事情的经过不同:《公输》中墨子除了使对方理屈词穷,从道义上使对方威风扫地,还从实力上作好了充分准备,在与公输盘的“模拟攻守”中“九距攻城之机变”,使对方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唐睢》中唐睢除了用“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外,还采用了以死相拼、舍生取义的方式挫败秦王。

   2)“战争篇”和“治国篇”:《公输》和《得道多助》:(提示:同:墨子的“非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

   同:都主张“仁爱”“和平”,反对战争。墨子说服公输盘中设计诱导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此处的“义”就有仁爱之义。《得道》中通篇讲“道”,此中“道”即指“施行仁政”。

   不同:内容上:两篇分别是讲述战争和提出治国主张的文章。

   七、作业:

   分别从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A、B班同学两个角度都做;C、D班同学任选一个角度来做都可)

必修五文言文常考

  1.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常考的翻译句子是哪些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归去来兮辞》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滕王阁序》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04年天津、全国卷Ⅳ、05年江西高考考题)8、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逍遥游》1.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5.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6.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8.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陈情表》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4、臣无祖母,无至以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 求语文必修5文言文易考点和文学常识

   实际关于文学常识范围不在于哪个课本,通常考的最多的就是关于“第一”类型的或者是关于诗人作家的常识性东西,我可以给你举些例子: 4.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苏轼 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文徵明 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黄庭坚米芾 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欧阳洵 元-赵孟 10.书法四体:真(楷) 草 隶篆等,关于这些东西,平时多背诵多记记就好了,推荐你看看天天高中学习网看看,总结的很全面,包括了很多易考常见的文学性常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3. 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默写重点句有哪些

   《归去来兮辞》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滕王阁序》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04年天津、全国卷Ⅳ、05年江西高考考题)8、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逍遥游》1.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5.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6.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8.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陈情表》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4、臣无祖母,无至以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4. 语文必修5的文言文的题目,作者

   《归去来兮辞》一、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2.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3.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二、词类活用:1.生生:瓶无储粟,生生所资(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2.怡:眄庭柯以怡颜(愉快,使愉快)3.傲:倚南窗以寄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4.容膝:审容膝之易安(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5.日: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日)6.琴,书:乐琴书以消忧(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7.棹:或棹孤舟(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三、一词多义:1.心——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2.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3.故——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4.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5.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6.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四、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2.尝从人事古义:指做官。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5.幼稚盈室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6.于是怅然慷慨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7.恨晨光之熹微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8.将有事于西畴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9.既窈窕以寻壑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五、特殊句式:1 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 倒装句(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

   “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3 省略句(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 被动句(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滕王阁序》一、通假字1.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2.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3.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二、词类活用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三、一词多义1、故——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2、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3、属——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4、即——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5、引——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恭疏短引(名词,序)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6、穷——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7、数——shù——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shǔ——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shuò——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8、趋——他日趋庭(动词,快走)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9、且——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 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10、矣——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了”)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语气词。

5. 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默写

   归去来兮辞·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平!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

专升本语文文学常识考点汇总,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学常识积累?

  1、《漱玉词》作者( a .柳永b .苏轼c .李清照d .辛弃疾答) c解析) 《漱玉词》由宋代李清照编著,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宋代著名女词人辞任济南李清照库区

  2、《诗经》中民歌保存最为完好的( a .国风b .小雅c .大雅d .颂答) a解析)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把十五处民歌民间音乐歌曲分为被誉为15个国家的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宫廷乐曲共105篇,颂为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曲和诗,内容均为传颂祖先功绩共40首,其中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3、以下作家同属“文学研究会”的有( a .鲁迅、沈雁冰、冰心b .郭沫若、沈雁冰、朱自清c .鲁迅、郁达夫、冰心d .沈雁冰、朱自清、冰心答( d解析)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共计一百七十多人,成立时发表了《文学研究会宣言》和《文学研究会简章》。

  4、王昌龄《从军行》其四流派为( A .五言律诗b .七言绚句c .五言古诗d .杂言诗答) b解析: 《从军行》其四全诗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远眺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这首诗是边塞题材的七言绝句,表达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5、关于艾青《我爱这土地》这首诗, 以下表达错误是: ( a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 b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沉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c )“被风暴蹂躏的土地”象征着敌人对祖国的侵略和践踏。d .“怒风”回答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人《我爱这士地》诗写于1938年11月17日,同年12月桂林出版,《十日文萃》 :1938年10月丢失于武汉

  作者和当时文艺界的许多人,撤离武汉,齐聚桂林,作者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写下了这首诗。

  6、曹操《短歌行》 (其一)的宗旨是: a .哀叹人生几何,日复一日,b .丧亲灭族,孤独痛苦,c .哀叹找不到知音,愁着想聘请来此的d .贤人。 建功立业的答案( D解析)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老问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

  《短歌行》的背景是,由于曹操在军事上的败北,统一事业受到了严重的障碍。

  易老、志高、志高,发出了“人生几何”和“去日苦多”的慨叹。 引用《子衿》和《鹿鸣》的诗句表达对贤才的爱慕。

  最后在周公比身上,表达了延伸人才、让天下归心的愿望。

  7、下一句中,属于直白臆断的句子有: ( a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一可见长江空流b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c )人害物即豺狼,什么钩爪锯牙食d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答) c项,此句为唐朝

  在8,《杜陵叟》中,司马迁以“中石无镛”描绘了李将军独特的个性。 此人像描写方法为( a、肖像描写b、细节描写c、心理描写d、语言描写答案) b解析:“中石无镛”意为射穿石头,“中石无镛”为一典据,“中石无镛”

  典故的描写使用了细节描写方法。

  9、陶渊明《李将军列传》中,最富哲理的诗句是( a、飞鸟相与还b、庐在人之境c、悠悠见南山d、心是遥自偏的回答( d解析: 《饮酒》 )作者享受的隐居生活及其

  项d、即使住在“心远心偏”的闹市区,也仿佛置身山中。

  只要人心远离名利、物质的追求,远离世俗的官场,居住的地方就会变得偏僻,人心也会变得宁静。

  10、以下关于作家、作品组合的错误是( a .鲁迅— 《饮酒》,《灯下漫笔》 b .茅盾–《论毅力》,《子夜》 c .巴金–)

  十一、 “多行不义必自亡”“李笑大方”“悲兴夜眠”三句成语依次为( a.《香市》0《爱尔克的灯光》00《家》《雷雨》0055-7900000005 ) 行则必死”,意为行不义之事过多,必自生自灭,出自《日出》名篇《论毅力》。

  “李笑大方”现在的意思是让内行人开玩笑,来自《寡人之于国也》。

  “悲兴夜眠”指早起夜睡,非常勤奋,来自《庄子秋水》。

  12、新诗应具有的“三美”是) a .绘画之美、音乐之美、韵律之美b .自然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c .音乐之美、建筑之美、建筑之美、和谐之美答( C解析)多听多说

  音乐之美主要指音节。

  听觉要求。

  听了最沉重的节奏,他认为“节奏是格律”,并要求每首诗中的音节数必须相等。

  绘画之美主要指语言之藻。

  视觉要求。

  他认为好诗必须“浓墨重彩、形象具体”。

  ”他用色彩丰富的语言营造“浓墨重彩的形象”,增加画面的生动美。力求建筑美观,指节匀称,句子匀称,视觉要求。

  即美建立在音节上,句子在一定比例上。

  13、以下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句子是( A .孝子不喜欢的,永锡尔类。

  b .如果有阙地和泉水,就在隧道见面。

  C .但是,即使不是王者,而是前所未有的,d .早缦而绪,早织而缕。

  中文翻译: a选项中“锡”与“赐”相通,被赋予表; B选项中“阙”为“挖”、“表挖”; D选项“而”与“尔”相通,意为“你们”。

  14、《季氏将伐颛臾》见到罗敷后,“脱帽盖头”的是( A .使节B .耕者C .少年D .行者答) C解析:根据“少年看罗敷,脱帽盖头”的原文,应该是“少年”。

  15、柳永《郑伯克段于鄢》叙述的主要感情内容有: ( a )贫困、落魄之痛;( b )家破人亡之痛;( c )不能回国之痛;( d )羁旅之役之苦;( d )解析)这部名着集风景与抒情于一体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

  16、《庄子秋水》作者为( A .鲁迅B .茅盾C .巴金D .宗璞卷宗( B解析) 《诗经氓》作者为茅盾( 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

  本文通过记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从小到大,写下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衰落和对城镇的影响,反映了旧中国从封建经济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17、李白《陈情表》中用行为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悲愤的诗句有: ( a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耻直万钱b )停杯扔筷子吃不下,拔剑四顾茫然c )迷路,迷路,迷路

  18、以下各句中“为”的含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个项目是: ( a )父母一族,皆非杀之乙)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 )为天下所害之d )为公而死B、C、D是介词,含有“代替,给予”的意思。

  19、以下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个是: ( a )凡属俘虏者;( b )吾长笑大方之家;( c )父母一族,俱杀d )被秦王打回去,给了八个答案) b“见…”固定语法,表被动; “于大方之家”以介宾句为状语,这里是状语后置。

  C被动句,“为”表被动d被动句。

  2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句的对弈形式为( a )借对b )扇对c )鼎足对d )流水对答) c解析)鼎足对,又名“燕逐飞花对”,源于汉代民间传说,多见于元代散曲中。

  鼎足对是指有对偶的三个句子相互构成。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xl/

  好了,今天关于“陈情表的考点有哪些”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陈情表的考点有哪些”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