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一卷
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
当年晋文公为周朝建立了大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周襄王没有准许,说:“周王制度明显。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作为叔父辈的晋文公您所反对的。不然的话,叔父您有地,愿意隧葬,又何必请示我呢?”这句话描绘的是周末礼崩乐坏的事。
襄王不许文公请隧的内涵
其实以我的理解,晋文公是在试探,而周襄王则做出了抵抗。
从晋文公的角度:
他不受土地的封赏,而要求死后以天子之礼下葬。其实就是在向周襄王暗示他的野心。王位本就是他帮襄王复辟的,又怎么会稀罕这一点点土地的利益,他的目的有可能就是让襄王禅位,也有可能是先讨一个名分,以后徐徐图之。
从周襄王的角度:
他看出了晋文公的野心,但是却没有实力做出强硬的反抗,所以他也很光棍的表态了,他说这个天下当初就分封给诸侯了,我们皇室不过就那么大而已,但天子的名分确实天下共尊,必须清楚区分的。这个名分我是不会给你,而以你的实力,就算要以天子礼下葬(有可能就是暗示强夺帝位),我也阻止不了,但是却名不正,言不顺,诸侯不会臣服。
晋文公试探出了周襄王的决心,本身也并不想做出头鸟,强取帝位,然后给天下人共逐之的机会,所以受了封赏
古文观止:襄王不许请隧
《襄王不许请隧》出自《国语·周语》,在开始说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历史背景—— 子带之乱 。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姬郑异母弟王子带率领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周襄王仓皇逃到郑国,并向各国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晋文公重耳于公元前635年出兵打败王子带,将之生擒,然后迎襄王回都城,将王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并助襄王在郏地恢复王位。
对有功之臣肯定要奖赏的,于是襄王用田地作为报酬奖给晋文公。但是晋文公推辞不接受,而是“请隧”,即请求死后能享受灵柩穿隧而葬的天子葬礼。晋文公这个请求未免太过分了,因为按照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是不配“请隧”的!既然是不合理的请求,襄王也不会答应的。
襄王对晋文公说:过去我的祖先得到天下,将方圆千里之地划为“甸服”,以供祭祀、以满足百姓日常所需以及应付不虞之患,即所谓“ 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甸服以外的土地则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先王没有贪图什么私利,宫中女官不过九等姬妾,宫外不过九等人员,除了以这异于他人的丧葬仪式以及衣服器物的花纹和颜色等来统治百官、区分尊卑贵贱外,天子和其他人又有何不同呢?
在简单地阐明了过去的宗法礼仪制度之后,襄王就事论事,接着对晋文公说:现在天降大祸于周,而您助我一臂之力让我重登天子之位,可是如果我分赐先王的大礼给您作为报答,恐怕您也会不满甚至责备我。
您跟我“请隧”,我是不敢吝啬的,但是正所谓“改玉改行”,您要是能发扬光大您的美德,改变服色和姓氏,并掌管天下,统治万民,享受天子所应该具备的礼仪,那么我将逃到荒凉之地,又夫复何言?
然而,“ 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 ”,也就是说天下还是周室的,那么晋文公您就还只是公侯,就应该要履行先王规定的义务!而我怎么敢因为酬谢您就轻易改变先王之制呢?若如此为之,我怎么向先王和百姓交代,怎么颁布政令?
说了这么多,襄王以一句“ 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作结束语,委婉地指出要是觉得自己说的不对,那么晋文公在自己的土地上举行“隧葬”,襄王怎么能知道?言外之意就是反正我襄王就是不许你晋文公“请隧”,你要还是执意要“隧葬”,就自个看着办吧!
说完之后,晋文公不再提这个要求了,接受了襄王的土地就回国去了。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能感受到到了周襄王的时代,周天子的威严已经日渐式微,诸如晋文公、齐桓公等各路诸侯势力壮大起来,周天子已经无力对他们发号施令,反而祸起萧墙之时还要仰仗诸侯的势力来摆平。
诸如此文,晋文公与其他诸侯一样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这本应该是他们的职责,但是事后却敢要求同天子那样死后进行“隧葬”,周襄王却只能委婉回绝,可见天子衰微,而春秋五霸逐渐“登台唱戏”!
襄王不许请隧中襄王拒绝晋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襄王的态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基本解释:规:圆规;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拼音读法:bù yǐ guī jǔ,bù chéng fāng yuán
使用方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襄王不许请隧》,不敢以先王的重典来报私恩
这篇文章写的是,晋文公使周襄王复位后,狮子大开口要襄王允许他死后采用天子葬礼。
周襄王可是一个口才极好的人。
第一,先说先王把该给的都给了大家,只是在生前死后的服饰和大家不同来以示差别,统帅百姓,表明贵贱。其他的天子和诸侯有什么两样呢?
第二,我这个人虽然得到你的帮助,但不敢拿先王的恩典来报私恩。
第三,你有本事你自立为王,向天下宣布,收复百姓,我就是被流放在边缘地方也无话可说。如果天下还是周,对不起,请还是执行先王给予的职责。
襄王不许请隧的作品译文
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邑恢复王位,襄王拿块土地酬谢他。晋文公辞谢,要求襄王允许他死后埋葬用天子的隧礼。襄王不许,说:“从前我先王掌管天下,划出方圆千里之地作为甸服,以供奉上帝和山川百神,以供应百姓兆民的用度,以防备诸侯不服朝廷或意外的患难。其余的土地就平均分配给公侯伯子男,使人们各有地方安居,以顺应天地尊卑的法则,而不受灾害。先王还有什么私利呢?他宫内女官只有九御,宫外官员只有九卿,足够供奉天地神灵而已,岂敢尽情满足他耳目心腹的嗜好而破坏各种法度?只有死后生前衣服用具的色彩花纹有所区别,以便君临天下、分别尊卑罢了。此外,天子还有什么不同?如今上天降祸周朝,寡人也只是谨守先王故府的遗规,加以自己无能,不得不麻烦叔父;如果再分出先王的大礼来报答寡人的私德,那么,叔父也会厌恶寡人,责备寡人了。否则,寡人岂敢有所吝惜?前人说过:‘身上的佩玉改了样,走路的气派不一样。’如果叔父能发扬伟大的美德,改姓换代,开创一统天下的大业,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自然可用天子的服饰文采以安抚百姓,寡人也许会流放边疆,还有什么话可说?如果叔父仍保持姬姓,位列公侯,以恢复先王规定的职分;那么,天子所用的大礼就不可更改了。叔父还是努力发扬德行吧,您所需要的事物自然会来的。就算我敢因酬私德而改变先王的制度,从而玷辱了天下,又如何对得起先王和百姓?又如何推行政令?否则,叔父有的是土地,就是开通墓道举行隧礼,寡人又从何知道呢?”
晋文公于是不敢请隧礼,接受赏赐的土地,回国去了。
襄王不许请隧是从什么方面阐述仁仪思维
出自《国语·周语中》,收录《古文观止》周文 第三卷。讲述的是 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邑恢复王位,襄王拿块土地酬谢他。晋文公辞谢,要求襄王允许他死后埋葬用天子的隧礼。襄王不许。阐明了对古代宗法礼仪制度的尊重。
好了,关于“襄王不许请隧观点有哪些”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襄王不许请隧观点有哪些”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