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棹歌写了哪些景 九曲溪景区的八曲

发布日期:2024-09-22         作者:千千百科网

  朱熹《九曲棹歌》全诗赏析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4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 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作品赏析

   又题:淳熙甲辰仲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

  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脉的主峰——黄岗山的西南,上游流经山深林密,雨量丰沛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下游流过星村,进入武夷山风景区,绕了九曲十八弯,到武夷宫前汇入崇阳溪,全长约60公里。而从星村至武夷宫这段则为名震遐迩的九曲溪,长不过10公里。武夷山风景区的绝大部分风景点就分布在九曲溪两岸。

  在历代文人骚客吟颂武夷诗中,首先全面概括描写武夷风貌的是朱熹的《九曲棹歌》。“棹”又作“櫂”,即船浆,棹歌就是舟子渔夫所唱的歌。朱熹这首用民间乐歌形式写的《九曲棹歌》,是对武夷山九曲溪的全景扫描,也就是描绘九曲溪的一幅长卷佳作。

  《九曲棹歌》写景写情,一扫宋诗中“爱讲道理,发议论”的缺陷。当今大学者钱钟书评论说:“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钱钟书《宋诗选注》第107页)朱熹的《九曲棹歌》确是容许了相当的“闲言 语”,也就是说,用了许多抒情的诗歌语言。因此,它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传播海内外。

  朱熹的《九曲棹歌》开头是一首小引,交代作歌的原因。“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这实际上是序诗,以便引出对武夷奇绝处的吟唱。

  第二首“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一曲的溪北有高峰耸立,那便是入九曲所见的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也就是“幔亭招宴”的所在地。

  传说宴会的当天,虹桥架空,群仙驾临,祥云缭绕,仙乐悠扬,轻歌曼舞,飞觞劝饮。乡人顶礼膜拜之余,亦皆开怀畅饮。宴罢乡人归,风雨骤至,虹桥飞断,神迹杳然。这一神话传说,充满奇诡神秘色彩。民间传说自从虹桥飞断之后神仙就不再光临此地了。唐朝李商隐为此咏道:“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朱熹所咏的“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也正是此意。一曲风景名胜颇多。曲畔的水光石上,有摩崖石刻群可供鉴赏。石刻杰作中除明明理学家李材的“修身为本”之外,还刻有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途经武夷时的题词:“大丈夫既南靖岛蛮,便当北平劲敌。黄冠布袍,再期游此”。

  第三首“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二曲溪口迎人而立的是峭拔挺秀、明艳照人的玉女峰。玉女峰突兀拔空,峰顶花木参簇,整座山峰像束髻簪花的少女,岩壁缝痕似衣裙皱褶,飘飘欲仙,峰下碧波绮丽的“浴香潭”,传说是玉女洗浴的地方。潭中一块方形巨石,刻“印石”二字。峰左侧有一岩叫妆镜台,刻有二丈多高的“镜台”二字。民间传说玉女隔溪与一曲之畔的大王(大王峰的象征)苦恋,朱熹的二曲之歌即咏此。玉女峰和周围的山水构成一幅仙境般的画图。宋朝的李纲有诗赞道:“风舞芳林鬓脚垂,朝云暮雨湿仙衣。不知当日缘何事,化石山头更不归。”与李纲同时代的道教名羽白玉蟾亦有咏玉女的诗歌:“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烟映霞衣春带雨,云鬟雾鬓晓梳风。”作为道学先生,他们对男女相恋一般是避而不谈的,所以他们的诗也写得比较含蓄。提倡“天存理,灭人欲”的朱熹更担心人们由此而引起有关巫山神女的风流联想,因而调侃似地咏道:“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第四首“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这是咏三曲小藏峰的架壑船。小藏峰又名仙船岩,在峻峭的岩壁隙洞间,有船形的木制古遗物,传说那是仙人得道时化去后所遗下的木舟,舟中藏有遗骨,称作“遗蜕”。宋朝陈梦庚《仙船》诗咏道:“此船何事驾岩限,不逐桴槎八月来。莫是飞仙无所用,乘风有路到蓬莱。”而最早对虹桥板、架壑船作出合理推测的,还是朱熹,他认为是“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蛮物所居”的遗物,经考证这些虹桥板、架壑船确实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悬棺葬的遗迹。

  第五首“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监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两石岩”指四曲中的大藏峰和仙钓台。朱熹此处的诗意是:山花的花瓣还带着朝露,一片清绿,有如羽毛的散乱披离。这是以山花带露衬出山中黎明的时分。

  四曲大藏峰壁有金鸡洞,传说武夷金鸡为世人司晨,可是谁也没见过金鸡,有的只是月下空山和卧龙潭。朱熹的四曲棹歌中的“水满潭”之潭,即大藏峰下的卧龙潭。潭水深不可测,也是四曲的一处胜境。“月满空山水满潭”写出了黎明前鸡鸣星稀,西天的月光下衬出的一片空山静境。在卧龙潭岩壁上刻有“飞翠流霞”四字。

  第六首“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这是朱熹借写五曲胜景作自我描画、抒怀。五曲是九曲的中心,隐屏峰竣立溪北,峰峦挺拔,当年朱熹就在此建武夷精舍,聚徒讲学。朱熹的五曲之歌中的“山高”指精舍后的隐屏峰。由于山高云深,才烟雨无时暗锁平林渡口。“欸乃”是船夫出力摇船的应答声。“客”指朱熹自己。

  第七首“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六曲流程最短。溪北有高直耸立的巨峰,峰壁由于流水侵蚀久而深陷,状如指痕,故称仙掌峰,又叫晒布岩,壁上刻有四个大字:“壁立万仞”。今日的晒布岩下是茶叶试验场,面溪背山,环境清幽,真个像朱熹所吟咏的那样,岩花自落,猿鸟不惊,清静极了。

  第八首“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七曲有獭控滩,就是“移舟上滩”的滩,它的后面正好是隐屏、仙掌两峰,所以说“回看”。“飞泉”指凌空飞洒而下的山泉。七曲的北面为三仰峰,又称三迭峰,海拔700多米,三峰相迭,面背东向,雄姿巍然。在小仰峰的半壁上有壁宵洞,刻有“武夷最高峰”五个大字。

  第九首“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八曲滩高水急,溪畔浮出水面的有“牛角潭”的牛角,“青蛙石”的石蛙。鼓楼岩下,有一石如张牙舞爪的狮子,称为“上水狮”,有块椭圆如龟的岩石,称“下水龟”。溪南和鼓子峰相望的大小两块岩石,称为大廪石和小廪石,对大小廪石南宋名相李纲有诗赞道:“仙家何事也储粮?石廪团团曲水旁。应驾玉龙耕紫石,琼芝千亩个中藏。”

  第十首“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平川是地名,指九曲尽头星村一带。这一带一马平川,桑麻蔽野,又有良田美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全然是桃源景象,正如朱熹棹歌所咏:舍此而欲更觅桃源路,那除非人间之外别有天地了。

  朱熹的《九曲棹歌》的次序是乘坐上水船逆流而数的,而坐竹筏逆流而行,危险性较大,所以现在游九曲是从星村渡的平川开始,顺流而下,从九曲到一曲的。

  此外,奉和朱熹《九曲棹歌》而作《棹歌和韵》的诗人有方岳、刘信、王复礼、董天工等十几位诗人。作《棹歌十首》的有白玉蟾、余熹宾、邱云霄等数人;作《九曲杂咏十首》的有白玉蟾,作《武夷九曲歌》的有顾梦圭等。

  九曲棹歌的余韵随着朱子学的东播而迅速流传海外。被誉为“海东朱子”的朝鲜李朝哲学家李滉为之神萦梦绕。这位生活于相当明代嘉靖年间的朱子学海外权威,晚岁隐居于陶山退溪之畔,世称李退溪。他钦慕朱熹,对武夷九曲心驰神往,虽因路远而不能亲临圣地,但却珍藏着《武夷志》和《九曲图》,终日赏玩不已。1990年月10月,笔者有幸与韩国学者同席参加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得知李退溪当年神游武夷九曲的轶闻,韩国学者于会议结束归国后,惠赠一套《退溪学丛书》,书中就有李滉《李仲久家藏<武夷九曲图>跋》一文。文中赞美这幅描绘武夷九曲之长卷“满目烟云,精妙曲尽,耳边恍若闻棹歌矣!”他还因之发出不能与朱熹同时代而侍读于门下的浩叹:“噫!吾与吾友独不得同其时买舟幔亭峰下,辍棹于石门坞,获跻仁智堂,日侍讲学之余,退而与诸门人咏歌周旋于观善斋之间。”石门坞、仁智堂、观善斋等都是武夷精舍的主要处所。李退溪崇敬朱熹、喜爱武夷之情跃然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令人赞叹!

  李退溪羡慕、向往武夷之余,还在那幅九曲长卷中题诗,“书棹歌于逐曲之上”。他应和朱熹的九曲棹歌,韵味隽永,诗意浓郁,浮想联翩,酣畅神游。其中吟唱第九曲的和诗独具风采。诗云:“九曲山开目旷然,人烟墟落府长川。劝君莫道斯游极,妙处犹须别一天。”对照朱熹之原诗:“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是棹歌传绝唱,海外有知音。

九曲溪景区的八曲

  八曲始自幛岩之麓的浅滩,顺流乘筏,可骋目神游罗列两岸的鼓子峰、环佩岩、紫芝峰、骆驼峰和象鼻岩、上水狮石、上水龟石、下水龟石等名胜。八曲至芙蓉滩与七曲相接,风光旖旎,令人神往。朱熹《九曲棹歌·八曲》写道:“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莫言此地无佳境,自是游人不上来。”所以此曲也以山游为佳。

  烟际岩 为武夷山著名九十九岩之一,位于溪南。当曲水回转至五曲时,此岩则称为晚对峰。岩体圆整峭拔,山人谓其高拂天际云烟,故名。又因山上秀木绿竹丛生,形似翡翠,故称玉蕊峰。

  双乳峰 武夷山三十六峰之一,位于八曲溪北,为一对连麓并立的山峰,形体相似,丰满圆耸,因而得名。从八曲溪畔登岸,回旋蜿蜒约5公里许,可抵这对山峰之麓。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巡按、监察御史赵孔昭游览此处时,嫌峰名不雅,遂易名并莲峰,并题刻于半壁。摩崖石刻附近有块岩石,扣之如闻鼓声,山民称为石鼓,此峰也因之俗称鼓子峰。摩崖石刻上端数十米处有一大洞穴,平放着3块架放船棺的残板,即虹桥板。峰腰还有2处洞穴存放着虹桥板,其中1处似船棺残板。

  鼓子庵 在双乳峰的南向,已废。原庵依倚山势,顺着一条狭长的岩罅而建。带状的岩罅上倾下敛,庵以斜覆的岩石作为庵顶,隔以泥墙,分为前殿、后殿、香殿、香积厨和僧房等处,相通之处或以栈道相接,或凿岩为路,绵延约300米。俯瞰九曲溪,七八曲波光筏影,朗朗入目。旧山志记载:岩半飞楼一派(即鼓子庵),殊高敞,可以远眺溪山。清朝诗人徐熥《登鼓子峰》诗道:“芒鞋历遍翠微巅,修竹阴中别有天。洞隐黄冠皆净侣,岩封白骨尽飞仙。石当罅处精庐构,路到穷时栈道悬。夜静焚香同礼拜,步虚声散一炉烟。”鼓子庵始建于唐代,原为道院,唐侍宸王文钦在此修炼。明弘治年间毁于火。嘉靖时,崇安人江子静夜登峰顶,说是得了丹诀,遂在此重构居室,名曰栖仙馆,后改为鼓子庵。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监察御史赵孔昭改“鼓子峰”为“并莲峰”,庵也随之易名莲子庵。内有迎仙亭、云影池、拂云石等,不久又废。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复建,庵室规模恢宏,香客云集,现存《重建鼓子庵设立香灯田碑记》一方和记载数千募化捐赠者名字的摩崖题刻一处,全长60米,高1米,为武夷山字数最多、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之一。

  吴公洞 为武夷山著名七十二洞之一。在鼓子峰右,是一处天然洞穴,外隘中宽,可容数十人,相传为吴道人修炼之处。吴公遗蜕曾经存于该洞。明代诗人王会曾写《宿吴公洞》诗曰:“千崖万壑暗苍烟,洞里吴公缀小天。偶逐樵人成夜宿,顿惊归日已千年。”

  石鼓书堂 在双乳峰麓,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2年)建宁知府叶梦鼎所建。叶官至右丞相。侍读叶采也曾居此处读书,已废。

  鼓楼岩 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紧邻八曲溪畔。岩前乱石罗列,峻拔千仞;岩间泉瀑飞洒如雨,尽落涧中,又名滴水岩。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在《云窝记》中道,曾有詹仙人在此居住、修炼。

  鼓楼洞 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在鼓楼岩半壁,宏敞可容数百人,沿崖径险,俯临深潭,潭名鼓楼坑。洞中原有楠木楼,高广均约三四尺,规制精巧。相传是从别处飞来。明代长期隐居云窝的原兵部侍郎陈省曾置身洞中,写道:“窗棂、甓瓦无非木制,钉头露木外者半寸,测为千百年物。”清初,隐者李怀之(即李卷)记道:“万历庚申(四十八年,1620年)夏,大风雨,鼓楼洞中木楼飞出,越三仰峰而去。土人目击者甚众,落一础如棋子。”传说无稽,但微型楠木楼或是装殓“仙蜕”葬具,载以备考。

  涵翠岩 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在鼓楼岩右。明代理学家李材命名并撰书岩名,后勒于崖壁。

  活水洞(谢洞) 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位于涵翠岩腰部,半崖有石洞两层,上洞口如圆月,牖明吐阴,称为月窟;下洞绝地千尺,峙齐云翼,称为云巢。明万历年间,李材的门生谢智(号活水先生)在此辟为隐居之所,后人称之为谢洞、活水洞,并将“活水洞”摩刻于崖壁。明代工部侍郎董应举在《谢洞记》中尽言其奇峭,称:此洞斫云肤,刳石腹,横绝天际,侧窥日月,鸟坠云委,惊顾诧跃,见罗(李材)名此洞为涵翠洞,遂寓居于此,并将《谢洞记》镌于洞内。洞今尚完好,摩崖石刻《谢洞记》尚存,但建筑已无存。

  潮音洞 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在涵翠岩左,为内斜敞口的洞天。洞内曾有八曲山房,是明万历年间退隐太守黄世忠所建,后废。数年后,邑绅彭维藩修复,不久又废圮。

  紫芝峰 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在鼓子峰左。屹然高耸,半腰有灵芝状圆石一块,名为灵芝石。峰峦也因之称紫芝峰。灵芝石下另有一石鹄立于峰腰,形态婀娜,神似端庄慈祥的观音大士,称为观音石。另有一座有裂罅的崖岩匍匐溪畔,形态甚似穿开裆裤的稚童跪伏观音足下。这一组景观俗称“童子拜观音”。

  环佩岩 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位于鼓子峰右。相传,岩石能发出玉石碰撞的清脆声,故称环佩岩;又说,山中涧水潺潺而流,叮咚作响,故名。峰顶有一座岩石,神似弓腰欲跃的猫儿,称为猫儿石;其旁还有一块赭色岩石,民间衍称猪肝石。两石俗话合称“猫吃猪肝”。岩间还有人面石,形似两人相向,促膝谈心。

  笋 洲 在芙蓉滩之畔,滨溪临水,宽平约1里,竹林丛生,新笋时见。明陈谨诗句赞曰:“锦绷初出角,玉版已先抽。翠色凝千亩,苍烟拂一丘。”(《笋洲》)宋朝秘阁学士吴逵在洲上建造丽泽堂,久废。清朝士人董益勋筑室岩际,名其室为“倚环居”,匾其亭曰:“一川风月”。

  九曲溪的得名 : 朱熹(1130~1200)

  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九曲棹歌》宋朱熹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注释

  ①九曲: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脉的主峰——黄岗山的西南,上游流经山深林密,雨量丰沛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下游流过星村,进入武夷山风景区,绕了九曲十八弯,到武夷宫前汇入崇阳溪,全长约60公里。而从星村至武夷宫这段则为名震遐迩的九曲溪,长不过10公里。武夷山风景区的绝大部分风景点就分布在九曲溪两岸。

  ②棹:又作“櫂”,即船桨,棹歌就是舟子渔夫所唱的歌。

  赏析

  ●朱熹这首用民间乐歌形式写的《九曲棹歌》,是对武夷山九曲溪的全景扫描,也就是描绘九曲溪的一幅长卷佳作。

  ●《九曲棹歌》写景写情,一扫宋诗中“爱讲道理,发议论”的缺陷。当今大学者钱钟书评论说:“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钱钟书《宋诗选注》第107页)朱熹的《九曲棹歌》确是容许了相当的“闲言语”,也就是说,用了许多抒情的诗歌语言。因此,它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传播海内外。

  ●朱熹的《九曲棹歌》开头是一首小引,交代作歌的原因。“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这实际上是序诗,以便引出对武夷奇绝处的吟唱。

  ●第二首“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一曲的溪北有高峰耸立,那便是入九曲所见的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也就是“幔亭招宴”的所在地。

  ●传说宴会的当天,虹桥架空,群仙驾临,祥云缭绕,仙乐悠扬,轻歌曼舞,飞觞劝饮。乡人顶礼膜拜之余,亦皆开怀畅饮。宴罢乡人归,风雨骤至,虹桥飞断,神迹杳然。这一神话传说,充满奇诡神秘色彩。民间传说自从虹桥飞断之后神仙就不再光临此地了。唐朝李商隐为此咏道:“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朱熹所咏的“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也正是此意。一曲风景名胜颇多。曲畔的水光石上,有摩崖石刻群可供鉴赏。石刻杰作中除明明理学家李材的“修身为本”之外,还刻有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途经武夷时的题词:“大丈夫既南靖岛蛮,便当北平劲敌。黄冠布袍,再期游此”。

  ●第三首“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二曲溪口迎人而立的是峭拔挺秀、明艳照人的玉女峰。玉女峰突兀拔空,峰顶花木参簇,整座山峰像束髻簪花的少女,岩壁缝痕似衣裙皱褶,飘飘欲仙,峰下碧波绮丽的“浴香潭”,传说是玉女洗浴的地方。潭中一块方形巨石,刻“印石”二字。峰左侧有一岩叫妆镜台,刻有二丈多高的“镜台”二字。民间传说玉女隔溪与一曲之畔的大王(大王峰的象征)苦恋,朱熹的二曲之歌即咏此。玉女峰和周围的山水构成一幅仙境般的画图。宋朝的李纲有诗赞道:“风舞芳林鬓角垂,朝云暮雨湿仙衣。不知当日缘何事,化石山头更不归。”与李纲同时代的道教名羽白玉蟾亦有咏玉女的诗歌:“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烟映霞衣春带雨,云鬟雾鬓晓梳风。”作为道学先生,他们对男女相恋一般是避而不谈的,所以他们的诗也写得比较含蓄。提倡“天存理,灭人欲”的朱熹更担心人们由此而引起有关巫山神女的风流联想,因而调侃似地咏道:“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第四首“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这是咏三曲小藏峰的架壑船。小藏峰又名仙船岩,在峻峭的岩壁隙洞间,有船形的木制古遗物,传说那是仙人得道时化去后所遗下的木舟,舟中藏有遗骨,称作“遗蜕”。宋朝陈梦庚《仙船》诗咏道:“此船何事驾岩限,不逐桴槎八月来。莫是飞仙无所用,乘风有路到蓬莱。”而最早对虹桥板、架壑船作出合理推测的,还是朱熹,他认为是“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蛮物所居”的遗物,经考证这些虹桥板、架壑船确实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悬棺葬的遗迹。

  ●第五首“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监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两石岩”指四曲中的大藏峰和仙钓台。朱熹此处的诗意是:山花的花瓣还带着朝露,一片清绿,有如羽毛的散乱披离。这是以山花带露衬出山中黎明的时分。

  ●四曲大藏峰壁有金鸡洞,传说武夷金鸡为世人司晨,可是谁也没见过金鸡,有的只是月下空山和卧龙潭。朱熹的四曲棹歌中的“水满潭”之潭,即大藏峰下的卧龙潭。潭水深不可测,也是四曲的一处胜境。“月满空山水满潭”写出了黎明前鸡鸣星稀,西天的月光下衬出的一片空山静境。在卧龙潭岩壁上刻有“飞翠流霞”四字。

  ●第六首“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这是朱熹借写五曲胜景作自我描画、抒怀。五曲是九曲的中心,隐屏峰竣立溪北,峰峦挺拔,当年朱熹就在此建武夷精舍,聚徒讲学。朱熹的五曲之歌中的“山高”指精舍后的隐屏峰。由于山高云深,才烟雨无时暗锁平林渡口。“欸乃”是船夫出力摇船的应答声。“客”指朱熹自己。

  ●第七首“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六曲流程最短。溪北有高直耸立的巨峰,峰壁由于流水侵蚀久而深陷,状如指痕,故称仙掌峰,又叫晒布岩,壁上刻有四个大字:“壁立万仞”。今日的晒布岩下是茶叶试验场,面溪背山,环境清幽,真个像朱熹所吟咏的那样,岩花自落,猿鸟不惊,清静极了。

  ●第八首“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七曲有獭控滩,就是“移舟上滩”的滩,它的后面正好是隐屏、仙掌两峰,所以说“回看”。“飞泉”指凌空飞洒而下的山泉。七曲的北面为三仰峰,又称三迭峰,海拔700多米,三峰相迭,面背东向,雄姿巍然。在小仰峰的半壁上有壁宵洞,刻有“武夷最高峰”五个大字。

  ●第九首“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八曲滩高水急,溪畔浮出水面的有“牛角潭”的牛角,“青蛙石”的石蛙。鼓楼岩下,有一石如张牙舞爪的狮子,称为“上水狮”,有块椭圆如龟的岩石,称“下水龟”。溪南和鼓子峰相望的大小两块岩石,称为大廪石和小廪石,对大小廪石南宋名相李纲有诗赞道:“仙家何事也储粮?石廪团团曲水旁。应驾玉龙耕紫石,琼芝千亩个中藏。”

  ●第十首“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平川是地名,指九曲尽头星村一带。这一带一马平川,桑麻蔽野,又有良田美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全然是桃源景象,正如朱熹棹歌所咏:舍此而欲更觅桃源路,那除非人间之外别有天地了。

  ●朱熹的《九曲棹歌》的次序是乘坐上水船逆流而数的,而坐竹筏逆流而行,危险性较大,所以现在游九曲是从星村渡的平川开始,顺流而下,从九曲到一曲的。

  ●此外,奉和朱熹《九曲棹歌》而作《棹歌和韵》的诗人有方岳、刘信、王复礼、董天工等十几位诗人。作《棹歌十首》的有白玉蟾、余熹宾、邱云霄等数人;作《九曲杂咏十首》的有白玉蟾,作《武夷九曲歌》的有顾梦圭等。完全是因为朱熹的这首诗这条小溪也就得名“九曲溪”

九曲棹歌的诗意

  九曲棹歌的诗意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上。

  九曲棹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出一种宁静、优美的诗意。例如,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监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这两句诗描绘了山中的黎明时分,山花带露,月光下的空山静境,以及深不可测的潭水,构成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

  其次,九曲棹歌也通过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表达出一种深邃、悠远的诗意。例如,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桃源境界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人生无常,需要珍惜眼前的哲理。

  总的来说,九曲棹歌的诗意浓郁,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优美,又探讨了人生的深邃哲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九曲棹歌是南宋大家朱熹携友人同游九曲溪时所作的一首七排诗。这首诗是历代文人骚客吟颂武夷诗中,最早概括描绘武夷九曲溪风貌的一幅长卷佳作。而九曲溪也因此作名扬天下。

作品风格

  在历代文人骚客吟颂武夷诗中,首先全面概括描写武夷风貌的是朱熹的《九曲棹歌》。棹又作櫂,即船桨,棹歌就是舟子渔夫所唱的歌。朱熹这首用民间乐歌形式写的《九曲棹歌》,是对武夷山九曲溪的全景扫描,也就是描绘九曲溪的一幅长卷佳作。

  九曲棹歌写景写情,一扫宋诗中爱讲道理,发议论的缺陷。当今大学者钱钟书评论说: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

  好了,关于“九曲棹歌写了哪些景”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九曲棹歌写了哪些景”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