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写的还有哪些诗词 关于元旦的宋词

发布日期:2024-09-19         作者:千千百科网

  我心中的辛弃疾

  夜莺凄婉悲啼/血洒孤洲荒漠/望烈日烽火/我为残剑举杯痛饮/仍消不去心头迷惑/然夙愿无悔/挥袖拭泪。

  历史是一块血泪英雄碑,辛弃疾就是其中一抹鲜艳而悲哀的红色。常会有这种疑问:历史究竟成全还是毁灭了辛弃疾?这有些复杂。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然而老天却给他开了个玩笑,武人政人没当成,词人倒是赫赫有名。从这方面来说,历史的现实性和残酷性确实毁灭了辛弃疾的理想。他政绩干练,无奈朝廷投降偏安派当道,一心收复失地的主战派自然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成就,可以说也是一种“生不逢时”,最终也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所谓“乱世出英雄”,正因为他生于战乱,亲眼目睹祖国沦丧,金人肆意虏杀,他才会被一颗炽热的爱国报国之心,烧得想要结束这场历史的风云,一肩挑起国家的存亡;而在沙场的感受和磨练又让他形成了一种大气豪迈的性格。这样说,无论是词人,武人也好,政人也罢,其先决条件都在于整个历史的大背景:我拿什么拯救,当一切覆水难收。

  其实在我看来,辛弃疾就好像凤凰涅盘一样,正因为已经涅盘,才获得了永生。他牺牲了自己的理想,却为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唏嘘不已的佳作。试想,如果不是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他如何会奋笔疾书,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要不是他郁郁不得志,今天我们所认识的辛弃疾可能只是一位战神式的将军,甚至历史碑上都不会有他。因为自古以来,武人政人实在不胜枚举,然而兼词人三者混为一体的只有一个辛弃疾。如此看来,辛弃疾的政治理想和民族热情,并不是被毁灭了,只是换了一种表现方式,用刀光剑影拼杀换成了血泪浸染的文字来诠释,尽管那注定是一出悲剧。

  也许,历史和现实的残酷是毁灭了他的一生,但历史的长远性确实成就了一个爱国志士的辛弃疾。毁灭与成就,都鉴证了这位文武兼备,性格刚烈的英雄涅盘的壮丽:“我愿马革裹尸还”是英雄的希冀,“我的一生终将为命运沉浮”是英雄的宿命。当落花无数,惹尽尘埃飞絮之时,沉淀千百年的中国历史,还是永远留下了一个拍栏杆的身影,用剑刻下了“辛弃疾”三个字,用血和泪涂抹成了几行字:

  此生飘零叹孤独, 回顾盼国复。 解甲归隐意难吐, 英雄最是苦。 怒拍栏杆泪愤书, 后人历历数。 悲酸辛辣世人哭, 白骨终已枯。

  俟月色朦胧/我腐朽的身体仍在等待/等待一种命运的不可期遇/我是否注定一生背负流离?

  人物生平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7岁。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他将豪放词推帜至一个顶峰.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个人经历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举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 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1205年秋,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

  辛弃疾墓在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绍定年间(1228—1233),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弃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孙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东山辜染安北囗立”,据考,此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建国后,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两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层,顶堆黄土,两连围以坟柜。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51.5平方米。

  墓前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著名作品

  摸鱼儿(1179年)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也称“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浣溪沙? 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顽皮,通“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太常引? 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西江月? 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鹧鸪天? 戏题村舍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鹧鸪天?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 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玉楼春? 戏赋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鹊桥仙? 己酉山行书所见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定风波? 暮春漫兴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定风波? 送卢提刑,约上元重来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极目南云无过雁。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无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祝英台令?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

  提壶脱裤催归去,万恨千情。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采桑子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关于元旦的宋词

  旧时元旦即春节。

  青玉案 元夕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古诗词中的情感有哪些?

  常见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一组(按诗体分类)]

  (一)咏史诗

   思想情感

   示例

  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

  刘禹锡《石头城》《鸟衣巷》、姜夔《扬州慢》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

  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

  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杜甫《蜀相》

  (二)边塞诗

   思想情感 ’:

   示例

  1.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

  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王昌龄《从军行》

  2.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杜甫《兵车行》、范仲淹《渔家傲》

  (三)山水田园诗

   思想情感

   示例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

  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

  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

  杜牧《山行》

  2.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

  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

  陶渊明《归因田居》、王维《山居秋暝》

  (四)离别诗

   思想情感

   示例

  1.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李煜《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

  舍之情。

  李白《赠汪伦》,柳永《雨霖铃》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

  4.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

  孟浩然《宿建德江》

  [第二组(按诗歌情感分类)]

  (一)忧国伤时

   分类

   示例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官绝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旗剪婆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二)建功报国

   分类

   示例

  1.建功立业的漫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

  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

  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的窘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心情。

  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分类

   示例

  1.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生活杂感

   分类

   示例

  1.寄情山水、田园的

  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永遏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五)送别之情

   分类

   示例

  1.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辛弃疾:莫道男儿心如铁,尽是英雄眼中泪

  你心中的男神是什么样子?

   有才有貌?能文能武?有安全感、正义感?

   在南宋,有这样一位男神,即使按照现在女孩的标准看,他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存在:

   论外貌,“其肤自硕,眼光有棱,红颊青眼”;

   论身材,“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论武功,“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论豪情,“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论柔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样一位复合型人物,可惜他的人生有太多的遗憾。

   他是辛弃疾,不光是男神,更是一位英雄。

   公元1140年,金国的铁蹄践踏着大宋朝的江山,大宋朝皇帝在奸人秦桧的蒙骗下继续割地赔款,坚持抗金的名将岳飞已经被处死,举国上下,无一人能挑武将之责。

   这时,在济南一个小村庄里,辛弃疾出生,从这里开始了他的英雄梦。

   辛家祖上是著名的武将,因父亲早亡,辛弃疾从小就被祖父带着出门,祖父辛赞是一个有强烈爱国心的士大夫。当时,济南已经成为“沦陷区”,辛赞在金人占领下的地方任职。

   老人表面上为金国效力,但“身在曹营心在汉”,每逢公事之暇,常常带着自己十分钟爱的孙儿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反复告诉他何处曾经是大宋的疆土,总有一天要收复河山,祖父的教育和引导在少年辛弃疾心中播种下爱国思想的种子,成为他一生的信仰。

   从小在“沦陷区”长大,亲眼目睹了人们生活的痛苦,好像是天命所为,辛弃心里藏着复国梦,他勤练武术,刻苦专研兵法。在15岁、18岁时,祖父两次让他借去燕京科考时,沿途勘察地形,打探军情,有计划的为日后收复大战做准备。

   1161年,金国大肆举兵南侵宋朝,各地人民趁机反抗。22岁的辛弃疾文武全才,他聚齐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毅然举起了抗金的义旗,后投奔山东境内规模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带头人叫耿京。

   耿京的部下全是武夫,他见辛弃疾才兼文武,十分欢喜,让他负责文书工作,并把帅印也交予保管。

   当时,起义军中有一个和尚叫义端,是个奸诈的小人,他暗暗偷走辛弃疾保管的军中大印,想要献给金人换取荣华富贵。义端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但没等他逃到金人的大营中,就被辛弃疾追上了,三下五除二,便把义端擒住,手起刀落,便送叛徒入黄泉。

   这之后,耿京对辛弃疾更加器重和信任。

   1162年,辛弃疾作为起义军代表奉命南下,和南宋朝廷商谈归附之事,没等他回来,叛徒张安国就杀害了耿京转投金人。辛弃疾听后悲痛万分,快马加鞭回到山东,振臂一挥,他带着五十个勇士硬闯济州五万人之众的金兵大营。

   领了赏、封了官,张安国正在得意地喝着酒,他万万没想到,帐外的“老朋友”直接把他五花大绑,抬起来、捆住、带走。等到金人回过神来,辛弃疾已经在投奔宋朝的路上了。

   一战封神,辛弃疾的这一系列传奇式的英雄行为,轰动了南宋朝野,鼓舞了所有人,就连一直在南方苟且偷安的高宗皇帝也禁不住为之“三叹息”。

   辛弃疾南归这一年23岁,他满怀希望的入朝听命,想象着入仕以后能在南方有所作为。只是这位少年英雄没有想到,此后的仕宦生涯是如此曲折而坎坷。

   辛弃疾,长辈给他起名时,抱有了美好的祝愿,希望他无病无灾的健康成长,他也没有辜负长辈的期许,长得肩宽背厚,健壮得如同猛兽一般。我们想到了另一位名将,霍去病,同为骁勇善战的名将,霍去病遇到了赏识他的汉武帝,而辛弃疾就没有那么幸运。

   辛弃疾与南宋的关系就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南宋朝廷是一个极端腐朽、软弱无能的政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皇宫贵族全都沉迷于暂时的安乐中。

   辛弃疾不顾自己官低职微,越级上书,他满腔热忱的书写了《美芹十论》,直接上呈给宋孝宗,但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作为一个从北方沦陷区南下的“归正人”,辛弃疾不断受到南宋朝廷的猜疑、歧视、排挤甚至诬陷迫害,当权者明知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是不肯重用他。

   不把他当自己人,于是就把他外放地方官,哪里有麻烦、哪里有困难就让他去哪里。

   换作一般人,早就心灰意懒、趋利避害了。但辛弃疾不是一般人,他是眼里有光,心里有梦的英雄。

   在宋朝认为弃之不足惜的滁州,半年时光里,辛弃疾让流亡的百姓大量归来,小商贩活跃起来,经济繁荣了,荒陋沉闷之气一扫而空。

   到江西,南宋政府派上万兵力都不曾打败的茶寇,在辛弃疾极为内行的军事部署和打击下,茶商军很快陷入劣势,剿匪搞定了。

   在湖南,辛弃疾成立了地方武装“飞虎军”,成为当时沿长江边境里各地方军中最勇猛的一支军队,其赫赫威名,连金军听了都要退避三舍。

   劝农兴商、平盗镇匪,粜米救灾,建军练兵。每到一处,辛弃疾总是尽心尽力,规则内,他把长袖挥舞到了极致。

   但辛弃疾想要的是抗金救国,恢复大业是他执着的追求,不论官大官小,也不论在何地为官,他都时时在心里牵挂着自己的梦想。

   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官位,都是匆匆来去,不但让别人眼花缭乱,辛弃疾本人也深深感觉到转徒频繁。他前后被调动四十多次,每次在任短则几月,长则不过两年,就在这不停的奔波中,时光一点点地流逝,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英雄少年,也慢慢变老了。

   马尔克斯说过,人并非日渐老去才停止逐梦,而是因停止逐梦才日渐老去。

   辛弃疾35岁了,多年来,他在官场备受冷落,长期辗转,满腹经纶没法施展,眼看北伐收复中原遥遥无期,你叫他怎能平静?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看着北方没有收复的土地,辛弃疾好着急啊!他看着自己不曾沾染敌人鲜血的宝刀,恨不得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懂他的心意。

   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南宋朝廷一直对金国畏敌如虎,对金人一直采取守势,无人敢言战。辛弃疾大半辈子的光阴刚好与这四十多年的抗金低潮期相终始,在那样一种低迷、压抑的政治环境中,他的抗战主张和恢复言论自然不会被采纳,在政治上、军事上自然也不会有所作为。

   虎落平阳被犬欺,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罢官,这一罢,就罢了十年。他被迫仙居,刀弓挂壁,南宋朝廷终容不下一个想要救国复国的辛弃疾。

   此后,南宋的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转变为一个文学家了。

   辛弃疾开始隐居生活,他建造了稼轩居,时常把自己想成陶渊明,山水田园间,是辛弃疾政治生涯受挫而被迫无所作为的一个痛苦而寂寞的时期,但同时又是他文学创作上获得丰收,奠定他在南宋词坛第一人地位的关键时期。

   这块钢变软了,百练钢,也有绕指柔的时候。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这个硬核词人也会有清丽婉约时,看到乡下人的悠闲生活,喝酒谈笑的老头儿老太太,卧剥莲蓬的小屁孩儿,他用传神的词句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画,辛弃疾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

   喝喝酒,解解愁,发发牢骚,起身想要离开,怎知脚下不听使唤,一不留神倒在松树旁,迷迷糊糊看着松树,问:我这醉态怎么样?是不是很帅?晕晕乎乎发现松树摇晃着,好像要来搀扶自己,不用!我自己能站起来,谁都不用扶,你一边呆着去!一个倔倔的老头儿,这醉态、狂态,多么活波可爱啊!

   辛弃疾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在纷纷扰扰的生活面前以各种面孔应对,在诗词里,当然就更加千姿百态了。

   隐居生活表面上淡泊平静,风流潇洒,实际上辛弃疾的心里却时时烈火炎炎,他本是一个气壮如山的英雄人物,思想苦闷时,他的战斗性格也未曾有丝毫削弱,连做梦都在想着自己的战斗生活,“梦里吹角连营”,只是一觉醒来“可怜白发生”。

   1203年,64岁的辛弃疾被重新任用,他最后一次为国拼搏的机会来了,这位爱国者疾速就任,“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年纪大了又如何,照样能上战场杀敌,然而南宋朝廷并不是真正信任和倚重他,只是觉得辛弃疾人气太高,为了北伐装点门面而已。

   老英雄满含悲愤和遗憾离开了抗金前线,他的绝望可想而知。

   等到1207年秋天,朝廷想要再重新起用辛弃疾时,他已病入膏肓,不久后,这位大英雄、大文豪就与世长辞了,终年68岁。

   弥留之际,听说宋军北伐失利,金军南下,老英雄的心被深深刺痛,他回忆自己曲折的一生,有感于“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不觉心潮澎湃,悲愤难抑。忽然间,他挣扎起身想要摘下墙壁上悬挂的宝剑,但力不从心,只好运出最后一口气大呼:“杀贼!杀贼!杀—贼!”然后重重地仰倒在病榻上。

   上马提剑能杀敌,下马握笔能赋词的辛弃疾,带着无穷的遗憾走了,没能驰骋沙场,没有护国复国,想了一生,盼了一生,终究落了个抱憾终生。

   这位曾经历任宋朝多处封疆大吏,愿为国家九死不悔,晚年官至兵部侍郎的一代名公,竟然“家无余财,仅遗诗词、奏议、杂著书籍”。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有人说,不经意翻过的书,划过的句子,背过的古诗,是那个人的一生,读书时,学的是文学,再回首,学的是人生。

   书本太薄,说不尽英雄的一生;历史太短,道不尽先祖的传奇。

   历史老人的确爱开玩笑,辛弃疾这个名字,按他本人的初衷,是应该被写进中国政治史和军事史的,结果,天不从人愿,他被浓墨重彩地写进中国文学史,幸乎?不幸乎?

   也许,他的诗词是他未能如愿理想的延伸和替补,那一句句,是英雄豪杰心灵史最真实而生动的记录。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 无物永驻 ,多平台同名。

辛弃辛弃疾的诗词

  1..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杜甫和辛弃疾的生平及代表作

  一、杜甫

  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留。”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而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代表作: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辛弃疾

  生平:辛弃疾(1140.5.18-1207.10.3)享年67岁,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自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举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 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1205年秋,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

  代表作: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古人咏月的诗词都有什么?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后出塞五首〉其二)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宿江边阁》)

  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月斜。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遣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月千里寄相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鬓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至。(《杜臆》)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李白二首》其一)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抒怀》)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谁好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宿府》)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客夜》)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寄人》

  照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词:《苏幕遮》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范仲淹:《御街行》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 词:《蝶恋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吴文英 词:《唐多令》

  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技上月三更 唐 崔涂:《春夕》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遥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 词:《兰陵王》

  孤灯不如思欲绝,卷惟望月空长叹……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李白:《长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 词:《临江仙》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皇甫冉:《春思》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共看明月应泪垂,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岳飞 《满江红》

  回 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 妾身,不愿似天家,金 缺。文天祥 《满江红》

  拜将名歌,怀贤阁杳,空指冲冠鬃,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胡世将 词:《酹江月》

  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孤忠耿耿。剑铓冷侵秋月。

  (南宋)黄中辅 词:《念奴娇》。

  想故国,高台月照,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南宋)刘辰翁 词:《柳梢青》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维主?……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刘辰翁

  龙虎敬,风云天。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反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东晓碾关山月。问姮娥,于我肯从容,月圆缺。 王清惠;《满江红》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 !……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邓剡 词《酹江月》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赤璧怀古》词《念奴娇》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辛弃词:《满江红》。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词《江城子》。

  沙上弃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 词:《天仙子》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扬花过无影。

  张先 词:《木兰花》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蒋氏女 词《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吕本 《南歌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词:《雨霖铃》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苏过 《点绎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词《西江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月夜》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顾况 《宫词》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 《瑶瑟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竹里馆》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宿建德江》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枫桥夜泊》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苏轼 词《洞仙歌》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戴叔伦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司空曙 《贼平后送人北归》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酬张少府》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墟。

  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

  沦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杜牧 《旅宿》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楚江怀古》

  渚云低暗渡, 关月冷相随。

  崔涂 《孤雁》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峨眉山月歌》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 《霜月》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 《秋浦歌》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春宿左省》

  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杜甫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旅夜书怀》

  水月通禅寂, 鱼龙听梵声。

  钱起 《送僧归日本》

  长簟迎风早, 空城澹月华。

  韩翃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杜甫诗

  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王以宁 《水调歌头》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陈与义 词《临江仙》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李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王昌龄 《忆山阴崔少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山居秋暝》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孟洗影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韩愈 《山石》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南宋)岳飞 词《小重山》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辛弃疾 词《贺新郎》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自己!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曹豳 词《西河》

  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司马槱 词《黄金缕》

  举怀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出隐隐。……满地平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

  张绍文 词《酹江月》(淮城感兴)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陆游 词《秋波媚》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陆游 词《夜游宫》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辛弃疾 词《贺新郎》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辛弃疾 词《贺新郎》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万里想龙河,泣孤臣关越。

  (南宋)张元干 词《石州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 词《虞美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词《江城子》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秋月。……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胡铨 词《好事近》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沈佺期 《杂诗》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白居易 《长恨歌》

  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

  张元干 词《贺新郎》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投?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 词《木兰花慢》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长记曾携手处……几时见得。

  姜夔 词《暗香》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姜夔 词《齐天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 《鸟夜啼》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苇荘 《章台夜思》

  江山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刘长卿 《寄李儋元钖》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杜甫 《宿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出塞》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 《子夜歌》

  月照城头乌半飞, 霜凄万树风入衣。

  李颀 《琴歌》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 《独不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题金陵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泊船瓜洲》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谢枋得 《蚕妇吟》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 《泊秦淮》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却下水清帘, 玲珑望秋月。

  李白 《玉阶怨》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赠孟浩然》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 《蜀道难》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 《将进酒》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韩愈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 《采桑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 《一剪梅》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李清照 词:《蝶恋花》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李清照 《摊破浣溪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张先 《青门引》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生查子》

  钱塘风月西湖柳,渡江来万年机会,从前未有。

  戴复古 《贺新郎》

  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秦观 《水龙吟》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秦观 《踏莎行》

  似黄梁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

  贺铸 《六州歌头》

  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清

  晁补之 词《摸鱼儿》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王昌

  夜投佛寺上高阁, 星月掩映云曈昽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 《秋登兰山寄张五》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阑,枥辘牵金井

  周帮彦 词中《蝶恋花》

  白玉楼高,广寒宫阙,暮去如幛褰开……冰轮动,光满楼台……

  周邦彦 词中《锁阳台》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 词:《千秋岁》

  猛期月满会姮娥,谁知是初生新月

  谢逸 词:《花心幼》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

  牛希济 《生查子》

  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少

  蒋捷 词《贺新郎》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 《琵琶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解释

  1、当局者迷出自于南宋辛弃诗词《恋绣衾·无题整句出自于后晋刘昫的文言文《旧唐书》。

   2、原文:《恋绣衾·无题》长夜偏冷添被儿。枕头儿、移了又移。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如今只恨因缘浅,也不曾、抵死恨伊。合手下、安排了,那筵席、须有散时。

   3、白话译文:慢慢长夜有点冷添加被子,枕头移动了多次,我原本嘲笑他们看不起,到最后确实自己在局中没有看清。如今只是恨缘分浅薄,但是并不曾怨恨过她。吩咐下人安排了宴席,但是总有离散分开的时候。

   4、《旧唐书》:“当局称迷,傍观见审,累朝铨定,故是周详,何所为疑,不为申列?”白话译文:累朝铨定的事物,一定十分周详。先生为何还有疑问,而不为之申诉?’

   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是: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清:清楚,明白。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好了,今天关于“辛弃写的还有哪些诗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辛弃写的还有哪些诗词”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