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王之涣的诗有哪些 凉州词有哪些景物

发布日期:2024-09-26         作者:千千百科网

  一、《凉州词二首》[ 唐 ]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二、《送别》[ 唐 ]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三、《登鹤雀楼》[唐] 王之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九日送别》[唐] 王之换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凉州词有哪些景物

  景物有:黄河、白云、群山、孤城、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话释义: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文章赏析:

  王之这首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为何说这句诗的作者,可能弄错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信这也是很多朋友学到的第一首唐诗或者前几首之一,它十分简单,不仅短而且连字都不复杂,而且它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却很优美。更绝的是,最后一句还是有励志效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作为格言,伴随终身。

  随后,家长会告诉我们,这首诗的作者叫做王之涣。然而要命的是,这恐怕是我们所听到的第一个错误。现在的资料认为,《登鹳雀楼》极有可能不是王之涣,而另有其人。 首先,这位著名的诗人在唐朝其实并不著名。无论是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还是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都没有王之涣的传,甚至提都没有提到他。这还不算,《唐才子传》中也仅仅提到他是蓟门,并记录了他与王昌龄、高适之间的一个故事。?

  到了宋朝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在唐诗人有名不显者就包括了王之涣。唐朝之后的多部书,比如《集异记》、《文苑英华》、《升庵集》中,连他的名字都弄得颠三倒四,错误百出,时而叫王涣之,时而叫王涣,时而叫王之奂,还有叫王文奂的。 幸好,王之涣的墓志铭在1930年由盗墓者盗掘出土于河南洛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篇由唐朝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提供了比较详细的王之涣生平事迹。?

  那么,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说《登鹳雀楼》的作者不是王之涣呢?原来,在天宝年间的《国秀集》是目前发现第一次收录这首诗的诗集,而它的名字被称为《登楼》,由朱斌所作。这本书的编者芮挺章是唐朝大学士,几乎与王之涣、朱斌生活在同一年代,弄出错误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国秀集》还收录了王之涣的三首诗。在后来,就如同我们前面所说,很多史料、笔记、书籍连王之涣的名字都搞错,这其中包括了沈括的《梦溪笔谈》和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但都无一例外都将著作权交给了王之涣。

  这大概是受到了《文苑英华》的影响,这部书是宋太宗下令编纂的,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称为三大书。它收录了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共2000多位作者的两万首诗,尤其以唐诗为多。由于它是官方主持的,权威性更强,后世人编纂的唐诗选集往往都以其为蓝本。因为《文苑英华》将《登鹳雀楼》的作者定为王之涣,所以后来的诗集便以讹传讹,将原来的作者朱斌遗忘。 更让这个说法流传广泛的是群众基础太强的《唐诗三百首》,清人孙沫也将王之涣列为作者,这就基本板上钉钉了。?

  直到清朝人编纂《全唐诗》时,才重新发现这个问题。他们也很为难,只好既在王之涣名下以《登鹳雀楼》收录,又在朱斌名下以《登楼》收录,并互相加以说明。 这首诗在2011年某教授的调查中,被列为《唐诗排行榜》中影响力第四位的唐诗。王之涣一生留下的诗歌仅仅只有六首,而又以《凉州词》与《登鹳雀楼》最为出名,失去《登鹳雀楼》的著作权,固然是一大损失,但他依然是才华出众的边塞诗人。只可惜朱斌,死得又早,所作一篇最著名的佳作却莫名其妙被别人所占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那首诗的啊

  《登鹳雀楼》唐朝王之涣的王之涣诗《登鹳雀楼》   作品信息

  名称登鹳雀楼[1]

  年代盛唐

  作者王之涣[2]

  体裁五言绝句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译文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歌格律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注:○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在公元688年出生于晋阳,字季凌,是唐朝鼎盛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一生性格非常豪放,经常自己在家中练剑和吟唱一些悲伤的曲子。

  他所写的一些诗篇,也经常被当时的一些乐工拿去制作成歌曲,王之涣在唐朝时期曾经名动一时,经常与高适和王昌龄等人一起作诗吟唱。

  王之涣非常善于描写一写关于塞边凤光的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登黄雀楼》和《凉州词》等诗篇为人们广为传颂。

  在王之涣早年的时候, 他的家从并州搬迁到了绛州,曾经担任过冀州衡水的主簿,并且去了衡水县令的三女儿为妻。

  因为当时王之涣被一些小人所诽谤,所以辞去官位回到家乡隐居,后来复出以后担任了文安的县尉,公元742年二月二十四日,因为生病,王之涣在自己的府中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扩展资料:

  王之涣来文安上任之后,经常到各地微服私访,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这一年春天,他来到了长堤旁的荷花塘边,只见这里风景优美,绿水悠悠,长堤垂柳,很喜欢这个地方,作了好几首诗,还恋恋不想离开。

  王之涣来荷花塘,不知怎么被丁清知道了,他非常高兴,特意打扮了一番,来拜见王之涣。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了一个风流儒雅之士,站在岸边观赏烟霞,浏览风光。他从旁边一个游客中得知,这人就是王之涣。

  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王之涣吃了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布衣打扮,素不相识的俊小伙子,他眨眨眼想了想说,小伙子,你认错人了吧。

  没有,丁清咧开嘴笑了,丁清又打了一躬,说:我叫丁清,听说先生喜欢饮酒吟诗,我是个山野鲁莽之人,平时很喜欢你的诗,也很想见你一面。这次听说你到了苏家桥,一心想请大人到寒舍作客,又怕大人不肯光临,说罢,纳头便拜。

  王之涣从丁清诚实的眼神中看出,这个青年人的好学之心,于是欣然应到:行,到你家看看,那好,请大人随我来。不大一会儿,二人来到丁清的家中,王之涣抬眼一看:这里杂草丛生,四周架的竹杆上挂满各种渔网,鸡鸣狗叫,一棵大树下,有一间低矮的茅草房。

  走进屋中,四壁空空,王之涣不禁长叹一声。当他得知丁清父母双亡,孤身一人,勤奋好学,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年青人,两人坐在树墩上,无拘无束地聊了起来。

  快到中午时,丁清拿出一壶陈窖老酒,准备了几碟水菜野味,丁清举起酒杯对王之涣说:王大人,荒野乡村,无甚招待,千万别见怪。王之涣也没推辞,端起酒杯,呷了一口,深情地说:你这个小伙子很实诚,我很喜欢你,咱俩交个朋友吧。

  丁清万万没想到王之涣堂堂县尉,天下闻名的大诗人,会同自己这样一个穷渔民交朋友,他激动地拉住王之涣的手,热泪滚滚而下,滴落在王之涣的衣袖上,两人边饮边聊,聊着聊着,由于几天来的奔波劳累,王之涣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日落西山,左邻右舍打渔归来。丁清家里涌进一大群人。手里拿着大米、野菜、鲜鱼,一会儿就把丁清屋中的桌子放满了。一个老头还吟诵着王之涣的诗句,出现在门口:王大人,你关心我们穷人,我们穷人也惦念你呀。

  王之涣见到这个场景,心中十分激动,说:我来文安,惭愧没有什么功绩,对不住乡亲们哪,当夜,王之涣就住在了丁清家,受到了丁清和村人的热情款待。第二天清晨,王之涣登上万柳金堤,南望茫茫水淀,日光水色,风情美景尽收眼底,不禁诗兴大发,丁清恋恋不舍,为他送行。

  王之涣很感动,口占一首绝句《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抒写惜别之情,沉挚动人。王之涣的船远了,他回过头来,看见丁清和乡亲们还站在岸边,朝他不住地挥手。

  百度百科—王之涣

王翰和王之涣《凉州词》都是千古名篇,谁更胜一筹?

  一、描写内容相同

  《凉州词》和《出塞》都是描写边关边塞军旅生活以及思乡之情,在写法上都气势恢弘。

  二、作者的出发点不同

  1、《凉州词》:凉州词更多的体现了对统治者的怨恨和嘲讽,(以民为先,满是苍凉无奈)。

  2、《出塞》:出塞更侧重于对国家安全人民安定的期冀。

  三、中心思想不同

  1、《凉州词》: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2、《出塞》: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凉州词》出自唐·王之涣

  《出塞》出自唐朝·王昌龄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出塞》是乐府旧题。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

  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在这时如果不是追忆秦汉时的艰难,写唐的胡马南下,简直是杞人忧天。

  所以,很大程度上,没有人认识到盛世中的危险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文人乃至兵家对战争都不是向往或鼓励的。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万里所指,是从边塞到远方的战争之地的距离,并不是边塞到军人故乡的距离(这一点极为重要,同时又没有被重视和强调)。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宋荦说:“诗至唐人,七言绝句尽善尽美?太白、龙标,绝伦逸群。龙标更有‘诗天子’之号。”

描写黄河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黄河的诗句有哪些?如下: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鹤雀楼》[唐]王之涣。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唐]王之换。

  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唐]王维。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唐]刘锡。

  5、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黄河二首》[唐]杜甫。

  6、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养送上天《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7、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黄河》[宋]王安石。

  8、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9、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水调歌头》[宋]元好问。

  10、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唐]李白。

  1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唐]李白。

  1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四》[唐]李白。

  13、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唐]李白。

  1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唐]李白。

  15、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赠崔侍郎·其一》[唐]李白。

  16、亘地黄河出,天开此一门。明未清初]顾炎武。

  17、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征人怨》[唐]柳中庸。

  18、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古风》[唐]李白。

  19、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寄远》[唐]李白。

  20、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唐]杜甫。

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 王之涣的诗有哪些

   王之涣的生平资料我们能收集到的很少,可以说相关的史料记载几乎是没有的,我们了解王之涣也是从他的墓志还有他家族的墓志中去了解他,但毕竟年代太久远许多信息也只是我们的猜测,那么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呢?王之涣的诗有哪些?

   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

   王之涣是生活在公元688年到公元742年的诗人,所以说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王之涣在唐朝最后的官职是文安县尉,我们对王之涣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现有的史料上很少有关于王之涣的介绍,而且我,对王之涣家族的了解也是通过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其五子王绾的墓志。

  

   王之涣的一生没有做过大官,他的祖籍是在陕西太原,后来因祖父王德表晚年主洛阳,死后葬在洛阳,王之涣的父辈有5人,王之涣的父亲则是王昱,死后也都葬在洛阳,所以洛阳这边就是王之涣的家族墓地了。王之涣的墓志现在被收藏在南京博物馆,这个地方的发现是我们了解王之涣最重要的来源。

   王之涣的家族我们现在知道的有五世祖为王隆之,曾祖王信、祖父王德表、父亲王昱、叔叔王洛客、王景、王昌还有他的堂弟王之咸,还有侄子王绾外,还有后来的妻子李氏是衡水县令李涤的女儿,其他一无所知。

   王之涣的诗有哪些

   王之涣的诗在唐朝非常盛行,据说当时王之涣与王昌龄还有高适是诗友,当时在河上听歌姬唱歌,三人打赌,歌姬们唱歌以谁的诗歌为多,谁为胜利。当时许多普通歌姬传唱的都是王昌龄和高适的诗歌,王之涣笑道让歌姬中最佳的人唱一定是他自己的诗歌,结果的确被王之涣言中。

   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现在有6首,其中《凉州词》又称《边塞》是人们说较能代表王之涣的诗歌。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除了自己的不凡的胸襟与抱负,内容积极向上很有进取之心。还有《送别》、《九日送别》和《宴词》这么三首。王之涣的诗虽然不多,但是每一首都很有意境,他的五言诗写得非常棒。

   王之涣的一生并没有追逐名利,而且王之涣的诗中虽然平常,但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王之涣可能是由于传世的作品不多,所以并没有像李白、王昌龄他们这些同时代的诗人更惹人瞩目,但是王之涣仅《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和《送别》这三首就成了流芳百世的诗人,功底很深。

王之涣的《凉州词》

  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王之这首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今天关于“王之王之涣的诗有哪些”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