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明的古诗有哪些 是字开头诗词 是字开头的诗词

发布日期:2024-09-28         作者:千千百科网

  儒道纷争借助向秀、郭象等人在理论上的贡献基本平息。但与儒道纷争几乎同时发生的另一股学术思潮即儒佛纷争也是对儒学发展的一次重大考验。儒道纷争所要解决的是正统儒学与本土异端思想的冲突与融合,而儒佛纷争则是中华本土文化第一次面对域外文化的挑战而不得不作出的回应。因此,儒佛纷争在儒学发展史上的意义至关重大,儒学如不能有效地回应域外佛教文明的挑战,便无法继续存在和发展,当然更不会有后来的宋明理学,不会有儒学的再生与辉煌。佛教传入中土的确切时间今已不可确考。但大体说来至少在东汉时期中土士人已知道佛教的存在,并模糊地感觉到儒佛之间的差别,朦胧地预感到儒佛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据袁宏《后汉纪》:"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其教以修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静。其精者号沙门。沙门者,汉言息心也。盖息意去欲,而欲归于无为也。又以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而不已,以至为而得为佛也。"显而易见,在佛教传入中上的早期阶段,在士人的心目中,极易将这种域外文明视为与本土文化的思想异端即道家之学相类似。佛教传入中国不久,便必然与儒学思想发生冲突,而与道家思想合流。

  儒佛之间的冲突在东汉时期还只局限在一些形式末节问题上,真正从理论层面进行交锋还是在魏晋及其之后。通观汉末魏初出现的牟子《理惑论》,儒佛之间在此时的冲突主要是儒佛同异、本末等问题。牟子认为儒佛相合而不相乖?"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病者良",其用意似乎是以佛补儒,借用佛家的道理以济儒学之穷。《高僧传·康僧会传》所载三国时僧人康僧会与东吴之主孙皓的一段对话,大体可说明当时人心目中的儒佛关系。皓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耶?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苗出。

  善既有端,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余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 皓曰:“若然,则周、孔已明,何用佛教?”会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举兹以明劝阻,不亦大哉。"白此不难看出,康僧会一方面论证儒佛为一,二者在根本理念上并不冲突,另一方面则论证佛教的理论备极幽微,比儒学的理论更高一筹。这样一来,便极易引起儒佛之间的冲突。

  从孙暗的观点看,儒家伦理既然与佛教义理并不存在根本的冲突,那么有什么理由舍弃儒教而专用佛教?康僧会虽然以佛教义理各极幽微加以解释,但由此并不能减轻素有"内诸夏而外夷狄?

  思想传统的儒家十人的困惑以及他们对佛教义理的本能排斥。佛教之徒如果不能有效地回应这种责难,那么儒佛为一说便根本不能成立。对此,牟子《理惑论》曾以设间的形式明确触及这一问题。

  问日:"孔子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仁也。’孟子讥陈相更学许行之术,日:‘吾闻用夏变夷,未闻用夷变夏者也。’吾子弱冠学尧舜周孔之道,而今含之,更学夷狄之木,不已惑乎严牟子对此回答说:"此吾未解大道时之余语耳。若子,可谓见礼制之华,而暗道德之实,窥炬烛之明,未睹天庭之日也。孔子所言,矫世法矣;孟坷所云,疾专一耳。昔孔子欲居龙夷,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及仲尼不容于鲁卫,孟柯不用于齐梁,岂复仕于夷狄乎?禹比西羌而圣哲,瞽瞍生舜而顽器,由余产狄国而霸秦,管蔡自阿洛而流言。传曰:‘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以此观之,汉地未必为天中也。佛经所说,上下周极,含血之类物,皆属佛焉。是以吾复尊而学之,何为当舍?尧舜周孔之道,金玉不相伤,精瑚不相妨。谓人为惑,时自感乎严确实,从文化交流的观点看,如果继续以夷夏之辩的立场看待佛教文明,当然是一种心胸较为偏狭?"自感"。

  然而问题在于,佛教的传入以及在魏晋时期的流行,这一阶段毕竟不是儒学的黄金时代。恰恰相反,儒学当此时除了陷入玄学化的危机外,其自身也面临着深刻性的信仰危机。因此,儒佛之间的冲突并不仅仅是夷夏之辩问题,而是佛道合流共同推进了儒学的玄学化过程。《高僧传·支遁传》载:"遁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那么他们叹服的究竟是什么呢?请看《世说新语·文学篇》注云:"支氏《逍遥论》曰: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晏鸟,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丞尝于糗粮,绝觞爵于是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 此向、郭之注所未尽。"按向秀、郭象的解释:"夫鹏之上九万尺,之起榆枋,大小虽差,务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买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显而易见,支遁的解释之所以令众懦叹服,主要在于他纠正了向、郭"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的偏颇,而直认庄周以"至虚之心"全然超脱了现实的物质世界,而不是依顺于现实世界。这样一来,佛家义理便与道家思想若合符节,从而对儒学的玄学化起到进一步的推进作用。故而孙绰《道贤论》以为"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

  佛道合流推动了儒学玄学化的过程,然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激起一些人对佛教的公开反对。尤其是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神不火等思想,越来越被下层民众所接受,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与儒学在争夺信仰群,儒家学说的命运与前途岌岌可危。为此,孙盛在《与罗君章书》中写道?"今以万物化为异形者,不可胜数,应理不失,但隐显有年载。然今万化犹应多少?…"吾谓形既粉散,知亦如之;纷错混淆,化为异物、他物,各失其旧,非复昔日。此有情者所以悲叹。若然,则足下未可孤以自慰也。"孙盛对佛教生死轮回说的批判,实开南朝神灭与神不灭论争之先河。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魏晋至隋唐始臻极盛。由于佛教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结构与中国不同,要在中国立足,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和更新,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魏晋时期,佛学依附于玄学,经南北朝才独立发展,到隋唐才完成了中国化。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仍有讨论的余地。

  佛教传入中国,必不可免地与中国固有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抵触,其中主要是儒家思想及其变种。从秦始皇“以吏为师”确立法家的地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学的兴衰,到魏晋玄学的流行,其间经隋唐佛学,到宋明理学,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运动变化的系列。隋唐之际佛教独步青云,也不是偶然的,只是这运动中的一环。只有这样考虑才能完整说明佛教中国化问题。

  一、从兴佛与毁佛看佛教中国化

  佛教是否中国化,关键就是看它是否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发展的状况。佛教的兴起,首先是统治阶级提倡的结果,然而佛教的发展,又和统治阶级构成矛盾,因而时常遭到禁断。

  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一直很尖锐,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经常迫使人民群众铤而走险。统治阶级就是利用劳动人民绝望的心理,向人民推销精神毒品。东晋时期大臣庚亮认为佛教“殊俗参治,怪诞杂化”,用晋成帝的名义发布诏旨,限制佛教。大臣何充说:“有佛无佛,固是非臣等所能定也。然寻其遗文,钻其要旨,五戒之禁,实助王化!贱昭昭之名行,贵溟溟之潜操,行德在于忘身,抱一心之清妙,……弊无妖妄,神道经久,未有其比也。”〔1〕这位大臣连佛到底有没有, 都断定不下来,却要鼓吹佛教,原因就是佛教禁断人们的欲念,不准百姓有生存的想法,忘却自身,为统治阶级服务,因而可以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这就是为什么统治阶级要极力提倡佛教。

  东晋和南朝的大部分皇帝,都是提倡佛教的,到梁武帝萧衍时达到了顶点。萧衍总结了政权动荡的原因后说:“建国君民,立教为首”,寻找适合其利益的意识形态。萧衍一面大力提倡儒家以维护纲纪,一面又著书立说,宣扬佛教。据《梁书·本纪》记载,萧衍“笃信佛教,制《涅pán盘》、《大品》、《三慧》诸经,累数百卷,所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学,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主持编修了五千多卷译注经。萧衍还三次舍身同泰寺,由群臣用重金赎回,把佛教抬到了与孔子同样的高度。这种舍身行动,还有沈约等世家参加,形成一股逆流。

  经过统治阶级的极力提倡,南朝佛教空前兴盛起来。桓云说:“京师竟其奢*,荣观纷于朝市,天府为之倾,名器为之秽黩。避役钟于白黑,乃至一县数千,猥成屯落。”〔2〕一县有数千之众, 这还只是在东晋,萧衍时期,国家财力确到了“天府为之倾”的境地,一次赎身,就达一亿!

  寺院经济的强大,削弱了封建国家控制的人口和土地,不利于封建统治,造成国库财富空虚。封建国家也多次禁断佛教,限制其无限制发展,其中以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周世宗三次规模最大。

  太武帝崇信道教,听了大臣崔浩的意见,严厉灭佛。“后魏时,太武帝四征长安,以沙门多违佛律,群聚秽乱,乃诏有司,尽坑杀之,焚破佛像,长安僧徒,一时殊灭。自余征镇,豫闻诏书,之匿得免者十一二。”〔3〕这次打击,佛教损失惨重,只是由于达官贵人们的包庇,僧侣才没被杀光。但结果怎样呢?除了太武帝以外,北魏诸帝都是信佛的,到了他儿子手上,又开始恢复佛教的势力。太武帝时,平城仅有寺院约百所,四方6478所,僧尼共计77258人,势力并不很大。 半个世纪以后,宣武帝时,北魏就有寺院13727所,翻了一番。魏末, 洛阳一地就有寺一千余所,全国三万余年,共有僧尼达二百万人。〔4 〕而当时整个人口不足二千万。太武帝灭佛本身和寺院经济的庞大力量,恰好说明了佛教在北魏的巨大势力。

  魏末到东魏和西魏,经过战乱,佛教的势力虽然受到打击,但动乱从另一方面又加强了佛教的扩张。北周武帝在继续进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国家的改革中,宣布再次禁断佛教,这次解放了三百万人。

  以上两次灭佛事件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太武帝以后佛教势力猛增,超过了原来几倍。周武帝灭佛以后,杨坚称帝的第一年,就“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州、洛州等大都邑,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糜,民间佛经,多于六经百十倍。”〔5〕试想, 佛教不适合中国的情况,保持印度的面目,怎么会以连绵不断的声势,不断高涨地存在数百年,并且历经统治阶级大规模的禁毁命令而不绝?这就说明了佛教反映了善良群众的痛苦愿望,在魏晋以后中国化了。

  唐朝以后,佛教实际上成了为统治阶级制造理论根据的工具,介乎儒家之上。唐太宗本人并不懂多少佛经,却说“佛道玄妙,圣迹可师”,〔6〕僧侣从太宗开始享受的殊礼,如步迎玄奘,武后与神秀同辇。更是当时的“大儒”仰而不可及的。

  唐武宗迷信道教,在宫中筑九天坛亲受道士赵归真符篆,在道士刘云靖等人的鼓动下,下诏“朕闻三代以前,未尝言佛,汉魏之后,佛教寝兴。是由季时,传此异俗”〔7〕为理由禁断佛教, 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五千人,收田数千万顷。这是封建国家对佛教的胜利。

  唐中叶以后,社会动荡不安,禅宗发展起来。后周世宗时,为了加强国家财富和人口,以“节俭”为名,限制佛教的发展。世宗灭毁,是几次大规模灭佛运动中最宽裕的一次,保留了皇家赐匾的一万多所寺院,然而世宗灭佛的成就,却出乎意料的大。宋代建国以后,太祖太宗极力提倡佛教,编修整理佛教的经典,禅宗却不如唐时期能在官方意识形态中占主导的一席,僧侣数量尽管很大,却不过三十万人。佛教从此一蹶,不再复振。若按禅宗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适应中国情况的观点来看,在经济基础没有任何改变的宋代,中国化的禅宗怎么会让位于后起的理学呢?从这里,我们可以反证出隋唐佛教的中国化并不存在。

  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在当时引起了震动,其震动所波及的文化领域(思想、政治、经济、文学、绘画、建筑、音乐、风俗等)和阶层(从帝王到平民)极其广泛。仅从佛寺的修建情况,就可以看出佛教影响之大。今存的古寺名刹中有许多是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如甘露寺、灵隐寺、云冈石窟、少林寺、寒山寺等等。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八万二千七百馀人;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大寺七百馀座。北魏末,寺院约三万馀座,僧尼约二百馀万人(见唐法琳《辩证论》卷三、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一二○)。北齐一朝,在僧官管辖下的僧尼就有二百多万人,寺院四万馀座(见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八《法上传》)。这么多的古寺名刹、石窟摩崖,充分证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况。再从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方面来看,南朝历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尤其笃信,曾四次舍身入寺。东晋名僧慧远与许多权要都有来往。北朝虽然有禁佛事件,但总的看来历代帝王还是扶植佛教的。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

  文人与佛教的密切关系也值得注意。相传曹植曾为月氏人支谦详定所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又游东阿鱼山,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清通深亮,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世称鱼山梵呗(《异苑》卷五)。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晋书·谢安传》)。支遁(字道林)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18首。他与许询、孙绰、王羲之等都有交往。慧远在庐山与谢灵运、刘遗民、宗炳等许多文人有很深的交往。谢灵运是一位笃信佛教并懂梵文的文学家,他受竺道生影响著《辨宗论》,应慧远之请撰《佛影铭》,又撰《慧远法师诔》、《昙隆法师诔》、《维摩诘经中十譬赞》。(梁)慧皎《高僧传》卷七《慧睿传》载:“陈郡谢灵运笃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达解,乃咨睿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于是著《十四音训叙》,条列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焉。”《十四音训叙》是他参加佛经的“改治”,向慧睿请教后所撰。张野也是“学兼华梵”(《莲社高贤传·张野传》)。齐竟陵王萧子良于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在建康召集文士、名僧讨论佛儒,吟诗作文,并造经呗新声。这件事对沈约等人开创永明体诗歌无疑起了催化的作用,而沈约本人也是笃信佛教、精通内典的。著名的文学理论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馀年”(《梁书·刘勰传》)。编撰《玉台新咏》的徐陵与智者大师交往密切。江总曾从法则受菩萨戒,后又曾栖止龙华寺。杨炫之所撰《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洛阳佛寺,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品。

  关于佛教对文学的影响,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察:

  一、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大宗师》)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这样就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的想象世界也扩大了。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是果。用因果报应的观念解释人世间的许多现象,遂有了《幽明录》(刘义庆)、《冥祥记》(王琰)、《冤魂志》(颜之推)等笔记小说。维摩与观音的形象在这时建立起来,并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二、故事性的加强。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有的故事是直接来自佛经的,在这时的小说里改写为中国本土的故事,如(梁)吴均《续齐谐记》里所记“鹅笼书生”的故事。有的是印证佛教思想的中国本土产生的故事,如上述《幽明录》等书中大量的记载。南北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然与佛教有关。唐代的俗讲与变文,导致了中国白话小说的产生,则更证明了佛教的深远影响。

  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关于反切产生的年代历不有不同的说法,以颜之推所谓汉末说最为可信:“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颜氏家训·音辞》)这正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事。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梵语的拼音法启发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出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而反切欲求准确,就自然会发展到对汉字声调的注意。四声的发现,据文献记载,始自南朝宋代的周颙。但北齐李季节在《音韵决疑序》中已经说到:“平上去入,出行闾里,沈约取以和声之,律吕相和。”则似乎在此前民间已有四声之辨了。陈寅恪《四声三问》认为四声的发现与佛经的转读有关,虽然有学者质疑,其细节是否确切尚待进一步考证,但从大的文化背景看来,这两件事情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四、词汇的扩大。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反映佛教概念的词语,也大量进入汉语,使汉语词汇丰富起来。其中有的是用原有的汉字翻译佛教的概念,使之具有了新的意义,如“因缘”、“境界”等。有的是外来语的音译词,如“佛陀”、“菩萨”、“沙门”、“菩提”等。

  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本是文学观念脱离儒家强调的政教中心说,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这与玄学有很大关系,而佛教中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关于象和象外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也丰富了文学观念。

  谈一点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有不合理之处,请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指正。

   自然的发现这一讲骆老师讲得很深刻,自然的含义也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对于魏晋士人,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越名教而任自然”,这应该可以说准确地概括了魏晋士人的风骨和性情。曾经读过余秋雨的一篇散文《遥远的绝响》,专门写了嵇康等人,我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其中我很赞同他说一提到魏晋,总离不开一个“风”字,风流、风采、风骨在魏晋士人的身上展露无遗,似乎已经是那个时代、那群人的专利。我所理解的魏晋之风,可以说是那时的士人性情如风,他们随心任性、不拘于物、不合于俗,是一种完全自由洒脱的生活状态。我想这一点与“自然”应该是相通的。

   骆老师讲到东汉后期开始人们对生死有一种强烈的焦虑,这时他们期望重新建立一种崇高、永恒的精神世界。谈到对生死的焦虑,使我想到了士人与佛教的关系,南怀瑾在著作中曾提到中国文人与禅宗之间的密切联系。古代文人不乏有虔诚信佛、以禅宗的精神来自我解脱,离俗遁世、放浪山水之间者。他们除了苦于政治黑暗、仕途多舛的原因外,也有对于生死的思考。正是因为人生短暂,许多士人接受了禅宗,看透生死,也算是一种人生的超脱。他们的任情任性和魏晋士人不无共同之处,都是追求自然和真我。然而一个问题是魏晋的士人似乎并未投向佛教,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到魏晋时大为兴盛,但似乎并没怎么提到如“竹林七贤”等人与佛教的具体关系。骆老师也讲道,生命是短暂的,所以人天生有一种宗教倾向,但我觉得魏晋士人身上体现的不是浓厚的宗教气息,也不是什么信仰,而就是一种纯粹的人的性格,似乎他们天生就是这样另类的。他们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他们的任情任性完全是自己生命的本能,而不是靠着外物的支持。大概中国古代两千多年,人们唯有对魏晋的士人推崇备至,也是因为他们不但在那个时代,甚至在整个封建历史中都是特立独行,卓然不群的人,他们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后世的文人尽管也有品行高洁、超尘脱俗的,但都未能像魏晋的士人那样做到极致。

   自然是一个广而深的概念,魏晋士人既关注了大自然这个客观的存在,也更加重视个人的自然,即自我本性的流露。他们就是要活得潇洒、坦荡、自由、有尊严,即便是死也不屈服,这样一种风姿和傲骨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令人赞叹和敬仰的。谈到魏晋之风、谈到“竹林七贤”、谈到嵇康的《广陵散》,人们总有一种向往和怅惘,是因为那种风骨的远去,因为我们无法拥有。也许那个时代士人的生活依旧有无法改变的压抑和悲哀,但我们还是想说:那样的人生真痛快!

  魏晋是士人的天堂。文士“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于纵酒昏酣,扪虱清谈之际,将争夺文化领袖地位的儒释道之间纠缠不清的矛盾逐一化解,结果儒释道融通为一,皆大欢喜。形成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

  魏晋士人取得这一丰硕成果的最大突破在于敢于突围经典,打破“循经守数”的桎梏。汉代之前,凡重要著作皆称为“经”,譬如四书五经,道德经。今人为之经典。纵然有人敢僭越妄言,也只能以“论”自居,不像现在百家讲坛这样群魔乱舞,没有规矩。《文心雕龙·论说》:“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隧”。到了魏晋,士人追求生命的愉悦,放任自流,向一切体面的东西挑战,对经书更是“博士家法,遂成废弃”,“得其意而言”,于是就有了王肃敢伪证经书,杜预敢曲解《左传》,王弼以老庄注《易》,何晏、皇侃以玄虚说《论语》。经学之尊严,受清谈之洗礼,有了平和的心态与融合之可能。

  儒道之争无非是名教与自然之争。也就是社会规范与人的本性的关系问题。儒家强调制名(礼)教以规范人性,道家则主张顺自然而因物性。儒家名教理论沿习至汉末,流弊丛生,是某些诈伪狡黠之徒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工具,道家,尤其是庄子学派,认为个体的人高于社会的人。他们主张顺自然而因物性,也就是说应当由着个人的自然本性自由发展,社会礼法制度和规范的出现,恰好证明了人类自然本性的不断自我丧失。道家的自然理论,在重视个人性格和意志方面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分夸大个人意志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对立,想把个人从社会中脱离出来,则又显然走向了另一个片面。魏晋士人洒脱的人生态度,注定他们崇尚老庄,肯定人的自然本性的根本性和合理性,但亦不排斥名教的规范作用,主张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用),强调以本统末,以用显本,本不离末,用不异本,努力调和自然本性与名教规范之间的矛盾,使之协调统一,将道与儒作为人的内心与社会的两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地保留下来,或许这也是中国人两面性的一个根源。

  魏晋士人创造奇迹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忘象(言)得意”的认知理论。 佛教初期的传入,在翻译中过分讲求文辞,而忽略其思想意义很难为人所理解与接受。魏晋士人的洒脱精神反对支离烦琐的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极大地影响了佛典的翻译方法。正如东晋名僧道生所说的:“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此外,东晋名僧僧肇,深通老庄和玄学,他的著作《肇论》,借老庄玄学的词语、风格来论说般若性空中观思想。在使用中国传统名词和文辞来表达佛教理论方面,达到了相当高妙的境地,深契忘言得意之旨。所以说,玄学对于佛教的影响是很深的,它在连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在中国儒、道、玄思想的影响下,原印度佛教的许多特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诸如,印度佛教杂多而烦琐的名相分析,逐渐为简约和忘言得意的传统思维方式所取代;印度佛教强调苦行累修的解脱方法,则转变为以智解顿悟为主的解脱方法;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更多地为世出世不二,乃至积极的入世精神所取代,等等。而在理论上则更是广泛地吸收了儒家的心性、中庸,道家的自然无为,甚至阴阳五行等各种思想学说,成为整个中国文化中可以与儒、道鼎足而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魏晋世风喜欢谈天说地,同时重视交流,也是使儒释道融合的一个重要契机。 在魏晋士人的学术争鸣中,口头清谈与文章争论是主要的途径与形式。士人们为显示自己的才能,以在清谈中一占上风,自成流派,故而争相博览群书,自发奇思,触发了许多新的观点。有了新观点的人,就会与人“探玄理微”,“引饰妙词”,“至暮忘餐,理竟不定”。有的人不善于“以口舌御人”,就转而将自己的思想付诸笔端,与对手打笔战。这种激烈又睿智的思辨行为,不仅精细地阐述了儒释道的精义,而且在相互的交流中,使得各种看法融会贯通,形成魏晋士人复杂的人格精神。如南齐的张融,遗命在他死后入葬时,应左手执《孝经》(儒家)、《老子》(道家),右手执《小品(方)》(医家)、《法华经》(佛家);而陶弘景也遗命死后当用道士和僧徒的士俑殉葬,可谓是“儒冠僧服道人鞋”。可见,当时儒释道已经在他们身上得到完美的融合。

  有复制的,也有自己写的~望楼主笑纳

是字开头诗词 是字开头的诗词

  以发字为开头的诗词!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Ai郢 屈原  发彼有的,以祈尔爵。----Shi经 宾之初筵  发彼小豝,殪此大兕。----Shi经 吉日  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Shi经 小昱  发改河阳鬓,衣余京洛尘。--He入京 吕让  发向横塘口,船开值急流。----Jiang南曲 丁仙芝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Bai马篇 李白

以发字为开头的诗词!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Ai郢 屈原  发彼有的,以祈尔爵。----Shi经 宾之初筵  发彼小豝,殪此大兕。----Shi经 吉日  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Shi经 小昱  发改河阳鬓,衣余京洛尘。--He入京 吕让  发向横塘口,船开值急流。----Jiang南曲 丁仙芝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Bai马篇 李白

是 字开头的诗句

   是处移花是处开。古今兴废几池台。——辛Qi疾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Yong  是处瓜华时节好。金尊倒。——欧阳修  Shi处帘栊争卷,谁家管弦不动,乐世足欢情。——Zhu敦儒  是处登临开宴,争看吴歌楚舞,沈Zui倒金尊。——朱敦儒

是字开头的古诗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将军魏Wu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Sui已矣,文彩风流犹尚存。  学书初学卫Fu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Zhi,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Cheng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Jun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Yao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Shuang来酣战。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Mao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Sheng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Ying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Kong。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Zhi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Zi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Hua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Shan盖有神,必逢佳士亦 *** 。  即今飘泊Gan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Yan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Xia,终日坎壈缠其身。

标签:诗词?开头 上一篇:兴趣很多的四字成语 形容兴趣很多的成语 下一篇:世事如风下一句 往事如风下一句

   来字开头的诗词

   《辋川集二十首·竹里馆》  ——唐·裴Di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出入唯山鸟,You深无世人。    《戏题关门》  ——Tang·岑参  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见Guan城吏,还从旧路归。    《奉和兵部张Shi郎酬郓州马尚书祗召途中…郓州之作》  ——Tang·韩愈  来朝当路日,承诏改辕时。再领Xu句国,仍迁少昊司。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Qi。赖寄新珠玉,长吟慰我思。    《送Ji文上人游方》  ——唐·贾岛  来从道Ling井,双木溪边会。分首芳草时,远意青天外。Ci游诣几岳,嵩华衡恒泰。    《秋夜思Gui》  ——唐·耿湋  来时犹暑服,今已Lu漫漫。多雨逢初霁,深秋生夜寒。投人心似Qie,为客事皆难。何处无留滞,谁能暂问看。    《Zeng海明上人(一作赠朗公)》  ——唐·耿湋  来自西天竺,持经奉紫微。年深梵语变,Xing苦俗流归。月上安禅久,苔生出院稀。梁间You驯鸽,不去复何依。    《潼关兰若》  ——Tang·许浑  来往几经过,前轩枕大河。远帆Chun水阔,高寺夕阳多。蝶影下红药,鸟声喧绿Luo。故山归未得,徒咏采芝歌。    《江Xi郑常侍赴镇之日有寄,因酬和》  ——唐·Xu浑  来暮亦何愁,金貂在鹢舟。旆随寒浪Dong,帆带夕阳收。布令滕王阁,裁诗郢客楼。Ji应归凤沼,中外赞天休。    《登明戍Bao》  ——唐·潘咸  来经古城上,极目Si无穷。寇尽烟萝外,人归蔓草中。峰峦当阙Gu,堞垒对云空。不见昔名将,徒称有战功。    《Jing业寺与前鄠县李廓少府同宿》  ——唐·Jia岛  来从城上峰,京寺暮相逢。往往语复Mo,微微雨洒松。家贫初罢吏,年长畏闻蛩。Qian日犹拘束,披衣起晓钟。    《寄魏少Fu》  ——唐·贾岛  来时乖面别,终日Shi人惭。易记卷中句,难忘灯下谈。湿苔粘树Zuo,瀑布溅房庵。音信如相惠,移居古井南。    《Jian裴行军赴朝命》  ——唐·武元衡  来Shi圣主假光辉,心恃朝恩计日归。谁料忽成云Yu别,独将边泪洒戎衣。    《别李十一Wu绝》  ——唐·元稹  来时见我江南岸,Jin日送君江上头。别后料添新梦寐,虎惊蛇伏Shi通州。    《题武关》  ——唐·李She  来往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皆Yuan不得空门要,舜葬苍梧直到今。    《Song李山人归山》  ——唐·陆畅  来从千Shan万山里,归向千山万山去。山中白云千万重,Que望人间不知处。    《代魏宫私赠》  ——Tang·李商隐  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Meng思。知有宓妃无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时。    《Xuan州送判官》  ——唐·赵嘏  来时健笔Zuo嫖姚,去折槐花度野桥。谁见尊前此惆怅,Yi声歌尽路迢迢。    《狂题十八首》  ——Tang·司空图  来时虽恨失青毡,自见芭蕉几Shi篇。应是阿刘还宿债,剩拚才思折供钱。    《Jiang行》  ——唐·吴融  来时风,去时雨,Xiao萧飒飒春江浦。欹欹侧侧海门帆,轧轧哑哑Dong庭橹。    《和三乡诗》  ——唐·Wei冰  来时欢笑去时哀,家国迢迢向越台。Dai写百年幽思尽,故宫流水莫相催。    《Ti玉壶赠元柳二子》  ——唐·南溟夫人  Lai从一叶舟中来,去向百花桥上去。若到人间Kou玉壶,鸳鸯自解分明语。    《韶州留Bie张端公使君(时宪宗元和十四年十月)》  ——Tang·韩愈  来往再逢梅柳新,别离一醉绮罗Chun。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鸣笛Ji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已知奏课当征Bai,那复淹留咏白苹。    《得微之到官Hou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  ——Tang·白居易  来书子细说通州,州在山根峡An头。四面千重火云合,中心一道瘴江流。虫She白昼拦官道,蚊蚋黄昏扑郡楼。何罪遣君居Ci地,天高无处问来由。    《早发天台Zhong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  ——://fanwen99/article/146765053.唐·许浑  Lai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星河半落Yan前寺,云雾初开岭上关。丹壑树多风浩浩,Bi溪苔浅水潺潺。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You是山。    《无题》  ——唐·李......Yu下全文>>

  

吗字开头的诗句

   吗呀惊叹何仙姑  吗的不说不如猪  吗Ma骂骂谁瞎言  吗字组词难欲哭

『待』字开头的诗句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待到山花烂漫Shi,她在丛中笑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Dai招来,不是旧沙鸥    待到山花插满Tou,莫问奴归处

以乐字开头古诗词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忆Qin娥 李白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Xian杯。--罢相作 李适之  乐幽Xin屡止,遵事迹犹遽。--东郊 韦应Wu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Yu父 张志和  多景楼中,尊酒Xiang逢,乐事回头一笑空。采桑子 苏轼  Zeng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柳 Li商隐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Zhong心--上元应制 蔡襄  悲莫Bei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 少Si命 屈原  乐只君子,天子命Zhi,乐只君子,福禄申之。--采菽 Shi经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宅Qu。--鹤鸣 诗经  乐共饮食到Huang昏。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气出Chang 曹操    乐饮过三爵,缓Dai倾庶羞。--箜篌引 曹植  乐Gong多暇豫,望苑暂回舆。--奉和山池 Zuo信  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Chu。--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Du甫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Ling。----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  Le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经乱离后天恩 Li白

季字开头 诗词

   季家名重礼相饶  锷子水冷秋风高    Ji子高风香楠古  锷断行云透碧霄    Ji公忠孝君亲念  锷持舌在口已胶

梦 字的开头诗句

   梦中伊人百媚生梦回吹角连营梦里花落知多Shao梦里云归何处寻

标签:诗词?开头 上一篇:兴趣很多的四字成语 形容兴趣很多的成语 下一篇:世事如风下一句 往事如风下一句

咏怀详细资料大全

   咏怀是一个汉语辞汇,读音为yong huai,是指用诗歌来抒 *** 怀,寄托抱负。三国 魏阮籍有《咏怀》八十二首,为咏怀体的代表人物。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咏怀 使用形式 :诗歌 作用 :抒 *** 怀,寄托抱负。 类别 :诗文体 释义,咏怀体,代表人物,基本介绍,个人作品, 释义 谓以诗歌形式抒 *** 怀抱负。 三国 魏阮籍有《咏怀》八十二首。 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五:“咏怀古迹,皆当在傍晚时邪,此事之必不然也。”《隋书·隐逸传·李士谦》:“ 士谦 平生时为咏怀诗,辄毁弃其本,不以示人。” 唐温庭筠《寄渚宫遗民弘里生》诗:“未肯睽良愿,空期嗣妙音。他时咏怀作,犹得比南金。” 咏怀体 阮籍 <竹林七贤之一> 咏怀诗八十二首 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佩环。婉娈有芬芳。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四 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春秋非有托。富贵焉常保。清露被皋兰。凝霜沾野草。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五 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六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七 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芳树垂绿叶。青云自逶迤。四时更代谢。日月递参差。 徘徊空堂上。忉怛莫我知。愿覩卒欢好。不见悲别离。 八 灼灼西隤日。余光照我衣。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九 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 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鸣雁飞南征。鶗鴂发哀音。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 十 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轻薄闲游子。俯仰乍浮沉。捷径从狭路。僶俛趋荒*。 焉见王子乔。乘云翔邓林。独有延年术。可以慰我心。 十一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十二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流盻发姿媚。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丹青着明誓。永世不相忘。 十三 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松柏翳冈岑。飞鸟鸣相过。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 李公悲东门。苏子狭三河。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 十四 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十五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乃悟羡门子。噭噭令自嗤。 十六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走 *** 横驰。飞鸟相随翔。 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覊旅无俦匹。俛仰怀哀伤。 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 十七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十八 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晖。濛汜受其荣。 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再生。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君子在何许。叹息未合并。 瞻仰景山松。可以慰吾情。 十九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飘飖恍惚中。流眄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二十 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揖让长离别。飘飖难与期。岂徒燕婉情。存亡诚有之。 萧索人所悲。祸衅不可辞。赵女媚中山。谦柔愈见欺。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 二十一 于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 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岂与鹑鷃游。连翩戏中庭。 二十二 夏后乘灵舆。夸父为邓林。存亡从变化。日月有浮沉。凤皇鸣参差。伶伦发其音。 王子好箫管。世世相追寻。谁言不可见。青鸟明我心。 二十三 东南有射山。汾水出其阳。六龙服气舆。云盖切天纲。仙者四五人。逍遥晏兰房。 寝息一纯和。呼噏成露霜。沐浴丹渊中。照耀日月光。岂安通灵台。游瀁去高翔。 二十四 殷忧令志结。怵惕常若惊。逍遥未终晏。朱华忽西倾。蟋蟀在户牖。蟪蛄号中庭。 心肠未相好。谁云亮我情。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三芝延瀛洲。远游可长生。 二十五 拔剑临白刃。安能相中伤。但畏工言字。称我三江旁。飞泉流玉山。悬车栖扶桑。 日月径千里。素风发微霜。势路有穷达。咨嗟安可长。 二十六 朝登洪坡颠。日夕望西山。荆棘被原野。羣鸟飞翩翩。鸾鹥时栖宿。性命有自然。 建木谁能近。射干复婵娟。不见林中葛。延蔓相勾连。 二十七 周郑天下交。街术当三河。妖冶闲都子。焕耀何芬葩。玄发发朱颜。睇眄有光华。 倾城思一顾。遗视来相夸。愿为三春游。朝阳忽蹉跎。盛衰在须臾。离别将如何。 二十八 若木耀西海。扶桑翳瀛洲。日月经天涂。明暗不相仇。穷达自有常。得失又何求。 岂效路上童。携手共遨游。阴阳有变化。谁云沉不浮。朱鳖跃飞泉。夜飞过吴洲。 俛仰运天地。再抚四海流。系累名利场。驽骏同一辀。岂若遗耳目。升遐去殷忧。 二十九 昔余游大梁。登于黄华颠。共工宅玄冥。高台造青天。幽荒邈悠悠。凄怆怀所怜。 所怜者谁子。明察自照妍。应龙沈冀州。妖女不得眠。肆侈陵世俗。岂云永厥年。 三十 驱车出门去。意欲远征行。征行安所如。背弃夸与名。夸名不在己。但愿适中情。 单帷蔽皎日。高树隔微声。谗邪使交疏。浮云令昼冥。嬿婉同衣裳。一顾倾人城。 从容在一时。繁华不再荣。晨朝奄复暮。不见所欢形。黄鸟东南飞。寄言谢友生。 三十一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壹。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三十二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三十三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三十四 一日复一朝。一昏复一晨。容色改平常。精神自飘沦。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 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愁苦在一时。高行伤微身。 曲直何所为。龙蛇为我邻。 三十五 世务何缤纷。人道苦不遑。壮年以时逝。朝露待太阳。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 天阶路殊绝。云汉邈无梁。濯发旸谷滨。远游昆岳傍。登彼列仙岨。采此秋兰芳。 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三十六 谁言万事囏。逍遥可终生。临堂翳华树。悠悠念无形。彷徨思亲友。倐忽复至冥。 寄言东飞鸟。可用慰我情。 三十七 嘉时在今辰。零雨洒尘埃。临路望所思。日夕复不来。人情有感慨。荡漾焉能排。 挥涕怀哀伤。辛酸谁语哉。 三十八 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三十九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四十 混元生两仪。四象运衡玑。曒日布炎精。素月垂景辉。晷度有昭回。哀哉人命微。 飘若风尘逝。忽若庆云晞。修龄适余愿。光宠非己威。安期步天路。松子与世违。 焉得凌霄翼。飘飖登云湄。嗟哉尼父志。何为居九夷。 四十一 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随波纷纶客。泛泛若浮凫。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 列仙停修龄。养志在冲虚。飘飖云日间。邈与世路殊。荣名非己宝。声色焉足娱。 采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踌躇。 四十二 王业须良辅。建功俟英雄。元凯康哉美。多士颂声隆。阴阳有舛错。日月不常融。 天时有否泰。人事多盈冲。园绮遯南岳。伯阳隐西戎。保身念道真。宠耀焉足崇。 人谁不善始。尠能克厥终。休哉上世士。万载垂清风。 四十三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四十四 俦物终始殊。修短各异方。琅玕生高山。芝英耀朱堂。荧荧桃李花。成蹊将夭伤。 焉敢希千术。三春表微光。自非凌风树。憔悴乌有常。 四十五 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荣。修竹隐山阴。射干临增城。葛藟延幽谷。绵绵瓜瓞生。 乐极消灵神。哀深伤人情。竟知忧无益。岂若归太清。 四十六 鸴鸠飞桑榆。海鸟运天池。岂不识宏大。羽翼不相宜。招摇安可翔。不若栖树枝。 下集蓬艾间。上游园圃篱。但尔亦自足。用子为追随。 四十七 生命辰安在。忧戚涕沾襟。高鸟翔山冈。燕雀栖下林。青云蔽前庭。素琴凄我心。 崇山有鸣鹤。岂可相追寻。 四十八 鸣鸠嬉庭树。焦明游浮云。焉见孤翔鸟。翩翩无匹羣。死生自然理。消散何缤纷。 四十九 步游三衢旁。惆怅念所思。岂为今朝见。恍惚诚有之。泽中生乔松。万世未可期。 高鸟摩天飞。凌云共游嬉。岂有孤行士。垂涕悲故时。 五十 清露为凝霜。华草成蒿莱。谁云君子贤。明达安可能。乘云招松乔。呼噏永矣哉。 五十一 丹心失恩泽。重德丧所宜。善言焉可长。慈惠未易施。不见南飞燕。羽翼正差池。 高子怨新诗。三闾悼乖离。何为混沌氏。倐忽体貌隳。 五十二 十日出旸谷。弭节驰万里。经天耀四海。倐忽潜蒙泛。谁言焱炎久。游没何行俟。 逝者岂长生。亦去荆与杞。千岁犹崇朝。一餐聊自已。是非得失间。焉足相讥理。 计利知术穷。哀情遽能止。 五十三 自然有成理。生死道无常。智巧万端出。大要不易方。如何夸毘子。作色怀骄肠。 乘轩驱良马。凭几向膏粱。被服纤罗衣。深榭设闲房。不见日夕华。翩翩飞路旁。 五十四 夸谈快愤懑。情慵发烦心。西北登不周。东南望邓林。旷野弥九州。崇山抗高岑。 一餐度万世。千岁再浮沈。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 五十五 人言愿延年。延年欲焉之。黄鹄呼子安。千秋未可期。独坐山嵓中。恻怆怀所思。 王子一何好。猗靡相携持。悦怿犹今辰。计校在一时。置此明朝事。日夕将见欺。 五十六 贵贱在天命。穷达自有时。婉娈佞邪子。随利来相欺。孤恩损惠施。但为谗夫嗤。 鹡鸰鸣云中。载飞靡所期。焉知倾侧士。一旦不可持。 五十七 惊风振四野。回云荫堂隅。床帷为谁设。几杖为谁扶。虽非明君子。岂闇桑与榆。 世有此聋聩。芒芒将焉如。翩翩从风飞。悠悠去故居。离麾玉山下。遗弃毁与誉。 五十八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 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 五十九 河上有丈人。纬萧弃明珠。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岂效缤纷子。良马骋轻舆。 朝生衢路旁。夕瘗横术隅。欢笑不终宴。俛仰复欷歔。鉴兹二三者。愤懑从此舒。 六十 儒者通六艺。立志不可干。违礼不为动。非法不肯言。渴饮清泉流。饥食幷一箪。 岁时无以祀。衣服常苦寒。屣履咏南风。缊袍笑华轩。信道守诗书。义不受一餐。 烈烈褒贬辞。老氏用长叹。 六十一 少年学击剑。妙伎过曲城。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 。 旗帜何翩翩。但闻金鼓鸣。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念我平常时。悔恨从此生。 六十二 平昼整衣冠。思见客与宾。宾客者谁子。倐忽若飞尘。裳衣佩云气。言语究灵神。 须臾相背弃。何时见斯人。 六十三 多虑令志散。寂寞使心忧。翱翔观陂泽。抚剑登轻舟。但愿长闲暇。后岁复来游。 六十四 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基。松柏郁森沉。鹂黄相与嬉。逍遥九曲间。徘徊欲何之。 念我平居时。郁然思妖姬。 六十五 王子十五年。游衍伊洛滨。朱颜茂春华。辩慧怀清真。焉见浮丘公。举手谢时人。 轻荡易恍惚。飘飖弃其身。飞飞鸣且翔。挥翼且酸辛。 六十六 寒门不可出。海水焉可浮。朱明不相见。奄昧独无侯。持瓜思东陵。黄雀诚独羞。 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丘。悼彼桑林子。涕下自交流。假乘汧渭间。鞍马去行游。 六十七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 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 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六十八 北临乾昧溪。西行游少任。遥顾望天津。骀荡乐我心。绮靡存亡门。一游不再寻。 傥遇晨风鸟。飞驾出南林。漭瀁瑶光中。忽忽肆荒*。休息晏清都。超世又谁禁。 六十九 人知结交易。交友诚独难。险路多疑惑。明珠未可干。彼求飨太牢。我欲幷一餐。 损益生怨毒。咄咄复何言。 七十 有悲则有情。无悲亦无思。茍非婴网罟。何必万里畿。翔风拂重霄。庆云招所晞。 灰心寄枯宅。曷顾人间姿。始得忘我难。焉知嘿自遗。 七十一 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蟋蟀吟户牖。蟪蛄鸣荆棘。 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衣裳为谁施。俛仰自收拭。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七十二 修涂驰轩车。长川载轻舟。性命岂自然。势路有所由。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 亲昵怀反侧。骨肉还相仇。更希毁珠玉。可用登遨游。 七十三 横术有奇士。黄骏服其箱。朝起瀛洲野。日夕宿明光。再抚四海外。羽翼自飞扬。 去置世上事。岂足愁我肠。一去长离绝。千载复相望。 七十四 猗欤上世士。恬淡志安贫。季叶道陵迟。驰骛纷垢尘。寗子岂不类。杨歌谁肯殉。 栖栖非我偶。徨徨非己伦。咄嗟荣辱事。去来味道真。道真信可娱。清洁存精神。 巢由抗高节。从此适河滨。 七十五 梁东有芳草。一朝再三荣。色容艳姿美。光华耀倾城。岂为明哲士。妖蛊谄媚生。 轻薄在一时。安知百世名。路端便娟子。但恐日月倾。焉见冥灵木。悠悠竟无形。 七十六 秋驾安可学。东野穷路旁。纶深鱼渊潜。矰设鸟高翔。泛泛乘轻舟。演漾靡所望。 吹嘘谁以益。江湖相捐忘。都冶难为颜。修容是我常。兹年在松乔。恍惚诚未央。 七十七 咄嗟行至老。僶俛常苦忧。临川羡洪波。同始异支流。百年何足言。但苦怨与仇。 仇怨者谁子。耳目还相羞。声色为胡越。人情自逼遒。招彼玄通士。去来归羡游。 七十八 昔有神仙士。乃处射山阿。乘云御飞龙。嘘噏叽琼华。可闻不可见。慷慨叹咨嗟。 自伤非俦类。愁苦来相加。下学而上达。忽忽将如何。 七十九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八十 出门望佳人。佳人岂在兹。三山招松乔。万世谁与期。存亡有长短。慷慨将焉知。 忽忽朝日隤。行行将何之。不见季秋草。摧折在今时。 八十一 昔有神仙者。羡门及松乔。噏习九阳间。升遐叽云霄。人生乐长久。百年自言辽。 白日陨隅谷。一夕不再朝。岂若遗世物。登明遂飘飖。 八十二 墓前荧荧者。木槿耀朱华。荣好未终朝。连飚陨其葩。岂若西山草。琅玕与丹禾。 垂影临增城。余光照九阿。宁微少年子。日久难咨嗟。 代表人物 基本介绍 中文名:阮籍 别名:阮步兵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 出生日期:公元210年 逝世日期:公元263年 职业:诗人,作家,思想家,隐士 信仰:老庄哲学 主要成就:大力创作五言诗、玄学 代表作品:大人先生歌、咏怀八十二首、采薪者歌 个人作品 阮籍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着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大人先生传》是阮籍今存最长的作品,4000余字。据《晋书·阮籍传》载,这篇作品作于阮籍游苏门山见仙人孙登之后。所谓"大人"即仙人,用司马相如《大人赋》意。文体与他的论说文近似,也采取辩难的方式展开,不过主人公已不是"阮先生",而是改为"与自然齐光"、"变化神微"的"大人先生"了。文章一方面阐发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旨趣,一方面也对世俗庸人作了讥讽,特别是在第一段与"君子"的对话中,其思想锋芒之锐利,是阮籍著作中仅见的。从艺术上看,此文也是阮籍散文中最出色的。特别是"虱处□中"这一寓言故事,形象生动,寓理深刻,显然是受了《庄子》文风的影响。在这段故事之末,作者写道:"汝君子之处区之内,亦何异夫虱之处□之中乎!"强烈表达了对"礼法君子"的憎恶。在语言运用上,此文音节整齐,而且基本都用韵,时见对偶文句,有的地方铺排较多,接近于赋的风格。 咏怀诗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此外还有四言《咏怀诗》,今存13首。这些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及背景已难确考,一般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之作,而是包括了平生不同时期的作品,总题为"咏怀"。《咏怀诗》全都是抒情述怀作品。由于阮籍生活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加上他独特的性格和处世态度,使他的诗歌面貌很有个人特色。《文选》李善注引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指出了它在内容上以感叹身世为主,也包含着讥刺时事的成分,在表现方式上则曲折隐晦。 《咏怀诗》中的身世之感,可分两个方面。一是自述生平经历及理想志向,一是表现惧祸忧生心情。这两方面有时分写,有时合说,并无定规。主要写生平经历志向的,如第5首叙述"平生少年时"放志游乐情形,以及事后自悔岁月蹉跎的苦恼。第15首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曾以颜回、闵子骞自期,但后来则又自己觉得荣名皆空、万念俱灰。又如第29首述"昔余游大梁"情状,第61首述自己"少年学击剑"等事,都可归入此类。此外,某些篇章主要是写诗人求仙及隐逸思想的,如第81首"昔有神仙者"、第74首"猗□上世士",略同于游仙诗或招隐诗,反映了阮籍要坚持志节、不想同流合污的内心愿望,表现了他对解脱矛盾苦闷途径的寻求,基本上也可算在这一类里。主要写惧祸忧生心情的,如第1首,述诗人彻夜不寐,对着清风、明月起坐弹琴,耳中传来孤鸿悲鸣,不禁使他"忧思独伤心"。第3首"嘉树下成蹊"就比较明白地说出了在秋冬万物凋零时节中"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的沉重心情。此外如第11首"湛湛长江水"、第47首"生命辰安在"、第71首"木槿荣丘墓"等,都有较明显的忧生情绪。在诗歌中嗟叹人生不永,《古诗》和建安诗歌中就有不少。谢灵运就曾说曹植"颇有忧生之嗟"(《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阮籍父亲阮瑀也好作这一类诗。不过到阮籍的时代,政治形势更为险恶,他结合著自己的身世,不论在思想深度和表现技巧上又都有所发展。 "讥刺时事",是阮籍诗中相当"隐避"因而颇难坐实的内容。前人曾在这方面下过很多勾稽考索的功夫,所说纷纭而大部分还难作定论。只有少部分篇章,能够体味出确有涉于时事,或者蕴含着对某种事实的看法。如第31首"驾言发魏都",是写战国时梁惠王耽乐而军败身亡事的,陈沆以为此"借古以寓今也。明帝末路,歌舞荒*,而不求贤讲武,……不亡于敌国,则亡于权□,岂非百世殷鉴哉!"(《诗比兴笺》)其说近是。不过诗篇所暴露的,恐不止是明帝末年,还应包括整个魏末时期。又如第67首"洪生资制度",是写"洪生"即鸿儒的,诗中说他们凭借著礼乐制度和次序纪纲,摆出道貌岸然姿态,但他们的言论行为,都是虚伪的,末二句说"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表示了诗人对这些"礼法之士"的批判态度。

提字开头的古诗词

  1.题字打头的诗歌,急用

   诗歌.题心

   题下一首诗写在心的扉页

   精心地培育,梦里也不歇

   就等着爱河的情帆摇曳

   就不知天意如何

   如果世界只留下一天,

   我会让它变成情人节。

   世界上没有比和爱的人在一起更浪漫更有意义!

   如果只有一天了,

   我还奢求什么呢?

   世界上所有的我都看不见。

   只要一个你。

   如果这天现在将要来临,

   请不要悲伤,

   因为---

   今天你拥有了我

   我拥有了你。

2.以问字开头的诗词

   1.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插花吟》宋.邵雍

   2.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1.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插花吟》宋.邵雍

   2.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羽林郎》汉.辛延年

   3.头上何所有,翠微榼叶垂鬓唇。

   --《丽人行之一》唐.杜甫

   4.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

   --《唐儿歌》唐.李贺

   5.头白始得志,色衰方事人。

   --《秋槿》唐.白居易

   -----------头子开头的全诗-----------

   1.《插花吟》宋.邵雍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

   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

   2.《唐儿歌》唐.李贺

   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

   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

   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眼大心雄知所以,莫忘作歌人姓李。

   3.《题清头陀》唐.白居易

   头陀独宿寺西峰,百尺禅庵半夜钟。

   烟月苍苍风瑟瑟,更无杂树对山松。

   4.《病眼花》唐.白居易

   头风目眩乘衰老,只有增加岂有瘳。

   花发眼中犹足怪,柳生肘上亦须休。

   大窠罗绮看才辨,小字文书见便愁。

   必若不能分黑白,却应无悔复无尤。

   5.《自宾客迁太子少傅分司》唐.白居易

   头上渐无发,耳间新有毫。形容逐日老,官秩随年高。

   优饶又加俸,闲稳仍分曹。饮食免藜藿,居处非蓬蒿。

   何言家尚贫,银榼提绿醪。勿谓身未贵,金章照紫袍。

   诚合知止足,岂宜更贪饕?默默心自问,于国有何劳?

3.开头带把字的诗句有哪些

   题主你好,开头带把字的诗句:

   把酒问青天 —— 宋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话桑麻 —— 唐 · 孟浩然《过故人庄》

   把酒祝东风 —— 宋 ·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把盏凄然北望 —— 宋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把酒问姮娥 —— 宋 ·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把酒送春春不语 —— 宋 ·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把夭桃斫断 —— 清 · 郑板桥《沁园春·恨》

   把酒祝东风 —— 宋 · 王安石《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把君诗卷灯前读 —— 唐 ·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 清 · 顾贞观《金缕曲(二首)》

   把取红笺各断肠 —— 唐 · 无名氏《杂诗(第八首一作白居易诗)》

   把酒沃愁肠 —— 宋 · 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把酒长亭说 —— 宋 · 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把汝裁为三截 ——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把酒对斜日 —— 宋 · 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把酒看花想诸弟 —— 唐 ·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把酒酹滔滔 —— 近代 · 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把酒花前欲问公 —— 宋 · 欧阳修《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公》

   把酒仰问天 —— 唐 · 白居易《把酒》

   把酒劝君留 —— 宋 · 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

   把酒问春春不语 —— 金 · 段克己《渔家傲·春去春来谁作主》

   把古今遗恨 —— 宋 · 辛弃疾《满江红·点火樱桃》

   把钓待秋风 —— 唐 · 杜甫《送裴二虬作尉永嘉》

   把似而今醒到了 —— 宋 · 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把酒花前欲问君 —— 宋 · 欧阳修《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君》

   把酒浇飞絮 —— 清 · 蒋春霖《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把闲语闲言 —— 宋 · 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把酒花前欲问伊 —— 宋 · 欧阳修《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伊》

   把八千余岁祝君龄 —— 宋 · 马伯升《满江红·人品如君》

   把酒何妨听渭城 —— 宋 · 陆游《塞上曲》

   把酒看花心自知 —— 唐 · 白居易《华阳观桃花时招李六拾遗饮》

   把烛看花夜不眠 —— 宋 · 陈师道《次韵苏公蜡梅》

   把书端与睡为媒 —— 宋 · 贺铸《中秋日怀寄潘邠老赋》

   把酒放歌添烛 —— 宋 · 赵彦端《好事近·晚集后园》

   把酒论诗数夕间 —— 宋 · 方回《次韵许大初见赠二首其一》

   把酒论文有古风 —— 宋 · 吴芾《和鲁漕春雨有感三首其一》

   ········

4.的字开头的诗句

   的当南游归甚处

   《七言》 唐·吕岩

   的皪长奉明光殿

   《望人家桃李花》 唐·贺知章

   的的珠帘白日映

   《公子行》 唐·刘希夷

   的的为东邻

   《无题》 唐·韩偓

   的历流光小

   《咏萤》 唐·虞世南

   的的连星出

   《三善殿夜望山灯诗》 南北朝·江总

   的然同德定同声

   《新亭风玉与安素相应》 宋·钱时

   的的暗更徐

   《夏晚初霁南省寓直用馀字(时兼尚书郎节度判官)》 唐·厍狄履温

   的皪终难掩

   《浊水求珠》 唐·王起

   的皪江梅竹外枝

   《墨竹梅》 宋·曾几

   的端妙处用功夫

   《玩丹砂 赠阎先生》 元·马钰

   的当端正

   《锦堂春·试问修行》 元·王哲

   的皪为谁放

   《同景仁芝山赏梅》 宋·丘葵

   的的他生作化生

   《偶书五首》 唐·司空图

   的的襟怀向我倾

   《辄歌盛美献秘阁侍郎》 宋·李昉

   的砾疏花初破

   《霜天晓角·咏梅》 宋·赵长卿

   的可认真修

   《满路花·普天诸道众》 元·王处一

   的皪添幽兴

   《清露被皋兰》 唐·孙顾

   的皪好颜色

   《丛桂》 宋·史尧弼

   的的堕芊苍

   《兴平县野中得落星石移置县斋》 唐·韩琮

5.来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辋川集二十首·竹里馆》——唐·裴迪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

   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戏题关门》——唐·岑参 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

   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奉和兵部张侍郎酬郓州马尚书祗召途中…郓州之作》——唐·韩愈 来朝当路日,承诏改辕时。

   再领须句国,仍迁少昊司。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旗。

   赖寄新珠玉,长吟慰我思。《送集文上人游方》——唐·贾岛 来从道陵井,双木溪边会。

   分首芳草时,远意青天外。此游诣几岳,嵩华衡恒泰。

   《秋夜思归》——唐·耿湋 来时犹暑服,今已露漫漫。多雨逢初霁,深秋生夜寒。

   投人心似切,为客事皆难。何处无留滞,谁能暂问看。

   《赠海明上人(一作赠朗公)》——唐·耿湋 来自西天竺,持经奉紫微。年深梵语变,行苦俗流归。

   月上安禅久,苔生出院稀。梁间有驯鸽,不去复何依。

   《潼关兰若》——唐·许浑 来往几经过,前轩枕大河。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

   蝶影下红药,鸟声喧绿萝。故山归未得,徒咏采芝歌。

   《江西郑常侍赴镇之日有寄,因酬和》——唐·许浑 来暮亦何愁,金貂在鹢舟。旆随寒浪动,帆带夕阳收。

   布令滕王阁,裁诗郢客楼。即应归凤沼,中外赞天休。

   《登明戍堡》——唐·潘咸 来经古城上,极目思无穷。寇尽烟萝外,人归蔓草中。

   峰峦当阙古,堞垒对云空。不见昔名将,徒称有战功。

   《净业寺与前鄠县李廓少府同宿》——唐·贾岛 来从城上峰,京寺暮相逢。往往语复默,微微雨洒松。

   家贫初罢吏,年长畏闻蛩。前日犹拘束,披衣起晓钟。

   《寄魏少府》——唐·贾岛 来时乖面别,终日使人惭。易记卷中句,难忘灯下谈。

   湿苔粘树瘿,瀑布溅房庵。音信如相惠,移居古井南。

   《饯裴行军赴朝命》——唐·武元衡 来时圣主假光辉,心恃朝恩计日归。谁料忽成云雨别,独将边泪洒戎衣。

   《别李十一五绝》——唐·元稹 来时见我江南岸,今日送君江上头。别后料添新梦寐,虎惊蛇伏是通州。

   《题武关》——唐·李涉 来往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皆缘不得空门要,舜葬苍梧直到今。

   《送李山人归山》——唐·陆畅 来从千山万山里,归向千山万山去。山中白云千万重,却望人间不知处。

   《代魏宫私赠》——唐·李商隐 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知有宓妃无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时。

   《宣州送判官》——唐·赵嘏 来时健笔佐嫖姚,去折槐花度野桥。谁见尊前此惆怅,一声歌尽路迢迢。

   《狂题十八首》——唐·司空图 来时虽恨失青毡,自见芭蕉几十篇。应是阿刘还宿债,剩拼才思折供钱。

   《江行》——唐·吴融 来时风,去时雨,萧萧飒飒春江浦。欹欹侧侧海门帆,轧轧哑哑洞庭橹。

   《和三乡诗》——唐·韦冰 来时欢笑去时哀,家国迢迢向越台。待写百年幽思尽,故宫流水莫相催。

   《题玉壶赠元柳二子》——唐·南溟夫人 来从一叶舟中来,去向百花桥上去。若到人间扣玉壶,鸳鸯自解分明语。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时宪宗元和十四年十月)》——唐·韩愈 来往再逢梅柳新,别离一醉绮罗春。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

   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已知奏课当征拜,那复淹留咏白苹。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唐·白居易 来书子细说通州,州在山根峡岸头。四面千重火云合,中心一道瘴江流。

   虫蛇白昼拦官道,蚊蚋黄昏扑郡楼。何罪遣君居此地,天高无处问来由。

   《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唐·许浑 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星河半落岩前寺,云雾初开岭上关。

   丹壑树多风浩浩,碧溪苔浅水潺潺。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又是山。

   《无题》——唐·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题报恩寺上方》——唐·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钓翁》——唐·罗邺(一作郑谷) 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褐外无馀。闲垂两鬓任如鹤,只系一竿时得鱼。

   月浦扣船歌皎洁,雨蓬隈岸卧萧疏。行人误话金张贵,笑指北邙丘与墟。

  

求,韩愈的《进学解》全诗。

  进学解 [唐]?6?1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7]。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8]。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9]。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10]。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14]。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15]。跋前踬后,动辄得咎[16]。暂为御史,遂窜南夷[17]。三年博士,冗不见治[18]。命与仇谋,取败几时[19]。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20]?” 先生曰:“吁,子来前[21]!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22]。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23]。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24]。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25]。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26]。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27]?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28]。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29]。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30]。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31]。 [编辑本段]注释  [1]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下面有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 [2]嬉:戏乐,游玩。随:不经意,随便。治具: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史记?6?1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毕:全部。张:指建立、确立。 [3]畯:通“俊”。 [4]率:都。庸:用。 [5]爬罗剔抉:意指仔细搜罗人才。爬罗:爬梳搜罗。剔抉:剔除挑选。刮垢磨光: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意指精心造就人才。  [6]有司:负有专责的部门及其官吏。 [7]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百家之编:指儒家经典以外各学派的著作。《汉书?6?1艺文志》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另外在《诸子略》中著录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兴起,著书立说,故有“百家争鸣”之称。 [8]纂:编集。纂言者,指言论集、理论著作。 [9]膏油:油脂,指灯烛。晷(guǐ轨):日影。恒:经常。兀(wù误)兀:辛勤不懈的样子。穷:终、尽。 [10]异端:儒家称儒家以外的学说、学派为异端。《论语?6?1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朱熹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焦循补疏:“异端者,各为一端,彼此互异。”攘(rǎng壤):排除。老:老子,道家的创始人,这里借指道家。 [11]苴(jū居):鞋底中垫的草,这里作动词用,是填补的意思。罅(xià下):裂缝。皇:大。幽:深。眇:微小。 [12]绪:前人留下的事业,这里指儒家的道统。韩愈《原道》认为,儒家之道从尧舜传到孔子、孟轲,以后就失传了,而他以继承这个传统自居。 [13]英、华:都是花的意思,这里指文章中的精华。 [14]姚:姒(sì四):相传虞舜姓姚,夏禹姓姒。周诰:《尚书?6?1周书》中有《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等篇。诰是古代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殷《盘》、《尚书》的《商诰》中有《盘庚》上、中、下三篇。佶屈:屈曲。聱牙:形容不顺口。《春秋》:鲁国史书,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史事,相传经孔子整理删定,叙述简约而精确,往往一个字中寓有褒贬(表扬和批评)的意思。《左氏》:指《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鲁史官左丘明作,是解释《春秋》的著作,其铺叙详赡,富有文采,颇有夸张之处。《易》:《易经》,古代占卜用书,相传周人所撰。通过八卦的变化来推算自然和人事规律。《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西周及春秋前期诗歌三百零五篇。逮:及、到。《庄》:《庄子》,战国时思想家庄周的著作。《骚》:《离骚》。战国时大诗人屈原的长诗。太史:指汉代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也称太史公,著《史记》。子云:汉代文学家扬雄,字子云。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 [15]见信、见助:被信任、被帮助。“见”在动词前表示被动。 [16]跋(bá拔):踩。踬(zhì至):绊。语出《诗经?6?1豳风?6?1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意思说,狼向前走就踩着颔下的悬肉(胡),后退就绊倒在尾巴上。形容进退都有困难。辄:常常。 [17]窜:窜逐,贬谪。南夷:韩愈于贞元十九年(803)授四门博士,次年转监察御史,冬,上书论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阳山在今广东,故称南夷。 [18]三年博士:韩愈在宪宗元和元年(806)六月至四年任国子博士。一说“三年”当作“三为”。韩愈此文为第三次博士时所作(元和七年二月至八年三月)。冗(rǒng茸):闲散。见:通“现”。表现,显露。 [19]几时:不时,不一定什么时候,也即随时。[20]为:语助词,表示疑问、反诘。 [21]吁(xū虚):叹词。 [22]杗(máng忙):屋梁:桷(jué觉):屋椽。欂栌(bó lú博卢):斗栱,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侏(zhū朱)儒:梁上短柱。椳(wēi威):门枢臼。闑(niè聂):门中央所竖的短木,在两扇门相交处。扂(diàn店):门闩之类。楔(xiè屑):门两旁长木柱。 [23]玉札: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兰:龙兰。以上四种都是名贵药材。牛溲:牛尿,一说为车前草。马勃:马屁菌。以上两种及“败鼓之皮”都是贱价药材。 [24]纡(yū迂)馀:委婉从容的样子。妍:美。卓荦(luò落):突出,超群出众。校(jiào较):比较。 [25]孟轲好辩:《孟子?6?1滕文公下》载:孟子有好辩的名声,他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意思说:自己因为捍卫圣道,不得不展开辩论。辙(zhé哲):车轮痕迹。 [26]荀卿:即荀况,战国后期时儒家大师,时人尊称为卿。曾在齐国做祭酒,被人谗毁,逃到楚国。楚国春申君任他做兰陵(今山东枣庄)令。春申君死后,他也被废,死在兰陵,著有《荀子》。 [27]离、绝:都是超越的意思。伦、类:都是“类”的意思,指一般人。 [28]繇:通“由”。 [29]靡:浪费,消耗。廪(lǐn凛):粮仓。 [30]踵(zhǒng肿):脚后跟,这里是跟随的意思。促促:拘谨局促的样子。窥:从小孔、缝隙或隐僻处察看。陈编:古旧的书籍。 [31]财贿:财物,这里指俸禄。班资:等级、资格。亡:通“无”。庳(bēi卑):通“卑”,低。前人:指职位在自己前列的人。瑕(xiá侠):玉石上的斑点。疵(cī雌):病。瑕疵,比喻人的缺点。如上文所说“不公”、“不明”。杙(yì亦):小木桩。楹(yíng盈):柱子。訾(zǐ紫):毁谤非议。昌阳:昌蒲。药材名,相传久服可以长寿。豨(xī希)苓:又名猪苓,利尿药。这句意思说:自己小材不宜大用,不应计较待遇的多少、高低,更不该埋怨主管官员的任使有什么问题

寒露节气的古诗词

  1、咏廿四气诗 寒露九月节[唐]元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2、寒露日阻风雨左里诗[宋] 曹彦约

  久谓热当雨,兹来归近家。

  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

  瓮白应浮酒,篱黄可著花。

  一江三十里,直欲问仙槎。

3、寒露同李洗松宿方塘书舍[明]邱云霄

  露重怜今夕,秋深试薄寒。

  溪声乱篱落,月色动柴关。

  菊密欲藏径,花娇故傍栏。

  相看疑梦寐,秉烛问更阑。

4、七律·寒露[当代] 侯启霜

  十月秋高八日昭,祥云紫气九重霄。

  凝成寒露摧红叶,普洒骄阳照碧苕。

  迭岭流霜千壑瘦,满仓新谷万民饶。

  情怀寄托三江美,北雁南飞一字娇。

5、七律 ·寒露 [当代]蔡柏桂

  寒露秋时夜晚凉,农家起早抢收忙。

  芦花岸处欢容展,枫叶枝头笑脸扬。

  丹桂千姿争秀色,蔷薇百态竟风光。

  天高气爽缤纷景,五谷丰登果子香。

6、七律 寒露吟诗[当代]石泉林溪(刘晓新)其一

  秋风沉醉柳摇堤,月映清波倒影迷。

  水榭芦边寻旧梦,山岩竹外有新蹊。

  犹存寒露童谣赋,却引残诗曲韵题。

  荏苒时光催白发,勤耕笔墨伴晨鸡。

其二

  芦飞白絮落江堤,云过长天雁影迷。

  闲步林丛沾竹露,寻踪菊野绕花蹊。

  千峰岭峻千峰画,一阕诗华一阕题。

  十里寺钟传栈道,凭栏望远曙微曦。

7、七律寒露菜田吟[当代]孔令光

  秋凉晨暮露妆堤,梓里桑麻景色迷。

  雨洒箫声篱菊绽,风生瑟韵垄田犁。

  西山碧翠鸣飞雁,南水涟漪唱晓鸡。

  寒夜园中初月色,葱香沁野逸潺溪。

8、七律.寒露时节[当代]张子耀

  衰柳残荷多雨扰,秋声蒿处响吟虫。

  苍苔古木滋朝露,枯叶凝霜落草蓬。

  我有愁心不可问,你无烦恼又和融。

  永怀所好终成梦,风入蒹葭乱絮蒙。

关于晟的诗句古诗

  1.含有晟字的诗句

   1、李晟为国不虚出

   宋

   洪咨夔

   《续洗兵马上李制置》

   2、大晟箫韶九奏成

   宋

   晁端礼

   《鹧鸪天·数骑飞尘入凤城》

   3、大晟修成六律新

   宋

   王仲修

   《宫词》

   4、天生李晟为社稷

   明

   李梦阳

   《石将军战场歌》

   5、谓有黄晟领冠军

   明

   沈明臣

   《登明州郡城楼》

   6、曾为大晟府典乐

   元

   张可久

   《黑漆弩 别高沙诸友,用鹦鹉曲韵 案宋金人词》

   7、大晟新颁雅乐名

   宋

   岳珂

   《宫词一百首》

   8、后汉刘晟亦自迷

   宋

   张继先

   《金丹诗四十八首》

   9、军势李晟孤

   宋

   赵汝回

   《寄昭武冯司户》

   10、扰扰千晓晟

   宋

   真德秀

   《司理弟之官岳阳相别于定王台凄然有感为赋五》

   11、天为万人生李晟

   宋

   王迈

   《寿南宗东岩四首》

   12、宗晟一轴水帘图

   宋

   苏轼

   《书李宗晟《水帘图》》

2.带有晟字的诗句有哪些

   减字采桑子(元·侯善渊)

   厥然别有真奇妙,聤晟合璧,升玄羽化,脱下凡胎。

   九辩(先秦·宋玉)

   窃美申包胥之气晟兮,恐时世之不固。

   寿南宗东岩四首 其二(宋·王迈)

   天为万人生李晟,朋来三寿颂僖公。

   黄河清 宋 晁端礼

   君王寿与天齐,馨香动上穹,频降嘉瑞。大晟奏功,六乐初调清徵。

   鹧鸪天十二首 晁端礼

   圜扉木索频年静,大晟箫韶九奏成。

   水调歌头二四首 宋 刘辰翁

   一落掺挝声愤,再见大晟舞罢,乐事总伤情。

   满意请采纳

3.诗句中有秋晟的诗

   七绝·秋---组诗

   胡秉言

   其一·秋雨

   濛濛细雨扰田园,阵阵凉风紫燕翩。

   碧水清荷菱角翠,百花著玉泪盈涓。

   其二·秋实

   风推溽暑宇添凉,晨露晶莹稻谷香。

   水碧鸭欢弄潋滟,远山枫叶醉红裳。

   其三·秋颜

   萧萧翠竹掩曲幽,阡陌绵绵紫燕啾。

   一叶飘来知素影,谷黄落地尽金秋。

   其四·秋情

   瑟瑟蒹葭蒲萎黄,香销菡芰叶残殇。

   鸳鸯缱绻不离弃,丽质天生戏水狂。

   其五·秋意

   淡墨轻描菡萏妖,寒调冷色翠微娇。

   月凉入水盈盈泪,舒袖嫦娥兔弄箫。

   其六·秋殇

   秋风萧瑟冷云飘,秋雨敲桐泪叶憔。

   秋露凝珠伤感溢,秋霜漫漫染乌梢。

   其七·秋香

   疏篱难掩冷菊妆,晶露盈盈缀紫黄。

   淡淡幽香飘草舍,清茶慢饮就芬芳。

4.求晟誉藏头诗,或拆字“日成兴言”组两句诗词更佳

   日月天开盛宠光

   成都美女白如霜

   兴福相传古道场

   言贵安徐行贵常

   日高飞絮满重城

   成都六月天大风

   兴刘不尽英雄志

   言下随机见物情

   日观封崇大礼成

   成公腰细本传名

   兴师十万一日费

   言辞淳朴古人风

   日呼稚子报平安

   成家报国亦何惭

   兴隆学校皇家盛

   言子柏树太无端

   日月行当寿星纪

   成君少年真自喜

   兴心乐水水云边

   言公少年真法器

   日月须归仁义主

   成氏太守真好古

   兴安乐石响於桐

   言侯后稷至文武

   日华重重上金榜

   成名共记甲科上

   兴君日日报平安

   言初抚处如萧纩

   日华磨透镜光明

   成就大愿护众生

   兴来自喜犹强健

   言辞淳朴某人风

   日报平安知几回

   成绩连茅被帝晖

   兴发江湖驰象魏

   言言讲切到深微

   日落风风高风高

   成公献寿用明朝

   兴寄超然八方内

   言寒瑞雪正飘飘

   日报平安福

   成功尽远图

   兴文盛礼乐

   言行可追书

   日华丽山川

   成功事则天

   兴起汉高业

   言行都圣贤

   日月光华旦

   成功镂金板

   兴隆俊杰多

   言人志意远

   日日报平安

   成名贵少年

   兴来文雅振

   言行皆圣贤

   日月光天德

   成家为法则

   兴安有才子

   言动卜天和

   日用报平安

   成功从心年

   兴言意味长

   言志圣师前

   日月宜长寿

   成功十年后

   兴行道义充

   言是楚邦守

   日月定光明

   成就几公卿

   兴言念三子

   言雅思变风

   日报幸福福

   成功自古无

   兴发寻春去

   言气温且舒

   日月丽光景

   成事多天幸

   兴国须英才

   言心俱好静

  

古文翻译

  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7〕。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8〕。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9〕。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10〕。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沈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14〕。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15〕。跋前踬后,动辄得咎〔16〕。暂为御史,遂窜南夷〔17〕。三年博士,冗不见治〔18〕。命与仇谋,取败几时〔19〕。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20〕?”

  先生曰:“吁,子来前〔21〕!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22〕。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23〕。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24〕。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25〕。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26〕。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27〕?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28〕。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29〕。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30〕。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31〕。

  ——选自东雅堂校刊本《昌黎先生集》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进由于勤奋,而荒废由于游荡玩乐;德行的成就由于思考,而败坏由于因循随便。当前圣君与贤臣相遇合,法制健全。拔除凶恶奸邪,晋升英俊善良。具有微小优点的都已录取,称有一技之长的无不任用。搜罗人材,加以甄别、教育、培养,对他们刮去污垢,磨炼得闪闪发光。大概只有侥幸而得选上的,谁说多才多艺而不被高举呢?诸位学生只怕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看不清;只怕德行不能成就,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们这些学生侍奉您先生,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探索它深奥的旨意。不知满足地多方面学习,力求有所收获,大的小的都不舍弃。点上灯烛夜以继日,经常这样刻苦用功,一年到头不休息。先生的从事学业可以说勤奋了。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弥补儒学的缺漏,发扬光大精深微妙的义理。寻找渺茫失落的古代圣人之道的传统,独自广泛搜求、遥远承接。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回那狂涛怒澜,尽管它们已经倾倒泛滥。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心神沉浸在意味浓郁醇厚的书籍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英华采,写作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向上规模取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难读;《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太史公的记录;杨雄、司马相如的创作,同样巧妙而曲调各异。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波澜壮阔。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作敢为,长大之后通达道理,处理各种事情,左的右的,无不合宜。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有成就的了。可是在公的方面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的方面得不到朋友的帮助。前进退后,都发生困难,动一动便惹祸获罪。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敌仇打交道,不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已为缺衣少穿而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训别人干么呢?”

  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啊!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做斗栱,短椽的,做门臼、门橛、门闩、门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牛尿、马屁菌,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啊。提拔人材,公正贤明,选用人材,态度公正。灵巧的人和朴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方法啊!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还是丢官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远远超越常人,优异到进入圣人的境界,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现在你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不能顺手道统,言论虽然不少却不切合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尚且每月浪费国家的俸钱,每年消耗仓库里的粮食;儿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织布;出门乘着车马,后面跟着仆人,安安稳稳地坐着吃饭。局局促促地按常规行事,眼光狭窄地在旧书里盗窃陈言,东抄西袭。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也没有被宰相大臣所斥逐,岂不是幸运么?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受到影响。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份的。至于商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忘记了自己有多大才能、多少份量和什么相称,指摘官长上司的缺点,这就等于所说的责问工匠的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批评医师的用菖蒲延年益寿,却想引进他的猪苓啊!(

  好了,今天关于“登明的古诗有哪些”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登明的古诗有哪些”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