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有哪些苏东坡遗迹 徐州显红岛有没有历史传说

发布日期:2024-09-26         作者:千千百科网

  位于今徐州市黄河南路,庆云桥东,故黄河公园内,坐落于故黄河南岸大堤上。为北宋苏轼所建,是徐州五大名楼之一。

  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据宋苏辙《黄楼赋》载: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黄河决口,水及彭城下。苏轼适为彭城守。水未至,苏轼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及水至城下,苏又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至而民不溃。水退又请增筑徐城,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在城的东门筑大楼,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后苏辙、秦观等都曾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作黄楼之赋。后以“黄楼”为登览山水,赋诗作文,以颂功德的典实。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徐州显红岛有没有历史传说

  显红岛

  位于百步洪南的显红岛,原为故泗水中的一处由激流冲刷起的泥沙沉积而成的沙洲,北宋苏轼知徐州时名为中洲,后因民间传说熙宁十年黄河决口入泗,苏轼带领州民抗洪时,苏姑为救满城百姓献身黄河,徐州百姓在沙洲上捞得苏姑红袍,因此后人将此沙洲命名为显红岛。

  可据苏轼研究学者考证,苏轼一生即无女儿也无妹妹,可是执着的徐州人民“言之凿凿,信不谬也”,“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也世代流传,流传至今,成为困扰苏轼研究学者的千年疑案。对于苏姑娘的故事,著名苏轼研究学者、作家龙吟先生在其创作文学巨著《万古风流苏东坡》时,当然不能舍弃这些被人们耳熟能祥的文化资源,关于苏小妹的身份、经过龙吟先生严密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州民“言之凿凿”的苏姑娘就是老苏先生在京城任礼书修编时收为养女的同乡史沆的遗孤史文美,史沆之妻后来改嫁高邮县令徐仲谋,文美随养父而改姓徐,仍与苏轼情同兄妹。他把人物原形徐文美的经历与传说中的苏姑娘与显红岛的故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并将苏小妹“三难新郎”、苏轼为苏小妹和秦观主婚的故事发生地定位在徐州快哉亭中,让人即觉得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受到苏轼研究学者的拍手叫绝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按龙吟先生的考证,十二年后小文美与胡子哥哥再次在徐州相见时,文美己长成十八岁的才女,但因其母病故,养父欲强逼文美嫁给当地一位富家公子,而文美此时正在暗恋高邮才子秦少游,在打听到胡子哥哥任知徐州后,急忙来到徐州投亲避婚。没想到来到徐州就遇洪水,因此只好每日与兄嫂一起到城墙上参加抗洪,并每日给哥哥送饭。后来因为听到百姓议论河神托梦要娶红衣女郎才能退去洪水的传说,就产生了既解哥哥忧愁,又能救州城百姓的念头。十月十日,徐文美带七岁的侄儿苏迨和五岁的过儿为哥哥送饭时向哥哥说出要嫁给河神拯救州城百姓的打算,说完就欲跳入洪水之中,但被苏轼父子死死拉住,而此时搭在手臂上的送饭蓝子和蓝子上的红衣夹袍却掉入黄河之中,巡逻的士兵看到红衣漂浮而下以为有人落水,遂向下游大声喊到“有人落水了,快快救人 ”,马上就有很多民工跳入河中,而这时苏迨兄弟看到众人下水,就在城墙上边跑边喊“那是姑姑的,那是姑姑的!”下游的百姓听到两位公子的喊声也跟着大喊“苏姑娘落水了”,“ 苏姑娘落水了”纷纷跳入水中追赶时隐时现的红衣而去,一直追到河中沙洲才捞到一件挂在锐石上的红袍。说来也巧,三日之后黄河竟然真地归入故道,围城的黄水也迅速退去。

  这次洪灾淹没了三十多个州县、四十万顷良田,唯有徐州城得以保全。徐州的百姓在欢呼抗洪胜利的同时,也有一个传说不胫而走,满城和下游的百姓都在诉说着因为苏姑投河才感动河神,止息了这场发了疯的洪水,特别是那些参与打捞苏姑红衣的百姓和士兵,更是说的绘声绘色、言之凿凿。在传说中有人说苏姑是知州的妹妹,也有人说是知州的女儿,一传十,十传百,竟然代代相传,苏轼赴湖州任后,州府的后任官员为了纪念苏姑娘,竟在官府后面修了苏姑墓,建了苏姑庙,还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和十月十日举办苏姑庙会,纪念这位传说中为保徐州而献身黄河的女神。

  当年一片荒凉的河中沙洲,也因其留住了徐文美的红袍而历代整修,成了一个游览胜地——显红岛。刚刚竣工的故黄河风光带显红岛上雕梁画栋、虹桥水榭,茶肆亭廊,很是壮观,但仔细品位好像还是缺少一点苏小妹的遗迹,因此我们建议不仿在岛上再建一组苏轼父子在古城墙上拦阻文美跳河,文美红袍抛落水中的雕塑;再依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在显红岛广场或茶楼之中演绎一部“苏小妹三难新郎”苏轼为秦观和苏小妹主婚的剧目,每日晚上在显红岛演出,以充实故黄河风景管理处将要兴办的故黄河夜航活动的内容,将显红岛建成徐州的一个夜间旅游胜地,向全国游客宣传苏小妹和“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将全国人民喜爱的苏小妹的形象定格在徐州人民之中。

  2006年徐州故黄河风光带建设工程中,显红岛是一个亮点。显红岛位于和平桥南,本次完善工程是在基本保持原有绿化不变的前提下,对原规划的景点、设施进行配套完善。工程重视绿化效果,目前岛上绿化覆盖率已经高达98%以上,栽植了桃树、柿树、广玉兰等大型乔木。完善后的显红岛将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又一好去处,预计将在今年国庆期间显红岛将向游人开放。显红岛是故黄河风光带建设中的重点工程之一,由同济大学负责设计,总投资数百万元,2006年4月开工建设。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仿古水榭、亲水平台、木栈道三大景点全面进入扫尾阶段。在岛的东侧建设了仿古拱桥,仿古拱桥为三拱桥,桥长46米、宽4.2米,是连接显红岛与显红岛东岸路的一座桥梁,钢筋混凝土结构。

苏东坡与酒文化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调任徐州知州,在徐州生活了1年零11个月。距今已有900多年,而徐州人民一直怀念这位杰出的大文豪,怀念这位“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林语堂语)。

   苏东坡在徐任职期间,不仅给徐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如黄楼、快哉亭、放鹤亭、东坡石床、苏堤等,而且还对徐州风土民情有着美好的记述,传承着徐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期间,他写了170多首诗词,特别是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放鹤亭记》,它记述了云龙山隐士张天骥筑亭放鹤的实际,赞颂了清远出尘的山林隐逸之乐,张扬着一股冥思哲想的穿透力。这些,对徐州悠久文化品格的形成和铸造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酒文化了。据说,苏轼是中国文人中写酒写得最多的文人。中年之后,他的生活和创作都离不开酒。在董治祥、刘玉芝编著的《鹤兮归来——苏轼在徐州》一书中,选注了苏轼在徐州的作品共95篇,提到酒的就有35篇。其中选注的诗词有77篇,提到酒的有32篇,不可谓不多也。比如,“吾一醉岂易得,买羊酿酒从今始”、“念君官舍冰雪冷,新诗美酒聊相温”、“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山城酒薄不堪饮、欢君且吸杯中月”、“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喝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等等。在《放鹤亭记》一文中,有六处说到酒。其中卫武公作《抑戒》,认为没有比酒更令人荒唐腐败的;而刘伶、阮籍等人却因为好酒而留名后世。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第二段重点本来是讲放鹤的,可苏轼却大讲特讲起酒来,以“酒”做宾,来陪衬鹤。这样,“山林遁士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从历史上看,做过徐州太守的人何其多也,惟有苏公经常与朋友一起登山临水,寻胜访幽,诗酒唱和,以他生花妙笔描绘了徐州的山山水水,并赋予了神气与灵性。

   诗言志,酒载情。在苏轼的诗文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酒抒怀,充分体现了在徐期间的畅快心情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爱民思想。“但喜宾客来,置酒花满堂”、“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浆肩相摩”、“醉呼妙舞留连夜,闲作清诗断送秋”、“从君学种,斗酒时自劳”等都是例证。最能反映他与百姓亲密无间的莫过于《登云龙山》这首诗了。诗云:“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苏轼身为使君,不摆架子,平易近人,老百姓见他醉卧在石床上,无所顾忌,拍手大笑。这不仅生动描绘了苏轼不拘一格的豪情,而且体现了他一贯“遇民如儿吏如奴”的爱民如子的思想。还有“东坡偕民求雨”,在当时被传为佳话。面对徐州“久旱千里赤”的严重旱情,苏轼尊重风俗民情,同百姓一起来到城东石潭求雨。“天地本无功,祈禳何足数”。苏轼并不迷信祈禳,只不过是尽知州“守土之责”罢了。说来也巧,不久,徐州真的下了一场喜雨。当他亲眼看到旱情解除、丰收在望、农民喜气洋洋时,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著名的《浣溪沙》词五首。词中写到:“老幼扶携收麦社,乌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垂白杖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农村淳朴的风光、老少俱欢的情景,写得生动活泼、亲切感人。究其原因,恐怕是“使君元是此中人”吧。

   徐州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1077年秋,到任还不到半年的苏东坡遇到了百年不遇的黄河决口。当洪水抵达徐州城下时,他奋不顾身,“以身帅之”,亲荷,结庐城上,过家门而不入,与民众一道抢救城池。“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抗洪胜利后,他在东门城墙上新建两层高楼,取名“黄楼”。在落成典礼这天,苏轼在楼上摆酒设宴,全城万人空巷前来庆贺。苏轼高兴地作了《九日黄楼作》这首诗。在回忆抗洪情景后写到:“岂知还复有今日,把盏对花容一押”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去年抗洪斗争惊心动魄,风雨泥泞;今年与民把酒赏花,优游从容,如同泛舟江南溪,怎不令人感慨。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指出:“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这是对苏东坡一生最好的概括了。而徐州人民只要一提起苏东坡,无不感到亲切自豪,无不流露出自然的微笑。徐州人民为什么厚爱苏东坡呢?我想,根本原因是他在职期间恪尽职守,一心为民。作为一州之长,他率民抗洪,劝民耕桑,带头寻找并开挖煤炭,做的都是与人民息息相关的事;作为一位文学家,他反映时代呼声,倾诉人民心愿,积极为黎民百姓鼓与呼,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在心系人民、办事为民的实践中,他与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所以,当徐州人民闻知他要调离时,纷纷挎挽马头,甚至割截马镫,不愿让他离去。乡亲们送花献酒,诉说衷肠,场面十分感人,这在当时身为太守者所绝无仅有的。实践证明,谁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脉相通并成为他们的代言者,谁就能赢得人民的尊敬。

介绍一下徐洲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建都彭城。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为山东省辖市,3年后重新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驻徐州市,辖11县市。此后,徐州市和徐州专区并存,不同时期辖属有所变化。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徐州专区,将所辖6县划归徐州市。徐州市现辖5区6县(市)。

  徐州地理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 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徐州人文

  徐州古文化遗址极为丰富,唐代的任山古道,遗迹犹存;新石器时代的大墩子、刘林、花厅等遗址出土万件文物,精美罕见。共发掘古墓葬数百座,以汉墓为主,主要有土山汉墓(云龙山北麓),北洞山汉墓(北郊茅村),东洞山汉墓(下淀乡),刘注墓(拾屯小龟山)。徐州是汉画像石最集中地区之一,建国以来先后发现完整画像石墓近30座,散存汉画像石约400余块,与南京的六朝石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徐州名胜古迹兼有南秀北雄之长,云龙山、兴化寺及其石佛,九里山的白云洞,户部山的戏马台,以及俗称为“五楼”的霸王楼、彭祖楼、黄楼、奎楼、燕子楼,代表了徐州传统文化特色。古建筑、现代文物和革命文物如乾隆行宫、兴化寺、文庙、权瑾牌坊、彭祖祠、道台衙门、吴亚鲁旧居、郭乐山旧居都受到市政府的重视并得到保护。

  在徐州的历史上,记载了许多领袖人物的光荣业绩和文人墨客的精彩诗篇:

  (1)、彭祖

  徐州古称彭城,肇源于彭祖。相传彭祖是黄帝的后裔。彭祖是著名老寿星,活了八百岁,善于导引气功养生,也善于烹调,被称为我国烹饪鼻祖。据说他关于烹调雉羹,进奉给尧帝受封而建立大彭氏国。市南郊有占地520亩的公园,命名为彭园,内有汉白玉石雕彭祖像,建有彭祖祠和大彭阁,成为海外彭氏后裔来徐寻根祭祖的活动场所。

  (2)、汉高祖

  徐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汉高祖的故乡,其出生颇有神话色彩,传说汉高祖之母避雨于桥遏龙而孕,其受娠地龙雾桥就在今天丰县城东北的梁楼村。汉高祖儿时避乱迁到沛城以北三里左右的地方落户。故当地有“丰生沛养汉汉高祖”的说法。

  汉高祖在三十岁时,在沛县治东一里的泗水上岸上担任分管治安的泗水亭长。八年的亭长生涯对汉高祖意义重大,在此期间,他先后结识了萧何、曹参、樊哙等一批人,这些人在他后来的政治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杆起义,9月,汉高祖在泗水河畔宣誓起义。此后,汉高祖的势力不断壮大,经过八年的战争,抗暴秦、诛逆楚,终于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高祖十年,汉高祖亲征平叛而归,途经沛县故里,在沛宫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还挑选了一百二十名青少年,组成合唱团,以助酒兴。酒酣之时,汉高祖击筑高歌,自赋诗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儿童亦随之唱和。歌罢,高祖挥剑起舞,万分伤感。对沛县父老说:游子思故乡,我虽定都长安,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要回归故里。

  高祖离沛后,沛人为显扬帝威,请金石良匠将《大风歌》摹刻上石,并筑百尺高台,立碑于台上。《大风歌》碑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书,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流传至今。

  (3)、项羽与戏马台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下相人。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公元前209年起兵吴中,联合义军,翦灭暴秦。公元前206年建都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天下。在楚汉战争中,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其像成于1987年夏,高285厘米,顶盔贯甲,足踏岩石,迎风而立,显得十分矜持、威严、刚愎、剽悍。

  戏马台,是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

  历代在台上营建了不少建筑物,诸如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硅书院、耸翠山房、碑亭记等。

  (4)、五里三诸侯

  在徐州,特别是沛县一带。一提到“五里三诸侯”,当地的父老乡亲便神采飞扬,津津乐道。所谓“三诸侯”是指汉初的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汝阴侯灌婴,他们的故居皆在今徐州沛县安国乡境内,三地成品字形,相距均五里,故称“五里三诸侯”。

  王陵、周勃、灌婴都是汉初重臣,为汉高祖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为巩固汉政权出了大力,都官到丞相。这只是个代表性的说法,秦初,徐州一带藏龙卧虎,人才辈出,风云人物、王候将相何止这三人!据统计,汉高祖称帝后,封侯143人,其中徐州沛籍就有23人,如萧何、曹参、昌、樊哙等。

  (5)、苏东坡

  徐州市区庆云桥东,故黄河南岸大堤上,矗立着一座双层飞檐的**高楼,歇山抱厦,光彩熠熠,这便是新修复的黄楼。

  历史上的黄楼,是900年前徐州知州苏轼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的。熙宁十年(1011年)四月,苏东坡由密州(山东诸城)调任徐州知州。苏轼在徐州一年又十一月,为徐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也写下了许多描绘徐州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

  苏轼到达徐州不过三个月,黄河泛滥,大水逼到徐州。苏轼亲荷畚锸,布衣草屦,结庐城土,过家不入。在他的组织、指挥和影响下,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于避免了大水灌城的惨祸。苏轼“以身帅之,长城存亡”而战胜洪水的壮举,受到朝廷的奖谕,也深得徐州人民的感激与敬重。苏轼为了防止大水对徐州的威胁,一方面筑堤固岸,一方面加高城楼,元丰元年二月,动工在城东门档水要冲处建造了二层高楼,因为“水受制于土”,所以涂上黄土,取名黄楼,含有“土实胜水”的意义。九月九日重阳节,苏荔大宴宾客,举行典礼,奏乐庆贺黄楼落成,他高兴地写下《九月黄楼作》一诗留作纪念。从此黄楼成为徐州富有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

  除黄楼外,徐州还留有许多与苏东坡有关的古迹和动人的传说,有同样是治水工程的云龙湖苏堤;东坡酒醉而卧,如今刻满诗词题赋的“东坡石床”;苏轼与云龙山隐士张山人共饮抒怀的放鹤亭;得名于苏轼《快哉此风赋》的快哉亭;黄河故道中的“现红岛”,传说是“苏姑娘舍身跳水,红妆现于黄水”而来。所有这些,无不寄托了徐州人民对苏东坡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6)、乾隆

  乾隆执政六十年,共到徐州四次,都是南巡途中路过而逗留的。主要目的是“阅河”,即实地考察黄河水情和徐州的河防工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初,弘历乘船北上,弃舟登陆徐州。时值灾后不久,饥民遍野,瘟疫流行,一派凄惨景象。随驾大臣曾劝皇帝不必亲到徐州,乾隆力排众议,坚持来徐视察。他在《灾馀》诗中写道:“灾馀疠必行,古人言之矣,将为徐州行,大吏去宜止。去去关民瘐,宁忍夏避此”。乾隆皇帝此“民瘐”为重,不避瘟疫而亲临灾区,不能不说是一种勤政抚民的表现。

  在这次视察以后,乾隆指示地方政府兴建行宫,以便再来徐州时居住方便。乾隆行宫位于风景秀丽的云龙山脚下,乾隆对行宫非常满意,亲自为行宫撰写了两副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乾隆行宫的建筑在清末以后,大多已毁,现存有大殿和东西配房各三楹,如今这座昔日的帝王行宫已成为社会教育和民众娱乐场所。

  徐州简介

  位于京沪、陇海铁路交汇处的徐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徐州古称彭城,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意经和养生学的鼻祖彭祖、汉代开国皇帝汉高祖、人杰鬼雄项羽都在徐州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彭城大地上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其中尤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每年10月初,徐州还举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而以云龙山水、泉山森林公园为中心的风景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是苏北著名的风景胜地。

  徐州概况

  区号:0516

  邮编:221000

  位置: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的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和由苏、鲁、豫、皖边区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全市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963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总人口881万,其中市区人口178万。

  区划:辖云龙、鼓楼、九里、泉山、贾汪5个区,新沂、邳州2个县级市和铜山、睢宁、沛县、丰县4个县。

《黄楼赋》不熟,《放鹤亭记》总该知道吧?苏东坡在徐州的文踪

   杭州苏堤世界著名,可是,徐州的苏堤却罕为人知,其实,徐州苏堤不光是东坡造福公民的政绩丰碑,还有一段与之相关的文坛盛事。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指摘新法,引起王安石不满,他就让御史谢景参劾苏轼。

   谁人时候的官员都知道要脸,不管什么原因受到御史的参劾,除了上疏自辩之外,都邑自动请辞。于是,苏轼恳求外放到处所任职,此后起头了他的世界之旅。

   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三年之后,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调任徐州知州,一向到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

   在徐州的这两年的时间里,苏轼根除弊政,整修水利,宽惠柔民,政声卓著,也创作了很多经典华章,给徐州这座城留下了许很多多诗意的记忆。

  

   苏轼到徐州上任不久,就赶上黄河决堤,洪水淹至彭城城下,他的首要工作就是抗洪救灾。

   为了防止流民生乱,他先是语重心长劝阻梗地富户出城避祸,安宁城内公民的民心。接着,他又征集五千民工,开通清冷口,疏浚粗俗河流,同时日夜加固外城,防止洪水冲垮城墙。

   为了尽快完成外城的加固工程,苏轼穿戴芒鞋、拄着木杖,亲自前去驻扎徐州的禁军武卫营,恳求他们派人支援抗洪救灾。禁军长官久闻苏轼台甫,被他的精诚所打动,就派出禁军与本地公民一路抢筑外城大堤,在很短时间内就筑起一条“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的护城大堤,这也就是徐州苏堤的雏形。

   洪流退了之后,苏轼上书朝廷,恳求蠲免徐州钱粮,还提出在徐州城外增筑外小城,以便更有效地使主城免受洪流的威胁。

   第二年,朝廷核准了苏轼的恳求,从中央财务拨款三万余钱、一千八百石米粮,用于城防举措的整修工程。

   徐州戏马台

   在苏轼的亲自计划下,徐州的防洪工程起头扶植,总共修造了木桩堤岸四处,木坝一座,还在主城东南的角城上兴造了一座黄楼,取黄土能胜水之意,作为这项工程的象征。

   黄楼工程于元丰元年(1078)二月动工,八月十二日落成,九月九日重阳节举办了谨严的落成典礼,引得徐州公民万人空巷,纷纷前去黄楼一瞻风貌。

   一项抗洪工程演化成了城市景观革新,不光解除了古黄河对徐州的水患,还给徐州古城增添了一处城市景观,以苏轼的脾性那是必然要写诗的,于是他就乘兴写下了《九日黄楼作》:

   客岁重阳弗成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斑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写完这首诗之后,苏轼感觉不外瘾,又写信给弟弟苏辙、才子秦观、好友陈师道等人,请他们为黄楼写点器材。

   苏辙跟苏轼是亲兄弟,哥哥干了如许一件造福处所的大工程,弟弟当然要好好夸一夸,是以,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千言《黄楼赋》,盛赞苏轼治水的经由,描画了黄楼的壮观,笔力酣畅,辞采飞扬。

   此外,秦少游寄来五百言的《黄楼赋》,时任北京(今河北台甫)国子监传授的黄山谷也写信寄来两首诗,诗人陈师道写了《黄楼铭》,使得黄楼落成成为文坛盛事,这些宋代有名的诗人纷纷唱和,留下很多不朽篇章,成为汗青上的文坛盛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美谈,堪与兰亭之会媲美,为徐州古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同伙的作品傍边,苏轼最喜欢的照样弟弟苏辙所作的《黄楼赋》。他接连读了几遍,感受欣喜若狂,马上挥毫泼墨,用他独具特色的苏体将这篇文章书写下来,然后放置雕刻成碑,还依据此赋的内容,绘制了六幅黄楼盛景图,一路立在黄楼,以识纪念。

   黄楼赋

   宋 苏辙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

   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认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器材北门,水皆自城际山。

   雨日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屦,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生死,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方水之*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

   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弗成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克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

   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水,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其辞曰:

   子瞻与客游于黄楼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叹,曰:“噫嘻殆哉,在汉元光,河决瓠子,腾蹙钜野,衍溢淮泗,梁楚受害二十余岁。下者为污泽,上者为沮洳。民为鱼鳖,郡县无所。皇帝封祀太山,徜徉东方,哀民之无辜,流死不藏,使公卿负薪,以塞宣房。瓠子之歌,至今伤之。嗟惟此邦,俯仰千载,河东倾而南泄,蹈汉世之遗害。包原隰而为一,窥吾墉之摧败。吕梁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水洄而不进,环孤城认为海。舞鱼龙于隍壑,阅桅竿于顾盼。方飘风之迅发,震鼓之惶恐。诚蚁穴之不救,分闾里之横溃。幸冬日之既迫,水泉缩以自退。栖流于乔木,遗枯蚌于水裔。听澶渊之功,非天意吾谁赖。今我与公,冠冕裳衣,设几布筵,斗酒相属,饮酣乐作,启齿而笑,夫岂偶然也哉?”

   子瞻曰:“今夫安于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于害者尔后知之。吾尝与子凭兹栖而四顾,览天宇之远大,缭青山认为城,引长河而为带。平皋衍其如席,桑麻蔚乎旌旌。画阡陌之从横,分园庐之向背。放田渔于江浦,散牛羊于烟际。清风时起,微云Ъ。山水开阖,苍莽千里。东望则连山参差,与水背驰。群石倾奔,绝流而西。百步涌波,舟楫纷披。鱼鳖颠沛,没人所嬉。声崩震雷,城堞为危。南望则戏马之台,巨佛之峰,岿乎特起,下窥城中,楼观遨游,高大相重。激水既平,渺莽浮空。骈洲接浦,下与淮通。西望则山断为,悲伤极目,麦熟乔秀,离离满隰,飞鸿群往,白鸟孤没,横烟澹澹,俯见夕照。北望则泗水漫,古汴入焉,汇为涛渊,蛟龙所蟠,古木蔽空,乌鸟号呼,贾客连樯,联络城隅。送斜阳之西尽,导明月之东出。金钲涌于青嶂,阴氛为之辟易。窥人寰而直上,委余彩于沙碛。激飞楹而入户,使人体寒而战栗。息汹汹于群动,听川流之荡。能够起舞相命,一饮千石,遗弃忧患,超然自得。且子独不见夫昔之居此者乎?前则项籍、刘戊,后则光弼、建封。战马成群,猛士成林。振臂长啸,风动云兴。朱阁青楼, *** 歌童。势穷力竭,化为虚空。山高水深,草生故墟。盖将问其遗老,既已灰灭,而无余矣。故吾将与子吊前人之既逝,闵河决于畴昔。知转变之无在,付杯酒以终日。”

   于是众客释然而笑,颓然就醉,河倾月堕,携扶而出。

   经由千年的风雨,《黄楼赋》碑固然早已斑驳,仍然留存在黄楼,成为东坡留给徐州的珍贵遗产。

   关于《黄楼赋》碑还有两个故事。

   据《宋稗类钞》及《墨庄漫录》记载,在这块《黄楼赋》碑文中的“山水开阖”四个字不是苏轼亲笔,而是一位叫马盼的营妓所写。

   其时,苏轼非常喜欢一位叫马盼的营妓,马盼不光时兴,并且能念书写字,十分聪慧,深受苏轼喜爱。跟在苏轼身边久了,马盼也起头学苏轼的字体,有时候甚至能到乱真的水平。

   就在苏轼书写碑文的时候,还没有写完就出去处事了,马盼看了不禁手痒,提起笔来写了“山水开阖”四个字。

   等苏轼回来之后,看到马盼续写的四个字后不禁大笑,只略加润色就保留下来,一路刻到了黄楼赋碑上。

   弟弟作赋,哥哥作书,佳人添字,一方《黄楼赋》碑,让宋代文坛兄弟的联璧之作更平添了一段风流妙语。

   又过了几十年,苏轼受到朋党毒害,被贬到岭南蛮荒之地,他的后代不得执政为官,好多与他有关的石碑、书画等遭到毁坏。

   北宋末年,时任徐州太守苗仲先,将黄楼赋石碑据为己有,拓印了几千本,然后将原碑砸毁,经由出售拓本大捞财帛。是以,也有人认为,如今遗存的黄楼赋碑并非原碑,而是后人凭据拓本从新建造的。

   不管是原碑也罢,仿作也罢,《黄楼赋》碑所附着的人文精神才是苏轼留给人们最贵重的财富。石碑能够被毁,文章能够被烧,然则,苏轼那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永远都是一座丰碑。

   东坡公是一代文豪,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在政治上又是一位清官、能官、亲民之官。他有一首诗如许写道:

   青衫半作霜叶枯,

   遇民如儿吏如奴。

   吏民莫作官长看,

   我是识字耕田夫。

   在他担当徐州知州不足两年的时间里,率领军民构筑苏堤,加固城防,建筑水利,关心民瘼,是徐州很快呈现出政通人和的情景,东坡公为此写下了《浣溪沙》词五首,记录了其时的淳朴的民俗和本身心里的感触。

   浣溪沙 其一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此外,东坡公照样徐州煤炭开采第一人,在徐州西南50里的白土镇发现了品质优良、储量雄厚的煤田,为此,他写下了《石炭并引》:“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煤炭的发现,进一步促进了本地冶铁业的成长,苏轼在《徐州上皇帝书》中专门谈到:“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人人,藏镪巨万……地既产精铁,而民皆善锻……数千人之仗,能够一夕具也。”

   在平常政务之外,苏轼还有很多迎来送往的酬唱之作。四川同乡张师厚赴京应试,特地来彭城拜谒苏轼,东坡为他写下了到处颂扬的名篇《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其一》:

   云龙山下试春衣

   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

   新郎君去马如飞

   这首诗中提到的云龙山放鹤亭是苏轼在徐州的另一佳构,也跟熙宁十年那场洪水有关。

   熙宁十年(1077)秋天,洪流覆没了云龙山人张天骥的草堂,第二年春天,张天骥迁居到云龙山东麓。张天骥是一位方外山人,畜有了两只仙鹤,天天早晨放鹤,黄昏招鹤,就像梅妻鹤子的西湖山人林逋一般,其乐融融。张天骥还专门建筑了放鹤亭,并请苏轼到此做客。苏轼游览之后,写下了千古名篇《放鹤亭记》,使得一座通俗的山野草亭名闻遐迩,“归来归来兮,西山弗成以久留”,更是传唱千古,激发无数人生感伤。

   放鹤亭记

   宋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洪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来岁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喝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圣人正人。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如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豹隐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克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能够视同一律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弗成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志 《放鹤亭记》。

   云龙山 云龙湖

   除了诗词歌赋,东坡公在这段时间还留下了大量书画名篇,除了黄楼赋碑之外,存世法帖还有《西楼书帖》中的《洋州令子帖》、《水灾帖》、《偃竹帖》、《平复帖》等十九幅,都是稀世之珍。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接到调任湖州的诏命。本地长者攀挽马头,敬酒献花,不忍其离任,排场无比动听。

   苏轼含泪赋诗,向徐州长者依依惜别:“暂别还复见,依然有馀情。”

   然而,此地一别,苏轼就再也没有机会重来徐州了,只有山巅水岸还保留着东坡遗爱,学子文人还吟诵着东坡的名篇。

  好了,今天关于“徐州有哪些苏东坡遗迹”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徐州有哪些苏东坡遗迹”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