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诗中运用了反语 运用反问手法的古诗佳句

发布日期:2024-09-24         作者:千千百科网

  请问《望岳》这首诗(杜甫写的,都知道)的意思是什么?

   杜甫《望岳》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一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萧涤非)

   赏析二

   一曲民族精神与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望岳》诗赏析

   这首《望岳》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含蕴无穷的诗歌。在此诗中,你见不到任何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唐情绪,只感受到一种伟人般的气魄与情怀。

   那么,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东西是什么呢?

   为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我们应首先对泰山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云:“郑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于此山,又是山为五岳之长,故曰岱宗。”古代某些帝王曾在这里举行过封禅大典,战国时齐鲁一些儒生以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所以在统治者的眼中,泰山是封建政权“与天无极”、“天禄永得”的一个象征(见《汉书·武帝纪》)。统治者的这种观念,自然会对当时社会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然,巍巍泰岳,不仅会引起统治者永葆政权的联想与祈祷,而且也引发著国人一种崇高之感受和敬仰神往之情。“泰山岩巖,鲁邦所瞻”(《诗经·鲁颂·閟宫》)。“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谢道韫《登山》)。“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谢灵运《泰山吟》)。“登高者以致九霄之上,爱景者欲在万人之先”(丁春泽《日观赋》)。从这些对泰山讴歌的诗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泰山在国人心中唤起的,该是一种何等至高至美的境界的联想。作者在这首诗歌中,便将对民族崇高精神的礼赞和个人奋发的入世情感融为一体,歌颂了一种“泰山精神”。

   如上所说,“岱宗”是五岳中古人认为最高的泰山的尊称,是“王者升中告代”之地;在民族意识中,已具有最高境界的象征意义。所以当诗人一开端就以“岱宗”二字呼唤,其情思之庄严凝重可想而知。一个虚字“夫”,就把如此庄严凝重的情思与至深至厚的自豪感,精妙传出;“如何”二字,更表明诗人此种至深之情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接下的“齐鲁青未了”句,历来为人们所叹赏。泰山位于齐之北,鲁之南,以齐鲁之广大,能见其青青之色,故而更觉泰山之高。这种写法,确实十分新颖。然而,它还能给读者更深远的联想:齐与鲁既曾为古国,则泰山屹立于此,由来久矣;悠悠古国与泰山苍翠之颜相依相存,竟无了时。这历史悠远的“齐鲁”之国,曾是登过泰山的文化巨人孔子传播文化之处,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极为重要之基地,最能引起读者对其文化蕴味的亲切感受。杜甫笔下的泰山,不似谢灵运《泰山吟》的“崔崒刺云天”那样高不可攀,也不似李白的“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游泰山六首》之六)那样引起遗忘人世之感,而是扎根于大地,绵延于齐鲁,给人间带来无限青翠之生机。“齐鲁青未了”之警句,来源于诗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崇敬和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三句的“神秀”,实从“青未了”传神而来。泰山之超绝处,不仅在其高耸云霄,横亘万里,而且尤在其神秀之气。而此“神秀”,又是大自然(造化)格外赐予。在几分神秘的气氛中,泰山透露出永恒、超然的气质。这其间饱含着特定时代人们对泰山的敬畏、崇尚之意,也蕴含着本属于泰山之子的诗人无比自豪的感情。

   “阴阳割昏晓”,是接写泰山之高。由于山势高峻,山之阴、阳两面竟判然分为一昏一晓之色。这一句紧承“造化”而来。正因为“造化”将其一切神灵之气赋予泰山,泰山亦以其奇绝之姿割断昏晓,参与造化。《庄子》云:“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三、四句,将“造化”与“阴阳”对偶而写,在有意无意之间造成天地间阴阳之气于泰山周围运作之势。古籍中对泰山常有“东岳之灵,造化氛氲,是生二仪”(北魏孝文帝《祭岱岳文》)或“东方万物,始交代处”(《五经通义》)的一类观念。可见杜甫是受了这类观念很深的影响的。

   以上四句,作者以浩然沉着之笔,勾勒出一个包罗永珍、气韵超然的泰山;下四句更渐渗入了作者一己之亲切感受,诗人欲将自己远大浩茫之思与高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了。

   “荡胸生层云”,是承转的妙笔。此时作者虽未直接写泰山,却通过山中层出不穷、飘浮不定的云雾,写出泰山的深邃;而随山云层出而心胸激荡、思绪万千的诗人,其襟怀也正如吞云吐雾的泰山一样广大。一“荡”一“生”,由静至动,给肃穆的泰山再添生气,诗人的兴致也达到了一个小小的 *** 。

   “决眦入归鸟”,把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进一步展现开来。这是全诗意象较为细微的一句,却在飞鸟的高翔中,展示了泰山的无限广阔。疾然而飞的鸟儿,使诗歌的动感更加强烈,也鼓起了作者想象的翅膀。

   无论是远望、近望还是细望,都不能尽望岳之情。泰山之独绝处,正在其居高临下、俯视群峰的气概。所以中国一位伟大的哲人登泰山以后,感到天下变小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篇》)而杜甫正是抱着登最高处的理想、创最辉煌业绩的心情来望岳的。

   细品《望岳》诗,会深深感到在莽苍雄浑的自然景物中蕴藏着无穷的生机活力。这种生机活力,是属于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古国的。“岱宗”的尊严,“齐鲁”的高古,“造化”、“阴阳”的博大浩渺,孔子登泰山之顶时胸怀的坦荡浩然,都是文明古国之活力与智慧的生动体现。而一位诗人,只有当他把自己的抱负理想融入具有无穷活力的民族博大精神中时,他的诗歌才能如祖国的山川河流一样长久。这首《望岳》诗正是属于杜甫自己,又属于民族的不朽诗篇。 (黎烈南)

   赏析三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首联两句,从远望角度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景象。开篇以问句领起,形成突兀的语势振起全篇。“夫如何”非常传神地抒发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激动喜悦、惊叹揣摩之情。第二句则大笔挥洒出一片青翠山色,显示出泰山的高大雄伟。

   颔联两句,从近望的角度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钟神秀”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昏晓”写泰山的雄伟阔大。“钟”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 *** 彩,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来的,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的气势。这一联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颈联两句,从凝望的角度来写泰山,通过动态的画面,极力表现出泰山的高大。这里用“鸟”这细物来烘托空廓辽远的大景,有点睛传神之妙。“归鸟”点明时至傍晚,但诗人还在望,如此入神,说明诗人爱岳。这一联以云和鸟烘托泰山的高大雄伟,并写出诗人长久望泰山的出神神态和内心汹涌的豪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尾联两句,写诗人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绝顶”的愿望。诗人通过想象的情景来衬托渲染眼前的情景。“凌”字表现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豪迈气概。“一览众山小”则写出了他想象中登上绝顶俯瞰群山的感受,极富诗意,劲拔有力。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这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

   全诗以一“望”字为红线,情景交融。就距离而言,望是自远而近,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并由望岳而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情景。在描写方法上,这首诗虚实相生,由景及情,由情及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赏析四

   胸怀豪放 格调高昂——读杜甫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写过三首咏岳的诗,分别咏颂东岳、南岳和西岳三座名山。这首《望岳》诗是诗人为咏颂东岳泰山而作的名篇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诗集中最早的作品。写作此诗时,诗人才二十多岁。在作诗的前一年,杜甫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他当时少年气盛,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生动地反映了青年诗人在当时所具有的那种豪放的胸怀,激越的感情以及高尚的品格,而且还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望岳》诗里,也同样表现了这种格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用设问的句式,极其自然地引出泰山来;又以自答的方式,描绘出泰山巍峨的形象。所谓岱宗,又称岱山,就是泰山,因为它是五岳之首,故云岱宗。前人说“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从齐到鲁,历二国其未了。”诗人紧紧抓住了一片青绿的特点,没有费多少笔墨,仅仅用“齐鲁青未了”五个字,就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它那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外形来。诗论家对此曾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它“只五字,真雄盖一世”。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诗人着意描绘出来的泰山灵奇秀美的恣态:这座奇形异状的高山,好像是为神灵所特意创造,把大自然所具备的一切神奇秀美都集中了起来;山峰直插云霄,遮断阳光,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了明暗不同的两个天地——这边已是明朗的早晨,而那边还是昏黑的夜晚。诗人在这里所用的“钟”和“割”字,都是别具匠心的。前者是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峦应具的“神秀”,而后者则是形象地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在诗人笔下,这座泰山真是既神奇,又雄伟!

   接着,杜甫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进一步描写泰山的景色及其望岳的感受。因为这座山峰很高,云势积叠而起,诗人站在山麓仰望,仿佛感到云气荡其心胸,故抑郁之气荡涤殆尽,襟怀为之大开;由于相距甚远,所以尽量睁大眼睛,集中视线,盯着飞鸟,并循其行踪而极目远望。这两句并非完全写实,乃是诗人的假想。正如王嗣奭所说:“‘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决眦’句,状眼界之空阔。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

   最后,诗人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种充满豪迈气概的诗句为全诗作结。既然诗人面对这座如图如画的神秀峰峦,仰望之中业已使人心胸舒展,神采飞扬,那么何不亲身登上这座山峰之颠,以饱览泰山的风光呢?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一种登山的渴望。“凌绝顶”,正反映了他的远大目光和豪迈气概。这个“凌”字用的极为贴切、传神,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登临决心,简直跃然纸上。这两句诗,杜甫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不仅进一步赞美泰山的雄伟姿态,而且也是以此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必将腾凌绝顶的壮志豪情。从这里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年轻诗人的坚强信心和自恃态度,这也是杜甫早期积极进取思想的自然流露。

   这首诗是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真正做到了以景寓情,情中有景,情随景移,情景交融。贯穿全诗始终的则是一个“望”字,由远而近,又从近至远,都是通过眼望而步步扩充套件和层层深入的。故前人认为:“望岳与登岳不同。登岳,即须细详岳麓中之奇特,?巖伟岸,不可端倪。若望岳,则又不得若是,必须就其函盖体统处,写其挺出物表,有一语胜人千百之奇。”(见《杜诗言志》)因此,整首诗篇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磅礴,使人读过之后印象极深,韵味无穷,如临其境,不愧是杜甫诗集中的佳作。同时,泰山正因为是五岳之首,景色神奇,气象万千,所以历来为骚人墨客所赞颂。然而,历代咏颂泰山的诗篇都无法与这首《望岳》诗相比拟,所以仇兆鳌说:“少陵以前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谢诗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李诗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此诗劲遒峭刻,可以俯视两家矣。”又说:“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谐,盖古诗之对偶者。而气骨峥嵘,体势雄浑,能直驾齐梁以上。”这些评价当然是很高的,可也是中肯的。 ( 李 谊)

唐代杜甫望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

   望岳-唐-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杜甫《望岳》这首诗怎么写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共有三首,故又称“望岳三首”,分别为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第一首《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第二首《望岳》为咏华山之作,流露出作者官场失意之情。第三首《望岳》则咏衡山,流露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杜甫的旅夜书怀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微风吹拂著江岸的细草,那立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著。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却仍然只能像沙鸥在天地间飘零。“名岂文章著”是反语,也许在诗人的内心,自认为还有巨集大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

望岳阳楼唐杜甫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是《登岳阳楼》。

   译文:

   早早就闻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观看。

   吴楚被大至分为东南两地,浩荡的水波吞吐昼夜不息。

   亲朋好友个个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仿佛一叶孤舟。

   北边的关山战火不曾停息,我扶窗远眺不禁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著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zi 四声)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没有不认识的字吧)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戏赠杜甫这首诗的意思

   《戏赠杜甫》是诗人李白写给友人杜甫的的七言绝句,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5卷第23首。此诗前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李白在饭颗山上遇见头戴着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新颖别致,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此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为作诗苦”,情深意浓,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戏赠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译文

   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

   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中“生”的意思是什么?

   直译应该是“产生”的意思。

杜甫的望岳这首诗的意象,意境,情感分别是什么

   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运用反问手法的古诗佳句

  1. 含有反问的修辞手法的古诗句

   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

   孟浩然《春晓》花落知多少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李清照:知否?知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 各种反问修辞手法的诗句

   第一部分 古韵悠悠,激扬文字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综观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前提。

   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容易触发联想。如2002年全国卷考查“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地位;2003年全国卷从诗眼的角度切入,考查炼字的妙处;2004年全国卷要求指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好处;2004年广东卷要求考生从意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所选诗歌文字浅易,涉及的是人之常情,如故园情(2002年全国卷)、山水情(2003年全国卷)、别离情(2004年全国卷)等。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请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 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

关于诗句的修辞手法(古诗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古诗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 用典 作用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

   比喻 : 作用 : 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 : 作用 : 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 作用: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 作用 : 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 作用: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7借代 : 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8互文 :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9.设问: 作用: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10.反复: 作用: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2.含有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

   56、巧比妙喻 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⑵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⑸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57、大胆夸张 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⑵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58、生动拟人 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⑵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⑶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⑹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9、讽刺笔调 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⑵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⑶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⑷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⑸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60、疑问语气 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⑶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61、反问语气 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⑵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⑶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2、感叹语气 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⑸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⑼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⑽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63、对偶句式 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⑵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⑶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⑸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64、诗中藏词 ⑴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⑵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⑶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⑸春风得意马啼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⑻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⑼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65、诗词互对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日千里) 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接再厉) 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落千丈) ⑷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势不可挡) ⑸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奋不顾身、粉身碎骨) 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景生情) ⑻危楼高百尺。

   (直插云霄) 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⑿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宁死不屈,无颜见江东父老)66、诗谜成趣 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及时雨 宋江) ⑵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无用——吴用) ⑶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花荣) ⑷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黑旋风李逵浪里白跳张顺) 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时迁) 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神行太保戴宗) ⑺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孙策) 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留蝉——刘禅) ⑼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关羽) 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晴雯) ⑾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假宝玉——贾宝玉) ⑿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屈原) ⒀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高适) 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高适) ⒂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陆游 郑板桥)。

3.诗句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比 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仿佛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编辑本段]拟 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编辑本段]夸 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夸张类别有: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编辑本段]排 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但要三个以上。 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编辑本段]对 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编辑本段]反 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编辑本段]设 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编辑本段]反 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编辑本段]引 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该记住这一真理。 [编辑本段]借 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编辑本段]反 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编辑本段]对 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编辑本段]顶真 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

   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例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针格式,叫连环格(全联相邻的分句全都顶针,且联首与联脚也顶针)。

   如: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编辑本段]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

4.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有哪些

   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比喻:什么借喻、明喻、暗喻都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二月春风似剪刀……

   对偶、对仗之类的修辞不必细说,你学过律诗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双关: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反问: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设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典故的就更多了。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5.古诗的修辞手法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设问手法)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张)

   疑是银河落九天。

   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拟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含有反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各2个

  比喻句;1.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2.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3.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赵树理文章大全》

  4.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高尔基《童年》

  5.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

  排比句:

  1.一张贺卡,就是一份温馨的友情,一份热情的祝愿。它把春的信息捎来,它把爱的种子撒播,它把美好的祝福传达,它把人间的真情传递。

  2.我们做事不应该空眼其大而不屑其小,它会使我们变的好高务远,不切实际;也不应该念其粗而忘其细;而应该脚踏实地 ,粗中有细 ,完成任务。

  3.我将是一架护航机,让所有的劫机者头破血流,不让“9.11”的悲剧重演;我将是一个智能法官,让冤案重洗,让罪犯束手就擒;我将是一辆无敌坦克,让所有的来犯者焦头烂额;我将是一位自由女神,让所有的人不受压迫;我将是一个纳米医生,让所有的绝病病人起死回生;我将是一只保护森林、河流、自然界的神鹰,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

  4.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5.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6.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7.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8.阴险,是一条披着羊皮的狼,干着不见天日的勾当;阴险是善良的公敌,嫉妒的朋友;阴险是一座心灵的冰山,让人透过清澈感到的是阵阵的寒意。

  9.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10.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11.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12.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13.伽利略、牛顿、爱迪生是人不是神,其缺点错误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巨人”。试问,有谁能否认物理学中的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抛物体运动规律、摆振动的等时性现象是伽利略建立或发现的呢?有谁能否定牛顿作为经典物理学创立者的地位呢?有谁能否定爱迪生是对人类物质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大发明家呢?

  14.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成为体育明星,却怠于“闻鸡起舞”进行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

  15.选择是一个崭新的开端,选择高耸入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便需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选择寒风劲厉的荒漠便需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博大胸怀-----

  16.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生活是什么》)

  17.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是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18.诚信是小朋友将拾到的一分钱放在警察叔叔手里时脸上的笑容,是少先队员宣誓时眼中的闪光。

  诚信是焦裕禄推开乡亲柴门送去的那一阵春风,它是孔繁森将藏族老妈妈冻伤的双脚捂进怀中的深情。

  诚信是开国领袖面对新中国第一缕曙光作出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召唤。诚信是继往开来的领路人俯瞰西部作出的“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定。

  19.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万物的眷恋。

  择博爱,就是选择高远的人生志向。

  20.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正视困难与失败。困难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希望,失去与之斗争的勇气。屈原爱国,“上下而求索”;一旦楚国灭亡,他失去了希望,便只剩下跳入汨罗江这条绝望之路了。

  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憧憬美好的未来。有了希望,才会产生对未来的向往,才会产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德国诗人海涅在一首诗中动情地写道:“严冬劫掠去的一切,新春会给你还来。”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增添前进的动力。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发出“我要勒住命运的喉咙”的壮语,谱写出不朽的《英雄》乐章。

  21.欲望是殖民者手中的皮鞭……

  欲望是希特勒手中的指挥棒……

  欲望是和珅手中的印章……

诗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问题一: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几种,是什么?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问题二:诗歌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问题三:现代诗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一、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二、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议论

   四、叙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问题四:古诗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 最好能举例说明 来专业一点的。彼此学习,要耐心看啊!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 *** 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 *** 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9.铺排 即《诗经......>>

中国古诗的分类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音韵系列

  1、福唐体:即独木桥体,又叫独韵诗,一字韵诗。每句韵脚用同一个字。

  2、柏梁体:每句七言都押韵的,全篇不换韵。

  3、间韵诗(变体诗):又称平仄两韵诗、平仄通韵诗,一首诗间隔着押两个韵,单句押仄韵,双句押平韵。

  4、转韵诗:转韵,就是换韵,在一首诗歌中,根据内容表达的需求连续转换若干韵。韵脚平仄交替。

  5、促句诗:转韵诗的一种,不拘平仄,以三句一转韵。

  6、倒押前韵诗:用于和诗,一个不少地照用原诗人的韵字,顺序则由尾字依次到首字。

  7、犯韵体: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每句首字与本句末字押韵,便称为犯韵体。

  8、短柱体:一句中或两韵、或三韵的叫短柱体。

  9、四声诗:每句诗用同一种声调的字写成的组诗。有全平、平上、平去、平入等。古诗中也有句全平、一句全仄的。可分为全平诗、全仄诗、五平五仄诗。五平五仄诗,是单句一个声调,偶句为另一个声调。

  10、双声诗:又叫吃语诗、口吃诗。双声诗要求诗的各句都采用声母相同的字。

  11、叠韵诗:全诗各句所用的字的韵部均相同的诗。

  12、双声叠韵诗:每句都有双声字或叠韵字的诗。

  13、禽言诗:以禽鸣之谐音,假定为人语,表诗中之意。

  14、风人诗:谐音诗与谐音双关诗,利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的隐语。

  15、声韵诗:分声母诗、韵母诗、反切诗。

  声母诗:诗句的字的声母正好是拼音声母数。

  韵母诗:诗句的字的韵母正好是拼音韵母数。

  反切诗:又叫切语诗,用古代反切注音的方法,诗句中两字反出一字,诗表层一个意思,反出的话还有一个意思。

  二、嵌名系列:原则是“要当字则正用,意须假借”。

  16、嵌字诗:广义的说,按照修辞格“镶嵌”手法把特定的字嵌于诗篇的句首或句中,如人名诗、地名诗、药名诗、建除诗、八音诗、六府诗等都是嵌字诗。狭义的嵌字诗,专指嵌于每句句首的字能合成短句,并且别有意义的诗体,即“鹤顶格”。

  17、藏头诗:本来是说每句的第一字,都隐藏于前句的末一字。这是利用汉字中合体字多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次句的首字,所以称为藏头诗或藏头。现在我们说藏头诗是指嵌字诗中嵌于句首(鹤顶格)的诗。

  拆字诗:今天称为半字顶真诗。

  18、建除诗:建除十二生辰诗简称,以建、除等十二字冠于诗每联首句第一字,字意融于句中,形成杂体诗特定格式。全诗十二联,廿四句。因十二辰的头两个名称为“建”“除”,故名“建除体”。

  19、药名诗:诗中嵌药名,“字则正用,意须假借”。

  20、针穴名诗:以针炙名联缀成诗。

  21、卦名诗:每句诗中嵌用《周易》一个卦名。

  22、龟兆名诗:诗中隐藏解释卦象意义的词语。

  23、相名诗:嵌相术名。

  24、星名诗:嵌星辰名。

  25、节气名诗:嵌二十四节气名。

  26、鸟兽名诗:嵌禽鸟名和兽类名,或用本义或双关,或巧用别名。

  27、草木名诗:嵌草名和树木名,而语意双关。

  姓名诗:每句都含有姓名。

  28、地名诗:是将郡国名、州名、县名、道里名以及山川胜迹名等,假借词意成篇。

  29、宫殿屋名诗:每句嵌入建筑物名称。

  30、车船名诗:诗中嵌车名、船名。

  31、围棋名诗:嵌围棋的一些别名。

  32、象棋名诗:嵌象棋的一些棋名和术语。

  33、歌曲名诗:词牌名体,词曲名诗:嵌乐府歌名、词牌名、曲调名等,词义双关。

  34、戏目名诗:嵌戏目名。

  35、四气诗:也称四时诗,实为四时诗的一种变化体,是将“春”、“夏”、“秋”、“冬”四字顺序嵌用在一首诗中,每句诗的内容符合各个季节的特点。

  36、四色诗:也称四色咏,五言四句,偶句押韵。每句诗嵌入一种颜色的名称,因此叫做“四色诗”。也有分四段,一段描写一色的。

  37、五行诗:就是将五字嵌入诗中,别行组词,别作他义,联缀成篇。

  38、六甲诗:就是将六十甲子的数字嵌入诗中,仅借用字面,而另行组词,缀联成诗。

  39、六府诗:五言十二句,“六府”的次序为:水,火,金,木,土,毂。将此六字依次嵌于单数句句首,偶句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入韵与否皆可。

  40、八音诗:将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名称,依序冠于每句之首或每联之首。

  41、十二属诗:即十二生肖诗,也称“十二辰诗”、“十二神诗”。依序嵌十二生肖。

  42、数字诗:每句都嵌同一个数字,如果嵌在首位的则为同头数字诗。有半字诗、一字诗、两字诗、三字诗、四字诗、五字诗、六字诗、七字诗、八字诗、九字诗、百字诗、千字诗、万字诗等。

  43、数名诗:又叫十数诗。是将从一至十以内的数目字连贯而成的诗,现在一般也称数字诗。

  44、数谜诗:顾名思义就是数字猜谜诗,犹如一道趣味算数题,文字表达采用古典诗可口可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形式活泼生动。

  三、诗体结构系列

  (一)、限定格式填空型

  45、两头纤纤诗:四句七言,每句前四字描绘事物特点,后三字描绘事物名称。这是一种填空体,每句填三个字。两头纤纤 ,半白半黑 ,腷々膊々 ,磊磊落落 。

  46、五杂俎诗:或做五杂组,三言六句, 以首句名篇。偶句押韵.其内容多寄予哲理。一、三、五句与《古五杂俎》同,唯更改二、四、六句。这也是填空式的诗体:五杂俎, 。往复还, 。不获已, 。

  47、三妇艳:五言六句。大妇 。中妇 。小妇 。 。良人 。 。良人也可用丈人、丈夫、众人、上客、佳人等。

  48、尔汝歌:五言四句,每句有汝。

  49、一半儿: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与词牌忆王孙相仿,惟末句七字增为九字,“一半儿”三字重复出现,故名。一半儿小令兼用,即忆王孙,末句定格嵌入两个“一半儿”。

  50、自君之出矣诗:五言四句或四句以上,也可写若干首。首句一定要是“自君之出矣”。

  51、四愁诗:共四首,每首都以“我所思兮在××”开始,而以“何为怀忧心 ××”作结,故称“四愁”。

  52、五噫诗:五句成诗,五句同韵,五韵同字,古今罕见。五个“噫”(噫本平声音依)字强化突现诗人的感慨。为楚歌变体。

  53、六忆诗:每首以“忆”字开头,回忆聚、别、行、坐、食、眠六种情境,留连吟唱。“忆x时”三字领起,继之以五个五言句,格式定型。

  54、十索诗:乐府诗,本十首,故称“十索”。每首末句有“从郎索衣带”、“从郎索花烛”等语。

  55、十离诗:以十首为限,每首诗题均有“离”字,如“犬离家”、“笔离手”、“竹离丛”之类,因称“十离诗”。

  (二)、限定段落与内容

  56、诸言体:又叫诸意体、诸语体,凡描写情态之辞皆可自为一体格。常见有:

  了语:

  大言:即说大话,夸海口。系调侃、玩笑之作。

  小言:极言其小,亦玩笑之作。

  乐语:说的是人生的乐事。宋宫廷演剧,命词臣作乐语,使伶人歌唱。先为对偶韵文,后附以诗,也有不附诗的。后成为文体。

  滑语:描摹“滑”的形态。

  馋语:描摹馋相。

  醉语:描摹馋相。

  安语:

  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这实际上是一种比赛,看谁说得最惊险。

  57、反义词诗:每句都有反义词。

  58、五更诗:把一更至五更发生的事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分别描述成篇构成连章组诗。

  59、十二时诗:就是将十二时的名目冠于句首。

  60、禁体诗:即指赋诗时,预定不准犯某某等字之诗。因诗家以体物为工巧,废而不用,视同禁例,有如徒手相搏,不持寸铁。后遂以禁体诗为白战。

  61、七哀诗:《韵语阳秋》云“《七哀诗》起曹子建,其次则王仲宣、张孟阳。释诗者谓病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谓一事而七者具也。子建之七哀,在于独栖之思妇;仲宣之七哀,在于弃子之妇人;张孟阳之七哀,在于已毁之园寝。唐陶雍亦有《七哀诗》,所谓君若无定云,妾作不动山。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难。是皆以一哀而七者具也。”

  62、百年诗:十年为一章,共十章。

  63、广告诗:

  四、利用材料系列

  (一)、引用类

  64、集句诗:就是全用前人诗句词句杂缀成诗。

  65、集句词:就是全用前人诗句词句杂缀成词。

  (二)、改造类

  66、剥皮诗:也称“拟古诗”,是一种仿造诗,即旧瓶装新酒。此体有时被冠以拟或赋得之名。其形式是步前人诗体,通常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颠倒、删除、增添或改动几个字,甚至沿用部份诗句。其内容则以各个时期的生活画卷为基础,使诗作产生新意,用调侃嘲讽口气,妙趣横生,达到发泄或鞭挞的目的。

  减字剥皮诗/加冠诗/添脚剥皮诗/(附)拟古诗

  67、櫽括体:就前人诗文的内容剪裁改写而成。

  68、逐字替换诗:把原诗逐字用同义字代替,形成一首新诗。

  (三)、兼收类

  69、藏诗体对联:联绝连环体,对联的下联作为绝句诗的首句,第二句则从下联第四字读起再接上联头三字,上联作第三句,第四句从上联第四字读起再接下联头三字,全诗结束。这是从十四字回转回文诗(十四字脱御连环诗)改造出来的,先把这十四个字编成对联,再按十四字回转回文诗读法来读。

  70、诗改词:通过句读把诗读成词,偶尔可加减个别字。近似櫽括体,但有异。櫽括体作了较大的文字改动,诗改词在文字上基本不变。

  71、诗词包含体:是诗同时也是词,只须改变句读。诗改词也属此类,只是诗词包含体是作者本人构思出来的,诗改词则是别人改原作。

  72、中西合璧诗:每句中都有中文与外语混杂。

  73、号码诗:是指把阿拉伯的数字写入汉文字的诗中。

  74、藏字横诗竖铭:横读是诗,竖读是铭,又可根据需要进行嵌字。

  75、诗词合璧:专指回文虞美人又可读出回文律诗的。

  76、联诗:由对联组成的诗。

  77、诗联:由诗组成的对联。

  (四)、字句数量类

  78、掉脚诗:“十七字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亦称“无赖体”,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翘脚诗”,今天通称三句半。从内容上看,十七字诗是亦庄亦谐的结合,前三句多是庄重的内容,后一句多是诙谐风趣的调侃;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跌落而为一顿,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一般把十七字的“三句半”叫十七字诗,把不是十七字的“三句半”叫瘸腿诗。

  79、九言诗:一般说来,全诗每句九字,句数不限,以偶数句式为主,节奏均依传统体式。

  80、宝塔诗:这种诗由若干行组成,第一行只有一个字,第二行二个字,第三行三个字,如此类推。当书写时每句都居中排列,就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像一座宝塔一样,故名“宝塔诗”。种类甚多。

  81、一七体诗:宝塔诗的一种。它从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首句为一字,实际是个题目,一韵到底。

  82、飞雁体:同头体的五律或五言八句的古风可排成这种形状。从形式上看是一种宝塔诗,读法是左右开弓斜着读,呈人字行,犹如雁阵,所以叫飞雁体。

  83、火焰体诗:以其形似火焰,故名。但读法与宝塔诗恰好相反,宝塔诗是自上而下读,火焰体诗则是自下往上绕着读。

  84、叠翠诗:“八×叠翠诗”属于宝塔诗。一三五七行的首尾二字相同。还有一种叫“包×叠翠诗”的是倒数三四句的中心分别多出两个×字,故名。共分四层,一二三层各两行,第四层有四行,第一层每行二字,下面每层增加二字。

  85.八大山诗:是叠翠诗的改装,形状像飞雁体。八行,每行开头为同字。

  86、三句诗:

  87、摊破诗:又名“摊声”,在绝句和词牌规定的句数上,摊破一句或半句,比如使绝句成为五句或四句半的一种新诗。摊破之处,应是诗眼,能点醒全篇。

  五、重现系列

  (一)、镶嵌式重现

  88、复字体:是在全诗中重复嵌用同一个字,而且一句中可以复用两三次。

  89、重字体诗:是指同一词语在句中重复使用。

  90、叠字诗:是指诗中的部分句子或全诗各句都用叠字组成。各句都用叠字组成的为叠字体诗。所谓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而成一个词,也称“重言词”。

  91、两字连珠诗:是在每句诗中重复嵌用两个字

  92、翻韵诗(倒字诗):是将通常的词语顺倒过来,使之句句协韵,所以也称“倒字诗”。

  93、同头诗:就是每句诗的开头一字都相同。

  94、罗嗦诗:重复诗,有意的意思重复,造出一种颇有诗味儿的意境。

  95、绕头诗:一、三两句为三字,二、四两句为七字;一、二句押一韵,三、四句另押一韵。其中第三句的一、三字为第一句三、一字,好比将尾绕到头,故称“绕头诗”。

  (二)、全句式重现

  96、双承体:上句句尾的词,在后文中进行两次承接。

  97、首尾吟体(首尾重复):一句而首尾皆用之。

  98、辘轳体:也称轮回体,是主题相关的组诗。她与顶针格、鹤顶格诸体不同,更不同于回文诗。她的写法是:选定一个内涵较丰富的中心句子作题目,采用七律或七绝的形式来写。如果采用七律形式,则将选定的题目按第1、2、4、6、8句顺序,分别镶嵌于其中,象车轮转动一样,使其形成五首的一组诗。如果采用七绝形式,方法亦类似,不过镶嵌的分别是在第1、2、4句上,三首为一组。后来也有人利用仄声韵的律诗把它放到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的,这样可就全辘轳起来了。

  99、换序诗:指的是调换现成诗词作品的句子顺序,使之具有新的意义,而形成的一首新诗。

  六、修辞系列

  100、语义双关诗:双关诗分两种,一种是同音双关,还有一种是意义双关,此指意义双关,包括同字双关(使用相同的字构成双关)。

  101、粘对诗:或称“当句有对”、“隔句对”。有两种格式,一种是在一联上下句相对的同时,再以每句的前后半句相对;另一种是以奇数句和奇数句相对,偶数句和偶数句相对。

  102、歇后诗:又称缩字诗或缩脚诗,将成语或古人陈句,引用前一部分,而略去后面的本质部分的歇后修辞方法引入诗篇,称为歇后诗。

  103、问句诗:必须全诗为问句,又叫设问诗。

  104、排比诗:以排比句式贯串全诗的,才算是排比诗或排句诗。

  105、反语诗:反语诗是利用反语修辞,正话反说。与反义诗的区别,反义诗即颠倒诗,是把事物都说反了,与学理相悖的诗。反语诗是用和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的诗。

  106、顶真体:是诗、词、曲的一种体式。其构成是下一句的首字用上一句的末字,或下一句的开头部分用上一句的末尾部分。各句之间以同字符串连在一起,有如珠之联缀。

  107、句蝉联:每句的末字或词是下句开头的字或词。

  108、倒顺连环锦缠枝:七言八句的回文顶真诗还可编成图形顶真诗,称为倒顺连环锦缠枝,每行七字,共七行,第七行头上少一字,读法从中间顺时针旋转,下一句的头是上一句的尾。然后回文。

  109、回环顶真诗:诗或词的最后一个字同首句的第一个相同,组成一个连环体。

  110、顶真回文诗:回文顶真诗是回文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把一句话首尾衔接,形成一个环,字字相扣,形成一首倒顺皆可读的诗。

  111、连环体诗:是指上一首诗的尾句是下一首的首句。连环体诗又叫首尾联环诗,属于顶真类。此体多为整句重复式,故又称重句体。

  112、段落顶真(节蝉联):段落之间用上一段末尾的词或字当下一段的开头,叫段落顶真。如果是上一段末尾的整句当下一段的开头的则叫连环体诗。

  113、半字顶真体:此种诗体后句首字多系前句末字的一部分。

  (1)首尾二字没回环;

  (2)首尾二字也半字回环,即藏头拆字体,

  114、藏头拆字体:有一种半字顶真诗,末句的尾字又是首句首字的一半,或首句首字是末句的尾字的一半,或首句首字和末句的尾字可共组成一字,这种诗可编成环形。

  七、文字结构系列

  115、藁砧诗、隐语诗、谜语诗:以字为谜底的诗,也称廋语诗、隐语诗。它的谜面主要是将字形分解,而将谜底隐藏其中。所用诗句多数着眼于字形,有的则兼释字义

  116、离合诗:是一种分离、合并字形成字的诗。常见的情形是,每四句离合一字。即次句的第一字与前一句的第一字相犯,分离出一个字,或一个偏旁,或某种笔划,再与后两句分离出的字、偏旁、笔划,合并成另一个字,故称离合诗。

  117、拆字诗: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将合体字拆成独体字,或拆成相关的部件(偏旁加独体字),敷衍成篇。拆字诗与离合诗相近似,但又不尽相同。

  118、同旁诗:又叫联边诗 嵌字中字体,每句都以同旁字排列的诗叫同旁诗。

  119、叠字形诗:多用于方言.每句中都有一个特定的字,两个这样的字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字,三个这样的字合在一起又构成一个新字,一连三字连在一起。这种新字,有的在字典中还查不到,只存在于方言中.

  八、语言风格类

  120、逆挽诗/抑扬诗:一般是起句平常,甚至让人感到十分粗俗,但从全诗来看,知只是一种铺垫,后半部分语意陡转,别开生面,不落窠臼,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其诗构思之巧妙。

  (1)、铺垫式:所谓铺垫式(拨叶寻花),是指故意先用数字作铺垫,使诗的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平淡如水;最后却用警句作结,使全诗平中出奇,骤然生色,使读者在大失所望之时,眼前突然为之一亮,充分体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之妙。

  (2)、巧补式:犹如续字联,就是命题写诗或作联的条件、背景一变再变,使得写诗人或题联者穷于应付,这是要考考咏诗或题联之人的应景捷才。

  (3)、波浪式:设悬再解,又设悬又解,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扣人心弦。

  (4)、解疑式:先设疑后释疑,形成新奇的意境。

  (5)、扬抑式:打油诗中还有一种先扬后抑的,前面写得很文雅,富有诗意,后面忽然粗俗,造成一种幽默的效果。

  121、颠倒歌:又叫撒谎歌,是我国诗歌园地里有一种颇为有趣的反义诗。特点是把很多不可能发生的看见的的事物,用歌谣的形式,非要说出来,让人听了笑破肚皮,还在嬉笑怒骂中学到作人接物,是移风易俗的好教材。

  122、俳谐体、俳体、谐体、覆窠体、打油诗

  打油诗:内容浅显明了,字句诙谐风趣,形象鲜明生动的诗称作“打油诗”。

  九、语序系列

  123、回文诗

  一、通体回文体

  附 反复体诗、双篇回复式

  二、本篇回文体

  [一]、标准的本篇回文诗

  [二]、回文辘轳体(有人把它叫做叠字回文诗,叫法不大对)

  [三]、回转回文体

  附 头尾不粘式

  [四]、上下句回复式(又叫双句回文)

  [五]、本句回复式回文诗 (又叫双回文诗、就句回文)

  [六]、其他形式的回文诗

  一、叠词回文诗

  二 图形化的辘轳体(连环诗)

  124、颠倒虞美人:就是虞美人词的上片倒读就是虞美人词的下片。

  九、图象诗系列

  125、围棋四季诗:把围棋盘分作四块,一块为一季。

  126、十字图诗:是指诗的排列为“十”字形,读法颇多,有的也可回文读.但一般居于“十”字中心的那个字在每一句中都会被用到。

  127、数名会意诗:诗中的数字不写出来,却用字的个数来代替,构成图形。

  128、阡陌诗:又称称十口井田歌,极像田间之阡陌纵横。以“十、口、井、田”四字作为连接点结构成诗。回旋往复,耐人寻味。

  129、纵横田亩诗:

  130、花心诗:五言诗一首,从顶上开始,顺时针转,第一个字读成离合字,再与中间的字连线读到对面。

  131、拆字图诗:此诗可谓拆字诗中一绝,每隔一行的字每字拆成两字,拆后全诗从右至左竖读,成一首七言律诗或五言绝句。如果是横排的,则拆后全诗从左至右横读。

  132、相思璧:运用拆字连环。

  133、神智体:形意诗,它靠字形大小、笔画多少、位置正反、排列疏密等的利用,并不是靠调序来达意。

  134、圈儿诗:

  135、图画诗:

  136、画中藏诗:两棵竹枝上竹叶是由二十个汉字拼画而成,可读成一首五言诗。

  137、竹枝三弄:竹竿和竹叶由字组成,可读出三首绝句。每首的结构固定,相当于词。(此为刚刚始制)

  138、梅花形诗:共84字组成。共七个圆,是由一个同心圆(花芯)和六个圆(花瓣)构成,每个圆12个字,两圆之间公共合用3字。读法:诗中某些字要重复读,形成连珠,要一个圈字挨一个圈子读,读成蝉联式连环七绝三首。

  139、梅花三弄:共有三朵梅花,每朵梅花构成诗一弄(五句一首)。一朵梅花五瓣(五个圆)由31字组成,中心一字即题目,两圆之间公共合用3字(包括圆心的那个字),这样每瓣梅花由9个字组成。每句诗都由中心那个字开始,组成同头五句七言诗三首。

  140、蜘蛛图诗(综合离合诗):全图因形似蛛网而得名。

  141、图象诗:

  142、八枝盘鉴图诗:图中花上八个大字及中心处花枝间八个小字,以四字为句,环旋读之,各得诗八首。

  143、六棱品字玦诗:共含三个六棱形,分成六个三角形。先以六个角上的字来读,分别是碧、暮、翠、暗、小、夜。呈三角形状来读。可读出六首五言绝句。

  144、龟形诗:以回文作龟形诗。

  145、宝塔形的文字葫芦

  146、葫芦图形诗

  147、回旋四季诗

  148、盘中诗,是将诗句写于盘中,从中心一圈一圈屈曲成文,词意回环。

  149、方角书诗

  150、方结连环诗

  151、石碑诗

  152、卦形诗

  153、酒壶诗

  154、火环诗

  155、饮月诗(反义诗)

  156、鸳鸯诗

  157、翠峰诗

  158、金花连环诗

  159、火球形诗

  160、三角形诗

  161、风花雪月诗

  162、鳞迭连环诗 翠蕉-四时歌

  163、渔网诗

  164. 方印诗

  补充:连韵体诗 步韵回锅体诗

  十律诗中的变格

  律诗一般要求除首尾联不拘对仗外,其他诸联都要对仗。凡是中间联运用对仗的属于正格,不符合这个规定的都叫变格,如下几种古人常用的对仗变格:偷春格、藏春格、蜂腰格。律诗分: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偷春格:首联、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偷春比喻首联偷了颌联的对仗,如梅花偷春而先开。

  藏春格:首联、颔联不对仗,颈联、尾联才对仗的称为藏春格。

  蜂腰格:首联、颔联、尾联皆不对仗,仅颈联对仗的称为蜂腰格,此格多见于五律。

《寄左省杜拾遗》古诗赏析

  出自盛唐诗人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赏析

   诗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诗中运用反语,名义上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是暗含讥讽。肃宗朝此事甚多,岑参和杜甫对此都不满。只因不受器重,不得不少写谏书而已。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758年(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古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它以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 文化 特有的神韵。我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希望大家喜欢。

   古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亓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亓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步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步陵人的 典故 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好了,今天关于“哪些古诗中运用了反语”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哪些古诗中运用了反语”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