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名著。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归于道家。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简析:老子说祸福相依,从更广大和更长久的角度去看,一定是这样。我们常人往往因福而喜、因祸而悲,恰恰说明我们看得窄、看得短。
2.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淮南子·说林训》
简析:真正有本事的人,平时是看不出来的,但在风云变幻、情况危急之时,就能显现出来。人要做的就是好好修炼然后等待,真有本事,自有一飞冲天之时。
3.置猿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淮南子·俶真训》
简析:人要学会主动找到适合自己发挥长处的环境、平台和机会,才能真正显现光彩。如果是时机不到,则要学会蛰伏等待。
4.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淮南子·说山训》
简析: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人只需要坚持自己认为值得坚守的,做自己认为对的。人最容易被世间的好恶裹挟,而变得随波逐流,是非不分。
5.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淮南子·览冥训》
简析:求人不如求己。
6.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淮南子·主术训》
简析:行善,是一种态度;改过,是一种追求。
7.正身直行,众邪自息。《淮南子·缪称训》
简析:能够正身直行,必然源于心正。心能正,则无不正。
8.目妄视则*,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淮南子·主术训》
简析:活得乱七八糟,都是因为随便,所以要做个不随便的人。推而深之,根本处是要葆有一颗简单、干净、纯粹的心。心纯,万般皆纯。
9.逐鹿者不顾兔。《淮南子·说林训》
简析:做事,人要学会把住根本,紧盯目标,全力以赴。在这种状态下,根本没工夫去三心二意、左顾右盼。反之,就是你根本还在门外,还没进入状态。
10.善游着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淮南子·原道训》
简析:越是擅长,越是长处,越容易骄傲自大、掉以轻心,于是越容易栽跟头。一切谨慎无后患,小心驶得万年船。
11.槁竹有火,弗钻不然;土中有水,弗掘无泉。《淮南子·说林训》
简析:理想再丰满,设想再美好,不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去做,也是白搭,终究是空中楼阁。
12.不贪最先,不恐独后。《淮南子·诠言训》
简析:凡事但求尽心尽力、不问结果,便超脱了想赢怕输的世俗窠臼,拥有了最好的东西——淡定的心性。……
受字数限制,供参考。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7仁智合正可权尽权
《 淮南子 》卷 9主术训 诗解27 仁智合正可权尽权
题文诗:
遍知万物 , 不知人道 , 不可谓智 ; 遍爱群生 ,
不爱人类 , 不可谓仁 . 仁者爱类 , 智不 可 惑 .
仁者虽在 , 断割之中 , 其所不忍 , 之色可见 .
智者 其 虽 , 烦难之事 , 而 可见其 , 不暗之效 .
内恕反情 , 心之所欲 , 不加诸人 , 由近知远 ,
由己知人 , 此仁智之 , 所合而行 . 小有教而 ,
大有存也 , 小有诛而 , 大有宁也 , 唯 由 恻隐 ,
推而行之 , 此智者之 , 所独断也 . 故仁智错 ,
其 有时合 , 合者为正 , 错者为权 , 其义一也 .
府吏守法 , 君子制义 , 法而无义 , 亦府吏也 ,
不足为政 . 耕事也劳 , 织事也扰 , 扰劳之事 ,
民不舍者 , 知可衣食 . 人情不能 , 无衣食 也,
衣食之道 , 始 于 耕织 , 民 所 公见 . 物若耕织 ,
始初甚劳 , 终必利也 . 众愚人之 , 所见者寡 ,
事可权多 , 愚所权少 , 所 以 多患 . 物可备者 ,
智者尽备 , 可权尽权 ; 此智者 之, 所以寡患 .
故智者 也, 先忤后合 , 愚者始乐 , 而终于哀 .
原文27 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仁者爱其类也,智者不可惑也。仁者虽在断割之中,其所不忍之色可见也。智者虽烦难之事,其不暗之效可见也。内恕反情,心之所欲,其不加诸人,由近知远,由己知人,此仁智之所合而行也。小有教而大有存也,小有诛而大有宁也,唯恻隐推而行之,此智者之所独断也。故仁智错,有时合,合者为正,错者为权,其义一也。府吏守法,君子制义,法而无义,亦府吏也,不足以为政。耕之为事也劳,织之为事也扰,扰劳之事而民不舍者,知其可以衣食也。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万民之所公见也。物之若耕织者,始初甚劳,终必利也。众愚人之所见者寡,事可权者多,愚之所权者少,此愚者之所多患也。物之可备者,智者尽备之;可权者,尽权之;此智者所以寡患也。故智者先忤而后合,愚者始于乐而终于哀。今日何为而荣乎?旦日何为而义乎?此易言也。今日何为而义,旦日何为而荣,此难知也。问瞽师曰:“白素何如?”曰:“缟然。”曰:“黑何若?”曰:“黮然。”授白黑而示之,则不处焉。人之视白黑以目,言白黑以口,瞽师有以言白黑,无以知白黑,故言白黑与人同,其别白黑与人异。
译文27
全面了解万物而不知道社会人情世故,就不能叫做“智”;普遍地爱护各种生物而不爱护人类本身,就不能叫做“仁”。所谓“仁”,就是要爱护人的同类;所谓“智”,就是不可糊涂。仁慈的人,虽然有时不得不割爱,但他那不忍心的神色还是会流露出来。聪慧的人,虽然有时碰到烦难之事,但他那聪慧的心志还是会呈现出来。心地宽厚的人能经常反躬自省,自己所不愿意的,就不会强加给别人;由近而知远,由己而知人。这就是仁智结合运用的结果。对小的毛病加以管教,是为了使他大了有出息,对小的错误加以责罚,是为了使他大了能安宁,只是出于爱护同情之心才推行这种做法的,也就是智者的决断做法。而一味讲仁的人是难以做到这点的。所以仁和智有时是错开有矛盾的,有时又结合相一致的。仁和智结合,就是正道做法,有时仁和智错开不相合,就是权变做法。这两者的含义则是一样的,都是出于知人爱人。
一般官吏遵守法度,而一般君子则受义制约。如果光遵守法度而不讲道义,就像一般的官吏那样,是没有资格主持国家大政的。耕作农田之事是相当辛苦的,纺纱织布之事也是相当麻烦的,但老百姓就是在这辛苦麻烦中也不放弃耕织,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靠耕织才能过日子。吃饭穿衣是人之常情,而要获得衣食的途径只能从事耕织,这道理平民百姓看得清清楚楚。
他们还知道,这种耕田织布像其他事物一样,开始时是辛苦麻烦,但最终是会获利的,然而在众多蠢人中间能明白这一点的人是很少的。事情可以变通灵活处置的方法很多,然而蠢人能变通灵活处置事情的很少。这也就是愚蠢人之所以多灾多难的原因。事物所具备的物性,聪明人也都具备;事物可以变通,聪明人也都能灵活变通。这也就是聪明人之所以顺顺利利的原因。所以聪明人往往是先处逆境而后顺遂如意,愚蠢人常常是开始得意高兴而后悲哀痛苦。?所以你告诉他今天干什么便能成功享受荣华富贵、明天再考虑怎样做合符道义的事,他很能听得进;但你告诫他应该先做些合符道义的事,以后再考虑享受荣华富贵,他就很难听得进你的话。这就是愚蠢人之所以愚蠢的地方。当问盲乐师:“洁白的颜色是怎样的?”他会说:“就像洁白的丝绸那样。”又问:“黑色是怎样的?”他会说:“就像熟透的桑葚一样。”但你真的拿出白与黑两种颜色的东西叫他分辨,他就无法分辨了。这是因为分辨白与黑靠眼睛,而说出白与黑则靠口,盲乐师可以用口来描述白与黑色,但无法用眼来辨别白与黑,所以当他用口描述白与黑时,其能力与常人一样;但当他要用眼睛来辨别白与黑时,其能力就与常人不一样。
《淮南子》都包含哪些内容?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杂家著作。有《内篇》21篇、《外篇》33篇,20余万字。内篇论道,外篇杂说。此外还有诗歌和赋等,包括《淮南王赋》82篇、《群臣赋》44篇、《淮南歌诗》4篇,以及《淮南杂星子》19卷、《淮南万毕术》。《淮南子》全书内容庞杂,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包罗万象。淮南子的诗词淮南子的诗词是什么
淮南子的诗词有:《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
淮南子的诗词有:《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拼音是:huáinánzǐ。结构是:淮(左右结构)南(上下结构)子(独体结构)。注音是:ㄏㄨㄞ_ㄋㄢ_ㄗˇ。
淮南子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淮南子Huáinánzi。(1)书名。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等所著,又名《淮南鸿烈》。属于杂家著作,它揉合儒、法和阴阳五行家的观点。现流传下来的二十一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
二、国语词典
书名。西汉淮南王刘安所撰,二十一卷,汉代高诱、许慎等都曾为之作注,现今所传的只有高诱的注本。其书原分内外篇,今仅存内篇,内容多归道家思想,亦杂糅先秦各家的学说。词语翻译英语miscellanyofwritingfromtheWesternHan(formerHan)_德语Huainazi,Huainanzi/MeistervonsüdlichdesHuai-Flusses"(Eig,Werk)_法语HuainanZi
三、网络解释
淮南子(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高诱在序中指出此书的思想内容:“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著,其文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亦归入“杂家”,属于子部。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刘安的父亲刘长是汉高祖的庶子,封为淮南王,刘安作为长子,承袭父爵,故亦称淮南王。刘安撰作《淮南子》的目的,是针对初登基帝位的汉武帝刘彻,反对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淮南子》原书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内篇,现今出版版本,大多对内篇进行删减后再出版。“说林、说山、人闲诸篇多纪古事”。这部书的思想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杂家类。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刘文典写有《淮南鸿烈集解》。
关于淮南子的诗句
《淮南子》云:木叶落闭门夜读淮南子为惜淮南子
关于淮南子的成语
别风淮雨淮王鸡狗淮橘为枳南面百城淮阳多病河汉江淮斗南一人地北天南逾淮之橘南蛮_舌
关于淮南子的词语
地北天南南蛮_舌淮橘为枳逾淮之橘河汉江淮别风淮雨斗南一人淮阳多病江淮河汉淮王鸡狗
关于淮南子的造句
1、楚人:我在读《淮南子》,里面讲昆虫与螳螂。
2、《淮南子》是秦汉之际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较为丰富和完整的一部著作。
3、由比较分析可以认定:《吕氏春秋》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杂家”著作,《淮南子》则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著作。
4、《淮南子》是西汉重要的思想著作,其中有着丰富的精神哲学。
5、这种特征表现为“通”的观念,反映出《淮南子》的道家性质和时代特征。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淮南子的详细信息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15用众非恃唯正是从
《 淮南子 》卷 9主术训 诗解15用众非恃唯正是从
题文诗:
人主 者 以 , 天下目 视, 天下耳听 , 天下智虑 ,
天下力争 . 是故号令 , 而 能下究 , 臣情上闻 .
百官修同 , 群君辐凑 , 赏赐罪诛 ,不以 喜 怒.
威立不废 , 聪明不蔽 , 令察不苛 , 耳目不暗 ,
善否之情 , 日陈于前 , 而无所逆 . 贤尽其智 ,
不肖竭力 . 君主 德泽 , 兼覆不偏 , 群臣 也者,
劝务不怠 , 近者安性 , 远者怀德 . 得用人道 ,
不任己才 . 假舆马者 , 其 足不劳 , 而致千里 ;
乘舟楫者 , 其 不能游 , 而绝江海 . 人主之情 ,
莫不欲总 , 海内之智 , 尽众人力 , 然而志达 ,
效忠群臣 , 希不困身 . 使言之是 , 虽 在 褐夫 ,
犹不可弃 ; 使言而非 , 虽在卿相 , 揄策人君 ,
于庙堂上 , 未必可用 . 是非所在 , 不可贵贱 ,
尊卑论也 . 是明主之 , 听于群臣 , 其计可用 ,
不羞其位 ; 其言可行 , 不责其辩 . 暗主不然 ,
爱习亲近 , 虽邪不正 , 不能见也 ; 疏远卑者 ,
竭力尽忠 , 其 不能知 . 有 进善 言 , 穷之以辞 ,
有 直 谏者 , 诛之以罪 ; 欲照海内 ,而 存万方 ,
是犹塞耳 , 而听清浊 , 掩目视 色. 离聪 远 明 .
原文
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百官修同,群君辐凑,喜不以赏赐,怒不以罪诛。是故威立而不废,聪明 先 而不蔽,法令察而不苛,耳目达而不暗,善否之情,日陈于前而无所逆。是故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泽兼覆而不偏,群臣劝务而不怠,近者安其性,远者怀其德。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故假舆马者,足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绝江海。
夫人主之情,莫不欲总海内之智,尽众人之力,然而群臣志达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是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辩。暗主则不然。所爱习亲近者,虽邪枉不正,不能见也;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有言者穷之以辞,有谏者诛之以罪。如此而欲照海内,存万方,是犹塞耳而听清浊,掩目而视青黄也,其离聪明则亦远矣!
译文
? 君主应凭借天下人的眼光观看事物、借助天下人的耳力聆听声音、凭借天下人的智慧考虑问题、依仗天下人的力量争取胜利。因此,君主发布的号令能够向下贯彻,群臣的情况能够上达;百官同心协力,群臣紧密聚集;君主不凭一时喜怒而实施赏赐和诛罚;所以君主树立起来的权威不易废弃,聪明广远不易蒙蔽;法令明察而不苛刻,耳目通达而不闭塞;善恶是非每天出现在眼前而不会弄错。因此,贤能的人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智慧,能力差的也竭尽全力;君主的恩德施予普遍而不偏私,群臣勤奋工作而不懈怠;附近居民安居乐业,边远民众归顺德政。能够有这样的结果其原因何在?是在于君主采用了正确的用人选人方法,而不是只靠君主一个人的才能。所以借助车马的人,脚腿不辛苦而能到达千里之外,乘坐舟船的人,不会游泳而能横渡江河大海。
君主在主观思想上,没有一个不想集天下人智慧、用众人力量去处事办事的,然而那些对君主表达效忠之心的人,却很少不使君主产生困惑的。因此,君主对那些言论正确的,即使是役民樵夫,也不能弃之不用、拒之千里;对那些言论错误的,即使是常给朝廷出谋的卿相,也不一定非用不可。是非曲直,不是以地位贵贱尊卑来确定的。所以英明的君主听取群臣意见时,如果他的计策管用,就没有必要因他的地位低微而羞于采纳;如果他的意见可行,就没有必要嫌他嘴笨而不去采纳。但是,昏庸的君王却不是这样。他喜欢那些熟悉的习性相近的人,即使是行为不正派,也装作不看见;而那些他所疏远、被看不起的人,即使是为他竭力效忠努力工作,也只当不知道。或者将那些进善言的人抢白得哑口无言,或者对直言进谏的人套以罪名无辜诛杀。像这样的昏主还想光照四海、抚慰万方,这就像堵塞耳朵听音乐、蒙着双眼看颜色,实际上他离耳聪目明还远着呢!
《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13以外乐内不反诸性
《淮南子》卷1 原道训 诗解 13 以外乐内不反诸性
题文诗:
夫建钟鼓 , 列 以 管弦 , 席 铺 旃茵 , 耳听朝歌 ,
陈酒行觞 , 夜以继日 , 此其为乐 . 炎炎赫赫 ,
怵然若有 , 所诱慕 也; 解车休马 , 罢酒彻乐 ,
而心忽然 , 若有所丧 , 其心 怅然 , 若有所亡 .
以外乐内 , 是 由其 不 , 以内乐外 . 乐作而喜 ,
曲终而悲 . 悲喜相生 , 精神乱营 , 不须臾平 .
察其所以 , 不得其形 , 日以伤生 , 失其得也 .
如此 是故 , 内不得中 , 禀授于外 , 而以自饰 .
肌肤不浸 , 骨髓不浃 , 不留于心 , 不滞五藏 .
从外入者 , 无主于中 , 故 而 不止 ; 从中出者 ,
无应于外 , 故而 不行 . 善言便计 , 虽愚者 听,
而 知 悦 之 ; 至德高行 , 称虽不肖 , 而 知慕之 .
悦 之者众 , 用之者鲜 ; 慕之者多 , 行之者寡 .
所以然何 ? 不反诸性 . 不开于中 , 而强学问 ,
不入于耳 , 不著于心 , 此何异于 , 聋者之歌 .
效人为之 , 无以自乐 . 声出于口 , 越而散矣 .
心者五藏 , 之主所以 , 制使四 肢, 流行血气 ,
能 驰骋于 , 是非之境 , 而出入于 , 百事门户 .
不得于心 , 是故而有 , 经天下气 , 犹无耳而 ,
欲调钟鼓 , 无目而欲 , 喜文章也 . 必不胜任 .
? 原文
夫建钟鼓,列管弦,席旃茵,傅旄象,耳听朝歌北鄙靡靡之乐,齐靡曼之色,陈酒行觞,夜以继日,强弩弋高鸟,走犬逐狡兔,此其为乐也。炎炎赫赫,怵然若有所诱慕,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是何则?不以内乐外,而以外乐内。乐作而喜,曲终而悲。悲喜转而相生,精神乱营,不得须臾平。察其所以,不得其形,而日以伤生,失其得者也。是故内不得于中,禀授于外而以自饰也。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不留于心志,不滞于五藏。
故从外入者,无主于中,不止;从中出者,无应于外,不行。故听善言便计,虽愚者知说之;称至德高行,虽不肖者知慕之。说之者众,而用之者鲜;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寡。所以然者何也?不能反诸性也。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是故不得于心,而有经天下之气,是犹无耳而欲调钟鼓,无目而欲喜文章也。亦必不胜其任矣!
译文
设置编钟组鼓,排列管弦乐队,铺上毡毯坐垫,陈列旄牛尾和象牙装饰的仪仗,耳听朝歌郊野的乐曲,眼看艳丽多姿的舞女,口品香甜的美酒,通宵达旦地饮酒取乐;或者用强弓硬弩来射杀高飞的鸟,用善跑的猎犬来追逐狡兔,这样作乐寻欢真是炽盛显赫,使人如醉如痴难忘这诱人的情景。然而,等到一旦遣散车马,停撤宴饮,心里就会感到惆怅若有所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不是以内心的欢乐去感受外界欢快之境,而是以外界这种的欢快来刺激内心,所以奏乐则喜,曲终则悲,悲喜转换变化,扰乱了精神,没有片刻的平静。察其所以然,在于不懂“乐”之含义,因而日复一日地伤害着心性,丧失了本该有的平和本性。所以在你自身不能把持心性归向,只以外界刺激来装饰自我,这种外界刺激不可能浸滋肌肤,渗浃骨髓,不可能留存于心间,停滞于五脏的。
所以从外界刺激感受到的欢乐不可能在心中占据地位,(所以停不下来不能留在心中)留下而不散逸;而从内部心性所产生的欢乐,因为不产生于外界的刺激,所以也不会散失。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听到良言妙计,蠢人也懂得喜悦;谈到高尚道德,品行恶劣者也知道仰慕。可是为什么喜欢良言妙计的多而真采纳的少、仰慕高尚道德的多而真实施的少,原因是这些人不能返诸心性。那种不是从本性产生学习愿望的人而勉强去学习,所学的东西是不会进入耳中留于心里的,这不就像聋子唱歌?聋子唱歌只是仿效人而无法自得其乐,歌声一出口便很快就散逸了。心是五脏的主宰,它控制着四肢的活动,使气血流通,并能辨别人间是非和弄清事物的原由。所以,假如不是从内心世界有所得(“道”)而空有治理天下之气概,这就像没长耳朵而想调节钟鼓,没生眼睛而想观赏纹彩那样无法胜任的。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8听情因众臣道有为
《 淮南子 》卷 9主术训 诗解 8听情因众臣道有为
题文诗:
人主听治 , 清明不暗 , 虚心弱志 , 是故群臣 ,
辐凑并进 , 无 论 愚智 , 贤 与 不肖 , 莫不尽能 ,
于是 君 乃 , 始陈其礼 , 建以为基 , 是乘众势 ,
以 之 为车 , 驾 御众智 , 以为马虽 , 幽野险涂 ,
则无由惑 . 人主 也者, 深居隐处 , 以避燥湿 ,
闺门重袭 , 以避奸贼 , 其 内不知 , 闾里之情 ,
外 亦 不知 , 山泽之形 , 帷幕之外 , 目不能见 ,
十里之前 , 耳不能闻 , 百步之外 , 天下之物 ,
无不通 由, 灌输者大 , 斟酌者众 . 故不出户 ,
而知天下 , 君 不窥牖 , 而知天道 . 乘众人智 ,
则天下之 , 不足有也 ; 专用其心 , 独身不保 .
是故人主 , 覆之以德 , 不行其智 ,而 因万人 ,
之所利 也. 举踵天下 , 而得所利 , 百姓载上 ,
弗 之 重也 ; 措 之 眼 前 , 弗 之 害也 ; 举之弗高 ,
推之弗厌 . 主道 圆 者 , 运转无端 , 化育如神 ,
虚无因循 , 常后不先 , 以无御有. 臣道 圆 者 ,
运转无方 , 论是处当 , 为事先倡 , 守职分明 ,
以立成功 . 是故君臣 , 异道则治 , 同道则乱 ,
各得其宜 , 各 处其当 , 君臣 上下 , 有以相使 . ?
原文
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暗,虚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于是乃始陈其礼,建以为基,是乘众势以为车,御众智以为马,虽幽野险涂。则无由惑矣。人主深居隐处以避燥湿,闺门重袭以避奸贼,内不知闾里之情,外不知山泽之形,帷幕之外,目不能见十里之前,耳不能闻百步之外,天下之物无不通者,其灌输之者大,而斟酌之者众也。是故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知天道。乘众人之智,则天下之不足有也,专用其心,则独身不能保也。
?是故人主覆之以德,不行其智,而因万人之所利。夫举踵天下而得所利,故百姓载?之上,弗重也;错之前,弗害也;举之而弗高也,推之而弗厌。主道员者,运转而无端,化育如神,虚无因循,常后而不先也。臣道员者运转而无方者,论是而处当,为事先倡,守职分明,以立成功也。是故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各得其宜,处其当,则上下有以相使也。
译文
君主治理天下,清明而不昏昧,心胸虚静而心志温和,这样,群臣就会像车辐聚集到车轴一样入朝辅佐君主,不管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贤能的还是不才的,无不各尽其能、各尽其力。达到这种君臣和谐的境界,才能谈得上君臣之礼节,也才能建立起治理天下的基础。于是,君主凭借众人力量作为车,驾御众人智慧作为马,这样即使是行走在幽暗险要的道路上,也不会使君主迷失方向。君主深居隐处以避开燥热寒湿,室门关闭以避奸佞之徒。他内没有亲眼看到过巷里民情,外没有亲自巡视过山川湖泽;居室以外的地方,他两眼只能看到十里以内的东西,两耳只能听到百步之内的声音,可是天下事物却无所不知、无所不通,这是因为向君主输送信息知识的渠道广宽畅通、与君主一起商讨并出谋划策的人又很多。所以他足不出户而能知天下事、眼不窥牖而能知天象。这就是说充分聚集、发挥众人的智力才能,这天下就不够他治理了;而只凭借个人的智力,就有可能连自己的命都难保。
?所以君主用道德来治理天下,而不只运用个人的才智,依顺万民之利益来办事处事,因而他稍抬脚便能让天下人获得利益。这样,百姓即使将君主顶在头上也不会感到压迫、放在眼前也不会感到碍事、举过头顶也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推崇他也不会产生厌恶感。君主治国方法灵活圆通,周而复始而运转不停,孕育万物神妙无比,虚静无为而因循天道,常居后而不争先。而下属大臣办事处事方方正正,言论得体、处事恰当;遇事先行倡导,职责分明而不推诿,以此来建立功绩。所以君行无为之道、臣行有为之道,君臣异道天下太平;反之君臣同道则天下大乱;这就是说君主清静无为,臣则恪守职位,各自处在应处的位置上,这样上下便能默契合作、互相制约和促进。
好了,关于“淮南子写了哪些诗”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淮南子写了哪些诗”,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