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湖州写过哪些诗 苏轼写西湖的诗五首

发布日期:2024-09-30         作者:千千百科网

  《湖州谢上表》是北宋文人苏轼调任湖州知府时,向宋神宗写的一道谢表。

全文如下: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全文翻译:

  臣苏轼有话说:蒙皇上厚恩,将臣差往徐州,已于本月二十日到任。湖州风俗富裕安定,在东南地区号称无事之州。山清水秀,本是朝廷优待贤才的地方。我算什么人?居然获得如此厚爱,臣苏轼先此致谢。 臣苏轼性情鄙陋,名声政绩都微不可言。议论迂阔粗疏,学识浅陋。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而臣却无任何长处。受先帝的误宠,提拔到三馆任职,蒙陛下的信任,交给两州去管理。 臣不是不想努力奋进,报答君恩,只是才力有限,有过无功;法令俱在,臣即使再勤劳也是于事无补。臣的罪过多得很,自己也很清楚。臣凭什么能越次担任名邦之职呢?全都是因为遇到了陛下,用人不求其才能具备,表扬好的也能包容不好的。 臣知道自己迂腐不识时务,难以与新进之人共同进步。皇上知道臣年老不会多生事端,或许能保全一方百姓,所以让臣到湖州任职。 臣之前在杭州时,就喜欢江南的风土之美,在江湖中像鱼鸟一样悠然自得,当地百姓也很听从臣的教导。既然到了此地,臣怎敢不恪尽职守,奉公守法,上以推广朝廷的仁义,下以满足父老百姓的愿望。臣无能。

苏轼写西湖的诗五首

  1、《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夜泛西湖》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3、《开西湖》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黄州时写了首诗,让一无名歌姬千古,是哪一首诗?

  元丰二年(1079年),43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就是一个例行公事的感谢信,但偏偏苏轼写信别出心裁。

  尊敬的皇帝陛下您好:

  小臣苏轼在遥远的湖州向您问好,这个地方非常好,非常适合我这种渣渣养老。

  您不用担心我惹事了,我都43岁了,老了,还能惹什么事呢,

  您都把我打发到这穷山沟里来了,再说了真正惹事的人都是朝堂中呢。

  这信一寄回京城,立刻引发了许多人的不满,7月28日,苏轼被御史台请去喝咖啡,因御史台常年有乌鸦栖息,所以又称乌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几经波折,差点死于狱中,幸亏苏辙及其他友人多方奔走,最终才救了苏轼一命。

  乌台诗案也成了苏轼的人生转折点,在北宋这个偃武修文的时代,文人下狱是极少的。苏轼被发配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其实就是软禁。

  黄州送别,歌姬求诗

  在黄州的苏轼心情一直很压抑,曾多次游览赤壁遗址,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千古名篇。

  苏轼年少时即有诗名,他写诗永远清新,并不像王安石的诗偶尔才达到完美的境界。别人写诗需要华丽的辞藻、要选用传统诗的题材,而苏轼写诗从不受限制,什么俚语都可以入诗,而且听来极妙。

  因为他经常当众作诗,所以他的诗写得极快,因而也备受文人追捧,即使是在黄州这种偏远地区,也不乏苏轼的粉丝,慕名求诗者,不知几何。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调汝州,在送别宴上,一名歌姬走到他面前,求苏轼为她题诗,但苏轼从没有听过此歌姬,立即吩咐她研磨拿笔写道:

  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这两句诗看来平平无奇,索然无味,而且还只写了两句就停笔了。苏轼继续与朋友吃喝谈笑,几番推杯换盏后,李琪上前求苏轼将诗写完,苏轼拿笔写道: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这诗的前两句,看起来平淡无奇,而后两句中引用:杜甫在四川呆了8年,留下无数名篇,却没有写过一篇海棠,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写海棠,杜甫说:”海棠很美,但以自己的水平,很难将海棠的美写出来,所以不写。

  海棠之美,杜甫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他怕自己写出的诗歌描绘不极致,那这诗也就没有意义了。苏轼引用这个典故是想说:“杜甫八年都不敢写海棠之美,我才四年,对于你李琪的美更加不敢造次!

  这后两句非常之高明,苏轼不敢写李琪,真实原因是他根本不认识她,但为了顾全她名声,便写成因你太美,我不敢造次。

  这样即安慰了李琪,又将她比作海棠,可谓一语双关,高明之至。

  后两句一出,在场的人无不惊叹,果然是苏轼,就是出手不凡。此诗音韵谐和,犹如一粒宝石,有轻灵自然之美,对李琪的恭维也恰到好处,因这一首诗,从此黄州歌姬李琪便名声大振,许多达官贵人都想一睹这位被苏轼比作海棠的奇女子,李琪也因此诗芳名永存。

苏轼湖州期间的诗作

  《河满子 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

  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

  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

  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

  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

  拭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

  唱著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

  南歌子(湖州作)

  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小园幽榭枕苹汀。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

  苕岸霜花尽,江湖雪阵平。两山遥指海门青。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

  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苏轼

  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

  湖中桔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

  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

  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

  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

  鬓丝只好封禅榻,湖亭不用张水嬉。

求写湖州的有名的诗词有哪些

  道场山顶何山麓,

  上彻云峰下幽谷。

  我从山水窟中来,

  尚爱此山看不足。

  ----宋 苏轼

  自有天地有此溪,

  泓渟百折净无泥。

  我居溪上尘不到,

  只疑家在青玻璃。

  ----元 赵孟頫

  美人楼上看梳头,

  人映清波波映楼。

  来往舟行看不足,

  此中风景胜扬州。

  ----宋 苏过

  骆驼桥上苹风起,

  鹦鹉杯中箬下春。

  水碧山青知好处,

  开颜一笑向何人。

  ----唐 刘禹锡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 张志和

  侬家生长碧湖头,

  打桨真从镜里游。

  怪道当年苏学士,

  杭州不住住湖州。

  ----清 李煊

  山从天目成群出,

  水傍太湖分港流。

  行遍江南清丽地,

  人生只合住湖州。

  ----元 戴表元

  湖 州 乐

  (明)孙蕡

  湖州溪水穿城郭,傍水人家起楼阁。

  春风垂柳绿轩窗,细雨飞花湿帘幕。

  四月五月南风来,当门处处芰荷开。

  吴姬画舫小于斛,荡桨出城沿月回。

  菰蒲浪深迷白纻,有时隔花闻笑语。

  鲤鱼风起燕飞斜,菱歌声入鸳鸯渚。

  霅溪西亭晚望

  (唐)张籍

  霅水碧悠悠,西亭柳岸头。夕阴生远岫,斜照逐回流。

  此地动归思,逢人方倦游。吴兴耆旧尽,空见白苹洲!

  游白苹洲

  (宋)寇准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苹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登飞英塔

  (元)赵孟頫

  梯飙直上几百尺,俯视层空鸟背过。

  千里湖山秋色净,万家烟火夕阳多。

  鱼龙滚滚扶舟楫,鸿雁冥冥避网罗。

  谁种山中千树桔,侧身东望洞庭波。

  莲 花 庄

  (明)沈祖孝

  系舟怜胜地,旧日水晶宫。一镜芙蓉外,千山睥睨中。

  到门先受月,著柳更宜风。不见湖山秀,终身羡画工。

  菩萨蛮·十四夜过南浔镇

  (清)洪亮吉

  高高下下游鳞绕,侵人不已侵巢鸟。一碧作鱼天,空明不起烟。

  东西楼似织,出水高千尺。玉手尽垂空,长廊接断虹。

  雨过湖州

  (清)袁枚

  州以湖名听已凉,况兼城郭雨中望。

  人家门户多临水,儿女生涯总是桑。

  打桨正逢红叶好,寻春自笑白头狂。

  明霞碧浪从容问,五十年来得未尝。

  吴 兴

  (宋)林希

  绕郭芙蕖拍岸平,花深荡桨不闻声。

  万家笑语荷花里,知是人间极乐城。

苏轼乌台诗案相关的诗是?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元丰二年七月三日,宋神宗正式下诏,让御史台审理苏轼诽谤案,并派太常博士皇甫遵到湖州将苏轼缉捕归案。七月二十八日,皇甫遵抵达湖州,八月十八日,他押解苏轼一道返回京师。此后,苏轼被关进御史台的监狱加以审讯。

  十二月二十九日,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后,苏轼最终被判“责授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

  所谓“安置”,乃是一种针对于被贬官员的刑罚,是轻于编管 ——编入被贬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严加管束, 而比“居住”较重的一种流放。只能居住在指定的场所,同时日常行动也收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至于黄州团练副使一职,更是彻底的挂名,后面的”不得签署公事“已经点明了这一点。

  在一百多天的牢狱之灾后,又被流放到边鄙之地看管,而且还连累一批人受到轻重不同的处罚:其中驸马王诜因为泄密被削去一切官爵,王巩被发配西北,苏辙被降职 ;至于张方平、司马光、范镇等人则以罚款了事。

  因为御史台有乌台的外号,苏轼的犯罪又主要与诗文有关,上述的案件便被称作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不简单。乌台诗案的具体过程和哪些文字造成的,很多回答都很说得清楚了,不再重复赘述。我倒很想回答或者探讨一下?怎么回事?这个问题。诗案其实是文案,文为心声,所以,乌台诗案也可以理解为?乌台心案?。从这个案子,就像一个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多少隐晦的不可言说的深层心理?

  纵观诸多?心案?,苏轼能保全性命,贬谪远地,算是十分幸运了。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报孙会宗书》有这样一段文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田,落而为萁。?被解读为:?山高在阳,人君之象也;污秽不治,朝廷荒乱也;言豆者真直之物,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也。萁曲而不直,言朝臣皆谄谀也。?汉宣帝见而恶之,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处腰斩。北魏大臣崔浩因编纂国史直书统治者拓跋氏祖先屈辱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诛。

   明朝洪武七年,高启为苏州知府建的新府衙作《上梁文》,文中有?龙蟠虎踞?四字,触犯朱元璋忌讳被杀。清代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写了本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因书中用南明年号并涉及多尔衮不轨之事,康熙帝震怒,下旨将戴名世凌迟处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满清功臣家做奴仆,受到牵连的有300多人。如此等等,不绝于史。

  为什么会这样?几个字能有多大杀伤力?让统治者缕缕举起屠刀,必欲将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千刀万剐而后快?根据对立统一原理,越是强硬的东西背后必然藏着最脆弱的东西,越杀伐越害怕。封建统治者最脆弱最害怕的东西是什么?是民心、是认同!为什么?因为每次改朝换代、夺取政权,那些假托天道、号称?为天下苍生计?的伎俩鬼都不信,他们自己也不信,他们信的只有两个:硬刀子?军队?,软刀子?人心?。

  人心又分四部分,最低最基础的部分是广大的?民心?,那好说,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条活路基本就差不多了。往上一点是?士心?,即读书人,这个复杂一点,先派?孔夫子?出山,再发行一种名叫?科举?的**,也能抓住大部分人的心,否则这部分人就会去动摇底层百姓的心。再往上一层是?官心?,这个很重要。?官心?认同你了,就能?黄袍加身?,?官心?跑偏了,就会被迫?禅位?或直接?篡位?,危险得很,必须看紧了。

  最高层是?帝心?。这个倒简单了,就是想方设法死活不下台。一个王朝到了末期,往往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如果真为天下苍生计,你这个朝代不行了,该退休退,换一个朝代又如何?几乎没有这样的朝代,都是被迫无奈、垂死挣扎,实在不行了才被赶下台。所以封建社会稳定的状态就是民心、士心、官心都老老实实围着帝心转,绝对不能?出轨?,尤其是?心灵出轨?,否则必然触犯皇帝最隐秘最脆弱的心灵,遭到疯狂镇压,引来杀身之祸。

  所谓?心案?文字狱?,就是皇帝老儿认为你?心灵出轨?了,必须严惩。老百姓没文化,不会写什么字,最多爆粗口骂两句,影响不了几个人。但?士?和?官?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嘴上发牢骚,还会写文章。文章这个东西,有三点不好,一是语义含混,怎么理解都行,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二是传播力强,尤其是写得好的,像烈性传染病一样,会影响大批不明真相的群众,让人心浮动、天下不稳;三是能开启民智。本来愚民迷迷糊糊挺听话,你这一笔下去,把奴隶唤醒了,开始不安于现状,想要这权益那权益,不是大逆不道是什么?

  所以和平时期?硬刀子?马放南山了,皇帝老儿就以主要精力来对付最大的敌人:?摇动笔杆?动摇?民心?士心?官心?这?三心?的人。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顺我心?者昌、?逆我心?者亡。苏轼身兼官吏和学士,写的那些诗词,发自肺腑,都是对宋神宗推行的变法新政有所抵触,实话实说,明显跟朝廷对着干嘛!于是沈括告密在前,御史弹劾在后,朝廷新贵再推波助澜,能不龙颜大怒、打入乌台大牢吗?

  有了这样一次次血的教训,其实历朝历代的大部分官吏和读书人,都渐渐学聪明了,大多写得很隐晦,甚至完全转向拍马屁,只有少数?舍得一身剐?的人敢冒犯那个最大的?潜规则?。因此,乱世当局顾不上的时候还好点,一旦政局稳定,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景况:?直笔?风雨飘摇、遭忌取祸;?曲笔?勾头缩脑、战战兢兢;?媚笔?挺胸抬头、大行其道。东坡先生自?乌台之难?后,也是文风大变,不再锋芒毕露,而是属意老庄、曲情山水了。

  好了,关于“苏轼在湖州写过哪些诗”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苏轼在湖州写过哪些诗”,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