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篆书大篆与小篆。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大篆与小篆有何异同
具体而言,大篆的主要特点是图饰性强,更多强调的是象形,所以字体结构多参差。据《汉书?艺文志》载:有?史籀十五篇?。自注云:?周宣王时太史作大篆十 五篇,建武(汉光武帝年号)时亡其六篇。?又说:?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子壁中古文异。?清朝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序》里说:太史籀当为篇 名而非人名,这种字体同钟鼎文有同又有异,?上承石鼓文,下启秦刻石,与篆文极近?。?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只能说基本是这样的。石鼓文可作为 它的代表。
大篆百家姓
小篆使中国文字在结体上有了统一而明确的规范,整齐、圆转、流畅,比大篆更概括、抽象、规范,在书法美学上有很大的价值。秦代小篆的特点可从流传下来的 《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碑》、湖北云梦泽出土的秦代律令书和诏版、权量铭等看出,其大多笔画婉转,尚存籀意;但是和以前的篆书相比,则显得 简单瘦硬、锋棱峭利,结构方正匀称。明代何良俊曾经说:李斯的小篆?皆大书而作细笔,劲挺圆润,去肉而筋独存?。又说:?唐代李阳冰亦作小篆,骨肉匀圆, 可谓尽善,元时有吾予行,国初则周伯奇宗玉箸,似乎少骨。?还有人说:?小篆画皆如箸,以便笔札,故也称玉箸篆。以创于李斯,故亦称斯篆。?这些话既说明 了秦篆的特点,又说出了后代学习秦篆的一些优缺点。
大篆和小篆的异同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赵宦光在《论九体书》中说:?大篆敦而圆,小篆柔而方?。唐代张怀灌(三点水改王字旁)《论六体书》说:?大篆者若鸾凤奋翼,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曲若弓,铅(右边为舌字)利精微,同乎神化。小篆者或缕纤盘屈,或悬针状貌,鳞羽参差而互进,跬(王字旁)璧错落以争明,其势飞腾,其形端严?。两位古人所说大小篆的区别可供参考。大篆可参看《石鼓文》;小篆可见《峄山刻石》和《秦泰山刻石》。
小篆是从大篆字体简化演变而来的。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规定全国都使用小篆字体。所以很多人都 传说 是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草创了小篆。
和大篆相比,小篆书写起来更加简便,字体长方,笔划均匀,每个字大小一样,又整齐又漂亮。
大篆和小篆的区别
?大篆?是商朝甲骨文以后与秦朝小篆出现之前这段时间中,各国文字的统称。大篆中占多数的主要是?金文?,由于多铸刻在金属器皿、乐器或是武器等金属制品上,所以有此称谓。值得一提的是,秦国刻于十枚石鼓上的?石鼓文?也很出名,是经典的大篆作品,小篆主要是从石鼓文演化而来。而?小篆?就是秦朝统一六国后,由李斯、赵高等人合作所创的全国统一性文字,字型偏长,笔画流畅简洁,强调对称性,根据大篆笔画省改、简化而成。可以说大篆是小篆的前身。
大篆是指先秦时期东方六国的文字,字型比较夸张,其主系文字主张以上压下,以下托上的字型格局,最为代表的有吴越一带的鸟虫篆书,属于非主流文字;而小篆是由周朝正统流传下来的,以籀文为原形,经过秦国的发展继承下来的一脉文字。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1. 篆书书法作品
2. 篆体书法欣赏
3. 篆书书法作品欣赏
4. 篆书书法
5. 书法字体篆体
6. 大篆书书法作品欣赏
7. 篆书书法字体
练字第一天--小篆
心不沉,字总有漂浮之感。
心中有焦虑,睡也不安稳,练字都不能让心静下来。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1]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小篆的特点
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另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以上内容来自搜狗百科,以前对小篆基本不了解,只能去百度一番。
小篆写起来复杂,笔画多,而且与正楷不同,并不是规矩的字,写起来还得多一些艺术感才好看。
今天第一天练,日后每天一篇,希望能有深刻的体会,并把心静下来。练好了小篆,写正楷的时候兴许可以写的好看一些。
唐朝金库的小篆体是啥样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小篆又名秦篆,指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所用的书体,汉代沿用。后世称篆书,一般皆指小篆。秦代小篆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无数秦量、秦权、诏版。文字已规范化,偏旁都有固定的形式和位置,形体竖长方,其空虚不足之处尽量用笔画填满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小篆的介绍
1.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天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2.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徐无闻先生认为,在一个极为短促的秦王朝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创造出一种文字来的,一种文字的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过程的,秦始皇只是对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的小篆进行加工、整理和推广而已。
好了,关于“仓篆体写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仓篆体写法”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