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字写法 求小石潭记的习题和答案,还有难点解析

发布日期:2024-09-20         作者:千千百科网

  “篁”是汉字中的一个古词,通常指的是竹林或竹子,多用来形容山野间茂密的竹林景象。 与“篁”有关的字是“竹”,因为“篁”本身就是“竹”字在古代的一种写法。

  在中国文化中,“篁”和“竹”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竹子被视为君子品格的象征,因为它高贵、坚韧、谦虚、清雅,而且即使在风雨摧折中也能保持自己的正直和美丽。而“篁”更强调了竹子在特定生境下的生命力和独特气质,如同耸立于山间且不惧岁月侵蚀的贤者。

  “篁”和“竹”在中国文化艺术中也被广泛应用,如中国画、书法、诗歌等等。例如,《竹石图》、《竹枝词》、《竹林七贤》等都是以竹子为主题的经典作品。

  因此,“篁”与“竹”的意义紧密相关,都是表达人们对自然生态和人文精神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求小石潭记的习题和答案,还有难点解析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编辑本段]注释

   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即竹林。

   3.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玉质的装饰物,都是系在腰上的玉制装饰品。鸣:发出声音

   4.乐:意动用法,单字翻以……为乐,句中则译为喜欢。

   5.取:这里指开辟.

   6.清冽:清澈。

   7.下:在下面。

   8.见:露出,显出。

   9.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为:成为;作为。

   10.近岸:靠近岸的地方。近,靠近。

   11.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高出水面。

   12.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坻,水中高地。

   1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14.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约数词,上下,表示数目不确定,左右。

   15.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

   16.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布:照映,分布。

   17.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18.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9.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0.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爬行一样

   21.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22.不可知:不知道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凄:使……凄楚。寒:(使动用法)使……寒透。

   24以其境过清: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冷清。

   25.居:停留. 之:代小石潭的景物

   26.吴武陵:信州(今重庆奉节一带)人,唐宪宗元和初进士,因罪贬官永州,与作者友善。

   27.隶而从者:作随从跟着来的人。 隶:跟随。而:表并列。 从:跟从,动词。

   28.小生:少年,年轻人。

  [编辑本段]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因为这(声音)感到快乐。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小潭以一块完整的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等形状各异的石头。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树枝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鱼大概有一百来条,好像都浮在空中,没有依靠。 阳光向下,直射入潭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互相逗乐。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源头的岸势)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也像爬行的蛇那样弯曲,一会儿显现,一会儿隐没。(小潭源头,此处指小溪)两岸的形势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看不到它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环境幽静深邃,弥漫着忧伤的气息。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同我一起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一起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其中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派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忧伤凄苦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并称为《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人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堪”“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人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

   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人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不可知其源”则给了读者一种迷惘的感觉。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青树翠蔓”、“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编辑本段]课文学习

  课后习题探究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水清、石奇、树茂、鱼欢、境静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谭。

   13、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答: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8.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19.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20.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21.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由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

   22.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23.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文言现象

   一、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名词作状语 西:向西

   2、下见小潭 名词作状语 下: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 空:在空中

   4、日光下彻 名词作状语 下:向下

   5、俶尔远逝 名词作状语 远: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 名词作状语 西南:向西南

   7、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 斗:像北斗七星一样

   名词作状语 蛇: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 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 使动用法 凄:使…凄凉

   使动用法 寒: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 使动用法 鸣:声音

   11、心乐之 意动用法 乐:以…为乐

   12、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 近:靠近

   13、隶而从者 名词作动词 隶:跟着。

   二、一词多义

   1、乐 (1)心乐之 (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2)不可久居 (能)

   3、清 (1)水尤清冽 (清澈)

   (2)以其境过清 (感到凄凉)

   4、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

   (2)隶而从者 (跟从)

   5、以 (1)以其境过清 (因为)

   (2)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3) 全石以为底 (用来)

   6、而 (1)记之而去 (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2)隶而从者 (不译,表并列关系)

   (3)潭西南而望 (不译,作停顿词)

   7、差 (1)参差披拂 (长短不一)

   (2)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错)

   8、见 (1)下见小潭 (发现)

   (2)明灭可见 (看见)

   9、游 (1)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动)

   (2)同游者 (游览)

   三.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2、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闻水声(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5、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古义:大约。今义:副词。 )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重点问题

  《小石潭记》中考专练

  2008年深圳市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水尤清冽(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分)

  6.(1)大约(1分)(2)呆呆的样子(1分)

  7.(1)水格外清凉。(2分)(得分要点:整句翻译通顺给满分,其中“尤”、“清冽”各占0.5分,如学生把“尤”翻译成“尤其”也给分。)(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分)(得分要点:整句翻译通顺给满分;“选贤与能” 翻译通顺给1分,“讲信修睦” 翻译通顺给1分)

  8.此题答案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

  2008年菏泽市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以其境过清 ②不可名状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13.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10.①因为 ②说出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08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 分)

  (1)水尤清冽(2)悄怆幽邃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伐 (1)伐竹取道 (2)齐师伐我

  B.去 (1)乃记之而去 (2)停数日,乃去

  C.其 (1)不可知其源 (2)其真无马邪

  D.以 (1)以其境过清 (2)属作文以记之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2 分)

  5、(1)尤:特别(2)悄怆:优伤的样子

  6、B

  7、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翻译完全正确的得2 分,“斗”和“蛇”两个词意义没落实的扣1 分)

  8、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意思对即可)

  2007年四川内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锹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记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见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以 以其境过清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3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选文第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2分)

  11.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8.C

  9.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小溪)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蜿蜒,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斗”“蛇”1分,句意2分)

  10.游鱼清澈的水(每点1分)

  11.乐、悲(由乐到悲)(2分),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

  2006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篁竹(huánɡ) 佁然(yǐ) 翕忽(hé) 卷石底以出(quán)

  B.差互(cī) 为坻(chí) 悄怆(chuànɡ) 俶尔远逝(chù)

  C.青树翠蔓(翠绿的藤蔓) 可百许头(大约)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D.以其境过清(凄清) 水尤清冽(格外) 悄怆幽邃(幽静深远)

  8.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9.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2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3分)A

  8、(3分)D

  9、(1)(2分)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倒映在石底上。(2)(2分)那石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10、(2分)评分点:指出特点(1分),分析(1分)。示例: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伐竹取道 伐: ②下见小潭 见: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④以其境过清 清: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8、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4分)

  16、①砍伐 ②看见 ③大约 ④冷清 (每小题1分,共4分)。

  17、①阳光直接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不动。②从石潭这里向西南方远望,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长蛇那样爬行,溪身或明或暗,溪水都看的清楚。(对一句给2分,共4分。)

  18、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2分)。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2分)。(只要按照以上意思答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本题4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删节)

  19.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伐竹取道 十年春,齐师伐我

  B、参差披拂 参差不齐

  C、全石以为底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D、乃记之而去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2.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_______________的感受。(2分)

  23.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4.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5分)

  19.(2分)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0.(2分)B

  21.(4分,每句2分)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鱼)时而静上卜不动,时而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2.(2分)幽静。(1分)幽深冷寂,孤凄悲凉。(1分,语意相近即可)

  23.(2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即可)

  示例: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我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净化。

  24.(5分)答案不唯一:写出相连的两句写山水的古诗词2分,能合理赏析3分。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小石潭记(柳宗元)(11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B.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满井游记》)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以塞中谏之路(《出师表》)

  D.其真无马邪(《马说》)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2.理解填空。(2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13.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3分)

  9.①大约(表数目不确定)②像蛇一样③使……寒④离开(每个词0.5分)

  10.B

  1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2分)

  12.①全石以为底③俶尔远逝④鱼,水(每空0.5分)

  13.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3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5、(1分)柳宗元

  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示例:

  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009年江苏省南京市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7.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D.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

  9.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10.以上诗文部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3分)

  (1)《次北固山下》 (2)《小石潭记》 (3)《观第五泄记》

  11.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2分)

  诗文 语句 表达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 ①

  《小石潭记》 心乐之。 心情快乐

  《观第五泄记》 ② 依依不舍

  7.(2分)D

  8.(2分)B

  9.(4分)(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 (每句2分,意对即可)

  10.(3分)(1)平(或:绿) (2)清 (3)伟(或:疾) (每处1分)

  11.(2分)(1)思乡之情(2)而犹不忍去 (每处1分)

  2009年浙江省衢州市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2)伐竹取道 伐:

  (3)佁然不动 佁然: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心乐之 (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0.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17.(1)向西 (2)砍伐 (3)呆呆的样子 (4)参差不齐

  18.A

  19.(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0.孤独忧伤(凄凉)

  2009年上海市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____》(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9.柳宗元,《江雪》、《捕蛇者说》等

  10.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

  11.B

  2009年浙江省舟山市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伐竹取道

  (2)佁然不动 (4)其岸势犬牙差互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心乐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斗折蛇行,明来可见。

  20.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怎样的心情?(2分)

  17.(1)向西 (2)砍伐 (3)呆呆的样子 (4)参差不齐

  18.A

  19.(1)(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快乐。(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0.写出了小石潭幽深泠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3分)

   (1)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以其境过清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鸣佩环,心乐之。(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 ,第三段探寻水潭源流。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 的特点。(4分)

  8.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5分)

  2010枣庄市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丙]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⑴沿溯阻绝( ) ⑵佁然不动( )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⑴不见曦月 ⑵虽乘奔御风 ⑶往来翕忽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2分)

  8.[甲][乙]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3分)

  9.下面句中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⑴sù ⑵yǐ ⑶cī (3分。每小题1分)

  5.⑴太阳与月亮 ⑵即使 ⑶轻快敏捷的样子(3分。每小题1分)

  6.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⑵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共4分。每小题2分,重点词语翻译准确,修辞恰当即可得分)

  7.《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原声带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共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8.[甲]文中句子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乙]文中突出了小石潭的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共3分 每要点1分)

  9.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喜悦之情。⑵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压抑、忧伤的思想感情。(共4分 每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的通假字?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学习时应注意的字词有篁( huáng )竹 翕( xī )忽。寂liáo( 寥 ) 悄chuàng( 怆 ) 幽suì( 邃)翻译词潭中鱼可百许头 (左右)斗折蛇行(曲折) 以其境过清(凄清 )不可久居 (居住)乃记之而去 ( 离开_)隶而从者(跟着)〈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学习时应注意字词是谪( zhé )汤( shāng ) 霪(yín )霏( fēi ) 潜(qián ) 冥( míng ) 芷( zhǐ) 汀( tīng )

  怡( yí ) 嗟( jiē ) 皓( hào ) 樯( qiáng )翻译词。翼然临于泉上靠近饮少辄醉就 太守自谓称呼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句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学习时应注意的字词是饮少辄( zhe)醉林霏( fei)开岩穴暝(ming) 伛偻(lv)提携山肴(yao)野蔌(su)觥( gong)筹交错,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及课文积累背诵作为重难点。《满井游记》的作者袁宏道,公安派代表人物,他以白描的手法,拟人的写法,生动的比喻对大自然进行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学习时应注意的字词有鹄(hú)罍(léi)蹇(jiǎn) 浃(jiá)髻(jí)鬟(huán)以及实虚词用法。《诗词五首》五首诗各有各的写作背景,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体裁上可分为三类,即歌行体古诗、绝句和词。学习时应注意的字词有衾(qīn)阑(lán)庇(bì)并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怀。

  二、 课文内容提要

  《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借鉴。

  《岳阳楼记》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写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记》同样是被贬,但表露出来的情怀却大不相同。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岈,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晏”“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本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写静和抒情的自然结合。文章先写到亭子的远景,因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姿态,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写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而借释停名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满井游记》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诗词五首》这五首诗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有叙事也有抒情,风格也各有不同,表达了不同诗人的情志和意趣。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1.《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1.“伐竹取道”说明小石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前没有人来过,还没有道路,所以作者发现后才会“心乐之”。

   2.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描写的?

   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文中在描写水中的鱼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突出了鱼的活跃。这样写鱼的目的是什么?

   是侧面写水清。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同时,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4.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整体面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了“悄怆幽邃”?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政治改革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求< >语法归纳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

   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

   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

   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

   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

   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

   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

   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

   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

   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凝神寒骨,悄怆幽邃。

   3.《小石潭记》的重点知识都有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

   “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4.小石潭记的知识点,不管是哪来的,只要是词类活用一类的就采纳.

   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 :形容词作动词,照到.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13.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14.近岸.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5]15.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形容词作量词,大约.。

   5.小石潭记文言文整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6.《小石潭记》基础知识总结,包括生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语活

   你好!以下所有内容并非来自网络复制粘贴,是我原来学习时,自己总结的,可以验证。

   1、生字注音:

   篁(huánɡ)竹

   如鸣佩(pèi)环(huán)

   清冽(liè)

   卷(quán)石底以出

   坻(chí)

   嵁(kān)

   翠蔓(màn)

   蒙络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披拂

   日光下澈(chè)

   佁(yǐ)然不动

   俶(chù)尔远逝

   往来翕(xī)忽

   斗(dǒu)折蛇行

   犬牙差(cī)互

   寂寥(liáo)无人

   悄(qiǎo)怆(chuàng)幽(yōu)邃(suì)

   龚(gōng)古

   宗玄(xuán)

   2、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和“不可知其源”。

   ②从:自,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凄清,“以其境过清”。

   ④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方法或手段,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而”,“近岸,卷石底以出”;用,把,“全石以为底”。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快乐,“似与游者相乐”。

   ⑤其:代指小溪的,“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代指小石潭的,“以其境过清”。

   ⑦而:表修饰,“潭西南而望”;表承接,“乃记之而去”;表并列,“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3、古今异义:

   ①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许可。

   ②小生:古义年轻人,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③去: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就题上字离开了。)”;今常用义为“往”。

   4、词语活用:

   (1)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

   b.形容词作动词,逗乐,快乐,例句:“似与游着相乐”。

   (3)下:a. 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例句:“下见小潭”;

   b. 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

   (4)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例句:“近岸,卷石底以出”。

   (5)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6)澈:形容词用作动词,充当“日光”的谓语,照到。例句:“日光下澈”。译为:阳光照到水底。

   (7)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8)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9)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10)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例句:“四面竹树环合”。

   (11)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12)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5、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① 日光下澈(潭底)。(译:阳光照到水底。)

   ② 影布(于)石上。(译: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③(溪水)斗折蛇行。(译: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④ 坐(于)潭上。(译:坐在小石潭上。)

   ⑤(余)以其境过清。(译:(我)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7.小石潭记预习的重点

   1、要注意名词做状语的用法较为多,如:潭西南而望 此中西南为向西南的意思,这是此篇文章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2、倒装,如“全石以为底”以全石头为底下面给你详细讲解一下:作者介绍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

   原文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篁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清洌:清澈。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翠蔓:翠绿的茎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俶尔,忽然。 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或现或隐。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清。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评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

   8.小石潭记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词语:

   水尤清冽:格外。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路;出现。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停留。隶而从者:跟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下见小潭:在下面。日光下澈:往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记之而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参差不齐,无法知道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地方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

   ①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②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③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④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⑤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Ⅰ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Ⅱ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好了,今天关于“篁字写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篁字写法”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A+
标签: 篁字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