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小楷写法 如何写小楷?

发布日期:2024-10-05         作者:千千百科网

   小楷是楷书字体中的一种,它是楷书艺术的一种体现,对我国书法字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如今,许多人把小楷用钢笔书法的形式创作出来。下面是我整理的小楷字体钢笔书法作品。

小楷字体钢笔书法作品欣赏

  

小楷字体钢笔书法作品1

  

小楷字体钢笔书法作品2

  

小楷字体钢笔书法作品3

  

小楷字体钢笔书法作品4

  

小楷字体钢笔书法作品5

  

小楷字体钢笔书法作品6

  

小楷字体钢笔书法作品7

  

小楷字体钢笔书法作品8

楷书的特征

   1、点画齐备。楷书的点画有点、横、竖、撇、捺、提(挑)、折、钩八种。一般具体在书写时,横画、竖画、撇画的起笔以及横画的收笔多作顿笔;撇画收笔处逐渐提笔出锋;捺画收笔时先逐渐铺毫重顿,再渐渐提笔出锋;笔画转折之处往往为顿笔,钩画为一种特殊的转折,在停驻之后挑笔出锋,这一点也是楷书的独特点画表现,即与隶书相比,楷书省改了波磔,增加了钩。历史上也屡有对楷书点画的探讨。楷书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对楷书八种基本点画的具体写法及要求有?八法?之说。如初唐欧阳询有《八诀》,概括了楷书八种点画的基本形态。此后唐代张怀在《玉堂禁经》中说,?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并有图示?永?字的八种点画。楷书的点画要求严格,各种笔画皆有自己的规范、标准,不能任意进行改变。如?到?字的立刀旁后一笔,必须作钩,而绝不能写作?悬针?。又如?亡?字最后一笔是竖弯,就绝不能写成竖横或竖折。又要求?笔笔不苟?,每个笔画的起、落、转、折、收等皆要有所据。此前的篆、隶书作为?正体?,都有点画问题,但点画形态不及楷书齐备,也没有楷书对点画要求之严格。

   2、结字方整。一般认为,中国文字是?方块字?。在篆、隶、楷、行、草诸体中,应该说楷书是最具方块字形的。楷书中,虽然严格意义上的方形字极少,但都以方块为其基本字型。在各种字体中,楷书的结构既不同于篆隶的横平竖直、均匀布白,也不似行草的自由散落布白。楷书要求在结字的?平正、匀称、飞动、参差?中字形方整。

   一是要依字取势,因字立形,比例协调。从结构上分析汉字,大致有单独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及综合结构。在具体的字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使之协调。一般来说,左右结构的字偏宽,上下结构的字偏长,包围结构的字偏方,单独结构的字偏紧且略小,综合结构的字略大。

   二是横斜竖弯,整字平正。一般人读起楷书,总认为是?横平竖直?,而我们真正写起楷书来,却是横不平、竖亦不直,横画多是向右上倾斜,竖也是略含曲势的。也正因如此,才说楷书的结字?平正?是指整个字的平正,而非指具体笔画的平正。整个字的平正就要求重心稳定,各部分均衡协调、左右相应。

   三是?计白当黑?、静中寓动。楷书的结字基本上是匀称的、协调的。结字时,?计白当黑?非常重要。点画对空间的分割要匀称,不可粗细、长短、疏密过于悬殊,但同时又要追求匀称中的生动之美。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就是讲优秀的楷书字迹是结构平中见奇、静中寓动,是平正而不呆板。

如何写小楷?

  问题一:怎么写好小楷 反复练一篇,由每个字从大到小,熟悉自然成。千万不可完全横平竖直,不是写美术字,心情适当放松、舒畅,一次写一列,注意贯气,先不必苛求每字都美,主要是大小有致、气韵和畅。也不能强用力,多看一些书家的心得,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领悟。我现在是每日最少一遍《心经》,切记别贪多、自迷,要懂得取舍,找合适自己的一门深入。

   问题二:写小楷需要注意什么呢 要写好小楷,执笔与运腕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郑子经说:“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尽管总的执法上与写行书及大楷并无很大的出入,但小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书写小楷时,在执笔和运腕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指实掌虚,腕平掌竖”是基本大法所谓“指实”即为L、压、钩、格、抵的五指执笔法。L以大指第一节指肚紧贴笔管上方,力量朝右上方,要斜一点。压用食指上节端压住笔管外方,力量与大指相对。钩用中指上节靠近横纹处,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管,力量朝右下方。格用无名指爪肉相接处紧贴笔管,力量与中指相对。抵用小指紧贴无名指下端,藉以增加无名指的指力。由于五指的合理分布,力量由四面聚集笔管,一枝笔就坚实稳定地执在手中。书写小楷,执笔宜浅,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意,无窒碍之势。南唐李后主所提出的“拔镫法”,历代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认为善于骑马的人,当以足尖踏马蹬,浅则易出入,有的人认为拔镫即古人用指尖持小棒挑拔灯心,比喻浅执之法,有的人认为由于浅执笔时,虎口状如马蹬(即凤眼执笔法),这三种解释尽管不同,但都是指执笔要浅,浅则易于转动。书写小楷,执笔不可太紧,亦不可太松,太紧则用笔易于僵硬,太松则点画易靡弱,故执管当用软硬劲,紧而不死,松而不脱,不宽不猛,有中和之道乃佳。赵h光《寒山帚谈》中说:“握管太紧则力止于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管不灵动,又安能指挥如意哉。”这确为心得之语,笔力要透过肩、肘、腕、指贯注到笔尖,各关节部分的肌肉都不宜紧张用力,执得太紧则力止于管,腕部紧张则力止于腕,纵有臂力,亦不能贯注于笔尖,故苏轼提出把笔虽无定法,但必须欲虚而宽,只有虚而宽,才能运转自如。书写小楷时,若执笔太深(即执管在食、中指中节处),则掌势必不能虚,指深掌实,运笔时就不能回旋进退,容易导致气机窒滞,调运不灵的毛病。书写小楷时,执笔又不宜过高,以离笔头约一寸左右,低则沉着而坚定,字无飘忽之弊。唐韦荣宗说:“真书小密,执宜近头。”赵h光《寒山帚谈》也说:“真书宜稳重,故执笔去笔头一寸或一寸二分。”如写小楷时执笔太高,则画势虚浮,而无实力,况小楷以端重沉着为主,执笔稍低可以更好地控制笔力。书写小楷,腕宜平,掌宜竖(即肘腕部平桌面,腕能挺起则手掌微微竖起,与纸面保持一个斜直角度)。腕平掌竖则锋容易正,锋正则四面势全。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书写小楷,在运笔时笔管不是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之状而平行运动着的,当以直为圆心,笔管随着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倒,惟意所使,及其收笔时,端若引绳,终则持之以正,则笔势自然圆活。特别是书写以方笔侧锋为主的小楷时,在发笔时,握管不宜正中直下,当使笔管向右后下方微微倾斜,以侧取势,则内无阻遏,自当流畅,往往可以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朱和羹《临池心解》中说:“吾更谓执笔如枪法,左右前后,偏锋正锋,必随势转之,一气贯注,操纵在心,时亦微带侧意,运掉更灵。”这段话很值得我们回味的,若拘泥以中锋为定法,一味持之以正,则势必不能达到圆活自然的变化。总之,执笔之法,但取适意,不可好奇,这样才能使笔力行到充分的发挥。(二)指死腕活是写小楷的基本运腕方法书写小楷,手腕要松动灵活,不可过于紧张,用力过甚,反使手腕僵死,纵有腕力,亦不能将此力发挥出来,腕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整笔锋,通过提按、顿挫等动作,暗换笔心,使之达到中锋行笔的目的,只有藏锋画中,才能沉劲入骨,使笔力充沛,笔势圆活,故作小楷时,笔头宜刚劲,而手腕令轻便,方寸以内的字以运腕为主,务求笔力从腕中来,则点画自然沉劲而不飘浮。指死腕活谓运笔......>>

   问题三:如何才能写好小楷字呢 要想学习好小楷字,选正确毛笔、选正确的纸张、运用正确的临帖方法。这三项是很关键的。

   选正确的毛笔:

   毛笔的种类很多,在初次学习时,希望你选用“七紫三羊”的毛笔。因为“七紫三羊”的毛笔,笔芯硬,易于掌握,对你以后的学习很重要。

   在选择笔峰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长短,因为笔锋太长不易于掌握,笔锋短适合写楷书,易于掌握,笔锋太短不易掌握小楷运笔规律。

   选正确的纸张:

   初学书法益用毛边纸、元书纸,有一定成绩后再用宣纸。

   毛边纸是江西出产的竹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呈淡**,没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四川产的毛边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手工毛边,质地棉软,厚实而细腻,颜色为浅**,两面手感一样,用嫩竹浆手工造制。吸水适中,书写手感相当好,广大书法好爱者很是喜爱,为练习实惠品种。

   元书纸是竹纸的一种。古称赤亭纸。采用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笔书写用纸。主产于富阳市。有谢公纸或谢公笺之称。特点是,洁白柔韧,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着墨不渗,久藏不蛀、不变色。在古代用于书画、写公文、制簿册等等。

   宣纸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达到水走墨流之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正适合写小楷。

   正确的临帖方法:

   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的某些楷书碑字。

   楷书练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临贴,其实临哪本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碑贴,王、颜、欧、柳、赵都可以,还有一个碑帖也比较好,就是唐朝钟绍京的《灵飞经》。但在购买碑贴的时候尽量购买质量较好的字贴。

   在选帖的基础上,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读帖

   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我们读汉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正中间,“口”字稍扁,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这就是读字形,读结构。不同字体,笔画具有不同特点。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红,即初学者在印好的红字帖上沿笔迹用毛笔描写。“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纸覆在范字上,沿纸上的字影一笔一画的写,又叫写仿影。

   第三步临帖。指把字帖置于一旁,看着字帖一字一字地写,这种方法有利于掌握字的笔法笔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结构。

   第四步背帖。指在临帖的基础上把字帖去掉,根据自己的记忆,回忆字帖上的字形,将其写在纸上的方法。这是练好字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所写的字精审细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准确无误。写字的时候,如能在所写的白纸上看到要写汉字的准确字形,做到“成字在纸,成字在胸”,下笔如描红,写一手好字就不成问题了。

   第五步出帖。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写法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悟出字帖上没有的字的写法。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写出一段有中心、有内容、自成体系的文字,这就是创作了。

   如果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写出一手与字帖接近的字,你练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练字姿势......>>

   问题四:写小楷怎样布局 一是纵有行,横有列,这种布局适宜字数较多的内容而又必须在一定的尺幅之内完成的章法,通过计算,可以把握字数的多寡。小楷的格子宜稍扁,使其字距较紧,行距稍开,自然通篇布局齐整匀称,有人工攒翦之美,这种有行列纵横的界线,古人称之谓“乌丝阑”。蒋和《书法正宗》谓:“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皆面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由于每个字都被约束在同样大小的框架之中,因此也最容易束缚一个人的创作灵性。书写这种章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每一格子内,即是一个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亦有一个小章法,字形的安排在这空间中要十分妥贴,恰到好处,既不可太大,顶天立地,充塞左右,又不可太小,天地空荡,左右虚旷,留白太少,则章法拘紧,留白太多,则布局疏散,而应大小匀称,上下左右,牝牡相得乃佳,书写小楷落笔时先要看准第一笔的位置,此笔一错,则全体失位,无法挽救,要掌握这种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多写多临摹,难得此妙。二要注意的是第个字都被约束在同样大小的空间范围之内,因此,切忌结构平板,大小一律,而应当尽量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广窄,奇正,疏密,开合,伸缩等变化,各尽字之自然姿态,力求在参差中求齐平,于错落中求匀称,这样,就可发弥补这种章法的不足之处,因此,书写这种章法时,重点要放在每个字的结构上,力求使其字形,富有自然的姿态,则平正通达之中有迷离变化之妙。二是纵有行,横无列,这种章法,在小楷中用得最多,晋唐人写经,元明人手卷,多喜用此法,这种布局由于打破了横格的束缚,因此从形式上说要比上一种章法来得灵活,有行无列,特别要注意到一行中参差起伏的变化,则行间错落有致,自有一段体态,汤临初《书指》说:“真书点画,笔笔皆须有意,所贵修短合度,意态完足,盖字形本有长短,广狭,大小,繁简,不可概齐,但能各就其体,尽其形势,虽复字字异形,行行殊致,乃能及其自然,令人的意外之想。“收写小楷,这种变化虽不如行草那样强烈,但亦当有参差错落的变化,方能极尽自然之美。

   由于这种章法打破了横格的束缚,因此就要特别注意到每一行中上与下字之间的关系和行气的流贯,凡字无认疏密斜正,必有精神相挽之处,楷书往往就是通过字形跌宕的姿态而产生体势的,包世臣《艺用法双楫》曰:“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这种于参差中求自然,于错落中求流贯的布局,大大地增添了小楷章法的情趣。

   这种章法,其行款字距中间的空素地,亦有法度,一般地说,分间布白,远近宜匀,自然上下得所,左右相称,但亦有字距紧,行距宽者,明末黄道周,倪元璐往往喜欢采用这种章法。亦有字距开,行距亦开的章法,如杨凝式,张即之董其昌都喜采用此法,亦有字距紧,行距亦又红又专的章法,如颜真卿的《小字麻姑仙坛记》。总之,这种变通的布局,要密者不至于近,疏者不至于远,密者笔意流转,活泼不呆,则虽密犹疏,所谓空白少而神远是也。疏者笔势裹束,流通不滞,则虽疏犹密,所谓空白多而神密是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疏密得宜的效果。

   三是横无列,纵无行,这种章法,完全打破了乌丝阑的拘束,因此最容易发挥一个人的艺术个性,最富有自由率真的笔墨情趣,它滥觞于金甲古文,亦即契刻文字和早期的钟鼎铭文,这些镌刻的古文字,在章法布局上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时疏时密 ,时长时短,奇古生动,参差错落,如丽天繁星,出之自然,古人作行草及小楷,常常借用此法,书写这种章法,必须注意三点:

   1、书者要有统筹全局的观点。以统篇为一字,以整幅为一体,强调整体的平衡匀称,对比照应和我样统一,从局部的不平锋不对称去求得整体的平衡对称,从各......>>

   问题五:转载怎样写小楷 第一章小楷的用笔第一节执笔与运腕的特点要写好小楷,执笔与运腕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元郑(字子经)说:“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尽管在总的执法上与写行书及大楷并无很大的出入,但小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书写小楷时,在执笔和运腕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指实掌虚,腕平掌竖”是基本大法所谓“指实”即为L、压、钩、格、抵的五指执笔法。L以大指第一节指肚紧贴笔管上方,力量朝右上方,要斜一点。压用食指上节端压住笔管外方,力量与大指相对。钩用中指上节靠近横纹处,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管,力量朝右下方。格用无名指爪肉相接处紧贴笔管,力量与中指相对。抵用小指紧贴无名指下端,藉以增加无名指的指力。由于五指的合理分布,力量由四面聚集笔管,一枝笔就坚实稳定地执在手中。书写小楷,执笔宜浅,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意,无窒碍之势。南唐李后主所提出的“拔镫法”,历代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认为善于骑马的人,当以足尖踏马蹬,浅则易出入,有的人认为拔镫即古人用指尖持小棒挑拔灯心,比喻浅执之法,有的人认为由于浅执笔时,虎口状如马蹬(即凤眼执笔法),这三种解释尽管不同,但都是指执笔要浅,浅则易于转动。书写小楷,执笔不可太紧,亦不可太松,太紧则用笔易于僵硬,太松则点画易靡弱,故执管当用软硬劲,紧而不死,松而不脱,不宽不猛,有中和之道乃佳。明赵h光《寒山帚谈》中说:“握管太紧则力止于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管不灵动,又安能指挥如意哉。”这确为心得之语。笔力要透过肩、肘、腕、指贯注到笔尖。各关节部分的肌肉都不宜紧张用力,执得太紧则力止于管,腕部紧张则力止于腕,纵有臂力,亦不能贯注于笔尖,故苏轼提出把笔虽无定法,但必须欲虚而宽,只有虚而宽,才能运转自如。书写小楷时,若执笔太深(即执管在食、中指中节处),则掌势必不能虚,指深掌实,运笔时就不能回旋进退,容易导致气机窒滞,调运不灵的毛病。书写小楷时,执笔又不宜过高,以离笔头约一寸左右,低则沉着而坚定,字无飘忽之弊。唐韦荣宗说:“真书小密,执宜近头。”赵h光《寒山帚谈》也说:“真书宜稳重,故执笔去笔头一寸或一寸二分。”如写小楷时执笔太高,则画势虚浮,而无实力,况小楷以端重沉着为主,执笔稍低可以更好地控制笔力。书写小楷,腕宜平,掌宜竖(即肘腕部平桌面,腕能挺起则手掌微微竖起,与纸面保持一个斜直角度)。腕平掌竖则锋容易正,锋正则四面势全。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书写小楷,在运笔时笔管不是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之状而平行运动着的。当以直为圆心,笔管随着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倒,惟意所使,及其收笔时,端若引绳,终则持之以正,则笔势自然圆活。特别是书写以方笔侧锋为主的小楷时,在发笔时,握管不宜正中直下,当使笔管向右后下方微微倾斜,以侧取势,则内无阻遏,自当流畅,往往可以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中说:“吾更谓执笔如枪法,左右前后,偏锋正锋,必随势转之,一气贯注,操纵在心,时亦微带侧意,运掉更灵。”这段话是很值得我们回味的,若拘泥以中锋为定法,一味持之以正,则势必不能达到圆活自然的变化。总之,执笔之法,但取适意,不可好奇,这样才能使笔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指死腕活是写小楷的基本运腕方法书写小楷,手腕要松动灵活,不可过于紧张,用力过甚,反使手腕僵死,纵有腕力,亦不能将此力发挥出来,腕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整笔锋,通过提按、顿挫等动作,暗换笔心,使之达到中锋行笔的目的。只有藏锋画中,才能沉劲入骨,使笔力充沛,笔势圆活,故作小楷时,笔头宜刚劲,而手腕令轻便,方寸以内的字以运腕为主,务求笔力......>>

   问题六:怎么练习小楷书法 学习小楷:

   1、要有至少一本小楷字帖,推荐《晋唐小楷集》西泠印社出版,好的范本选择很关键,古人讲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2、要至少有一支小楷狼毫笔,写小楷笔要硬有弹性,特别是笔锋要好,可以看看善琏湖笔、农耕笔庄生产的适合小楷的毛笔,不建议买20元以下的笔,因为质量太差。

   3、纸张的选择很关键,初学小楷不宜在生宣上来写,因为生宣很发,容易写成一团墨,可以在熟宣纸或者半熟的宣纸上练习,当然也可以用毛边纸,建议试试好的手工毛边纸,效果很不错。

   4、墨汁要浓,但是不要用宿墨,可以用一得阁或者红星墨汁,写的时候墨蘸少量,毛笔不能蘸太多墨。

   5练习方法:首先从钟繇、王羲之等人的小楷帖子入手比,因为是最历史上经典的,代表小楷的高峰,建议首先通临,找出规律,再从笔画精细出下工夫,然后是单个字关注结构,还有就是运笔初学恪守:指实掌虚,指死腕活。先守住这8个字,坚持一段时间再慢慢灵活用笔,达到死去活来的效果。

   总之要持之以恒,小楷是不难的活儿,就是要大量的书写练习。

   问题七:学习毛笔书法的小楷应如何入手? 首先,用笔可以用兼毫笔,因为唐朝时还没有长锋和羊毫的笔,是宋朝时才出现的,而唐朝时的书家一般都用的是进贡来的紫毫笔,就是宣城一带的一种黑色的兔子的背部和尾巴上的毛做的笔,但这种笔价格太高,所以尽量选用与其相近的笔,我个人认为兼毫的短锋笔与其最为接近。第二,临习哪本字帖,我建议您学习小楷的话做好就是《灵飞经》,因为其不仅写得好,刻石也是极为精妙,而且保存的也是十分完好,所以《灵飞经》是书法史上学习小楷的比较权威的一本字帖,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孟\就是学习的《灵飞经》,明代的董其昌有这样一段评论“赵孟\八体尽能,唯小楷尤精,小楷终生临钟绍京,尽十得三四尔。”钟绍京就《灵飞经》的作者,因为《灵飞经》后并无落款,所以后人猜测其作者是唐朝的钟绍京,所以我建议您就学习《灵飞经》,赵孟\只得十之三四,您如果能得七八,已为当世高人!最后,就是起点是否高的问题,我认为无所谓,如果您感觉有些高的话,就学习赵孟\的《道德经》。但是我认为你既然学赵孟\还不如直接学习《灵飞经》。

   问题八:怎么写小楷快 反复练一篇,由每个字从大到小,熟悉自然成。千万不可完全横平竖直,不是写美术字,心情适当放松、舒畅,一次写一列,注意贯气,先不必苛求每字都美,主要是大小有致、气韵和畅。也不能强用力,多看一些书家的心得,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领悟。我现在是每日最少一遍《心经》,切记别贪多、自迷,要懂得取舍,找合适自己的一门深入。

国展小楷书法作品?

  

  小楷书法精美细致,一直以来便人们喜欢的书法,在国展上,非常的受人瞩目,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优秀的小楷书法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欣赏

   1

   2

  

   3

   4

   小楷点的写法

  点在笔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起著画龙点睛的作用,若一点失所,则如美人之眇一目,势必就会破坏字形的结构美,况其它七法,发笔时皆从点起,点失势则画易失误,此最关紧要,小楷作点,以露锋居多,这又是小楷用笔的特点。

  作点之法,其势要重,所谓重即落笔的速度要快,但落点要轻,所谓“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磕磕然是形容石头互相碰击的声音,言其势重,不是指下笔时实用力,凡作露锋之点,当于空中作逆势,尖锋入纸,顺势落笔,落笔后即迅速将笔毫铺开,此即王羲之所说“每作一点,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也”。不可采用兜圈子的办法去填满笔形。

  作点时笔力要深入,即收笔时用腕法轻提笔锋,然后借势向下顿挫一二下,再反揭收之,收笔的动作要快,这样水墨便能深入点内,力透纸背,《禁经》所谓点如利钻镂金是也。“喻其有深入沉着之意。

  凡露锋之法点,发笔要尖锐而饱满,尖则锋芒外露,点有精神,若不尖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凡露锋之点,收笔要圆,圆则墨精暗坠,劲气内敛,而点亦能浑厚。

  作点之法,要带侧势,柳宗元《八法颂》所谓:“侧不愧卧。”故凡作点向右,其势向左,作点向左,其势在右,以侧取势,点法自然灵活而富有姿态。

  作点之法,为点必收,收笔的方向要与下一笔发笔的方向相呼应,凡出锋之点,其锋当由腹中而出,如中则点画蓄气血,顾盼含性情,点法自然生动而不呆滞。

  作点之法,力要沉着,所谓沉着即用笔精到,如刻入缣素,无佻巧浮弱之谓,朱长文《墨池编》中说:“作点之法,皆须磊磊如大石当衢,或如蹲鸱。”《书法三昧》亦说:“夫作点之法,下笔须沉着,盖一点微如粟米亦分三过、向背、俯仰之势。”***所谓三过即逆入、作点、收笔这三个动作***。

  作点之法,又贵于变通,点不变谓之布棋,通变之法,贵在得势,即因其自然之体势与为讯息。

写好小楷书法,其实没那么难!(附基本笔画运笔示意图)

  我们知道,写小楷贵在灵动,静中有动,不能写得太呆板,宽绰有余。

   小楷要富有质感,就其风格来说,要富有一种自然、朴素、天真、拙朴的气息,就其章法来说,它要有一种大小参差,疏密相间,奇正错落的布局;就其结体来说,要富有一种端庄、朴茂、渊懿奇古的姿态;就其用笔而言,它要有一种骨苍神腴、气清质实的笔调,主要包含了中锋用笔所产生的一种浑厚的力度以及因节奏韵律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涩感。

  其实,写好小楷并不是那么难,我们要充分利用笔尖的弹性,控笔能力的训练。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在写小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和方法,还得从基本笔画开始。

   以《灵飞经》为例,我们看看基本笔画起笔、运笔、收笔,来进行分析。

  起笔时带有一定的速度切入纸面,产生左尖的效果。笔尖继续向右渐按运行(切勿向右下顿笔),稍驻收笔(将笔尖从纸面上提起)。平切横取势略平,从线条的外廓看,下部是一直线,上部是一条弧线,前部分弧度小,较平直,后部分弧度大。初学时往往容易写成头部太尖细,而收笔时下挂。平切横要短小、圆润,富有弹性。

  取仰势呈一定斜度,写法类似平切横,起笔带有一定的角度,但不宜太大(从左上),收笔有两种,一种向右上方顿笔,迅速提笔;一种向右重按后向左上方挑出(呈钩状),这种横一般用在接写撇、竖等纵向取势的笔画搭配中。仰切横弧度不宜太大。

  短平横的落笔先自左上向右下切落,顿笔后轻提向右行笔,最后稍驻提起向左收笔。手指的动作是:大拇指、食指、中指向左上方伸出,然后迅速收回下压,笔尖接触纸面后,迅速由快至慢,按后提笔右行,无名指和小指并行右移,大拇指和食指右拨后重压,放松后收笔。短平横取势稍斜,中间可稍细。

  起笔如短平横,行笔后迅速向右提笔挑出,形成右边尖状,一般取势向右上方。

  运笔过程类似短平横,形态较长,取平势,两头较中间略粗,中间较细,这就要求中间行笔要轻提,迅速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收笔重按。可用不同的落笔角度来增加平横的形态变化。

  类似长平横,斜度比它大,中间上凸,呈扁担状,形态较长,中间细,两头粗,中间行笔速度宜快。

  三指向左上方伸出,快速切落,重按后向下行笔,食指和大拇指发力回扣,中指推动无名指和小指下移,速度由慢到快,向下重按后收笔,要求垂直挺拔,中间略细,犹如长平横直立状。

  起笔类似垂露竖,行笔至三分之二处,笔尖快速下行笔,尖顿时提高纸面,尾部尖状犹如悬挂针,故名“悬针竖”。初习时,往往落笔后就快速写尖状,易歪斜且如“鼠尾”,切记先慢后快。

  运笔过程类似垂露竖,然形态较短。居字中间时,呈直状,在左边时,有向势和背势两种形态,向势时头朝左,中间微向右挺;背势时,起笔略轻,中断略向左突。

  先切落(中指抵上,大拇指、食指左上伸出,迅速回落),右下略顿,再缓缓向左下按笔,速度渐快,手腕迅速发力向左下方撇出,笔尖快速离开纸面。根据弧度的大小可分为直撇和弯撇两种,直撇的弧度很小,线条直挺峻利,弯撇直中带曲,富有弹性。

  自左上向右下切入轻快行笔,稍顿后向右出锋。写捺最忌捺角与斜画棱角分明,犹如两笔写成,其关键在顿笔时笔尖不能停滞。

  如短垂竖的上部,横势落笔,顿笔后向下轻按收笔。

  池威,八零后,现居武汉。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供职于湖北省文联书法报社,现就职于长江文艺出版社。尤工小楷,简静自然,《是心经》小楷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楷书此房出租毛笔字

  这是楷书写法:

  

  楷书章法的整体感,首先是整齐,字的排列形式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等距,这种形式最适合严格意义的楷书。结字的宽窄、长短不同的造型产生局部参差变化,整齐一律的楷书。

扩展资料:

  字法: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

  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百度百科-毛笔字

怎么练簪花小楷

  笔法是书法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执笔、运笔、用笔三方面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论笔法》说:“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又曰: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

   次指实,指实则筋骨均平。

  次掌虚,掌虚则运用便易”指出了执笔的正确方法及其意义,今人沈尹默先生精研笔法,总结出“擫、压、钩、格、抵”的五字执笔法,其要旨在于指实、掌虚、腕平、掌竖。

   实践证明“五字执笔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执笔方法,它能保证书写者在书写时“管直、心圆”,所谓管直、心圆指的是笔管和笔心在书写过程中能随时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以便毛笔在书写中能运任无方,八面出锋,点画既见力度又灵活多变。

   因此,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我们认为应该掌握好“五字执笔法”,执笔时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力度与高度的把握。

   一般而言,执笔太松则不稳,过紧则僵硬,总的原则是执稳而能运用灵活。

   但对于初习小楷者来说,因为点画细腻,难以控制,执笔可紧一点,等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放松些。

   执笔的高低常视书体大小的不同而变,对临习《灵飞经》这样的小揩,执笔以偏低为宜,其目的是为了运用稳健,便于控制。

   运笔法从广义上说要求指、腕、肘、臂、腰乃至脚及全身的协调,即古人所谓的全身力到,这一点在写榜书时体现得最充分。

   写小楷,重点注意运腕,个别小局部用指也无妨,再加上坐姿端正就可以了。

   腕法有枕肮、提腕、悬腕三种,写小楷用枕腕即可。

   其方法是把左手手背垫在右手手腕下。

   当然,从高要求而言,我们还是提倡提腕甚至悬腕,因为这样写出来的点画更生动。

   运腕的正确方法是:在腕平的前提下,手腕能够在同一平面上左右摆动,这一动作在写横画时尤为常用,是必须下功夫掌握的。

   运腕时切忌以小臂为轴心旋转(这一毛病主要反映在写撇画时,写出的笔画常飘忽乏力)或者把竖起的手掌放平下压(这一毛病表现在写竖画上,写出的点画多怯弱疲软)造成上述弊病的关键是肘、肩僵硬,全身关节不灵活。

   可见,要真正写好小楷,同样要注意全身力到,因此,历代经验丰富的书法家们都提倡写小揩要像写大楷一样对待。

   一、点画点画用笔是笔法的最终实现和具体反映,故而人们常把笔法归结为用笔。

   古人曾说道:学书贵用笔,用笔贵用锋。

   确实,一千多年来书家总结出来的用笔方法都是围绕如何用好锋而展开的。

   古人总结的用笔法至多至繁,还时时夹杂一些神秘色彩。

   下面选取部分重要的用笔法,结合《灵飞经》作一简明剖析。

   顺便提醒读者,这部分是该书的中心,建议把这里选取的范字(作了放大)作为主要临习对象,以便深入学习《灵飞经》或其它小揩字帖。

   点画指书法中每一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

   唐代孙过庭在其《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真”即楷,以点画作为基本形质,要求每一笔的起、行、收都笔笔到位,干净利落。

   起笔的关键是如何发笔,发笔的关键是迅速落笔、折锋、铺毫,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要求是达到把聚拢的笔毫铺开,万毫齐力。

   行笔过程中,一要继续铺毫,二要有提按,三要用逆势,即“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收笔时要求笔笔送到,具体有送到即止和送到后一顿作结或启动下一笔两种方法,前者常用于短笔画的收笔,后者多用于长笔画的收尾。

   二、使转使转即笔画间的映带关系,是楷书作品中表情达意的手段,是楷书作品稳中有变的前提。

   楷书和行草书不同,笔画间的使转常表现在笔画间断开的地方,即所谓的“笔断意连”,清代桃配中认为:〔真用盘纤(使转)于虚,其行也速〕意思是说,楷书的使转用在看不见的地方,为了前后连贯,使转处的运行要快。

   这就要求我们在读帖时必须深入体味每个点画间的往来关系,在临习中把笔势写出来《灵飞经》中小部分字,如“为”有行书笔意,容易看出其使转过程,但大多数字的使转关系还须读者细心观察才能体会得到(如图)

   三、提按对提按一法,要从两方面去理解,简言之,即‘提按二者,可分而不可分’(沈尹默语)所谓‘可分’即一般所说的要写细一点时就提,写粗一点就按。

   如“神”字笔画粗细悬殊,就是依靠提按的不断转换而实现的。

   但仅仅如此理解提按是浮浅的,我们还要看到双方‘不可分’的一面。

   清代刘熙载《书概》指出: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姑能免堕、飘二病。

   他不但点明了用笔按时须提,按中有提,提时须按,提中有按,这一提按之大义,还指出了提按结合才能避免死板或轻飘的笔病。

   因此,我们必须细心体味提按“不可分”的道理,把它贯彻到学习书法的整个过程中。

   可以这么说,明乎提按,于书法思已过半。

   《灵飞经》点画灵动而遒劲,提按自如,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如图)

   四、顿挫顿挫主要用在笔画的转折处,是调整笔锋过程中的动作。

   在笔画转换行走方向时,通过对笔锋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转向,有加刀挫一般,使点画转折处既有骨力,又气脉通畅,好比一个人的关节一样。

   顿挫法隶属于调锋法,因其重要性,故单独列出(如图)

   五、调锋初学书法者常常因为动辄写出软弱扁薄的偏锋而伤脑筋,束手无策。

   其实原因很简单,是由于他不懂得调锋所致。

   调锋法主要在笔画行走转向时使用,如竖弯、横折等笔画的转折处。

   以横折为例,我们知道,写横画时,笔向右行,锋却朝左。

   写接下来的竖画时,笔向下行,从中锋这一要求来说,锋必须完全朝上。

   这就需要我们在横竖交接的转折点调换。

   调锋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在写横画的过程中,笔锋送足,再轻轻一提,使笔锋挺直,在纸平面上没有任何方向,再下按写竖画,笔锋在这时通过“朝左→无方向→朝上”的转换便顺利地调整到位了(如图)。

   陈簠斋在《习字诀》中所说的“转折即同另起一笔,不是断开,只是换法”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说书法要“八面出锋”才能变化无穷“八面出锋”的关键是每一次转换都要把笔锋调整到没有任何方向。

   六、铺毫铺毫的目的是为了能万毫齐力,点画骨肉相称。

   能提按顿挫,能调锋,才能毫铺纸面而不至裹束僵弱。

   铺毫一法,在书写《灵飞经》之类的小楷时尤其显得重要。

   许多人以为小谐笔画细,仅用笔尖描画就能奏效。

   事实上,这样写出来的小楷常会干枯而无血肉,骨气荡然无存。

   正确的写法应该力求笔锋着纸的每一根毫芒都能起到作用,逆涩而行,不但较粗的点画一如“不、子”要这样,较细的点画如“券”的前五笔也要丰满圆润。

   (如图)

   七、迟速唐代欧阳询说:凡书字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见《传授诀》一般地讲,行笔慢的好处是点画凝重浑厚,缺点是容易写得痴迷迟钝;行笔快能使点画明利爽健,而易带来的弊病则是轻薄浮滑。

   因此,单方面地强调“迟”或“速”都是有失偏颇的,应该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二者结合。

   正如刘熙载《书概》所云: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

   是否能完备地表现出各种用笔法则,是衡量行笔迟速是否得当的标准。

   对初学《灵飞经》的人来说,特别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宁迟毋速。

   二、切忌以为小楷易写而匆忙落笔。

   三、既要随着熟练程度适当地加快整体书写速度以求神采,又要时刻注意每一字之内、每一行之间的迟速变比,以求生动。

   八、藏锋落笔是否该藏锋?这是已困扰书法界很久的问题了。

   历来众说纷坛,互不用让。

   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问题,只要拿历代留传下来的大量墨迹作依据即可找出答案。

   从晋、唐、宋、元、明的名家作品及民间遗墨来看,几乎没有哪笔点画的起笔不是露锋的,刻工精良的《灵飞经》也证明了这一事实。

   再看最早提出“藏”的东汉蔡邕的《九势》:藏头,因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这句话并无把点画起笔写成圆头圆脑之意,而是说要中锋行笔。

   认为要把起笔写成不露锋芒的人,一方面是受镌刻不精见已模糊不清的碑刻的影响,另方面是对蔡邕《九势》所谓“欲左先右”的错误理解所致,“欲左先右”是对笔势的要求。

   弄清这个问题对临习《灵飞经》乃至整个书法学习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小揩点画细小,每一笔都应直落而下,所追求的应是下笔方向的千变万化。

   当然《灵飞经》中不乏像“之”字撇画起首处看似不露锋芒的点画,但若联系起来看,它仅是一个转折处,和横画只是形式上的断开,书写时仍是一笔贯串的,其道理恰如第四画捺的起首一样。

   (如图)

   九、内擫与外拓内擫与外拓是两种效果相反的用笔方法,常常引发出完全不同的结体特征。

   如欧阳询书法用笔以内擫为主,故神采外曜,精神挺拔;颜真卿书法用笔以外拓为主,故元气内敛。

   一般而言,内擫用笔易得骨,结字体势外射;外拓用笔易得筋,字势内收。

   在书法史上,用笔纯内擫或纯外拓的书家极少,大部分都是二者结合,或以内擫为主,外拓为辅,或反之。

   《灵飞经》用笔亦不外乎此,通览全帖,则内擫居多,如“洁”字右上角横折钩之竖画;外拓辅之,如“通”字‘用’的左右一竖。

   笔法是书法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执笔、运笔、用笔三方面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论笔法》说:“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又曰: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

   次指实,指实则筋骨均平。

   次掌虚,掌虚则运用便易”指出了执笔的正确方法及其意义,今人沈尹默先生精研笔法,总结出“擫、压、钩、格、抵”的五字执笔法,其要旨在于指实、掌虚、腕平、掌竖。

   实践证明“五字执笔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执笔方法,它能保证书写者在书写时“管直、心圆”,所谓管直、心圆指的是笔管和笔心在书写过程中能随时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以便毛笔在书写中能运任无方,八面出锋,点画既见力度又灵活多变。

   因此,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我们认为应该掌握好“五字执笔法”,执笔时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力度与高度的把握。

   一般而言,执笔太松则不稳,过紧则僵硬,总的原则是执稳而能运用灵活。

   但对于初习小楷者来说,因为点画细腻,难以控制,执笔可紧一点,等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放松些。

   执笔的高低常视书体大小的不同而变,对临习《灵飞经》这样的小揩,执笔以偏低为宜,其目的是为了运用稳健,便于控制。

   运笔法从广义上说要求指、腕、肘、臂、腰乃至脚及全身的协调,即古人所谓的全身力到,这一点在写榜书时体现得最充分。

   写小楷,重点注意运腕,个别小局部用指也无妨,再加上坐姿端正就可以了。

   腕法有枕肮、提腕、悬腕三种,写小楷用枕腕即可。

   其方法是把左手手背垫在右手手腕下。

   当然,从高要求而言,我们还是提倡提腕甚至悬腕,因为这样写出来的点画更生动。

   运腕的正确方法是:在腕平的前提下,手腕能够在同一平面上左右摆动,这一动作在写横画时尤为常用,是必须下功夫掌握的。

   运腕时切忌以小臂为轴心旋转(这一毛病主要反映在写撇画时,写出的笔画常飘忽乏力)或者把竖起的手掌放平下压(这一毛病表现在写竖画上,写出的点画多怯弱疲软)造成上述弊病的关键是肘、肩僵硬,全身关节不灵活。

   可见,要真正写好小楷,同样要注意全身力到,因此,历代经验丰富的书法家们都提倡写小揩要像写大楷一样对待。

   一、点画点画用笔是笔法的最终实现和具体反映,故而人们常把笔法归结为用笔。

   古人曾说道:学书贵用笔,用笔贵用锋。

   确实,一千多年来书家总结出来的用笔方法都是围绕如何用好锋而展开的。

   古人总结的用笔法至多至繁,还时时夹杂一些神秘色彩。

   下面选取部分重要的用笔法,结合《灵飞经》作一简明剖析。

   顺便提醒读者,这部分是该书的中心,建议把这里选取的范字(作了放大)作为主要临习对象,以便深入学习《灵飞经》或其它小揩字帖。

   点画指书法中每一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

   唐代孙过庭在其《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真”即楷,以点画作为基本形质,要求每一笔的起、行、收都笔笔到位,干净利落。

   起笔的关键是如何发笔,发笔的关键是迅速落笔、折锋、铺毫,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要求是达到把聚拢的笔毫铺开,万毫齐力。

   行笔过程中,一要继续铺毫,二要有提按,三要用逆势,即“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收笔时要求笔笔送到,具体有送到即止和送到后一顿作结或启动下一笔两种方法,前者常用于短笔画的收笔,后者多用于长笔画的收尾。

   二、使转使转即笔画间的映带关系,是楷书作品中表情达意的手段,是楷书作品稳中有变的前提。

   楷书和行草书不同,笔画间的使转常表现在笔画间断开的地方,即所谓的“笔断意连”,清代桃配中认为:〔真用盘纤(使转)于虚,其行也速〕意思是说,楷书的使转用在看不见的地方,为了前后连贯,使转处的运行要快。

   这就要求我们在读帖时必须深入体味每个点画间的往来关系,在临习中把笔势写出来《灵飞经》中小部分字,如“为”有行书笔意,容易看出其使转过程,但大多数字的使转关系还须读者细心观察才能体会得到(如图)三、提按对提按一法,要从两方面去理解,简言之,即‘提按二者,可分而不可分’(沈尹默语)所谓‘可分’即一般所说的要写细一点时就提,写粗一点就按。

   如“神”字笔画粗细悬殊,就是依靠提按的不断转换而实现的。

   但仅仅如此理解提按是浮浅的,我们还要看到双方‘不可分’的一面。

   清代刘熙载《书概》指出: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姑能免堕、飘二病。

   他不但点明了用笔按时须提,按中有提,提时须按,提中有按,这一提按之大义,还指出了提按结合才能避免死板或轻飘的笔病。

   因此,我们必须细心体味提按“不可分”的道理,把它贯彻到学习书法的整个过程中。

   可以这么说,明乎提按,于书法思已过半。

   《灵飞经》点画灵动而遒劲,提按自如,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如图)四、顿挫顿挫主要用在笔画的转折处,是调整笔锋过程中的动作。

   在笔画转换行走方向时,通过对笔锋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转向,有加刀挫一般,使点画转折处既有骨力,又气脉通畅,好比一个人的关节一样。

   顿挫法隶属于调锋法,因其重要性,故单独列出(如图)五、调锋初学书法者常常因为动辄写出软弱扁薄的偏锋而伤脑筋,束手无策。

  好了,今天关于“出小楷写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出小楷写法”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A+
标签: 出小楷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