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书法风格:颜体书法风格内容大全一
颜真卿(709?785),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祖籍琅邪临沂人。历任太子太师、监察御史、吏部尚书、刺史等职,葬于南郊三兆。在唐代,灿烂多姿的文化艺术几乎发展至顶峰,能记录于历史的大家层出不穷,风格各异、技艺高超,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不论是绘画还是书法,都涌现出大量的经典。
?
?
吴郡孙过庭《书谱》(687)中云:古之善书者,有钟张之绝,有二王之妙,其余不足以观之。可以看出在唐代书法艺术理论完整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能够综合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书法艺术进行了归纳,已具有良好的审美观和很强技法能力、归纳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孙过庭与颜真卿不是同时期的人,彼此之间相差近百年,固然孙过庭没见过颜真卿的书法。有理论家提出了一个观点,历史上唯一可以与书圣王羲之媲比的是颜真卿。这话题争论不休,当然我也不加以断言。颜真卿留存的书法很多了,而且大量的都属于经典,下面简略归纳颜真卿的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变化历程。从颜真卿的年龄大致分为三个大节。一节是45岁以前,称为早期;二节是45岁至60岁,称为中期,也称为成熟期;三节是60岁至寿终,这时期人书俱老,称为晚期,也称为巅峰期。
颜体书法风格内容1: 森严出困,细腻婉柔
在颜真卿的志学之年时候,书法艺术已经非常繁荣的地步,皇室已大量收集张芝、二王等前辈书家的真迹,找工匠做拓本分赐诸王,为推动书法艺术发展做了很大贡献。颜真卿出生至45岁时间段,即早期,颜真卿与徐浩、李阳冰、岑参、韩择木,贺知章大文豪为友。颜真卿26岁举进士第,登甲科。颜真卿早期书法艺术成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不过对他我们总是以历史来要求,总是太?苛刻?,相对于他后来的书法表现为?不成熟?。早期书法显示出了森严、精到、细腻,然而也有华媚之嫌。45岁前的作品《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唐工部尚书郭虚己碑》、《郭揆碑》、《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等等,估计也是很多,也许有当时或历史的原因,今天可以看到的就相对较少了,也是对于研究颜真卿早期书法艺术的一项缺憾。不过多宝塔特征性很强,可以代表他早期的艺术。多宝塔为颜真卿44岁时书,字径核桃大小,极为世人所重,在当今书法教学中也是把多宝塔作为范本在临习。多宝塔是岑勋撰,颜真卿书正文,徐浩隶额,现存于西安碑林,内容大致写的是西京千福寺沙门楚金夜读《法华经》,常见多宝佛塔,遂立志建塔之事。颜真卿是唐代的正统儒家,也信佛教,书写此碑,自然恭谨诚恳。此碑已初步形成了?雄浑?的风格倾向。其起、行、止都有明显的交代、结体平稳谨严,一丝不苟,匀称缜密,墨酣意足,在笔墨流动处颇显媚秀之姿。此书保留晋和初唐楷书的风韵,可见颜真卿注意从民间书艺中汲取营养,同时在笔法上与徐浩不乏有雷同之处,又有比张旭《郎官石柱记》气韵相出。清王澍跋此碑说:鲁公书此碑浑劲吐风神,以姿媚含变化,正其年少鲜华时意到书也。对于颜真卿早期的书法艺术就简而言之。
颜体书法风格内:2:浑庄重,顶天立地
在颜真卿45岁至60岁之间书法进入了成熟期,从艺术年龄上作为中期,中期的书法艺术几乎占了颜真卿整个艺术生命的八九。古语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从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来讲,那段年龄的颜真卿固然是对书法艺术理解,对生命价值、对人世间轮回的理解有了更高的认识。有了这样的境界的才能奠定他艺术成绩。颜真卿在中期个人精力极为旺盛,内涵丰富,神采与形质兼具,人格与学问共济。这一成熟期的艺术价值是最值得研究和考证。
《东方朔画赞碑》(754年),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为颜真卿46岁时所书,大楷,字如小碗般大小。值得注意的是,此碑碑阳有篆书书额,碑阴有隶书书额,清俊秀丽,不为当时很多篆隶高手之下。书写此碑正值颜真卿壮年,意气风发,官至太守,其书法在社会上已有了一定名气。此碑笔墨酣畅淋漓,点画刚峻、竖画康健、横画有律,均匀得体,中锋运笔,沉雄深稳。这些都可以看到颜真卿在形质与神采上已经?隐约?突破二王风范而以壮美结实为其审美特质,开始伸出出颜体风格的嫩芽。其一用笔从外形上显得笨拙,反复品味又觉得拙而出雅;其二字型趋于方圆,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俗而不俗,乖而不媚,所谓拙美风格之始也;其三与王字一路的风格相比,视乎缺少了那种温纯,但用笔粗而不莽,在开始打破左低右高的间架。
清王澍《虚舟题跋》评评论颜真卿:真不及草,草不及稿。中期行草书代表《祭侄文稿》(758年),墨迹,是颜真卿50岁书,这一年了社会发生诸多变化,颜真卿本人的?工作?也发生变化,导致他的各项生活遭到了前无所有的挫伤,心境是为彼起此浮,官至刺史(相当于地市级一把手)。《祭侄文稿》中讲述,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提笔欲书,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故用笔纵横挥洒,姿态横生,不经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这样的评价为历代书家公认。《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一是圆润为主,中锋行笔,处处藏锋。笔法显得相当的老道,转折处,或化繁为简、杀笔狠重,自然流露。二是章法上达到去俗登仙。与王字的秀逸妩媚,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臵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三是渴涩生动的墨法。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焦浓墨、燥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同年还有《祭伯父文稿》,信札的形式出现。现以刻本行世,用笔或行或草,刚劲圆熟,在中锋运转,用笔纵笔,不计工拙和布局。不过比起《祭侄稿》有很多雷同之处,但用笔及其神韵还有稍逊一筹。
对于颜真卿的行草书,在中期已达到书法艺术的极点。其中《争座位帖》(764年) 与《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并称?三稿?,又称《争座位书稿》、《与郭仆射书》等。该帖传世刻板很多,据朱关田《颜真卿年谱》介绍,至少有12种。《争座位书稿》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苏、黄、米、蔡无不摹习之。此帖系颜真卿与尚书右仆射书。直言指谪郭英于安福寺兴道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忠义之气,读之令人肃然起敬。总体来看真卿叙事抒情之作,虽系书稿,但由于笔法精熟,在抒情达意的同时显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争座位帖》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有行书?双璧?之称,历代十分珍视。米芾《宝章待访录》云:字字意相联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世之颜行书第一书也。《争座位帖》是颜真卿以篆籀笔法书写行书的成功之作。其用笔圆劲婉通,特别是提笔转换时深藏圭角,笔锋过处如屋漏痕,点画凝重而不板滞,豪放逸宕而不流滑,真力弥满,气势充沛。而这也正是他推陈出新、创立个人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细看此稿的用笔,可以充分体味到作者主张的?屋漏痕?的笔意。阮元对此帖线条意蕴及其运动态势所作的譬喻很恰当:?《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作者在用笔中还善于以方破圆,时出顿折,间跃锋芒,在圆活遒畅的笔致中透露出刚俊坚毅的骨气。清杨守敬《学书迩言》称:行草自右军后,以鲁公此帖为别格,绝去姿媚,独标古劲。何子贞至推之出《兰亭》上。此帖信笔而书,点画所至,真趣盎然,意态连属,飞动诡异而出于意外;笔墨淋漓,既以神行,而真行草三法皆备;忠义之气充塞,而字间奇劲,虽雷霆斧钺,凛然不可犯。
就在56岁,颜真卿将楷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面,代表作《郭氏家庙碑》(764年),又名《郭敬之家庙碑》,全称《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此碑笔画一丝不苟,庄重雍容,用笔流畅爽朗,圆劲雄健,左右竖笔略向内弯,间架宽博中疏,丰腴恬适,气骨风流,且具清灵古拙韵趣,诚为其中晚期书法艺术典型作品。清王澍跋此碑说:?今观此书,与《自书告身》略同,而朗畅处更出《自书告身》之上。?
从字面上如何分辨四种楷书的写法
你好,我来说一下这几种字体直观上的特点—— 欧体:横平竖直,结构十分严谨、注重各笔画间的相互呼应,往往有长划长撇,但即使在笔画拐弯处也是方正的,而非圆曲,这就是所谓的“铁画银钩”。每一笔都是十分硬朗的,即使是弧线也有了直线的感觉。 所以,欧体往往给人被拉长的感觉。如以人喻字,欧体可谓刚直不阿、“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洁贞烈之士。例图地址:/Article/UploadFiles/200512/20051213164404791.jpg柳体:柳体虽然与颜体很好区分——一个瘦一个肥,以“竖”为例,柳体就比颜体瘦了很多。但是它与欧体并不特别容易区分。因为柳体是学欧体而来,所以柳体也比较瘦硬、结构严谨。但是柳体与欧体最大不同在于,柳体有一种媚态,有一种婉约的风姿。它的笔画更细、更柔和,“撇”没有欧体那么长,字的结构也更紧密。所以女子一般练柳体。以人相喻,柳体自然是一位既洁身自好又婉约秀丽的贞妇。例图地址:/sf/jiaoan/2-15.files/image002.jpg馆阁体:说白了,就类似于今天的小学、中学刻本的印刷体~正正经经、四平八稳、不妨害阅读。其字体但求无过,融多家风格于一体,不求个性~例图地址:/uploadfile/qy.jpg好累啊~半天整理完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颜真卿楷书笔法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跟他的用笔技巧是分不开的。那么,关于颜真卿的笔法,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颜真卿的用笔技巧,希望能帮到你。颜真卿的楷书笔法
?雄浑?一词应能恰当地表现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二十四诗品》中说:?大用外腓,真体内冲,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它表现宏大的力量、浩荡的气势,是震撼人心的阳刚美。从笔法方面来说,颜真卿强调中锋用笔,以篆隶笔法融入楷法,起笔方圆并用,藏锋逆入,收笔是多停顿收锋,转折提笔暗过,点画之间气势连贯,呼应自然,笔画具有节奏感。在历代书法大家中,中锋用笔的集大成者应首推颜真卿。准确地讲,中锋用笔是颜体得以创立的典型范本,而颜体的出现又全面丰富和完善了中锋用笔的技法,同时,他用?屋漏痕?来形容书法用笔之妙,将中锋用笔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屋漏痕?出自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屋漏痕?,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是指雨水顺着粗糙的泥墙缓缓地蜿蜒下注,从而在墙上留下的不规则、迟涩、沉实、圆活的痕迹。因此,屋漏痕的运笔首先要强调中锋行笔,宋人郝经《叙书》讲:?大抵皆藏锋隐骨,含蓄态度,谓屋漏痕,锥画沙,皆言此意也。?丰访在《书诀》也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则如屋漏痕,言不露圭角也。?
中锋行笔时,笔尖保持在线条的中心部位,这样在宣纸上,墨迹向两边渗透的宽度相同,这样的笔画看起来有立体感,笔画的色调保持一致,不会出现有的地方淡,有的地方浓的情况,线条给人以厚实,凝练,力透纸背,富有立体感。
?屋漏痕?所表现的是一种坚韧的、稳定的、渐进的、曲折的趋势,这种曲折的线条处于随时的变化之中,这种趋势不是瞬间爆发的时间,而是一种渐进的时间积累。因此,?屋漏痕?强调的是一种线条的内质,一种品质,一种韵律,细腻地传达了书法审美的信息量。?屋漏痕?所表现出书法的审美品性,是一种雄浑之美。它表现宏大的力量、浩荡的气势,是震撼人心的壮美、阳刚美。颜书的力量从用笔坚劲而来,行笔持重,有顿挫,笔画饱满,厚重有力度感,力由外向内,是一种凝聚型的。?屋漏痕?所表现的是雄厚而不失流动、流动而不失凝涩的美感,形成肥厚含筋的特点,并不因多肉而乏力。?屋漏痕?线条所具有的雍容大度的气势,厚重的品格,以及浮雕般的立体感,使我们既看到了一种温柔敦厚的行为法度,又看到了一种至刚至大、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
?屋漏痕?笔法所显现出的线条,是迟涩与流畅、圆润与苍茫、稳健与跳荡、沉实与空灵、质朴与率真的完美结合。书法中有了这种拙气,即达到了《庄子》上所言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艺术境界。
在学习颜楷笔法时,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笔的含墨量要多,墨多便于挥洒自如,墨要多也并不是湿淋淋的从砚池中将笔提起,而是说在多含墨的前提下,笔锋能保持挺立的形状,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线条形态比较圆浑。第二、应该注意加强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执笔时要低一些,低了才能稳;其次,要注意中锋行笔,行笔时要稳健、凝重,控制好线条的每一点,在运笔时,还要产生一种感觉,即行笔时好像受到阻力,使笔意若有所顾,步步顿挫,节节加劲,似拖泥带水、逆水行舟。第三、从运笔速度来讲,写颜体楷书速度是比较快的。具体来说,起笔和收笔稍微慢一点,行笔的过程比起笔快一些,以便产生力度。
《祭侄文稿》技法天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他在悲痛万分之时,不思笔墨,直抒入怀,用笔干练飞扬,气势雄强豪迈。其作品行草相杂,字形敧则多姿,章法动荡节奏丰富,透露着那种天真率意及?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韵味和风度。这种自然无为之书,深得书法之妙趣。正如陈深《停云阁帖题记》中说:?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无意求工,而规矩之外,别有胜趣?的艺术效果。总而言之,《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不泥古,不乖今,大胆创新,终成大家的典范之作。
1.线条圆转、遒劲舒和
《祭侄文稿》笔法圆转,笔锋内含,力透纸外,其线条的质性遒劲而舒和。清代何焯《义门题跋》中说:?鲁公用笔最与晋近。?但《祭侄文稿》一是打破了晋唐以来重内擫法来表现方刚之气的习惯,改用外拓法。他认为,外拓圆笔更能自如地纵笔挥毫,充分抒展书法家的个性。如第17行的?荼毒?二字便是笔势外拓的典型表现。二是线条浑厚圆劲,骨势洞达,赋予立体感。《祭侄文稿》中?父、杨、凶、史、轻?等字运笔疾涩,体现了古人所谓?颜字入纸一寸?的说法,这是对?使其藏锋,画乃沉着?的最好的领悟和展现。三是篆籀气的运用使《祭侄文稿》不同于晋唐以来的方头清瘦,回归了古朴淳厚之气。如?颜、清、尔?等字;楷隶之法的出现让作品奇趣迭出,如?门、陷、孤?等用楷法,?既、承?末笔波状则取隶法。如第13行的?凶威?二字取法篆籀,正是以圆润、浑厚的笔致和凝练遒劲的篆籀线条,展现了颜真卿在行书用笔上非凡的艺术功力。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其顿,沉着有力,其起,迅速利落,显出一种坚决果断,一种绝对的自信?。
2.结体宽博,平正奇险
在结体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一是宽郎舒展,外紧内松。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作断竹一顿,如?岁?、?戊、戌、贼、我?、?残?、?哉?等字。这正是颜字内放外收的典型之处。二是多横向展势,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尤其是相对的边竖,使传统的内弧相背为外弧相向形。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开张多变。显得疏密得体,相得益彰。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三是气势凛然,但却寄寓着奇险。从《祭侄文稿》中我们会察觉到,有些字的俯仰变化之大,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正应和了颜真卿内心的悲壮心理,在书写时情绪放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必然原因。这在前人行书书作中是很少见到的。米芾《海岳名言》写到?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字形尽量向两边拓开,却相互照应,形散神聚。如?尔、倾、巢、准?等字,而?摧、作、悔?等字则正中寓奇,大胆造险。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唯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
3.墨法苍润,流畅自然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满怀悲愤,用血和泪写出的行书作品。渴笔枯墨,燥而无润,干练流畅,挥洒自如。全文不到300字,只用了七次蘸墨,到了一笔墨写下了53字,留下了干枯压痕出现难以控制的伤痛轨迹。从?维乾? 到? 诸军事? 蘸第一笔墨,墨色由浓变淡,笔画由粗变细;从? 蒲州? 到? 季明? 蘸第二笔墨,墨色也是由重而轻,点画由粗而细,且连笔牵丝渐多,反映了作者激动的情感变化;从? 惟尔? 开始,因要思考内容、蘸墨,涂改、枯笔增多;从? 归? 字开始,墨色变得浓润,?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八个字墨色浓厚,充分反映出书家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 天下悔? 三字以后,随着心情的不可遏制,越往后越挥洒自如,无所惮虑。两个? 呜呼哀哉? 的狂草写法,足见书家悲愤之情不可言状。最后的三行如飞瀑流泉,急转直下,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其情感交织而产生的笔墨效果使作品达到艺术的巅峰状态。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除此之外。从《祭侄文稿》中多处用渴笔修改的迹象表明:颜真卿在写这篇草稿时情绪激动,思如泉涌,手不能追,非快速行笔不足以表达其激愤之情,且无暇注意墨色的变化,虽笔中无墨仍然继续书写。然而这些干枯的笔墨,却给人以苍劲老辣的感觉,与浓重的笔墨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枯、润、浓、淡、虚、实的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召力。一次蘸墨,疾书数行,有些笔画明显是以笔肚抹出,却无薄、扁、瘦、枯之弊,点画粗细变化悬殊,产生了干湿润燥的强烈对比效果。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4.章法灵动,浑然天成
观其章法,《祭侄文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的宽绰、自然疏朗。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其章法自然天成,毫无雕饰,完全是情绪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这便给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间。《祭侄文稿》并不在意字距、行距,时疏时密,完全是随心所欲。每一行的中轴线或左或右或倾斜。章法的安排完全取决于情感的抒发过程。作品的前几行叙述了祭文的写作时间以及个人身份,情绪尚属平稳,心情比较沉重,行笔稍缓,线条凝重缓慢,章法和谐自然。
从?惟尔挺生?开始到?百身何赎?用笔豪放,章法左右飘忽不定,字局、行距变化较大,形成跳跃性变化。接下来的?呜呼哀哉?到全文结束?尚飨?二字嘎然收笔,章法从行草逐步改变为大草,压抑的情感爆发出来。第10行的?顺?、?尔?之间,第11行的?受?、?命?之间,第16行的?覆?、?天?之间,第18行的?承?下和第21行的?及?字的顶部留白,是整幅作品的透气之处,加上与第8、10、14、15、19、21、23行涂改部分茂密浓厚对比,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无意间调节了浓密沉闷的空间,造成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反差。其章法舒张开朗,给人以畅快淋漓的感觉,使悲愤情绪得以宣泄。这也正说明了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论断。
总之,《祭侄文稿》情感真挚撼人,墨法自然流畅,章法浑然天成,个性鲜明,形式独立,开历史之先河。文章彰显忠义的凛然之气,书法尽显雄浑刚健之神韵,两者相互辉映,珠联璧合,诚为充溢浩然正气之书作也。清人王琐龄所说?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忧结,岂止笔精墨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颜真卿?屋漏痕?的笔法颜真卿之?屋漏痕?作为笔法史上一个重要概念,历代书家学者多有阐释,但真正从书法史观和美学史观的角度去论述尚少有涉及。本文拟从美学、历史学的角度加以阐发,不揣浅陋,请方家指正。
一、颜真卿?屋漏痕?笔法观提出的时代场景及历史背景
颜真卿之?屋漏痕?的提出见于唐陆羽《怀素别传》?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一段。全文如下:
怀素与乌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此矣。颜真卿曰:?师亦有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与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①
?屋漏痕?的概念自滋而生。很显然,屋漏痕的提出是两位书法大师智慧碰撞的火花。他们充分发挥了书家个体的想象力,对草书笔法的提炼和概括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唐代书家大都具有这样一种天才,他们对笔法的认识、研究以及实践的能力超越了以后的每个朝代,他们对笔法探精入微似达到了不厌其烦的程度。谈法、重法并身体力行已形成了唐代书法创作的一种时代风尚。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善于将其对笔法的领悟和体会化为自然的妙喻,用一种十分贴切的生活化、自然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就有:?真卿曰:'敢问长史神用执笔之理,可得闻乎?长史曰:'予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精妙。?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锋藏,画乃沈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如此则其迹可久,自然齐于古人。?②
在这里,我们已无法具体考证颜真卿受法于张长史和颜真卿与怀素论草书笔法提出?屋漏痕?之时的先后时间,但从他得其道之深浅,可以推测,之前颜真卿应是先受到张旭如?锥画沙?等用笔妙喻的启发,在颜真卿的脑海里其实已经对草书笔法有了自己独到的感受,只是没有找出合适的语言形式把它表达出来罢了。在唐代,几乎每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大家都曾提出过自己的笔法观。如与颜真卿同时的徐浩提出?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这种重法之风,显然是入唐之后楷书极度演进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风格时尚。
唐楷是唐人的伟大杰作。楷书艺术中所蕴藏的笔法理念也较其它书体复杂和深刻得多,有关楷书的技法书论可谓汗牛充栋。对唐楷书笔法的研究也同样带动了草书艺术的发展。张旭、怀素浪漫主义的狂草书风狂放而不失法度之谨严,其间就有楷书笔法理性主义的约束。这的确是唐代书家独特而又了不起的创造。
如果说唐代书家重视笔法的风尚是构成颜真卿提出?屋漏痕?笔法观的时代场景的话,那么,汉魏南北朝古典主义书法的笔法传统是构成其创造思维形成的历史背景。唐代书法最初在太宗李世民独尊大王的大旗号召下,形成了回归晋法的一种古典主义书风的潮流。因此,汉魏南北朝时期的笔法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唐人的创作思维。如传蔡邕《笔论》中就有: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或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这是唐之前典型的天人合一的书道观。唐人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家重视笔法的传统精神,但同时又注入了一些时代新理性。他们不是把书法比作象什么,而是善于从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提炼出书法的真谛来。颜真卿处于这样一个传承有序的艺术创新的伟大时代,他无法割舍历史的纽带和情结,当然也深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对笔法的关注进入到了一种内在精神范畴,对笔法的孜孜追求已成为学习书法的第一要务。他把自己对笔法的理解和体会,用一句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概括出来,非常精炼地表达出了他的笔法观和审美观。既表明了他的一种创新态度,又充分显示出颜真卿作为书家个体,有别于古人,同时又与时代人拉开距离的艺术开拓精神。
颜真卿书法创作的时代氛围已居于中唐,二王书风已稳固上升为主流态势。当然,在这种主流态势中,仍有坚持秦汉古法的书家。如早期的欧阳询、褚遂良、张旭、徐浩等书法大家都非常重视藏锋古道,这种源自篆籀笔法形态的用笔技巧,自唐宗二王书风之后,并没有因此而消解。它作为一条隐形的暗流一直在汩汩流淌着。欧阳询早期深受北方古法的影响,褚遂良也是后学大王的,虞世南则习王献之。虽然藏锋古法在当时没有得到进一步张扬,但在唐代书法创作中,谁也没有把这一古老的用笔之法废弃掉,只是在二王书风的笼罩之下,没有人去发扬光大罢了。书法至中唐,颜真卿始复大变,他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用笔经验,很好地继承中原古法,对篆籀笔法的认识上升到了时代的高度,在其行草书创作上进一步强化融会了这一点。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颜真卿提出?屋漏痕?的笔法观并不觉得奇怪,而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颜真卿?屋漏痕?笔法观的美学价值及其对后世书学的影响
关于?屋漏痕?的真正内涵历代书家多有散论。但多数书家认为?屋漏痕?的核心思想是讲藏锋的。如宋人郝经《叙书》讲:
?大抵皆藏锋隐骨,含蓄态度,谓屋漏痕,锥画沙,皆言此意也。?又如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曰:?颜平原屋漏痕、拆钗股,谓欲藏锋,后人遂以墨猪当之,痴人前不得说梦,欲知屋漏痕、拆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再如,丰访《书诀》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则如屋漏痕,言不露圭角也。?晚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讲:?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言无起无止,即藏锋也。?
这样,我们可以从历史笔法的沿革中大致了解一下颜真卿?屋漏痕?笔法观内在的含义。
我在《崇高美的沦丧》一文中曾论述过,颜真卿是忠实于藏锋古法的伟大实践者。从笔法史上看,蔡邕、钟繇、王羲之等人是一脉相承的。而颜真卿也正是从这一帖派系列中汲取了可贵的营养。
宋人郝经《叙书》曰:?钟王变篆隶也,颜变钟、王用篆也。?清王澍《虚舟题跋》曰:?自秦造分隶,至以东汉,增减任意,讹舛相错,篆籀古法遂以大坏。魏晋之间,钟、王继起,风会虽于是而开,然未能有所是正。暨乎六朝丧乱之余,以滋生,递相传染,日以讹倍。唐兴太宗,高宗引继右文,书学渐归于正,虞褚诸公出,虽未能加形削行,然六朝谬体,盖计十去七八矣。延百余年,颜元孙作《干禄字书》,鲁公极力扬,于是书体廊然大正。每作一字,必求与篆籀吻合,无敢有出入,匪为字体,用笔亦纯以之。虽其作草亦无不与篆籀相准。盖自斯喜来,得篆籀正法者,鲁公一人而已。?⑨又唐朱长文《续书谱》曰:?自秦行篆籀,字有义理,法贵谨严,魏晋而下,始减损笔画,以就字势,唯公合篆籀之义理,得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扬而不拙,善之至也。?
由此看,前人之论述比较集中一点,即颜真卿是篆籀古法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而?屋漏痕?的核心即是藏锋古法,即篆籀之法,因此,?屋漏痕?的真正内涵即是这种笔法所体现的美学思想。这在他的行草三稿书之中皆有充分的表现。留心阅览历代书家对颜真卿书法的评价,其审美感觉多有不同。如?以浑劲吐风神,以姿态含变化?,?遒劲紧结?,?古澹归于雄浑?,?古奥不测?,?浑劲?,?笔经濯濯?,?郁勃之气?,?风骨更老?,奇古秀拔?,?古雅俊拔?,?圆劲古淡?,?力透纸背?,?细筋入骨如秋鹰?,?澹古之韵?,?奇古豪宕?,?紧刚如铁?,?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率以雄厚胜?,?沉雄痛快?,?雄健之气?,?浏漓顿挫?,?万钧之努?,?顿挫纵横?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不同的审美感受来自历代书家对颜真卿书法作品的观察、欣赏和体会,虽然存在差异,但有一点是大致相统一的,即颜真卿始终遵循了他?屋漏痕?的笔法观,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可以表现出篆籀古法的风骨遗韵来。
应当说,颜真卿?屋漏痕?的笔法观对后世书学产生了较大影响。书法史上有两个学颜高潮,一是在宋代,二是在清代。
如在宋代,对颜真卿书法推崇备至的当是苏东坡和黄庭坚。也正因二公的极力推崇,颜真卿的书学地位才归于历史正位。苏东坡称:?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唐以来风流,后之作者始难复措手。?⑾他主要的还是肯定颜真卿书法中的古法成份。黄庭坚认为?东坡先生尝自比于颜鲁公,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至于行草、正书,风气皆略相似。?观东坡书,得颜之雄秀之气,在笔法上稍有屋漏痕之遗意。黄庭坚行书不如其草,但其用笔似染鲁公劲健清拔之骨气。米芾是宋代书家中十分刻薄的人,他一方面贬抑颜之楷书,另一方面又十分称道颜真卿的行草。他说:?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有篆籀气,颜杰思也。?宋代另一位书家蔡襄,特重古法传统,应深晓屋漏痕之意,有黄庭坚语为证。?蔡君谟行书简扎,甚秀可爱,至于行草,自云得苏才翁屋漏痕法,令人不解。近见陈懒散草书数纸,乃其得才翁笔意。?
对于颜真卿?屋漏痕?的书法真谛,清代书家和学者多有领悟。应当说,除宋代人外,颜真卿的书学思想,特别是他的有关?屋漏痕?的笔法观,对清代书学影响较大。清代有几位精研书理的学者感受颇深。如王澍(shu,音树,及时的雨)在《竹云题跋》中讲:?平生爱临鲁公之稿,不惟喜其书,以其可以发人忠孝之思,故援毫濡墨,辄赏腕底有鲁公神至,所谓古钗股,屋漏痕,峻拔一角,潜虚半腹,诸微妙,不传之处,笔墨之间,自有契合,正不足不道也。?⒂王澍?峻拔一角,潜虚半腹?可谓深悟颜真卿笔法之妙。
清杨宾《大瓢偶笔》中曰:?古钗脚?、?屋漏痕?坼(che,音彻,裂开)壁路?此平原与素师之味语也,千古指为秘诀,余以其在外面讲,极不喜。?⒃对颜真卿笔法可谓深爱之至。另一学者徐谦在他的《笔法探微》中直述屋漏痕之精义,给予新的阐发。他认为?屋漏痕?之笔画?其中段处处皆如藏头之头,无处不活,无处不动,此法无以名之,名曰'盈中?。言笔锋两面界纸,若水槽,而笔心墨盈满其中,徐徐进行,自成屋漏痕,以此结作篆,谓之'春蚕食叶法?,是为篆结全针。?
在创作上,清代书家中继承颜真卿书法的大有人在,如刘镛肥墨法掌握十分得体,钱澧(lǐ,音李,澧水,水名,在湖南)深得颜真卿书之圆劲古澹之气,何绍基探索篆隶精神,其行书有平原篆籀之气。
颜真卿书法作品特点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特点: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颜真卿书法显著特征是雄强、壮美。颜真卿惯用篆隶笔法作作书,楷书、行书、草书都有强烈的篆隶笔意。颜体书法起笔以逆锋为主,行笔讲究中锋,收笔强调回锋,这种运笔体系追求的是书法线条的圆厚、拙朴、大气河张力。
颜体书法笔画几乎是笔笔藏锋,几乎是“藏”的不漏痕迹,许多笔画在起笔处都因多个点画的相交而被藏得严严实实,只有右上方的“点”和右下方的“撇”,逆起笔清晰,因逆得圆的外形,有钝的视觉效果,我们临摹颜体时切不可因“藏”而淡化颜体的逆峰起笔动作。
临摹颜体的方法:
1、顺势而下法
这种方法往往是在横画写到一定长度时略作提锋,使笔锋聚拢,顺势向右下按笔并向下用笔。如“南”字。
2、换写竖画法
这种方法是在横画的末端提笔,在高于横画处逆锋向下写竖画。如“里”字,在《勤礼碑》中这类折笔方法运用较多,临摹要善于总结规律。
3、方折转换法
这是楷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楷书各家多有应用。在横画的末端提笔略向右上,然后向右下作顿,使折角处呈现方形的棱角。
4、勾法
颜字的竖弯钩在出钩方式上也不同于其他书家的写法,往往是在钩前先回锋再勾向正上方。
练楷书的诀窍
练楷书的诀窍如下:1、侧点:直冲式落笔(关于落笔方法可关注小编后查阅学习),行笔向右下45°按笔,再顺势斜下顿笔,其右侧略微有少许拱起的弧度,然后笔尖向左上迅速提笔回锋。表现为线条由细到粗,底部圆润。如:“主、京、兴”等。
2、左点:因形似垂露,故叫垂点。直冲式落笔,行笔方向从右至左下呈5°,写法是由轻到重,再顺势向直下按笔,其左侧略微有少许拱起的弧度(也有的弧度向右侧),然后笔尖向右上迅速提笔回锋。表现为由细到粗,底部圆润呈露珠状。如“宾、东、小”等。
3、撇点:形似短斜撇,但更短更小些。点落式落笔后行笔向左下45°迅速撇出。如只、羊、并等。
4、长点:是侧点的延长,直冲式落笔后向右下方45°行笔逐渐用力,最后顿笔回锋收笔。表现为上细下粗。楷书中有不少字的捺画是用长点来代替,所以也叫“反捺”。如“不、以、英”等字中的长点。
楷书(Regular Scripts)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该风格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其中可分为大楷、中楷、小楷。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是楷体四大家。
中国的古代字体都有哪些
从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书法角度来说,属于文字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包括书法家因个人风格而形成的书体),有如下字体: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简书
隶书
章草
行书
今草
魏碑
楷书
狂草
行草
以上字体大致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但是书法史上归纳起来,总分为五种字体,称五体书,即:
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包括简帛书
真(楷)——包括魏碑
行
草——包括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
宋后,因活字印刷的发明,产生了用于印刷的专用字体——宋体
像现在的很多美术字体都是近现代人逐渐发明的。
1.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2.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书同文」。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后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秦「书同文」之后,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直系血亲,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3.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4.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小篆的风格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在激荡着战国诸子奔肆思想和飘散着魏晋儒士藻雪风骨的翰墨中,简书无疑是其高古、朴茂的代表。
5.简书
什麽是简书?简单说,简书就是写在“简”上的文字。战国至魏晋时代有种书法,是写在形状狭而长的竹、木书写材料上的。竹制的称简;木制的称牍,或札,二者统称为“简”。简书一般用汉隶或汉隶的变体书写;又由于简书盛行于秦汉和魏晋时期,因此,简书也称汉简。李商隐《筹笔驿》有“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的句子。可见简书高古不群、神圣凛然,是一种不轻易使用和很讲究的古老书写形式。
前人说,简书是征役时,临行告诫的文书;又说,简书是国家有急难,用以求救的文书。其实,前人的这两种解释都不大准确,他们说的都是简书的用途,及书写内容上的区别,与书写形式无关。实际,所谓简书,就是书法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只是比较古老罢了。
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有清先生以擅简书著称当今书坛。他的简书,如同他的人品、性格,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敦实,又有现代文化的开张、爽快;既有秦钟汉鼎的凝重、磅礴,又有诗经楚辞的飘逸、灵动。欣赏他的简书,真得能读出“缩将百尺苍鳞鬣,石破涛飞纸上来”(郭风惠《题秦仲文画松》)的隽永韵味。
6.隶书
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隶与篆又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吴云∶
“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隶书的演变——隶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7.章草
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8.行书
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9.今草
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
10. 魏碑
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11.楷书
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12.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狂草,书法中的表现主义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
13.行草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欧体与颜体的区别
颜体和欧体的区别是颜体楷书的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而欧体楷书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严谨工整。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话恢宏境界。
颜体的横细竖粗非常明显,某些偏旁的特点也很分明。欧体的三点水排列,有点像是撇、短竖、提的写法;颜体就是点、点、提;柳体也是点、点、提,不过他的点是典型柳体的“梯形”点,而且提很有特点,下面有个大疙瘩。再比如宝盖头。
除了笔画上的不同,比如横钩的写法,欧体很平滑,颜柳有个大疙瘩,宝盖的结构上也有不同。欧体和柳体中间的点,几乎是竖画的写法,就是个短竖,而颜体中间则是一个典型的颜体点;左侧点,欧体和柳体都更竖直,颜体更斜,欧、柳的区别在于,欧体露锋入笔,顶上是尖的,柳体更像个短竖。
好了,关于“主颜真卿写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主颜真卿写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