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采荠菜的诗句
2. 关于荠菜花的诗句
关于采荠菜的诗句 1.描写蔬菜的诗句
荠菜: 辛弃疾《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蓬蒿菜、韭菜:宋代 苏东坡《送范德孺》:
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
遥想庆州千嶂里,暮云衰草雪漫漫。
黄瓜: 《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2.挖荠菜的作品赏析
全文共分六部分:
一、(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点出题目,写作者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
二、(第2-3自然段)写作者小时候因饿而馋被诬为馋丫头而受屈的心情。
三、(第4-8自然段)写作者因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赶落水险些丧生的经过。
四、(第9-10自然段)写在那样的社会,只有冬去春来,田野里长满荠菜时作者才感到了生的欢乐与自由。
五、(第11-13自然段)写解放后作者和孩子们对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态度和心情以及作者由此而产生的感慨和希望。
六、(第14自然段)发表议论,点明主旨,希望青年要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这篇文章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以深刻感人的笔触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童年时代悲惨的故事。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着意描写了人物的心理。透过人物的心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夜色越来越浓的画卷,村落、树林子、坑洼、沟渠,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作者用巧妙的笔法将这一切写得有声有色,而且把她当时的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难归的复杂心情完全和景物融注在一起。
夹叙夹议,表达作者的感情和观点。
作者长于小说的创作,所以这篇散文也具有小说的某些特色。文中很好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观点。前半部分以记叙为主,生动具体地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一点议论,揭示了穷人受穷的原因。孩子们“漫不经心”的种种神态之后,作者的感受就更深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发表了一段议论。这些议论深刻、细致、委婉、动人,给读者以很大的教育和启发。这样叙议结合的写法,既又利于突出中心思想,又易于为青年读者所接受。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叙一段议一段。写每年春天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的时候,作者又分两层:一层写孩子们小的时候,一层写孩子们长大一些以后。在每层叙事之后,作者都有一层议论。特别是在叙述吃荠菜的时候,叙事具体感人,议论鞭辟入里。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仿佛是和读者促膝谈心,娓娓动听。作者力求通过艺术手段感染和教育读者,而不是板起面孔进行枯燥无味的说教。
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出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从中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两代人的隔膜。通过对比叙述把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如何看待苦和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人们思考,这也正是表达中心思想的基础。在文中,作者处处对比,寓意深刻。如:今昔对比,两个社会,两重天;旧社会和大自然对比,旧社会是如此黑暗,大自然是那样美丽自由;新老对比,两代人两种思想;“馋丫头”和财主儿子对比,一个挨饿受欺,一个饱食无忧,等等。 这篇文章通过对两代人在挖荠菜、吃荠菜中所反映出来的隔膜的展示,表达了作者要青年一代珍爱“荠菜”、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殷切期望。
3.蔬菜诗句30字以内
韭菜:
杜甫《赠卫八处士》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高启《韭》
芽抽冒余湿,掩冉烟中缕。
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
荠菜:
辛弃疾《鹧鸪天》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蓬蒿菜、韭菜:
1.“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苏轼
南瓜
1. 《南瓜诗》
吴祖光
苦乐本相通,生涯似梦中,
秋光无限好,瓜是老来红。
豌豆
《豌豆诗》
曹植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感巫州荠菜
---高力士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苏东坡:“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菱如铁甲。”
4.小弟求:关于野菜的古诗歌和关于吃野菜的风俗
野菜,灰头土脸的,怎可与高雅的诗歌相提并论呢?看到这个题目,人们不禁要问。
其实在很早以前,野菜就已经走进了诗歌的文学殿堂,成为其中的主角,在古人的笔端浅吟低唱。追溯其源可到《诗经》,曾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在《诗》305篇中提到的可食用野菜多达43篇25种,在其之后的许多诗词曲赋中,平凡的野菜竟绽放出不平凡的灵性和野趣。
首先从《诗》说起,诗经所处年代是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奴隶社会,人民辛勤劳作,日日与大自然为伍,生活窘困的人还要靠大量的野菜充饥,因而野菜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来源于民间创造的诗歌,在表达生活、劳动、爱情时,自然少不了对野菜的描述。 诗经的首篇《关睢》唱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其中的荇就一种可以吃的水草,浮在水面,绽放**的小花;在《谷风》中有一首反映劳动妇女遭丈夫抛弃的诗“谁谓奈苦?其甘如荠”意思是:人们都说苦菜苦,可与我心中的苦楚比起来,它却如荠菜般甘甜了。”苦菜里有三两粮,既饱肚子又壮阳”它不仅能清热燥湿,消肿化瘀解毒,还能凉血止血。
荠菜则更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一种野菜,俗名又叫地菜、清明菜,它不仅味甘 ,而且色泽嫩绿,词家辛弃疾就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吟诵;在《苤苡》中也有这样的诗句:“采采苤苡,薄言采之。采采苤苡,薄言有之。”
苤苡就是在车前草(车轮菜),诗的意思是:“好新鲜的车轮菜呀,快来采呀,谁采了归谁啊。”借采集野菜来表达爱慕之情;文如《采葛》中的诗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葛根可制成葛粉,萧则指的是一种白蒿,两者都是野菜,特别是白蒿,它不仅是味道鲜美的野菜,也是一种药材,多生于田间地头,路沟渠边,每逢清明之际,正是白蒿繁茂之际,上坟祭祀的人们络绎不绝,顺便采集白蒿治病或解馋,蒿的种类较多,在《诗经》中有“呦了鹿鸣,食野之苹”,苹即陆生白蕃蒿,俗呼艾蒿,“于以采蘩,于沼于让”。蘩是指水生白蒿,而《本草纲目》中的白蒿则为蒌蒿无疑矣。
除此之外诗文中提到了许多野菜,如野碗豆(薇菜)、车前子(苤苡)、白蒿(蘩)、地米菜(荠菜)、苦菜(荼)等,至今都是人们饭桌上的美味。但当野菜从胃转移到心上,并在那里扎下感谢的根,片片的菜香就化做至精至诚的诗句,加重了历史文化的份量。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在他的《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以桃花绽放,春江水暖,鸭子戏水,野菜满地长的生动诗句,表现了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景象,也向人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踏青采择野菜图。
千百年来野菜伴随着我们自生自灭,在个个平常的日子里,它属野花闲草,是生活的点缀品,民谣也说:“三月三,地菜赛灵丹”。这些诗句记载了春天的欢愉,但在我们生活遭遇困厄时,用它果腹充饥时,其中的滋味就变得苦涩,野菜变成了穷苦人生存的稻草,期盼的救星。
姹崇嫣红的芳菲桃李,千妖百媚的芍药牡丹,在物质极缺时也变的毫无价值,黯然失色。因此,关于野菜历代文人都留有赞美的诗句,诗赋民谚也为数可观了,例如宋代姜夔在《扬州慢》中描绘“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东坡先生在品味野菜时时竟也发出感慨。
“时绕麦田求野菜,强为僧舍煮山羹”。民谚“三月的茵陈,四月的蒿,五月六月当柴烧”鲜明的点出了野菜的时今性。
初春的野韭菜也脆嫩爽口,野味十足,非家种大棚可以比拟的,是人们尝春调剂的上品,唐诗人杜甫就曾留下:“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佳句,民语也说“三月新韭胜似肉”。人们喜爱野菜不驻是它们可以过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许多野菜本身就是药材,可以达到“药食同源”的治疗保健作用,因此有俗语说:“野菜香,回归自然保安康”。
懂得此理的当首推南宋诗人陆游,它在《杂感》一诗中这样认为“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岂役七心躯,事此肤寸吾”。在《食荠十韵》中则更是品出其中真味。
“唯荠天所赐,青青被陵冈,珍美屏盐酪,耿介凌霜”。是呀,在平淡中寻找真味,体会人与自然的融合,在诗歌中绽放生命的光华,这岂是我们现代人可以体味到的……。
当我们手捧诗卷,吟诵“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时,心底升起的该是怎样的惆怅与遗憾。 信手拈来,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发现在文化的长沙里竟随处可见它们的踪迹。
带着不同的人生感悟唱出了千姿百态。 唐代陆龟蒙就赞曰:“野园烟里自幽寻,嫩甲香蕤引渐?。
……欲助春盘还爱否,不妨潇洒似家林”。皮日休《鲁望以躬耕野蔬兼示邪念什用以酬谢》:“深挑乍见牛唇液,细掐徐闻鼠耳看,紫甲采从泉脉畔,翠牙插自石根傍”。
宋代苏东坡写道:“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读到此处,禁不住掩卷长叹,千百年来,野菜生长在田间陇畔,沟渠路边,无须人类为它施肥培土,任其自生自灭,也许在达官显贵眼中尚属野性未驯,低微卑贱之物,在他们“高贵”的鄙夷。
5.关于蔬菜的诗词
韭菜:
杜甫《赠卫八处士》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高启《韭》
芽抽冒余湿,掩冉烟中缕。
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
荠菜:
辛弃疾《鹧鸪天》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杏:
苏东坡《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荔枝:补充楼上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葡萄:
元·郑允端《葡萄》
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若使文园知此味,露华应不乞金盘。
清·吴伟业《葡萄》
百斛明珠富,清阴翠幕张。晓悬愁欲坠,露摘爱先尝。色映金盘果,香流玉碗浆。不劳葱岭使,常得进君王。
清·陈维崧。《青玉案·夏日怀燕市葡萄》
风窗冰碗谁消暑?记百颗,堆盘处。掬罢盈盈娇欲语。轻明晶透,芳鲜圆绽,小摘西山雨。
清,萧雄《葡萄》:
苍藤蔓,架覆前檐,满缀明珠络索园。赛过荔枝三百颗,大宛风味汉家烟。
石榴
《石榴歌》
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
流霞包染紫鹦粟, 黄蜡纸裹红瓠房。
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
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
6.关于菜花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愁(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唐·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唐·李白)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白居易)
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 (唐·白居易)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唐·王维)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 (宋·苏轼)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唐·李白)
初惊银河落,半洒云天里 (唐·李白)
波涛万里堆琉璃 (唐·杜甫)
水真绿净不可睡,鱼若空行无所依 (宋·楼钥)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明·罗贯中)
水万物之本源也 (春秋齐国·管仲)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战国赵国·荀子)
源清流洁,本盛木荣 (汉·班固)
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 (清·查慎行)
7.关于菜花的诗句有哪
1、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2、桃花净尽菜花开唐刘禹锡 《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
3、桃花净尽菜花开唐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4、麦花雪白菜花稀宋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5、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 《鹧鸪天 代人赋》
6、春日平原荠菜花宋辛弃疾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7、春日平原荠菜花宋辛弃疾 《鹧鸪天·春日平原荠菜花》
8、任菜花葵麦宋刘过 《水龙吟 寄陆放翁》
关于荠菜花的诗句 1. 关于菜花的诗句有哪
1、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2、桃花净尽菜花开唐刘禹锡 《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
3、桃花净尽菜花开唐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4、麦花雪白菜花稀宋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5、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 《鹧鸪天 代人赋》
6、春日平原荠菜花宋辛弃疾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7、春日平原荠菜花宋辛弃疾 《鹧鸪天·春日平原荠菜花》
8、任菜花葵麦宋刘过 《水龙吟 寄陆放翁》
2. 描写莱花的古诗
不知道什么是莱花,你说的是菜花吗?关于菜花的倒有一些: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3. 关于菜花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愁(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唐·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唐·李白)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白居易)
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 (唐·白居易)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唐·王维)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 (宋·苏轼)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唐·李白)
初惊银河落,半洒云天里 (唐·李白)
波涛万里堆琉璃 (唐·杜甫)
水真绿净不可睡,鱼若空行无所依 (宋·楼钥)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明·罗贯中)
水万物之本源也 (春秋齐国·管仲)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战国赵国·荀子)
源清流洁,本盛木荣 (汉·班固)
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 (清·查慎行)
4.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解释
只有长满了溪边的荞菜花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春天。 [4]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_
作者:辛弃疾
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5. 关于菜花的诗句
1.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释义: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2.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释义: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3.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释义: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4. 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温庭筠《宿沣曲僧舍》
释义:血色落日渲染的桑树,宛若梦幻一般。广袤无垠的旷野上,层层叠叠的油菜花随风轻舞,宛若跌宕起伏的金色花海。
5.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 代人赋》
释义:城中桃李色艳香浓,但愁风畏雨,转眼却逝。溪头荠菜朴实无华,但不畏风雨,顽强茁壮。
6. 何须银烛红妆,菜花总是曾留处。——刘辰翁《水龙吟·何须银烛红妆》
释义:何必要点蜡烛化妆,菜花总是在曾经留过的地方出现。
7. 雪挑霜煮春无尽,不似吾园荠菜花。——方回《荠菜花》
释义:雪花挑选霜一起把春意奥尽,不像我们园里的荠菜花。
8. 满园菜花开向夏,一双蝴蝶飞上天。——朱翌《南屏》
释义:夏天来了,满园的菜花都开了,一双蝴蝶飞上了天。
9. 清明过了桃花尽,颇觉春容属菜花。——王之道《春日书事呈历阳县苏仁仲八首》
释义:清明节过了以后桃花就凋谢了,突然觉得春天的容颜应该属于菜花。
10. 杨花如雪菜花黄,路出初郊正日长。——王之道《和彦逢弟春日即事》
释义:杨花像雪一样白净,菜花黄黄的,路刚刚到了郊外才看到影子十分的长。
古希腊为什么会形成民主政治?(即贵族阶级为什么在军事上失败了?) 各位大师对米诺斯感兴趣请加我
在辉煌灿烂的世界古典文明中,古希腊文明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功于罗马”。近现代的西方人,似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怀着一份无法释怀的感念,奉它们为西方文明之根。与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不同,而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强的民主性,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但是,古希腊璀璨的民主政治是如何形成的呢?
地理环境
为什么在古代东方文明国家一般都形成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而在地中海的希腊世界却产生雅典这样的民主典型呢?思考这一问题的人们常常首先瞩目于雅典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并力图将此说成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决定注因素。但这不能让人信服。与雅典地理条件相似、同属于希腊世界的某些城邦国家如科林斯、麦加拉建立的却是寡头政体。可见,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不能否认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包含着地理环境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更不是决定性的。应当说,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是其经济、政治、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古代雅典国家形成时已具有相当高度的社会生产力。这是雅典国家一开始便卞同于东方文明古国的特点之一。荷马的英雄史诗表明,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希腊地区已经使用铁器和牛耕。东方文明古国形成时期要比淮典国家形成时期早得多,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却要低下得多。埃及在古王国时代还主要使用木犁、木器来耕作。到中王自时代在埃及才出现青铜工具。铁在新王国时期还因其稀少而被视为贵金属——此时距埃及统一国家形成已经历了大约1000年。马克思曾认为,这种过于低下的文明程度和广大的幅员是需要中央集权的专制政府的原因之一。而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则使雅典国家形成时期在农业、手工业方面都存在以个体经营为主的生产活动方式,在此基础上,便排除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其次,以雅典的地理环境和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状况为背景,古雅典国家形成时期便具有自身的社会经济活动特点。
位于阿提卡半岛的古代雅典境内群山起伏,不利于发展粮食生产,但园艺、畜牧、植果、养蜂业却颇为兴旺。阿提卡拥有的银矿、粘土等矿藏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三面环袍阿提卡半岛的爱琴海与地中海相连,阿提卡西岸的几个天然良港使雅典人有发展航海贸易的便利条件。对外来浪食的依赖和出口手工业产品和衣产品的必要,使阿提卡居民不断扩大对外交往,与海外建立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这样,在雅典国家形成之初,阿提卡社会已有了较发展的商品货币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突破了自然经济的局面。这时,雅典己成为地中海东部经济、贸易、文化的中心。在梭伦时代,“动产,即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时它已经不是单单用作购置地产的手段,象在眼光狭小的最初时期那样——它已经变成口沟本身了。”[4]与之相反,古代东方文明国家普遍地以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为基础。如马克思所指出的:1在印度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方面,印度人民也象所有东方各国的人民一样,把他们的农业和商业所凭借的主要条件即大规模公共工程交给政府去管,另一方面,他们又散处于全国各地,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家庭结合而聚居在各个很小的地点。由于这两种情况,所以从很古的时候起,在印度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即所谓村社制度,这种制度使每一个这样的小单位都成为独立的组织,过着闭关自守的生活。”[5]“这些田园风味峋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6]。
再次,雅典国家产生时的生产力状况、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特点使以血缘关系为纽他人氏族组织受到较彻底的破坏。氏族组织受到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基础上的私有制的扩大和发展,尤其是随着土地的抵押、转让、买卖而普遍化了的土地私有。梭伦时代公开以立法确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尚在梭伦之前,土地私有已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土地买卖扣私有破坏了氏族组织赖以存在的基础——土地公有。另一方面,在较发展的商品经济活动力基础上,阿提卡居民对外交往频繁、同外邦人杂居现象极为普遍。这使建立在血缘关系丛础上的氏族组织难以行使正常的管理职能,以至逐渐丧失自身存在的必要性。由于较彻底地破坏了氏族组织,阿提卡居民在商品货币关系中民立了自由、独立的身份,初步连立了相互平等的关系,这为他们在国家形态下重新组织起来时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关系背景条件。
马克思所认为的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东方文明古国是什么情况呢?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社会的概念,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没有土地私有制,即使退一万步说,至少,土地也是属于国家所有。第二,亚细亚社会的基础是村社制,每一个村庄通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而达到自给自足。第三,中央集权起着支配作用。这种权力是:在历史过程中确立的,这是由于要使农业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而必须举办水利工程)和其它公共工程的那种环境造成的结果。”[7]
如果我们只着眼于上面所讲的情况,那还不足以说明雅典国家民主政治产生的必汾性。一国的政体,并不仅仅简单地适合着该社会的环境和经济关系。一国统治阶级中各个阶层、各个派别的力量对比关系,以及取得领导权的那个阶层或派别的政治意识,对该国政体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雅典较为发达的海外贸易和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雅典社会产生了一个相当强大的工商奴隶主阶层。这个阶层在雅典国家形成之初就已存在,随着其财富的与日俱增而要求取得统治地位。如果说旧氏族贵族富有者曾用”六一”租、债奴制使雅典小农、手工业者不断破产并把他们置于自己统治下的话,那么,工商奴隶主则竭力要求保证自由小农和手工业者独立存在,这样,才能保持对外出口的货源和国内的消费市场。于是,工商奴隶主和自由小农、手工业者可以在经济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树起政治联盟的大旗。结果,在以梭伦为代表的工商奴隶主领导下的政治改革使雅典国家较早地废除了本族债务奴隶制,规定了最高占地限额,在雅典国家保存了大量的自由民小农、手工业者和自由的城市贫民。乙小农经济和独立的手工业生产构成古典社会全盛时期的经济基础。”[8]这些人是拥护和支持民主改革的强大的社会力量。而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国家,王室和贵族都拥有规模巨大的农庄和手工作坊,占有众多的奴隶和各种类型的依附农民,这是形成君主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以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雅典平民是通过逐步改革的方式来建立民主政治的。在改革的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的痕迹。同时,被从独占的统治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考虑到工商奴隶主中相当一部分成员就是从土地贵族中转化来的,他们之间在经济上还有着相当的利益一致之处,于是,在他们之间实现政治妥协就存在可能性。见闻广博的梭伦或许总结过其它国家政治改革的经验,以至他在政治改革中对贫民、对土地贵族都采取一种中庸的态度,这就使妥协能成为现实。结果,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各阶级、各派别都在民主政体中共容。民主政体是照顾到相互妥协的奴隶主自由民各阶层利益的政体形式。
私有财产
荷马社会的土地制度处于公有制向私有制并存的阶段, 到古风时代希腊的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起来, 并在晚期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 这种明晰的土地所有形式和观念与东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中国为例, 在战国至西汉期间, 土地私有制虽已出现, 但还未成熟和完善。土地最高所有权实际上属于国家。首先是中国历史上过早形成的专制王权阻碍普遍的私有制的形成,“空前强大的国家集中地主阶级的权力并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超经济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农民的土地经常为贵族、官僚和商人地主兼并, 这种大土地所有制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其次,在荷马时代已开始的商业往来至大移民时代(即古风时代)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商业活动, 这自然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完善和成熟。而在中国, 春秋至战国时代, 由于铁器的运用和生产力的提高, 商品生产和交换得以发展, 但他们只局限在一定范围内,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 它“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资源”,已有的专制王权又进一步强化。从战国至汉代, 统治者都利用政治权力对各种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垄断, 实行超经济强制。这种官营工商业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民间力量的发展。从而也削弱对土地私有制的稳固占有和排除其他意志的干涉的能力。第三, 在希腊由于血缘关系的破除, 农民因为共同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反抗贵族对土地的独占, 贵族与平民的斗争直接导致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但在中国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和对统治者的反抗被消解在家族内部, 层层血缘关系网的阻碍使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体无法跨越亲族组织和伦理文化而结成联系紧密的整体, 无法聚集足够强大的力量来获得土地所有权。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古典的时代是从家族到私产再到国家, 国家代替了家族, 亚细亚的古代是由家族到国家, 国家混合在家族里。”两种不同的道路决定了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同的方向。
人类历史上, 私有财产通常是不义、纷争的根源, 但是到希腊古典时期其私有土地的发展有独特之处, 即土地持有规模的差距是有限的, 如在雅典公民中约有4| 5 的人或多或少的占有土地, 公元前403 年, 弗米修斯提议政治权力应限制在土地所有者阶层内, 据狄奥尼修斯记载, 如果这种提议得以实施, 只有约 5000 公民失去政治权力。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以农业为主的希腊社会中对政治体制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因为希腊社会存在这样一种政治原则: 土地是个人社会和政治地位的基础, 私有土地权与政治权力相互重合。大量的土地所有者不仅可以参与政治生活, 而且土地持有规模的较小差异也使这些参与者在城邦的权力体系中地位相对平等。
为什么希腊会形成如此独特的经济结构、确立有限的私有土地权?这主要根源于其内部的稳定因素——最高利益城邦的存在, 个人对城邦的依赖是对立双方联合的纽带, 再加上外在各种挑战的刺激, 如与其他城邦的战争产生对独立自主和向外扩张的共同要求, 这使他们紧密联合, 也使得希腊立法者可以为了整个城邦的和谐稳定而制定较为平均的经济措施, 亚里斯多德曾讲到, 城邦建立之初,大多数城邦领袖曾平均分配土地。“譬如梭伦, 所订的法制以及其他城邦所传的律例, 都曾经禁止个人不得任意收购过多的土地, 同样地, 另有些法制禁止人们出售财产”。当然这种政策得以实施和维持还有其他原因, 它是和上述贵族与平民斗争间的力量均势以及兵农合一分不开的。亚里士多德曾描述过梭伦改革时两者对立的情势, 梭伦可以凭借任何一方的的力量成为僭主,可见双方力量的不相上下, 这就限制了贵族的扩张。而兵农合一决定了共同体只能实行中小土地所有制, 决定它必须相对平等地分配土地, 以保障全体公民在经济生活中大致平等, 维系共同体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和限制, 是在新的经济、政治环境下对“原始社会成长的传统的的改造和利用”。在权力逐渐下移, 民众力量逐渐上升的过程中, 立法者如梭伦等利用传统风俗中的平等和民主因素成功进行了土地的重新分配。相对均匀份地的存在进而又使共同体意识平等传统不致于打破而得以保留, 并且其内涵也得到充实, 孕育另外一种思想形态: 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 人性不断发展,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现。个人以私有者的身份开始展开各种社会关系, 并寻找政治上的权利来保障所有权。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在人们的斗争中不断扩大, 这也是民主形成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 土地私有制有限度的发展使传统个体家庭自治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自给自足是自由的经济基础, 不论是单独的个人或是城邦”。从荷马时代到赫西俄德、再到梭伦时期, 这种经济的自给性一直使专制权力缺乏生存成长的稳固基础, 古代僭制和寡头政治的命运可以证明这一点。
对于工商业在希腊的发展, 应注意区分政治体系内外两种不同的情形, 体系内部仅少数无地或少地的公民从事工商业, 以商业贸易相对发达的雅典为例, 其经营者的状况如下: (1)雅典的商人阶层人数众多, 但公民中的职业商人却不多, 这一部门的主要承担者是远道而来的外邦人、侨居者和获得自由但没有土地的奴隶。 (2)公民从商是暂时的、 , 被迫的。一旦挣钱便购买土地。种种因素决定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如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出海贸易的风险, 而且它使人们无法参与各种政治活动, 一则是因为“商业不会给人们的生活留下一段无所事事的闲歇”。二则从事商业易遭人歧视, 常被禁止参与城邦政治生活。如底比斯的一条法律曾规定:“禁止十年前在市场经商者拥有公民权”。有学者指出: 公民从商人数很少、时间很短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利润并非社会生产的目的, 人们追求的是需求价值, 而不是交换价值” , 满足个人需求才是生产所追求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工商业阶层根本不可能在政治生活取得主导地位, 但这种社会生产的多样化方式保证了个体私有者的地位,是公民力量壮大和个人意识成熟的物质基础。另外希腊社会虽以土地生产为主, 但在公元前7 世纪以葡萄及橄榄种植为主要内容的园艺业逐渐取代谷物种植业成为希腊农业的主要生产形式, 使公民以市场为中介联系起来, 形成共同的利益, 而不仅是“相同的利益” , 古希腊民主“是许多共同利益、共同特征的人们在一起寻求达致共同利益的最佳方案”。再加上狭小的城邦空间, 使这种普遍的联系更容易形成, 不需要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一个“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来代表他们” , 民众可以自己代表自己在集体中行使权力。
宗教
伯特兰?罗素在描述古希腊的精神世界时, 形容其内部存在着“灵魂的张力” , 一方面是“秩序和理性, 另一方面是无序和本能冲动” , 前者是哲学、艺术、科学的前提, 而后者则出现在与各种仪式相关的原始宗教活动中。宗教与理性精神并存, 神的意志和人的理性共同指导着希腊人的生活。以它独有方式影响着希腊人特有的集体与个人意识内涵的丰富。
希腊的宗教具有很大的原始性, 历史并没有给予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为如东方般包含着一整套宗教哲学原理的神学系统, 从而可以支持对神明的绝对虔诚和神化的君的无条件服从, 它之所以与理性并行不悖, 主要是由于它独特的宗教伦理观念和道德内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古希腊在荷马时代也曾经历过君权神授这一观念, 史诗中对“英雄”的崇拜就是神化城邦统治者的表现, 但这种过程被各种因素打断, 尤其是多立安人的入侵,“神授王权”在特殊环境下演变成另外一个东西,对个人的崇拜为对公民集体和掌握的公共权力的崇拜所代替。据修昔底德记载, 在雅典出征西西里前夕, 城内几乎所有的赫尔密石像被毁认为是推翻民主政治的的颠覆阴谋。公共权力的崇拜是爱国主义的源头, 神的赐予和保护是城邦获得合法性的心理基础, 在这种基础上公民集体的认同性与凝聚力达到了高峰, 并且神化权力把公民塑造为“政治动物” , 公民以积极参政在城邦中追求优良的生活, 实现个人的利益。通过制度学习作用, 个人权利意识也不断提升。
随着城邦的成长和中下层民众经济力量的增强, 大众性宗教逐渐代替贵族提倡的英雄崇拜性宗教, 并在僭主的推动下成为城邦宗教, 他们为了取得民众的支持, 削弱贵族的力量, 大多鼓励大众宗教祭祀和崇拜活动, 如庇西斯特拉图将公元前7 世纪兴起的狄奥尼索斯节(酒神节)定为国家宗教节日。这些城邦宗教的发展不仅具有反贵族的倾向,也大大有利于公共空间的成长和扩大, 对神的敬意和虔诚而展开的各种公共活动, 导致城邦的本质精神因素——“公共领域”的形成, 它是城邦公共生活得以展开的空间,“只有当一个公共领域出现时, 城邦才能存在” , 这里的公共领域包含两个既相关又相异的意义, 一“涉及公共利益的与私人事务相对的部门, 二指在公共面前进行的与秘教仪式相对的公共活动, 这种公开化的要求使全部行为、程序、知识中间回到社会集团的手中, 置于全体人的目光下。”这是公开化也是民主化的过程, 在神的注视下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仪式、庆典、竞技、祭祀活动)开展, 在交往中希腊人被共同的情感紧密又平等地联结在一起。
希腊的宗教是由仪式和神话构成的, 人与神的交往通过集体仪式进行, 仪式过程“作为一种文化表演, 唤起的一方面是范围颇广的情绪与动机, 另一方面是形而上学观念, 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 ,这种精神意识包括对城邦与个人、个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定位, 它所引发的情感沉淀人们的心理深处, 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芬利曾透彻地分析了这一影响, 他认为“国教、神话、传统浇铸加强的共同体意识是雅典实施民主成功的根本因素, 若不是相当多的公民能自我节制, 不逾矩度, ……都不能防范混乱即专制的开端”。
宗教也为个人的理性判断和独立的思想留下了空间,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分是学习神明使他通过学习可以学会的事, 他曾把那些对于神明已经准许人运用他们的才能可以发现的事情还要求助于占兆的人称为疯子。希腊宗教以“每个人寻求自己的真理作为基础, 不同于其他的宗教依赖绝对权威,认为每一个人必须从属它”。通过这种方式希腊人达到神的意志与人的理性的平衡, 为个人的判断提供了道德的基础, 人保留着自己的自我意识和个人生活的权利, 并没有淹没在神的权威和神化的公共权力的覆盖之下。这种对普通个人理性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自信是所有民主政治所共同具有的精神, 不仅为知识、理性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形成个人参与政治的文化素质基础。更是民主得以发展的巨大心理和精神动力。
神话和史诗在古希腊已成为人们认知传统的方式, 是希腊人第一部重要的人生教科书, 它一方面通过“寓于悲剧中的道德教训警戒人们必须培养一种适当的平衡和对自身真实位置的自觉” ,使其成为当时社会的文化主题, 震撼着人们的灵魂, 约束着个人的放纵肆意。另一方面又通过英雄的追求荣誉、维护个人尊严、肯定自我、追求道德完善哺育了人性的成长, 鼓励了个人的创造性。英雄的个人主义荣誉观在城邦的建立过程中, 在国家的层面上得以延伸, 个人的荣誉与城邦的幸福结合在一起, 使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达到了某种平衡。
结语
希腊民主在各种因素下逐渐形成, 在这一进程中,自然环境是基础, 在原始传统影响下形成的私有财产占有的相对均衡与工商业的发展是其成长的经济基础, 而久远的风俗和经济发展所不断推动产生的宗教伦理观念则是其形成的社会心理背景。在这些因素相互影响、融合中, 希腊人发明民主制度的结构和功能,“他们独自摸索, 凭他们自己的自由观念, 他们的共同体的努力, 他们探索的意愿, 还有他们广泛分享的政治经验” ,奠定了民主巩固与成功的根基。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地米写法”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