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颜真卿写法 汉字的历史有多久?有多少种写法?

发布日期:2024-09-27         作者:千千百科网

  方字的行书写法如下: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末。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率。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行书字体,是五大字体之一,即篆书字体、隶书字体、草书字体、楷书字体、行书字体。行书字体是继楷书之后产生的一种书体,产生在汉代。行书字体,到了东晋王羲之发展成熟,达到顶峰,两千年无出左右。唐代理论家张怀_《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刘德升小改楷书创造了行书,被称为“行书之主”。行书相对楷书而言,比在楷书之后。书法的产生会有许多交叉,但论先后,比有迹可循。张怀_著书,证明唐已有行书,它的产生肯定早于唐。汉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隶书草书和楷书几乎都是在汉同一个时期产生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已经具备了传承和传播的良好条件,我们推断,张氏的行书起源说,一定是有史料和依据的。

  行书的发展既不象楷书那样稳定,又不想草书那样变化无常。从行书的特点看,不温不火,有板有眼,章法不乱。字体的特点,限定了行书字体的发展。从行书产生以来,学书的临本,基本都是从王羲之开始。即便有变化,变化也不大。后代书家,大都出自王羲之。就连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也没有例外。

汉字的历史有多久?有多少种写法?

  有关汉字历史的资料

  汉字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致是:商代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

  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

  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体就是我们今天所用字体。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发展的类型不一。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卓越的文字文化。

  

扩展资料:

  历史上用过的文字: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3、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百度百科——中国文字史

  查看全部101个回答

  幼儿识字大全-熊猫博士识字,北大教授领衔开发,课程更严谨

  幼儿识字大全哪家好?熊猫博士识字采用字词句段篇学习体系,由浅入深,幼小衔接更高效!现在注册熊猫博士识字成为3日VIP,抢先体验3日课程+分级绘本+学习报告。

  子需(上海)实业发展..广告

  杂志就来杂志100折扣杂志订阅商城,

  杂志一站式杂志订阅平台,全场杂志满299减40元,满499减60元,买的越多减的越多,企业订阅更优惠。欢迎选购

  广州海洪文化传播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

  黄帝下令,作为史官的仓颉负责搜集整理文字,仓颉根据猎户们用动物脚印判断记录信息的方法发明了符号文字,被黄帝推广到各个部族,这就是汉字的来历。

  408 浏览9785352019-06-24

  有关汉字历史资料(共5条)?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1 浏览332020-04-10

  汉字历史的资料

  我帮你从百度那里找了资料: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 安阳 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最常用的500个汉字 的一是在不了有和人这中大为上个国我以要他时来用们生到作地于出就分对成会可主发年动同工也能下过子说产种面而方后多定行学法所民得经十三之进着等部度家电力里如水化高自二理起小物现实加量都两体制机当使点从业本去把性好应开它合还因由其些然前外天政四日那社义事平形相全表间样与关各重新线内数正心反你明看原又么利比或但质气第向道命此变条只没结解问意建月公无系军很情者最立代想已通并提直题党程展五果料象员革位入常文总次品式活设及管特件长求老头基资边流路级少图山统接知较将组见计别她手角期根论运农指几九区强放决西被干做必战先回则任取据处队南给色光门即保治北造百规热领七海口东导器压志世金增争济阶油思术极交受联什认六共权收证改清己美再采转更单风切打白教速花带安场身车例真务具万每目至达走积示议声报斗完类八离华名确才科张信马节话米整空元况今集温传土许步群广石记需段研界拉林律叫且究观越织装影算低持音众书布复容儿须际商非验连断深难近矿千周委素技备半办青省列习响约支般史感劳便团往酸历市克何除消构府称太准精值号率族维划选标写存候毛亲快效斯院查江型眼王按格养易置派层片始却专状育厂京识适属圆包火住调满县局照参红细引听该铁价严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甲骨文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 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 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有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时使用的识字课本《史籀篇》一类。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的字体。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消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4.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也称今隶)。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 5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6 隶书 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7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8草书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9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311 浏览53872017-11-26

  关于中国汉字的历史与资料?

  商代之前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2] 贾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 自张居中和李学勤教授等合作撰写的《The earliest writing Sign use in the seventh millennium BC at Jiahu,Henan Province ,China 》一文在英国Antiquity杂志发表之后,引起国内外一些媒体的关注,国外感兴趣的学者在《科学》网站还进行了讨论。 蔡运章、张居中《中华文明的绚丽曙光——论舞阳贾湖发现的卦象文字》分析[1]: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双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发现630多刻划符号,丰富多样,就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惊人。符号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 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3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集蚌埠,就“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展开研讨。众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3]。 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青墩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有数字刻符。 庄桥坟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连字成句了。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 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表示,朱书文字比甲骨文还早了1500年[4]。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这样评价:“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襄汾县所靠近的东南方翼城县就是传说的陶唐氏唐尧的后代的封国唐。 [3] 夏代水书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5]。 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殷商时期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西周时期 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至今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汉朝时期 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4] 唐朝时期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1]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

行揩是什么?

  行楷

  书体名。近似行书的楷书。《金石林·绪论》:“行楷如二 王 诸帖之稍真者,十当八九。僧 怀仁 等所集《圣教》、《兴福》、《孔庙碑》之类是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赵松雪书杜集》:“ 赵松雪 手书 杜 诗一部,用朱丝栏,字作行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老爷把那名帖揭过去,见底下那篇信是张虚白斋寸笺,上面写着绝小的蝇头行楷。”

  1.行楷和楷书的形态不一样

  楷书又叫正楷、正书、真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仍是通用的标准字体之一。楷书是从简省汉隶的过程中逐渐变化而来的,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结构严谨、字形定型。楷书在体势上多呈长方;章法上多取直行直势;点画布局上布白精密,结体紧凑,重心的安置、笔道的长短、正斜、交笔的角度十分规范,合体字中各部分的位置安排,更求合理得当;点画形态上也极其丰富。楷书是以点画结构为特点的汉字书体,笔法、字形非常的固定。而行楷书的字形是在楷书的点画基础上,略加变动而适于连笔书写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书体,是楷书的直接快写体。简而言之,就是使字的书写更加灵活,加快书写速度,节省书写时间。行楷将楷书的体势、点画变得圆转连带、变化多样。因为在书写时,楷书的成分多,只是略有行书的笔意,因此叫行楷。行楷结字也很自由,字的笔画可依据不同连笔位置的需要作出灵活多样的变化,书写快捷,不需停笔、顿笔更长的时间。下笔收笔,起承转合,多取顺势,一笔带过。笔道流畅、潇洒多姿,日常生活学习中,应用最为广泛。

  2.行楷和楷书的用笔不一样

  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中,提笔、顿笔、转笔等运用要求严格,书写要平稳,有轻重提按、入锋回笔等具体要求。笔数,笔顺,一定的行笔规则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而行楷的用笔则灵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锋、顿笔、停笔等严格的运笔,不强调用笔中更多的提按、笔画形态,只要求笔道流畅,便转合理,行笔巧妙。还可以依照书写者的习惯而使笔画的行笔出现各种变化,甚至依照个人不同的审美和书写风格去追求或创造出不同的笔道线条。

  3.行楷的笔顺可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楷书原有的笔顺

  楷书的笔顺比较固定,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是根据汉字结构特点加之人们日常书写习惯而总结出来的。就一般情况而言,楷书的笔顺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了笔顺极容易造成笔画书写不到位,使字形走样,影响书写效果。行楷的笔顺不是一成不变的。行楷的书写,根据实际需要,个别地方由于书写到具体部位时,笔画的连结、萦带、减省等使字形变化,相应的笔顺也随之改变了,有的字中的笔画可以先写,也可以后写,但这也只限于一些非主要的笔画。字中的主笔是要按照书写顺序来写的。

  4.行楷和楷书的笔数不一样

  写行楷的过程中,个别时候由于连带的需要,加上个别笔画的替代和减省,很多笔画自然地连在一起书写,笔数会比楷书有所减少。

颜体书法万字的写法

  颜体即颜真卿字体,“万”字的写法如下图:

  万,读音[ wàn ]

  1、数目。十个一千。

  2、比喻很多:~众。~般。

  3、副词。极;很;绝对:~没想到。~不得已。

  组词:万年、万一、万岁、百万、万里、千万、亿万、万般、万古、万代、万方、万能、万福、万全

扩展资料:

  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 ”的说法。“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白沙 《康有为和他的<广艺舟双楫>》:“如果说, 魏晋以前‘体’这个字是表示书体的话,在魏晋以后就转向表示个人风格,如‘颜体’、‘柳体’、‘赵体’,并非是三种字体,仅仅表示三种不同风格的书法而已。”吕更荣《中国书法简史》第八讲(三):“ 颜真卿的书法,主要得到了张旭的指导,上承王羲之的传统,又习初唐四家特点,兼收南北朝书法新鲜营养。学习时有选择,有取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称为‘颜体’。”

和而不同的解释

  所谓“和而不同”,是要求在统一中求变化,常常运用俯仰、向背、参差、合等方法.比如两横画重叠,可以一仰一俯;两竖并列,可以一垂一缩,或两画相向,或两画相背;数点并列,要有开有合,“如鳞羽参差之状”.这样的字形结构才能错落有致,多姿多态.古人对点画排列组合的研究是极尽精微的,例如唐太宗《笔法诀》中,对“三”字的三画重叠,就提出“上平、中仰、下覆”的处理方法;对“多”字四撇并列,提出“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等等.纵观唐代名碑,对这个“三”字的处理方法就极其丰富.如李邕《岳麓寺碑》中的“三”字,第一横取仰式,行笔略向右下,接近于点的写法;第二笔横向,略呈仰式;第三笔横向,而略带欹斜.又如柳公权《玄秘塔》的“三”字,第一笔横平;第二笔向右上欹斜,第三笔横向,虽与第一笔平行,但呈仰式.可以说笔笔不同,字字有异,其他的就不赘举了.

  这是孙过庭所说的一句话,同时他还有另半句是“违而不犯”

  所谓“违而不犯”,是要在变化中求协调,在理性地思考中,制造出书法结体中“违与犯”的矛盾.“违”不等于乱,它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不犯”,就是要协调一致,秩序井然,也就是“和”.离开了“和”的“违”,就会成为狂怪.正如一位西方美学家所说:“没有组织的变化,没有设计的变化,就是混乱,就是丑陋.”中国画理论中也常有“乱而不乱”、“无法中有法”、“不齐而齐”等说法,正是“违而不犯”的意思.违与和的统一,是书法结体必须遵循的美学原则.二者虽然相互依存,相互约束,但又不是平均相伴的,在不同的书法和不同的风格中,可以有所偏盛.如楷书与草书相对而言,则楷书偏于“和”,而草书偏于“违”.在草书中,将孙过庭与张旭、怀素比较,则前者偏于“和”,后者偏于“违”.欧阳询的字,结体多用背势、仰势、偏于“违”表现出瘦劲峭拔的风格;颜真卿的字,结体多取向势,俯势,更显得雄浑庄严;黄庭坚、米芾的字,结体上运用参差、开合的强烈对比,“违而不乱”,所以才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气概.不同的结体美,表现出丰富的风格美,违与和的运用可以因人而异,但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原则却永远不变.

  其实和而不同,违而不犯探讨的就是一个 “静”与“动”的辩证关系 同时还有一个“度”的限定

  在“和”中求“不同”,在“违”中求“不犯”.

  理性地运用辩证观点把握处理好“违与和”“奇于正”“疏与密”的适度;敢于否定书法结体中与其相抵触的矛盾,善于营造书法结体美感的“造险”和“破险”中与其相适应的创作方法,在相抵触平衡美的矛盾中,寻找与其相适应不平衡美的动感矛盾.

求初二下学期语文至初三下学期的所有课文题目 文言文 古诗 需要翻译 普通课文只需要题目就可以 谢谢

  1 藤野先生

  2 我的母亲

  3 我的第一本书

  4 列夫·托尔斯泰

  5 再塑生命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

  第二单元

  6 雪

  7 雷电颂

  8 短文两篇

  9 海燕

  10 组歌(节选)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第三单元

  11 敬畏自然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3 旅鼠之谜

  14 大雁归来

  15 喂——出来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科海泛舟

  第四单元

  16 云南的歌会

  17 端午的鸭蛋

  18 吆喝

  19 春酒

  20 俗世奇人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第五单元

  21 与朱元思书

  22 五柳先生传

  23 马说

  24 送东阳马生序

  25 诗词曲五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六单元

  26 小石潭记

  27 岳阳楼记

  28 醉翁亭记

  29 满井游记

  30 诗五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登幽州台歌

  送元二使安西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无题

  相见欢

  登飞来峰

  清平乐村居

  名著导读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

  《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附录 欣赏唐人狂草

  短语结构类型表

  句子成分简表

  标点符号用法

  后记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1、 为你打开一扇门(赵丽宏)

  2、 繁星(巴金)

  3、 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4、“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5、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韩非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次北固山下(王湾) 赤壁(杜牧)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

  写作 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6、往事依依(于漪)

  7、幼时记趣(沈复)

  8、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

  9、伟人细胞(秦文君)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 少年歌(朱湘) 生活是多么广阔(何其芳)

  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10、社戏(鲁迅)

  11、端午日(沈从文)

  12、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王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过故人庄(孟浩然) 游山西村(陆游) 一剪梅&S226;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对联六副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14、春(朱自清)

  15、三峡(郦道元)

  16、济南的冬天(老舍)

  17、夏(梁衡)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 秋词(刘禹锡)

  文笔精华(一)

  充满活力的春天(高晓声) 夏夜(钱钟书)

  晚秋的原野(叶以群) 草原之冬(玛拉沁夫)

  写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18、斜塔上的实验(亨利?托马斯 达纳?李?托马斯)

  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20、宇宙里有些什么(郑文光)

  21、《梦溪笔谈》二则(沈括) 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词语的修改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专题:狼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22、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23、七颗钻石(列夫?托尔斯泰)

  24、蔚蓝的王国(屠格涅夫)

  25、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写作 想像

  口语交际 婉转拒绝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条据 通知 日常书信)

  附录二 名家书法鉴赏(王羲之、颜真卿)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七年级下册(2004年12月第4版)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1、 童年的朋友(高尔基)

  2、 一面(阿累)

  3、 我的老师(魏巍)

  4、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余玮)

  5、 赵普(《宋史》)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登岳阳楼(杜甫)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

  写作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 做一回小记者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7、 月迹(贾平凹)

  8、 三颗枸杞豆(程海)

  9、 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

  10、 柳叶儿(宋学孟)

  诵读欣赏 两小儿辩日(《列子》)

  黄纱巾(薛涛)

  写作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口语交际 劝告

  第三单元(建筑艺术)

  1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定舫)

  12、 巍巍中山陵(刘叙杰)

  13、 凡尔塞宫(吉祖英)

  14、短文两篇 黄鹤楼(阎伯理) 于园(张岱)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二)

  天坛(秦牧) 古罗马斗鸡场(乔万尼奥里)

  昆明花街(李广田) 苏州小巷(陆文夫)

  写作 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口语交际 话须形象才动人

  第四单元(动物世界)

  15、 松鼠(布丰)

  16、松树金龟子(节选)(法布尔)

  17、国宝——大熊猫(叶永烈)

  18、黔之驴(柳宗元)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蝉(虞世南) 孤雁(杜甫) 鹧鸪(郑谷)

  写作 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语文实践活动 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

  第五单元(信息传播)

  19、三个太阳(黄传会)

  20、录音新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1“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廖文根)

  22、新闻两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被屏蔽词语])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人民日报》)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闻一多)

  写作 写消息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句子的修改

  语文实践活动 网上读写与交流

  专题:荷

  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23、[***被屏蔽词语]词二首 沁园春&S226;雪 卜算子?咏梅

  24、古代诗词三首 木兰诗(《乐府诗集》) 观刈麦(白居易) 破阵子(辛弃疾)

  25、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贺敬之) 再别康桥(徐志摩)

  26、歌词三首 我的中国心(黄霑) 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 黄河颂(光未然)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使至塞上(王维) 黄鹤楼(崔颢)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

  写作 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 赛诗会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申请书、聘请书、请柬、介绍信

  附录二 语法简表(词的分类)

  附录三 词语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目录八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4版)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

  1、七律?长征([***被屏蔽词语])

  2、《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萧华)

  3、老山界(陆定一) 4、草(王愿坚) 5、《长征》节选(王朝柱)

  诵读欣赏 诗人 领袖(任先青)

  写作 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口语交际 当一次主持人

  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6、枣核(萧乾) 7、最后一课(都德) 8、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

  9、古诗四首 春望(杜甫)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过零丁洋(文天祥) 泊秦淮(杜牧)

  10、晏子使楚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把牢底坐穿(何敬平) 花(白深富)

  写作 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专题:长城

  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11、背影(朱自清) 12、甜甜的泥土(黄飞) 13、人琴俱亡(刘义庆)

  14、我的母亲(邹韬奋) 15、父母的心(川端康成)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己亥杂诗(龚自珍)

  写作 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口语交际 一姿一容总关情

  第四单元(江山多娇)

  16、小石潭记(柳宗元) 1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8、阿里山纪行(吴功正) 19、美丽的西双版纳(李舵)20、蓝蓝的威尼斯(马信德)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望岳(杜甫)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登飞来峰(王安石)

  写作 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口语交际 假如我是导游

  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五单元(人与环境)

  21、苏州园林(叶圣陶) 22、都市精灵(舒乙) 23、幽径悲剧(季羡林)

  24、明天不封阳台(杜卫东) 25、治水必躬亲(钱泳)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三) 大地上的事情(苇岸)

  写作 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标点符号的修改

  实践活动 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

  第六单元(高新科技)

  26、从小就要爱科学(苏步青) 27、在太空中理家(杰瑞?M?利宁杰)

  28、奇妙的克隆(谈家桢)29、送你一束转基因花(小祥)30、(师生自荐课文)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雁门太守行(李贺) 别云间(夏完淳)

  写作 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 师生自行设计

  专题“汉字”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规则、计划、表扬信、建议书、倡议书)

  附录二 名家书法欣赏(米芾、赵孟兆页)

  附录三 修辞简表

  附录四 字词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目录 八年级下册(2004年12月第3版)

  第一单元(咏物抒怀)

  1、海燕(高尔基) 2、白杨礼赞(茅盾)

  3、石榴(郭沫若) 4、马说(韩愈)

  5、紫藤萝瀑布(宗璞)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四) 杨柳(丰子恺)

  写作 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口语交际 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专题:鸟

  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6、纪念白求恩([***被屏蔽词语]) 7、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8、多一些宽容(郭安凤) 9、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

  10、陋室铭(刘禹锡)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写作 写简单的议论文

  口语交际 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桢) 12、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伽利略)

  13、短文两篇 活板(沈括) 核舟记(魏学洢)

  14、叫三声夸克 1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诵读欣赏 山市(蒲松龄)

  写作 写简单的说明文

  语文实践活动 如果我主办校刊

  第四单元(小说之林)

  16、孔乙己(鲁迅) 17、范进中举(吴敬梓)

  18、口技(林嗣环) 19、变色龙(契诃夫)

  20、窗(泰格特)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五) 一双明亮的眼睛(巴金)

  写作 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语文实践活动 市场新商品调查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

  第五单元(人生体验)

  21、错过(刘心武) 22、散步(莫怀戚)

  23、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4、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李瑛)

  25、有的人(臧克家)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写作 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

  专题“叶”

  第六单元(精彩演讲)

  26、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 27、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左拉)

  28、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公刘)

  29、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郭沫若)

  30、向生命中一切的青春举杯(克努特?汉姆生)

  诵读欣赏 两小儿辩日(《列子》)

  写作 写简短的演讲稿

  口语交际 (师生自行设计)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通告、布告、启事、广播稿

  附录二 语法简表(短语结构简表)

  附录三 词语表

  与朱元思书译文:风停了,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随心所欲地随船所致,欣赏景色。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其间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狂奔的快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借着山势,竞争着向上,相互]比高远;(群山)互相竞争着高耸笔直的向上,形成千成百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的嘤嘤声。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忙于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在上面,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译文: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宅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自己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有人称赞道: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点评 这篇传的写法很特别。正式给人立传,总要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地方人。但陶渊明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于是他也便把这作为自己的雅号。 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画面上真的活动起来。虽然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不可多得的乐趣。这几句也和前面“传”的部分相呼应。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两句话用或然语气表示肯定,尤为妙绝,使全篇神韵飘然而远。

  马说: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

  小石潭记: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生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透明。(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石潭里的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溪水)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在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

  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今贤人名士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壮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流水,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晨阳光灿烂,傍晚雾霭阴沉,气候千变万化,这就是我登上岳阳楼所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他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汇集,他们观赏这里景物的情怀感受,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的日子,数月不晴,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踪影;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登上这样的岳阳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忧谗言,害怕讥讽,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万分悲伤的心情。 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季节,湖面波平浪静,上下天色互相辉映,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 ,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有一种心胸开阔,精神愉悦,荣辱得失全部忘却,举起酒杯迎着清风而喜气洋洋的心情。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在朝廷为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在僻远的江湖就为君王担忧。这样做官时也担忧,不做官时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众多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而幽深秀美的地方,就是琅玡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则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山转,有一座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四角翘起,高踞于泉水之上,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山里一个名叫智仙的和尚。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很少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山谷显得昏暗,或暗或明,变幻不一,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都有所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玩。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来酿酒,泉水香甜,酒香清洌;野味野菜,各种各样摆放在面前的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人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站起来坐下去,大声喧哗的是这些宾客们在尽情地欢乐。那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人,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下山,人们的影子四处散开,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里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就开心了。然而鸟儿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把人们的快乐当作快乐。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字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满井游记: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每次顶着风雪快步,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镜子刚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长毛如同高约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一旦走起路来,就会汗流浃背。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身上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 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的游玩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就只有我这个小官啊。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的出游将从现在开始,怎能没有记录呢!这是己亥年二月了。

  就这么多了 希望喜欢!!!!!

王羲之行书字帖 王羲之行书作品欣赏

   王羲之行书作品欣赏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王羲之的行书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并济。传说兰亭序是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当他清醒后试图模仿,但是都没有当时的神韵。

   《兰亭集序》

   兰亭序代表的姿媚瘦硬的笔风,被后来的人效仿,成为行书主流,知道唐代颜真卿创作的颜体被人们认可后,才有所改观。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法成就的表现,晋穆帝年间,王羲之和友人在会稽山阴聚会,那一次诗人们诗意大发,共创作了三十多首诗,后人编撰为《兰亭诗》。《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这篇作品中凡事重复的字都不相同,王羲之尤其是在“之”字的写法上,更是各具风韵,全篇语言通顺流畅,自然易懂,是历代名篇。

   《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不按常规,另辟蹊径无论是对眼前景物的描绘,还是对历史的评述谈论,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受。虽然前后作者心态发生变化,但是可以看出通篇要表的的情感还是积极向上的。

   《兰亭集序》最大的成就是在他的书法上,醉意微醺的王羲之在写出作品的时候,潇洒自然,手法即平和有跌宕起伏,即像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又像是随意挥洒的放荡不羁,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从作品的结构上看,第一段着重写作者沉浸在山水风光的享乐中,之后因为痛苦思考,让作者感到无限的悲伤,全篇以悲来结尾,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王羲之奉橘帖内容

   《奉橘帖》是唐代根据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做的临摹本,全帖书风坦然清幽,字体娟秀俊美,该书法作品被保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内。

   王羲之奉橘帖

   《奉橘帖》只有几个字,但是每个字都不相同,有的方折,菱角分明;有的圆滑,圭角不露。似乎王羲之想让每个字都拥有他最独特的表现方式,他要展现给世人的是自己多年的书法经验,想要通过为数不多的字,将毕生所学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后人看到,这就是我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

   《奉橘帖》依旧保留着王羲之在行书上过人的天赋,他的行书让每一个字灵活多变,写书的风格坦然清纯,与之结合的纵横聚散是那样的恰到好处。

   邱振中在《楷书笔法的形成》中就拿这篇《奉橘帖》做分析,认为王羲之的诸多作品中都有接近楷书的影子,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笔画不间断的书写方法盛行起来后,写字的技巧也有所不同,王羲之作品中草书的影子也在逐渐减少,平直的笔画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奉橘帖》虽然只有两行文字,但是每一行的气势也不一样,首行因为“三”、“枚”两个字的左移,让原本垂直的轴线呈现出曲线分布的样式。

   “枚”字虽然整体向左倾,但最后一个字拥立向右,又让整个画面恢复均衡,“霜未降”三字通过笔画的映带,有呈现出弧形的状态,曲线的使用,让整幅作品有音乐的律动之感。

   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孝女曹娥碑》分为两个版本,这碑自从明朝以来就被镌刻到各种汇帖中,历史上有另外的看法,认为这虽然是晋人书写的,但是不一定是王羲之。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我们暂且不论这篇书法的作者是谁,但是他的研究价值依旧是很高的,宋高宗对这个碑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的书写手法纤劲清丽,是晋朝人的风范,如果不是出生在晋朝的人,是达不到这种水准的。文徽明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篇碑文出自王羲之之手,他认为书写的手法古雅纯朴,要是不能掌握书法的精髓或是领略不到,纵观古今也只有王羲之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歌颂其美德为她的孝行立的石碑,最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写的,在宋朝的时候,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将它临摹,并且一直保存到现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

   因为曹娥的孝道让世人非常感动,当时会稽上虞想要为她立碑,开始让魏朗写,但是很长时间也没有个结果,就让他的弟子邯郸完成,邯郸思考了一会,一挥而就,众人看了都惊叹不已,文字慷慨激昂,将曹娥好好歌颂了一把,宣扬了中国传统美德孝,蔡邕听说后来视察,他用手抚摸着碑文,百感交集。

   东晋二年的时候,王羲之看到了这块碑,被曹娥的事迹感动,写下了这篇碑文,由新安的吴茂先镌刻,这块碑的绢本如今被保存在辽宁博物馆内,供人们参观纪念。

   关于王羲之手札欣赏

   手札是指亲手写的信,就好像是现在我们说的亲笔信一样。王羲之一生写了多少手札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流传于世的手札有二十多篇有余。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几篇给大家。

   王羲之

   《姨母帖》字体为行楷,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的家物。包括了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等七人共十帖。董其昌还曾称赞这个帖子“奕奕生动,而且这帖子的用意都写明白了,王氏家族的传统风尚都已经全然呈现在纸上了”。

   王羲之的字体面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都有流畅熟练,用笔爽利和古雅质朴这两种,显然《姨母帖》属于后者。《初月帖》草书,这是王羲之留存于世的书帖中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的草书作品比较,古意十足,可能是比较早期的作品。

   《初月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比较有特点,笔锋以中锋为主,结字大小不一,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平正有的却有倚斜。性子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也没有密疏划一,这就导致这个帖子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面貌,这一情况,可能和当时的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

   《寒切帖》是王羲之晚年所写的。现在留存的是唐代勾填的摹本,这帖在宋代曾被送入绍兴内府,明代时又流入民间,现在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文中谢司马,应是王羲之的至友谢安。这帖子书法遒劲腴润,沉着流动,体现了王羲之晚年书法的高度成熟,水到渠成。

   王羲之的经典名言是什么

   作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的作品中书法的融入的不少情感,往往是自己思想最真实的写照,而王羲之的很多名言,也都通过自己的书法作品,很好的传给了后人。

   王羲之

   寄情山水的有感而发,人生在世的点评批判都成为能都对后世产生影响的点滴,不同时期的王羲之有不同的经历体验,早年王羲之更随王旷,专心练习书法,不被周围环境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着他的子孙后代,王氏的书法也被好好的传承下去,武则天曾经想要王羲之的书法,据说王羲之的第九代孙子将祖先的作品做了一个合集编成《万岁通天贴》。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苑,他书圣的地位也出现了一个演变过程,南北朝的时候认为钟繇、张芝二人的书法水品最高,王羲之的名气被这二人盖过。而宋齐的时候学术界有统一认为是王献之的水品高于父亲王羲之。

   历史上第一次学习王羲之的 *** 在南朝梁,第二次在唐朝,唐太宗对于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用痴迷来形容,它不仅向天下征集王羲之的作品,还亲自为王羲之传写赞辞,唐太宗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接近完美,认为其他书法家都没有和他可比的可能性。

   从此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才被确定下来,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没有不尊敬王羲之的,虽然在清朝碑学有打破帖学的趋势,但是王羲之书圣的地位仍旧没有动摇。

   书圣王羲之的历代画像

   王羲之作为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很多名人争相为他作画,想要将他留在后人心中,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都藏有王羲之的画像,这些画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王羲之的一生。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出生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当时晋国皇帝要到北郊祭祀,王羲之把祝词写在木板上,派人雕刻,刻字的人把木板削了很多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木工对王羲之笔力的雄劲非常吃惊,认为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书法功底难能可贵。

   王羲之16岁的时候,正赶上郗鉴为自己的爱女招女婿,他知道王家是大家族,就像选一位做女儿的如意郎君。郗鉴派自己的管家带着礼品到王家,王家的子弟听说要招亲,都打扮一番出来见客。只有王羲之不是很在乎。

   王府的管家看少了一位,就寻思这人在哪,结果发现王羲之正躺在床上,对招亲一事一点都不在乎,郗鉴的管家回去后就说,当时王家所有人都出来欢迎,只有一位还躺在床上如无其事的。郗鉴大喜快让我看这个人,我要的就是这种人。

   东晋九年的时候,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绍兴兰亭游玩,当时大家饮酒作诗,据说在那一天众人一共作了三十几首诗,王羲之为诗集即兴写序,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据说王羲之在之后再也没能写出当时那种感觉。

   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因病弃官定居金庭后,专心练习书法,他的作品对后人影响很大,他的书法作品深受后人喜爱。

书法是怎样演变的?

  从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书法角度来说,属于文字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包括书法家因个人风格而形成的书体),有如下字体: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简书

  隶书

  章草

  行书

  今草

  魏碑

  楷书

  狂草

  行草

  以上字体大致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但是书法史上归纳起来,总分为五种字体,称五体书,即:

  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包括简帛书

  真(楷)——包括魏碑

  行

  草——包括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

  宋后,因活字印刷的发明,产生了用于印刷的专用字体——宋体

  像现在的很多美术字体都是近现代人逐渐发明的。

  1.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2.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书同文」。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后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秦「书同文」之后,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直系血亲,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3.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4.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小篆的风格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在激荡着战国诸子奔肆思想和飘散着魏晋儒士藻雪风骨的翰墨中,简书无疑是其高古、朴茂的代表。

  5.简书

  什麽是简书?简单说,简书就是写在“简”上的文字。战国至魏晋时代有种书法,是写在形状狭而长的竹、木书写材料上的。竹制的称简;木制的称牍,或札,二者统称为“简”。简书一般用汉隶或汉隶的变体书写;又由于简书盛行于秦汉和魏晋时期,因此,简书也称汉简。李商隐《筹笔驿》有“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的句子。可见简书高古不群、神圣凛然,是一种不轻易使用和很讲究的古老书写形式。

  前人说,简书是征役时,临行告诫的文书;又说,简书是国家有急难,用以求救的文书。其实,前人的这两种解释都不大准确,他们说的都是简书的用途,及书写内容上的区别,与书写形式无关。实际,所谓简书,就是书法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只是比较古老罢了。

  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有清先生以擅简书著称当今书坛。他的简书,如同他的人品、性格,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敦实,又有现代文化的开张、爽快;既有秦钟汉鼎的凝重、磅礴,又有诗经楚辞的飘逸、灵动。欣赏他的简书,真得能读出“缩将百尺苍鳞鬣,石破涛飞纸上来”(郭风惠《题秦仲文画松》)的隽永韵味。

  6.隶书

  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隶与篆又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吴云∶

  “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隶书的演变——隶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7.章草

  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8.行书

  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9.今草

  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

  10. 魏碑

  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11.楷书

  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12.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狂草,书法中的表现主义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

  13.行草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好了,今天关于“限颜真卿写法”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限颜真卿写法”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