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共 写法 书法五体是哪五体?

发布日期:2024-09-23         作者:千千百科网

行书汉字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钩,折。

  汉字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钩,折。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笔画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行书的连笔。

  具体写法如下:

  一、横:与楷书的写法类似,以掌握细腰长横为主。

  二:竖:回锋收笔,钝笔出锋,竖笔在左的需要收笔。

  三:撇:露锋少锋短撇,回锋段撇,钝笔提起。

  四:捺:平铺回收。

  五:点:多为连笔,四点相连。

  六:钩:脱钩如静,收尾锋利。

  七:折:方折如曲,圆折如为。

书法五体是哪五体?

  木、水、火、土 ? 甲骨文写法(金字的写法暂无):

  金、木、水、火、土? 金文(大篆)写法:

  金、木、水、火、土? 小篆写法:

  金、木、水、火、土 ? 隶书写法:

  金、木、水、火、土? 楷书写法:

  金、木、水、火、土? 草书写法:

  金、木、水、火、土? 行书写法:

  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个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篆书、隶书、燕体、楷书、草书、宋体、等分别是某类相似风格(也称“书体”)的许多个字体的集合,而不是一种字体。两位书法家写出来的楷书就可称为两种字体;宋体在电脑上就有中易宋体和新细明体等字体。

扩展资料:

  书法起源

  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百度百科-字体

共的草书写法

  共字的草书写法,是中国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书写风格。它所体现的书法特点是简练、流畅、自由,能够体现出书法家的个性和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草书共字的写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画一个横长的“丿”字,这是共字的基础骨架。

  其次,在“丿”字的上端,再向右描绘一条向下的弧线,以形成“共”字上半部分的结构。这个弧线要和“丿”字的笔画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接着,从“共”字的下半部分开始,向上描绘一条笔画,与上半部分的弧线连成一体,形成“共”字下半部分的结构。

  最后,对“共”字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整个字形更加流畅、自然。可以根据个人的审美和书法风格,对字形的各个部分进行微调。

  在草书共字的书写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注意节奏和节制。草书共字的特点是简练、流畅、自由,但是也要注意掌握好字形的整体节奏,掌握好书写的节制,才能让整个字形更加有力和精美。

  要注意笔画的粗细和变化。草书共字的笔画粗细和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体现出书法家的个性和情感。在书写过程中,需要根据字形的结构、书写的节奏和自己的感受,适当地调整笔画的粗细和变化。

  要注意字形的整体平衡和协调。草书共字的整体平衡和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体现出书法家的审美和艺术修养。在书写过程中,需要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平衡和协调,让整个字形更加和谐、美观。

  总之,草书共字的书写需要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和书写技巧,同时也需要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感染力的草书共字作品。

中国书法有哪五大书体?

  一般把中国文字的书写形式分为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书体,每一大类中又可细分。

  1、篆

  篆书分为大篆、小篆两类。大篆主要是指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和六国古文字等。小篆是专指秦统一中国后颁行的法定文字,流行于秦汉。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早在上古时期就已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就已有符号文字出现,虽然其文字功能还没有从图画记事的简单作用中摆脱出来,但与后来中国文字的渊源关系已比较明显。

  2、隶

  隶书从秦经西汉到三国,在楷书创造成熟和通行以前都使用它。但其形体却时有变化和美化。西汉的隶书还保持秦代的遗风,到东汉,特别是末期,就趋于工整细巧。结体平扁,笔划里边出现了波磔(汉字中的捺),形成了汉隶的基本形态。

  晋唐以后至近代,虽然各种书体,特别是楷体盛行,但是隶书仍然广泛流传,就是由于两汉的隶书结构用笔富于变化,风格多样,艺术性强的原故,它始终博得人们的喜爱。

  3、草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自的流派。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一般认为是书写章奏或章程所用的,比隶书简捷的书体。章草改变了横平竖直,笔笔间断的隶书写法,成为圆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的字体。字右仍有波磔,这是它保留隶意,不同于今草的特征。

  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流传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书奏的折子等),后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前人讲“草”,也有草创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上奏本章时写成草书,所以叫“章草”。

  4、行

  行书是在正规书法(如楷、隶、篆)基础上的草写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体。

  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传为颖川人刘德升所创),盛于东晋,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流动,字体整饬,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书写流动,草法多于楷法的称“行草”。它比楷书便于书写,比草书容易辨识,应用极为广泛。

  5、楷

  楷书即“真书”、“正书”或“正楷”。古时曾叫“楷隶”或“今隶”,最初产生于西汉的民间,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内有不少隶书的痕迹。楷书是从隶书(包括草隶)演变而来的,始于东汉,通行至今。

  汉魏时是楷书逐渐成熟的时代,还有许多章草(即草隶)的笔法,东晋才是楷体的盛时,现存在的最早楷书只有三国时钟繇等人的作品。另外,当时还有“吴之谷朗碑”等,字体笔划和楷书相近,其中有些章草痕迹。要注意草书并不是在楷书之后才有的,就和简化字一样,草体楷化,字就简单多了,也便于学习。

扩展资料

  古代著名书法家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2、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

  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3、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书体

书法总共分哪几种字体?

  基本分法:楷体 隶体 行体 草体

  详细分法:楷体、繁体、行书、草书、魏体、隶书、小篆、大篆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共小篆怎么写

  共小篆是一种汉字书法字体,写法需要按照特定的笔画顺序和结构规范。

  共小篆是在小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写共小篆时,需要按照一定的笔画顺序和结构规范进行书写。要注意每个字的基本构造和笔画的顺序,正确描绘每个笔画的形状和比例。要注意每个字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保持整体的平衡和美感。

  在书写过程中,要掌握笔画的起笔、承接和收笔的技巧,以保证字形的流畅和连贯。同时,还要注意用笔的力度和节奏,掌握好笔画的粗细变化,增添字体的韵味和表现力。练习共小篆需要反复描摹范字,借鉴优秀的作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炼,逐渐掌握其特点和技巧。

  共小篆于1956年正式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汉字书写的标准化形式。共小篆字形整体方正,笔画刚劲有力,尤其在横、竖、撇、捺等部位,都需顾及到笔画的粗细和形态。共小篆的字形更加规整美观,重要的是其中的点、撇、捺要准确地搭配,才能在字形上达到完美的效果。

汉字书法艺术中的不同字体及其特点:

  汉字书法艺术中有许多不同的字体,每个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味。楷书是汉字书法中最为常见的字体之一,其书写规范、端庄大方、笔画明快。楷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造型美,被认为是一种完美刚健的字体。

  行书字体在汉字书法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较楷书更为随意、舒展,粗犷豪放,具有古朴奔放的气魄和精神。草书自古以来被视为书法艺术中最具有个性风格和艺术特色的一种字体。草书的笔画多变,书写速度快,常见于文人、书法家、文艺界等人士的书法作品中。

  隶书是古代官方文书书写所使用的一种字体,它的笔画直线勾勒,整齐划一,具有韵味独特的特点。篆书又称为“小篆”,是汉字书法中最为古老的一种字体,常见于印章、匾额、墓葬碑刻等领域。篆书的造型精美,充满了韵味独特的艺术魅力。

曹全碑的书法特点有哪些

   曹全碑的书法特点

   1、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如图一“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图二“直”、“登”二字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图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竖弯钩则极力右伸,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

   2、大小相间。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大者如图四“学”字,小者如“冈”字,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由此也可见作者很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字的大小扁长的结构来丰富此碑的章法。

   3、布白匀称。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如图五“朝”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右半横画少的疏排,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点画回环反复者,如“幽”字内的两个“幺”,大小一样却不显板滞。类似这样的结构安排,赋予了《曹全碑》工整稳定、清秀文雅的气质。

   4、收放自如。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曹全碑》中尤显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来体现的。如图六“刊”字左放松,右收紧,“揖”字则相反,是左收右放,“荆”字上放下收,“忍”字上收下放。这样收放之间,高低错落,宽窄变化,迎让避就,两部分疏密、远近得以适当调和,使字生动灵活,可以说收放在《曹全碑》中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也是此碑成熟的标志。这一类字大多笔势流畅,静中有动,燕尾翩翩,体态舒徐,疏密纵敛的对比格外强烈。《曹全碑》飘逸秀丽的风格主要体现在这里。

   5、笔断意连。如图七“国”字上部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断开来写,使充实又不迫塞,中“或”上引虚下,更显空灵。又如“禄”字的左旁,其上部的第二平横和下部的竖与撇本该是相连的,现在却脱开了,同右边相合成字,左断右连,反而相映成趣。

   6、上紧下松。《曹全碑》字势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飘然欲飞。它除了较一般汉碑扁平外,又与其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关系密切。如图八“夷”字,上面短画收腰,下部笔画颀长,或直立或分展。再如“李”字全字都上敛,紧密纠结在中宫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强烈对比中更显节奏明快。这种上紧下松的结构是形成妍媚秀丽艺术风格的要素之一,它与质朴自然的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斥。

   曹全碑的意义价值

   《曹全碑》无疑是汉隶中的名碑,但历来就有争议。美之者誉之为“隶书之《兰亭》”,诋之者之谓其纤秀柔靡,如女郎所书。所以历来学隶书,都不主张以《曹全碑》入手,也不主张多习。说它如《兰亭》,是誉之过当;说它如女郎所书,是诋之过甚。我倒是觉得,它就像赵孟頫书,成就极大,贡献极大,秀美异常,通俗易入,但确实较为柔靡,临习者必须善学。即如后人评价学习《曹全碑》的清人万经一样。要“去其纤秀,得其沉雄”。

   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此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目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中除了记述曹全的生平和世系外,还记载了汉代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文中有“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和德面缚而死”等语,与文献记载不同。可作为订正历史的参考。另外还记载了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当时已波及到陕西,郃阳县民郭家为之响应,遂成“燔烧城寺、万民骚扰,人里不安,之郡告急”的局面。对研究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此碑的书艺上看,其用笔特征是很明显的。逆入平出,以圆笔为主,运笔如顺势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笔,不激不励,笔势稳健、婉丽绰约、明媚多方。磔波往往写得比较长,姿态也各种各样,或如小溪潺湲,或轻轻下按,然后顺势挑出,缓逸流畅,得翩翩欲飞之姿。结体精密,平和圆润,虽向背并用,然向法用得最多最妙。转折法变化也十分丰富,或圆转而下,意如外拓法,如“景”、“焉”等字;或向右轻按后翻折而下,如“秉”、“商”等字;或在折处提笔归中,然后翻折而下,如“胄”字的下折;或另起一笔,凌空向右上圆势按下,然后重心反下,折笔而下,如“叔”字;或在折处,提笔向上,然后圆势按折而下,如“涌”、“贲”等字,然轻重缓急的不同,其情性也各有所异。这些转折法,在汉隶中虽大体相同,但因各人的用笔方式的不同,个性的不同,故即使是相同的。但给人的情趣是不同的,此所谓同构异质,与我们当今所作的隶书使转一类,有天壤之别。其实,楷法中的使转正隶书中均可找到它的对应处,只是方圆、趋势不同而已。再从其书风上看,此碑的阴柔之美为其特色。婀娜多姿,体态窕窈,艳而不俗,秀而尤清,中宫紧收,精气内藏,舒展如群鹤翔翅,雅静端庄,得华贵于古厚之中,寓清秀于风月之间,笔精墨妙,丰腴蕴藉,情驰神纵,超逸优游,意气灵和,开明丽清雅一路。不知者以为软媚,深知者以为骨峻。历代将它与《礼器》并称,视为汉碑至宝。

   曹全碑的流传版本

   隶书

   也叫“隶字”、“左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目的是为了书写方便、快速。

   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晋朝卫恒的《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文书的小吏)佐书,曰隶字。”就是说,隶书本来只是小篆的一种简率快速写法,到了汉朝,经过加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秦隶也叫“古隶”,同小篆相差不很远:汉隶也叫“今隶”,其笔势、结构都与小篆不同。汉隶西汉与东汉也有较大的区别,西汉的隶体笔画比秦隶简省,但尚无波磔(捺笔挑势);至东汉时,始有波捺,后人又叫“八分”。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它的产生,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的东汉《曹全碑》,可谓是隶书的代表,汉碑中的精品。“曹全碑”全称为《合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镌立。明万历初年在合阳县(今陕西合阳)萃里村出土。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合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是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也是目前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泽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内容

   碑阳铭文记述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169)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郃阳令。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作。碑阴刻门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碑文中所记平疏勒事,与《后汉书·疏勒传》颇有出入,因碑为当时所立,故其记事为史家所重视。碑中记载了光和七年黄巾起义时,“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的形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为汉隶代表作之一。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全碑》:“此碑书法秀润典丽,字形飘逸多变,是著名的汉隶之一。但有人嫌它圆匀柔美有余而朴素雄健不足。其实《曹全》隶法,遒丽紧密,虚和雍雅,笔意飞动,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柔中带刚,细筋入骨。在汉隶的碑刻中,《曹全碑》堪称字迹最为清晰的`一种。运笔以“圆笔”为主,波画行笔的提按极为分明。笔画的粗细基本属于“二分笔”,初学者笔力不够,如果一味追求它秀美的外形表象,行笔时揿得过细,往往容易失之于纤弱。它的波画“燕尾”处也极为圆润精到,临习时如呈“方形”,亦易失去原迹的风神。捺笔的波磔忌过于轻飘浮滑。

   发现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旧城莘村

   曹全碑

   曹全碑

   掘得此碑,篆额佚失不存。出土时字划完好,一字不缺,清康熙十一年(1672)后,中有断裂,今则缺灭之字更多,但汉碑中少有较此完好者。出土后移存郃阳县孔庙东门内,西向。1965年移置陕西省博物馆碑林第三室。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此部《曹全碑》系明拓“悉”字未损本。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割裱本,内框高25厘米,宽11、5厘米;外框高31、5厘米,宽16厘米,计21开。隶书,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首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金石萃编》载为八行,欧阳辅《集古求真》载为五行;四列《金石萃编》载为十八行,欧阳辅《集古求真》载为十七行;五列四行。

   《曹全碑》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王毕等立石。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碑文主叙曹全为弟分忧,弃官还乡,又遇禁纲,于家隐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禄福长等身世,从侧面反映了以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声势浩荡。碑文铭辞三行,三字为句,空三行书年月一行,在碑阳正文末。

   碑阴刻立碑题名者的题名,有处士、县三老、乡三老、门下祭酒、门下议掾、督邮、将军令史等。

   此部《曹全碑》系清朱彝尊、翁方刚等旧藏之明拓“悉”字未损本。朱彝尊,清朝学者,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博学多才,尤工于词,为清代大家。翁方刚,字正三,号覃溪,清朝学者,精于经学考据,又擅长金石之学,所著《两汉金石记》考证精审。外题签为梁启超题“朱竹垞旧藏本曹全碑,今归饮冰室。己丑正月题”,内题签为翁方纲题“曹全碑曝书亭藏本”,并钤“覃豀鉴藏”朱文长方印。”朱彝尊、翁方纲、梁启超递藏,有梁启超、翁方纲题跋,赵怀玉札,李彦章观款。钤有“彝斋”、“启超”、“梁”、“竹垞”、“子孙后世家传之宝”、“翁方纲”、“汉筹之印”、“文渊阁校理翁方纲藏”、“苏斋金石文”、“容斋清玩”、“饮冰室藏”、“叶志诜审定记”、“东卿过眼”、“朱彝尊印”、“李彦章印”等印。此本为首行“秉乾之机”之“乾”字未穿,第九行“悉以薄官”之“悉”字未损。碑版字体匀整秀丽,分纵横行,体态扁平,行距疏朗,逸致翩翩,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骤,洵神品也”。人们誉它象“风流自赏的三河少年,文雅可爱的兰闺玉女”,是汉隶中用圆笔的典型作品。

   《曹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在现有汉碑中,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拓法虽不为精善,但较之当时所拓,神理浑沦可爱。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含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中除记述曹全之生平、功绩,以及世系外,并记载了汉代以张角为首发动的农民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可作为订正历史之参考。此碑文多别字,故后人疑为摹刻者,然就其端直朴茂而言,非汉人所不能。

   兹选照三开,既碑文首一开、“‘悉’字未损”一开以及碑文末一开。

   碑阴

   处士河东皮氏岐茂孝才二百,县三老商量伯祺五百,乡三老司马集仲裳五百,徵博士李儒文优五百,故门下祭酒姚之辛卿五百,故门下掾王敞元方千,故门下议掾王毕世异千,故督邮李諲伯嗣五百,故督邮杨动子豪千,故将军令史董溥建礼三百,故郡曹史守丞马访子谋,

   故郡曹史丞杨荣长孳,故乡啬夫曼骏安云,故功曹任午子流,故功曹曹屯定吉,故功曹王河孔达,故功曹王吉子侨,故功曹王时孔良五百,故功曹王献子上,故功曹秦尚孔都,故功曹王衡道兴,故功曹杨休当女五百,故功曹王衍文珪,故功曹秦杼汉都千琏,故功曹王诩子弘,故功曹杜安元进元孔宣萌仲谋,故邮书掾姚闵升台,故市掾王尊文熹,故市掾杜靖彦渊,故主簿邓。

   化孔彦故门贼曹王翊长河,故市掾王理建和,故市掾成播曼举,故市掾杨则孔则,故市掾程璜孔休,故市掾扈安子安千,故市掾高页显和千,故市掾王?季晦千,故门下史秦静先起,故贼曹史王授文博,故金曹史精畅文亮,故集曹史柯相文举千,故贼曹史赵福文祉,故法曹史王敢文国,故塞曹史杜苗幼始,故塞曹史吴产孔才五百,□□部掾赵炅文高,□□曹史高廉□吉千,义士河东安邑刘政元方千,义士侯褒文宪五百,义士颍川臧就元就五百,义士安平祈博季长二百。

   译文

   曹君讳名曰全,字景完。是敦煌郡效谷县人氏。其先祖是周朝姬氏,昔日周武王姬发,乘执掌乾坤之机,灭掉殷商,功勋既定,福袛和官禄应该分享,于是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这是以曹为姓氏的开始。秦末汉初之际,(曹全的先祖)曹参辅佐王室(刘邦)。汉武帝(世宗)扩充疆土,将其子孙迁徙于古雍州近郊,分别住在扶风和安定、武都、陇西、敦煌等地。(曹氏)后裔分布各地,雄居一方。君之高祖名敏,他举孝廉、历任武威长史,巴郡朐忍县令和张掖居延都郡的都尉。其曾祖名述。举孝廉,任谒者、金城长史、夏阳县令和蜀郡的西部都尉。其祖父名凤。曾举孝廉。任张掖属国都尉丞,又任右扶风隃糜侯国之相。以及金城西部都尉和北地郡太守。(有政绩曾得天子奖励)。其父名琫,少年时即州郡闻名,可惜不幸早逝。所以其地位不能与其德相符。

   君(曹全)儿童时期就好学习,他能鉴别(非常难懂的)谶讳经学,他无书不看,并能综合贯通。孝敬前辈的观念,已在心中生根,他收养了叔祖母,又十分孝敬继母,父母,其心情他能预测,父母的遗志,他能继承。不管父母存亡,其尊敬和礼仪都十分周全。所以乡人有谚语说:“曹景完重亲情,到了以此为乐的程度。”他的道德和美名,会历代相传,永不陨没。

   到他从政以后,其清廉可比伯夷、叔齐,其鲠直不让史鱼。他多次担任一郡的重要职务,如曾任上计掾史(晋京献计),又到凉州,任治中、别驾等职,所到之处,皆能纲纪鲜明、尊卑有序。至其担任郡守等职,能弹弹劾枉法者,纠正邪恶事,能使贪暴者革面洗心,同僚们都佩服其德行,其声威震慑四方。

   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他被举荐为孝廉。授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当时疏勒国国王和德,是弑了其父才得到王位的。他不向中央贡税述职,于是(曹全)兴师问罪。他能像吴起那样为士兵吮毒、有酒大家分享。他在攻城和野战之中,谋略如泉涌,威猛不减诸甲兵,将疏勒王和德当面活捉处死。当他率军旅凯旋还师时,诸国无不遣使送礼,数日达到二百多万,他全交公并登记账册。

   后迁右扶风郡之槐里县为县令。时遇胞弟病故,辞官回家,又遇党锢之变,就在家隐居了七年,至光和六年,又重被推举为孝廉。七年叁月,被任命为郎中、酒泉郡禄福县县长。妖贼张角,在幽州(河北)冀州(河南)一带起兵,兖、豫、荆、杨诸州同时响应。而本县农民郭家等也起来造反,他们焚烧城中官署,万民都受到骚扰,人人不得安宁,多郡(三郡)同时告急,特急的情报频频传来。那时圣主(皇上)征询臣僚的意见,群僚都说:问君(曹全)吧!他遂被任命为郃阳县令,(他一到任)就扑灭战后的余火、清除残余的乱者,以收斩草除根之效。接着他又访问本县之三老商量。他携同当地俊杰王敞、王毕等人,体恤民众的急需,慰问年老之人,抚育鳏寡孤独。还以自家之钱买来米粮,赠送体弱多病和盲目之人。

   其大女儿桃婓等,配好治刀伤的“神明膏”,亲自送到离城很远的亭舍。其下属王宰、程横等人,送给伤病者,大多都被治愈。(曹全)的惠政美名,传播得比邮差送信还快。百姓们抱着孩子、背着东西,纷纷返回故里。房屋得以修缮,商店排列整齐,虽是风雨时节(社会极不安定),粮食亦得丰收。种田的农民和织布的妇女,还有手工业者,无不感恩戴德。本县在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曾遭受白茅谷水灾,水害退於戊戌、己亥之闲,那时兴造了城郭。

   自此(水灾)以后,当地旧民和绅士,均未得官位(或官位不高)。曹君怜悯缙绅们不幸的遭遇,开启了南寺之门,使西岳华山赫然在目。他广听民意,开明治事。使学人如李儒、栾规、程寅等人,都获得了相应的“爵位”,。又扩充了相应的官舍和各曹(具体办事机构)廊阁等建筑,就是用以朝见和行揖让之礼的阶梯也得以修整。其费用不让民众出纳,施工也不侵占农时。

   下属门下吏王敞、录事王毕、主簿王历,户曹秦尚、功曹史王颛等人,大家羡慕奚斯之作《鲁颂》,考查了曹氏德政之美,故共同刻石以纪其功。其辞为:美哉君曹,德义明彰。恭奉朝廷,出征“鬼方”。威烈远布,抚慰八荒。军旅凯旋,槐里为。兄弟情深,归里奔丧。可叹“逆贼”焚烧城池,特受重任,收拾残局。剪除不臣,安定黎民。修缮官寺,大开南门,门阙崴峨,华岳如临。人和政通,万民沾惠。官吏称颂,衣食足丰。君应高升,功同三公。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丙申朔)二十一日丙辰造碑

   汇品

   [清]梁巘:学隶初临《曹全》易飘。(《评书帖》)

   [清]朱履贞:惟《曹全碑》,明季始出土,于汉碑中最为完好,而未断者尤佳。迩来击拓既久,字迹模糊,时人重加刻画,惟碑阴五十馀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书学捷要》)

   [清]孙退谷:《曹全完碑》万历间始出郃阳土中,惟一“因”半缺,余俱完好。且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庚子消夏记》)

   [清]康有为:至于隶法,体气益多:秀韵则有《曹全》、《元孙》。(《广艺舟双楫》)

  好了,今天关于“书法 共 写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书法 共 写法”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A+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