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云胡
编辑 | 云胡
图 |网络
zhao有一个人
你看了他的字
就想嫁给他
虽然他是那个
曾被历史贬低的
--
隔壁家的老赵
1254 —1322年,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了一个半世纪,偏安于江南一隅,终倾大厦于元人铁骑,赵孟頫,宋室亲贵,奉元世祖诏命,从闲居的故乡登舟北上,入京为官,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生前即已享尽尊荣,死后又封魏国公,谥文敏。
一个前朝宋室中人,不但能保住项上人头,还能混得如此体面,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有人说他有隐忍的大智慧,有人说他奴颜屈膝苟全性命。
赵孟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太复杂的问题,700多年来大家争论不休没有定论。那咱们还是单纯地说说他的书法吧!
先看看古人们对他的书法是怎么评价的
虞集 总结说:“松雪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
元人鲜于枢《困学斋集》 称:“子昂篆、隶、真、草、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近人马宗霍《书林记事》 中说:“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赵字究竟有多美被古往今来的人们夸得如此天上有地下无。
题跋
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书札又称手札、信札、尺牍,就是现在的书信。
记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要临习赵大大的字了?
千古风流老赵家,我服气!
赵孟頫的画字行书怎么写
赵孟頫的画字行书怎么写?参考如下:1. 研究作品特点:
观摩作品:深入研究赵孟頫的行书作品,包括字体、结构、笔画、布局、气韵等方面。
分析笔法:仔细观察他的笔法,特别是字体的起笔、收笔、用笔力度和笔画的连贯性。
2. 模仿练习:
练习基本笔画:从简单的笔画开始练习,包括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模仿赵孟頫的作品来学习。
模仿字体:尝试模仿赵孟頫的行书字体,重点关注笔画的结构和布局。
逐渐提高难度:逐渐挑战更复杂的字体和段落,尝试书写更长的文字,增加练习的难度。
3. 学习书法基本知识:
掌握笔法技巧:了解行书的基本笔画、用笔技巧和结构特点,学习起笔、收笔的力度和速度控制。
研究构图与布局:学习行书的构图与布局,包括字体的大小、间距和排列,以及整体布局的平衡感。
4. 反复练习与自我评估:
多次反复练习:书写需要反复练习,不断磨练笔墨功夫。
自我评估:定期回顾自己的练习作品,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 寻求指导与交流:
寻求指导:如果有条件,可以寻求书法名家或专业老师指导,获得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书法交流:参加书法班、书法社团或线上书法论坛,与他人交流学习经验,互相学习进步。
学习赵孟頫的行书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和对书法的深入理解。通过模仿和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笔墨功夫和对行书艺术的把握,才能逐渐领会并书写出类似赵孟頫行书的韵味。
赵孟頫怎么写
如下:赵孟頫的笔顺:赵孟頫(1254年10月22日-1322年7月29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
赵孟頫自幼聪慧,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隐居不仕,屡次辟命,直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才赶赴大都觐见元世祖,被授为兵部郎中。此后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自世祖至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皆获礼敬。晚年逐渐隐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获赠魏国公,谥号“文敏”,被后世称为“赵文敏”。
赵孟頫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通音律,精鉴赏。在书法上,他精于正书、行书和小楷,其书圆转遒丽,被人称为“赵体”。与鲜于枢并称“鲜赵”,又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其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俱工,并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变革风行已久的南宋画院的体制格调,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为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有“元人冠冕”之誉。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此外,他的诗文风格和婉,兼涉篆印,以“圆朱文”著称。有《松雪斋文集》等著作传世。
赵孟頫清明上河图落款怎么写
赵孟頫清明上河图落款这样写的:翰林学士赵孟頫。《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图》真迹虽然只有一张,但后世的诸多大师所临摹。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也临摹了《清明上河图》。赵孟頫这幅作品画工精细,长约五米,宽约三十公分,画上有赵孟頫题字:清明上河图,落款:翰林学士赵孟頫,上有南宋书画家,琼州太守杨如寿题文,其字若行云流水,刚劲有力。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值得入手收藏。
画家的气韵——评元代画家赵孟頫
对于赵孟頫,大多数人知道他,是因为他的书法。我也是如此,而且很被赵体字那圆转遒丽的风格所打动。
直到读了高居翰写的《隔江山色》,我才知道原来这位大书法家还在绘画史上开创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在《隔江山色》这部纵观元代绘画史的专著里,赵孟頫是高居翰始终躲不开的一个名字。
原因很简单,他实在太重要了。
元代的绘画是我们最不了解和熟悉的。但在绘画史上,它却意味着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而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便是赵孟頫。
赵孟頫很擅长画马,可高居翰却并没有把过多的笔墨落在他的马图上,却单独说了他笔下的羊。
《二羊图》里的这两只羊非常有意思。一左一右,一只绵羊,一只山羊,而又形态迥异。在画中,赵孟頫用了“ 干笔 ”和“ 湿笔 ”两种技法。绵羊用湿笔绘就,毛笔饱含淡墨,笔触不甚分明,而是晕开成浓淡不一的斑斑墨块。山羊则是运用干笔的佳例。
那只绵羊尤其可爱。蜷缩成一团,活像个圆圆的球。这其实是唐代 前缩法 的一种运用。这种技法在唐代盛行一时,但在宋代却没落了。而赵孟頫再次重拾前缩法的画技,不仅为他笔下的羊增添了不少意趣,更多了唐代的古风。
赵孟頫还在这幅画里做了如下的题款:
“余尝画马未尝画羊。因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虽不能逼近古人,颇于气韵有得。”
在这里,赵孟頫提及了“ 气韵 ”二字。
“气韵”一词首见于五世纪画论家谢赫的六法之中,后来便演变为绘画的第一要务,也常常被当作评定好画的标准。就文人画而言,画家个人的内在特质会展现在作品的气韵中;这是无法经由后天的学习苦练而得来的。
赵孟頫所谓的“气韵”,不仅意味着他捕捉到了笔下动物生动的神情,更敏锐地指出了绘画本身的特质:“那些复古手法的回响与寓意,以及来自运笔、勾描、 造型的细微变化和形式的灵活运用,共同烘托出一种丰富而饱满的表现。”这才是元代文人画的本质。
赵孟頫的山水画是极有名的。高居翰对于他的山水画,作了很精辟的概括和总结:“纯理论式的复古情怀,对‘今人画’的鄙夷,以及致力恢复古代风格的决心”。
确实,赵孟頫的山水画来自于以下的几个传统:
1. 唐代的青绿山水以及宋人的唐式复古山水;
2. 五代董源的创新画法;
3. 十世纪与十一世纪的李郭山水传统(以李成和郭熙为名), 以及李郭山水在宋末元初的延续。
但是,赵孟頫并不是在做简单的复古。他“有惊人的创意和发明”,有着“风格上有重大的突破”,甚至“改变了中国山水画的整个发展方向”。
这幅《幼舆丘壑》的构图,是早期山水画“袋式空间”的做法,成排的高树等距离隔开,形成开景导路,而在后方开出一方一方的小块空间,同时还使用了浓重的青绿设色。这些都带着很鲜明的复古意味。但同时,在复古的画风当中,突显着画家的个人情怀:即宁愿离群独处于丘壑之间,也不愿与庙堂的纷争纠缠,宣扬着一种遁世的浪漫冲动,更表现并确认着文人画的重要主题。
赵孟頫并不像钱选那样很严整地复古。他在山石中,还夹带着宋画中的层层晕染,而且线条也不刚劲。树木不再僵直,岩石的形状与一簇一簇的树叶也非一成不变。他的复古里仍然蕴涵着感情和如诗一般的洞察力。
《鹊华秋色》是赵孟頫的代表作。鹊山和华不注山这两座山其实遥遥相隔,但画家却醉心于艺术上的探险,而不是在描绘地形。
只是赵孟頫却大胆得可以,让这幅画也怪得可以。画中大小比例并不相称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央的一丛树就大得十分古怪,但是前景的舟中渔人,又显得过小。左边的鹊山山脚下的屋舍树木统统大得夸张,让鹊山相形之下突然变小了。
这样的一幅画,却得到了后世画家的极其推崇。高居翰甚至说:“它是元画中影响至巨的一座里程碑。”
原因很简单:“作品古怪得扣人心弦,而且展现了美感的极致。”
在《鹊华秋色》这幅画里,赵孟頫引入了一种塑造物形的新方法。他摒弃了复古画风中的勾勒填彩,也抛弃了宋人的渐层晕染及皴法,改以“ 擦笔 ”的方法,也就是交叠编织一些浓重干渴的笔划。而这种笔法很能突出物体的质感。尽管《鹊华秋色》运用了朴拙的复古笔法,但却依然不失美感,全要归功于这种笔法。土地自然的质感被狠狠地表现了出来,物体透过笔划累积出来丰富的触感,仿佛真实存在的一样。
“擦笔”的运用,其实是宋代首创的。而在赵孟頫的笔端则有着更加大胆、丰富的表现。这一笔法后来也成为一流文人画大都会依恃的骨干。
《水村图》是赵孟頫晚年的画作,也代表着他绘画的最高峰。这幅画的构图和其他的画不太一样,它将画面拉近,并带观众进入其中,共同分享画中沉思人的体会和感受。
在画法上,它依然是或多或少地追随了古法,而且也依然呼应了青绿山水。与其他画不同的是,这幅画并不醉心于复古,而且看起来似乎还与南宋的抒情画风一脉相承,灵敏的笔触与清淡的色调减轻了块面的沉重感。
最重要的是,他在这幅画里更加关心如何透过人物与背景之间巧妙的勾勒,让画面有气氛有感情,让其中充满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怀。
在风格上,这幅画剥去了所有的戏剧性或强烈的感动,而董源及其他古法已经很自然地融入到画风之中。整幅画散发着一股崇尚平淡的坚决,这正是画家心境的写照。赵孟頫用抽离直接感官经验后的冷漠来宣扬着自己冷淡避世的态度。其实,这样的主题在钱选的画里也有体现,但在赵孟頫,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完全成熟的风格。
高居翰对此的评价是:“《水村图》是这种风格可考最早的创作,同时也指出了元末黄公望与倪瓒的发展方向。事实上中国大部分其他的山水画也是朝这条路上走。”
不难看出,赵孟頫已经从钱选等早期元代画家那里跨出了一大步。他不再局限于反装饰与反写实的枷锁中。
其实,从我们后人的角度来看,元代的画是很“写实”的。而元代的画家们在事实上也是在“写实”与“反写实”之间来回反复地摆动着。
但是很显然,元代的画家们对于“逼真”地重现已经失去了兴趣,而是把“气韵”作为了首要的考量标准,而“形似”则被降到了最不重要的地位。
元代的画坛上正在酝酿着一场细微,但却影响深远的转变。在宋代,“写意”与“传神”比捕捉外貌更加重要,而元代画家们则更加大胆地追求着对形似的摆脱。赵孟頫则是其中最鲜明的代表。
能否与画匠相区分并不是他所关心的,而采取怎样的画风也不是他所关心的。他一面仿着古,一面又借鉴着南宋的画风,更多地将自己的思想与性情寄托在绘画中,也更加致力创新各种个人的、表现性的及思辨性的风格。这种风格隐含古意,却并不牵强地仿古。 就他而言,绘画成了一种修身养性,抒发情感的工具。
用罗樾的名言总结来说,绘画成为了“一种人文锻炼”。而赵孟頫则将它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关文章: 戴着脚镣起舞的画家——评元代画家钱选
好了,今天关于“赵孟頫画字写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赵孟頫画字写法”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