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3、特点;a瘦弱纤细的风格;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 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内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3、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1、 产生
青铜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毕竟是很少。周代是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西周时代,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诸候没有铸造的权力。到了东周,诸候称霸,青铜器也任意铸造。但大量发现的还是西周,春秋的遗物。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时期的文字。
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
2、发现
金文的发掘出土较早,东汉已见世。《说文解字·序》:“群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其铭即刻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但在后代,发现这种金石文,认为是不祥之兆,没能重视。到宋代出土较多,才开始研究,有了金石家,也有了盗墓之风。到了清末民国初年,由于金文出土骤增,对金文的研究达到了高峰。目前已出土的8000来件,单字是3093个,其中已考释出的有1894个。清末在陕西山歧县出土的西周宜王时的《毛公鼎》,是鼎类器物的杰出代表。现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此鼎铸有铭文艺23行,共497个字,可称为举世罕见的长篇巨制。
3、特点
① 浑圆质朴的风格。金文是甲骨文的直接继承,属殷商文字体系。但因为大多数是用模型铸成的,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线条较甲骨文粗壮,不纤细。曲笔较多,转弯处多圆笔。故此,字形长圆,线条肥粗而自然,体势雍容。结构日趋方正,大小均匀,呈朴实雄厚的风格。
② 体结构仍不定型。笔画可多可少,写法可横可竖,方向可正可反,偏旁可左可右,仍保留浓厚的描写物象的色彩。但金文比甲骨文还是前进了一步,线条一般较为简易,异体字相对减少,合文大为减少。
1、产生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⒉、字迹
《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3、特点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四、小篆
1、产生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 (大) (小)”
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
“ (心), (衣), (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
2、字迹
《说文》保存了小篆9353字体。小篆的真迹是秦代重要书法家李斯所书的七种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
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踌躇满志,到处巡狩,立石记功,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德。这些记功于碑石上的字,都是李斯的小篆。
3、特点
曲折宛转的风格。小篆在大篆圆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起笔和收笔大都是浑圆。转角处都带弧形,曲折引长而划一,使线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体势雄健,已线条化了。观《峄曲线之美,线条匀净圆畅,柔中带刚。历来被视为篆书的正宗。因笔画圆劲丰腴如筷子,
古称“玉筋篆”,后代的篆书家,如唐山刻石》运笔宛转自如,字态活泼矫健,极尽代的李阳冰,南唐徐弦,无不从李斯的风范中立下根基。
用线条代替了图形。小篆是规范的字体,比大篆更整齐定型。用线条代替了复杂的图形,基本上脱离了图画,确定了汉字的符号性。异体字也基本上废除了。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写实的特点。
另外,匀圆宛转的线条,弧线的连笔,起讫不清,不便书写。“篆书”这个名称,在当时还没有。直到汉代“隶书”出现以后,才把这种文字称为“篆书”。因此,篆书是相对隶书而言的。小篆正式通行的时间不长。汉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五、隶书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1、产生
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
早期的秦隶,实际上是小篆的辅助字体,是秦统一后因为政务繁忙,“奏事繁多,篆书难成”而产生的一种应急字体,是统一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秦代正式书体还是小篆。秦隶实际上就是草篆,线条较小篆简直变弧线为直线,变圆转为方折,有一定的粗细变化。这样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据说开始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是处理徒隶之事的文书。
晋代卫桓《四体书势》“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书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
唐代张怀 《十体书断》“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写。” 对“隶书”这个名称,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这种书体首先在当时官府中办普通文书的徒隶(管狱讼的小官吏)中流行开来,所以叫隶书,并指名说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对文字改革有贡献,释出任御吏)所造,只能说是搜集整理隶书的人。
从“隶”字本义看,《说文》“隶,附着也”;《后汉书·冯异传》则训“属”,今仍有这个意义,并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弃》及殷注,都以隶是“佐助篆所不能”的。所以说,隶书是小篆的辅助字体,因其书写简便快速,可以辅助篆书,也叫“左(佐)书”。
汉隶是西汉200年间,处于演进过程中,基本上沿用秦隶,还没定型。西汉后期的简牍中的文字,才见到常有明显的“蚕头燕尾”特征的隶书,到了东汉,隶书才最后成熟。其明显特征就是横画中取一长笔,形成“蚕头燕尾”的特征了。
2、字迹
秦隶究竟是什么样子,很难断言。因秦的竹木简书,现尚未发现。今传秦度量衡上的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较起来,无疑是草率急就的草篆,还没有点画俯仰之势。
东汉碑刻《乙瑛碑》婉丽古雅,横画的燕尾与捺脚的波尾交待得十分清楚,有成熟隶书的明显特征。《礼器碑》文静,温雅,整体瘦劲挺拔,画细处不见其薄,画粗处不嫌其臃。
3、特点
a.、点画转写线条
汉隶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小篆曲折宛转的线条。整个字体棱角鲜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长圆变成扁方。这种变化称谓“隶变”。这极大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统,使汉字的象形图画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现行文字的基础,使之变成纯符号性质的文字。
b.、笔势飞扬成波势
“蚕头燕尾”是隶书的主要特点。“蚕头”指起笔处重而秃,呈方圆;“燕尾”指收笔处轻而上翘,拖一个捺状的尾巴。如有的横画和平捺要挑起,呈波状。但在隶书中强调“燕为双飞”即在一个字的结构中,只允许主要笔画出锋,挑出“燕尾”状,其它诸笔都成秃笔,以方为主,一住即收。
撇和捺也要挑起来,形成左右飞扬之势。撇捺做慢弯形,尾部尖细,捺角向上推,呈波势。
这样,整个字体上下收紧,左右舒展,以主笔“蚕头燕尾”贯穿字中。魏晋时代,汉隶又叫“八分”,指的就是笔势波磔,向左右分开,象“八”字形状一样,左右分散。
隶书,无论是平平展展的,还是翩翩飞动的,由于字形较扁,总比等比例书看上去安稳。隶书出现是汉字形体发展上的一次大改革,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今文字新的时期,有划时代的意义。
六、楷书
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楷是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是说这种字体可作为法式,模范,即标准字体。
1、产生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直到现在,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东汉,三国魏时的书法家钟繇的小楷《贺捷表》,虽还没有摆脱隶书笔意。但已是今天见到的最早的楷书了,是由隶向楷过渡的典型作品。其主要横画已失去了“蚕头燕尾”特征,撇捺已成锐势,但还存在隶书遗意。有的捺画还顺势飘扬作波磔。撇捺仍向左右飞扬。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黄庭坚》《乐毅论》改变了钟繇变汉隶为楷书后仍存有
字要怎么写才好看?
汉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形体,研究汉字的形体可以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只就形体研究形体,不联系字音和字义,这种研究可以叫做汉字的外部结构研究;另一个角度是联系字音和字义来研究形体,这种研究可以叫做汉字的内部结构研究。例如“想”字,从外部结构研究说,第一步分为“相”和“心”,第二步“相”还可以分为“木”和“目”。“心”“木”“目”叫做基础部件。这三个基础部件又可以分解为笔画。如“目”分为竖、横折、横、横、横。从内部结构研究说,“想”分为“相”和“心”两个偏旁,“相”表音,“心”表义,由表音和表义偏旁组成的字叫形声字。我们这门课程只研究汉字的外部结构。 从外部结构研究说,汉字从小到大有三个层次,就是笔画、部件和整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三个层次。 一、笔画 书写汉字时,从落笔到提笔笔尖运动在书写材料上所留下的痕迹叫做笔画。笔画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研究汉字的笔画,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笔画数。笔画数指的是每个汉字有几个笔画。学习汉字时要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汉字的笔画数。计算时要根据规范字形,不能根据不规范字形。例如“骨”的规范字形是9 画,而它的旧字形作“ ”,是10画。“象”的规范字形是11画,而它的旧字形作“ ”,是12画。《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7000个通用汉字每个字的笔画数,是汉字笔画数的标准。 (二)笔形。笔形指笔画的形状,现代汉字的基本笔形有五种,就是横(一)、竖(∣)、撇(丿)、点(ヽ)、折( )。横包括提( ),点包括捺(乀),竖钩( )归竖,折包括各种折笔,如横折( )、竖折( )、撇折( )等 。在五种基本笔形里,横和竖出现的次数最多。 (三)笔画的组合。笔画的组合指笔画和笔画的组合类型,有三种: 1.相离,笔画彼此分离,如:三川小六刁习。 2.相接,笔画和笔画相接触,如:厂了口上工乍。 3.相交,笔画和笔画相交叉,如:十丈中车丰事。 “刀”和“力”都是由折和撇组成的,但组合关系不同,“刀”是相接的,“力”是相交的。“八”“人”“乂”都是由撇和捺组成的,“八”是相离的,“人”是相接的,“乂”是相交的。“史”字五画,前三画是相接的,组成扁口形;第四画是撇,和扁口相交;第五画是捺和撇相交。 (四)笔顺。笔顺就是书写汉字时笔画先后的顺序。笔顺的基本规则是: 先横后竖,如:十干丰。 先撇后捺,如:人八乂。 先上后下,如:三呆高。 先左后右,如:川衍做。 先外后内,如:月同匀。 先中间后两边,如:小水办。 先进去后关门,如:回目国。 以上规则并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笔顺。为了实现汉字笔顺标准化,1997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语文出版社1997年8 月版),规定了7000个通用汉字的规范笔顺。《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中每个汉字的笔顺用三种形式表示。例如: 火,四画,跟随式: 火 笔画式:丶丿丿丶 序号式:4 3 3 4 脊,十画,跟随式: 笔画式:丶一丿丶丿丶丨一一 序号式: 4 1 3 4 3 4 2 5 1 1 二、部件 部件也叫字根、字元、字素、码元或结构块,它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般大于笔画小于整字。 (一)部件的拆分。把汉字拆分为部件叫做部件拆分。有的部件包含着小的部件,成为多层次部件。对于多层次部件,要按照结构层次从大到小逐层拆分,直到基础部件。基础部件是最小的不再拆分的部件。部件拆分主要用于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汉字编码的设计、管理、科研、教学和出版等方面,也可供汉字教学参考。 部件的拆分规则,主要有: 1.相离的组合沿着分隔沟进行拆分。只有一条分隔沟的,沿分隔沟拆分为两个部件。例如: 私——禾、厶兵——丘、八 固——囗、古趟——走、尚 分隔沟多于一条时,先拆长的后拆短的。例如: 想——相、心培——土、咅 相——木、目咅——立、口 阊——门、昌遄——辶、耑 昌——曰、曰耑——山、而 韶——音、召 音——立、日 召——刀、口 立——亠、 几条分隔沟长度相等时,沿着分隔沟多分。例如: 鸿——氵、工、鸟菖——艹、曰、曰 2.相接的组合从接点处拆分。例如: 古——十、口名——夕、口 接点有多有少的时,先拆接点少的后拆接点多的。例如: 充——亠、允 (只有一个接点) 允——厶、儿 (有两个接点) 3.相交的组合不拆。例如: 东,不能拆分为“七”和“小” 重,不能拆分为“千”和“里” 4.拆分的下限一般要大于笔画,例如“二”不能拆分为“一”和“一”。“人”不能拆分为“丿”和“乀”。“元”要拆分为“二”和“儿”,不能拆分为“一”和“兀”,避免拆出单笔画。 5.相离的单笔画具有独立性的是部件,不具有独立性的不是部件。是不是具有独立性,要看它和相邻的笔画组合是否具有部件间的结构关系:有这种关系的是部件,没有这种关系的不是部件。相离单笔画成为部件的,例如: 旦:拆分为“日”和“一”。两者的组合关系与“昌”字里面的“曰”和“曰”的关系相同。 乱:拆分为“舌”和“乚”。两者的组合关系与“刮”里的“舌”和“刂”的关系相同。 幻:拆分为“幺”和“ ”。两者的组合关系与“幼”里的“幺”和“力”的关相同。 6.含有多层次部件的整字从大到小拆分,得到的部件依次叫做一级部件、二级部件、三级部件等。最小的不再拆分的部件叫做基础部件,也叫末级部件。 7.利用部件进行汉字编码时,不一定要拆到基础部件。有的编码方案把传统部首看做整体,不再拆分,也是可以的。 (二)成字部件和非成字部件。可以独立成字的部件叫做成字部件。例如:“另、吉、唱、向”里的“口”,“村、杏、呆、困”里的“木”。成字部件有读音和意义,成字部件的读音也就是它的名称。不能独立成字的部件叫做非成字部件。例如:“筒、刚、网、铜”里的“冂”,“疾、病、疼、嫉”里的“疒”。不成字部件没有读音和意义。为了便于称说,可以给不成字部件起个名称。例如“氵”叫三点水,“冖”叫秃宝盖。 (三)基础部件的数量。由于字集的大小不同,拆分的字数不同,得到的基础部件的数量也就不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语文出版社1998 年版)有汉字20902 个,拆分得到560个基础部件。 三、整字 整字就是一个个方块汉字,它是汉字的使用单位。 (一)独体字与合体字。从内部的构成说,整字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两类。一个部件构成的字是独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构成的字是合体字。合体字多数是由两个部件或三个部件构成的。例如: 独体字:一、人、及、册、事 合体字:倍、街、衷、国、麟 (二)合体字的组合模式。按第一级部件的组合模式,合体字可以分为四大类十三小类: 1.并列结构。 ⑴左右并列结构,如:性语河磕鹧 ⑵左中右并列结构,如:辙班浙淋挪 2.上下结构。 ⑴上下结构,如:台是要竟患 ⑵上中下结构,如:高菩簟莽煎 3.包围结构。 ⑴全包围结构,如:回囟困国圆 ⑵上三包围结构,如:问向同用风 ⑶左三包围结构,如:匡匣匿叵臣 ⑷下三包围结构,如:凶击函幽凼 ⑸上左包围结构,如:厄压病考居 ⑹上右包围结构,如:句匀可习氧 ⑺下左包围结构,如:这建毯翘勉 ⑻下右包围结构,如:头斗 4.间架结构,如:坐承乖噩巫 现代的汉字书法,其主要功用是供世人欣赏中华民族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因为写汉字早已被钢笔、铅笔、圆珠笔等代替了用毛笔蘸掭着墨汁来书写了,而且也早已进入了“电脑”。 汉字书写既然成为一种“专门”艺术,那就必须讲究“艺术”的效果。如何讲究书法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怎样让汉字书法“流动的线条”的无穷变化给人予图画般美的艺术享受! 写汉字书法的内在“功夫”,在于讲究笔法、笔势、笔意,讲究精、气、神、韵,讲究书写者的心灵神思,变化风采。字形的内在结构、外观形象、节奏、变化、整体布局等。因为组成汉字的点、横、竖、撇、捺是由书写者运用毛笔技艺,把握“流动的线条”的抑、扬、顿、挫的诗与音乐一般的节奏动感———亦即是运笔用力的轻、重、缓、急、压、顿、挫、疾行、飞白,甚至运用泼墨般的技法“书写”出来的整篇毛笔字———一幅完美的“书法”艺术品。 中国人历来都视诗、书、画为一家,或曰诗、书、画同源。以往,中国人写诗、作文用毛笔,书法、画画用毛笔,理所当然就是一家同源。 学习、研究汉字书法,首选《书法字海》,这是学书者必备的工具书。1995年10月重新校订后再版(原版1994年11月)的《书法字海》,收集了中国历代金石文字和法帖及日本、韩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汉字书法墨迹,书法单字多达65709字(其中汉字首字6517个),各朝代书法大家870人,碑刻316种,各流派的汉字书法集于一书,是一部极其宝贵的学习、研究汉字书法的“大百科全书”。 中国书法,能集中体现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文化修养等总体素质。无论是单字成幅或多字组合成幅,对于运笔的力度,起、承、转、合、收笔等技术的掌握配合,都必须适宜得当,恰到好处。如甲骨文要古朴,篆书要富有钟、鼎、籀之神韵,隶书要具秦、汉、魏诸碑之精华;楷书,须含魏、晋苍松古柏之雄劲与俊美;行书与草书,要自然潇洒,飘逸秀丽,引发和给人以观赏的乐趣。 中国书法,有无穷的变化。但一切变化须出于自然。过于刻意,就不流畅自然了。只有自然,才永远是自然的节奏。因为大自然的外貌轮廓,大自然的线条、特征、气韵,永远都是自然而然的。 例如行书、草书,有的坚挺、沉稳,犹如雄狮、猛虎的雄姿、蹄爪所展示出来的沉着痛快、握拳透爪般的活力;有的似马腿般的强健有力,但却是瘦骨嶙峋,骨节朗朗,似修竹,似枯藤,像老树(诚然不可像昏鸦),有枯骨柴断或笔断意连的理想效果;有的似夏云奇峰之峻秀,有的如孤蓬自振之优美;有的“字正方圆”,如亭亭玉立的少女脱颖而出,有的似彩虹飞渡,一泻千里……中国的书法,吸收了大自然的特点,给人们以自然和谐统一的美的享受。 总之,一幅好的美的现代书法作品,要讲究刚柔相济,生动活泼,遒劲而俊秀,稳重而飘逸;大方跌宕而又细腻缜密;流动中有凝顿,凝顿中有神思;既有流水行云,又有奇峰突现;既有幽涧沟壑,又有惊涛浩波。做到体正、态稳、神逸、形美;使点、横、竖、撇、捺皆成趣,而且要妙趣横生,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给人以自然优美的“鬼斧神工”的感觉和神韵。 现代书法,贵在创新。”中国书法,吸取了天地大自然之精华,日月星晨之灵气,我们要吸收历代名流大家书法之优点与特长,结合个人的灵性神思,融会贯通于一炉,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这才是更可贵的。 人们形容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常说是龙飞凤舞,虎伏鹤翔,笔走龙蛇。 龙者,刚柔相济,千变万化;凤者,优美秀丽,逶迤蹁跹;虎者,雄稳遒劲,刚健有力;鹤者,振翅飞翔,云追月映;蛇者,铁画银钩,蹿跃跳动。龙腾四海,凤舞九天;虎伏山间,鹤翔云影;大气磅礴,豪迈奔放;优美娟秀,婉转清丽;精气神韵,皆在其中矣。 中国书法,汉字之光,中华民族之瑰宝。
有哪些汉字的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
=======================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⑷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连山》、《归藏》、《周易》)。例如:奇数(一、三、五、七、九)和偶数(二、四、六、八、十)是两组不同性质的数。若奇数属阳,偶数则属阴。在《河图》和《洛书》中以“黑、白”或“实心、空心”分别表示。《易》中用“阳爻、阴爻”(、)表示。数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维,将“一”视为阳爻“”,“二”即为“”,“三”即为“?”。按阳爻重叠之原理,将阴爻也重叠,即为“、、?”。若再将“、”符号组合,即产生所有的易符。
研究“数”的加减乘除为算术。研究“数”的“象”,并且以“象”说“理”,这是演绎《易经》了。汉字中,字根重叠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数理”在造字中的具体表现。例如:
唱→口昌→ckv(“唱”,从口、昌声)
哭→吅犬→kv(“哭”,从吅、狱省声)
噪→口喿→口品木→zkv/zkvm(“喿→品木”,表示树上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的叫,“品”三口,评头品足。)
嚣→页→xvy(“嚣”,从、从页。页,首也)
土→十一→ti(《说文解字》中,土→二丨,从二,二为阴数,象地。模糊元码中按直观分为“十一”,与“士→十一”相同。)
原文二,地之数也,从偶。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坏→土不→ht(坏,一说瓦未烧,毁也。)
原文坏,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烧,从土、不声。
圭(gūi)→土土→gtt(圭,瑞玉也,上圆下方。)
原文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
垚(yáo)→土圭→ytv/ttt(元码字典)(垚,土高也。如:尧→垚兀,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原文垚,高也,从三土。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又如: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焱,又→双,人→从→众,乂→爻……。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三重表示“众”。
⑸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上述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兹举一例说明:
“猫→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属于象形,猫叫声“miǎo”,所以,“猫”声定为“māo”,造字时声部用“苗”字表示。“苗→艹田”,音通“渺”,意为“田中渺小之草”。猫可能是在神农氏农业耕种时期,才被人驯养用于对付损害农作物和粮食的老鼠的。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于这个时期,这也许是猫没被收录的原因。汉字造字时,若两个重叠表示多。“艹→屮屮”表示草多,这是汉字造字中“数”的概念。“苗”本意小苗,“苗”字也延伸为“可培育的人才”,盖小孩、小苗相象,理则相通。这样,“苗”字外延就扩大了,这是,“理”的例子。从“猫”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声、形、象、数、理”五种基本造字方法,并能看到汉字演变的历史沿革。
今天关于“昌字的隶书写法”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