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鹤字草书写法 鹤字草书怎么写好看

发布日期:2024-09-28         作者:千千百科网

   古代书法名家作品,非常优美精秀的书法作品,跟着我一起进入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世界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1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2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3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4

   古代草书大师十大家

   一、张芝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二、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三、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四、孙过庭

   孙过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书断》),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宋高宗评述:?《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可见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他还书有《千字文》、《景福殿赋》等。他的名迹《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评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有影印本出版。《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五、张旭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六、怀素

   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七、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八、董其昌

   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华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为华亭县地,清属松江府。华亭、云间、松江、上海、娄县俱为一地)。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九、王铎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福王南京称制等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大学士,擢礼部尚书。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并、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尤擅书法,行草宗二王,正书师钟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拟山园法帖》,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顺治三年(1646)作《渔舟萧闲图》,收入《历代名贤画粹》;顺治七年(1650)作《雪景山水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顺治八年(1651)罢官归里,作《兰石图》卷、《山水卷》,分别收入《新版世界美术全集》、《支那名画宝鉴》。顺治九年卒,享年六十一岁,谥文安。

   王铎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十、傅山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岁),字青主,号真山,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是我国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医学家。傅山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开始中落。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与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独傅山自幼聪敏,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继承家学,并发扬光大,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作,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宋代文人喜欢用生辟的字眼和典故,傅山也是如此。他学富五车,积学深厚,又颇具个性,加之书法界有了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和倪元璐等诸名家的影响,傅山的书法更是具有一种奇特的怪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书品推崇倍至,简直是五体投地。他写大字喜用颜体,如《集古梅花诗》,就是写小楷也用颜体,如《逍遥游》。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他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

   傅山草书的线条和语言上有很多自己的东西,连绵气息排山倒海,情感比王铎更充沛。他以大草形式写行草,增加了联绵的线条与组合,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

鹤字草书怎么写好看

  问题一:行书的鹤字怎么写 如图(名家手迹23款,点击看大图)

   问题二:草体字仙鹤的草体怎么写 仙鹤字中国龙新草体写法

   问题三:求鹤字的各种字体。谢谢 这是楷书

   这是行楷

   这是行书

   这是草书

   这是隶书

   这是篆书

   问题四:寻求“鹤”字的草书形式,要简写的,谢谢! 10分 “鹤”字的草书写法:

   问题五:驾鹤西游书法怎么写好看 是要写“驾鹤西游”这四个字么?

   为什么要写这样四个字呢?驾鹤西游一般是指“死”的婉称,把它写成书法作品展示出来吗?这样有些不合适的吧……

   建议找一些积极向上的文词写写咯。

   问题六:书法鹤字包含四个字 松鹤延年、

   问题七:王曦之行书鹤,寿二字的写法 鹤

   寿

   王羲之行书写法。

   问题八:闲云野鹤的草书写法 如下图所示

   问题九:跪求钢笔行书的鹤字 怎么写 多谢~~ 找了很多,大多行书但别的也列上,供参考。

   问题十:鹤字毛笔写有几种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楷书:

   行书:

王羲之爱鹅的故事

  书成换鹅: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

  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

  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扩展资料:

  羲之爱鹅: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据《晋书 ·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一个孤老太太养了一只好鹅,王羲之派人去买,老太太不卖。王羲之就邀了朋友前去观赏。老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准备款待他,王羲之一到,见鹅已死,叹息终日。

  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中所写“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便是引用这个典故。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为关键的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是为“四爱”。

  “四爱”的题材常常出现在明清以至民国的瓷器和绘画中,以表现文士高士风雅清逸,迥出尘俗的超然情志。

  百度百科--王羲之爱鹅

草书历史悠久,唐朝时期的草书代表人物是谁?

  草书的代表人物是怀素和张旭。张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或“颠张狂素”)。

  一、张旭

  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二、怀素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

扩展资料:

  1、张旭草书特点

  他善于从各种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草书笔法之意;后又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悟得草书笔法之神。

  张旭是一位极具个性的书法家,他用充满激情的狂草来抒写内心的情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把激荡的情感与草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也使得中国文字由实用性书写上升为情感寄托。

  2、怀素草书特点

  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而悟草书妙道,又向当时名家求教,书艺大进。他善以中锋作大草,“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备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颠张狂素

除了王羲之外的名书法家是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是王羲之第七子,曾官至中书令,故称“王大令”。其少年时就表现出特殊的书法才能,在学习父辈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体势开张、风格秀媚、行笔连绵的“新体”。他创造的“外拓”的笔法,形成了一种开放性的结体,更能表现笔势的纵横飞动,这对草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王献之的草书《鸭头丸帖》行笔流利、姿态妍美。《廿九日帖》为行楷书体,中间杂有草字。风格飘逸,变化富于节奏。《十二月帖》风格独特行楷相间。笔法“非草非行”,但有浓厚的草意。还有小楷书迹《洛神赋十三行》刻工精美,几近真迹,其结体宽闲跌宕,运笔劲挺,字里行间顾盼有神,由此可见王献之的书艺是即继承了父风而又有发展,但总体上又未能达到王羲之那样的化境。

   孙过庭:初唐草书大家,生卒年不详,生活在武后时期,字虔礼,吴郡人。其传世书法作品《书谱序》为草书墨迹。书风上承二王,用笔流畅灵动,结体顾盼多姿,是学习草书的范本。《书谱序》是一篇思想深刻的书法理论文章,反映了他的书法观点,也代表了初唐书家的理论成就。

   初唐四家:即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欧阳询和虞世南由隋入唐,他们对唐初书法风格的统一和楷书法则的建立,确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欧阳询对后世楷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其初学王羲之,用笔力求险劲,结体紧严方整,法度森严,风格高峻。在初唐就已成为学习书法的样式。他受皇帝诏命在弘文馆传授书法,通过碑刻,其手笔广为流传,传世书迹多为丰碑巨制,另有几件行书墨迹传世。碑刻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九成宫醴泉铭》,墨迹有《张翰帖》、《梦奠帖》、《行书千字文》等。

   从《九成宫醴泉铭》碑中可清楚地看到欧书法度森严的艺术风格,其结体紧严险峻,以规范的笔画,瘦硬的行笔显示了欧书的艺术风范。传世的《梦奠帖》反映了欧阳询行草的书法风格。此帖为欧阳询晚年所书,笔法老辣,既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帖》笔意,又不失欧书的风貌,被后人评为欧氏行书第一。

   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人。少时就有文名,博学多识,精于楷法,兼擅行草书,深得唐太宗的赏识,他的书法用笔圆劲浑融、结体宽舒,章法布局有雍容气度,传世书迹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临兰亭序》等。《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书法代表作,立碑后不久即遭焚毁,故拓本留传极少,其书挺立大方,秀雅舒展,行笔润泽,内含骨力,自有一种含蓄的美。《汝南公主墓志》为墨迹行书,其结体宽紧如意,用笔沉着,章法浑然一气。

   褚遂良(公元596~658年)字登善,钱塘(今杭州)人。他融合二王和虞世南书法,自成一家,笔法瘦硬而意态娟秀。传世书迹有《雁塔圣教序》等。

   颜筋柳骨:颜筋指颜真卿的书法特色,柳骨指柳公权的书法特色。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山东临沂人。曾任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他因功被封为鲁郡开国公,故又称其“颜鲁公”。

   颜真卿早年书法学禇遂良、徐浩,后又师从张旭,早期书法代表作品有《多宝塔感应碑》、《夫子庙堂记残碑》,其用笔刚劲,结体方整严谨。到了中年,书风雄迈而不失清秀,结体宽博,透露出清正文雅的气象。代表作品有《东方朔画像赞》、《中兴颂》。《中兴颂》又称《大唐中兴颂》,为记功而刻。是平定“安史之乱”歌颂唐代中兴的记录。其书体气势雄伟,是颜体典型书风的完成。颜真卿晚年书法笔法超迈,气度雄伟,把正大的人格与清远高逸的艺术风格结为一体。代表性作品有《麻姑仙坛记》、《李玄靖碑》、《颜勤礼碑》、《告身帖》等。《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就任抚州刺史时,路过江西南城麻姑山所书,其结体内气充盈,出笔收敛,体格朴茂而清远,为历代书家所推崇。《颜勤礼碑》是颜真卿71岁时为其曾祖所书神道碑,是颜书晚年代表作之一,此碑保存完好,是学习颜书的优秀范本。其结体字形纵长,上紧下舒,显得伟岸挺拔,其用笔方圆结合,横细竖粗,灵活清爽。全碑雄伟端庄,极有气势。《告身帖》是传世颜书墨迹中唯一的楷书作品,通过此帖可以学习他的用笔方法。

   颜真卿的行草书法代表作有《祭侄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祭侄稿》是为纪念他的侄子季明而写的祭文草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祭侄稿》用墨有润有燥,用笔生动流畅,圆厚苍劲,由于起草时的全神贯注,故有较多的渴笔,露锋也较多,笔调随着感情的起伏而变化,抒发了作者对死者的哀思。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争座位帖》书出于广德二年,是一份政治文稿,帖中怒斥了定襄郡王郭英为了取悦权贵而破坏朝廷礼仪的行为。该帖信笔直书,笔底带有怒矜之气,铁划银钩完美地体现了他刚直的政治情怀,米芾称之为“世之颜书第一书也”。还有人认为其不亚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帖》,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是盛唐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颜体受到社会文化的普遍推崇,对后来的影响也深远。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开国公,故后世称“柳河东”。柳公权生前享有极高的书名,朝野上下不惜高价以求其手书。他初学二王,后研习颜真卿与欧阳询的书风,创造了自成一家的书法风格,后人把他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他的传世作品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金刚经刻石》为柳公权中年所书,是唐拓孤本,现藏法国巴黎图书馆。此碑用笔瘦硬挺健,结体内敛,骨力弥满,已初具柳书的基本风貌,但还有钟、王、欧、虞、禇书体的痕迹。《玄秘塔碑》为柳公权晚年所书,是柳书的代表作品,其用笔斩钉截铁,顿挫分明,结体中敛外放,气象平和。柳书用笔讲求骨力,笔笔用力,横竖点并重,通篇无一松懈处。《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会昌三年书,原碑早佚。此碑与《玄秘塔碑》同出一辙,但用笔更为坚实雄厚,显得气象格外森严。在颜书之后,柳公权为楷书注入了新的审美因素,变“颜筋”为“柳骨”,形成了骨力清劲的又一代表性楷书体。

   李邕:(公元678-747年)字太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开元中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他是薛稷之后,颜柳之前最有成就的书法家,开创了具有雄秀风格的行书体。代表作品有《云麾将军李思训碑》、《麓山寺碑》等,他的书法结体开张,险劲惊绝,用笔动静结合,雄健峭利,形成了豪迈洒脱的艺术风格。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人(今江苏苏州)。活动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曾官左率府长史,故后世称“张长史”,工诗书,号称“草圣”。玄宗时,以李白歌诗、裴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张旭嗜酒常醉,且于醉中草书,世人称其为“张癫”。张旭上承二王遗风,创成狂草书体,传世作品有草书《肚痛帖》、《古诗四帖》,楷书《尚书省郎官石记序》。《肚痛帖》用笔提、按、转、折富于节奏,变化多端。《古诗四帖》用笔如破空而来,结体布局极尽变化,气势连绵,随着章法的展开一气而下。从《古诗四帖》可以看出从今草到狂草的变化历程。以二王为代表的今草在结体与用笔上皆有相对稳定的审美法式,字与字不相连属,而意相连,用笔之间以意态的顾盼来相互照应,笔与笔之间的连带常常是虚连多于实连。张旭草书则改变了从结体到用笔的上述审美法式,在结体上,字的笔划可向各个方向拓展,字与字之间可以相互深入连接,甚至相互穿插。在用笔上点划的运动因素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疾、或涩,多种变化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用笔可以任意所指,八面生风,在章法上,由于结体和用笔的突破,字里行间的节奏不再那样的明晰,而是充满了荡气回肠的空间变化,分间布白得纵横莫测,由于张旭的楷书有着深厚的根基,所以其狂草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湖南长沙人。曾与颜真卿研讨书法,在师法张旭基础上自成一家。传世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小草千字文》、《论出帖》、《食鱼帖》等。《自叙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容是他习书的自述与时人对其书法艺术的评论。通篇用笔刚劲而婉转,笔调的丰富变化使结体也摇曳多姿,笔法精妙绝伦,被历代推为狂草的代表作。《苦笋帖》是一简短的书札,用笔灵动而草法严谨,笔画极为精练,逸气满纸。书风与《食鱼帖》近似,是笺札中的精品。《小草千字文》、《论书帖》等代表了他草书中规中矩的一路,可看出他继承魏晋遗风的韵味,其用笔纵横变化而不离典范,师法二王而能化为自然,体现他对草书高妙的把握能力。

   怀素继承了张旭的书风并加以变化,他不像张旭草书那样跌宕而注重流转自然,字的结体也不像张旭那样开张而变得内敛,把激情收缩于字内,用笔使行间布白产生向二王今草回归的感觉,却又不同于今草的章法,是在不失雅韵的前提下发抒激情,创造了更有余味可寻的草书体。

   杨凝式:(公元873-954年)字景度,华阴(今陕西)人。存世墨迹有《神仙起居法帖》、《夏热帖》、《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帖》天真散淡,下笔似不经意,却变化丰富而自然。米芾评为“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夏热帖》用笔矫健不群,风度沉着,造意新奇,对宋代书风影响很大。《韭花帖》书风古雅而生动,在取法古人的同时又自出新意。此帖章法更有独具特色的创新意义,疏朗的字间行距使书法的审美空间更加宽松,这种章法对后世影响甚大,明代董其昌的书法就深受其影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其书法风格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东坡以行书见长,但基础是建立在楷书之上的,从《罗池庙碑》可见其楷书脱胎于颜书,结体左低右高,以侧面取势,墨迹楷书《前赤壁赋》则于方正中求舒展,结体扁侧,骨力内含,仪态自然而有变化,虽是楷书,却写得率意流畅。东坡行书取法于二王、李邕、颜、柳、杨凝式等,吸取其精华,然不为一家所囿,创造了端庄流丽、刚健婀娜的苏体行书,代表性作品有《寒食诗帖》等。《寒食诗帖》用笔变化多端,转折之间藏锋不露,结体取横式,有时又间之以纵长的字体,笔气雄厚,章法宽舒,外貌丰厚而内含筋骨,后世称之为“纯绵裹铁”。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擅行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虽为东坡门人,但处处避免雷同,东坡尚性情,山谷崇典雅;东坡用笔外拓,山谷用笔内敛,东坡结体宽博取横式,山谷结体紧缩取纵式。黄庭坚草书得益于张旭、怀素,用笔紧峭,瘦劲奇绝,常以真行书的用笔化入草书,与怀素连绵圆劲的用笔相比较有了新的发展。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等,其先习唐楷,由颜而柳,而欧、禇,学禇最力,后研法帖,得魏晋平淡之风,行书得力于李邕,且上溯王献之,用笔翻腾峭利,运笔如飞,纵笔能收,结体飘逸,布白率意少安排,提倡魏晋笔法,推崇平淡天真的书风。其草书章法不失大王遗风,字与字之间不相连属,意在顾盼之间,用笔擅以虚锋取势,轻灵的用笔富于墨趣。后世学米者众多,对明清书家影响最大。其不但是位书法家且还是书法评论家。传世代表作有《蜀素帖》等。

   赵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其书法学钟繇、禇遂良、智永,后深入学习二王,中年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后人所称“赵体”。他的书法集各家之长,讲究用笔,结构谨严。行笔婉转流畅,结体骨肉停匀,深受人们的喜爱,60岁后,书风变得苍老而洒脱,笔力愈加深湛,结体章法渐入化境,终成划时代的大家,对元以后的中国书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祝允明:(公元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居南京应天府通判,故人称“祝京兆”。其书法取法广,历代名家法帖无不临习,晚年变化体格,放笔直书成为一代大家。他诸体兼善,尤长于草书,以二王今草的章法与狂草的笔法合为一体,字与字虽不连属,但大小变化生于俯仰之间,字里行间穿插如龙行,健笔洒落,用意精微新奇,体现了他天才的文人风骨。

   文征明:(公元1407-1559年)名壁,字征明,其书法初从李应桢(祝允明岳父)临习二王法帖,晚年喜书大草,且自出新意。他的楷书有深厚功力,书风严谨,小楷取二王神韵,结体收放自如,疏密得当,用笔劲利,爽爽如运风,表现出精妙的书法技艺。行草书出自王氏家法,功力深厚,温文尔雅,晚年草书参以黄庭坚的笔意,于娴雅中透出苍老的意味,笔法纵横又不失温厚之旨。

   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字玄宰,又字思白,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其书法取法古人,是一位集大成的书家。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师法古人不求外在形似而注重内在精神的体现,对结体、用笔、章法皆有研究,形成了一种淡雅清秀的书风,他创造的文人书法对清代书家影响巨大。

   徐渭:(公元1521-1599年)字文长,号天池,晚年号青藤山人,山阴(今绍兴)人,其书法早年有黄庭坚、米芾的遗意,晚年变得雄浑恣肆,满纸苍茫,他长于草书,用笔挥洒,结体错落,看似无法,然挥洒的笔锋处处着力,章法奇正相生。于动乱中求平衡,淋漓的墨迹恰似其人生的写照。

   王铎:明末清初人,其书法以用笔险劲沉着著称,楷、行、草、隶诸体皆善,隶书古意盎然,小楷沉稳方正,行草书成就最高,也最体现他的艺术风格。他初学二王,小楷学钟繇,进而学唐宋诸家,博采众长,自成一体,他用笔连绵沉厚,结体幽密而意态奇伟,写得收放自如而又酣畅淋漓,其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当代我国及日本曾风行一时,他的传世代表作有《行书诗翰四首》、《学书杜甫诗卷》等。

   傅山:(公元1606-1685年)字青主,号公之它,山西阳曲(今太原)人。书法尚真率,反奴性,主张“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轻率勿安排,”其行草书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他精于各种书体,篆隶功力深厚,小楷直追钟王,对晋唐宋元明诸大家多有研习,形成了“书以人重”的美学思想。行草书用笔纵行高迈,锋颖翻腾,结体跌宕欹侧,一气相包。他常用大节奏的对比造成章法上的气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开合大起大落。行笔或生涩、或流畅,使人觉得风时而心音缠绵、时而意气勃发,把洋溢着真挚情感的内心世界通过苍茫乱落的纸面展示出来,动人心魄,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刘墉:(公元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他从赵孟頫、董其昌入手,广泛吸取晋唐宋大家的精华,晚年习北碑,不同流俗,形成了骨力内蕴、体势沉厚的书风,喜用羊毫,浓墨,用笔使转浑成,笔划绵力带刚,墨气浓厚,章法明朗,自具一种雍容的气度。

   八大山人:(公元1626-1705年)姓朱名耷,江西南昌人。书法初学欧阳询,后取法董其昌与《痤鹤铭》。早期书法以求奇见胜,不论用笔还是结体,总要使长者更长,短者更短,作书如作画,使字有奇态,笔有奇气,是以画入书的先锋人物。后期的书法渐趋苍老平淡,用笔的起止提按愈来愈少痕迹,行草书少引带,更无锋芒,一片静穆之气,从其《河上花长卷题跋》、《小楷心经》中可体会这种气息。而《行书刘伶酒德颂》则受黄庭坚与《痤鹤铭》影响,结体中收外放,用笔沉着挺拔,章法则大小错落,笔机相贯,气势绵长。

   石涛:(公元1642-1724年)法名原济,号石涛,又号瞎尊者,大涤子,清湘陈人,苦瓜和尚等。广西全州人,俗名朱若极。书法以学古起步,善隶、楷、行、草诸体,尤能以各体笔势相互为用,写到高兴处,令人不知是隶是楷是行是草,质朴天真,是书又似画。他的画中往往题了又题,长跋尤其多,书法作为他绘画的语言显得举足轻重,其书风对后世画家影响巨大。

   金农:(公元1687-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别号曲江外史等。仁和(今杭州)人。书法善各体,尤以自创的漆书独标一格,作书时墨浓似漆,又用笔如刷。受六朝碑版影响,以刀法入笔法,以笔锋现刀锋,结体取法汉魏书法中朴茂厚密一路,造成上阔下狭之势,横粗竖细,凝重高古不乏生机,行草书也掺入楷书,隶书笔法,别有一种韵味。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书法曾苦学各家,最后把真、草、篆、隶杂糅于笔下,自号为“六分半书”。他的书法可说是画意浓厚,他的画也可说是书意满纸。这种书体从结字、用笔到章法皆有浓浓的画意,结体俯仰之间似有情态,用笔伸缩之间似欲语还休,章法更是大小错落,只求位置自在舒适,大小横斜不论,随形就势,如“乱石铺街”,自有一种不计雅正的安闲。

   邓石如:(公元1745-1805年),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清代享有盛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各体皆能,尤长与隶、篆。其楷书取法魏碑,隶书用笔参以篆意,结体紧密,集汉碑之长与一体,其篆书尤以“玉筋篆“为精,开创了姿态富于变化的新体式。代表作品有《庚信四赞》。

   何绍基:(公元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书法初学欧、禇,继学王右军,颜真卿,取法广博,功力深湛,小楷用笔得益于北碑,结体出自颜书,得晋人神采。晚年楷书掺以篆隶笔法,中锋用笔,结体宽博,气象大方。他尤长于行草书,以王氏流风,合以北碑笔势,用笔恣肆而逸气自现,筋丰骨壮;隶书用笔重涩,书风沉雄古拙,篆书则以金文为法,用笔凝重含蓄,别于流行篆体,开一种新风。

   吴昌硕:(公元1844-1927年)浙江安吉人。早期受邓石如等人影响,学习秦汉碑刻,30岁后专攻《石鼓文》,其诗书画印兼善,为上海画坛领袖。书法各体皆能,尤长于篆书,1913年西泠印社成立,为首任社长。书法结体取左右上下参差之势,用笔遒劲,气息深厚。隶书结体纵长,用笔参以篆意,行草书更是笔力雄迈。其书法以雄浑取胜,在清代碑学一派中称雄。

   马一浮:(公元1882-1967年)名浮,字一浮,号湛翁。浙江绍兴人。精研汉碑,隶书不重波挑,骨力清劲,结体宽严,有雄健古厚的风度。尤其善于行草,用笔沉潜不浮,使转自然,结体内敛,深得晋人风味。

   弘一:(公元1880-1942年)俗名李叔同。39岁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其书法早年深受碑学影响,所书魏体,书体清健,法度森严。出家后,书风平和静穆,结体自然安稳,用笔锋芒尽藏,沉厚洒脱章法宽舒。

   齐白石:(公元1863-1957年)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山人,湖南湘潭人,其书法初学何绍基,后临习《郑文公》等,再学李北海,金冬心,临《三公山》、《天发神》、《曹子建》诸碑,并学郑板桥书法,60岁后形成自己的书风,白石书法气势雄健苍古,用笔沉着痛快,结体取纵长之势,篆书常参以行书笔意,清新刚健。

   沈尹默:(公元1883-1971年)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浙江湖州人。其书法出入于魏晋之间,参以宋人意度,尤长于行书体,结体平正,用笔流畅,书风温文和雅,有洵洵儒者之风。有《秋明集》、《沈尹默论书丛稿》等。

   林散之:(公元1898-1989年)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乌江,生于江苏江浦。其书法先后从学范培开、张粟庵、黄宾虹,研习历代法帖碑版,出入之间,参以已意,终成大家。其诸体兼善,尤精于草书,结体自在安闲,随意所至,不失法度,用笔沉潜,笔气透纸。书风潇洒天真,老而弥佳。著有《江上诗存》等。

王羲之喜欢的动物

  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是喜欢鹤的。

  首先,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祥瑞之物,象征着长寿、高洁和纯净。王羲之是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对这种具有道德意义的符号也颇为推崇。

  其次,鹤在中国文学和绘画中一直是重要的题材之一,有许多著名的诗歌和画作都以鹤为主题。王羲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擅长绘画的艺术家,他受到过许多前人鹤的创作的影响。

  最后,鹤本身也是一种优美而高雅的动物,它具有灵性和独特的气质,在自然界中展示了一种优美、从容和高雅的姿态,这与王羲之的审美趣味相契合,也成为他钟爱鹤的原因之一。

王羲之关于鹤的著作及赏析:

  

  1、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鹤舞临池”最为著名。这幅作品创意新颖,结构严谨,运笔流畅,展现了王羲之对鹤的深厚感情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2、在王羲之的绘画作品中,以《鹤图》最为著名。该画采用了线条清晰、形态准确的写实手法来表现鹤的生动形象,而且将鹤与梅花、松树等自然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优美、神秘的意境。

  3、此外,王羲之还著有《观鹤赋》,该文详细描写了王羲之在赏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所见所感,既有对鹤的礼赞,也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是一篇极具文学价值的赋作。

  4、总的来说,王羲之关于鹤的创作和研究,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追求,也展现了他在书法、绘画和文学方面的卓越才华和艺术风范。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王羲之鹤字草书写法”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