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证明的释义:
1、用一定的材料来表明事物的真实性:事实~这种说法是对的。
2、法律上指人民法院和诉讼参加人依照法定程序,运用证据查明和证实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
3、证明书或证明信。
4、也叫论证。形式逻辑中指根据一些真实的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由论题、论据和论证过程三部分组成。
三、引证:赵树理 《登记》:“我听说他们两个要到区上登记,村公所不给开证明。”
扩展资料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 形成于汉代 ,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一、草书概念划分
1、广义的草书
是指草写的书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2、草书
为了便捷书写,经过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尤其是在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民间流行的草字的数量逐渐增多,写法逐渐统一,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终于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那便是章草,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今草,狭意的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
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二、草书的简史及特点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甲骨文时期有草写的痕迹。
“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
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
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许慎 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
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
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
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綖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
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字文断碑》、《古诗四首》,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
“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百度百科-草书
氵讠亻彳的草书写法
氵讠亻彳的草书写法介绍如下:草书的基本结构:
草书是一种快速、流畅、富有美感的书写方式,其基本结构是由简化的汉字部件构成,通过组合、变形、夸张等方式表现出来。草书中常见的结构包括简化笔画、符号代替、组合字形等。
草书的笔画特点:
草书的笔画特点包括简洁、流畅、富有力度。在草书中,一些笔画被简化和变形,例如“点”可以变成“逗号”、“捺”可以变成“反斜线”。同时,草书中的笔画还注重流畅和自然的衔接,使得整个字形看起来浑然一体。
草书的字形特点:
草书的字形特点包括夸张、对称、和谐。在草书中,一些字形被夸张变形,以突出其特点。同时,草书还注重字形的对称性和和谐性,使得整个篇章看起来美观大方。
草书的章法特点:
草书的章法特点包括布局紧密、呼应得当、节奏感强。在草书中,每个字的安排都要考虑到整个篇章的布局和呼应关系。同时草书还注重节奏感的把握,通过笔画的长短、粗细、曲直等变化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草书的风格特点:
草书的风格特点包括豪放、洒脱、不拘一格。在草书中,每个书写者的个性特点和情感表达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草书的风格是多样化的,每个书写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进行创作。
草书的起源和发展:
草书起源于汉代,是民间为了书写简便而创造的一种快速书写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草书逐渐被文人雅士所接受和推崇,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在历史上,草书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包括章草、今草、狂草等不同阶段和风格。
草体可以分为哪几种?
草书分三大类,一是章草,二是今草(又称小草),三是狂草(又称大草)。1、章草:章草基本上也是笔画很少相连的字体,但其笔画已经形成呼应状态以使书写快捷流畅。此时的草书意态丰富,不拘绳规,有的还带有原始篆隶笔意,在用笔上讲究简洁明快,尚无过多的装饰性笔画,对运笔的节奏尚未进入程式化的要求。
2、今草:今草是指以二王为代表的东晋草书。是在汉章草及竹木简草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写方法。已经将篆隶笔画基本剔除掉,而以新的流畅自然互相呼应的笔画来完成的书写。讲究用笔的装饰性,使字更加富有节奏韵律,并逐渐形成程式化的用笔法,成为后世的典范。
自此,中国书法到达最高锋,后世全在二王的笼罩下生活,并分化出一些分支。分析今草用笔与书写方法也成为后世世俗化的一种手段,因为丰富的中国书法被定义化了,因而也失去了其盎然的青春气息,走向更加贵族化、符号化,被赋予更多的贵族人文情怀。
3、狂草:是在唐朝张旭怀素的带动下,逐渐走入人们视野的一种风格化的今草样式。更早,来自于汉朝张芝,但真正张芝的作品可能都是伪作。
不过,二王的草书从张芝吸取了很多营养,尤其是王献之从张芝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他打破他父亲的基本字字独立的今草样式,将字字独立的易阅读性易为更多的字组组合,使整篇文字密不可分,增强了章法的流畅与关联性,使草书走向一笔书。
之后,到了唐,旭素则夸张之,并将运笔基本变为中锋完成。之后的黄庭坚、王铎、傅山等等更延展之。
扩展资料草书艺术的欣赏标准:
1、线条美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草书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草书艺术线条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草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
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2、结构美
对结构的欣赏,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结构是否整齐,是否符合于平衡对称的要求,实不尽然。平衡对称固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结构美更注重平衡对称中又有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否有所创新,不落俗套。
成功的草书艺术结构,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份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
3、章法美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否疏密得当,大小相宜。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作品,则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
4、墨韵美
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一幅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不宜完全一样。
5、意境美
在欣赏了笔墨结构章法之后,仍须进一步去把握整幅作品所特有的意境美。草书的意境美,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作者在精神、审美、风格,及对欣赏者产生的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百度百科-草书
藤字草书怎么写好看
“藤”字是汉字中的一种常见的字形,它是由“艹”和“廷”两个字组成的。在草书中,藤字的写法非常讲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够写出优美、流畅、简洁、有力的草书藤字。以下是500字的“藤”字草书如何写好看的方法:首先,草书“藤”字的写法要注重笔画强度。在写草书的时候,要注意使笔画有粗细之分,力度要有轻重之分。特别注意草书字的末笔,要尽量用力,增加字的重量感和实感。
其次,草书“藤”字的写法要注重笔画的整齐和平衡。要想写好草书“藤”字,就必须掌握笔画顺序和顺序的合理性。在写字的时候,要以笔画为主线,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结构严谨、流畅自然。同时要注意线条的平衡和对称,不可局部突出,造成整体不和谐。
第三,草书“藤”字的写法要注重笔画与字形的结合。草书是以笔画直接表现字形的书法,因此,要使笔画有独立美,又要与字形有机结合。要掌握好各笔之间的连结,一个笔画与其他笔画的关联,才能够将字写得更加完美。
第四,草书“藤”字的写法要注重节奏和节律。草书的特点是笔画飘逸、轻快,因此要掌握好书法的节奏和节律,使笔画有起伏、有变化,带有一定的音乐感。笔画的变化要自然流畅,不可生硬刻板,否则会使字形失去魅力。
第五,草书“藤”字的写法要注重笔画的细节处理。草书是一种注重细节和变化的书法,因此在写草书字的时候,要注意细节处理和各笔之间的关系。笔画要有韵律,书写要有借助,一笔一画的细节处理要做到恰到好处。
总之,草书“藤”字的写法需要掌握好笔画强度、整齐平衡、结合与节奏、笔画细节处理等技巧和方法。只有在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够写出更加漂亮、优美、流畅、有力的草书“藤”字,展现自己独特的书法魅力。
琴的草书怎么写
琴的草书写法如下:琴,读音 qin ,字义解释如下:
1、某些乐器的统称。如:胡琴、提琴、钢琴等。
2、古琴。拨弦乐器。周朝已有。琴身木制。琴面张弦七根,一边有十三徽。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拨弹。发音清幽。多用于独奏或琴箫合奏。
相关组词:
钢琴、 竖琴 、琴师 、琴键、 口琴 、月琴、 坠琴 、扬琴、 风琴 、操琴、 提琴 、古琴 、琴瑟
扩展资料
琴的楷书写法:
词语解释:
1、琴锤
读音:qinchui
解释:演奏固定音调的打击乐器(如洋琴或木琴)用的手槌。
2、琴瑟
读音:qinse
解释:比喻夫妻感情和睦。
3、琴师
读音:qinshī
解释:精于弹琴而为乐队伴奏的人;教授琴类乐器的老师。
4、琴枕
读音:qín zhěn
解释:形如古琴的竹枕。
5、乱弹琴
读音:luàn tán qín ]
解释:比喻胡闹或胡扯
例句:在这关键时刻,人都走了,真是乱弹琴!
近义词:瞎胡闹
6、琴瑟之好
读音:qín sè zhī hǎo
解释: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出处:西汉佚名《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译文:夫妻们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就好比婉转悠扬琴瑟协奏。
用法:作宾语;用于夫妻间。
近义词 :琴瑟静好、琴瑟和好
例句:他们俩海誓山盟,愿永结琴瑟之好。
7、鸣琴而治
读音:míng qín ér zhì?
解释: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译文:宓子贱治理单父,每天在堂上静坐弹琴,就治理得很好。巫马期披星戴月,早朝晚退,昼夜
闲,亲自处理各种政务,肆父也治理得很好。
新的草书写法
新的草书写法如下:1、新的草书写法在笔画的运用上有所创新。传统的草书以点、横、竖、撇、捺五种基本笔画为基础,而新的草书写法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提、钩、折等笔画,使得字形更加丰富多变。
2、新的草书写法在结构布局上也有所突破。传统的草书注重字的整体美感,而新的草书写法则更加注重字的内部结构,通过调整笔画的位置和方向,使得字形更加紧凑有力。
3、新的草书写法在线条的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传统的草书线条流畅自然,而新的草书写法则更加注重线条的变化,通过运用粗细、虚实、快慢等手法,使得线条更加生动有趣。
4、新的草书写法在表现力上也有所提升。传统的草书以简洁明快为主,而新的草书写法则更加注重表达情感,通过运用各种笔法和技巧,使得字形更加富有情感色彩。
草书的特点:
1、简约性:草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简约,它以简洁的线条和形状表达文字的含义,而不是像楷书那样完全描绘出每个字的细节。这种简约的形式使得草书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
2、流畅性:草书的线条流畅,形状自然,没有楷书那样的硬朗感。它的笔画之间有着柔和的过渡,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这种流畅性不仅增强了草书的视觉美感,也使得书写者在书写时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动态感:草书的字形往往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感觉,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动感。这种动态感使得草书在视觉上更加生动和活泼,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4、个性化:草书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形式,每个书写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种个性化使得草书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独特性,也让人们能够在众多的书法形式中感受到草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怎么练草书(硬笔)
首先要认,其次要会写。议看草字诀、书谱、智永千字文等书,要注意草书的规范,在它的范围内变化,不能胡写,写的时候要动脑子。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扩展资料:
简史及特点: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
甲骨文时期有草写的痕迹。“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
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
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百度百科-草书
众字草书怎么写好看
好看的众字草书写法如下:众字草书写法有24种之多,部分写法如下图所示,分别有王宠、毛泽东、陈淳、邓文原、董其昌、杜牧和归庄。可以借鉴参考。
草书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章草: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
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
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好了,关于“奏字的草书写法”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奏字的草书写法”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