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存在哪些翻译 中英课程翻译,中古文学和唐宋文学用英语怎么说

发布日期:2024-09-20         作者:千千百科网

  1. 我要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 翻译

   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译文: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

   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

   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

   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

   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

   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

   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

   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

   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

   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回避。

   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自爱的人,才无敌于天下。

   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

   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

   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

   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

2. 我要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 翻译

   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译文: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

   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

   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

   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

   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

   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

   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

   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

   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

   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回避。

   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自爱的人,才无敌于天下。

   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

   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

   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

   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

3. 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全部翻译下载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唐朝: 韩愈——以尊儒反佛为主的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有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

   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宋朝: 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 苏洵xún——《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轼——《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等;散文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辙——,《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曾巩gǒng ——《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韩愈倡导了“古文运动”,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为了让大家更好记住他们有个顺口溜:韩(韩愈)柳(柳宗元)加欧阳(欧阳修),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并曾(曾巩)王(王安石)。或者:欧阳修忘记(王安石)了曾经(曾巩)在韩国(韩愈)的一棵柳树下(柳宗元)吃三苏饼干(苏轼、苏洵、苏辙)。

   或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或者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王(王安石)曾(曾巩)欧阳修。再或者,韩柳三苏修(欧阳修)石(王安石)拱(曾巩)。

   柳宗元柳州八记中《小石潭记》最著名。 -------------------------------------------------------------------- 韩 愈 原道 获麟解 杂说一 杂说四 师说 子产不毁乡校颂 进学解 讳辩 争臣论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与于襄阳书 答李翊书 答刘正夫书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序 送孟东野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高闲上人序 蓝田县丞厅壁记 毛颖传 圬者王承福传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送穷文 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 驳复仇议 箕子碑 捕蛇者说 牛赋 封建论 吊屈原文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与友人论为文书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愚溪诗序 三戒并序 送薛存义去任序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锂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种树郭橐驼传 段太尉逸事状 梓人传 蝓蛭传 童区寄传 欧阳修 朋党论 纵囚论 答吴充秀才书 秋声赋 梅圣俞诗集序 送杨真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送徐无党南归序 相州昼锦堂记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真州东园记 祭石曼卿文 泷冈阡表 六一居士传 苏洵 六国论 管仲论 辨奸论 心术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木假山记 名二子说 苏轼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扎子 范增论 贾谊论 晁错论 教战守策 与谢民师推官书 上梅直讲书 答秦太虚书 《范文正公文集》叙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超然台记 石钟山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及 奎氏山房藏书记 稼说送张琥 日喻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黠鼠赋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辙 六国论 三国论 墨竹赋 上枢密韩太尉书 答黄庭坚书 为兄轼下狱书 黄州快哉亭记 东轩记 遗老斋 王安石 兴贤 材论 读孟尝君传 答司马谏议书 游褒禅山记 伤仲永 祭欧阳文忠公文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 《 目录》序 赠黎安二生序 越州赵公救灾记 宜黄县县学记 道山亭记 墨池记。

4. 谁有高中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翻译练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部分翻译练习 进学解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 (2)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译文: (3)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译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 (1)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译文: (2)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译文: (3)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译文: 丰乐亭记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超然台记 ⑴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

   译文: ⑵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译文: ⑶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 黄州快哉亭记 (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译文: (2)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译文: (3)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译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 (1)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以为也,我则行之。

   译文: (2)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译文: (3)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译文: 段太尉逸事状(节选) 1.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译文: 2.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译文: 3.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

   译文: 4.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译文: 5.太尉曰:“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

   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

   译文: 6.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 译文: 7.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译文: 8.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译文: 9.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

   译文: 方山子传 (1)过岐亭,适见焉。 译文: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

   译文: (3)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梅圣俞诗集序 ⑴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译文: ⑵ 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译文: ⑶ 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 译文: 赠黎安二生序 ⑴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译文: ⑵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译文: ⑶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译文: 留侯论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 (2)当淮阴破齐而欲白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译文: 参考答案 进学解 (1)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2)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

   (3)骑马行路时,奴仆跟在后面。自己不费力就可安然地坐下吃饭。

   上枢密韩太尉书 (1)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2)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 (3)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丰乐亭记 (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超然台记 (1)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 (2)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3)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黄州快哉亭记 (1)现在却能靠在几旁、坐在席上玩赏眼前之景,只要抬眼就能看个够。

   (2)自己任情漫游于山水之间,这是因为在他的心里大概有超过别人的东西吧。 (3)这些都能成为诗人思士情绪悲伤、容貌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

   送李愿归盘谷序 (1)这就是生不逢时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是要这样去做。 (2)起居没有一定的时间,只求舒适安逸。

   与其当面受人称赞,不如背后不被人毁谤。 (3)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 段太尉逸事状(节选) 1.翻译: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

5. 寻求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文翻译

   《祭十二郎文》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远赶去,备办些时鲜食物作为祭品,在你---十二郎灵前祭告: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哥哥和嫂嫂。

   哥哥才到中年就死在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宣州找饭吃,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

   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你一个,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

   韩家子、孙两代都是独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当时虽然能记得事了,但也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

   那以后四年,我才到宣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儿。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接家眷来与我同住的事儿便化为泡影。

   这一年,我在徐州协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离职,你又没有来得成。我想就算你跟我到汴州、徐州,这些地方还是异乡作客,不能把它作为长久之计:要作长远打算,不如往西边回到故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

   唉!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我和你都年轻,满以为尽管暂时分离,终于会长久团聚。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来求得微薄的俸禄。

   如果早知道会出现这么个结局,即便有万乘之国的公卿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就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写信给你说:"我论年纪虽然还不到四十岁,可是两眼已经昏花,两鬓已经斑白,牙齿也摇摇晃晃。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命吗?我不能离开这儿,你又不肯来,我生怕自己早晚死去,使你忍受无边无际的悲哀啊!”谁料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夭折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 唉!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如果是真的,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你这样纯洁聪明却不应该承受先人的恩泽吗?年轻的强壮的反而天亡,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健康生存吗?我实在不能把这消息当成真的啊!如果这是在做梦,或者是传错了消息,可是,东野报丧的信件,耿兰述哀的讣文,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唉!看来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了,你这样纯正聪明应该继承先人的家业,却不能够承受先人的恩泽啊!所谓"天",实在难以测透;所谓"神",实在难以弄明啊!所谓"理",真是不能推断;所谓"寿",根本不能预知啊! 虽然如此,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快要变得全白了,动摇的牙齿快要脱落了,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还有多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力壮的都不能保住,像这样的小孩儿,又能期望他们长大,成人立业吗?唉!实在伤心啊!实在伤心啊!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越来越厉害。

   "我回信说:"这种病,江南人多数有。"并不曾把它看成值得担忧的大事。

   唉!难道竟然因为这种病夺去了你的生命吗?还是另有别的重病而造成这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来信说,你是在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在哪月哪日。或许东野的使者不晓得向家人问明死的具体日期?而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的具体日期?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向使者询问死期,使者不过信口胡答来应付他吗?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如今我派遣建中祭奠你,慰问你的儿子和你的乳母。

   他们如果有粮食可以维持到三年丧满,就等到丧满以后接他们来;如果生活困难而不能守满丧期,那就现在把他们接来。其余的奴婢,都让他们为你守丧。

   等到我有力量改葬的时候,一定把你的灵柩从宣州迁回,安葬在祖先的坟地,这样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生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期,你活着我们不能同住一起,互相照顾,你死后我又不能抚摸你的遗体,尽情痛哭,入殓之时不曾紧靠你的棺材,下葬之时不曾俯视你的墓穴!我的德行有负神灵,因而使你夭亡。

   我不孝顺、不慈爱,因而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顾,一同生活,又不能和你互相依傍,一起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活着的时候,你的影子不能和我的身子互相依傍,去世以后,你的灵魂不能和我的梦魂亲近,这实在是我自己造成恶果,还能怨谁呢!《诗经》说:“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对这个世界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我该回到故乡去,在伊水、颍水旁边买几顷田,来打发我剩余的岁月。

   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

中英课程翻译,中古文学和唐宋文学用英语怎么说

  中国古代文学 :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英:

  [?e?n?nt——t?a?ni?z——'l?t(?)r?t?]

  唐代文学:literature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英:

  ['l?t(?)r?t?——?v; (?)v——tang——?nd; (?)n; ?nd——s?——'d?n?st?]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哪几次翻译高潮?代表人物有哪些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和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

  1、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代表人物:玄奘、晋代道安、苻秦的鸠摩罗什。

  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糅合。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入传,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天文、算术乃至语言在我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是以传播宗教为主。

  2、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

  那时由于对外交通的需要,创立了四夷馆,培训翻译人才。明代末期,西学东渐,翻译工作更活跃起来。但此时翻译的方向已完全改变,不再是印度的佛经,而是欧洲的天文、几何、医学等方面的典籍,中国翻译史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代表人物:鲁迅、严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痛感学习西方之必要,翻译活动又逐渐兴起,在中国翻译史上形成又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扩展资料:

  由于时代不同,严复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许多年来,这三个字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其原因在于: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达”更为重要,而“信”与“达”二者之中,“信”尤为重要。

  因此,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这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但是旧瓶装新酒,一些人已赋予这三个字新的内容和要求。例如,他们认为“雅”已不再是严复所指的“尔雅”和“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风格”问题。但总而言之,严复对我国翻译事业是有很大贡献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翻译

中国翻译史的5次翻译高潮各有哪些特点?

  中国的翻译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分别是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和七十年代至今翻译。

  两汉至唐宋的佛教翻译: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糅合。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入传,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天文、算术乃至语言在我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是以传播宗教为主.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指的是: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明代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明末科学翻译是中国少数有识之士企图冲破长期封建保守与夜郎自大的氛围,自觉睁眼看世界之始,严格地说清初的科学翻译活动主要是围绕康熙皇帝的个人兴趣开展的。他利用传教士翻译了少量关于天文装置、历表及地理、数学等书籍。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译著方面的代表人物首先是林纾和严复。?五四运动至建国前时期,我国的翻译活动为马列主义和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该时期译作的典型特征是以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从而使东西方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拥有了更多的读者。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扩大到了语言学、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范畴,为我国翻译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翻译事业的成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我们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毛泽东选集》。我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翻译水平大大提高,对翻译的标准也达成了共识。我们把外国的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也把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情况介绍到国外。从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屈指算来17年,实际上真正繁荣的也就是五十年代。

  七十年代至今翻译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时期:从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仍然方兴未艾的这一次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范围、质量水平还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大超过了五十年代。我国的翻译队伍已不是那时候的数以千计,而是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数十万人的大军。他们所投身的翻译领域已不是文学艺术的“一花独放”,而是社科、科技、军事、外交、贸易、法律、文教、卫生等领域“全面开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首屈一指。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

  根据具体问题类型,进行步骤拆解/原因原理分析/内容拓展等。

  具体步骤如下:/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求唐宋八大家的英文翻译

  Those Eight Great Scholars(saying, prosers散文家) betwee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ence including Han Yu(韩愈), Liu Zongyuan in Tang Dynastry and Ouyang Xiu(欧阳修), Su Xun(苏洵) and his sons as Su Shi(苏轼) and Su Zhe(苏辙), Wang Anshi(王安石) besides Zeng Gong(曾巩) in Song Dynasty

  又,唐宋八大家,wei ji百科译为:

  Eight Giants of Tang and Song prose, esp. involved in the Classics movement(古文运动)

  供参

中国的翻译大致经历过哪些阶段?

  随着 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翻译在日益频繁的语言文 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阶段.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 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

我要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 翻译

  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译文: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自爱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唐宋八大家文钞.卢陵文钞.梅圣俞墓志铭的翻译》的翻译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今天关于“唐宋存在哪些翻译”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