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隋 · 杨广(隋炀帝)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夏日临江
隋.杨广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再来几首!
隋贺若弼《遗源雄诗》
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
隋卢思道《从军行》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隋明余庆《从军行》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隋何妥《入塞》
桃林千里险,候骑乱纷纷。问此将何事,嫖姚封冠军。回旌引流电,归盖转行云。待任苍龙杰,方当论次勋。
隋王胄《纪辽东》
辽东浿水事龚行,俯拾信神兵。欲知振旅旋归乐,为听凯歌声。天威电迈举朝鲜。信次即信旋。还笑魏家司马懿。迢迢用一年。
隋杨素《出塞》
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严刁息夜斗,辛角罢鸣弓。北风嘶朔马,胡霜切塞鸿。休明大道暨,幽荒曰用同。方就长安邸,来谒建章宫。
哪位告诉我隋朝描写梅花有名的诗词给我说下
梅花落
隋江总
腊月正月早惊春,众花未发梅花新。
可怜芬芳临玉台,朝攀晚折还复开。
长安少年多轻薄,两两共唱梅花落。
满酌金巵催玉柱,落梅树下宜歌舞。
金谷万株连绮甍,梅花密处藏娇莺。
桃李佳人欲相照,摘叶牵花来并笑。
杨柳条青楼上轻,梅花色白雪中明。
横笛短箫凄复切,谁知柏梁声不绝。
注解
雪溜:冰雪的水溜。雪融化时的滴水。串水曰溜。
添:添加水量。
春浦:春日的水滨。亦指春江。浦,吴地方言,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花水:农历二、三月间桃花开放时盛涨的河水。即桃花水。
足:使丰足。
新流:新的水流。
发:发芽开花。
武陵:武陵郡。湖南常德古称武陵。
武昌楼:古武昌位于鄂州。鄂州武昌楼,矗立于椅子山顶,摩云映日,巍峨秀挺,登楼远眺,鄂州黄州景观尽收眼底。
作品赏析
前四句写梅花的早发喜人。梅花令人爱赏的缘故之一,就是开得早。“众花未发梅花新”,这个“新”与前面的“惊春”,还传出了人们的新鲜感和惊喜之情。“可怜芬芳临玉台”,这就写到玉台中人的爱赏了。“玉台”,这里意同金闺,女子的住室。“朝攀晚折还复开”,既写出了玩赏的极高兴致,又见出梅花开放的热烈。
次四句写梅树下的宴乐。“满酌金卮”就是斟满金杯,“催玉柱”即弹筝,此指奏曲。都城里这些放浪的少年,在梅花树下唱着《梅花落》,拌和着落梅翩翩起舞,物态人情两相融洽,该是多么地快意。“两两共唱”、“宜歌舞”,其载歌载舞、兴高采烈的情景,仿佛可见。
再四句写梅林中的林中的甜情蜜意。“金谷”,本是晋石崇的园林,此与下面的“绮甍”是指富贵人家的园宅,这句与下句说,在万株梅林之间,藏有许多“娇莺”。藏娇莺语意双关,又暗示“佳人”的欢会。下句“桃李”为佳人之形容,亦即艳丽、绝色之意。“相照”,即相映之意。这二句写:美丽的女子来到梅林,相与梅花比美,摘下花蕊,牵引花枝,与梅花相映含笑。
最后四句,又归结至咏梅以及乐曲本意上。“杨柳条青楼上轻,梅花色白雪中明。”前句是说梅花惊醒了春天,柳条泛青了;后句说梅花开得早, 白雪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楼上”又与“玉台”照应,见得这情景皆玉台中人眼中所见、心中所赏。“横笛短萧”暗示“《梅花落》,本笛中曲”(见《乐府诗集》解题),“凄复切”是说它十分动人,后一句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意,用“谁知”一提,见出赏鉴之中的无穷兴味。
《陈书》本传云,江总“于五言、七言尤善,然伤于浮艳,故为后主所爱幸。”此诗当作于陈时,虽不免“浮艳”,然总体而言,还是清新可读的。作者将咏梅和赏梅情事融为一体,很有发人意想的情致。
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诗词
1、《汴河直进船》——唐代李敬芳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译文:汴水与淮河之间挖通后,确实有许多便利。不过,百姓遭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东南四十三州的广大地区,民脂民膏都被这条河运走,送到京城供皇室贵族去享用了。
2、《长相思·汴水流》——唐代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译文: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3、《汴河怀古·其二》——唐代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译文: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4、《汴河曲》——唐代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译文:汴水碧波,悠悠东流,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行人啊千万别望向长堤上的美景,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让人惆怅。
5、《汴河怀古·其一》——唐代皮日休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译文: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在运河两岸的翠柳中间,但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再也没有回还。应该是上天教人们开通汴河,这里一千余里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峦。
有没有人知道隋朝悲愤出名的诗告诉我一下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5、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送别隋朝民歌赏析和句解
隋朝民歌《送别》作品全文:送别 隋 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白话译文: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作品赏析:
首句写柳丝,千条绿枝,如烟似雾,着地而垂,随风依依,似惜人离别,又似离恨条条,令人意惹情牵。第二句写杨花(柳絮)如雪,漫天飞舞,迷蒙一片。
“漫漫”二字极写杨花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飘飞之乱,特别是“搅”字,不仅传神的写出杨花飞舞之状,也搅动了离别之人的情肠,暗示了离情别绪的纷扰无端。
这两句青青翠条和雪白杨花相对,色彩鲜明;“著地垂”的柳枝是静态的,给人以垂直下垂之感,“搅天飞”的柳絮是飞动的,具有向上轻举之态,二者一动一静,一上一下,一为线条,一为团块,动静结合,上下并举,为下面两句对离别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
末两句则借景生发,由景转情,加以进一步联想,并借此瞩劝远行之人。两个“尽”字与两个“归”字前后照应,密切相关,“尽”表示事物的结束和时光的流逝,“归”表示行人在外飘泊生活的结束。
重叠使用,更感到作者的情深意切。由于诗意模糊,我们难以确认送别人的身份,不过,无论他所写的是情人的惜别、夫妻的分离,还是亲朋的远行,其意境的深远情意的恳挚,都足以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所以,诗的“模糊”,远胜于“确认”,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东虚记》所载,此诗作于隋大业年间,隋炀帝巡游无度,使得民穷财尽,故诗中望其返国。
更有甚者认为,“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以“杨柳杨花”之“杨”谐隋炀帝杨广之“杨”,以“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之势,影射讽刺隋炀帝“杨广”荒*无道,祸国殃民。“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两句借问话,表达了百姓对隋朝灭亡的寄予。
百度百科--送别 (隋朝民歌)
隋炀帝杨广少年时的诗词有哪几首?
1、《春江花月夜二首》隋代:杨广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白话释义:
晚上江平不动,春季花正开满。流波将月离开,潮水带星来。夜露含花香,春季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遇到两个妃子。
2、《悲秋诗》隋代:杨广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鸟击初移树,鱼寒欲隐苔。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白话释义:
所以年秋开始离开,今年秋天再来。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鸟击开始移树,鱼寒想隐瞒苔。雾时通断时间,残云还伴随。
3、《冬夜诗》隋代:杨广
不觉岁将尽,已复入长安。月影含冰冻,风声凄夜寒。
江海波涛壮,崤潼坂险难。无因寄飞翼,徒欲动和銮。
白话释义:
不知不觉一年将尽,不久又进入长安。月影含冰冻,风声凄凉夜寒。海波涛壮,崤山撞板险。不要因为寄飞行翼,只是想动和銮。
4、《夏日临江诗》隋代:杨广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逍遥有馀兴,怅望情不终。
白话释义:
夏季潭荫修竹,高高的河岸坐长枫。太阳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白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逍遥有馀兴,怅望情不一。
5、《北乡古松树诗》隋代:杨广
古松惟一树,森竦讵成林。独留麈尾影,犹横偃盖阴。
云来聚云色,风度杂风音。孤生小庭里,尚表岁寒心。
白话释义:
只有一棵古松,森辣不成林。只留下拂尘影,还是横倒是阴。说来聚云色,风度杂风音乐。我生小院子里,还表岁寒心。
请问隋朝末年至唐代初年是否有代表诗人或文学作品?
版主所谓的隋炀帝时期就从隋炀帝即位算起,唐代初期李世民时期那就算到李世民去世为止的这段时间。隋炀帝于西元604年即位,唐太宗则去世于西元649年,两者共有45年的时间。(1)隋朝有哪位比较代表的诗人吗?或是诗词?隋朝统治的时间较短,能发展文化的时间也不多。所以,隋朝在文化方面没有太多建树。但仍然有几位诗人颇值得一提而且也算代表人物,如下~1.薛道衡(540年-609年)字玄卿,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中代表作《昔昔盐》则描写思妇孤独寂寞的心情。七言长诗《豫章行》则描写闺中思妇缠绵悱恻的感情,深刻地揭示了妇女内心的悲哀和恐惧。另外,还写过〈出塞〉、〈渡河北〉等边塞诗,气慨颇悲壮。还有著名的小诗〈人日思归〉等等。
2.卢思道(535-586)字子行,隋朝著名诗人。代表作《鸣蝉篇》抒发客愁乡思,讥讽长安权贵〝繁华轻薄〞的生活。《从军行》则描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讽刺武将邀功求赏,是一首较好的边塞诗。文则以《劳生论》为最著名,文中揭露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被今人钱钟书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另还有《北齐兴亡论》、《后周兴亡论》等史论,通过亲身经历,论二代灭亡之原因,也具识见。
3.杨素(544-606)字处道。诗作《出塞》描写塞外荒寒景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领兵出塞同突厥作战的生活体验。这首诗曾得到虞世基、薛道衡等著名诗人的酬和。《赠薛播州十四首》,回忆身世,怀慕知己,颇有隐微难言之痛。史传说这组诗“词气宏拔,风韵秀上”,是有一定根据的。
其他在隋朝的文学之臣有:柳瓨、王慎、王胄(字承基)、诸葛颍(字汉)、虞世基(字懋世)、徐仪。其他文学家则有庾自直、许善心(字务本)、江总、虞世南(字伯施)、刘臻(字宣挚)、王頍(字景文)、崔儦(字岐叔)、孙万寿(字仙期)、王贞(字孝逸)、虞绰(字士裕)、潘徽(字伯彦)、杜正玄(字慎徽)、杜正藏(字为善)、常得志、尹式、刘善经、祖君彦、孔德绍、刘斌等等。
(2)为啥诗人和词人都是已经至唐代和宋代比较多呢?ANS:一般都称唐诗、宋词,也就表示唐朝是诗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更是此朝代的文学主流,词也是到宋朝才达到高峰也是宋朝文学发展的主流。在之前的朝代也不是说没有创作此类作品,而是可谈论的太少了。唐朝之所以是诗歌的辉煌时期,也因于文人士子们注重诗歌,诗名的高下往往也决定他们的仕途及地位,再者因为唐朝科举制度的推动,提高诗歌在文学样式中的地位,其他因素上还有唐朝的政治经济的昌盛繁荣、国立的强盛、思想的活跃、中外文化的交流而造成这种局面。至唐末五代,政治极度黑暗腐朽,战祸连年,经济衰退,诗坛的总趋势也走向衰落。而宋词则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普遍提供了条件。创作词在宋代是相当的流行普遍它是上入宫廷;下入乡村的修闲活动。它一面是君王的娱乐品,文士诗人的艺术品,一面又是倡楼 *** 的歌曲,和民间的乐府歌谣了。词在宋代能这么发展普遍,自有种种复杂的原因,言其大者约有数端:(1)词体本身的发展(2)君主的提倡(3)词的实用功能等诸因素导致。而隋朝在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国势渐趋富强。但是,在文学上,直承南北朝的浮艳文风,依然占着统治地位。在整个隋代,齐梁影响都是比较根深蒂固的。隋炀帝即位以后,更有意识提倡那种荒*享乐、粉饰太平的宫体诗风。隋炀帝骨子里对南朝文化一向非常醉心,带头写了《宴东堂》、《嘲司花女》等等宫体诗,其他醉心南朝宫体的文人,也就更肆无忌惮地写起轻侧浮艳的诗歌来了。隋初诗坛的那点清新刚健气息,本来就薄弱,经这种齐梁诗风的冲击,很容易就被冲散了。总之,隋代文学﹐基本上承六朝余绪﹐成就不高﹐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这一时期为由六朝文学向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听鸣蝉篇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
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
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
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
流乱罢还续。酸伤合更离。
暂听别人心即断。才闻客子泪先垂。
故乡已超忽。空庭正芜没。
一夕复一朝。坐见凉秋月。
河流带地从来崄。峭路干天不可越。
红尘早弊陆生衣。明镜空悲潘掾发。
长安城里帝王州。鸣钟列鼎自相求。
西望渐台临太液。东瞻甲观距龙楼。
说客恒持小冠出。越使常怀宝剑游。
学仙未成便尚主。寻源不见已封侯。
富贵功名本多豫。繁华轻薄尽无忧。
讵念嫖姚嗟木梗。谁忆田单倦土牛。
归去来。青山下。
秋菊离离日堪把。独焚枯鱼宴林野。
终成独校子云书。何如还驱少游马。
隋朝无名氏的送别诗
隋朝无名氏的《送别诗》是一首绝句。原文: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译文: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创作背景:
据崔琼《东虚记》说:“此诗作于大业(605-618)末年。实指炀帝巡游无度,缙绅瘁况已甚,下逮闭阎,而佞人、曲士,播弄威福,欺君上以取荣贵。上二句尽之。又谓民财穷窘,至是方有《五子之歌》之忧,而望其返国也。”
即使曾有过此类情事,也应该是此诗流播于前,其后始被缙绅们穿凿附会地引用,以寄托他们对飘摇欲坠的杨广政权的眷恋而已。若就诗论诗,这无疑是一首女怀男之诗。它叙一位女子对其心上人的别后思念。诗的题目“送别”,恐也是后人所加,它和崔琼《东虚记》所说本事,都不足凭信。
《送别诗》的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出一派春天景象:垂柳曳地,杨花漫天。诗人用比兴手法,借垂柳喻自己,指杨花为对方。诗中竭力渲染抒情女主人公怀念和怨恚之深切。首句写青青的柳条低垂于地,俨似埋头沉思的妇女,其意象是何等柔顺,次句写濛濛的杨花飘飞于天,俨似久游不归的丈夫,其意象是何等轻狂。此二句,当是追溯春天的情况。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的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的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昧,自不寻常。
这首诗的格律,已完全符合近体的要求。其兴象,也跟唐人的作品接近。比照王昌龄所作《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可见这两首诗在兴象方面确有近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隋诗衰飒,很有点“亡国之音哀以思”的味道。诗中既没有盛唐诗人那般昂扬的气象,也缺少唐代女子那股大胆追求的热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送别诗
好了,关于“隋朝的诗歌有哪些”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隋朝的诗歌有哪些”,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